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 > 地图 >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2024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相关栏目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热门栏目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推荐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

(共 4147 篇)

  • 1、 读《穿堂惊掠琵琶声》有感1500字

    读《穿堂惊掠琵琶声》有感1500字:

    最近几年,随着小说阅读量的逐渐增多和年龄的逐渐增长,想找到一本好看且自己也愿意读下去的小说,变得很难很难。不可否认,在这个大信息时代,网络阅读也随之普及,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潮流。不管是题材、内容还是有关于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各位大大们都能想出各种各样甚至是奇奇怪怪的脑洞。每每被一个新的创意击中时,都觉得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区域。网络写作是多么地不易,没有经历过没办法说什么感受,但现在让我自己独立写一篇千字的文章我都觉得困难。非常感谢那些笔耕不辍的大大们带给我的故事,很喜欢你们的故事,也很喜欢你们故事下的人物。

    似乎有一点跑题,大概骨子里有那么一点点的文艺细胞,希望自己也能有所谓的好文笔。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文笔这种东西,我还是没有的。所以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文笔不合自己胃口的小说难免会弃,但是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故事应该也算是很厉害了。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吧,自己变得浮躁的。记得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在看一个视频,明明只有四分多钟五分钟不到,我却在进度条走到一半时想要退出视频。尽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惭愧,但现在依然还没有彻底改正,很多时候往往抱着一种目的去看小说,而已经不能通过作者的一字一句来体会阅读带给我的感受。自己的自制力还是太差,不够强大到来打败客观环境带给我的影响。

    好奇怪,明明是要给我们家沈医生和孟老师来写读后感,倒是先写了一大堆有的没的笑。

    只是很单纯得想写点什么留给这篇文,也留给自己吧。文笔实在是太奢侈的东西,只希望尽量做到词可达意。

    我大约是一个制服控,所以当初看到医生这个设定时,就已经先入为主地对沈识檐这个人有了好感。而文中的他,少年气、浪漫、甚至是文艺,不太对,文艺这个词不能很好地表达沈识檐的气质,大概就是一种淡淡的很舒服的感觉吧。明明是已至而立之年的人,却常常让人夸一句年轻,如孟新堂所说,那是他的心还年轻。明明是经历过生死,看尽世间百态的人,却怀着一颗少年赤子心。一直记得沈识檐说,我有一院子的四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缓缓流过,留下的是满院子的鲜妍与芬芳,这真的是浪漫极了。羡慕孟老师凭着那满腔的爱意换得与沈医生同看那一院子的四季。

    至于孟新堂,用沈识檐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文艺的哲学家。比起沈识檐,孟新堂更像是一个老成稳重的老人家,大概是与专业有关,孟新堂似乎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但他也会找借口接近自己有好感的人,也

  • 2、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一陽一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一陽一江头。浔一陽一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一陽一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

  • 3、 惊沙读后感

    惊沙读后感(一)

    临泽城内外,寒风呼啸,呵气成冰,在这荒漠的戈壁滩上发生了触目惊心鲜为人知的战争。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惊沙》这部电影上映了,它讲述了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故事。中国之魄,民族之魂都在这部片子中展现。

    让我们先睹为快《惊沙》的剧情吧。1937初,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西路军高台失守,红军名将董振堂战死,第五军全军覆没。接着临泽被围,这时秦基伟临危受命,困守孤城。秦基伟将军率领的300多名的西路军后勤部队战士在零下二十度,衣不遮体、缺少弹药,粮食的情况下,对抗国民党马家军5个团7000余人的围攻,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守城3日,最终胜利突围的悲壮故事。

    惊沙这部影片中有像鲁智深那样豪爽鲁莽的韩仕宏,有形似诸葛足智多谋的秦基伟,有像薛宝钗那样善解人意却充满革命斗志的张桂芳,有像唐僧那样充满书卷气的彭定山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张桂芳,她牢记革命纪律,生活中保留了女儿家的风采,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穿上又好看又鲜亮的嫁衣,有一个大大的红花轿,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当一回新娘。战场上她双手拿起重机枪就是一成狂扫,几乎发出去的子弹都能射中敌人,在我心里她已是当之无愧的女神枪手,当子弹用完时挥起大刀,一刀就能让敌人毙命。她性格善解人意,刚烈顽强,执着,当她知道自己已有三个月的身孕之后,当前正好有一个机会妇女小孩可以先撤退,然而她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坚决要留下,不管谁劝都不听,后来被敌方抓住,她宁愿死在战友的枪下也不愿在敌人的侮辱下死去,于是在秦基伟的枪下她微笑着和她未出世的孩子步入了天堂。再看看我平时做事总是少了一份执着,倔强。就那一件小事说吧有一次,爸妈教我学包馄饨,我觉着这么几个小小的的馄饨哪能难倒本大姑娘,于是就满口答应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次包的馄饨是我最喜爱的苋菜馅,我开心的几乎要叫起来了。我先看着妈妈学起包馄饨的步骤,先拿筷子从盆子里拿出少量的馅放在买来的方方正正的馄饨皮上,使苋菜馅集中在馄饨皮的中心,再把底部的皮子翻折上来像被子一样盖住苋菜馅,但不能是底部和顶部的馄饨皮对折,然后再像这样翻折一下,最后捏住馄饨皮的两个尖角,使两角这么一粘合,一个馄饨就大功告成了。前面几步我都学会了,可我就在最后这个关键步骤掉链子了,怎么也学不会,就连妈妈手把手的教学也无济于事,于是我并没有执着的学下去,直到现在还不会包馄饨,所以我要改正这一缺点向张桂芳学习。

    党正是有了这样烈士们的

  • 4、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

  • 5、 优秀读后感:再续琵琶请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是一种凄美。

    梦里开始,梦里结束

    梦初

    她是一只幼雏,懵懂无知

    十三学的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幼小的孩童被送到歌舞升平的烟花酒地,这么小的年纪便要以卖唱为生了。灵动的大眼睛搜寻着想要的乐器,我要弹琵琶!稚嫩的童音响起,尚还沉浸在兴奋中,被所谓的慈祥蒙蔽着双眼。远处,一双黑暗的手正悄无声息地向她伸来

    或许,一开始,已注定,她的命运如四弦一样由人摆布。

    梦魔

    她是一只金丝雀,却被关在笼子里

    当她成为歌姬时,她的琵琶已经十分精湛了,收到了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效果。貌似,她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殊不知,欢乐越多,背后的辛酸也越多。渐渐地,她厌烦了这种生活,甚至有些害怕,她想拿着她的乐器,无拘无束地畅弹一曲,可是她做不到,她只是别人眼里赚钱的工具。那双黑暗的手将她禁锢,她在逼仄不堪的笼子里撞得头破血流。青春,多么美好的时光。当同龄的少女都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时,她却只能坐在一方矮凳上弹奏着规定的曲目,她却只能巧笑倩兮的娱乐众人,殊不知,心却狠狠的疼着。秋月春风等闲度,她,在特定的人生轨道上,遭受着命运的摧残,连一堆白骨也留不给后人。

    梦殇

    她是一只百灵鸟,却等不到意中人

    她觅不到知音啊!钿头银蓖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明晃晃的金钗晃晕了同行的眼,一道道羡慕嫉妒的眼光频频向她射来。冷笑一声,是她太懂得,还是她们不懂,华美外表的背后是难以言喻的辛酸和苦楚。

    她独爱上了血色,因为她的心在滴血。她的琵琶,她的曲,她的情,没有一个人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那些名誉那些金钱,她又怎会在乎,那只是别人眼里的贪婪,在她看来,一文不值。她只想找到一个知音,一个懂她的人。不知内心的那份执着还能坚持多久。

    也许吧,她觅到了。他为她蹙眉,为她叹息,他听得懂她曲里的悲伤。可这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她觅到了,却留不住他。仅是吝啬地为她投入一声叹息,再无其它。她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歌姬。那些红绡,那些缠头,因为他的离开失去了颜色。那个身影只能在模糊的记忆中逝去,逝去

    世事变迁,她已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只能嫁给商人做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连所谓的浪漫都奢望不到,可她别无选择。

    梦回

    她是涅盘后的凤凰,死而无憾

    终于的终于,在她年近半百,即将走向不亡时,她重拾琵琶曲,用血与泪演绎起一段传奇。她遇到了!她遇到了知音!遇到

  • 6、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杨启慧

    《琵琶记》中塑造了"全忠全孝"的主人公蔡伯喈,当蔡伯喈依据伦理纲常准则去践行孝道时,却在践行过程中遭遇窘境——蔡家父母最终冻馁而死。面对"不孝"的现实,他恰恰又成为皇帝旌表孝义的典范,获得"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情节: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墓,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最后,蔡二郎被暴雷劈死。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的态度刻画了蔡伯喈的形象,删除了马踏五娘、雷劈蔡伯喈的情节,而代之以"三不从".这样,男主人公"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罪名,被彻底开脱,从一个背亲弃妇的势利小人变成一个全忠全孝的君子。思及此,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伦理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宗法等级社会最重要的两伦。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对亲人的孝是家庭和家族内部最根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延伸至国家,它就是对君主的忠。因此,忠君和孝亲是内在统一的,忠君就是孝亲的扩充。但是,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君是万民之主,国为一君之国,对君主的忠诚为无条件的服从。在这种情形下,忠大于、高于孝是必然结果,是为"始于孝亲,忠于事君",因此就有了"忠臣孝子""忠孝自古难两全"的历史之叹。《琵琶记》蔡伯喈的矛盾,就其深层意义而言,正是封建伦理纲常中的"忠"与"孝"的矛盾。无可否认,《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从各方面看都是难得的孝子、忠臣。偏偏,正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造就了二老冻馁而死,五娘孤苦的悲惨局面,也造成了主人公的根本痛苦。倘使蔡公不逼试,蔡伯喈就不会去应举,也中不了状元,更谈不上逼官和逼婚了。蔡公把儿子送上应举之路,就是孝的伦理。身仕宦,显父母耀门闾,是大孝,而守贫事亲是没出息、没志气,只能算作小孝,功名当然的要强过孝名,从一个村野之夫口中说出这种话来,

  • 7、 《穿堂风》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人生像一条走不完的路,有人平凡地走着,有人辉煌地走着,有人却虚伪地走着。读了曹文轩的著作《穿堂风》,我蒙蔽的心灵豁然开朗,做坏事的后果很严重!但只要能及时悔改,还是会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

    《穿堂风》讲述了小男孩橡树儿时经常与父亲一起偷盗,父亲被抓进监狱后,橡树知错悔改。但是,村里人不相信橡树,就连小朋友们也不与他玩了。

    可是,就算这样,村子里的东西依然会被失窃。村里人都一致认为这橡树的所作所为。橡树气愤不已,下决心抓住这个偷东西的罪魁祸首,证明自己是清白的。经过几天的观察,原来是丘瓜在偷盗。橡树悄悄地拿走了奶奶的存钱罐,去铁匠那里买了一把手拷,最后,橡树用手铐铐住了丘瓜,丘瓜告诉了大家事情的真相,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

    橡树是一个坚定顽强、充满智慧的孩子。被人们冤枉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心灵创伤,但橡树用他的智慧与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常会有误解与矛盾,有时甚至会使朋友变成敌人,我们应该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矛盾。遇到挫折不能知难而退,而要勇往直前;犯了错误也不要紧,只要知错就改,大家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相信你,喜欢你。

    【第2篇】

    拿到《穿堂风》这本书,让我兴奋不已,因为书的封面很漂亮,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阅读书中的内容。《穿堂风》这本书主要讲了:男孩橡树,因为父亲偷盗,所以他成了村子里不受欢迎的孩子。炎热的夏天,其他孩子在草棚底下享受着清凉的穿堂风,而橡树却只能一人在寂寞而广阔的天地里独处。稻田里,河堤上,水塘边,他自由自在地奔跑、呐喊,仿佛周围的世界都属于他一个人的。村里失窃,大家第一时间把怀疑的目光指向了橡树,自尊的橡树用了自己的办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正直与善意激励着橡树的成长,最终橡树解除了大家的偏见。

    读完《穿堂风》,我的眼泪不自觉地一滴滴掉了下来,特别是在瓜丘打橡树的那一章,我感到十分的伤心。我仿佛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橡树当时那种不被朋友信任的难过和心痛。

    读这本书,了解了橡树的故事,也使我想起了在生活中发生的这样的一件事情。大概是去年夏天,我在找一本丢失的笔记本,因为弟弟平时老爱拿我的东西和我开玩笑,所以我首先就怀疑了弟弟。当我用质疑的目光看着弟弟时,弟弟委屈地流下了眼泪。几天后在一次家庭大扫除中,我发现原来我的本子落在了橱柜的角落里。这时我才猛然发现原来那天我了冤枉弟弟,我特

  • 8、 桥声读后感

    桥声读后感范文一

    我是带着一种释然的心情翻开这本书,随着作者的笔画高低,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那是如此冷酷,却背后又带有一丝柔情的一本书,至今我还是很赞美吴忠全的文字,他笔下的故事少有修饰,没有矫揉造作,凶狠到让人不忍直视。他的才华和勇气让人羡慕和佩服,难能可贵地是他还有极高的文字辨识度。

    《桥声》内容大致是:陆成安与其他赶在春节前返乡的人一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他本不想回家,父亲的一通电话却带来了母亲的噩耗,使他不得不作出这个决定。可回到家后的陆成安发现,一切变化都出乎他的意料,物是人非的背后,有太多隐秘不清的东西正在窥视着他。无数个陌生人走进他的生活,有太多他不知道的和当时无法触及的秘密,正向他席卷而来。孤独、无助、迷惘、无能为力,生活裹挟着他,正朝着未知的方向疾驰而去

    在这里,我不由得感叹生活就像是一座人来人往的桥,它承载着来往的路人的命运与悲喜,却唯独发不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人人都知道这是如此虚无缥缈的世界,却又不得不耗尽一生,哭笑忐忑。

    《桥声》读后感范文二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朋友问我写的是什么,我就只说了一句话三个精神病的故事,不是三个精神病,这是一个疯子的世界,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变成疯子的可能性,这是疯子们的生活。

    缺点:

    这本书不能被称为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说是故事也不准确,如果是单纯的讲述一个故事,那作者的很多主观意思就表达的太明确了,所以说有点四不像了。我想作者想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所以有些细节描写很到位,只是情绪描写还很欠缺,那些情绪都是作者身上流露出来的不属于主人公的东西,在这方面应该多加注意。

    在叙事风格上很单一,比如在回忆姥姥的那段的和父母的那段采用不同的描写方式可能效果更好。

    故事缺乏新意,人物形象上塑造也有待加强。

    文章缺乏灵魂,故事的主线应该是桥,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关于桥的描写太少,后部分甚至没有提到,没能做到前后呼应。

    文章最缺乏的是真诚二字。不论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故事都应该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让人觉得感同身受。

    全文读下来并没有特别的感受,仿佛在看一些不相干的人互相出丑,调动不了读者的情绪。

    关于陆成安

    对这个主角我没有任何好感。他懦弱、自卑、胆小、自私、冷血、心里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怨愤。恨姥姥、恨父亲、恨母亲、恨姐姐、恨这个社会。也许是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可是做人不应该这样,生活给了我们什

  • 9、 《惊爆校园》读后感
    在《惊爆校园》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许晓凉,因为她的头发乌黑乌黑的,眼睛颜色是紫色的,真的是好漂亮,况且她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都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呢!我觉得《惊爆校园》简直就属于女孩子的枪战了,在这里的小女孩都是各个武艺超群的,特别是许晓凉她的性格不但冷静,而且战斗力远超常人呢!自从看完我是特种兵之后,我就特别的想当特种兵或者特工。自从在哈尔滨山水书城看到了《惊爆校园》的第一册,我就对它特别的感兴趣,它是描写特工的。一回家我就和妈妈说这件事情,妈妈说只要表现好就能看。自从买回来《惊爆校园》,这几本书基本上就不离我的手了,这些书我百看不厌,而且还爱不释手。可能是因为描写的是关于枪战的,所以我特别爱看吧!我特别喜欢画画,这上面有许多人物的眼睛、发型,我都可以学习的。还有一个爱看的原音就是他们的动作特别奇特,我平时画画的时候,人物要不是就掐着腰,要不就是平放,而这上面人物的动作确有各种各样,十分值得我学习。 每一段结束后都会有兵器介绍,至于最喜欢的兵器吗,还在寻找中。比较帅的吗,就是那种突击步枪了。我比较喜欢当远程战略手,或者远程射击手,因为这样比较练眼睛,还很安全哦!我比较期待第七册《惊爆校园》!
  • 10、 穿堂风读后感

    当我一口气拜读完曹文轩的著作《穿堂风》时,我感触颇深,心绪难平。

    《穿堂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橡树的男孩。

    橡树是不幸的。他的妈妈因病去世,爸爸被投进了监狱,奶奶双目失明。就因为橡树的爸爸曾经是村里的小偷,油麻地村的村民在看待他时都戴上了有色眼镜。当油麻地村屡屡失窃而真正的小偷还没有被揪出之前,无辜的橡树成了大家怀疑的对象,他甚至被贴上了小偷的标签。

    橡树是孤独的。由于爸爸的缘故,橡树成了村里最不受欢迎的孩子。在炎热的夏天,其他小朋友都在乌童家的草棚底下吃着西瓜,享受着凉爽的穿堂风。而橡树却一个人在寂寞而空旷的天地里独自玩耍,在稻田里、河堤上、池塘边,他自由自在地狂奔、呐喊,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话,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无论走到哪里,周围的人都会用厌恶的目光看他,仿佛作文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浑身泥巴还散发出臭味的小猪。

    橡树是守信的。当妈妈在弥留之际嘱咐橡树不得行窃时,橡树郑重地答应了。此后,尽管橡树不断的被误解、被怀疑,甚至奶奶也因为不明真相开始对他失望,但是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橡树始终坚定自己的承诺,从而没有重蹈父亲的人生轨迹。

    橡树是有尊严的。面对村民的怀疑、误解,橡树感到冤枉、无助,但是他并不甘心。橡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决心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当真正的小偷邻村的瓜丘被橡树揪出时,橡树才得以平冤昭雪。

    小说的结尾是令人欣慰的。主人公橡树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坚强、坦然的面对;做人要有自己的担当,有自己的尊严,要坚守自己的承诺,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是《穿堂风》给我最大的启迪。

  • 2022-01-08

  • 2023-01-02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1-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2-03-07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1-11-27

  • 2019-09-20

  • 2019-11-03

  • 2023-03-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2-03-21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09-1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3-03-23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10-29

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2024穿堂惊掠琵琶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