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名著读后感 > 地图 > 读名著读后感

读名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名著读后感:读《游虎丘》有感。

最近几天,我读了一篇描写风景的文章,名叫《游虎丘》,作者是陈鸣。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称,一想到虎丘,就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那个地方美不胜收。湖水清澈见底,林木郁郁葱葱,路两旁还有盛开的鲜花呢,它们好像在争奇斗艳,一朵比一朵漂亮,个个五彩斑斓的。关于虎丘,还有很多传说呢!进入山门,就能看见吴王阖闾的试剑石。传说吴王手持莫邪剑经过虎丘,看到这块石头光滑坚硬,决定用来试试手中的宝剑,于是,挥手一劈,这块石头就从中裂开了。两千年风吹日晒完全没有变成很干裂的那副模样,依然是光滑坚硬的。这块石头的裂痕有三个手指宽,如果把它再和起来的话,还是完美无缺的一块石头。走到山道尽头,空阔的地方有千人石和一个剑池。剑池很小。相传两千多年前的一代吴王阖闾就葬在这里,陪葬的有鱼肠剑和其它宝剑三千把。读到这儿,我就想:这风景为什么还是保存得好好的,还是两千多年前的模样呢?经过我深思熟虑,想到了这美丽的风景是居住在这里的后人保存起来的,一点也没有破坏。来虎丘的游客也很保护环境,遵守这里的规则:不乱丢垃圾,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地上也很干净。正因为他们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这美景。

虎丘很美,可其他地方呢?不说别的地方,就说说我们的昆山吧!昆山挺好的,但有的地方,实在是有点不堪一击。昆山和虎丘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昆山以前也很美,青山绿水,秀丽宜人,可以说和虎丘是有的一拼了。现在,千灯、周庄也是4A级、5A级的旅游景点嘛。可是,有的地方就是不行。昆山已不是昔日那番模样了。河水很快就要变成臭水沟了!不时还有垃圾飘过,让人去也不想去,闻也不想闻。地上很脏,污垢很多,不管怎么清洁还是那样。为什么呢?因为昆山的人不怎么爱护环境,没有自我保护环境意识。

保护环境是一件小事,可是人人都保护,那是保护了一座大城市。让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让来来往往的中外游客夸赞,也给自己添置了一份好心情。希望以后的昆山会越来越干净,中国越来越美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鲁滨孙游流记》有感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世界经典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书里的主人公鲁滨孙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人物和他那勃勃的生气、天真的信心及坚韧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鲁滨孙漂流记》采用17世纪风靡一时的纪实性航海回忆录的文学体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不听父亲劝告,执意海上航行,后遭遇风浪,船不慎触礁,所有船员遇难,只有鲁滨孙一人活了下来,但却漂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可鲁滨孙没有放弃,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自己在孤立的荒岛上生存下来,经过漫长的二十八年后终于在过往船只的帮助下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大陆的故事。

我十分敬佩鲁滨孙,他在遭遇困境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和命运抗争到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造各种各样的工具,养殖场所和寝室,想方设法获取源源不断的食物来解决自己及后来仆人的温饱,在荒岛上顽强的生存。虽然身处逆境,可他却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总有一天会重新回到大陆上,最后终于了结了心愿,重新踏上故土。

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个个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据调查统记,全国有30%的小学生不会自己主动穿衣服,吃饭还要人喂,有50%的中学生不会做饭,有70%的高中生连颗纽扣也不会钉。对比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如果换做是我们经历他的遭遇,别说几年了,连一个星期都可能活不下来,所以和鲁滨孙比起来,这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们都应该向鲁滨孙学习,学习他不墨守成规,倾心开拓,三番五次的离家出走,勇闯天下,最后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拼搏,获得成功。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自己不被别人欺负,不被世界所抛弃,那就要让自己不断的变得强大。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少年们从小就要坚持不懈,奋力拼搏,让自己强大起来,到那个时候,任何迈不过去的坎在眼里也就是一个小土坡;任何困难也都只是过往云烟。

鲁滨逊的故事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书中的细节部分无法一一考究,但书中蕴藏的道理,会让中国青少年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强大。

游孔庙有感


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个即神秘又壮观的孔庙。看着人是越来越多,我的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

人都到齐以后,我和曲梦鸽,李如一等一同进入了孔庙。首先一眼望见的就是孔子的尊像,下面有着他的介绍。

接着右边的碑文,保留的完美无暇。那儿的老师说这是以前元,明,清三代的进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同学们也都纷纷相继拍照。然后,我和同学又进了圣贤屋,那里有好多关于孔庙和孔子的书,还有一些孔庙的装饰品。接下来,我们还到大殿前,参观了一些诗词名画,看到了以前历代的科举产生的著名人物。最后,我们来到了大殿,在那里,有人给孔子磕了几个响头。

天气虽然炎热,但我们还是高兴的。我们虽然没有完全参观其中的内容,但就如灰太狼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的。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读《博士游未来》有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科幻故事——《博士游未来》,读完后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这个故事讲的是:2999年的一天,克拉丝博士正在家里看着立体电影,忽然他爸爸克拉西说:“克拉丝,花园里的花草长得太不整齐了,快去修剪一下。”“爸,您用我刚发明的植物生长控制剂洒一洒不就行了吗?”“用你那东西能锻炼身体吗?”博士起身向实验室走去。他想发明一种全方位为人服务的机器。但不知道该怎么发明。于是他坐着时空机来到了4019年,他放眼一望看到了许许多多头全身小的像章鱼一样的却只有两条腿的怪物。博士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以为外星人称霸了地球,竟晕倒了。

他醒来后看见了一位机器人端来了一碗不知是什么味的汤给他喝。好客的机器人介绍了现在的物种和人类的进化。这时门开了走进来一条“章鱼”和克拉丝握手,并介绍自己叫比兰也是一个博士。比兰带着博士看了一场机器人之间的篮球比赛。比赛结束了,比兰被机器人抓走,而博士急忙坐着时空机回家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能只用大脑,也要适当的运动。

读《游龙华公园》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游龙华公园》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星期天,作者和几位同学去游龙华公园。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无比怀念和崇敬的思想感情。

桃园里桃花盛开,朵朵似火如云,散发着清香,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读完了第一段,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我相信许多人读到这儿,都会和我一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可当读到下一段时,我的心为之动容。

第二段主要描写作者及他的同学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时的所见所想。“龙华载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这是纪念碑的碑文,它写出了革命先烈的伟大。桃园里那美丽的桃花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

在龙华,英勇的革命者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了。他们的肉体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一心要建立新中国的壮志还没有终结,他们盼望着新中国能建立起来。共产党没让他们失望,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层出不穷,他们击垮了黑暗的反动派,他们成功了。新中国成功建立,全国上下欢欣鼓舞。难道迎来了新中国,就忘了这些革命者吗?不!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这些顽强的战士,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立下了不灭的战绩。他们光辉的名字将载入史册,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那高尚的品质,那高贵的情操,那顽强的毅力。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那光辉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灿烂的前景。

名著读后感:读有感


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中是精彩的,生动的,有声有色的,五彩斑斓的。日月交替,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草长莺飞,百鸟鸣唱可还有许多人,他们却不能领略这世界的美好。例如:海伦.凯勒。

聪明美丽可爱的姑娘海伦,因为一场几乎夺去她生命的大病,让她从一个健康的人变为了从此世界中再没有了美好音乐,美好画面的聋哑盲人。这该是多大的打击,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乐观的海伦从此变的情绪暴躁,爱发脾气。她彻彻底底地对未来的人生绝望了。她内心是多么渴望灿烂的太阳,渴望滴答的雨声啊!

上帝在关上门时总会再打开一扇窗。在当海伦面对挫折,几欲放弃时,她迎来了一个让她重生的希望家庭老师安妮.莎莉文。这位恩师犹如一盏明灯,将海伦黑暗迷惘的人生点亮了!

老师悉心的用爱哺育海伦,教她写字、认物,让她感受到世界充满爱,她永远活在爱的海洋里。终于,在海伦夜以继日的努力学习与顽强奋斗中,终于学会了说话。在求学过程中,她孜孜不倦,努力向上,凭着一股不屈不挠,身残志坚的意志,与显著的能力毕业于多少常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美国哈佛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毕业后,她也为这个世界奉献出了爱心,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为残疾人改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为残疾人加油鼓劲,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心,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散发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与她的乐观坚持。她用热情向上的态度告诉我们要珍惜,感恩眼前来之不易的一切。

一生中,她只有短短19个月的时间来欣赏这个世界,只有19个月的时间来倾听这个世界,只有19个月的时间来诉说这个世界。她想记、听、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三天对于常人来说是一瞬间而已,而对海伦来说,这只能是个假如。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海伦凭借一颗顽强的心,在逆境中成长,让我们感觉到来自灵魂,来自精神的力量!

游《丹桂园》有感


游《丹桂园》有感

人,不能够永远都平淡无奇,永远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过风险磨难的人,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体现你的价值。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这句话,起先觉得不以为然,可在我游完昆山丹桂园之后,却深有所感!

星期四,经过三个小时的路程,旅游巴士载着我们满车的笑声,满车的期待,来到了我们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名闻遐尔的昆山丹桂园。

走完一条绿荫长廊,踏进丹桂园的大门,放眼望去,靠右是一个荷花塘,绿色的荷叶挤满整个湖面,荷花塘成了一条碧绿的大地毯,塘前是条大路,两旁垂柳拂面,枝头鸟儿欢鸣,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同学们个个都对这神秘的丹桂园充满了好奇心。

乘过龙船,下了游览观光车,我们由顾老师带队首先向铁索桥冲去了。来到铁索桥前,华东铁索第一桥几个大字映入我们眼帘。啊,果然名不虚传!它似一条巨龙,横卧在湖面上,长度大约有80米左右!桥面用几块木板拼凑排列,两旁是四条粗粗的尼龙绳子,微风一吹,桥便开始轻轻摇晃,我一时兴起,大步向铁索桥走去,一开始我还别有兴致地看着湖面上的景色,微风拂面,感到无比的惬意,可越往前走,就越感觉到桥摇摆的角度越来越大。人站在桥中,根本无法保持平衡,好像一不留神,就要摔进河里似的,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整个人仿佛快被这华东铁索第一桥给抛向湖面了!这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刚才坐在龙船上时,还悠然地嘲笑那些走得慢的他校学生的那一幕。看人挑担不吃力,我那里知道自己也会陷入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我急得快要哭出来了,忽然,教室墙上的新世纪,我能行!几个大字似乎浮现在我眼前。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对,我决不能退缩,我要战胜自己!于是,我又迈开了一步,双手紧紧攀住绳索,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当我踏上对岸的平台时,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笑了,回头看着这座让自己跨出了这难得一大步的桥,我觉得我比以前更高了,更为自己感到骄傲!

一路欢呼着,我们又往惊险之旅出发了!在惊险之旅里我们经历了梅花桩、人猿泰山、独木桥等惊险节目,但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都克服了自己的恐怖心理,全部顺利完成了。

时间就这样在欢笑中和惊险中,悄悄地溜走了,当我再一次回首观望丹桂园时,我不禁感谢这个给了我勇气和信心的丹桂园。

忘不了啊!丹桂园!


名著读后感:读《边城》有感


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愿化蝶归去 ——读《逍遥游》有感


愿化蝶归去

——读《逍遥游》有感



我的邻居是个疯子,至少乡里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我的邻居是个人才,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我的邻居狂热与老子,但更偏爱庄子一些,他说:“老子太老了,还是庄子更帅一些。”

五岁的我最爱做的事便是往邻居家里跑;我的邻居最爱做的事便是往河边跑。我到邻居家听故事;邻居到河边钓鱼。有一次,恰有一只乌龟向岸边游来,他双眼一亮问我道:“你可知晓庄子?”

“庄子是谁?”

“战国时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是不是也像北疆那样天天打仗?”

“想不想听楚王派使者‘诱惑’庄子做宰相的故事?”

我双眼一亮,用力地点了点头……

村口的王婆婆见我天天往邻居家跑便劝我少与他来往,然后又自顾自地说起他曾饱读诗书,受郡里的太守推荐,如今做了官,好像是司什么,据说是专管皇室藏书的,后来就回来了,然后就有些疯癫了,最后就成如今这般光景了。我猜他那么博学的才识应就是从那来的了……

“怎么了?”见我久久沉默他问道。

“我想,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作那只被俸在祠堂里的神龟……小龟故然自由逍遥但他有生计之忧受寒暑所迫;神龟故然,受束缚但他无如此顾虑……”

“还可记得列御寇御风而飞的故事?他之所以能御风,是因为他的身躯足够的轻盈。当一个人他的心中无所负重时他就可以变得轻巧,真正富有的人不是坐拥江山的君王,也非富甲一方的上谷商贾,而是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是你本一无所有还能自信地对别人说:‘我富甲天下’;是你看到蝴蝶翩跹,不知是你是蝴蝶,还是蝴蝶是你,但也无需在意,因为世间之物本就一物——人放下了枷锁就变成了蝴蝶,蝴蝶有了欲望便成了人。”

这些天,乡里人都行色匆匆,张惶不安,据说是北方的战事两军对阵,势均力敌,长久僵持不下的缘故,人们都祈祷我方能抵御住敌军的大兵压境——毕竟,被自己人剥削和被异族人剥削还是有区别的。

我家的阿黄死了,或是老死的,或是饿死的,前者是当我放出生时,它已是狗中的元老了,后者便时这年的三月本就不太平,北方入侵乡里的人只剩些老弱病残,朝廷为了打仗又把原本的粮税往上提了提,人都不够吃了,哪还有狗的份?但无论它的死因是什么,我都感到十分伤心,倒不是因为什么深情厚谊,只是我从一只老狗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生命的未来。

我的邻居病了,是风寒,卧病在榻了几日,乡里的医婆令我带些草药给他。“怎么了?”

“我家的阿黄死了,我兄长去了北疆生死不明,或许说不定哪天我也会死……”

“无论是狗,还是人,从他有了生的那一刻,他便注定会有消亡的那一天。生不可避免,死不可逃脱,不过是迟早的事。”

“我知道,但我还是怕死……”

“那我便于你且说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事。”

这年的秋天,是个丰年,前线传来捷报,敌我双方各退十里,愿结盟友。战死的士兵尸骨运回国都,归来的壮士且吟“昔我往已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的哥哥没有回来,也未在战死的簿书上。这年的冬天没有下雪,我的邻居给我讲了最后一个故事“庄周梦蝶”。

一卷草席,一尊窄隘的棺椁,他的肉体被封在一片漆黑中献给蚁虫,我想他心中是欲像庄子那般任老鹰啄食的,但无人愿听他的遗愿,乡里的乡绅便代他做了主。

次年,天大旱,蝗灾泛滥,北边的敌人大肆举兵入侵,朝廷紧急招兵。刚脱下战袍的将军再次穿上了战靴;母亲再次挥泪送儿;妻子抱着方满月的孩子目送着丈夫再次离开……

十五岁的我背着行囊随乡里仅剩的男子走上了征程。出发前的一夜母亲哭红了眼,姊姊为我缝好的衣衫,奶奶一遍遍的叮嘱。为英雄送行的村口,人群中没有我的亲人,却有一只蝴蝶从眉间飞过。

战场上的我异常英勇,一次又一次将尖锐的战矛刺入对方脆弱的身躯,因为我不想死。谁也不想死,虽然总会有死去的一天,但我还是无法做到似那人一般可以坦然面对生死。那一天,还是来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兵用刺刀穿过我的胸口,血花溅满了我的脸,我缓缓倒下。那举着带血的刀的手在止不住的颤动,他噙着泪水,嘴中哽咽着“对不起……”

红阳,血水染红了我的铠甲,浸湿了我的衣巾,满脸鲜血的我笑了。一只血色的蝴蝶从废墟上飞去,我的身躯越来越轻,伴随蝴蝶越飞越高……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优秀范文)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名著读后感:读《目送》有感


在阅读读这本书时,从头到尾,我的手都是冰凉的。

因为,我发现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习惯于目送背影的人。

我与书中的华安是多么相似!

从小时候起,我便如同铁钉被磁铁吸引一般依恋着父母装作不小心跌倒,引来母亲的抚慰与泪水;独自在家时哇哇大叫,换得父亲的关注与依靠。

然而,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一如水从竹篮中漏走一般躲避着父母。

我开始强调独立,时常反锁房门,将他们满满的爱挡在沉重的木门之后。

我开始厌恶与父母一同出行,寒风中颤颤发抖的我甚至拒绝母亲递来的衣衫。

当他们意识到竹篮真的装不住水之后,他们头上的的白发似乎又多了几根。

渐渐地,渐渐地,他们对我的爱越来越来暗晦。对我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也不再过问,最多也井限于降温时的一句提醒。

我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总觉得心里好像缺了些什么,空空的

也许,人类就是患得患失的物种。

上学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目送我上车,坐下,直到校车消失在视野中。

现在,他们貌似漠然地将我送到车站,仔细的捕捉我那声低不可闻的再见,便带着略显落寞的身影,消逝在我的视野中

此时,目送的人,竟然成了我自己!

名著读后感——读《穷人》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穷人》,文中的桑娜和丈夫的举动让我觉得很感动。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渔的丈夫回来的时候,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经死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了孤儿,她与丈夫商议要不要收养孩子,丈夫也是个善良的人,最后同意了。一对贫穷的夫妻,能拥有如此商量的心灵。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

我的朋友小刚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一次下雨天,他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只全身湿漉漉的小狗坐在家门口瑟瑟发抖,又没有主人在身边,于是小刚把小狗报进家里,用吹风机把小狗身上的毛吹干,还给它喂食。等雨停后,小刚拿了个纸箱,里面放了一些干草和食物,把小狗放进去,让它在箱子里等待主人。小刚的善良同样让我感动。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桑娜和丈夫的真、善、美。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个善良的人。

名著读后感:读《春》有感


今天,我又回顾了那本汇集了无数悲伤感情的作品巴金的《春》。

可以说,他是作者呕心沥血地写出来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静静地读着序,我突然间感到一股暖流腾了上来,仿佛此时此刻,那位伟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脸慈祥地坐在我面前,与我对话。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是主角,也没有一个人有什么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他们的生活比我们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个所谓的家早已变成了口中的代名词苦海。

又看了看这本书的背景那是一个充满了陈腐观念的社会。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这本书中的人物,他们被旧观念束缚着,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羡慕那些虽被束缚住却仍不放弃的人,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呢?

在这本书里,作者着重刻画那些丑恶现象,来讽刺黑暗的旧社会,同时也深刻、细致地描绘了觉慧、淑英等进步青年。

我认为,巴金这么用心地刻画这些人物,不仅是为了讽刺旧社会,还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爱国者,迫切的想让祖国强大,旧社会拉开新的一幕,脱离沉旧、腐败的老规矩。

那么,我将用巴金写过的一句话结尾:春天,是我们的!

游郁达夫故居有感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主题征文
游郁达夫故居有感
四(1)班 陈祉延
早就听爸爸说富一陽一有一位大文学家——郁达夫,同时,他也是一名著名的抗日英雄,可惜,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郁达夫英年早逝。郁达夫的故居就在富春一江一边,离家也不过一条街的距离。虽然路过好几次,但一直没有进去瞻仰。
周末,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妈一一妈一带着我参观了郁达夫故居。一妈一一妈一拉着我的手,一路来到美丽的鹳山脚下,就在一川如画的富春一江一边,座落着一幢二层木结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故居就藏在石头大门后面,穿过大门,就是典型的一江一南的小院,院子不大,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大堂,路边长满薄薄的苔藓,像铺一层绿色的地毯,扑面而来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新。沿着石板小路,径直来到一楼小客厅,一股清风袭来,满屋都是书香味。堂前放着一桌两椅,墙上挂着郁达夫的肖相,画纸经历年久,有点泛黄,但从郁达夫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他面对敌人的屠刀,眼神是那么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客厅的侧屋挂有丰子恺和茅盾的题字。穿过侧屋,踩着郁达夫当年走过的狭窄的木楼梯,我们来到了二楼,楼上是郁达夫当年苦读的书房和卧室,现在已改成了陈列厅,看着墙上一张张介绍和他生前用过的实物,出版的作品,郁达夫光辉的一生在我眼前像电一影一样显现出来。最难忘的一段就是郁达夫买鞋的故事,郁达夫小时候成绩好,连升了两个年级,一妈一一妈一很高兴,给他买了新衣服和新书包,只是没钱再买新皮鞋。小郁达夫任一性一地坚持让一妈一一妈一买,一妈一一妈一最后决定转卖衣服换钱,小郁达夫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此,郁达夫不再任一性一,而是更加发愤学一习一,后来到日本留学。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一爱一国热忱,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后来又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一爱一国是郁达夫毕生的一精一神支柱,“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是郁达夫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郁达夫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特别是到新加坡后,郁达夫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走出郁达夫故居,一陽一光沐浴着我们,凭栏远眺,富春一江一水奔流不息,没有郁达夫这样的革命英雄,哪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感谢这养育我们的一一江一春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一习一,天天向上,把郁达夫一精一神永远传承下去。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600字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