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世界大战观后感 > 地图 > 世界大战观后感

《世界大战》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8 来源:互联网

《世界大战》观后感集锦。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世界大战》观后感集锦”,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1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2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3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4

电影情节的展现始于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不靠谱老爸。瑞恩是一名技能熟练的码头集装箱吊车司机,几乎没什么责任心,勉强能养活得了自己,妻子无法忍受他平时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同他离了婚,在大儿子罗比和小女儿瑞秋面前,他可谓毫无威严和信任可言。因为周末有事,前妻和其新任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到瑞恩那里暂住,瑞恩依旧一副一切无所谓的态度和儿女相处着。

然而,一漩涡黑烟长柱子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房子后身的天空上,直接地面。此时,附近的居民没有觉察到任何一丝恐怖即将到来的意识,竟然停下甚至靠近去观望,就好似遇到一次普通的热闹场景,真是好奇害死猫。直到闪电顿起,人们才纷纷如临大敌,作鸟兽散。包括后来在林肯大道上,慌乱的人群停下来团团围住一处地质塌方,都想一看究竟,直到地裂开始蔓延,楼房倒塌,人们才开始纷纷逃散,真是让观众替这些满是好奇心的普通老百姓捏一把汗。好奇的确是群众拥有的一个特性,很多情况下,好奇心大过警惕感。再想想,后来那些毁灭性的场面,我们不得不感到,这两处场景的设置透露着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电影前面的小高潮部分是第一个外星人的庞然大物从塌陷处破土而出,大脑袋,三支长长地触手即作为支撑又作为了武器,人们在大物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随着它那触手状的三支随处一点,人体飞灰烟灭,只留下破碎的衣物漫天飞扬而下,这种杀戮绝对是可怕的,人死不过它的抬手一点便没了。瑞恩就混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只想保护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赶快逃离这个不知来自何处、身份不明的大怪物。这里是个转变,大难当前,被这些庞然大物的杀伤力惊吓到极致的瑞恩变成了一名责任感极高的好父亲。

一改以往欧美大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高调姿态的呈现,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瑞恩不是一个危机面前的救世主,大英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尽所能抗击外敌,挽救破坏性局面。而是面对大灾大难,他只是尽父亲所能,去保护一双儿女远离危险。再说,在这场凸现的浩劫面前,人是那么微不足道,哪怕最后军队的出现也无法阻止,任凭任何人都有这个最起码的清醒认识。当然,这部影片对于这场浩劫的可怕性,除了直接呈现外星人庞然大物的杀戮破坏场面,更多的是从处于浩劫中的人们的表情来间接展示的,这里就必须表扬一下影片里的小女主瑞秋了,很多镜头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展现的。

影片是根据威尔斯科幻小说改编,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布鲁斯主演的一部大片。由童星科塔多范宁饰演的小女主瑞秋,在面临大灾难时,把那种惊声尖叫失控的状态,又或惊吓过度木然的表情,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加之与她本身那天真圣洁的孩童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方面让观众增加了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和憎恶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倍感无力与心疼。强壮的大人尚且无力无助,更何况是一个童真未泯的小女孩。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影片中小女孩和她的视角的设置是绝妙的一笔。

他们父子三人驱车去寻前妻的路上,被处于慌乱中的群众毫无人性围攻他们劫车的行为和后来人们不顾死活蜂拥鱼贯向貌似安全的大船时的两个场景最具讽刺意味。这两处直接揭示了,人在危险面前,在自己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时,毫无文明可言,更加毫无人性可言。甚至通过残杀同类,以期保全自己。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最突出的气氛就是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到处逃窜,最后还是成为了入侵外星人的待宰小羔羊。可是就在人们已然承认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入侵外敌抗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将他们挽救于世,怪物即将成为地球的新主人时,外星人自身出现了问题,自我解体了。这一个峰回路转搞的影片中惊吓过度、失魂落魄的人们一头雾水,搞的随影片大起大落的观众们也是晕头转向,人人都在问一个Why?衬着入侵敌人体力不支即将倒下,军队才挺出把他们消灭后,直到原本或繁华或祥和的城市到处呈现一片片支离破碎,经过浩劫的洗礼的人们又侥幸获得重生后,影片旁白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自己解体,毁灭了。所有毁灭性的武器和设备都失去了作用,被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生物所毁灭。在经历了生生死死之后,人类获得了对这些生物的免疫能力,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那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迎接一切挑战。徒然,人类既不会因此而生,也不会因此而死。

相信每一个听到这种入侵外敌不攻自毁的解释,或者就是其最后败下阵来的原因事实时,都会觉得荒诞又扯淡。但仔细一琢磨,似乎又合情合理。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在逐渐的进化中,适者生存了下来。而入侵的外星人,他们却对那些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存于这个星球。影片的最后,硬是生生的搞出个人类还是伟大的意义出来。可是不然,让地球毁灭么?那我们还看个什么劲儿呢!希望总是还在,只是,这里的希望不是人类主动争取的,而是被动的恩承的,这正是讽刺中的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就是说,冥冥之中,在最后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力量在维护着我们人类,那是我们面临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品德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小短文叫“第二次世界大战”。我门看完后,品德老师对我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不承认那些侵略中国的事情。

课上完之后我很气愤,为什么别的国家侵略了其它的国家就会道歉,而侵略我们的日本人却不对我们道歉。我们的课本上都有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写在课本上,天天装无辜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想如果我是那时候的人,我也会反抗的,绝不会让别人任意的欺负。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要抢地盘,安生的过日子多好呀!

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如果心中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如果大家都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们说:“如果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将会造成生态失衡,那么地球就会毁灭。”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多美好,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唱着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是啊!歌曲都这么的写,让世界充满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学习,不要像老祖先一样老是受欺负,应该友爱,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世界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世界大战》观后感1000字精选


当优秀的影片让我们心生感悟时,那些情节不断与我们的思维交融,产生了不少心得,写篇观后感记录欣赏作品时的心路变化是个不错的选择,养成写观后感的习惯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您是否对写作品的观后感有所疑问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为你整理的《世界大战》观后感 ,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1

《世界大战》是我读的第三本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部。作者一如既往,用平实细腻的笔调,将情节一幕幕展开。性子急的人往往觉得太拖沓,但触及细微才能见真章,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才更为深刻。

这本书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火星人入侵地球,面对他们先进的武器,安逸的地球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溃不成军。看到这里,结果已经很显然了。但是,万万想不到,作者和你开了个大玩笑,强大如斯的火星人,败给了地球上的细菌,面对细菌,它们也无法反抗。这看似不那么科学,但也合情合理,出乎意料的结局,或许是对人类最大的警示。

小小的细菌,拯救了人类。但是,它真的能在任何时候都奏效吗?心存侥幸,那离灭亡也不远了。书中很多的情节发人深省,一是在火星发射了十次飞行器后,人们才关注这件事情,却随意报道为火星上火山爆发。这时候读者该着急了,作者也在本书中也仿佛有意让我们着急。危险悄然接近,而人们却依旧在为生活琐事忙碌。

二是当铁罐子火星人的飞行器降临地球时,所有人都只是深感好奇,也没有人重视,甚至在火星人用热线杀人后,人类还自负地认为,对付火星人轻而易举。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毛里求斯有身份的渡渡鸟可能也曾稳稳地待在自己的巢里,议论那一船猎禽人的到来,暗示了人类接下来的悲惨境遇成为火星人的食物和玩物。

三是在我逃亡过程中,遇到了两个有趣的人。一个是任性愚蠢的副牧师,代表着在灾难和恐惧面前失去理性,没有灵魂那类人。他的命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被迫于本能要求的我杀死。另一个是空有理想的炮兵,代表着不着边际的妄想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积极废人,间断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理想很高尚,实际行动却没有。

通篇而言,我们从科幻中也能看到哲学的身影,道理我们都懂,但我们的认识有多深刻呢?后知后觉、愚钝麻木的后果人间成地狱。而就算不是末日来临只是面对困难危机时,深处绝望,我们又是否能认清现实,理性应对,从而争取一线生机?

本书中细菌成了人类的英雄,也很好地诠释了阿喀琉斯之踵。但是,人类的未来,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2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3

电影情节的展现始于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不靠谱老爸。瑞恩是一名技能熟练的码头集装箱吊车司机,几乎没什么责任心,勉强能养活得了自己,妻子无法忍受他平时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同他离了婚,在大儿子罗比和小女儿瑞秋面前,他可谓毫无威严和信任可言。因为周末有事,前妻和其新任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到瑞恩那里暂住,瑞恩依旧一副一切无所谓的态度和儿女相处着。

然而,一漩涡黑烟长柱子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房子后身的天空上,直接地面。此时,附近的居民没有觉察到任何一丝恐怖即将到来的意识,竟然停下甚至靠近去观望,就好似遇到一次普通的热闹场景,真是好奇害死猫。直到闪电顿起,人们才纷纷如临大敌,作鸟兽散。包括后来在林肯大道上,慌乱的人群停下来团团围住一处地质塌方,都想一看究竟,直到地裂开始蔓延,楼房倒塌,人们才开始纷纷逃散,真是让观众替这些满是好奇心的普通老百姓捏一把汗。好奇的确是群众拥有的一个特性,很多情况下,好奇心大过警惕感。再想想,后来那些毁灭性的场面,我们不得不感到,这两处场景的设置透露着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电影前面的小高潮部分是第一个外星人的庞然大物从塌陷处破土而出,大脑袋,三支长长地触手即作为支撑又作为了武器,人们在大物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随着它那触手状的三支随处一点,人体飞灰烟灭,只留下破碎的衣物漫天飞扬而下,这种杀戮绝对是可怕的,人死不过它的抬手一点便没了。瑞恩就混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只想保护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赶快逃离这个不知来自何处、身份不明的大怪物。这里是个转变,大难当前,被这些庞然大物的杀伤力惊吓到极致的瑞恩变成了一名责任感极高的好父亲。

一改以往欧美大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高调姿态的呈现,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瑞恩不是一个危机面前的救世主,大英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尽所能抗击外敌,挽救破坏性局面。而是面对大灾大难,他只是尽父亲所能,去保护一双儿女远离危险。再说,在这场凸现的浩劫面前,人是那么微不足道,哪怕最后军队的出现也无法阻止,任凭任何人都有这个最起码的清醒认识。当然,这部影片对于这场浩劫的可怕性,除了直接呈现外星人庞然大物的杀戮破坏场面,更多的是从处于浩劫中的人们的表情来间接展示的,这里就必须表扬一下影片里的小女主瑞秋了,很多镜头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展现的。

影片是根据威尔斯科幻小说改编,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布鲁斯主演的一部大片。由童星科塔多范宁饰演的小女主瑞秋,在面临大灾难时,把那种惊声尖叫失控的状态,又或惊吓过度木然的表情,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加之与她本身那天真圣洁的孩童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方面让观众增加了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和憎恶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倍感无力与心疼。强壮的大人尚且无力无助,更何况是一个童真未泯的小女孩。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影片中小女孩和她的视角的设置是绝妙的一笔。

他们父子三人驱车去寻前妻的路上,被处于慌乱中的群众毫无人性围攻他们劫车的行为和后来人们不顾死活蜂拥鱼贯向貌似安全的大船时的两个场景最具讽刺意味。这两处直接揭示了,人在危险面前,在自己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时,毫无文明可言,更加毫无人性可言。甚至通过残杀同类,以期保全自己。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最突出的气氛就是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到处逃窜,最后还是成为了入侵外星人的待宰小羔羊。可是就在人们已然承认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入侵外敌抗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将他们挽救于世,怪物即将成为地球的新主人时,外星人自身出现了问题,自我解体了。这一个峰回路转搞的影片中惊吓过度、失魂落魄的人们一头雾水,搞的随影片大起大落的观众们也是晕头转向,人人都在问一个Why?衬着入侵敌人体力不支即将倒下,军队才挺出把他们消灭后,直到原本或繁华或祥和的城市到处呈现一片片支离破碎,经过浩劫的洗礼的人们又侥幸获得重生后,影片旁白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自己解体,毁灭了。所有毁灭性的武器和设备都失去了作用,被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生物所毁灭。在经历了生生死死之后,人类获得了对这些生物的免疫能力,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那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迎接一切挑战。徒然,人类既不会因此而生,也不会因此而死。

相信每一个听到这种入侵外敌不攻自毁的解释,或者就是其最后败下阵来的原因事实时,都会觉得荒诞又扯淡。但仔细一琢磨,似乎又合情合理。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在逐渐的进化中,适者生存了下来。而入侵的外星人,他们却对那些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存于这个星球。影片的最后,硬是生生的搞出个人类还是伟大的意义出来。可是不然,让地球毁灭么?那我们还看个什么劲儿呢!希望总是还在,只是,这里的希望不是人类主动争取的,而是被动的恩承的,这正是讽刺中的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就是说,冥冥之中,在最后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力量在维护着我们人类,那是我们面临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4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5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僵尸世界大战影评


僵尸世界大战影评

《生化危机》每部均价四千万美元;《行尸走肉》每季均价两千万美元;《温暖的尸体》整部不过三千五百万美元……但在2013年6月,一部电影的上市让原本“烂熟”的电影丧尸情节更添一丝混乱,同时它也以总成本1.7亿美元的问鼎“丧尸片”拍摄成本世界之最的“桂冠”。它就是在暑期档大红大紫的《僵尸世界大战》 。

《僵尸世界大战》讲述的是一个观众们烂熟的美国英雄主义故事,和所有的丧尸片一样,影片开头一片平静的三分钟后就以一次爆炸、一场追逐、一阵混乱而拉开了“丧尸征服世界”的大潮。之后曾经是联合国雇员的男主角带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逃离了丧尸横行的陆地来到了海上临时避难所,刚安顿又被派往韩国调查丧尸病毒的来源,之后又应线索的指引来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失控前沿着线索抵达一间欧洲的病毒实验室,最终在实验室里面找到了可以让丧尸无法发现人类气息的特殊病毒,最终人类开始大规模投放这类病毒血清,并展开反攻……

纵观整部影片,大制作却又放弃了传统丧尸片所必备的大量血浆以及各种重口味镜头,这也许是为了票房市场考虑接纳更多观众;而在没有一个“R”级评分的“好成绩”之下,《僵尸世界大战》拿到了pG—13的级别限制(13岁以下儿童必须由父母陪伴观看)。这也让整部电影更加趋向于“纯粹描写丧尸”的灾难片而非正统意义上的“丧尸片”。而在充斥类似恶搞、闯关式的丧尸片中,独树一帜的拿出了灾难片的架子,也算是一种新意。

从整部影片的空间跨度、丧尸数量以及投资成本来看,本片都是史诗级别的僵尸大片,预告片中的镜头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但是剧情方面也是此类大成本制作电影的硬伤,平淡无奇的剧情,无非就是一个不死主角拯救世界的剧情,而情节发展中太多的巧合也让电影缺乏具体的说服力。而为了突出主角人物而设计的双线剧情却适得其反的弱化了布莱德皮特的性格特色,作为“辅助线”的主角妻女的情节插入显得不算生硬但是存在感为零,把“辅助线”砍掉完全不影响剧情发展同时可能在某些地方可能更能自圆其说,特别是韩国发现线索的最后阶段完全等同于单机游戏里面一个NpC对着你复述剧情……

全片最震撼的镜头无疑是耶路撒冷的僵尸爬墙段落,镜头中僵尸的规模以及行进的速度令人咂舌,笔者可以说看到那个场面顿时觉得生化危机5结尾的场面完全是渣渣啊。而与耶路撒冷镜头可以比肩的则是僵尸航班的桥段,当然,在真正结局前的小平静之中突然来一下让人心跳的情节是美国大片的惯有手段,而在僵尸航班坠机之后,电影剧情又是万成不变的拯救世界镜头……至此影片在没有任何突破的情况下做了一段匆匆的交代,走向一个平淡的结尾,其总结性质的结局也像是为了续集做出一些铺垫。

诚然,布拉德皮特这一位实力派的加盟给影片整体增色不少,但是剧情上的硬伤却又让整部影片的大制作变成一次浪费的视觉盛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如果有续集的话也希望导演更加的着力于剧情的架构以及故事线的安排,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部史诗级的电影而不是单纯的视觉盛宴。

最后,还是要感谢那些在庞大场面中扮演僵尸的群众演员们,他们才是真的业界良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模板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电影成了人们消遣放松的一种方式,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观后感讲究的是先观后感,没有观看的过程是无法有真实的感受的。撰写观后感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您应该也在为写作品的观后感而烦恼吧!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1】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作者|刘竹韵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2】

读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

20xx-08-25席大大

丘吉尔作为亲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英国海军大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首相),清楚大部分事情的真相,所以其写的史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割地赔款。由于巨额赔款和国内矛盾激化,渐渐的给了极端势力,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分子,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土壤。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什么样的土壤就培养出什么样的花朵。

希特勒用集权的方式,确实给德国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带领德国人民抗争外国“压迫”的屈辱。同时突破一站后的“压迫”条款,开始扩军。不得不说,德意志确实是个伟大而且强悍的民族,在欧洲,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综合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于是,希特勒首先占领莱茵兰,向英法保证没有恶意,最重要的是,告诉德国军官,我们这么做是没问题的,国际社会是不会说什么的。接下来,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英法还是太相信希特勒的话语了。正如我们现在了解到的,相信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怎么做;因为说谎太简单了,而行动却不会骗人。

此时,按照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说法,英法对德国是绥靖政策,希望把战火烧到苏联。实际情况确实是绥靖政策,但是只能说明一站胜利后,战胜国对政策的执行没有监督力度,就像现在我们的法院判决后,当事人拒不执行,政府还没有什么好办法,最终结果一定是好人吃亏。

于是二战正式开始,德国和苏联合谋瓜分了波兰,同时苏联出兵占领了芬兰。在英法的不知所措中,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然后迅速出兵法国。英国张伯伦政府垮台,丘吉尔火线上任。

然后德国迅速的将英法联军逼迫至大西洋,才有了英法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开始空袭伦敦,试图利用空军优势直接降服英国。“伦敦上空的鹰”确实给英国几乎带来了昏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希特勒一直试图登陆英伦岛,英国政府甚至做出了最坏的准备,一旦英伦岛陷落,到处都会贴标语“Keepcalmandcarry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对世界来说,幸运的是(对德国来说悲催的是),最终希特勒最终没有进攻英伦岛,而是转攻苏联。

此时的美国一直在发战争财,特别是对英国提供了巨大的贷款和支持。如果英国政府垮掉,这所有的贷款讲化为灰烬。因为罗斯福考虑再三,终于通过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租借法案”: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而你这里有水,也有水管;你的邻居来找你借,给自己家灭火,等灭了火再还水管和水给你,这样是否我们肯借水和水管?因为参众两会通过了这一法案,整个美国成了巨大的生产加工厂,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进程。

此时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美国开始正式参战。美、苏、英三大国开始联动。美国人,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双线作战。太平洋上,由于破译了日军密码,在中途岛海战中,趁着日军的主力航母在给战机更换弹药的时候,由鱼雷机引开保护战机,由战机轰炸主力航母,因此日军彻底失去了主力海军。美国人在思考,如果先解决太平洋战争,那大西洋战争可能就已经失败了(如果不是美国的强有力支援,苏联存在很大的可能被德军击败),如果德国已经占领这个欧洲,自己独立应付整个欧洲就变成不可能的事件了。但是如果先拖住日本,和苏联、英国合力对付德国,打败德国后再对付日本,基本就稳操胜券了。因此美国主力战力和装备都安置在欧洲。

英美联军在非洲和隆美尔作战,最终获胜。美军想从法国西北登陆,而英国一直想从地中海登陆,一路推上去。最终还是听了美国人建议,在诺曼底登陆,开始打击德国。这个过程中,英国一直是策应,主要战力还是美军。打了3个月,英美终于达到柏林附近。

此时的苏联,则是势如破竹,一直达到波兰首都华沙。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在伦敦,其地下工作者,一看苏联人打过来了,就在华沙起义。而此时苏联军却撤出了战事,任凭波兰流亡政府的地下工作者跟德国的大炮坦克做斗争。波兰地下党要求英国空投物资和武器,丘吉尔致信斯大林,却遭到拒绝。斯大林已经找好了苏联在波兰的代言人,并最终在波兰流亡政府势力在华沙基本垮掉的时候,再次出击占领华沙。

然后苏联攻入柏林,迫使希特勒自杀。

此间,英美苏三大国找了了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德黑兰会议等,商量战后如何避免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成立联合国,争取至少有50年的世界和平。

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出出兵日本后需要在旅顺建立一个不冻港。在没有中国的同意下,中国的利益被出卖了。

德国战败后,美国研制出原子弹,为了让日本加快投降,因为如果进攻日本本岛的话,至少还要死伤几百万士兵。所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2颗原子弹,直接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此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的消灭了日本关东军,虽然对日只是参战了几周,同样要求战胜国权益。这里当时没有提及英美是如何回复的,但是显然苏联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日本的北方四岛或者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

日本正式投降前,英国大选,英国人民无情的把二战的功臣丘吉尔选下去了。这让丘吉尔深刻感受到人间冷暖。

前阵子,电影《至暗时刻》里面有句话,恰好反映出丘吉尔的历史担当:

没有终局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3】

我必须在读完书半个小时内简单记录一下感受,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正以飞快的速度从我脑中消失。

看了55个小时,以我这种看书的速度,这本书大概看了10周,而且打破了一次只读一本书的惯例,这本书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跑去看了一本朗读者,读完朗读者又返回来读完此书,说实话,真的读完还感觉挺激动的,因为还是坚持下来了。

说实话,这本书比较难读,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民生的内容很少,读起来很吃力,而且丘吉尔的逻辑和视野都比较宏大,缺少一点普通人的感觉,文字看起来几乎没什么感情。书中涉及的武器、地理位置、航海路线、军事路线都非常复杂,不对照当时的地图几乎无法理解,这也是难读的一大原因。当然,难读是我个人感觉。

我在想,读此书之前和读此书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感觉好像变的厚了一点,这么厚的东西,不管消化没消化,毕竟塞脑子里了,虽然很快就忘了,但是还是感觉自己厚重了,至少这个时刻有点历史沉重感。还有感觉自己更加无知了,未读此书我或许还可以讲讲二战轶事,读了之后不敢讲了,看不到历史的全貌,看不清局势的变化,看不懂思维的深度,知道了自己对二战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而且很可能是片面的。

书里的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我的基本记忆是这样的,书以一战结束开始,以丘吉尔卸任结束,主要以英国的视角或者丘吉尔的视角来讲述二战的过程。首先,一战后协约国已经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凭着战后贷款却飞速发展起来。其次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战略主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同时保障中东及北非的能源线路,在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国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击德国,其中将美国拉入战争是迫切需要。然后,德国对俄宣战,英美努力为俄国输送物资,同时解决隆美尔在北非的压力,促使土耳其保持中立,趁德国被俄牵制期间维护东南亚的利益。然后,各国联手反击,促使战争结束,不难看出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正是诺曼底登陆成功,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战争结束,就是分配利益的时候了,矛盾就此产生,世界格局因此变化。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记忆了,可能有不准的地方,不想考证了,痛苦的书读完了,我要换一本轻松点的书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4】

每天用forset软件读大概每天25分钟,用了大约1个月读完。因为是精选本,估计内容进行了一些删减,加之对欧洲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匮乏,有部分内容不太理解,比如关于战略,战术的描述,即使看了也没进脑子里。

开头几篇,作者就表达了他对于一战后德国的情况,以及战胜国对德得太多深深的担忧。从他的担忧看,二战某种程度上是一战后必然的结果。而人类在避免全球性,大规模的战争上,也是经历了血的教训在不断摸索和改变。

一战后对德政策,战胜国各自内部状况,战胜国之间的关系,各国的轻视,最终二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德国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法国自食其言,是大劫来临的预兆,妄图通过牺牲小国来满足野心日益增长的德国,战争已不可避免。

在德国出现轻微违约的情况时,各国却不加理会,而违约情况变得严重了,各国又不予以正视。最后保持长久和平的愿望付诸东流。而关于这种情况该如何判断,什么样的情况应该重视,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正视,作者给出了一个准则:即一个国家要遵守诺言和遵守盟国的条约义务,这一准则叫做“道义”。对于个人而言,可能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这样的准则也适用,毕竟对于愿意遵守诺言和条约义务的人,品格不会太差。

在战争后期,当情况开始朝着胜利发展的时候,因为消灭纳粹这个公共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三大国,又因为各自国家的利益不同而开始各自的谋划。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这三大国的三位领导人,仍然值得敬佩,在危机时刻能够临危受命,对德宣战,暂时突破以往的界限,领导本国人民英勇战争,需要绝大的勇气和对正义坚持。

对于书中的以下几句话印象深刻:

1、“骑马者的后面,总有一个阴沉而忧虑的人坐着。”看完全书,这句话似乎是三大国三位领导人政治命运的“预言”。

2、人类过去从来不曾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既没有值得一提的道德进步,有缺少对理智的正确引导,却首次掌握了足以摧毁自身的工具。这句话放在当代也及其适合,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但是隐藏在底下的,不易察觉的另外一些影响,我们也应该反思和正视。

之后有空打算观看《珍珠港》、《至暗时刻》两部电影。另外有四个感兴趣的内容待查:

1、《联合国宣言》的内容。

2、埃尔温.隆美尔的故事。

3、波兰和苏联的关系。

4、之后的英国大选中邱所在的保守党失败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5】

认真反思那段历史,丘吉尔是两头被人当枪耍。真正的铁幕是美苏双方“心领神会”的方式针对欧洲拉起来的。二战后的格局,瓜分欧洲是美苏之间的共识。只有失去东欧的小欧洲,才能完全对当时的美国俯首帖耳。只有拥有东欧的苏联,才是一个在欧亚大陆拥有完整影响力的苏联。以此为基石,美苏在欧洲背靠背,反方向去瓜分全世界。这是铁幕的实质。

当前国际格局的边界弹性太大了,伸缩范围也太大了,老人们不甘心,新秀们不罢休,根本拉不起什么铁幕来划分势力范围,“新冷战”纯属庸人自扰。读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有个非常有意思事情,关于第二战场地点问题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丘吉尔坚持从巴尔干登陆,罗斯福坚持从诺曼底登陆。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中,丘吉尔还在力争将进攻兵力重心部署在地中海一线,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使英方认可以“霸王计划”为重心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案后。事后罗斯福的军事顾问们长松口气说我们总算是没有被丘吉尔拉到巴尔干半岛去。看懂地图就明白,如果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而苏联的势力就会扩展到东欧并形成对西欧的威慑。如果采取丘吉尔的路线,从意大利攻入德国,英国就会保持对整个欧洲及其战后政治的实际影响力。

军队所至,乃国家权力所至;国家乃至地方的影响力是随军事力量的进入而存在和继续的。斯大林对此看得也很明白,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美国的战略家们也看得明白,他们认为除了打击希特勒这一目标外,英国人的另一点考虑是,在地中海采取的新措施能最终制止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扩张。在苏美英三家中,只有丘吉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二战后的国际实力和格局,英国无可奈何花落去,皇冠落地是必然趋势,势力范围被瓜分也是必然趋势。

为了在海上剥夺英国对地中海的制海权,美国着手这项工作的时间起点在德黑兰会议,尤其是会前罗斯福与斯大林会晤中针对英国形成的战略默契。这项工作的结束大概就是1956年美苏联手利用苏伊士运河事件将英法逐出埃及。失去埃及,英国也就失去了印度洋。罗斯福明白,仅凭美国一家是完成不了这一历史任务的,而有能力与美国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苏联。因此,将东欧让给斯大林,对罗斯福是一举两得的事,而对斯大林则是正中下怀的事。如果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是在战时打败德日法西斯目标下走到一起的,那么,罗斯福和斯大林则是为了战后瓜分英国世界财产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6】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7】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8】

珍珠港一战惨绝人寰;珊瑚海一役损兵折将;纽伦堡一仗泪洒长空.从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不禁向各国宣战至1945年9月2日官方宣布大战结束.在这一期间,有多少黎民苍生的痛苦呻吟声,有多少战地将士们的哀怨声?可是,他们每天都在祈祷:让世界和平吧!

大战伊始,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联合起来一心想要侵犯别国的领土,但是,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当然不会甘心,他们万众一心,顽强地抵抗侵略军,于是,反法西斯大战拉开了序幕.

正当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报社为了让民众清楚地获悉前线的消息,他们奋起直追,配了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记者去前线采访,可以想象,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啊!

美国有三十四位记者,在前线采访时牺牲.1942年10月8日,纽约时报的拜伦·道尔顿,在新几内亚登陆时捐躯;恩尼·派尔,一位谦逊,声音柔和,个子虽小却有着巨人般勇气的记者,曾随军参与从北非到日本附近岛屿的历次战斗,1945年4月18日,正当奋战的美军攻克二十六平方公里的伊江岛时,被日军一发机关枪子弹击中左太阳穴而丧生.

在这次大战中,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得到前线真实的,冷静的,客观的新闻报道.为了这一需求,于是,第一流的新闻人员就真实地写出了这些报道中的杰作.他们在散病坑里,防空洞里,作战中的战舰内或甲板上,在空战中飞机的局促座舱中,在战场上,在树篱下,在了无遮蔽的田野中,在饱经破坏的城市内……写出这些报道.他们除了透露天下的大事,也报道了很多细枝末节和奇闻怪谈.他们在百万字句中提炼,捕捉住二十世纪大战的戏剧与悲怆.

在二次大战中,沉船,毁车,无战斗品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是什么力量促使战士们坚持不懈地打完全程呢?因为他们知道,为了世界和平,牺牲再多也在所不辞.

和平,和平,这简短的两个字,是和善的,能使国民抛头颅,洒热血,保家为国.但同时有时残酷的,因为它能让所有的爱国青年背井离乡,上前线,能让无数的家庭分散.所以,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世上不要再发生纷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9】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5篇


究竟怎样才能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人生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1)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2)

我必须在读完书半个小时内简单记录一下感受,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正以飞快的速度从我脑中消失。

看了55个小时,以我这种看书的速度,这本书大概看了10周,而且打破了一次只读一本书的惯例,这本书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跑去看了一本朗读者,读完朗读者又返回来读完此书,说实话,真的读完还感觉挺激动的,因为还是坚持下来了。

说实话,这本书比较难读,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民生的内容很少,读起来很吃力,而且丘吉尔的逻辑和视野都比较宏大,缺少一点普通人的感觉,文字看起来几乎没什么感情。书中涉及的武器、地理位置、航海路线、军事路线都非常复杂,不对照当时的地图几乎无法理解,这也是难读的一大原因。当然,难读是我个人感觉。

我在想,读此书之前和读此书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感觉好像变的厚了一点,这么厚的东西,不管消化没消化,毕竟塞脑子里了,虽然很快就忘了,但是还是感觉自己厚重了,至少这个时刻有点历史沉重感。还有感觉自己更加无知了,未读此书我或许还可以讲讲二战轶事,读了之后不敢讲了,看不到历史的全貌,看不清局势的变化,看不懂思维的深度,知道了自己对二战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而且很可能是片面的。

书里的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我的基本记忆是这样的,书以一战结束开始,以丘吉尔卸任结束,主要以英国的视角或者丘吉尔的视角来讲述二战的过程。首先,一战后协约国已经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凭着战后贷款却飞速发展起来。其次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战略主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同时保障中东及北非的能源线路,在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国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击德国,其中将美国拉入战争是迫切需要。然后,德国对俄宣战,英美努力为俄国输送物资,同时解决隆美尔在北非的压力,促使土耳其保持中立,趁德国被俄牵制期间维护东南亚的利益。然后,各国联手反击,促使战争结束,不难看出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正是诺曼底登陆成功,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战争结束,就是分配利益的时候了,矛盾就此产生,世界格局因此变化。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记忆了,可能有不准的地方,不想考证了,痛苦的书读完了,我要换一本轻松点的书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3)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4)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品德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小短文叫“第二次世界大战”。我门看完后,品德老师对我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不承认那些侵略中国的事情。

课上完之后我很气愤,为什么别的国家侵略了其它的国家就会道歉,而侵略我们的日本人却不对我们道歉。我们的课本上都有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写在课本上,天天装无辜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想如果我是那时候的人,我也会反抗的,绝不会让别人任意的欺负。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要抢地盘,安生的过日子多好呀!

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如果心中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如果大家都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们说:“如果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将会造成生态失衡,那么地球就会毁灭。”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多美好,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唱着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是啊!歌曲都这么的写,让世界充满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学习,不要像老祖先一样老是受欺负,应该友爱,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世界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启示录:第一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启示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部来自法国的历史战争记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一场意外的谋杀事件点燃了新旧帝国主义的野心。战争贩子在一步步试探底线,和平主义者若雷丝的被杀,俄国人广场的欢呼,年轻人坐着火车唱着歌,把战争当成男子汉的冒险,奔赴死亡。战争中人的兽性一点点被激发。

各交战国都在泥泞的壕沟中拉扯,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壕沟阵地战最终变成人肉绞肉机,残酷的战争最终催使更多家庭的毁灭,战争导致了武器的越来越残酷,坦克毒气飞机都开始登上战争的舞台。

战场开始不断扩大到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德国想破使英国投降,发动了无限潜艇战,最终促使美国的加入,一战真正演化成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亚非拉,中东。

战争的残酷最终也激化了各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德国暗中支持列林最终使俄国革命,俄国第一个退出战争并且败给德国。割让大片土地。

德国终于可以把兵力转想西线。德军摧枯拉朽地攻势,最近时只距离巴黎七十公里。

最终还是因人员缺失,资源耗竭而开始出现颓势,被英法美加新奥联军打败。

战后,中东出现一个新国家,伊拉克。英法惩罚性的肢解德国,肢解德国的领土,经济,军事。签下了极具耻辱性的合约。但这种报复性的和平,只是为下一次的大战埋下祸根。

就像威尔逊战后回到美国,有一个议员对他说的一样:总统先生,我经过一番长久考虑之后发现,合约代表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一场比我们现在终结更悲惨,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昨天看完了一战纪录片,愣愣的坐了好长时间。战争仅仅是上位者的博弈,而民众只需服从与听从。一战的爆发是前50年来各个国家对殖民地,领土,宗教,不满导致的。

所有人都以为战争不会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在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还前往游轮上避暑。所有的战士们都说我们将在圣诞节前回家。他们大部分是农民。一位法国夫人家中的男人都被征兵,她整理着花园的花儿说:希望在玫瑰凋谢之前,战争可以结束。

事与愿违,战事一步步扩大,而且损耗几万甚至十几万的人战线只能往前推进几公里或者只是占了一个已经成为废墟的小城。这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战壕战一打就是半年,这里成了老鼠的集聚地。有一位士兵说:这里很冷,没有食物,我只好烧了我的书。多么悲哀。而且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许多人残疾,患有精神疾病。有一位士兵,他不能说话,听不到别人说话,看不到东西,而且没有了四肢,这真让人脊背发凉。战后必会有很多的伤残士兵无家可归,或是成为社会的毒瘤。

这场战争损害了经济的发展,使妇女成为了主要劳动力,而且,战后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损失也导致欧洲诸国在战后很多年中都没有恢复过来,随之又遭遇经济危机,雪上加霜。德国民众的复仇情绪高涨,片中最后预言:德国的儿童将在屈辱中长大,他们渴望复仇。影片中德国儿童的双眼让人脊背发凉。这可以说是为二战埋下了伏笔。

这些宝贵的影视资料与书信文稿由战地记者与士兵留下,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说俄国军队中,因其中大多为农民,而且不识字,未能留下书信资料。

成千上百万的士兵被送到前线去送死,他们不知为何打仗。他们心中怀爱,梦想归来,却永远的留在了冰冷的坟墓里。只留给家人一块冰凉的勋章和一个凄凉的坟包,徒留着他们伤心欲绝。

愿永无战争。

看了这个片的几个感受:

1,当时的将领都很愚蠢,草菅人命,所以很多国家士兵死的比二战还多。英国的道格、黑格,法国的霞飞、福煦,俄国的那些,都让士兵在机枪面前做死亡冲锋,这样的愚蠢,经历了四年还是不改,可见打仗时将领是多么重要,而士兵又是多么无助。遇到愚蠢的将领才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灾难。明明科技已经将杀人武器搞得很发达了,可是这些将领的头脑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老古板里。从普法战争后才长大的这帮平均60岁左右的老头,头脑僵化堪称老混蛋,几十年里基本没打什么大仗,也就是打打一些殖民战争,所以其实水平很差,后来却都成了国家英雄,真是历史欺人,名不副实。后来的日本在优势美军面前,还是傻了吧唧地进行死亡冲锋,如出一辙。苏联俄罗斯笨蛋到了二战,甚至到了车臣战争还是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所以历次伤亡总是比对手大得多。gcd军队也有这种光荣传统,死亡冲锋让自己人死一直是拿手好戏,多亏美国人改变了这一人类的军事传统,将以少死人为荣和精确打击发扬光大。希望中国好战的军方,如果以后真的发动战争,至少能爱惜年轻军人的生命,以少死人为荣,而不是继续鼓吹那种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所谓勇敢与爱国。以慷他人生命之慨掩盖自己指挥的愚蠢和能力的低下。

2.德国威廉二世认为俄罗斯不会干预奥匈入侵塞尔维亚,结果俄罗斯加入了,从而使奥匈和塞尔维亚的双边事件发展为世界大战。后来又认为美国不会加入,至少不会在德国战胜法国前加入,所以开展无底线的潜艇战,但是美国立刻参战了。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对比。人类的愚蠢由此可见一斑。领导人对形势和力量的误判都是历次悲剧的根源。就像后来日本军部认为它偷袭珍珠港可以让自己占据主动,但是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立刻被启动,导致日本走向失败。正直、战争就像股市一样,总是你以为如何,偏偏向反方向发展,使得你一败涂地。此谓自作孽不可活。

3.历史总有其深层根源,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表面上一战是民族国家因互相憎恨和所谓的爱国热情而大打出手,但是战争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发展,几个老大帝国在三四年之后都轰然崩溃瓦解,说明了在20世纪10年代,人类看来真的走到了一个需要升级换代的时候,而世界大战只是使问题凸显的一个表象和通道,是一部分历史的结果,也是一部分历史的原因。

在上个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惨烈程度及其对整个欧洲的破坏,甚至超过了我们熟知的二战。但如果你穿越回1914前夕,你会发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安详: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无数美妙的艺术作品诞生,科学繁荣。在巴黎、维也纳街边的咖啡馆,你能看到里尔克深情凝望莎乐美并为她朗读新作,贵妇的沙龙里谈论着俄国小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整个欧洲皇室也团结在欧洲贾母维多利亚女王的身边,俄皇、德皇、英皇都是表兄弟。

就在这样的一片歌舞升平中,死神悄悄挥舞起了镰刀:据BBC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平民大量死亡原因之一是西班牙流感。一开始在战壕中开始传播,最后又被伤兵带回了乡间、城镇)。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怎么这些表兄弟们说翻脸就翻脸了?

接下来我就以英国为例,给各位看官总结一下这位参赛选手参加一战的原因: 塞尔维亚人在波西尼亚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所以奥地利要攻击塞尔维亚。但是俄国认为自己是斯拉夫民族领袖,所以北极熊支持塞尔维亚准备攻击奥地利。可是德国和奥地利是好基友,所以德国要帮助奥地利抵制俄国。然而德国的前总参谋长毛奇规划的是一个东西双线作战的策略,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对俄国出兵同时也要在西线进行动员,法国就可能受到威胁。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那么一定要取道比利时。比利时和英国一直眉来眼去的暗送秋波,所以最后英国参战了。那么问题来了:英国和塞尔维亚是什么关系呢?

绕了这么一大圈有点晕了吧,其中的因果关系要使劲圆才能圆的过去。但有的时候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像一阵阵波纹似的传导到另一边,又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原因套着另一层。

当然这其中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像以上这个例子这样需要拐个山路十八弯才能联系到一起的因果,还算因果关系吗?我们总希望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对的十万个所以然。也许有时候事情就那么发生了,在极其偶然的因素下,但事后我们总要去赋予其一个因为所以。这本身就是人类在面对未知的茫茫自然下进化出的一个合理化本能。

比如说对于一战,历史学家、正直学家们会总结为是民族主义崛起或者是对殖民地的一次重新分配。当然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论据。

1.关于民族主义崛起。比如说东欧的巴尔干半岛一直被称为是欧洲火药桶,原因就是奥匈帝国一直想把其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和波西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属于斯拉夫人自己的国家(后来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算是完成了这个梦想),所以冲突不断。

2.殖民地的重新划分。德()国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力大涨,工业水平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但悲剧的事这时候海外殖民地都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请看下图。

基本只能在非洲发展了德意志人对于重新划分势力的要求又屡遭拒绝,只能囤积军备,最后擦枪走火了。

但不管怎么分析也都是事后诸葛亮了,战争这东西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起于毫末,乘风而起势不可挡。观其前后,大国纷争好似顽童胡闹,一踩我脚我抠你牙,这样的仇恨通过正直机器这个放大器,成为了鳏寡孤独制造者。用战争检验文明的时候已经过去,列国所有的纷争还是在交易桌上解决的为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世界大战》观后感集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世界大战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