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邓小平观后感 > 地图 > 邓小平观后感,2024邓小平观后感大全
邓小平观后感相关栏目
邓小平观后感热门栏目
邓小平观后感推荐
邓小平观后感

(共 7399 篇)

  • 1、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500字体会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他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局限,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以客观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深入分析了邓小平的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对信仰和初心终生不渝。他的一生三起三落,他的全家曾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进行劳动改造,虽然这段日子过得很艰辛,但他依然坚定信仰,不忘初心,他时刻记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有着务实的态度和坚定的原则。他善于用朴素的大白话解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告诉我们干实事更加重要。他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原则,他认为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全面向外部世界开放,带领中国人民走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正直机智的优良品质。他曾说,“选择领导人时,不是看他们是否对自己忠诚,而看是否最称职”,邓小平同志不跟他任命的人发展私人友谊,他们只是共同干事业的同志。

    邓小平同志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即使遇到暂时的挫折,也不要气馁,正确对待得失,相信“风雨之后,总会出现彩虹”。

  • 2、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精选)

    作为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中的一员,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中国的崛起是我成长的背景,新时代的中国逐渐走出亚洲,影响世界大局。每次看到有关1978年之前的历史时,我都不敢相信这样积贫积弱,百姓忍饥挨饿的中国能在短短四十二年之后变得挺胸抬头,意气昂茂地走向世界。直到我读了《邓小平时代》之后,我才猛的明白,正是这位老人,他牵着迷茫弱小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自信强大!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文革”时中国陷入混乱,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美元,经济接近破产。邓小平上台时要面对的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问题:文革中受迫害者和迫害者之间的深刻矛盾;军队干部对军费削减的抵制和抗拒;民众对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家的敌视;以及一些人依然贫困而另一些人先富起来的纷争。简言之,邓小平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当时还没有哪个共产党国家成功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他为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够实现温饱小康做出了一生的努力,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在南方点燃了点点星火,不久之后,冲天的改革大火席卷全国,之后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年奇迹般的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慢慢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相信不久之后的2035,中国人民将继续证明自己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性,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尤其感谢邓小平对教育系统的改革,邓小平在1975年开始对教育系统做出改变,他深知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一批知识基础扎实管理能力出众的的受教育人才。而在当时,高校选拔的标准并不是具有良好知识素质,而是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政治思想有严格的要求,有才华有学习素养而缺乏人脉的广大青年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感谢邓小平在1975年的改革,1977年高考得以恢复,中国的广大青年和中国教育得以挽救。

    在读书之前,我很难想象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如此艰难的路程,重振中华民族的荣光,我辈义不容辞,愿自己能够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做个纯粹的有道德的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

  • 3、 观邓小平有感

    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

    看完影片,我再一次深深地被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魅力所感动着。在影片中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影片中真实展现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与邓小平紧密联系的事件,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然而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敬重的字。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 4、 观影片《邓小平》有感

    影片《邓小平》观后感

    我从小就喜欢听历史故事,特别是祖辈们讲的近代历史故事,于是我很早就知道了中国现代史上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的人物,他们对国家、社会、乃至于我们家庭的兴衰成败起关键的作用。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去祖伯父家,我们一起从中央六套中看了《邓小平》这部电影,他们边看边讨论,边我讲解(祖伯父以前曾在团里工作,后来转业,对邓小平爷爷的事好象知道得很多),使我知道了什么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引起新中国变化的事件与邓小平爷爷联系密切,是他带领人民励精图,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班的辉煌建设,凸现了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

    看完影片,听完讲解后,我心潮澎湃。从这部片中,我不仅看到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智慧,更看到了和自己紧紧相连的祖国的改变,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是那么激动人心。忆古思今,我才发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不禁想到,若没有邓小平,也许今天的中国还在贫穷中和黑暗中挣扎,我们现在也许只能像祖辈们以前那样,穿着破衣服,啃着米糖过日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幕: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使我把思绪一下子拉回了读幼儿中班时碰到的哪一桩桩怪事:爷爷和老人们说到邓小平去逝时眼圈湿闰,校长集合时向同学们公布邓小平逝世时声音哽塞,音调低沉,连电视台的伟人江泽民爷爷的说话也泣不成声,使我不禁问爷爷:邓小平死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伤心,连电视机的人也哭呢?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最深厚的感情,就算他肉身已逝,但他将会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骨灰撒江,但他的精神永远同祖国山河化为一体,微笑看着中国的每一步腾飞。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足够表达他对祖国人民的感情和不舍,也拔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弦,我们相信,在邓爷爷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必将奏出一曲更动听的爱国之歌,必将走向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 5、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500字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他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局限,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以客观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深入分析了邓小平的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对信仰和初心终生不渝。他的一生三起三落,他的全家曾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进行劳动改造,虽然这段日子过得很艰辛,但他依然坚定信仰,不忘初心,他时刻记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有着务实的态度和坚定的原则。他善于用朴素的大白话解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告诉我们干实事更加重要。他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原则,他认为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全面向外部世界开放,带领中国人民走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正直机智的优良品质。他曾说,“选择领导人时,不是看他们是否对自己忠诚,而看是否最称职”,邓小平同志不跟他任命的人发展私人友谊,他们只是共同干事业的同志。

    邓小平同志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即使遇到暂时的挫折,也不要气馁,正确对待得失,相信“风雨之后,总会出现彩虹”。

  • 6、 影片《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篇一】

    2015年7月不同寻常,黄山不仅进入了高铁时代,而且迎来了电影《邓小平登黄山》的首映。黄山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着日出霞光步入了崭新时代。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邓小平在黄山时,问黄山的建设、问黄山的发展、问黄山的生态、问黄山的物产,殷殷叮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句句话语都饱含了他对山区人民致富的殷切期望,处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勇气和决心。此次黄山“破冰之旅”,邓小平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邓小平用坚实的脚步、用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气壮云天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新纪元。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爱扬”的夙愿。

  • 7、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2篇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一)

    近日,我观看了影片《邓小平登黄山》,重温36年前盛厦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的生活点滴,感受邓小平的赤子情怀和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深受教育,是当下"三严三实"教育的范本。尤其对以下四点印象深刻:

    率先垂范。邓小平登黄山,轻车简从,对外不宣传,不封山,不断游,不坐滑杆,与群众同走一条路,同看一处景。

    平易近人。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

    关心群众。邓小平及其家人下榻在玉屏楼宾馆,实地调查了解宾馆外面很多群众野外住"鸳鸯棚"和群众无粮时,邓小平及其家人合住房间,腾出房间,并将携带的面条让给野外群众,解决群众食宿问题。邓小平一路上遇到身后有年轻人或挑担的老乡,就连忙让路。

    毅力顽强。过鳌鱼峰时,邓小平坚持要自己一个人走。走过鳌鱼峰时,在场的游人和随行的人员都被这位75岁老人的顽强毅力深深地折服了。接着,邓小平又一鼓作气地攀登上海拔1840米的光明顶。

    我将以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体现的精神为指引,抓住当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契机和专员办业务转型发展良机,严以律己,团结奋发,持之以恒,为推进安徽专员办转型发展和幸福和谐竭力奋斗。(撰稿人:傅高山)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二)

    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神州大地,到处躁动着改革的春潮。有这么一个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来:有这么一个人,曾8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有这么一个人他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逝世,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他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

    其实很久之前就知道,邓小平爷爷为我国做出过许多贡献,但一直对他的生平并不十分了解。而当观赏了《邓小平登黄山》这部电影后,对于邓小平这个伟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75岁高龄的邓小平四天五夜的黄山之行、险峻秀丽的山水美景、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尽在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中。他在国事纷繁、筹思萦怀之余,能有机会攀登黄山群峰,观览胜景,实在难得。在这里,他以睿智的眼光,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使黄山更加广阔地敞开了它的胸怀,迎来了更多海内外宾客,黄山市的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

    影片用温暖的视角来表现一位伟人和普通群众间的真切沟通,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黄山旅游发展

  • 8、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一)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邓小平在黄山时,问黄山的建设、问黄山的发展、问黄山的生态、问黄山的物产,殷殷叮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句句话语都饱含了他对山区人民致富的殷切期望,处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勇气和决心。此次黄山"破冰之旅",邓小平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邓小平用坚实的脚步、用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气壮云天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新纪元。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的夙愿。"飞雪千年茂不衰,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举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

  • 9、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500字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500字(一)

    9月10日,有幸走进电影院观看《邓小平登黄山》,该影片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影片围绕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影片中的邓小平和蔼可亲,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记忆犹新,面对险峻的黄山不让工作人员搀扶,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差点滑倒,观众也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他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在黄山脚底下,邓小平同志告诉工作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览黄山,电影正常拍摄;当黄山招待所容纳不了那么多的游客时,邓小平同志主动让出住所,并安排食堂保证他们的饮食;晚上在招待所倾听大家的演唱并与香港学生畅谈;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地交谈;在百步云梯与复旦大学学生拥抱、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邓小平平易近人、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的崇高风范。

    在开发、打造黄山旅游资源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举例新加坡等国家靠旅游资源年收入十亿美元的事实,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并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他用坚实的脚步、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壮丽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开辟了新的纪元。

    今天的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在举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践行"三严三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500字(二)

    2015年7月不同寻常,黄山不仅进入了高铁时代,而且迎来了电影《邓小平登黄山》的首映。黄山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着日出霞光步入了崭新时代。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

  • 10、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一)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内幕,以前都是听人讲有多么惊心动魄,现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鲜又真实。另外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四五事件"、"两个凡是"等来龙去脉搞得清楚了。这个片子还通过另外一种讲故事的风格讲述了当时的年轻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在那么一转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们发出无限感慨。如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当时还没有公开亮相,就召开了全国科技座谈会,提出恢复全国高考。他提出:在高考报名上,只看本人表现和考试成绩,不看影响了中国人十几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单位同意,不需要看过去参加过那些莫须有的"政治事件".这个政策的贯彻实施,影响和改变了几百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邓小平从开始工作就开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说正中要害,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和教育基础。看了这个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一些教育战线上的老革命、老前辈、老专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们都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断和混乱而感到痛心,他们都极渴望出来工作,开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过高考,1978年高校开学时,堂堂北京大学经济系才30多个学生。当时已经岁数不小的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开学典礼上饱含着殷切希望而又真诚的说:"我希望在你们中间,将来出现共和国的部长、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大家!"引起了年轻人热烈的掌声,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记忆深刻。我在想,当时是时势造英雄,有多少人当时的年轻人象片中的建国一样,认为"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而且还将要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为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时的年轻人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环境,是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旦这些条件满足,他们压抑了10年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普遍的"家国"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顾大局、识大体".党中央英明地进行了拨乱反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1-02

  • 2019-10-20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1-27

  • 2019-11-02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5

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邓小平观后感、邓小平观后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邓小平观后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