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 地图 >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2024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相关栏目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热门栏目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推荐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共 4491 篇)

  • 1、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是一部由尚长荣和言兴朋主演的戏曲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的8月30日,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曾说:一部好剧能引出一个话题,这话我非常赞同。

    (我tm什么是时候说过?鲁迅)

    这部《曹操与杨修》就是如此精彩,不同于传统戏曲角色的扁平化处理,戏中的曹操与杨修都是多重复合体,而由此而生的恩怨爱恨就更加复杂。所以《曹》不但剧情精彩,还蕴涵深意,寓意广博。

    好剧能吸引人,能引发深思,能让许多人对剧中展现的情感与矛盾产生共鸣,当然也能因为这些共鸣而推人及己,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脑中发散出更更多的看法。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上映,我想给这对老少赋予一个更新的身份。

    让我们来聊聊曹操和杨修的人物特点。

    此剧中塑造的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奸雄,他拥有权势型人格却偏偏才华横溢,电影中的他兼具感性的文艺人与作为理性的领导者的双重资质。而曹操种双重性完全决定了曹操作为领导者的命运:一方面造就了他懂才惜才善于用才,不仅能看到下属的优点,也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下属的才能;但他作为的领导也会出现专横与多疑,不仅由此引发了许多下属的悲剧,也因其没有在自己的领域没能最后登顶。就像是千百个理想创业者的奋斗史,在感性与理性的两端来回踱步,最终倒在自己的性格弱点之处。可爱可恨,可惜可叹。

    而以杨修为代表的士阶层和现今的白领就更为相似。智能型人格的他年少有才而不够老辣,信奉理想主义,有远大的抱负,对其同样才学甚佳的领导拥有知己般的期望,却对领导的另一面毫无知觉。不是所有事件都有黑白曲直,你可能为求业绩而不惮顶撞上司,你可能也为同事兄弟的冤屈怒发冲冠,可能你的世界相对单纯而美好,却料想不到现实层面的乌云密布,也小看了领导的打雷闪电。有一才而藐天下的你,可能因为那些不在意的小事早已把那个曾是知己的领导逼成你最危险的仇敌。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只是个例。人的性格可不像科技一样进化,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典型人格千千万,千年后这些矛盾仍在数不清的地方不断的上演。在一个个商海战场的漩涡中,谋事与谋人的矛盾的上司与下属就是这样通力合作又明争暗斗着,表面相似的两人可能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能即使斗到结束,也未必彻底知晓对方真正的心思。

    再回头看看剧尾曹操与杨修最后都在说对方不懂,不是在争一个对错,说到底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曹操与杨修》,作为还在职场的你,值得一看。

    「你当初对我立下誓言,

  • 2、 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学校宣传部、校工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戏曲精髓,推进京昆进校园,面向全校师生精心组织了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免费观影活动。参与这次活动,既得到了艺术享受,也引发了对历史发展的思索,总之,收获不小。 虽然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乐见性,编著者对《三国演义》的相关章回内容做了较大的改编。如增加了曹操杀妻嫁女的内容,又如增加了杨修在猜中鸡肋之意后为退兵而运筹帷幄的内容,再如将曹操疑杀近侍改为疑杀筹粮草之功臣。我猜测编著者改编的目的是强化曹操杀杨修的错误性,以告示人们特别是管理者不要唯我独尊,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观后也感叹、庆幸祖国推翻封建王朝,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正朝着法制社会迈进,结束了当权者可随意杀人的野蛮时代。
  • 3、 杨修之死谁之过_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一:杨修之死谁之过_杨修之死读后感

    读完,《杨修之死》后,细细体会才逐渐发现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杨修本人恃才放旷,聪明反被聪明误造成的。

    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提出修改园门,从一盒酥理解出一人一口酥甚至连曹操梦中杀人是谨防被人杀也猜透了,完全不顾曹操的面子,这怎能不让曹操作为一名君主而心生嫉妒,对他感到厌恶呢?

    按道理杨修的才能并不是没有优势,只是没用到合适的地方。曹操作为一名君主为了江山社稷必定需要一位聪明才智的人为其出谋划策,随便杀他不免有不忍之心。只是杨修太过自信,在生活上杨修耍耍小聪明也就罢了,还把自己卷进了一场政权争斗之中,只坚信曹植会成为王位继承人,谁知世事难料,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定会成为这场战斗的牺牲品。不仅是曹操为身后的接班人的安危考虑要杀掉他,曹丕也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谋害他。总之,杨修已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令人费解的是,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总会一一猜透,但却未能知道曹操对他的嫉恨程度之深。否则为何不加以防范,谦虚谨慎些呢?在曹丕藏吴质事件中,曹操明显偏向曹丕,不分是非妄下结论故意让杨修难堪,只是此罪不足以杀掉杨修。遗憾的是,杨修却没有丝毫怀疑,继续毫无顾忌,不分场合的卖弄聪明,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虽然,最终他的猜测是正确的,但这并非小事,一定要与曹操商量,擅自做主,让曹操颜面何存?也正好让曹操找到杀修的借口惑乱军心。所以,杨修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综上所述,不得不说杨修的死有点咎由自取了。当然曹操也并非无过,他的心胸狭窄,阴险狡诈,自私自利使他产生了杀修之心。但这是次要的,假如杨修收敛点,对自己的才智不要太过张扬,争取立下一些汗马功劳,以他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会落下这样一个悲剧。

    古人云: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在此,只有为杨修感到深深的惋惜了。聪明本是好事,用不到点子上,也会变成坏事。

    篇二: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

  • 4、 宽容与谦逊_读《杨修之死》有感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 5、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一:杨修之死感想

    杨修之死感想:

    杨修的死因,应该是由于他太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加上杨修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小说《三国演义》中,杨修在汉中被曹操所杀,究其原因全在于杨修自己。

    书中明确写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明他的死是由于“恃才放旷。”这直接说明了“杨修之死”事件罪归杨修。

    杨修猜出了曹操的谜语,这样看来曹操会因此而喜欢杨修。不过从整篇小说来看,曹操出谜语并不是要让别人答出来,而是展示自己多么有学问,结果杨修一语道破,还四处张扬,似乎是在大喊:“曹操这点儿水平,考不住我!”曹操自然会“恶之”,不过他以国事为重,就容忍了他的放旷。

    在“梦中杀人”的故事中,曹操忍痛杀近侍、装作梦中杀人、假装痛哭,又费力厚葬近侍,只为达到一个目的:防止被人暗算。但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杨修故意戳穿了他,使这样一场戏白演了,曹操只能再去另想办法,以防被别人刺杀,自然会愈恶之。杨修故意让曹操达不到目的,但曹操不为此与他计较,只是忍了。

    杨修向曹操报告:曹丕与人密谋。这实际上是一个外人向一个父亲告其儿子的状。这不免使我们想到了西汉的江充为谋害太子而制造“巫蛊事件”,让皇帝除掉太子,得到其中利益。两者行为相似,那意图难道会不同吗?况而曹操后来又确认了曹丕没有与人密谋,那么杨修在曹操眼里就是要暗中谮害自己的儿子的人了。曹操却不因此而除掉杨修,又是忍了。

    杨修作为行军主簿,不仅没为曹操出过一计一策,还惹了这么多祸!杨修对曹操,甚至魏国,有害无益,留着他,还不知他会闯出多少祸呢。

    唉,又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

  • 6、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

    《杨修之死》范文一

    我看杨修之死读《杨修之死》有感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之死》范文二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

  • 7、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一: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513字)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一团一:修之过?一操一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一操一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一操一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一操一“梦中杀人”本来是玩一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一操一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一操一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一操一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一操一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二:杨修之死读后感

    (858字)

    之所以说是演义中的杨修,并非在说史,请史者勿对照。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一爱一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该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一操一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一团一会给既定的曹丕集一团一带来麻烦以引起政治动荡、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一性一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现在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一性一、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

  • 8、 杨修之死读后感600范文

    导语:曹操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因此,他杀害了恃才放旷的杨修,但谁又能说清谁过谁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杨修之死读后感【1】

    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面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读后感【2】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

  • 9、 读《杨修之死》有感700字

    读《杨修之死》有感剖析杨修死因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

    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 10、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 2019-11-08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23-04-04

  • 2023-04-17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9

  • 2022-06-15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0-23

  • 2021-04-25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4

  • 2021-05-02

  • 2019-10-28

  • 2023-06-03

  • 2019-11-04

  • 2021-04-19

  • 2021-05-02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7-01

  • 2023-01-23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曹操与杨修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曹操与杨修观后感、2024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