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尘曲读书心得 > 地图 > 尘曲读书心得
尘曲读书心得相关栏目
尘曲读书心得热门栏目
尘曲读书心得推荐
尘曲读书心得

(共 1578 篇)

  • 1、 [参考]尘曲读书心得4篇

    在办公的时候,人们会处理很多的文件和文档,范文的写作套路值得学习,参考好的范文模板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优秀的范文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尘曲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尘曲读书心得【篇1】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的名气,二是《尘曲》这个名字。一个充满隐喻的名字,但无论是对我还是对你,都无法给出一个客观的解释。

    整本书令我最心动的是第一部分。七堇年是个旧时光深处的拾荒者,她的文字清冽不失成熟,像一盏茶,苦涩中略带淡淡清甜。一个旅人,把她路过赏过的风景用文字定格。泸沽湖的船,香港的楼,欧洲的桥一切的一切,在意象中。风景再美,即使打动人心。只是喜欢,并非爱。因为,这里不是我们的家。

    我是极其羡慕的,作为一个旅人,她可以在自由自在去天涯海角游荡。路过翠湖,穿过山林,跃过雪原,翻过峭壁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偶尔回头捡起路上的枫叶,想起一段不经意的往事。人生如同一条射线,从同一个顶点出发,然后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射,你永远不会知道终点在哪里。纵使遇上阻碍,原本平直的路线生生被逼仄出一个突兀,也继续按原来的方向走。往事回忆起来却如斯扎眼与难忘,像一幢古老的楼厦,伫立在瞬息万变的时间之中

    不懂人情事故的少年,没事喜欢伤春悲秋。他们把屈原、海明威死亡的无奈歌颂成圣德,只有死神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你才惜命吗?生命如井,现在你所看见的,不过是难辨真假的水中月。有句话叫生如夏花之绚烂没有真正活过,凭什么学人家去朝生暮死!七在散文中说她曾经遇上一次车祸,当时她觉得自己真的快死了。可是上帝是仁慈的,如同这赋予神隐的名字赋得永久的献世。生命有时比你我想象中的要脆弱。

    一本书的结局是多元性的,你的悲哀我的欣喜。还是留给自己吧。

    窗外淋淋沥沥地下着小雨,哗哗的包裹着整个世界。抬眼望去,依旧是无际的天角。

    井下是你水中月,身后是已垂死的暮色,你是选择念念不忘,还是纵身一跃?

    尘曲读书心得【篇2】

    可能说起《尘曲》大家不知道其作者,但如果说《被窝》大家应该知道是堇年的作品。

    这是七堇年桃李年华的作品,她可以说是年少成名。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她十九岁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有人说,不喜欢读同年龄人的书。所谓8090后作家,名目繁多的头衔,似曾相识的吁叹,像包装各异,滋味雷同的点心,糖分有余,

  • 2、 《尘曲》读书笔记

    年少时我们总渴望变得强大,总渴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更是渴望自己能够与整个世界对抗。当我翻开,七堇年的这本书《尘曲》,我才发现,我也一直跟着她的足迹,去游荡了,却很久,很久没有在书里行走。

    当我看到这篇序,《迟到十年的回信》,我知道,我将会在一个很久远的故事里,去寻找,追求一种情愫。序里这样说道:《尘曲》是一本孤独者得告白。也许真的是这样,一个孤独者,在一个漫长的路上漂泊着。

    父亲于你我心里都是慈爱的眉目和背影。你总变换方式来体现你对父亲的热爱。每次看到那个背影里的孤独,你像是怀旧的人那样满目苍夷的想要看到他的脸,想要得到他的拥抱,哪怕只是一个没有深情的关怀。不,我想父亲于你总是深情的,即便他抛下你与母亲的誓言,那回转的门声啪啪作响,却总是藏着他离开家时对你的那一深情凝望。亲爱的新疆,我想看到那个童年的梦,和父亲的凸起的额。

    而母亲,于稻城中的那孤独的羽毛般的树,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于路上遇到的那场大雨,外表磅礴内心却细腻。我知道,年少多情的我而言,不知让母亲重复了多少的旧时光,她寄予我的只是心里的小小心愿。而我却不懂得下载。后经历几多追逐恋慕,浅尝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才深知母亲于我,是如此的无私。想来也就心生荒凉,像稻城那些羽毛般的树,在宽阔的时空里抵御着风的来袭。而人生也如此,须在荒凉中感知,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作为行旅人,便足矣。

    我多想在采光不太好的屋子里再与老人闲谈几语,与朋友再一起踏过那段泥泞的路途,我想这一次,绝对不会再踩进稀泥里。想与朋友看看泸沽湖的蓝色风情。突然觉得,旅行又是如此的难忘,想到十九岁走过的脚步,与朋友恋恋不舍的笑。我不知有多远,只是一味的向前走。像生命最光华的地方去。就像伊斯坦布尔秋天,捷克布拉格的广场冬晨,奥地利的沿途大雪,维也纳的中央公墓,传奇的香港,国境之南台湾。旅行者定了一条路,从来不问那条路有多远。而这,于我在路上,所谓旅行的意义。

    坐在台灯下,执笔写字。沉默如谜的呼吸声,渐渐充斥着整个屋子的安静。写给最后一天的二十岁的自己。你写青春,写死亡,写梦想,写人生。你说,既然是喜欢梦想的人,那就梦下去,不要醒。我深知这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寻最后的希望而产生的想法。我也知现实与希望总是背道而驰,而这对于你,只是梦断人生,望穿岁月的回忆吧。你像是一个尘世熟稔命途洞穿前世后路的人,与街道中行人檫肩而过的一瞬间,便猜测完她的人生。你说

  • 3、 尘曲读后感

    【篇一:尘曲读后感】

    读七堇年的《尘曲游记》时,看到她的母亲对她如何关怀,如何爱她。被感动。并在某一动情的时候把她的母亲当作我的母亲。

    她,就像是在爱我一般。

    那只是一瞬的错觉。

    随后,再向下读,便在内心一次次重复那不是我母亲,那不是。她不是她。

    不愿接受他们对我的好。

    承受一筷向我碗中加入的菜,太艰难。接过一件披在身上的马甲,太沉重。

    因为无以为报,所以放弃接受。

    仰望天底下那道七色虹,绚丽而短暂,亦如她的笑颜。一去不返。

    【篇二:尘曲读后感】

    看《尘曲》之前,对七堇年没一丝了解,甚至其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一直比较喜欢成名作家的经典小说,因为看起来保险系数大。80后的小说,我一直看得少之又少,只看了小四,那一次,明明觉得文字很浅还被煸动得泪汪汪,有点不好解释。然《尘曲》这书名,倒底吸引到我,于是买下它,做为枕边书慢慢地看下来。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游记、散文、小说。此书前半部分均为游记,看起来尚有其独到之处。因游走的地方甚多,跟着作者移步换景,喜闻乐见一些别样的风景,但景之后的那个我,若隐若现,时不时显示出非常自我的一面,刻意的低调。其于《再见敦克尔克,再见》中有着对现实的诘问:何年开始,我们沦落至于这般的自私而不信,即便给予,也要在千般地确认能够不被辜负过后。爱着他人,只是为了使别人能够更爱自己。《如果天空不死》中对未来的揣度,却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者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也许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我们的确会开一辆更好的车,可是却一样会在红灯前停下的短暂时间里,忍不住侧头望着车窗外面骑着自行车笑容灿烂的少年恋人怀念得心酸不已。《沉默如谜的呼吸》的反问倒难得地透露点向上的情绪:非要有朝一日,我们失去而今的年轻和健康,失去衣食无忧,肩上无所责任和负担的日子,才能恍觉自己当年没有理由不快乐,不珍惜生命吗?有过,行文中肆意大段大段甚至完整引用别人的歌曲和文字,借用得有些过头;书中大量黑白照片,包括随书所赠的一张明信片,皆因纸质低廉而降低了格调,视觉难形成冲击。

    至书的后半部,才是完整版小说尘曲,看完不仅有些失望。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悲剧家庭中各个不同的角色:整个人生都是悲剧的母亲叶微青、后母陈悦、因为爱而卑微无奈的父亲余生、有着同性恋情节的哥哥余年、再加一个与富二代生活有着交集的妹妹余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分别写到父亲与哥哥与妹妹,皆是女性的笔触,行文中全是

  • 4、 《尘曲》读后感1000字

    尘世悠歌,悲欢同此一曲。

    这是七堇年的一本游记、散文加短片小说的书。这时候她也24岁了。她不甘于停留在一个地方,如同候鸟,时间到了,背着包,便走了。书中也有许多她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些沿途风光。买书的时候附赠了一张明信片是她拍的爱情海日落。平静的海水,泛着天边橙红的夕阳投下来的,橘色的波浪,静谧而又温暖。有一个人站在岸边,望着远方凸起的小岛,但是他们都没有颜色,因着剪影的效果,是黑色,但是轮廓依旧清晰。橙色,黑色,这样鲜明的颜色对比,简单,亦和谐。这就是土耳其的爱情海。她说有一种蓝,叫土耳其蓝,就像神情平静略带忧郁的穆斯林少妇。我不禁便区分开来它与海的颜色。

    她走过云南,土耳其,香港,欧洲,台湾。时而记一些路上的人发型,服饰。都十分具有当地的特色。如在台湾,你会看见一些放学出来的学生,穿着校服,浅灰衬衣,深蓝短裙,白袜皮鞋,那么的小雅娴静。时而又会描写一些标志性建筑,满墙壁画的教堂、香港繁华的夜景。时而又会溜进街边小店,看着店里的玩具直呼可爱,但又不买,因为无法选择最好的那个。有时又会借景抒情。七的文字不算质朴,她不是在讲故事,但也绝不是满篇华丽的辞藻。只是会给人一种美感。如叙中的最后一句:我们仍需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我很喜欢文中一些细节描写,还会时不时提到一些电影,歌曲,应情应景,一切那么自然。若如我看过,听过,便会深一层的体会她的感受。如果没有,有时间也会上网查查。

    她去香港时,有句话,我做了笔记:何况很长一段时间,长到我快要离开这里之前我都并不爱这里。喜欢,但无法爱。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地方,永远不可能是自己家。以及她朋友写的:香港和台北,夜晚和山道,都是美丽,却并不打动人心。就像你可以爱上一张绝世再难遇见的容颜,却并不爱那个人,而那样的容颜就变成没有意义的经过,你不会想要停留,也没有波澜。当然,这些不仅仅针对香港。

    每座城,有它独特的生活气息,有它独特的标志与代名词。无论是美丽,繁华,干净还是简朴。而这些特殊便是由一群生活习惯相近的人赋予它的,让它有了灵魂,有了心脏与脉搏。而如若我仅仅来到这里只是充当一个过客,就算它再无与伦比,我也只会惊叹,并爱上这美丽的景象,留在脑海里。而终究会离开这座城,回到我们熟悉的地方,即使它平凡。却能感受到它的呼吸。也正如我们珍惜着身边那些普普通通但于我们无比重要的人们。

  • 5、 阅罢《尘曲》读后感

    阅罢《尘曲》

    许久不曾读及堇年了,那个女子,迷一般的眉藏起来的山山水水缱绻在她的笔下,于多数喜欢的文字的青年她的文字大概就是青春。我亦如是。

    此时此刻,夕阳缀着橙红色的光虚弱地爬向地平线,镶嵌在空气里弱不禁风的余晖安然地躺在我放在阳台的《尘曲》上,闭上眼,感受隐匿在它身后的黑暗不安地涌动着。任何东西,时间一长,都会变得很残忍。忘事浓淡相宜,我却思之惊心,青春如是,记忆亦如是。

    青春是漫漫长夜里,顶着凛冽无家可归的惶惑。堇年的成长,如她的文字,残缺却也骄傲得不可替代,母亲的百般呵护还是会念着模糊成勉强称为记忆的父亲,以为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可以抚平诸多伤隙,薄情而冷寡地活下去,直到多年后坐着长长的火车温着绵绵的月光到了漫漫沙尘的新疆,才刮开了记忆的暗码。读后感[.cn]才明白,青春终是温着记忆的酒,隐匿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变质,发酵,却终是得一饮而尽微笑颔首。你好。

    同是行走在文字的世界里,这两年,行色匆匆,多数时候已忘记了自己与文字的恩怨纠葛,与之形影相吊若即若离,偶尔恩宠携着海子的太阳去海边吹吹风,置身于卷着生活百般滋味的绿皮火车,然后被撕开云朵的黑夜推入空洞的黯然,然而堇年却揣着它走遍了欧洲几处温暖浓稠的国度,用文字铭刻下一段段文字的历史,所谓永垂不朽,不是青春,不是记忆,是存在。

    不记得是谁说过,文字的海是藏不住的,我们在文字的海里漂浮着大小形状迥异的浮木,或深或浅。近来,日子愈发功利,用三点一线的生活垒着梦想的基石,每当月下佳人相约,抱着厚朴的课本迟疑不定,周而复始,文字便与青春般发酵变质,痛心疾首却无可奈何,偶尔放空便思念那些读米兰昆德拉的日子来,日日夜夜,夕阳与茶,咖啡因子游离的黑夜,倦了便背着生活踏着海子的步子在梭罗的云彩下走向一个夕阳最后隐匿的城市,奈于思绪堕落之时,失落感充斥着胸腔,多次之后便开始管控自己剩余不多的情感,纵然极度心殇还会顾虑着沉默或大声渲染会惹来同学的非议。

    青春啊青春,你的康宇,你们的故事终是回不去了。犹如我的故事与旅行一样。

    余年从小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在monkey还是毛头小子的时候也笃定每个人的成长是源于本性,肥沃的土地如何诱奸,花草终是会长成它们原本的样子。后来,因为爱的人的缘故,我开始走进了弗洛伊德先生的心理世界。才日渐明晰,是否有个和谐美好有正确价值观的家庭或童年,是性取向选择的导师,我并不认为余年爱上康宇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 6、 《尘曲》的读后感2000字

    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七堇年

    年少时我们总渴望变得强大,总渴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更是渴望自己能够与整个世界对抗。当我翻开,七堇年的这本书《尘曲》,我才发现,我也一直跟着她的足迹,去游荡了,却很久,很久没有在书里行走。

    当我看到这篇序,《迟到十年的回信》,我知道,我将会在一个很久远的故事里,去寻找,追求一种情愫。序里这样说道:《尘曲》是一本孤独者得告白。也许真的是这样,一个孤独者,在一个漫长的路上漂泊着。

    父亲于你我心里都是慈爱的眉目和背影。你总变换方式来体现你对父亲的热爱。每次看到那个背影里的孤独,你像是怀旧的人那样满目苍夷的想要看到他的脸,想要得到他的拥抱,哪怕只是一个没有深情的关怀。不,我想父亲于你总是深情的,即便他抛下你与母亲的誓言,那回转的门声啪啪作响,却总是藏着他离开家时对你的那一深情凝望。亲爱的新疆,我想看到那个童年的梦,和父亲的凸起的额。

    而母亲,于稻城中的那孤独的羽毛般的树,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于路上遇到的那场大雨,外表磅礴内心却细腻。我知道,年少多情的我而言,不知让母亲重复了多少的旧时光,她寄予我的只是心里的小小心愿。而我却不懂得博爱。后经历几多追逐恋慕,浅尝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才深知母亲于我,是如此的无私。想来也就心生荒凉,像稻城那些羽毛般的树,在宽阔的时空里抵御着风的来袭。而人生也如此,须在荒凉中感知,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作为行旅人,便足矣。

    我多想在采光不太好的屋子里再与老人闲谈几语,与朋友再一起踏过那段泥泞的路途,我想这一次,绝对不会再踩进稀泥里。想与朋友看看泸沽湖的蓝色风情。突然觉得,旅行又是如此的难忘,想到十九岁走过的脚步,与朋友恋恋不舍的笑。我不知有多远,只是一味的向前走。像生命最光华的地方去。就像伊斯坦布尔秋天,捷克布拉格的广场冬晨,奥地利的沿途大雪,维也纳的中央公墓,传奇的香港,国境之南台湾。旅行者定了一条路,从来不问那条路有多远。而这,于我在路上,所谓旅行的意义。

    坐在台灯下,执笔写字。沉默如谜的呼吸声,渐渐充斥着整个屋子的安静。写给最后一天的二十岁的自己。你写青春,写死亡,写梦想,写人生。你说,既然是喜欢梦想的人,那就梦下去,不要醒。我深知这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寻最后的希望而产生的想法。我也知现实与希望总是背道而驰,而这对于你,只是梦断人生,望穿岁月的回忆吧。你像是一个尘世熟稔命途

  • 7、 旧事如尘,那场拥抱如井——夜读《尘曲》有感

    旧事如尘,那场拥抱如井夜读《尘曲》有感

    有人为我们沏了一碗感情深致的热茶,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七堇年

    读罢堇年的文字,竟觉得这碗热茶即在眼前,味苦回甘,一如堇年之前文字带来的清醒、残酷,即使有时浑身麻木与痉挛,又如同海洛因一般使人迷恋其中,如此,却又恰在山重水复处给人清醒。

    有人说她是新时代严肃文学的复兴,但她的文字所表现出的独具一格却是严肃文学不能取代的一面,宛如她的西方画作或者电影镜头的优雅与凛冽。怪她生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被同时代的青春文学作家比较;怪她的书与各种读起来或温馨或生动的作品在同一层书架上,不经意间覆了灰尘;怪她此生坎坷懂得了世情,又偏偏对离别抱有无限热情,所以她承认生命中许多事情婉转沉重至不可说。

    她将苦难作为了她与生俱来的礼物,她将家庭的缺失而带来的凄痛以及她不羁的天性注入了《尘曲》中的余年这个人物。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的孩子,一生都将在寻觅,正如余年父爱缺失带来的自卑和痛楚,皆是不可言的伤疤,之前他的父亲余生与母亲叶微青缘由知青相识相爱,时代的道德矛盾就在暗暗中寓意着结局。

    最终还是死亡见证了一切,见证了人物的命运,我们凭借着这薄薄的手指之触,欲在命运洪流之中不离不弃一般,依依不舍。如传世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中,以手指相触的亚当与上帝

    她的每个词语如同祷告。这样的词语最初就是在一本落尘的新概念文集中,大赛第一名的她的文字就在那本文集中发出灰暗的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现如今被她称为矫情和冗长,却成为她的印记烙在心上。

    《尘曲》中这两个命途坎坷的男孩紧紧相拥,如同两只丑陋的动物在彼此舔舐伤口,世情的冷漠如此成为了残酷的现实揭示,世界里有些人相信,有些人沉迷其中。读后感[.cn]离别、心理扭曲、死亡、疾病,有人写美,她却写尽了丑陋。她用生死相隔见证简桢所言的一句: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生句读。

    相比之前作品中的人物,《尘曲》中的余生也许会有《大地之灯》简卫东的影子,其中的叶微青又颇像《澜本嫁衣》中的叶知秋,也许那位看懂她文字的高中同学是对的,她的文字总是想表达:她在想念某个人。她在远镇的灯光里,安然承受毫无指望的等待,那些无法被时间驯服的怀念,用写意的方式,定义了父的容颜。

    我们会好好地,好好地过下去。然后彼此热泪如倾。

    热泪如倾。

    所以,我们不要再说来日方长,不要说来日方长了,伸手接过了这杯热茶,茶杯上还有拿给你的这个人的手温

  • 8、 尘曲作文500字_六年级读后感

    “早晚,蜡烛会失去最后一丝光芒;早晚,潮水会填平沙滩上的坑坑洼洼;早晚,我们都会从不谙世事的毛孩子变成人情世故的老掌柜。"

    尘曲,外表朴素无华内心却富有感情。

    “有的路走的人少了就不成路了",我们往往喜欢走不同的路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渐渐的那个原本熟悉的路就不成路了。

    “只是喜欢但是不爱,所以内心不会有波澜,不会留恋",这句话起初让我疑惑,但随后的几天就理解了。就好像你喜欢来一个美丽的地方玩,但是你并不深爱着这片土地,你离开时便不会有遗憾,不会留恋这个地方。

    尘曲是富有感情的,记得有一章是提到过一个土耳其的妇人。那位妇人在家庭地位极低,在一段时间后作者了解到那位妇人早在十年前就与他的丈夫离婚了,只是她一直留在家庭里照顾他的前夫与孩子们。一次她要返回娘家与家里人说起时,他的“丈夫"与孩子们假装没听见冷漠的看着电视。作者便与妇人回去了,在车上时妇人痛苦起来说些什么,作者说过“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但是我也庆幸我听不懂。"

    尘曲如乱世中的一股清流,与众不同但又不高高在上。《南国之境》,《玻璃之城》……(还有的记不住了)一个个都能创造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令人眼前一亮。

  • 9、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曲则全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曲则全

    【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现代汉语解读】

    委曲就能求全,懂得拐弯就能走上笔直的大道,低洼之地就会注满水,破旧了才能新。(领导者)减少了自己的欲望,就有所成就;如果本能地任由欲望无限制地增加,结果你会更加困惑。所以,圣人坚守道的规律,成为天下的领导者。不盯着自己优点,所以能够彰显;不刻意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够看得见;不自吹自擂,所以能成就事业;不自夸,所以能够成长。正因为不跟别人抢功争利,所以没有谁能够与他争天下。古人所说的“曲全”,难道只是说一说而已吗?做事做得好,全归功于道的法则。

    【延伸解读】

    曲,弯曲。老子告诉我们要有所取舍,放弃虚幻的东西,成就大业。有时候,越争取越争不到。委曲一下自己,放弃一些名誉地位,能够保全大局。枉,树长弯曲了。树苗往上长的时候,遇到石块,会拐个弯继续往上长,这棵树仍然可以长得直。韩信胯下之辱,就是枉则正的例子。但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之后,却表现得骄傲,说自己不屑与樊哙等为伍呢?因为枉则正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韩信当初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杀了那个无赖,可能自己也会马上没命,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就忍下来了。而后来骄傲的后果没有那么直接,更何况少时候被迫忍受的屈辱会影响后来的心态,有一种报复心,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狂妄。真正的“枉则正”应该是主动的,悟道的人根本不会把这种“枉”放在心里。有个故事,村子里一个未婚姑娘怀孕了,家人逼她说出怀的是谁的孩子,被逼无奈之下,姑娘说是寺院里方丈的,于是家人把新生的孩子送到寺院,方丈没有辩解,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因此方丈当然遭到全村人的辱骂和僧人们的轻视。若干年后,这位姑娘良心发现,说出了实情,这孩子其实是村里某一小伙子的。于是她家人到寺院里把孩子接回,并两三道歉。方丈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继续自己的修行。

    洼则盈,老子认为,放低心态,保持谦虚,更容易成功。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人的动物性使他特别容易高看自己,看多别人的缺点。生活中,特别在网络上,许多人专门看别人的缺点,喜欢跟别人抬杠,以此来提高自己。满眼中别人缺点的人,就不可能去学习,其实这样的人是自卑的。

    敝则新,老子

  • 10、 《愿风裁尘》读书笔记500字

    愿岁月风平,愿衣锦带花。

    ——《愿风裁尘》

    最可怕的不是生命的逝去,我们真正逃不过的是时间。十年了,十年前的那个桀骜不羁的少年,穿着干净的衬衣,笑得不知所以。十年后,你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一点点变得沉寂,你越来越冷静,自信,作者介绍页上的你还是那张始终精致的脸,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买你第一本书时你的那张照片,上面逆着光你笑得很灿烂,金黄的头发闪耀着光芒。我不知道应该为你的变化感到开心还是为再也回不去的那个少年伤心。对于你的喜欢,已经不是能用几个词语单纯地概括了,你的文字陪伴了我一年又一年,陪我看春花的烂漫,夏花的绚烂,秋叶的静美,冬雪的皑皑。你的文字给了我无数的勇气,让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前。

    你说过你很喜欢写散文,但却又不敢写,因为这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写照。散文就像从生命中裁下的一样,写一篇少一篇。而你现在给了我们你十年的心路历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这几年来有很多人鼓励你,也有很多人奚落你;有很多人认可你,也有很多人嘲讽你;有很多人喜欢你,也有很多人讨厌你。可你从不在意,你只是一个安静写书的孩子,这本书不仅是你十年来写的散文,还是你这十年来的欢笑与哭泣,这一路走来,质疑与赞叹围绕着你,我们看到你并没有蹲下来哭泣,只是一步步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来,交给我们你十年的作品十年的成绩十年的内心——《愿风裁尘》。打开书依然真诚文字,依然真挚的内心,只是翻几页就看到你夹杂的感情,这么多年的感情都沉淀在这本书中,找到了那个很多年前真诚的你。书里那个随着时间流逝愈加成熟的你,惶惶不安的你到坚定自信的你,青涩的少年到成熟的青年,你的一步一步历历在目却又已经过了好久。每个人都会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不管你以后变得怎么样了,只要你转过头来,我们一直都在这。

    写作的人最怕就是初心不在了,我们也怕你忘了写作最初的目的,忘了最初执着于文字的自己,但这一本散文集是你十年来单纯写作的最好证明。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19

  • 2021-07-27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08

  • 2021-05-06

  • 2023-02-15

  • 2019-11-06

  • 2019-09-21

  • 2021-10-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1-08

  • 2022-03-16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4

  • 2023-05-14

  • 2021-08-16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11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06-10

  • 2022-12-08

  • 2023-06-05

尘曲读书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尘曲读书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尘曲读书心得、2024尘曲读书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