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 > 地图 >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2024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相关栏目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热门栏目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推荐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

(共 6074 篇)

  • 1、 被阉割的人性——观《沙漠之花》有感
    被阉割的人性——观《沙漠之花》 华莉丝·迪里,是世界顶级模特,她的身上有一种黑人所特有的野性和坚毅。从t形台上走来的她,好像穿越干裂的沙漠,风把所有表情都吹去了,只剩下纯粹的美。可谁知道这朵“沙漠之花”曾经有过非人的经历。2009年,迪里的自传《沙漠之花》被搬上银幕,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这样一个词语——“割礼”。 当杂志人问及人生最重要的日子,迪里说:三岁,被施割礼的那天。这最重要的一天不是星探发现她的那一天,不是登上杂志封面的那一天,不是遇见心上人的那一天……是比平常任何一天都要平常的日子,一个三岁女孩在一块肮脏的岩石上,被那个面无表情的女人割去生殖器,再把通道缝合,只漏一个小孔。工具是两块肮脏的刀片和一根锋利的荆棘。她的母亲充当帮凶,听任那撕心裂肺的号叫而无动于衷。“妈妈——妈妈——”她的妈妈就在她身边,却没有保护。石块上留下一滩浓血,沙土遮住天,皲裂的非洲大地依然在沉睡。电影在这里做了很好的处理,到最后我们已经听不见小女孩的哭喊了,背景音乐变成幽怨的钢琴曲,那一声声“妈妈——”在观众心里沉沉回想。 “割下来的东西或许被小鸟吃了吧”迪里眼含泪花,平静地离开了。当我看到这样的画面,长久以来对非洲的神往彻底沦陷。这个孕育博尔特、奥巴马的狂放之地,几千年来竟然借着宗教之名,一次又一次对女性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美其名曰:守贞。他们认为女性两腿之间是包藏祸害的不洁之物,为了让女孩在出嫁之前保持处女之身,3岁——15岁的女孩都要进行阉割之礼,在新婚之夜,由丈夫用利器划开来验明正身,在血肉模糊中以泄私欲。伤口一次次被撕裂,再长好,再撕裂。男人可以有很多妻子,女人只能有一个丈夫。那件事让男人有更多的后代,女人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无爱的性,无欲的性,即使是动物也比这快了吧。据统计,在19世纪,每一天都有近6000儿童面临被割的危险,而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在割礼时丧生,又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在分娩时被夺去性命。截止2013年依然有消息传出,在非洲某地有几百人被秘密施刑。在一个宣称世界和平、人人平等的时代,无数女性交出了自己的生命。 既然那里是污秽的,敢问哪一个人不是在那里孕育,不是在那里出生?男人和女人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过。从上帝造人开始,女人就只能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一个附属品。如果生命可以这样卑微,我宁愿不要。男人们,请拿走你的肋骨!我们宁愿是泥水,在尘
  • 2、 读东野圭吾《湖畔》有感:人性的扭曲与温情

    人性的扭曲与温情

    ——读东野圭吾《湖畔》有感

    鹤松弟子 陈宁宁

    小说的最后写道,"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这样轻描淡写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在我的心中掀起了波涛海浪,这部作品对现实的拷问,也牢牢的印在我的心中。

    首先,我必须赞叹作者的写作功底。回顾整本书,作者在许多处都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只是在阅读时的好奇于了解故事的下文,而沉溺在紧张感之中。而且我们惊奇的发现,文章似乎没有一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但通过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每个人物都表现得很透彻。我想,这也许就是知名作家与高中生的写作水准差异了吧!

    《湖畔》基本上是一部讨论家庭的小说。讲的是四个家庭间,由于孩子们要考某所私立中学而一起补习,表面上是再正常不过的聚居,实际上却暗潮汹涌。父母为了孩子们能顺利考入理想的学校,不惜花费金钱,甚至逾越道德底线。这深刻揭露了日本的一大社会问题,当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中国。日本人民普遍追求于精英教育,以学历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孩子的能力当然需要纸上登出的认可,但是,这不代表一切。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的看法如何能改变社会的风貌呢?而正如此,小说中的孩子成了杀人犯!作者以这一杀人动机深刻的揭示了,日本社会,以学历讨论成败的不良风气。

    小说的最后还阐述了另一种杀人动机。我居然忘了,不是你们那些复杂的动机,章太有更单纯的动机——想要将父亲从情妇手中抢回来的动机。这句推理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父亲俊介对儿子章太的事情并不上心,也许是由于他并非亲生,也有可能是日本男人以事业为自己的中心,家庭只不过是附属。但是对章太来说,父亲很重要,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章太对俊介是有感情的,尽管不是亲生父亲,但章太很懂事,还拿了父亲的车钥匙偷偷给他装上木雕。英里子的存在,对章太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作者向读者阐述这一杀人动机,是想告诉我们,对孩子来说,家庭的完整非常重要,但又些父母连孩子这一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仅仅是关心他的学业成绩,而疏忽了对孩子精神上的培养。孩子犯下杀人的罪行,那么父母才是罪魁祸首。然而,结尾俊介被孩子章太的爱所打动,放弃了报警的念头,人性的光辉重新出现在小说中,这让我看到爱将战胜所有的丑恶,世间还是笼罩在暖暖的温情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文章中的四对父母,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表面上,母亲为了孩子甚至牺牲了肉体,看似伟大,但文章也写

  • 3、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2000字(3)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之前从来都不看韩寒,前几天在无意间翻了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时引发了我对青春,对十八岁的时光的怀念,怀念后免不了了感慨。

    我也不记得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什么时候,或许是18岁,或许是20岁。我还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迎面而来凛冽的寒风,犹如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那些阴暗的陋巷里,诡异而又神秘的氛围里迎面而来的一个小女孩。一个奇怪小女孩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暂时撇开故事本身不讲,我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要写出伟大而又震撼人心的作品,首先要有一副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同时也要具备理性控制情绪能力。

    陀氏的小说,无论是对善人还是恶人,他从来都是他们的灵魂剖析,折磨,深入扣问和鞭笞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部作品中也没能例外,作者搭建了一个场景,让各类人物陆续登场:贵族,乞丐,酒鬼,贫民,作家,妇人,侦探,流浪儿等。有多少作家能洞悉到各个阶层人心《据我所知,除了曹雪芹之外,很少有一个作家在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可以媲美陀氏》或者说,有多少作家愿意深入而又全方位的了解一个社会的全貌?陀氏不但做到了这一点,他还给予了每个人充分表现的机会,表现他们的美与丑,善与恶,勇敢笨拙,狭隘与宽阔,机智与笨拙,痛苦与欢乐等。作者要让他们在自我矛盾的斗争中完整,他是让所有人物在自己的环境里都有倾诉的机会,而且是长篇大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描绘的很生动,特别是湼莉,她倔强,嫉恶如仇,具有反叛精神,但心底纯真善良,另外还有充满爱心的万尼亚。最后再说下娜塔莎,这个一开始令我有点厌恶的女人,最后转而同情。不过生活就是这样,并非最坏的人就会有最坏的下场,这种期望只存在我们的美好的想象当中或者说存在于宗教信仰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要说的是:“比起如何除掉邪恶,不如在其中悟出真理,受苦受难能净化人的灵魂,受苦受难也可使人重生,爱是人类战胜苦难的希望,也是人类延续的希望”。

    最后呢,关于这本小说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被流放十几年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我想试着理解一个寒冷而又荒芜人烟的地方被流放十几年人归来后的境遇,那苦难一定给他的人生带来深刻,苦难也应该让醉作者的思想更加深刻。这也应该奠定了他后来小说的风格。直面生活的黑暗与苦难,洞察了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然而作者从苦难中走出,用笔告诉世人爱的光辉。

    “当爱不复存在,那有可能便是地狱”—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的

  • 4、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

    一、重视儿童早期早期发展

    李玫瑾教授在书中说:人的问题都是早年的问题。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父母皆迫害,可能大家也有了解。所有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个都会感觉心里不舒服,家长所有一切都给了孩子,孩子为什么还会抱怨呢?其实关键不在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多的是在于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是否满足。李玫瑾教授在书中提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期也乱也困难,但是那个时期的好像这些案件没有这么恶劣,那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了,为什么案件会这么多?最大原因在于作案人的这些情感异常,情感异常在哪里?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情感养育的这个过程缺失了。其实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特别是深圳这个地方,家长很多都是双职工,孩子早期成长过程当中,家长的陪伴时间没有那么多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每天晚上家长也有陪伴,但是更多的是用在了学习辅导上,而学习辅导是一个对双方压力都很大的事情。这个是现实的问题,因为在深圳这个地方要想生存下去,那家长上班双职工也是不得已的。第2个原因就是深圳的升学压力真的是很大,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这个压力之下。那么这样一来情感养育,情感抚养情感陪伴的这个过程是有很大缺失的。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什么?

    二、我们作为教师还能做什么?

    我们作为教师很难去改变这些客观的东西,甚至比如说我们现在发现的一些家长养育孩子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就让问题在自己这里结束。

    三、悲悯、理解之同情

    李玫瑾教授书中提到的这么多,这些罪犯都是罪大恶极。但是,李教授讲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犯罪背后的原因,不是说帮他们洗脱罪行,而是分析这些问题来自哪里。这一点对我自己触动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作为一个年轻老师,当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的就开始去批评,急于去指导去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很少去真正的停下来去问、理解问题出在哪里。但读了这本书当之后我真正思考:理解之同情,理解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批评。在书中当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点:如果我们遇上罪犯,怎样才能救自己一命,不要喊叫,把你把他当做你好久未见的一个小学同学,问他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难处了,我能帮的一定帮。“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难处了”,这就是理解之同情。

    四、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乖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如果一个人早年被教成乖孩子,他的情绪从身体上表达不出来就回到心里去了,也许就会积攒仇恨,那些变态的搞爆

  • 5、 2023《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在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会观赏到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观看时,我们都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写观后感也是为了让我们不要遗忘内心感悟,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具体感受。如何让作品的观后感写起来更加真实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整理的2023《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23《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1

    数学,真的很难。它被大多数人视为复杂而不可企及的存在。其实不仅是我们,就算是那些在数学上取得成就的,所谓的“被数学选中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数学的难。数学难,在于它本身就是无比抽象的。数学是唯一一门需要用抽象概念去解释的学科。简单来说,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通过实验或根据实验进一步推断出结论;而数学,一个带字母的未知数等式,就包揽了世间万物。一个普通的字母x,可以用来假设一个数据,或表示一种数量关系。数学猜想可以说是世上最难解的问题了。它们看似简单,但用片中的话来说,“它本就是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概括”,而证明猜想需要更抽象的思维,来思考这个本身抽象的问题。抽象的层层递进,也许正是数学的难所在,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数学固然不简单。通过此片,我了解了数学的神秘与奇妙,再一次认识了数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同时也开始思考,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尽管困难重重,但思考抽象的激情,总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唯有数学能带来的乐趣吧!

    2023《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2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证明题。同学们总抱怨,证明它们有什么用?证明几个算式和线段的位置关系的意义何在呢?同样,数学家们埋头研究,也许只是为了证明一个定理,或是研究数的一些性质。它们看似是无用的,尤其对于普通人。然而我们回头去看,至今被证明的数学定理用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项研究是无用的,它们都成为了后来新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数学的无用就是有用,如果我们把数学看成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有用的都是已经创造出来的,无用的才是待开发待创造的。”视频里一位学者这样说。数学推论是一切理论的最核心,表面上的无用隐藏的是研究的最高境界。回到数学家的研究内容。他们在研究时,也许并没有考虑他们的研究会有什么用,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纯粹的数学思考里。他们如此努力,甚至耗费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年时光,仅仅是因为心中对未知的好奇。他们愿意在这样的事情

  • 6、 《道德的悖论》读后感——真实的人性

    《道德的悖论》读后感真实的人性

    中国儒家文化的社会设计是以君子文化为代表的,从仁者人也到人皆为尧舜,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在以圣人因素构筑人类道德的美妙图景。

    不过。现实社会,谁又能完全的做到仁的行为,毫不夸张的说,所谓的仁思想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完全没有其可实施性,不仅如此,在仁主导思想影响下,许多青少年相信当今社会是美好的,对未来没有做任何的危机准备,导致许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无法的接受现实,无法对在社会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因而渐渐开始走歪了人的正道。也就是说,仁的思想蒙蔽青少年那双真实明亮的眼睛,让他们无法看清,真实的人性。

    那人真实的人性又是怎么样的呢?举个例子。

    现在有一种文学形式叫悲剧,为什么人们会花费金钱和时间买票进剧院看悲剧,主动让自己流泪并遭遇痛苦呢?因为悲剧会使人产生一种与喜剧性质相同的快感,看到别人的悲惨处境就会有一种自己幸免于难的欣幸和满足,所以,人天生有一种赏恶的心理,这种心理是人们涌向剧院看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带有这一点不可告人的暧昧意义。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敢正面面对自己的这种心理。也就是说,在没有真正的罪行行为出现的时候,每一个人也都有行恶的潜意识。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是好人,这种因分裂而产生的联系便不会存在,道德也就没有产生的必要。

    因此。可见。人的行善的动机绝不是来自与我们说渴望的人性中的崇高、慷慨和无私的因素,而是很多人迫于生存危机和自我利益的实现,不得不赋予自己以道德的行为,正如亚当斯密的那句经典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所以,道德是内生与个人利益动机的,大部分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道德是以人人是小人为前提的。

    那有人就要问了。照你这样说,那整个社会不都是一些虚伪的人,他们所以的所谓的施舍与帮助,动机不都是出自为自己而谋利,或者是社会中的人都是一种我受难,因为你存在的心理吗?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我们所指的是大部分处在社会竞争中的人,他们为了免于受到别人的攻击而先下手为强,直到威胁自己的力量不复存在。但所指的并不包括一些出于爱的行为。在一些灾难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让对方活着,为了心中的那份爱,舍生救己,英勇献身。;他们的行为当然不是为了自我利益的实现,再说,连唯一的生命都丢失了,又有什么利益可以实现的呢?也就是这所剩无几的人性的

  • 7、 幽微的人性观后感通用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好的电影不仅能陶冶情操,还可以使我们有所启迪。这时就很有必要将内心感悟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从作品中领悟新的道理和想法,您还在苦恼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以下内容标题为《幽微的人性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为您特意收集,还请您收藏本文!

    幽微的人性观后感 篇1

    最初认识李老师是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她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我曾经专门找了她长达几小时的视频认真听过。李教授能特别自然地从犯罪心理学过渡到家庭教育,从她的专业角度切入到家庭教育领域,还给出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幽微的人性》这本书,阐明了许多的犯罪来自于早年的心理伤痕和人格塑造,人格问题源于早年,李教授之所以进行家庭教育的宣讲,就是要让父母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为了未来能减少人格异常,减少犯罪的发生。

    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孩子年龄越小依赖心理越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在父母攒下的金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学历的高低,亦不在父母的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父母在他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在孩子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稳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尽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工作场所。但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也是我们的归宿,作文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要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孩子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哪些是基础性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去学习?如果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会自然懂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要以为一个孩子吃饱了喝足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就万事大吉了。他是顺其自然地长大了,但这种孩子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态。因为现在的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时再

  • 8、 优秀读后感:读《被哈佛开除的人》有感

    暑假期间我在网上无意中浏览到了一篇文章《被哈佛开除的人》,使我感触颇深。文章的主要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约翰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必须做出选择。在这场大火之前,约翰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悠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珍本。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惴惴不安的约翰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接下来的举动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勒令其退学。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犯了错误很正常,可约翰犯的错误并没有威胁到他人的生命,甚至学校还要感谢他,但是他的行为同样违反了校规,霍里厄克校长要是不开除约翰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约翰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霍里厄克校长对学校的制度十分负责,最终还是开除了约翰。就这样,霍里厄克校长做事的态度和风格,成为哈佛世代传颂的佳话,他的话也成为哈佛的办学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校长太过分了,既然别人已经道了歉,归还了书,干嘛还要开除人家?这就是校规!要是纵容错误的话,很多负面东西将会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了规则,还会有今天的哈佛吗?就如同江河一样,如果没有堤岸的约束,便不成其为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地奔腾。脱离了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让规则看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的确,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故事也启发了我,让我更勇敢地去面对一切。这个暑假前,我有幸入选学校羽毛球队,成绩还算不错。我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南海区运动会,挑选的时候,我发挥得很好,第一个就进入了下一轮的选拔,而且还要找一个双打拍档。那时候的我很幸福,尽管很忙碌,但是能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我在所不惜。第二天我接到了教练的电话,他叫我下午去进行第二轮选拔。但是,他的最后一句话让我的梦想再一次破灭。他叫我拿上身份证,可是我的身份证正在办理中,比赛时是不能拿到。于是,电话那头的教练深深地叹了口气,惋惜地跟我说了声对不起,然后我就被淘汰了。我久久地不肯放下电话,因为我不相信那是真的,我不能接受击败我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小小的身份证。我开始自我安慰:哪怕选上了,比赛的时候也会给别人打得一败糊涂。可

  • 9、 读《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有感
    读《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有感 蔡雅诗 山自重,不失其威严,海自重,不失其雄浑。 ——题记 寒假里,我迷上了《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这本书,书中的故事生动有趣且富有深刻的哲理,指导了学生的日常交际行为。读完此书,立世之理,犹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尊严,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却又是必不可少的品行,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有尊严才会有志气,才会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相信大家都有学过《嗟来之食》吧!那个宁愿饿死也不愿受嗟来之食的齐国人,一直都被后人称颂为有骨气、有尊严的楷模。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自尊自强的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吟“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 他们都没有因一时的窘困而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被同情、被帮助的弱者,也是有自尊心的,和我们是平等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游玩,半路上,我们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春意盎然,那个可怜的乞丐却与这良辰美景相判云泥。我正想掏钱给他,只见一个衣装阔绰的年轻人从口袋里抓出钱,粗暴地往乞丐那一扔,零碎的钱丢了一地,那个乞丐黯然神伤,不知该不该捡?我心里嘀咕着:这个年轻人真没礼貌,乞丐也有尊严,怎么能这样侮辱别人呢?我从口袋里掏出零花钱,走到乞丐面前,双手捧给了他几张纸币 ,那个乞丐感激地笑了笑,从我手里接过那些小钱。他的笑容竟深深吸引了我,为此,我雀跃了一天。 无论怎样贫穷,遭遇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丧失什么,唯独不能丧失尊严,要人敬者必先自敬!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一种与人共渡难关的情谊,不是怜悯,也不是施舍,我们既要真诚地帮助别人,又要守护他人的尊严。别让我们的美好品德变成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 10、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怎么写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你不妨看看《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怎么写,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怎么写 篇1

    数学智慧,是最高级的智慧。它引领着人们的将来,是无上的领导者。而它又向人类展现了”天赋的主导作用。

    那么,是否在这一个领域中,真正存在天才一-被数学选中的人呢?

    数学的起源,可以追寻到古埃及甚至更久以前,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人类”很早就有了对数字的敏感性,这是所有人的天份。但随着数学进一步发展,一些数学上升到了新的维度,从四则运算到二次根式,再到几何、代数,最后至微积分。数学在不断地变化着,带给人的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变得更难,于是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普通的人,另一种则是名为“数学家”的聪明人类。

    经常有人说:"数学家之所以拥有极高的数学造诣,是因为他们本就异于常人,是被数学选中的人。”但实际不然。在看了纪录片后,我发现学生及家长眼中那为了应考,有固定套路的数学是短浅的。像欧拉、亚里士多得、费马这样的大数学家,他们从不为了功名研究数学,而是因为心中那股对数学纯粹的热爱。其他数学家亦是如此。

    正常成年人进入杜会后,对数学的印象只剩下四则运算。而数家们仍保持着数学的鲜活记忆,继续研究着我们看来高深且无用的数学。即使不知自己的发现有何用处,何时能派上用场,也不曾停下前行的脚步。

    数学之美,只有少数人可以欣赏,欣赏的底气源自热爱。每个人都是被数学选中的人,每人都有比肩神明的机会。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怎么写 篇2

    今天我看了《被数学选中的人》的最后一集。在这一集里,一开始就抛出了这样一个好问题,数学到底难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数学是很难的,包括数学家。很多人因此为不学数学找理由。“因为数学很难,所以,我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不是被数学选中的人。”

    但数学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学习的热情,和不断努力。

    学数学像做菜,你在视频上看到菜是怎么做的,就一定能做出来吗?还得买它的原料,还要掌握火候,最后还得尝一尝味道。不然这道菜是做不成的。

    学数学也像一次旅行,当你在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地方,而你和这个地方相隔着一个草原。你又沿着这个草原走到那个地方。你就突然发

  • 2019-10-19

  • 2023-01-17

  • 2022-12-09

  • 2019-10-23

  • 2021-07-05

  • 2023-02-1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20

  • 2023-02-03

  • 2023-01-28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3-01-29

  • 2023-01-24

  • 2019-10-24

  • 2023-02-06

  • 2023-01-24

  • 2022-12-16

  • 2019-09-21

  • 2023-02-04

  • 2023-01-18

  • 2023-02-01

  • 2023-02-07

  • 2019-10-28

  • 2023-02-04

  • 2023-01-24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7-17

  • 2019-09-20

  • 2022-09-02

  • 2023-02-05

  • 2023-02-01

  • 2019-09-20

  • 2022-05-25

  • 2022-10-10

  • 2019-10-11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2024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