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 > 地图 >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2024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范文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相关栏目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热门栏目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推荐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

(共 9913 篇)

  • 1、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文如其名,一地鸡毛。 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小时候谁都认为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可长大后,梦想却没有一个变成现实。 这些话,真实的让人丧气。 这是一部短篇,刘震云很会讲故事,本来一篇平平淡淡的流水账让他讲得让人欲罢不能。他的故事很悲观。这种悲观,不是写史诗性的悲剧,更不是在作品里伤春悲秋、呼天抢地,就只是写一些我们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用朴实、诙谐的文字娓娓道来,像是坐在你的对面,讲熟识的朋友的故事,有种冬日里眯着眼晒太阳的慵懒。他揭开生活表皮上的烂疤,里面的脓水就在阳光底下肆无忌惮的流淌。刘震云的作品让你感觉,中国人活了这么多年,不管是掌握一国命运走向的政客还是最大理想就是衣足饭饱的百姓,不管是公司里衣冠楚楚的白领、单位里混吃等死的小公务员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古往今来,我们就是活得这么平庸这么没劲。刘震云老老实实的阐述事实,写出的就是悲剧。 读完整个故事,心情像是被流水冲刷掉的一般,留下是一种恐慌,接着就剩下平静了。因为我们不管多么不想承认,多么不甘承认,最终,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会过上这种一地鸡毛的日子。工作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紧张的关系,那种大冲突没有小摩擦不断的生活,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之后的归宿。俗吗?俗。你可以唾弃,可以鄙夷,却不得不接受。故事以一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开篇,寻常事一桩,却在作者的笔下揭开了人生百态。为了一块馊了的豆腐吵架、为了半只鸡开心、换工作找关系、托人办事送礼,老婆从诗意的少女变成偷水的妇女,自己不再看球赛,拉蜂窝煤,买大白菜。这就是生活送给小林的礼物,用琐事打磨掉所有青春年少时的棱角,将你的灵性一点、一点吞掉。故事甚至不需要主人公有名字,只需一个符号即可,因为这是生活常态,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 整本书《新兵连》、《官场》、《单位》、《官人》、《一地鸡毛》、《新闻》,平庸之至的标题,对应的是小说人物波澜不惊、一潭死水的生活。军队、官场、媒体、公司、民间,一幕幕钩心斗角的戏码在这里上演,每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天天琢磨着怎么守好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文中有一句话,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我觉得无论是在大学里的还是即将毕业的都应该读一读,提醒也好,警示也罢,看看将来我们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
  • 2、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1)

    今天,我读完了《草房子》的第四章《艾地》。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生活在油麻地的秦大奶奶和草房子的故事。

    秦大和秦大奶奶是外地人,他们想住在油麻地,可是,因为他们没有孩子,学校不让他们住在那里。不久,秦大死了。收获的季节到了,秦大奶奶很高兴。但是,全村的人都来了,有的人在割麦子,有的在拆房子,还有的在测量。

    秦大奶奶想阻止他们,但却被人们关在了新房子里,她很伤心。后来她跑了出来,可是,原来的房子被拆了。于是,她就开始告状了。

    这时桑桑一家人搬到了油麻地小学。一天,桑桑走到了秦大奶奶的家门口,他们两个人碰见了,桑桑就去和奶奶说话了。奶奶很喜欢桑桑,所以,他们谈了很久。

    桑乔很反对秦大奶奶住在这,于是,桑乔想了很多方法,想把秦大奶奶的屋和地给除掉。但是,经历了很多事,桑乔把她当作了油麻地的一员。不久秦大奶奶死了。

    秦大奶奶是一个孤零零的人,她没有孩子,丈夫也死了。她还被油麻地的人欺负。

    我的感受是以后,我绝不欺负别人,笑话别人,要学会帮助别人。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2)

    今天我读完了《草房子》的第四章《艾地》。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在油麻地小学的西北角上有一幢草房子,里面住着秦大奶奶。人们都说着幢草房子是一个赘瘤,是一个污点,破坏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一番好格调。地方政府就给秦大奶奶在别处盖了一幢房子,请秦大奶奶到那里去住,可是怎么劝也劝不了她,政府只好找人把秦大奶奶抬了过去,秦大奶奶只好弄断窗棂,钻出了屋子,她还有一些鸡鸭鹅群。有一次在上着课,秦大奶奶的鸡突然走进了教室,使教室成一团。桑乔还说了一句:这太婆,实在可恶!

    以前人们都是这样对待秦大奶奶的,自从她救了一年级的小女孩-乔乔之后,人们就对她好了许多。秦大奶奶也不像以前那么可恶了。有几次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半夜老师想起教室的窗户没有关起来去关的时候,秦大奶奶却正在拿着拐棍在那儿关着她够不着的窗户但是,最后秦大奶奶还是离开了油麻地的人们。这次仅仅是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

    这一章给我的道理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3)

    我读了《草房子》中的《艾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艾地》主要讲了:主人公秦大奶奶住的也是一幢草房子,为买下这块土地,她与她丈夫秦大没有白天与黑天,阴天与晴天,炎热与寒冷,忘记一切欲望和痛苦,用了几十年的心血终于换来土地。但后

  • 3、 《草房子》之《艾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大约读了两个半小时。作者是著名作家曹文轩,他编写的这本书曾获得过十种奖项,出了大名。

    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艾地》这一章节了,主要讲了政府要把秦大奶奶的一块地要建学校, 可她偏偏死守不放,要保护好她的这块地,不想让市政府把她这用十年的时间买下的这块地拿去建学校,但还是被政府们转移到了一个新家,把旧家拆了,麦子割了,茅草也拔了,惹得秦大奶奶非常生气,其他人还特别高兴,因为有地方做他们的苗圃了,然而,秦大奶奶也又搬进了油麻地小学的一个角落,最终秦大奶奶看到一个油麻地小学的菜棚快成熟的南瓜掉入了河里便去救南瓜,最后她因失足而沉到河底,南瓜却上了岸,她就这样无声的离开了人世。

    从中我读出了秦大奶奶是多么不想让自己花费十年心血的地就这么被别人占用走了,也读出了政府的狠心和不讲理,还读出了秦大奶奶为了油麻地小学的南瓜牺牲了自己,使我非常的感动。我觉得政府建学校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对,蛮横无理,我想对政府说:“你以后为人处事不要蛮横无理,要不然谁都会投诉你、咒骂你和嫌弃你,你那时候肯定已经不在是个政府了。”

  • 4、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

    在《艾地》这篇文章中,叙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一】

    那片艾地,是一片普通的艾地;桑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孩;秦大奶奶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秦大奶奶;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人身上,却发生了感人而不普通的故事——

    秦大奶奶的丈夫叫秦大,他们在1948年用了十几年的心血买下了这块地,种上了麦子,可是,秦大没能等到麦子在和风的吹拂下跳舞;没能等到麦子深弯着腰行礼,他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草房子——《艾地》 读后感。秦大奶奶倒是等到了。可那时,麦子轮不上她割。那时,土地不再属于她。油麻地的人在那儿盖了一座学校,非法入侵了那地。政府是厚道的,在另一个河边盖了房子,并划了一片小小的地给秦大奶奶。可秦大奶奶就是不走,因为人们不知她不是舍不得这地,而是丢不下这田前屋后散落着的零碎的记忆。

    终于,政府在校内划给她一小片地,政府放得下,学校丢不下,十几年来,一直做着攻击,秦大奶奶也反抗着。直到那一天,她为了一个落水的孩子掉进水中。从此,秦大奶奶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破坏,而在维护。当人们都把她当成学校里的一员的时候,她又掉在水里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是为了一个南瓜;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她去找秦大了。

    没有孩子的秦大奶奶失去了她的唯一拥有的土地,便从此开始了与油麻地小学的对峙。这就是一场透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味道的对峙,他在公开课事件上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然而,小女孩乔乔的落水事故让油麻地的人们看到了秦大奶奶“自私”、“固执”的另一面,读后感《草房子——《艾地》 读后感》。事实上早在桑桑第一次叫他“奶奶”的时候。秦大奶奶心里藏着的那份温情就已经开始流露了。正因为这样,她才会为了另外一声“奶奶”而毫不犹豫的跳下水去,并在油麻地小学孩子们的声声呼唤中坚强的醒了过来。与此前的情节相比,秦大奶奶最后的落水去世倒显出了一种意料之外的偶然,但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老人和油麻地小学、与这儿的孩子们结下的情谊,让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享受到了她失去已久的亲情和温暖,而让她最终也带着这些慰藉离开了人世。

    她走了,走的是那么的戏剧性,而她,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南瓜。她走的耐人寻味,也走得十分感人。我甚至在梦中仿佛看到老人那憔悴的身子,她那龟裂的手掌拿着拐棍去捞那个南瓜,却滑入了水中,这一回,她走了,她再也没有回来。

    我依然没有忘记文章

  • 5、 一地鸡毛读后感

    【篇一:《一地鸡毛》读后感】

    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子、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密乡,虽然从未看过相关的书,

  • 6、 转身,散落一地的悲凉 (1500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遥远,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明明相爱,却注定劳燕分飞,各奔天涯,转身,散落一地的悲凉。

    ---题记

    悲凄的季节,流觞的曲调,无法续写的词,不完整的情爱,你我的爱情注定凋零在这样忧伤的季节里,这个我们无比眷恋却又无比绝望的春季,我们无法继续携手同行,我们无法改变这样无奈的结局,牵着彼此的手,走在季节的末端,挥别在这个淡漠的时光里。

    熟悉的旋律,再次回响耳畔,一丝丝的伤感,飘荡在氤氲的空气中,每一段旋律都有属于它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曲,即使繁华散尽,曲终人散,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个人,那些过往,却始终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空荡荡的房间,只剩下音乐和寂静,我努力地挣脱牵挂的束缚,可是怎么也走不出对你的思念,一滴晶莹的泪水滑落脸庞,难以抑制的思念再一次蔓延我的身体,备受煎熬,心似支离破碎,洒落一地,无比悲凉。

    伫立在时光的彼岸,推开一层层被时光离散的记忆,那些伤感的画面再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记得,那日我们的话语很少,几乎都是沉默着,我们用最后的时间彼此深情相拥,隐约感觉我们彼此的世界在那一刻停止了,死一般的沉静,多希望时间可以在那一刻停止,多希望我们可以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我爱你,你爱我,那一刻只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没有声响,只有拥抱,没有别离。

    那个黄昏,我们紧紧的拉着彼此的手,走在即将分别的道路上,昏黄夜灯下,我们默默无声,言语的分量是此时不能沉载的重量,一路上,我们用心交流,我们可以读懂对方的每次凝视,每次叹息,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难熬,每一步走的都那么艰难,直到离别真的来临,虽然舍不得,但是还是松开了彼此的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宿命,我们只有选择坚强,放手是唯一的出路。

    拥挤的车站,到处都是涌动的人潮和喧嚣,我的内心满是挣扎和空落,你站在我的对面,那么远的距离,你就那么深情地望着我,我不敢说话,我努力微笑着,我也深情的回望着,我要永远记住你的样子,因为我知道即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必须要习惯没你的日子,我在心里默念,我的亲,你要一定要幸福,然后咬牙转身,强忍的泪水还是划过脸颊,一种隐疼和孤寂刹那钻进我的身体,我顾不上收拾自己狼狈的心情,就这样离开了你的城 ,离开了深爱的你。

    独自坐在尘埃的回忆里,回想着我们在一起的温情时光,紧紧拥抱

  • 7、 《艾地》读后感600字

    读了曹文轩老师的《艾地》这篇文章,我的心就像扎进了刀子一样痛。

    主人公秦大奶奶独自居住在辛苦了一辈子才买下的田地里。可是政府要在她的地里盖一所学校,她多次阻挠却没有成功。学校盖好后,她三番五次去捣乱。一天,一名学生落水,大喊“奶奶”,她赶紧去救,差点自己丧命。从此,她与学校和好,但她在打捞学校种的南瓜时,不慎落入水中,再也没有活过来。

    秦大奶奶是倔强的,但她也是爱憎分明的,她“刀子嘴,豆腐心”很容易被感化,虽然在别人眼里,她阻挠建设学校不对,很惹人厌,可是谁又能想到,在她脆弱的心里,那块地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啊!

    也许是人们对秦大奶奶的冷漠态度使她的心僵硬了。可是落水同学的那一声“奶奶”,就像春天的风、吹化了那僵硬的心的冰壳,让“不讲理”的秦大奶奶奋不顾身跳入水中。

    理解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让势不两立的敌人变成肝胆相照的朋友,秦大奶奶和校方就是因为互相理解,化干戈为玉帛。想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与同学争吵的事情——我的钢笔找不到了,怀疑是同位藏起来了,就责备了他几句,他一听就火了,我们吵得不可开交,没想到放学后,我在地上找到了那支钢笔。如果当时我们之间多一些信任和理解,少一些猜忌和误解,就不会大动干戈,伤了和气。

    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能只顾自己,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人间就会充满爱。

  • 8、 《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

    一地鸡毛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一地鸡毛》读后感】

    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子、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

  • 9、 那一片艾_《草房子》读后感500字

    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这是秦大奶奶的记忆,也是我们的记忆,更是油麻地的记忆

    这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唯一能使他们感到快乐的就是做着美梦:一片土地,一片风水好的土地,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金子般的麦穗。

    他们终于用几十年的心血换来了这片土地。然而,秦大并未等到收获的五月,就在田埂上永远地睡着了。秦大奶奶倒是看到了收获的季节,但就在麦子飘香时,土地已不再属于个人。在一场鸡鸭大战之后,桑乔终于下定决心要把秦大奶奶奶赶出油麻地小学。

    在用尽各种方法都没有见效的时候,冬天到了,桑乔无可奈何,只得叫人为秦大奶奶搭一座可以临时过冬的草房子,可秦大奶奶似乎还没得到油麻地学校的认可。直到第二年春天,二年级的乔乔因贪玩,掉进河里,秦大奶奶毫不犹豫地救起了乔乔,自己却落入水中。通过这件事,秦大奶奶终于得到了油麻地人的认可。从此,大家和和睦睦,秦大奶奶也成了校园的守护者。

    最后,这位老人终究还是去了,依旧是落水,但这次却仅仅是为了油麻地小学的一个南瓜,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南瓜

    看完《艾地》这一章,我闭上眼睛,静静的沉思:秦大奶奶并不是蛮横无理的,只是因为没有人关心她,愿意听她诉说。秦大奶奶的内心其实是很善良的。

    秦大奶奶的一生是苦的,和艾草的气味一样苦。那一片艾随着微风的吹拂跳起舞来,它跳的是生命的舞曲,是秦大奶奶心灵的寄托。那一片艾

  • 10、 《草房子》读后感350字

    《草房子》读后感350字

    《草房子》的作者是曹文轩,这部书由9个小故事组成,发生的一切都与油麻地有关,都与桑桑有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事中最撼动人心的就是秦大奶奶。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房子在小学的西北角,学校花费了十几年也没能将她赶出校园。在当地人的眼中,她是个疯婆子、可恶的老东西,总在学校里搞破坏。但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在当地人的照顾下,半个多月后才勉强下地。从此,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离开校园、用拐杖赶走闯进校园的鸭子,用拐杖关她够不着的窗户,而且她竟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而永远地离开了。她之所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油麻地人的淳朴,对她的爱。也正是因为这她才有了那么大的变化。

    桑桑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骇。在他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做的好事多不胜数,但是闯的祸也不少。比如,他把蚊帐改成渔网来捕鱼,砸锅卖铁买鸽子,把碗柜改造成鸽子的高级别墅这些都很有意思在看书的时候常使我大笑起来。

    但是,在药寮那一章,却使我很伤心桑桑被诊断为患了绝症,桑桑的爸爸走南闯北,四处寻访名医,但是又一次次的失败,在几乎要绝望的时,温幼菊老师带桑桑到她的药寮里,为他熬药,鼓励他。终于,桑桑的爸爸访到了名医,治好了他的病,从那以后桑桑也懂事多了。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友谊、珍惜青春。

    《草房子》读后感350字

    《草房子》这本书,讲诉了在油麻地小学经历的各种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篇关于秃鹤的故事。秃鹤原来叫陆鹤,因为他是一个秃子,所以他才被叫做秃鹤。从前他觉得秃子不算什么的,可是,长大后的他觉得秃子是一种耻辱之后,他总是戴着一个帽子上学。桑桑和朋友们把秃鹤的帽子拿走后,又传来传去,阿怒把帽子挂在了旗杆顶上,秃鹤伤心极了许多人又在笑他,最后桑桑被老师骂了一顿。以后,秃鹤再也不戴帽子了。可是,在一次会操时,秃鹤很想参加,当老师要他戴帽子参加会操,可是秃鹤实在忍不住把帽子扔了,给油麻地小学抹了黑。之后,全校都不理睬他了。终于,秃鹤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开始努力的进行补救,在以后的演出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这一篇故事告诉我,不要为了自身的缺点而失去信心,也不要为别人的缺陷而嘲笑他,欺负他。

    《草房子》读后感350字

    在最近的几天里,我怀着好奇的想法,看起了一本曹文轩这位大作家写的书《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2

  • 2019-10-09

  • 2019-09-23

  • 2021-11-04

  • 2021-08-19

  • 2019-10-23

  • 2019-09-21

  • 2021-04-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3-02-25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10-22

  • 2019-09-22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
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2024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教您怎么写草房子艾地一读后感35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