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育艺术读书笔记 > 地图 > 教育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3-09 来源:互联网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心情愉悦。 写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也是加深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欢迎来到好读后的编辑为您准备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汇总,如果我的建议对你有所帮助那就请记得收藏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

近日,我有幸读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对于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下为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据专家统计,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只不过是二、三流的,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后天的努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这种精神来源自于学生时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效应。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做的是:第一、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课堂教学如死水般的寂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第四、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但初中生的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行动不只受认识的支配,更多的还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基础上还要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些都需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导才能完成。

教师要怎样来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例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等。在讲课中引导学生去想去学习,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实施以下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小不等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而是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

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研读——归纳、总结”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就收到很好的实效,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二)、要把握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加以积极引导。发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实效。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互助中取长补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所以,我在班上是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等。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所学习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人的能力是在动力下得到发展的,学生在这种竞赛中培养了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如,课堂上常常采用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学生在表现自我,评价别人中,自己的学习能力从中也得到发展。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阅信息,或在共同讨论中达到自己学习效果。在单元复习中,教师采用学生互相命题,互相测试的方法进行,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很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也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遨游。

3、构建参与式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评价影视作品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2

**《教育的艺术》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营口分校

美术学科:李卓

《教育的艺术》选取了10位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力争从各个方面反映教育的本质,并让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有所借鉴。杜威在中国的演讲中曾经说过,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的确,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和品德都来自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投身教育事业刚刚过去半年,回顾以往,我的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积攒方法,摸索经验,在教育实践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做个好老师。

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靠什么?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于是我利用寒假期间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进行学习。

教育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育艺术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其知、个性、个性等因素,熟练运用各种教育条件、原则、方法和手段而形成的一种基本技能。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技能,与教师的应用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灵活运用往往成为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教育是塑造人的复杂过程。因此,教育艺术的灵活运用与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学经验、能力、气质和个性密切相关。它不仅要以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还要以教师的能力、气质、人格和魅力为基础。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知识、修养、经验和技能、个性缺陷的教师,如何能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教育艺术。因此,没有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个性、气质和个性,就谈不上教育艺术。

教育的艺术,要善于吸纳各种门类在艺术上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兼备各种门类的技巧,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图像等艺术手段,创设开放的、轻松的教育情境,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学习。教学艺术应是教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应一格种色彩、各种风格展现艺术之美。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要借助于诗歌艺术的真情流露,**艺术刻画形象的逼真,**艺术的韵律,绘画艺术的色彩,体育艺术的动感,给予学生各种艺术美的感受,使知识的传授融合于各种艺术美的手段之中。比如,师生对话中的真情实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一个话题的成功示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丰富的课外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些都渗透着一个成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艺术修养。

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启迪,犹如独具匠心地引导学生入园。导鱼入海,引鸟飞天. 书林之中有山、有水、有园中之园、景中之景,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体态,向学生传递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德育的渗透点,展施教识的情态艺术。在表情中,眼神最为重要,所谓“眉目传神“。成熟的教师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即目中有全班级的人,总是不时的环顾全班,使全体同学通过眼神的神韵,把精力集中在教师举手投足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中,使学生感受不到谁在被冷落。

微笑艺术:抛开冷漠无感的面孔,放下教师的尊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微笑艺术。使课堂在微笑的情境中轻松活泼。

微笑是亲和的艺术,微笑是鼓励的艺术,微笑能产生最好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达到信仰宗教的艺术。

幽默艺术:幽默感也是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幽默是一种简单而深刻的艺术。用幽默来表达深刻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叙述更容易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往往借用讽刺和转喻的手法,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语言环境中,不自觉地受到教育的启发。幽默像“磁铁”吸引着学生,展现着教师教育艺术的魅力。

启发的艺术:就是巧妙的设疑、设问、反问。它是最适用的教育艺术手段,最能体现备课效果。启发式的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板书艺术:书法是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瑰宝。它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字如其人”,“字体是人的第二面容”,板书正是一名成熟教师对汉字深邃内涵的解读。

通过字体的点画、抑扬运笔的娴熟技法去传递的信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以对于传统汉字书写的艺术的诠释,去昭示教师们的知识渊博。因此,作为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德传承者,教师必须掌握汉字书写的一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美,才能在教学中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

黑板写作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能加深对所教内容的印象,有时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服饰的艺术:教师的仪表穿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得体的衣着修饰是你高雅的举止、丰富知识的衬托。马卡连柯高度重视教师的仪表,他说:

“单单是教师的仪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仪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起始,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从教师的仪表、服饰的文化开始传递信息的。教师的服饰仪表艺术是指教师举止落落大方、衣着整洁、美观而不妖俗、简朴而不寒酸、和谐自然,与教师有知识、有道德、有追求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社会角色相称。

使服饰美与人格美交相辉映,起到“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的艺术效果,增添教师的艺术魅力。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艺术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个性、个性、气质等因素是灵活运用教育艺术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施教育艺术本身。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就必然会运用一些相应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方法,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艺术水平发挥的如何,则主要是看教师在运用这些教育条件和教育方法时是否巧妙得卓有成效、巧夺天工。

总之,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掌握和运用的一种基本的教育技能,它是包罗万象的。但是,教育的艺术并非是教师个人的随心所欲,而应该是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遵循一定原则的活动过程。因此说,教育的艺术不仅是具有技巧运用的艺术性;而且还富有符合规律的科学性,它是教育活动中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教师只有不断的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深入感受生活,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在教育中感受教育, 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了,才能尽其教育的艺术,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3

随着自己教龄的增长,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我却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严重缺乏教育理论,很多时候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凭感觉凭经验,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研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教育的艺术》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集结而成,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特别是读了对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书让孩子知道生活的全部面目——对家长的回答,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爸爸,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

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这本书特别提到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使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

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肩负着巩固家庭稳定的重要使命。大多数学校忽视让学生给家庭带来幸福。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微妙和坚定的联系。从这些语言中,我突然意识到,家校日常交往所缺少的是对学生和家长人性的尊重。

所以我们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和家长沟通,首先要在一些方面告诉家长孩子的好消息,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也要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动向,关注孩子的成长。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孩子的抵触情绪会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像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4

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一篇了。文中提到“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驻进我们的心灵,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地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处己,却不自知!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拥抱一颗积极向上的爱心,让教育变得更阳光。

彬是我班成绩很差的一个女孩子,不仅如此,连字迹也很不端正。开学初,每天的课上都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每天的课堂作业不是来不及就是错误连篇,因此,她就成了我课上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时常在课上会受批评,而她,每次都朝着我笑笑。起初,对于她,我真的有点无可奈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正翻阅她写的《一天一事一感受》时,发现她每天都写了被批评的事,不是受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人的批评,看到这,我的心不禁地抽搐了,“原来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中,那她怎么会感受得到温暖呢?感受不到温暖,又怎么真正地去爱呢……”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对她投去怜悯的眼神。

放晚学了,我依然在批她订正的课作,“今天真棒!这么快就订正好了,看来彬越来越能干了!”话刚落下,她立即露出了笑容。正在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教室,过来问问她的情况,我看得出她紧张的情绪,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我笑着说了一句:“挺好的!”顺便把彬叫过来,两人一起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拉起彬的手,不禁感觉她的小手一直在颤抖,说:“彬,赵老师觉得你比刚开学,表现好多了,你觉得呢?”点点头。“那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呢?让赵老师当你的朋友,一起来帮助你,好吗?”沉默了一会说:“我上课还不够专注,发言还不够积极,作业……”“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彬你愿意,照赵老师说的去做,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的,你相信老师吗?”笑眯眯地点点头。于是,在她整理书包的期间,我还跟她的妈妈达成了协议。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彬进步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5

——《和优秀的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三坊三组杨柳雪镇实验小学李小惠

夏季悄悄来临,向晚的微风吹来,小区里开始寂静下来。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对夫妇一起散步,一首美妙的小夜曲。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旁边,我停下了脚步。

只见年轻的妈妈放开学步的孩子,在几步之遥处停下来,拍着双手,面带微笑望着颤巍巍的孩子说:“宝宝,过来!”孩子面露惧色,双腿发颤,双手打开,试着迈开脚步,却又难以挪动。

年轻的母亲没有上前帮忙,仍然微笑着,等待着,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尝试。孩子几次努力之后,终于大胆地挪动脚步,扑向妈妈的怀抱。年轻的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粉红色的脸上留下了一个甜蜜的吻,享受着孩子的成长。

从孩子迈开第一个脚步的时候,成长就开始了,教育也就开始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教育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时,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太多了,比如对铁的憎恨、对钢的缺乏、对急功近利的渴望、对急躁和急躁的渴望、对期望过高和不理解的渴望。今天,我写了一个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小故事。希望对我们的教师工作有所启发和反思。我希望我们能用最大的耐心去照顾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我现在是41班的班主任。由于学校合并,班上有7个新生,其中一个安静、内向、口齿不清的小女孩叫李雯惠。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他似乎不敢说话,平时也不爱说话。有一次,我们临时调了一个电脑班,几个同学和她没带鞋套。

于是,我就让他们到邻班去借。有好多同学都借到了,而她却站在原地不动。我说:

“李雯惠,你怎么不去借鞋套呢?”我等着她开口,但她如同一尊泥塑的雕像一动也不动,面红耳赤,嘴巴紧闭,额头渗着汗珠,眼圈红红的。我本想批他一顿,可当我看见她此时慢腾腾地挪动身子,弓着背,低着头,好像刚做了错事被批评一样。

她已经“痛苦”(恐惧的样子)地极想退出大家的视线。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摸摸她的头说:“咱让别的同学帮帮你,好吧!

”她点了点头。后来,我悄悄地问了她,她说:“我在那个班里没有好朋友!

”听了她的话,我这才恍然大悟:对一个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向他人借鞋套或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慢慢来吧!

否则,会把孩子吓着的!教育是一门慢艺术,让我静静地等待孩子们的成长!后来,在课堂上,在课堂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她,只要她在课堂上举手,我就叫她回答问题。

与此同时,我和其他老师约定,上课不再逼她说话,对她多关注,多鼓励。我从李肖萌同学入手(她是班里上课最积极回答问题,最擅长交际又有领导力的同学),我让李肖萌同学跟她同位,课下带着她和别的同学玩。渐渐地,我发现李雯惠开始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她和大家一起跳起来玩游戏。

为了培养班上孩子们在公共场合讲话的能力,我经常做一些活动给孩子们录像。我发现李雯惠虽然有点害羞,但她非常喜欢这台相机。于是,我就特地给她录制了一段,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表现得比其他孩子还要大方。

看到李雯惠的成长和变化,我再次感受到了聆听盛开的花朵的声音——看着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多么的快乐!一天就这样悄悄地过了两个学期,李雯惠的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越来越好!只是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偶尔会脸红。我的声音有点低。其它都很好。

蝴蝶破茧而出需要痛苦的挣扎。好心人拿起剪刀割茧,蝴蝶却失去了生命。蝴蝶只有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加强了翅膀,破茧而出,才能飞翔。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经历痛苦和耐心。

我们做教师的要学会等待,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6

《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

安图县新合中心学校李鹏飞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已有11个年头了,回顾以往,我的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积绽方法,摸索经验,在教育实践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做个好老师。

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靠什么?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读完《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 “教育的艺术”一文后,我感受颇深,下面就我感受最深的两点,谈谈体会。

1、“这个问题很简单”还是“这个问题很复杂”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的观点是:遇到一个难题,我强调它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我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理解听力,认识到听力的重要性。殊不之,犯了个大错,好老师应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这种回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简化和普及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到简单易懂。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提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回想起来,我一直在压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真遗憾。

2、“我讲清楚没有?”还是“你们听明白没有?”

不在这里读不知道,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好老师永远不会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应该问学生“我讲清楚没有”。

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逐步形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才能进步和成长。

2011年6月7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7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寒假读了张文质老师编辑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老师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回想从教十三年,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令我思考很多很多……

“慢”需要感悟。“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慢”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就像农民一样,春日里播种,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是要等到来年乃至他年的,但他们依然不恼怒,不气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成长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教师,“等待”就是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等待”给了学生成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等待”是对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始终都要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在他的成长中一定有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不要着急,慢慢等待,等待的过程也是孩子潜能释放的过程。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加以特别引导的话,那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地挖掘。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惟有耐心的等待,坚守,我们才能看到花开的美丽。

“慢”需要永恒的责任。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8

在教育的道路上享受慢的艺术

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宋娜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切都快了起来。出门不再步行,自行车在城市里几乎不见了,交通、过马路都要格外小心。动植物,只要人们需要,可以缩短生长期,尤其是肯德基鸡肉技术的披露。

于是人们抱怨说,食物无味,肉无味,但人们仍然不想停下是飞速发展的步伐,在追忆过去中追求更快。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下意识地想放慢脚步,但同时,他们也在加快步伐。让我们谈谈我们的孩子。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繁忙的课外辅导也排得满满的。孩子们不再有上学的路,也不再享受周末的闲暇时光。

每当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也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在校学生的爸爸妈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之重”。老师们、家长们很少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案分析,都渴望整齐划一的优秀。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

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

如果用花来解释陈先生的理论,那就是花终将开放,但存在开花时间太早或太迟的问题。你说冬天的梅花不如春天的桃花吗?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同时培养开放、同样聪明的孩子呢?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因为渴望快速,我们变得渴望快速的成功和即时的利润。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点教育和教学都能立即见效。所以,我们忘记了积累,忘记了长期培养的人。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

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

和许多专家一样,他们也在大声疾呼要读书,读书,读书!我也是这样,在繁忙的工作中无暇作为借口,逐渐疏远书本。每当提笔时就感觉心中千言万语可无从下笔。

于是慢慢翻看各种书籍,由一开始的苦涩乏味到渐渐地把阅读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读书,让我对自己、对教学、对生活都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不再狭窄。无论从文学的积淀还是学识的浅薄我觉得自己都是那种有待提高的类型,所以读书是当务之急,是首选!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9

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深为感动,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也是一门艺术,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

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就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深刻性,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多思考一下, 教育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爱是永恒的! 。

但值得借鉴,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

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

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

感触颇深。

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

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

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你爱学生。

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要学会“动心忍性”,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

孩子们就会爱你,总觉得孩子小,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

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

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读书笔记《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艺术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