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第七天读后感 > 地图 > 第七天读后感,2024第七天读后感范文大全
第七天读后感相关栏目
第七天读后感热门栏目
第七天读后感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

(共 3009 篇)

  • 第七天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关于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8篇

    常言道:“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大多数老师会要求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将我们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一点点的记录下来,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关于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8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七天读后感 篇1

    戏谑的笔调,怪诞的风格,略带嘲讽的语气。

    余华用他的文字,以一个或是说一群“死去的人”赤裸裸地揭露了当今的现实社会。金钱,权力,婚姻,友情,爱情,亲情,真心实意、虚情假意、利弊权衡,无一不在其中,死后的世界反而更加的单纯、炽热和美好,尽管还有一些死去的人在攀比、在炫耀,但大多数人最终“返璞归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倾诉和倾听。

    有时候,社会让人觉得害怕,现实让人觉得失望。《第七天》描写的都是日常见怪不怪的新闻事件。譬如,暴力拆迁、灾祸后有关方面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做医疗垃圾处理、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男子假扮女人卖淫,等等。每个人,他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不是新闻了,因为我们在一个巨大的新闻里面,而在新闻里面发生的暴力拆迁等,只不过是这个巨大新闻里面的日常生活,所以处在这样的一个现实当中的人有一个怎么来理解今天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个时代与社会也不乏美好、正义和善良。作品中杨金彪让人感动,令人敬佩,他为了一个不是亲生的儿子,放弃了自己终身幸福,李月珍夫妇更是待杨飞如同亲生儿子……作品里不只有令人发指的现实,还有希望,有憧憬。

    “真正的勇气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希望我们都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不要因为部分的不美好而去否认整个世界,否认所有人。

    第七天读后感 篇2

    拿到书,迫不及待打开读,因为之前的《活着》让我特别喜欢余华这位作者,他的文字总是让人忍不住落泪。可能这本书存在着争议,有人说余华江郎才尽。于我而言,这本书依旧能感动我,就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情节尽管荒诞,却又令我感到无比真实,也许是因为其中影射出的现实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城市鼠族等等。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生活之于我们的遭遇比书中描写的更加荒唐。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沉浸在主角父亲的故事中,我相信世上有同杨金彪一样善良至极的老实人,同时为他的遭遇感到深深的无力。这种无力感在我读到鼠妹自杀前写日志的那一段更甚,对于一个女孩子宣称要自杀的言论,不但无一人劝阻,甚至为她出谋划策怎样死在哪里

  • 2、 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情。作品这本好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内心的想法,一篇优秀的作品应该怎么写?以下由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第七天读后感(篇1)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主人公是一个死去叫杨飞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这本书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有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第七天》,没有欣喜,也没有失望。余华是我很欣赏的作家,我对《活着》读了许多遍。在七天里,我看到余华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无奈,看到文字的张力,看到了余华的荒诞和绝望。一个幽灵告诉你他的的故事。一个幽灵和许多幽灵在游荡,因为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篇2)

    如果问我现代中国写小说的,我喜欢谁。在我18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梁晓声,那时候我渴望长大,渴望了解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岁月。如今,我想起两个人的名字。拧巴的刘震云能让人笑,平和的余华能让人哭。不到两日,无需通宵落夜,用闲时看完了购于网络的余华新作《第七天》。

    按我平日阅读的速度,13万字的文字一天就能读完。也许是出于好吃的糕点要放一放不舍得一口吃完的心态,我读得比较慢。尽管读

  • 3、 [热搜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实用版九篇

    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热搜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实用版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七天读后感【篇一】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说说自己对于“死”的看法。以前的我是一个对死趋之若鹜的叛逆孩子,可以这么说,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他们叛逆期的时候多少会有过死的念头,当时的我也是,因为家庭以及学校的种种原因,我自杀的想法已经不知道有过几次了,我甚至写信给我当时的班主任,告诉他我活得很不快乐,很想死。

    其实我现在打出“死”这个字的时候,会有害怕的感觉,在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以及看到过身边熟悉的人们相继离开所带来的痛苦后,我慢慢发现活着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们尚且还得一口气,尚且苟活于这世间,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幸运了。后来的我也渐渐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胆小的人,害怕各种黑的地方,之前走过一条光线很暗的街道,街道边的小台阶投下了一小段深黑的阴影,那时候觉得踩上去就会被黑暗吞没,在我看来,阴影里藏了可能会随时冒出来的黑色鬼怪。连这么常见的事物都害怕的我,竟然会有过死这个想法,以至于现在认为那会不会是我的幻觉,只是个一触即破的噩梦罢了。

    我是在初二的时候看的余华的《活着》,当时也处于叛逆后期,刚看完的时候觉得心里的大钟好像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有某种不一样的东西突然从四面八方涌进胸口,让那时候的我被震撼到了,为此我还特地写了一篇读后感。现在重新再去读,发现那时候看到的事物的本质也不过是停在表面而已,我也只不过是结合了书的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写了写大众们对书的理解,觉得很是幼稚。但那时候的我也对余华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这是一个能写出冲击我心灵的文字的作家。

    《第七天》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死去的人在死后的七天时间里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像是一个虚渺的梦境,活着的时候,你没有很有力的证据去证明你活着,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世间,同样,死了以后,你也不能抹灭自己曾经的存在,作为魂灵或是死尸的存在。

    那没有属于自己墓地的人会归属于哪里呢?他们回去到一个鸟语花香,树叶向你招手,石头对你微笑,河水向你问候,一个没有贫穷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人人死而平等的

  • 4、 优选: 《第七天》读后感合集(5篇)
    《第七天》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年代的荒诞与不公。字里行间,满目苍凉绝望。但是,我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感到无力和难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思考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书中描写的荒诞更胜现实中的荒诞,书中描写的真实更胜现实中的真实。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伟人,他们或许才华横溢,名流千古;或许政绩斐然,长留青史;或许贡献卓越,永垂不朽。但是更多的,是普通人。毫无疑问,我也只是个普通人。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到后来,我看了为了祖国完整,义无反顾的将士们。看到了为了民族未来,甘愿隐姓埋名的科研家们,为了他人健康,甘愿奉献自己生命的最美逆行者们。作为当代医学生,要埋下头来认真学习,面对各项复杂的工作,都要保持一颗实干的恒心,苦干的决心,持久的耐心。时刻牢记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所以没有人记得又如何,我们存在的意义不需要别人定义。

    《第七天》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看到余华当今时代的书,仍跳不出伤痕文学的特征,让人悲痛,愤慨,却又无能为力。在交通发达和通讯飞速的21世纪,一个刚刚死去的孤魂野鬼在头七中四处漂荡,遇到了许多与他生命有交集的熟人,回忆了他简短的一生及所在城市里荒唐的时事。记忆里的人有多温暖,回忆时就有多伤感,这本书里最动人的还是关于亲情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或过分拔高的文学形象,用朴实的文字平铺直叙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却让人泪如雨下。有些人批评余华将各种时事热点集合在同一作品之中,没有应有的文学素养。我无力反驳作者,因为这些事都曾真真切切在现实中上演,也无力吐槽他们故意找茬,普通人的挫折在热点的轰炸之下显得如此惊心动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断轮回,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还是我们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不会再写余华伤痕文学的书评了,这世间本就如此,哪里还有一块净土,哪里还有什么死无葬身之地?

    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更好的活着。

    《第七天》读后感【篇三】

    关于婚姻

    杨飞与李青

    一起的日子久了,猜透了对方会做什么的时候,有了这一辈子看到头的悲伤,于是蠢蠢欲动开始了新的寻找。一方能明察秋毫另一方能坦诚相对那么也还算诚不我欺。心中装着一份爱

  • 5、 第七天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说到“七”这个数字?你会想到什么?排序?天数?还是其他?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初看这个本书的题目——《第七天》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在佛教故事中,“七”这个数字代表圆满。而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作者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这本书的内容新颖,余华用荒诞的角度写了一个普通人(杨飞)死后七天由于他(杨飞)没有自己的墓地,无法得到安息。只能在生与死的边境游荡,不知不觉慢慢游荡到“死无葬生之地”这个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用一个死者的角度来描述现实的世界。在作者笔下,死者的世界(“死无葬身之地”)是温暖的、至善的、“人人平等”的,一系列对现实的描写与死者的世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内容都是日常见怪不怪的杂闻,比如说:陪酒公关、暴力执法、强制拆迁、食品安全、城市鼠族、卖肾换钱、等等。在这些杂闻中,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无奈、绝望;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弱肉强食、不公平、欲望、权力等等现象的愤怒。

    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活着》相比,《第七天》没有那么让人觉得沉重。虽然在《第七天》这本书中通过杂闻对现实的描写让人觉得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冷酷,但其中又不乏生活中的小温暖与幸福。比如说:李青对杨飞的忏悔;伍超对刘梅的爱等等。

    书中多次提到“雨雪”这个意象,对这个意象有许多的描写。或许作者是想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善良”一词的看法?又或是其他?通读全文,虽然有些情节看起来荒诞,但是放在死者的世界,这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作者的厉害之处。

    文中的多重连环式描写让人不禁感叹。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每个人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细细品来却又有一定的联系。每个人的故事都由“杨飞”这个主环穿起来,环扣一环,让人回味无穷。

    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www.dhb100.com

    阅读《第七天》的时候,有一种很好的阅读感受:就是里面所有的人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没

  • 6、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400字(3)篇

    余华先生通过杨飞这个人物其逝去的怪诞手法来讲述这七天的所见所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通过书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来反讽当今社会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及社会问题。书中让人暖的是养父养子杨金彪杨飞,杨金彪为了杨飞一生未娶直到最后因当初的一份愧疚而一直耿耿于怀;让人愤怒的是鼠妹与伍超,具体情节不再叙述。

    反思现实,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四肢健全去乞讨,牛高马大是装饰,一无所有不上进,终归所有其思想。

    司机把装着四个面包的纸袋递给了她,她对中年男人说,谢谢你。中年男人坐进奔驰车,车开走了。她的手伸进纸袋,掰了一块刚出炉热乎乎的面包放进我的嘴里,再把装着面包的纸袋放进自己的羽绒服里,她冰冷的手拉起我冰冷的手,对我说,我们回家吃。

    “我们回到地下的家,她又去向邻居要来一杯热水,我们两个坐在床上,她要我先喝一口热水,再吃面包,她怕我会噎着。

    “她那么漂亮,很多人追求她,他们挣钱都比我多,可是她铁了心跟着我过穷日子,她有时候也会抱怨,抱怨自己跟错男人了,可她只是说说,说过以后她就忘记自己跟错男人了。”

    最后想说这本书比《活着》要差那么一点点,但还是给了五星。余华先生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娓娓道来这七天不平淡的所见所闻,值得深思与反思。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残酷,但小说都源自于生活。一句“死无葬身之地”确实令人神之向往,然而不得不走出故事回归现实。

    陈述于2019年01月06日14:34

    生是苟且的活,死是永久的生。余华近期的作品对现实揭露的体无完肤,鲜血淋漓,让人感觉现实太他妈黑暗。而死后如此美好,让人读后对死亡的恐惧感有所消退,可是人死后真的是这般情景吗,只有死去的人才会知道吧,而死去的人只能自己体会,给不了活着的人任何讯息。文章中描写人死后亲人近在咫尺,却无法接近,这种阴阳两隔之人的无力感,让人读后倍感无奈,心酸。还有,生前的埋葬真的会决定死后和谁永久相伴而眠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像文中抱着装着别人骨灰的骨灰盒埋葬的情况,让人好悲伤,而这一切,都是社会的阴暗面造成的,当然,不只是埋葬,就连火化都是三六九等,好讽刺。希望“安息之地”也像“死无葬身之地”一样,人人平等,极乐世界,火葬场是最后的不公之地。有墓地的人和没有墓地的人永远都不会见到吗,就像刘梅和她男朋友的擦肩而过,这种死后都这么遗憾悲伤的故事,希望只是作者的创作手法,而事实,去了另一世界的人都会重逢的,对吗?!作者只写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美好景

  • 7、 来到地球第一天读后感1000字(3)篇

    这本书很好玩,基本上满足了一个女青年(青年总觉得是专门形容男子的,我常常纠结该怎么称呼自己[皱眉],因为我发现好像前人发明的女性自称比较体现平等合适滴好少啊,不过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过。[捂脸]静候感兴趣的书友们前来指教)滴好奇心,就像一本成年人的十万个为什么,保持理性很不容易,因为往往会被认为刻板,没激情……但是我倒觉得理性有时也很好玩儿的。

    我记不住很多详细内容了,这种科普书对我来说能理解就不错了。哈哈,来来来,先给几个标题诱惑一下你,看看你是不是还有好奇心呢[奸笑]

    全是小标题:

    ①中国香烟的政治经济学

    ②“厕所文明”的落差

    ③广场舞思密达

    ④被利用的口舌弱点

    ⑤爱她,就送石头做的脑白金……

    哈哈,谁猜得到⑤是啥就送脑白金哦[坏笑]

    不扯了,总结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所谓权威的论述,属于大象公会中的作者黄章晋先生写的文章的一个文集。这个公会,我不知道是干嘛的,不过我粗浅笼统地把他们理解为一群喜欢探究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意思的人。我就喜欢这种不一定要吹毛求疵求甚解,但是还敢大胆胡说的人,当然还要说滴有理有据[机智]

    ps:其实我发现这本书的bug在于书名啊,这既不是文中任何一篇文章的题目,也不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主旨,(嗯,好吧,也许贯了,我没看出来)轻微强迫症患者想知道他为啥要起个这名儿呢,我要想不出名儿来的话就起个乱七八糟集好了[捂脸]

    三星半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杂文合集,里面包含的知识点覆盖范围很广:历史、政治、两性、社科,科普等方面,林林总总。

    每个人都是一部百科全书,涉猎的领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和长生不死这几项本领,正常的人类是不可能学会这世界上所有知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讲两性关系的那几章,简直全篇高能,作者以上帝视角来阐述男人之所以为男人,女人之所以为女人的原因。并讲述说明了男女之间很多行为的科学依据,很有意思。

    还有几篇我个人很喜欢的文章:

    《长城》、《上帝之鞭》、《莽夫》几篇文章,讲述了游牧民族的扩张与兴亡。

    《梅毒战争》讲述梅毒的传播史,命名的由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牛羊、猫狗》讲述了为什么可以吃牛羊,不可以吃猫狗。爱猫爱狗人士可以一读,有些习惯真的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厕所文明》里有一则雷锋的趣事,简直是翔之达人

    《格林尼治时间》讲述了世界标准时间的由来

    总之,多看一些这样的杂文,有助于扩展自己的视野,算是多读多

  • 8、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6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600字

    本书是以一个已死之人的回忆与见闻和他灵魂深处的结合,游离在生死离别的分界线。一个叫杨飞的在他死去的七天里面临的和经历的一切细节描述。他走在寂静里,这个寂静的名字叫死亡,是隔世记忆,斑驳陆离,虚无又真实。他第一天主要讲述生命的逝去。他去殡仪馆准备火葬,在殡仪馆的所见所闻与逸闻趣事,他们相互交谈着,生前富裕的死后也一样风光,生前穷苦的死后或没什么好的墓地,或没什么好的骨灰盒,或没寿衣,或没化妆,什么人该在豪华贵宾区,什么人该在沙发贵宾区,什么人该在普通区,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没墓地没寿衣没化妆的悲催人之一。作者把殡仪馆形容成招待所,彰显着金钱在权力面前的自惭形秽。第二天主要讲他的婚姻。在另一个世界碰上前妻,他们回忆与怀念人世间的种种是非对错,虽然婚姻短暂却也真实幸福过。因他前妻再婚后的不幸,导致在家中浴缸自杀,才会在这个世界再次相遇。生活平淡如水,幻想残酷虚拟,对谁都别要求过高,对生活也别想象太多。第三天讲的是亲情,他是母亲意外在火车上生下并遗落的孩子,被生母辛苦找到被接到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天,住在一起的还有哥嫂姐姐姐姐夫,他们三天两头的吵闹,使杨飞心揪得紧紧的,于是,离开又回到养父身边,后来养父被查出癌症晚期,为了不拖累杨飞,养父独自一人离去再默默地死亡,死后在殡仪馆见到。后面几天纷纷表述的是人间百态。有暴力强拆,在政府强行压制下报喜不报忧,或虚假信息,或隐瞒不报。在小饭馆里,权贵们肆意吃喝赊账,威逼利诱榨取更多利益。为贯彻计划生育,医院强行引产,将27个未成形的婴儿当医疗垃圾随意丢弃河中,李月珍为伸张正义却被阴谋杀害。打工妹为了让男友承认自己买了部假iphone4s跳楼自杀,男友为了赎罪给她买块墓地去卖肾,却死于黑心诊所的刀下。

    都说这本书充斥着绝望与沉重,但是在社会中却是真事,或许这个社会正像小说中描绘的那样,正在走向一场盛大的死亡,在道德底线沦丧的背后我感动的看到正是这群死无葬身之地的平凡人,坚守着人间最后一片净土,坚守着一种旧事文人的清高甚至迂腐,坚守着没被强权利益所压垮的最后一份骨气。可我偏偏只看到在绝望且沉重的背后让我深深地震撼里面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温馨而揪心的爱情,刘梅与鼠族的辛酸,这里有人间的温暖,那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都是死后没有墓地的安息之人,他们与其他人恕不相识却对每个人来这里的人给予欢迎而善意,我认为作

  • 9、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8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800字

    余华的《第七天》此前已经看过了两遍,第一遍在2015年还读书的时候,第二遍是2017年。最近刚好有知友邀请我回答读完的感受。具体内容忘记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确实每一次看完的感想和观点都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了,也更清晰了~

    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对《第七天》的简述: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这里对于这部作品的好坏,我就不做评论了,毕竟,网上有太多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了,无论是褒是贬,应该都已经有人讲出你的心声了~

    贬的大多是说我等了七年你给我一个新闻稿件

    褒的应该是说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东西

    褒贬不做评论,只是写一下看完这部作品后的个人想法和一些感悟,仅为个人观点!

    我读的作品不多,但有时候我会好奇,是不是大多写实的作品都会不可避免的扯到“平等”的问题,还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身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里,这是不可逃避的问题。此时此刻我想到的竟然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作品的开始就描述这各种的不平等,贫富分化~

    (本来还想分段总结,算了,写不下去了,对于内容,我想我也不需总结了,作者已经用无比直白赤裸不加修饰的手法和语言展现给了读者。)

    总的来说就是描写了一个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等这些现象盛行的荒诞的世界。

    但可悲的是,我们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竟然都默认了这部作品里面的这个无比荒诞、绝望的世界是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吻合的。

    并且对于那些所谓的“荒诞”新闻事件竟然已经不觉得荒诞,而是见怪不怪。那些荒诞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都不约而同的去回避这个现实,活在那个自我美化的世界,有的人看这部作品时候会产生抗拒心理,也许只是因为这部作品把我们一直以来所刻意回避的现实,不加修饰得赤裸裸展示在你们面前,撕开那个美丽的外衣,把你们从那个“美化”的世界中拉回来。

    就我个人,有时看到一些荒诞、悲惨的新闻的时候,会刻意得去回避,不去看不去关注。有时候还会骂一句,手机天天给我推送这些负能量的东西搞得我都变得负能量了。我希望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的新闻,我想要活着

  • 10、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2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200字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用笔尖呈现社会于平民的不公平,于平民的无奈,于平民的绝望。因为许多想要表达的社会现象作者几乎是一笔带过,所以略显浮夸,但是,对于人物的描写反而凸显出了即便细致描写社会现象也出不来的效果,我想这是能让我几次热泪盈眶的原因吧。

    从第一天进殡仪馆对于富人与穷人的对比开始我已经猜到了后面的主题,用一个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小小公司职员这样一个平民百姓的口吻去描绘这个社会诸多的不公正与被生活逼迫着前进逼迫着选择的故事。

    看杨金彪在婚姻与弃儿之间做选择时的那种切夜不眠的折磨,尤其作者描写杨飞坐在青石头上摇晃着两条小腿吃着糖果等爸爸,晚上用树叶盖住身体怕被恶狗发现的时候,没有过多渲染环境多恶劣,只是简单的描绘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反而使我几次柔软,我设想如果杨金彪没有选择留下杨飞将会是怎样的生活,我想,过着自己幸福的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生活是非常圆满的,只是内心深处一辈子搁不下的那份牵挂也将伴随他一生吧。这种因为一个小小生命牺牲自己原有的正常生活轨道的真善美真让人钦佩,一个糙汉子每天带着肚兜背篼装着尿布奶瓶摇晃着胸前背后的孩子去扳轨道,每次一有这样的描写就使我为杨飞感到幸运。

    一次是这种伟大的父爱让我动容,那么另一次感动就是伍超与刘梅。

    情真意切的相互取暖相互依偎,来自山里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里的无依无靠与飘摇,揪心纠心,对于钱的渴望,对于iphone4s那种虚荣的追求,没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能力让伍超有了买山寨机的念想,让刘梅有了为面子跳了楼的冲动,年轻人已经有了从山里走出来的勇气,这一大步已经跨出来了,可是虽然身体在城市,却从骨子从血液里喷薄出的还是没有远见没有姿态,这才是让我一直想要把他们两个人的故事看完的根本原因,我想要去了解更多这样的人将会怎样生活怎样发展,发廊里的洗头工,饭馆里的服务员,恶臭看不见阳光的地下室,穷争饿吵穷争饿吵穷争饿吵,因为山寨机要跳楼,因为买墓地要卖肾,这写出的不是单单这两个人的生活,这写出的是这个群体在城市里的无奈和不知所措,而这却无法一时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留给这样一个群体去成长。感动源于刘梅在杨飞面前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2

  • 2019-11-08

  • 2019-11-08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6

  • 2019-10-16

  • 2019-10-13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6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大全,第七天读后感2024,更多第七天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