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水般母爱——《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水般母爱——《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本书讲述一段故事,《我与地坛》则讲述了一个有关母爱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其中一个:作者双腿瘫痪了,脾气坏到极点,成天泡在一个名为地坛公园的地方。作者的母亲既担心儿子出事,又不想限制儿子的自由,只好每天去那里看。母亲视力不好,来时轻轻的来,走时悄悄的走。

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呀!我不由得想原来我发烧时妈妈的嘘寒问暖,为我倒热水......世界上最朴素而又最伟大的爱不正是母亲的爱吗?这种爱是默默的,在不经意时为你的付出,母亲是除了父亲外唯一一个甘心为你付出全部的人。好好对待她吧,珍惜这浓厚而伟大的爱吧!

温柔的、细心的、永恒的,母爱如水般划过每个人心头......

投稿人:秦天仪

学校:南昌大学附属A学初F(G)班

指导老师:寥老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一)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二)

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过在《我与地坛》前止步,三个字形容:太美啦!以前高中学语文知道,美轮美奂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文章,但是面对史铁生构筑起的《我与地坛》这座世之奇伟建筑物,我由衷的赞叹"美哉轮哉,美哉奂哉".

如果这是散文,那么它已经达到了诗的文字起笔。如果这是散文诗,那么,它却有着像小说那样扣人心弦的吸引人的魅力,我为自己能再次拜读史铁生而悄悄庆幸了起来。

如果我的文字仅仅停留在夸奖的层面上,那么也难以说自己在史铁生这里学到了什么,难以说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我与地坛》,之所以觉得好,最深层次的是因为其中所包含和折射的哲理。这些则会成为亘古不变的科学,值得人们深深把玩。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我"与地坛,叙述我的母亲,二者在我看来,似乎已浑然一物,地坛像母亲,母亲也像地坛,这些出身的刻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对,我今天便要给妈妈打个电话。

而后,在文章后半段,论及了死,论及了活,论及了为什么坐着要写作。以小学的语文水平来看,逻辑性很强,但是以一个人一颗心的角度来说,写的一点逻辑性没有,竟全是震撼。我们眺望未来,看着那蹲守在某个时间点的死期,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会在我与地坛这段中悟出点人生方向,然后起航。

最后文章又谈到了三种死亡方式,孩子老人和情侣,这种死之心态,被史铁生仔细的勾勒和形象化,使得我开始觉得,作家成为了一种令人生畏的角色,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扮演这各色各样的人,扮演着整个社会,描述着各色人等的心理,一旦与之交往,自己便一丝不挂的站在他们眼前,岂不是让人内心感觉有些发怵吗?

合上史铁生,合上了一个社会,一个世界。

我荡漾在那个社会里,久久的回味着……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三)

《我与地坛》是一本史铁生的作品集,收有其代表作《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笔记》、《秋天的怀恋》、《合欢树》、《老屋小记》、《原罪:宿命》等。主题多为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解答"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的普遍性精神难题。

我的感想:

史铁生之所以能写出《我与地坛》这样一篇倾世绝作,我认为是他经历了太大的苦难。正如因癌症16岁就离开人世的轻狂少年子尤所说,人都应该到医院去住一段时间。只有经历了真正的苦难,在一个类似地坛一样清静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经的遭遇,只有被命运逼到了生命的边缘,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死有何区别,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怎么面对苦难,怎么自我救赎。史铁生倒是应该感想命运为她安排的苦难,不然,他怎么会对生命的奥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么会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隽永的文笔,怎么会活得如此清醒、坦荡?

我没有经历过史铁生经历的深重苦难,当然也不会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种东西,我们共享,全人类共享,那就是欲望。

欲望,是孩子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游戏、渴望零食,是许多人工作后渴望业绩、渴望地位、渴望权力、渴望名声,是每个人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欲望是对目标、理想实现的渴望,人们为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进的动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

人们用"欲壑难填"形容人的自私、贪婪。确实,因为无限膨胀的欲望,贪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择手段。但这不是欲望的错,是实现欲望的手段有问题。只要不侵犯到别人实现其欲望的基本权利,追求自己的总没有错。我们不能说要扼制人的欲望,因为"消灭欲望的同时也消灭了人性",因为人生就是实现目标以满足欲望的过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门后看破红尘,自杀升天,远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现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们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质——欲望,因此生死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看破红尘的他们认为,人最终难逃一死,人生最终会变为一片虚无。可是他们只看到了人生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人生这个过程的精彩。每个人都在追求结果,但每个人都活在过程中。

目标是我们想象中遥远而美丽的彼岸,而欲望是我们的发动机,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有意志与一路上所有的惊涛骇浪搏斗,同时创造出一次美丽的航行。即使彼岸遥不可及,即使彼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欲望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强大的动力让我们创造一个人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过程,一旦产生,一旦被经历,就无法被抹去,无法剥夺了。这样,我们面对死亡也不必恐惧,因为人生之过程的精彩不会随着生命的逝去化为乌有,它已融入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无悔,让我们坦然。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回忆地坛往事
《史铁生作品精选》已被我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书中,而史铁生则被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人中。我对散文卷中的《我与地坛》深有感触。
《我与地坛》总共分了七个大段落,在这七个大段落里,史铁生讲述了他与地坛点点滴滴的故事,还讲述了他在地坛时的思考和他所看见的事物,在最后一段时,他还讲述了现在去地坛时是怎么想的。
我从没去过地坛,不知道地坛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史铁生在散文中的描述,我似乎真的去过那个地方。史铁生的思绪是我遥遥不及的,我佩服他所思考的事情。他在他的散文中,小说中,诗歌中,剧本中,书信中都写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定律;在《我与地坛》中,他发现和写下了不止一个伟大的定律:死和活是什么;地坛里有过史铁生的车辙的地方也有他母亲的脚印;人有优点就有缺点。
在《我与地坛》里,我首先就了解到史铁生他一定很爱安静,他一定很爱思考。如果,史铁生还活在世上,我一定会去见他,聊聊他所写的散文,聊聊我们的生平,可惜了,世界上又有一位才子坠落。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00字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写母爱,但是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去感受。《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做的,他那时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风港,而他那时却忽略一直为他沉默的母亲的感受。我觉得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是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大多数母亲会说你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母亲,别丢下我。

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当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时候,往往会等到一切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的母亲。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吗?有多少个人携过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还身体硬朗,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2010年12月31日,在微博上看到了史铁生老师的死讯,没什么感觉,毕竟我也只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题知道他而已。后来网上悼念他啊,写关于他的文章啊之类的很多,可能出于怎么大家都知道就我不知道的心理,就想买本《我与地坛》读,上网是售罄,回家去书城找,还是售罄。我就想,这世界为什么老有类似的事发生曹雪芹病逝前能穷到没钱医治;要不是布罗德违背卡夫卡的遗愿,世上认识卡夫卡的人不可能多;史老师写梅娘感叹: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难道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是人类的通病?

散文集基本讲述了史老师的一生。在最青春绽放的20岁被上帝抱上轮椅,如果不是海伦凯勒,不说奋斗成人,就是活着的勇气都很难鼓起。史老师的坚毅,勇敢,奋斗,乐观,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此我只能粗略地罗列他的一些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所谓他的人生哲学。

1,先接受命运(不是说单纯地接受,而是能明白自己的处境,坦然接受,再想办法改变或者创造),再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

不管是《我与地坛》的不怕活和想死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人的名字叫欲望,把自己杀死在不必担心的领域,反正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还是《墙下短记》的就算心灵之墙(各种内心独白与秘密)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事件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但要接受墙。可能这些是史老师需要靠轮椅过活,而不放弃写作之路的动力和坚持所在吧。也反映出一个人写作不正要从他命运旅途,亲身经历,所悟所感里萌发吗?也就是上学时老师们常说的写实吧。

2,怀揣梦想

我把《我的梦想》、《好运设计》们归结为梦想类,我相信即使最优秀的人也有自己不可触及的梦想,不提。

3,乐观

当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记忆与印象2》里有篇《孙姨和梅娘》中提过,柳青的母亲史老师管她叫孙姨梅娘以前是右派,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儿活儿干来养家治病。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而史老师承认她是影响他很深远的一位。

4,永远一颗年轻的心

史老师还是位有颗年轻的心(或者童心)的人。《黄土地情歌》里有段:我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呢,跟二十几岁的人在一起玩不觉得有什么障碍,偶尔想起自己已经四十岁,倒不免心里一阵疑惑。《比如摇滚与写作》里有这么种家长们把耐克一类颠来倒去地看,说:啥东西,值得这么贵?他们不懂,春天是不能这样计算的。的思想。

所以孩子们想买耐克、阿迪之类的给父母看这篇散文;潮男潮女们答老师为什么那么打扮得那么花繁锦簇、光怪陆离时可以说,看《比如摇滚与写作》去。当然了,挨打挨骂了不负责。

5,精益求精的苛刻

《我与地坛》中提到,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可见小说结尾的重要,或者史老师对小说结尾的苛刻。《珊珊》是写一住后妈家的小姑娘。因自己的兴趣爱好闯了祸(舞服熨完忘了把烙铁拿开)在小学校呆到夜深不敢回家,终究逃不过暴打,可怜凄惨如是。这篇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但是结尾,是这个故事最为悲惨的地方:那夜珊珊回到家,仍没能躲过一顿暴打。而她不能不回去,不能不回到那个继母的家。因为她无处可去。

因而在我永远的童年里,那个名叫珊珊的女孩一直都在跳舞。那件雪白的连衣裙已经熨好了,雪白的珊珊所以能够飘转进明亮,飘转进幽暗,飘转进遍地树影或是满天星光......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6,父母离去才知道爱未免太迟

百行孝为先,具体不说了。

《我与地坛》里的段子: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时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虑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印象比较深的事。

1,有一句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初读时甚是不解,可能还觉着有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后来细想还是不太理解,猜想是夏日酷暑炎热毒人与美好、高尚的爱情是大相径庭的。据我所知,史老师祖籍是河北,基本在北京生活,除了知青时下乡到了陕西。查了下三地的夏天,属北京的桑拿天醒目,也许和我的猜想相符。

2,文革多害人,多不给人翻身?《我与地坛》里有位因出言不慎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待遇不公,于是练长跑,希望以长跑成绩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第一年跑第15,新闻橱窗里挂前10的照片;第二年第4,只挂前3照片;后来冠军,挂赛场群众的照片。就这还不算,跑了十几二十年,40好几岁了还是第1,有位教练对他说:要是10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3,《九层大楼》里三年困难时期,史老师的奶奶下米做饭都会好好计划用碗量,再抓出一小撮放进小罐备急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也有类似记载,能熬过这几年的都是有位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家长。

4,散文集最后一篇是《扶轮问路》,看着像是电影剧终屏幕下翻的鸣谢某某集团,同时也再次回顾前面的作品(或者说回顾他的一生)。对于前面作品提出的一些无解或者用有些事情只能在心里和坟墓的问题作了模糊地解答,因为它们是只能在心里和坟墓的,所以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提问罢了。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没法解答的,例如日复一日的写日记,觉得自己每天都那么落魄还为什么不想死,也许这些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0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000字(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生活在紧张繁重的压力下,市场条件下对利益和物欲的追逐,开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阴暗面的扩张,一些西方文化对我国优良传统的颠覆,使人思想日益狭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观厌世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颓废堕落者亦有之。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与那种全社会上下团结,民心稳定的积极局面相比,我们的社会将要何去何从?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是传播弘扬这种文化的方式,而优秀的作品就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纠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灵。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

当然,培养这些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认为在这些中,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我国曲阜孔庙,有一处景点叫"杏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课堂或讲台。传说,孔子当年就在这里讲学,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张。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说的是从学者之众,影响力之大,使后人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培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000字(二)

《我与地坛》——一部关于生命与苦难的心灵之书。一部沉积着中华文化内蕴的感动之书。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悟,对亲情、人生价值、生死的审视。他点着一盏心灯,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人日益黯淡的心灵。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贤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在人生刚刚起步正准备腾飞的时候,他过早地被上帝折断了双翼。生命中的苦难一一袭来,然而最终他以微笑通过了上帝给他的考验,向世人诠释了"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境界,他用一种历经苦难后的坦然,使生命中所有的阴影,都化作夕林间最后一抹红霞。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共分七个部分,从地坛里四时的景与人,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当代小说最诚恳的思考者。出美入虚,辨证有无。史铁生以肉身为道场,成就了文学与生命的奇观。"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德威先生的评价。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也赞赏他的文字:"由个体命运的残酷,上升到人类生命永恒的流转,史铁生把命运无常的沉思带入生命全体的触会之中,从而呈现出对人类整体苦难与存在的担当。"

地坛坐落在北京 城安定门 外,是明清两代皇帝 祭祀 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在古代 中国,"天圆地方 "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祗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 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地坛那种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却实质醇厚稳重、超然博大、生生不息的内涵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蕴所在,代表着中国人含蓄而不张扬,质厚而不呆重的文化精神。

史铁生的"地坛"感动了我。感动了世人。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然而"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地坛见证着过去一段段风雨的岁月、光阴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质,一代接一代。岁月使雕栏玉砌添上青苔,却更添了历史的质感与凝重。

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常常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生死,思考着过去与未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沉积下来的文化对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精神激励功能。地坛默默地安抚着作者因为苦难而受创的心灵,象一个长者包容着他对命运的一切不满、牢骚。更是一个智者,启发着作者对人生的顿悟。时间就从"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开始,"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地坛更多地成为了作者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支撑,只要还有地坛在的一天,作者就会以一种坚韧的生命力与命运作抗争。身在轮椅之中,却拥抱着整个世界。残缺的圆满。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主要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人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和谐相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我与地坛》中,地坛成为了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地坛也欢迎着人们去拥抱它,亲近它。"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与园子融为一体的还有母亲。生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母爱是可以与之抗衡的魔法。人们常说,因为神到达不了每个地方,所以创造了母亲。因为母亲,所以生命有了奇迹。"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位默默承受着艰难命运深重悲苦的传统中国妇女,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吃苦耐劳坚韧善良的品质,在她看来,因为地坛,她的儿子有了面对苦难的勇气,而她,因为儿子,有了承担苦难的力量。

园子里还有多年来每天风雨无阻来园中散步的夫妻,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有腰间挂着酒瓶在园中悠闲游逛的老头,有捕鸟的汉子,有早晚必经过园子的中年女知识分子,有总来园中跑步的作者的朋友——一个极赋天赋的长跑家,还有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以及保护她的哥哥……他们都必定对地坛有心灵上的依赖,他们是地坛的一份子。年复一年,他们就与地坛度过了几许春秋。或者仍会继续。

正是这样的地坛,因此作者"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他学会了接受苦难,把生活中的不快,当作上天给的悠长架假期。以一种超乎世俗的洒脱与达观,以写作来摆渡理想与现实的此岸与彼岸。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不会忘记在别处留一扇窗。上帝或许能夺去作者的翅膀,但夺不走史铁生的地坛。

我相信,史铁生相信,中华民族的人民相信,地坛会长久地一如既往地接纳着所有爱它的人们,坚如磐石。

看罢《我与地坛》,你才会懂得,那些生命中间的所有成长、顿悟、感动、爱与力量……值得我们以疼痛的代价蜕变获得;

看罢《我与地坛》,你才会逐渐豁达,不畏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关键是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得有意义;也不惧生,因为"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而我们,注定要做一个出色的舞者。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900字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本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他是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读后感《水般母爱——《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