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 > 地图 >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2024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范文大全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相关栏目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热门栏目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推荐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

(共 6753 篇)

  • 1、 《开开的门》读后感——“神奇的门”

    开开的门,通向远方。暸望远方,远方闪着光。门外的世界很宽广,门外的世界有发现,也有梦想。开开门,迎接更多的朋友。开开门有不同的声音和景象。开开门,让阳光照进心灵,开开门去寻找梦中的家乡。在黑夜,有心上的眼睛领路,在路上,每天都有新的阳光。这就是开开的含义,书中每一个章节的一句短短的话,就可以拼成一首诗,多么神奇啊!他们富于韵味,让人思索。

    这本书说了一个叫开开的小朋友,一次在于爸爸的争执后,愤怒之下画了扇门,又意外获得了一个荧火虫水晶球,使他去了很多地方在旅途中,他认识了春儿。有一次杨奶奶过生日,开开又拿出了水晶球,使大家进入了书中,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事情最后下起了小雨,奇迹发生了,春儿的哥哥看到了光明,细雨过后到处阳光普照。

    这是一篇梦想的文章,它描写得非常生动,我好想也打开门一点点进进书中,自已就觉得变成了开开,可以有无限的遐想。

    走出门,就意味着走进另一个世界,可以探寻发现、成长、克服困难,走向新天地和新目标周而复始的人生,就是这样跨过一道道门,开拓着一个个新的境界。

    有了好书相伴,使你有了最好的伴侣,能让你轻松的跨过人生的一道道门,走向人生新的高点。大家一起努力吧!

  • 2、 《富贵不能淫》读后感

    《富贵不能淫》读后感

    文/辰辰2008

    《富贵不能淫》是一篇论说文言文。

    文章先树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话,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理由是他们一生气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则战事平息,天下太平。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为什么呢?孟子以妾妇之道做比,说公孙衍、张仪的威严只是迎合皇帝的喜好,个人并无独立之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否是大丈夫,应着眼于以下三方面:是否有仁、礼、义?是否能坚持原则?是否有道德操守?

    孟子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个人觉得学习这篇课文,实际上是学习一点处世之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在我们心里都应存在着正能量,也即是孟子所说的仁、礼、义。宽以待人,礼貌对人,热心助人。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在心底留一片正义的天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无奈也不少,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大概也可以算大丈夫了吧!

  • 3、 《打开青春的翅膀》读后感
    《打开青春的翅膀》读后感 前不久在班级里看到一本《打开青春的翅膀》,这是一本关于爱的教育,百余篇生动精彩的美文,或充满真情实感,或富有深刻哲理,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可以让我们拥有世界,梦想可以让我们超越平凡。“生命如花,我们毕生的精力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开花。青春如花,我们每一天的努力都是让它开放得更加美丽。而每一朵花开的过程无一不是经过痛和血的洗礼,每一次打开青春的翅膀无一不是含泪带笑的蜕变,只有静静地欣赏和聆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花开的美” 。 这本书,它让我们懂得爱像太阳一样温暖,照耀着每一个熟悉或陌生,柔弱或坚强,稚嫩或苍老的心灵,只要你有一颗爱的心,你向这个世界微笑,这个世界也会予你以幸福的拥抱。成长是疼痛的美丽,像小小的蚕蛹,在茧里挣扎,它在成长的同时,承受着成长的痛楚和煎熬,没有谁知道它是怎样一种痛,然而它最终破茧而出,化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换来的是艳羡的目光和满意的微笑。成长过程中,历经失败甚至灾难,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不丧失热情,不失去对事物求知的好奇和勇气,这种财富,会给人以无穷尽的力量。这本书每篇文章都做有精彩赏析,本人认为是一本值得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的好书。 全书分为五辑,第一辑:向世界敞开爱的怀抱,第二辑:心态决定状态,第三辑:品行是一种真正的财富,第四辑:抓住命运的翅膀,第五辑:敲开成功那扇门。每辑分别有十六七篇。然而在第一辑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它的开篇章“孩子的天使”讲诉的是一位即将哇哇落地的婴儿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孩子即将要投胎出世之前,一些迷茫的疑问抛向了上帝,然而上帝一一解答,最后当孩子即将要出发,他温和而急切问起上帝:“我的天使叫什么名字?”上帝最后回答是:“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重要……你就简单的叫他‘妈妈’……”上帝的话语诠释了世界上的伟大母爱。 看到“父亲的承诺”这一篇,让我禁不住给全班同学念了一遍,看着学生听完后的泣不成声,我也被泪水浸没了眼睛。故事讲述的是1989年,一场8.2级的地震几乎把亚美尼亚共和国夷为平地:超过3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死于非命。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与混乱中,一位父亲把他的妻子妥善地安顿在家里后,冲到他儿子所在的学校,结果眼前所见只是教学楼震后残留的一片瓦砾。在挺过最初的惊骇痛苦之后,他记起他曾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与你在一起”。 在这篇文
  • 4、 《打开教室的大门》读后感
    《打开教室的大门》读后感 今天读《静悄悄的革命》,看到有一条是“打开教室的大门”,这条跟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学改革是正好吻合的。我们学校要求上课时教室的门要打开,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都要进行串堂听课。这样能够互相观摩和学习,取长补短。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确实都受益不少。 看来佐藤学教授真是有远见,他在书中说:“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这种同事性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性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的成功必须有赖于打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让课堂变成开放的、透明的、有效的。 “没有哪一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这一条让我明白教室不仅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是教师作为专家互相学习的场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始于理念、文件和领导发言,而是源自一间间教室,一堂堂真实的课,一张张学生的脸。 所以让我们打开教室的门,打开自己理念改革的心门,勇于学习和实践,争取做一名站在课堂改革前沿并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 5、 生命之光——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
    生命之光——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之一 利用了一个晚自习品读一篇科研史料性文章——《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面对人类世界的技术大跨步,我必须在开头,致敬,那些为人类进步,热爱和平的科学家与学者们,再开始来谈我的所感。 文中所指的“潘多拉的盒子”之中,便装着这生命之光——核能。高等智慧体在这茫茫宇宙中不断探索着寻求着真理。岁月将文明不断清洗,不断推进。人类还人是一个学步的孩子,在宇宙的古道间蹒跚。 早在夸父逐日时,人类就向往光与热。不断进化的人类将光明放在内心中,哪里有了光,哪里就是梦想。在历史的长河之间,人类寻找光的旅途从未停止。从原始时代到蒸汽时代花时几千年,煤与石油当做光与热。再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花了几百年,电就是光与热。再从电气时代进入核能时代也就不过几十年了,核的热量与光量大得多。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在不断的技术革命中革新光与热的利用,技术爆炸不断在历史中积累,一次又一次的推动文明的繁荣,而核能便是璀璨的文明之光,生命之光。在1895年开始,被我们发现与利用。 核能主要通过核裂变与核聚变来获取,一些重核如铀通过链式反应来释放原子内部能量巨大能量;轻核如氕氘(氢的同位素)通过热核反应来获取能量。目前只有核裂变是可控的核反应方式。核聚变的反应条件十分苛刻,很难控制核聚变反应堆。所以核电站的核能大多来自核裂变。 一次技术性大爆炸必将带来社会问题,国与国间的核威胁不断动摇世界格局,政治利益使核能变成死神,挥舞着镰刀对着我们人类自身,使人们产生核恐惧。但是“潘多拉宝盒中的魔鬼”不在于核能本身,而在于人类自己。核能本无罪,人类当自知。 核能是人类攀登的一大步。但任何事物都有极端,人类的不理智驱使核武器的产生。这些巨大当量的原子弹是足以摧毁上万个家庭,大座城市,甚至地球表面。安全问题是核问题的一个关键,所以技术进步必将带来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必将带来社会进步。如今大多数国家都将核能重心转移到民用,核能凭借自己丰富的资源与巨大的能量代替者煤石油天然气成为造福人类的优良资源。 回望过去,在奥本海默、哈恩、海森堡、爱因斯坦的著名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迈进新的核能纪元。这些科学家本着和平之心、科学家的责任与对世界的求知,在二战之时,潜心研究,劳苦功高,在人类历史上记下不可抹去的一笔。而正是他们的初心使得他们强烈反对核能军事
  • 6、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 几个星期前,我的朋友送给了我一篇刊发在她微信公众号“塔顶星光”的吴军老师的文章《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并约我给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在原子能(核能)的领域里,我了解甚少,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也就发表一些我“粗拙”的看法。 原子能(核能)的出现历史并不长久,从爱因斯坦提出了人类最大的能量所在,到1939年1月迈特纳和哈恩在《自然》杂志上正式发表出现了核裂变,再到费米等人通过可控核裂变获得了能量,短短不到一百年。在这不算长的历史中,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对原子能(核能)的了解仅仅只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日本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新闻中所报道的核泄漏事件,还有很多人“谈核色变”。这种现象的出现,论文中将原因归为两点:一是缺乏了解,二是有关政府消息的不透明。我自认为自己是了解太少且过于片面,例如一走进书店,“二战”书籍区总有几本《原子核的使用所带来的灾难》的关于日本史实的记录的书,“小说”区也有《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传媒”区也有《记者探访长崎实录》之类的书,就连科幻区中的小说也不乏出现由于受核辐射影响产生变异的物种。在这种对核危害大力渲染的环境中,在人类文明仍停滞不前,人们仍用核作为武器发动战争,掠夺家国的环境中,对于对核原理不了解的人们,“谈核色变”是必然的。 其实对核能稍有研究的人都了解,核能本身不如公众想象中那般可怕。作为至今唯一能够全面取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它的安全性、清洁性是极高的。以文章中所给的数据来看,人类历史上三次核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伤远抵不过每年煤矿的矿难死亡人数;其清洁环保的能力也仅次于风能、太阳能。 按理说这样优质的能源发现,本该应广泛得知,加以利用,科学家应为之骄傲与振奋才是。可不仅我们对此了解片面,而且作为发现此的科学家也深感愧疚。爱因斯坦自认为倡导原子弹是他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西拉德等一批物理学家改行去研究生物。这仅仅是因为人类对新鲜事物的恐惧吗?我认为不然,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烙上了战争的印记。 原子核本身的存在是客观的,利用它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取决于人类自己。德国纳粹研究它想扩大战争,美国及全世界科学家、政治家鼓吹它、利用它加速战争的结束。原子核及它所带有的震撼世界的巨大的威力,成为了政治家与独裁者互相讹诈的工具。人们常说战争会促进科学的发展,可科学
  • 7、 为你打开一扇门读后感

    为你打开一扇门读后感(一)

    读书使你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有父母和家人的希望,也有自我不断进取的要求。

    有时候觉得好累,甚至对书很反感,一看到书就想睡觉,希望这些书能远离我的世界。可是,每当考出了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又感觉这些书并不讨厌了,起码它让我取得了好的成绩。虽然它们不能与我们沟通、说话,但是它们却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知识,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

    小学毕业后,我就立誓要在初中3年里好好学习,决不学坏。所以我们在上第一堂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就特别认真,果真啊!认真和不认真的感觉就是不同。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学作品中,我学会了待人处世、孝敬父母,更学会了怎样用心去读一本好书。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这一段话: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是的,就如同赵丽宏老师说的: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是一扇警觉的大门。只要是真心地想读书,心中有伟大抱负的人,文学之门是很乐意地为你打开的。相反,如果你心存歹意,想从文学的门中谋取些利益,那么文学这扇大门就会把你紧紧关在门外,绝对不会让小人进入。

    人生中有许多未知的门,它们后面隐藏着不知道的秘密,等着你一扇扇地去开,一扇扇地去探寻。

    人生有许多难关要去闯,就像一扇扇关闭的门,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开了,才会有这扇门呈现出的美丽的风景。一个一心想打开门的人,必定是一个勇于探索创新,勇于向着梦想去追求的人;而一个不想打开门的人,就是一个颓废衰弱,没有自信的人,就体会不到这些门里无穷的乐趣。正如书中所说:打开这些门,走过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门中,有一扇最重要的门,就是文学的大门。文学和书紧紧联系在一起,书,也许是一个人生命的转折点,书中富含着文学等多种营养物质,很有嚼头。只用真心喜欢文学,愿意去探索,去追求,去了解文学作品的人,文学的大门才会真心为你敞开。在文学中畅游,在文学中积累,在文学中增长智慧,在文学中做一个高智商的读书人。它恰似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不断地供给我世间的千姿百态和人生的意义。

    文学的大门有着深沉的魅力,打开这扇门吧,去那片广阔的天地,索取它无穷无尽的知识吧!

    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学作品中,我学会了待人处世、孝敬父母,更学会了怎样用心去读一本好书。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这一段话:文

  • 8、 虚掩的门读后感

    虚掩的门读后感(一)

    拿起《虚掩的门》我随手一翻,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大器之材。我急不可耐地读了下去。

    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上小学四年级时被推荐到学校的图书馆帮忙整理图书。他聪颖好学,尽管身材瘦小,工作却十分认真。他每天都来得很早,不遗余力地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穿去,像个小侦探一样,把人们放错位置的书拣出来,然后再放回它应该放的地方。后来他家要搬到附近另外一个住宅区,他也被转学离开了图书馆。可他心里老记挂着我走了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想来想去,他让妈妈又把他转回了原来的学校。他告诉图书管理员,现在爸爸用车接送我上学,如果爸爸不带我,我就走路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被比尔盖茨做事认真的精神所感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做事如此认真,决心如此坚定,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我想到,在伟大或杰出的人物身上,总有优于或异于常人的地方,这些都会是或迟或早的,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显现出来。成名之前,这些可能被人忽视,成名之外,人们才想到了他们当初的不凡。但不管事前或事后的记录,无疑都是留给人类的一份精品。

    我读了《虚掩的门》这本书才发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但其中却有人生的大道理。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有两则故事:

    第一则故事叫《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讲的是一个人与上帝讨论有关天堂与地狱,上帝先把他带入了地狱,这里的人面黄肌瘦一个个饥饿而又绝望,地狱的中央却有一大锅鲜美的肉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子,但勺子的把却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这里的人无法用肉汤充饥,只好忍受饥饿。上帝又把这个人带到了天堂:一样的肉汤,一样的长勺子,但这里的人却在快乐的唱这歌。这个人不解,便问上帝原因,上帝回答道:很简单,因为他们互相喂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在困难与绝境中,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尽快脱离困境。否则你会像地狱里的人一样,永远在困境中受尽困难。

    还有一则故事叫《价值转换》:一个农夫收获了一个非常大的南瓜,他毕恭毕敬的将南瓜献给了国王,国王大喜,便赐给农夫一匹宝马。一个商人见了,便送给国王一匹价值连城的宝马,国王见了说:把那个珍贵的大南瓜送给他吧。

    这则故事告诉我:狡猾的算计永远比不上真诚的付出,待人处事永远要将心比心。

    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其乐无穷。

    《虚掩的门》这本书,我便会想起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这一个又一

  • 9、 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空前的发展速度突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当我打开这本书浏览阅读时,感觉正如书名所示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通览全书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定义:在能力范围的边缘思考,而非中心。

    世界上问题层出不同,你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是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解决的方案往往来自我们知识的临界,原因是单领域所能提一供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事物之间无可避免的联系。创意并不是与现在并排走的小伙伴,而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巨人。所以假若你用能力的中心,现有的大众化理论思维去创新的话,无疑你的创意是失败的。中国的千城一面、创意产业园的标准化建设、娱乐节目的跟风热潮就是最好的例子。

    书中所谈及到的欧美文化产业发展,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欧洲300年间创造的文明成果,让欧洲的文化久盛不衰;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但却在文化产业生产和传播上独占鳌头。与之相比,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最近百年间又完成了多少样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文明硕果?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文化资源小国,但是个文化产业强国、文化输出大国。而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世界的文化产业市场上也雄踞一方。在现在的中国,你能在大街小巷中看见各种穿着一套套帅气的洋服,住着一栋栋高贵的洋楼,说的一口口流利的英语,吃着一餐餐上档次的西餐,看着一部部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欧美大片虽然并不是说这些有多不好,也不是在谴责西方的文化入侵有多不一良,只是想说:我们的文化去了哪里?

    优胜劣汰在世界文化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对文化而言,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文化并没三六九等之分,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至于为什么不同文化之间看起来差别会如此之大,是因为该文化的产业发展问题。世界文化消费的蛋糕就那么大,而世界文化有那么多,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好的文化才能分的一块大蛋糕,而当前,欧美就是分得了这块大蛋糕的主人。

    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一供了无数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并没有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珍贵的资源,甚至有些文化资源连保护也稍显乏力。相比于以前用大量的资金人力高耗低效地去保护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可以利用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去保护和开发我们的文化资源。

    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made in china走遍世界各地,但是我们是创造小国,所生

  • 10、 打开并守护我们的窗户

    我们常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坎坷。我们很多人常常因为遇到些困难或不幸,就抱怨命运的不公,有时垂头丧气,有时责怪不休。但对于一个自小就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的海伦凯勒来说,这样的坎坷和挫折似乎是过于残忍。可就这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几乎是废人的她却以独特的生命个体和顽强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我读着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仿佛正走近这位十九世纪最为传奇的人物,感受着她那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我为她残疾的身体心生怜悯、为她的刻苦勤奋钦佩赞叹、更为她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激动不已。

    当上天关闭了你的一扇窗户,他将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户。海伦是不幸的,疾病让她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使她处于一片黑暗和寂静之中;但她又是幸运的,她有疼爱她的父母亲人,有具有无限耐心和爱心的莎莉文老师,还有许许多多关心和帮助的朋友,是他们不离不弃的爱心鼓励,使海伦通过手指触摸从而踏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正如她在书中写道的:我四周也许是一堵厚厚的墙,隔绝了我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但在围墙内的世界却种满了花草树木,我仍然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神妙;我的住屋虽小,但同样可以在夜晚欣赏满天闪烁的繁星。我想,海伦的另一扇窗户就是她在黑暗和无声的生活中,能够用心去体会她所触摸到的一切。

    在书中,海伦要把三天里自己从未曾见过的事物牢牢地储存在记忆之中,为今后的漫漫黑夜所用。海伦愿望中的三天光明,其实天天都伴随着我们,可我们却似乎从未留意过,也不觉得珍贵。此时,我却要好好地想一想,如果我将失去三天光明,我将会是如何渡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我一定会在失明前,好好看看眼前五彩的世界,好好看看我的爸爸妈妈,好好看看我心爱的玩具

    和海伦相比,我们有着健全的身体,也有着疼爱关心我们的亲人和老师,上天为我们打开的窗户一定比她多,也比她更大更亮。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打开它们,去汲取新鲜的空气,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奥秘,同时也更应该守护它们,善待它们,用我们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我们的耳朵聆听美妙的声间,用我们的手去触摸各种物品,用我们的嗅闻品尝芬芳和美味,更要用心用脑去体会和思考我们应该思考的一切。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9-06

  • 2019-10-24

  • 2021-08-18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3-06-03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3-05-06

  • 2019-10-0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04

  • 2021-05-09

  • 2019-10-23

  • 2019-11-08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11

  • 2019-11-11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
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大全,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2024,更多不能打开的门故事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