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 地图 >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12 来源:互联网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7篇。

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人作文,写作文可以安静的思考问题,不受时空打扰。拿到作文题,不要急于下笔要细细思考题目要求和写作思路,哪些优秀范文是我们值得参考的呢?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1

神舟出征传递实干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会自己向我们走来,也不会主动面向我们变得越来越广阔,必须有我们自己去开辟、去拓展。

神舟出征焕发开拓创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坚定不移开拓创新,不断_“卡脖子”问题,勇于走向科技“无人区”,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持续进步,奇迹迭出。有鉴于此,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梦想必然要始终洋溢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只有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进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回首来时路,艰辛而辉煌;展望未来景,任重而道远。神舟出征激荡迈向星辰大海的更强劲的力量,而我们的任何事业、任何梦想,也同样期待着我们以理想信念之力、实干拼搏之力、开拓创新之力,不断开启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2

望宇宙,遥不可及;探宇宙,从未停止。中国每一次航天事业的突破,都使我们对宇宙多一层畅想。跟随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老师的脚步,揭开宇宙的面纱,探索宇宙的奥秘。

观太空“冰雪”实验,看液体化为结晶之美;观液桥演示实验,品水在失重下神奇的张力作用。看本不相溶的水和油在太空之家彼此相拥;再看伟大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实验柜都深深吸引着我,带领我看祖国的大好蓝图。

再同一群地球上的求知少年看航天生活;太空中,眼眶里打转的眼泪和挤压出来的护肤水。看似遥远,但充满烟火气。90分钟一次的日出日落和更明亮透彻的月球,无不彰显着宇宙的浪漫。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未来浩瀚星海属于我们。愿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走向美好明天。愿我们周游世界,翱翔太空,一同探索,播种星空。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3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45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相互配合,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飞天梦瑰丽,乐章总嘹亮。每一次神舟发射都会给我们奏响诸多首次交响乐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创新的成果,每一个首次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正是在这些首次中,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结合,抒写完美中国太空新记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员王亚平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4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实验。

不仅好玩,这些实验背后,藏着不少干货,来听专家们怎么解读——

太空“冰雪”实验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王亚平在空间站上用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

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空间站里的无水醋酸钠实验。这种实验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么不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解释,区别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重力的环境,在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差别还是挺大的。” 魏红祥说。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响。空间站里的太空“冰雪”实验是没有容器的,是一个圆球状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晶是可以往外发展的;如果在容器里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内结晶。

“在咱们空间站里面就有无容器的材料柜,其实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对晶格结构、缺陷、纯度等都有很大影响。” 魏红祥说。

液桥演示实验

在天宫课堂的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

“太空授课的液桥实验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李晓彤说,在地面上没有办法做出像天宫课堂上这么大的液桥。

没错,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跟地面上的液桥实验也有不同之处。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解释说,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是完全的表面张力的表现,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并不相同。

“流体在现代生活当中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面张力的实验,给大家更多关注和探讨流体的机会,对流体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释流体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至今还是世界六大未解数学难题之一。”陈征说。

“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际属于流体物理的一个新兴学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在空间站上做液桥实验就是微重力流体研究范畴,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布局了十几个实验柜,其中两个实验柜专门聚焦微重力流体科学。

太空抛物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上,北京奥运会顶流“冰墩墩”也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

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物体几乎不受重力影响嘛。不过,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要拿到空间站上去做呢?

“平抛运动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它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地面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说。

张健介绍,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后,它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不妨来做这样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做平抛实验,把物体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体抛出的速度变大,它将会落向更远的地方。那么,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它有没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环绕地球的一颗卫星呢?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牛顿提出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实验叫作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 张健介绍,利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把这个“足够大”的速度计算出来:大约8000米/秒。

“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在轨运行的所有卫星当中最大的环绕速度。我们的空间站运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张健说。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5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于吾辈而言,吾辈需发扬航天精神,继续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岗位上熠熠生辉。

特别能吃苦,做个爱吃苦的“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及综合训练等,训练强度之大,难度之高。超重训练常用大型离心机来增强航天员对于超重的耐受能力,时间不长,但痛苦极大,很考验航天员的身体素质。笔者之前看过《挑战吧!太空》,体验者们往往在重力达到7G时就已头晕目眩几近昏迷,放弃体验,可想而知,我们的航天员承受的是怎样的生理难受。我们要做个特别能吃苦、爱吃苦的“人上人”,始终把吃苦作为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苦,吃过别人没吃过的苦,受过别人没受过的累,流过别人没流过的泪。我们要做个会吃苦的人,与“得过且过”坚决说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坚持到最后,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特别能战斗,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景海鹏三度飞天,荣誉满身,他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说道,“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荣誉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们凭什么不战斗、不努力、不奋进?我们要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始终奔跑在追梦的道路上,始终奔跑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我们要拒绝懈怠,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成绩面前继续进取,一路奔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梦想变为现实,用奋斗底色书写青春的华章。

特别能攻关,做个爱攻关的“挑战者”。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吃饱穿暖都是问题;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称之为做“做梦”的一件事情。我国用了短短11年的时间,就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又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非凡业绩。我们要弘扬航天精神,以科学、严谨、“钻牛角尖”的态度对待工作,励精图治,不断探索、突破,寻求业绩突出。我们更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工作中的难点、疑点、痛点,抢占工作先进。

特别能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他们心里的大家;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的家属如是说。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飞天”“做任务”“为国献身”才是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们的理性信念。我们要发扬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不计个人得失,不较名利地位,始终默默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我们要坚定站在人民的身后,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做贡献,做人民最忠诚的保护者。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6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1

“天宫课堂”推出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

据悉,“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2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3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4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面向全球进行直播,王亚平再次变身“王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太空实验。

其实,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孩子们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青少年参与太空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5种。

一是参加专业的研究实验。科学家进行太空实验时让一些学生负责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为学生设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学生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自己提出实验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三是参加载人航天工程活动。一些是为了航天工程任务的需要,让学生参加硬件或软件的研制;另一些是学生创意大赛中的获奖项目在载人航天器上进行实验。

四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实验。学生们在教室完成模拟太空相应条件的实验,或者进行空间站上专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比地面实验和太空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们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五是教育性示范活动。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简单有趣的太空实验,并将它拍摄下来,做成视频教材,提供给学生,以便进行航天教育。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5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 篇7

四(8)班王嫣然

今天老师说我们要上一节特别的课,我们赶紧坐好,老师一打开电脑,原来是天宫课堂呀!我认真的看了起来。

一开始主持人邀请了几位记者和老师,聊了一些有趣的事。接着,看了卫星拍摄的地球转动。然后,主持人把邀请的老师请上了台。老师分享了汶川的画,还发射了固体火箭和水火箭,固体火箭嗖的一声就飞上了天,又落了下来,水火箭就和固体火箭不一样了,水火箭像青蛙一样就出去了,简直太神奇了!

当航天员就要有四个条件:思想心理、身体、还有综合的。

赵老师分享的环节一是用吹风机吹纸巾,纸巾就飞的很高。二是用吹风机吹彩带,吹成了环形,这些都太神奇了!

然后,王亚平阿姨让叶光富展示:在太空航里,做什么动作能漂起来。接着王亚平阿姨把一个兵乓球放入了水中,乒乓球竟然没浮上来,把装着水的玻璃杯扔在船舱里,水竟然都没撒!太神奇了!

如果有一天我当上了太空员,坐着火箭上了太空,真想看看那奇妙的宇宙,把它拍下来。

hdH765.com更多作文大全扩展阅读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集锦(5篇)


作文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写作也是一个抓紧挖掘问题的独特过程。优秀的作文会让人想反复阅读,在写作文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篇1)

早在古代,古人们便有了“飞天”的梦想。他们天空是那般向往,而科技的落后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的希望。尽管如此,“牛郎织女”、”常娥奔月”等故事仍是层出不穷。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突飞猛进。飞上太空,登上月球,已不再是人类做都不敢做的梦。

第二次观看《天宫课堂》,太空站中的三人再次和蔼可亲地向大家讲课。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是深奥的科学定律、道理。太空三人组,再次让我们领略了太空的神秘、宇宙的奥妙。

一个巴掌大的水袋,水在水袋中翻腾扑腾如调皮的孩子想尽快挣脱母亲的大手,在大千世界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再拿来一截软胶吸管,插在水袋口,轻轻按压,一个手指头大小的小水泡立刻出现,再继续按压,小水泡晃晃悠悠继续长大,小水泡中意冒出了许多更小的水泡!太神奇了!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手一挤吸管,下水泡“啵”地离开束缚,飘浮在半空中用毛刷轻轻一点,小水泡仿佛被画上了点睛之笔,竟秒变“小冰球”。

太空实在是太有趣了。宇宙之间拥有无尽的奥妙,或许将来的一次偶然发现会将*人类的认识。就算是地球上最杰出、最伟大的科学家恐怕也不能肯定字宙一定是没有边际的吧?

飞上太空登上球或许才是一切一切新发现、新征程的新起点。然后,通过宇宙透析一切的秘密。唉,然而这一切都离我们太遥远了,还是别高谈阔论了,还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吧!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篇2)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最新《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xx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篇3)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实验。

不仅好玩,这些实验背后,藏着不少干货,来听专家们怎么解读——

太空“冰雪”实验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王亚平在空间站上用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

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空间站里的无水醋酸钠实验。这种实验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么不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解释,区别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重力的环境,在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差别还是挺大的。” 魏红祥说。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响。空间站里的太空“冰雪”实验是没有容器的,是一个圆球状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晶是可以往外发展的;如果在容器里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内结晶。

“在咱们空间站里面就有无容器的材料柜,其实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对晶格结构、缺陷、纯度等都有很大影响。” 魏红祥说。

液桥演示实验

在天宫课堂的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

“太空授课的液桥实验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李晓彤说,在地面上没有办法做出像天宫课堂上这么大的液桥。

没错,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跟地面上的液桥实验也有不同之处。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解释说,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是完全的表面张力的表现,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并不相同。

“流体在现代生活当中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面张力的实验,给大家更多关注和探讨流体的机会,对流体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释流体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至今还是世界六大未解数学难题之一。”陈征说。

“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际属于流体物理的一个新兴学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在空间站上做液桥实验就是微重力流体研究范畴,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布局了十几个实验柜,其中两个实验柜专门聚焦微重力流体科学。

太空抛物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上,北京奥运会顶流“冰墩墩”也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

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物体几乎不受重力影响嘛。不过,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要拿到空间站上去做呢?

“平抛运动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它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地面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说。

张健介绍,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后,它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不妨来做这样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做平抛实验,把物体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体抛出的速度变大,它将会落向更远的地方。那么,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它有没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环绕地球的一颗卫星呢?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牛顿提出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实验叫作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 张健介绍,利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把这个“足够大”的速度计算出来:大约8000米/秒。

“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在轨运行的所有卫星当中最大的环绕速度。我们的空间站运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张健说。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篇4)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8

今天,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些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太空舱的生活。

叶光富老师给我们表演了怎么在太空舱里转身,他先用右手旋转,转动身子,再把双手张开,速度就变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变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们介绍了细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缩和运动的区别。最后,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制作了一颗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亚平老师先用蓝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蓝色,再用泡腾片给它弄出小气泡。

王亚平老师说:这些气泡就像一个个人一样。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在这太空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的航天员和祖国真是太伟大了!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篇5)

王昕媛

在20xx年3月23日15时40分,我观看了中央广播总台现场直播的“天空课堂”。它是由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主讲的。他们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在三位航天员密切配合下进行了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冰雪实验等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油分离实验:一直知道水和油是不相融的,搅拌、摇晃后都能很快的分开,层次分明!可是看在空263间站里王亚平阿姨拿的小瓶子里的水和油是呈淡黄色的没有明显的分层!我就很好奇!一位同学提出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本来我觉得不可能,可是很快就出现了神奇的一幕,王亚平阿姨摇晃后很快油水就有了明显的分层!

通过这次观看“天空课堂”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妙,感受到国家的伟大以及我们国家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的成就!激发了我以及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


日常学习中写作是我们所需的重要能力,写作的过程可以变得内心充实,远离浮躁,我们写作文要按要求写,把开头结尾写好,把段落分清。那么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篇1)

从小,我就有个梦想――当一个航天员,去探索太空的奥秘!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了“天空课堂”第二节课的直播。“天宫课堂”第二课是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这节课不仅为我们普及空间科学知识,还激发了我的“科学梦”呢!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祖国,已经逐渐强大,成为了第三个独立航空的国家!而今,我们的航天事业也蒸蒸日上,而这些成就,当然离不开航天员在背后的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不得不说,“天宫课堂”激发了青少年对浩瀚宇宙的好奇,让青少年追求“航天梦”的理想愈来愈深刻,真是打开我们“航天梦”大门的一把智慧钥匙啊!

在课堂中,三位航天员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失重”这种物理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讲述中,老师还为我们做了许多项实验:有太空“冰雪”实验,在太空中,液体球结晶表面像冰球,但摸起来却是热球的现象,不禁让我大吃一惊。此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也是让我十分感兴趣。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使我更加了解航天知识,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之处。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航天梦”,仿佛已经实现了呢!

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篇2)

xx年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宇航员给我们上了一节十分精彩有趣的太空科普课,我们受益匪浅。

这次的太空科普课,三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的太空科学知识,有“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和“高微重力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间站里时序是如何设置的、在太空中水能不能烧开、空间站在飞行中会不会受到阻力、太空和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不一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激发了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作为一个宇航员来说,这确实是他本人的一小步。但是这一小步,是人类的智慧、力量的结晶,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突破。而如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所谓“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肯坚持,那么成功就你不远了。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出生在新世纪的我们,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为此我感到十分的骄傲、自豪与喜悦。因此,我们将要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篇3)

今天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宫课堂”是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老师授课,带领我们去了解神奇的太空。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老师讲解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太空细胞、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水中泡腾片,这些有趣的实验使我对太空产生了好奇。让我最喜欢的是“浮力消失”这个实验。首先,同学们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杯中,发现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舱的王亚平老师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时,浮力却消失了,乒乓球很快沉入了水中。原来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听了王亚平老师的讲解,我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观看“天宫课堂”,我感受到许多奇妙的科学实验,也让我对太空的奥秘产生了乐趣,三位航天员老师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航天员哥哥姐姐们给我们在太空上进行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等,真是太有趣了!

我就给大家讲讲液桥演示实验和水油分离实验吧!先说液桥演示实验,航天员哥哥姐姐准备了两块塑料板,再分别在两块塑料板上滴了两滴大水珠,然后慢慢将它们靠近,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块塑料板连接起来,接着轻轻拉开一点儿距离,看起来就像一座桥似的。再说水油分离实验,在地面上的同学们也做了这个实验。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所以水在油下面,油会浮在水上,它们是分离的。结果在太空上的航天员哥哥姐姐们做出来的实验却完全不同,水和油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可真是太神奇了!

对太空的好奇已经变成了浓浓的兴趣,我一定要认真学习,用我的知识和热情来探索科学,探索未知的领域。

小学作文天宫课堂观后感(篇5)

未来,到2120年的时候,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太空旅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对了,忘了告诉你,这时我们人类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可以活到200岁。

我来到太空旅游基地,顺着那些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的碳纳米管天梯进入逐梦号飞船里。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白云,我不禁想象着宇宙美丽的面孔神秘的黑洞,美丽的银河像一条嵌满了宝石的丝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月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坑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木星上气态的奇花异草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月球。月球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管道网,那是月球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有许多的私人飞船在飞速行驶着,形状还千奇百怪:球状的、箭头状的、汽车状的

我在月球上找了一间名叫广寒宫的旅馆休息,旅馆里装扮成仙女的服务员热情地招待了我。旅馆里的氧气装置,源源不断地向旅馆输送着氧气。走去房间的路上,雾气环绕,还有小兔子在周围蹦跳嬉戏。房间内的墙壁是充气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地心引力,当你睡觉时脱去防护服就会到处飘浮。所以不想头撞到墙长个包的话,就要在墙上装气垫啦。

休息过后,我在月球上逛了逛,人们已经把这里建设得很美丽了。行走在道路上,脚下会有一些星光孢子物质一闪一闪的,像点点星光奇妙极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都是气态植物,那棵高高的树木是一种叫珍木的气态大树。气态的荧光花还会闪着朦胧的微光,有的花瓣一张一回,有的五彩缤纷还会变颜色,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我转乘探险号星际飞船飞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我先后经过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终于,我看到了这颗表面有众多彩色条纹图案的木星。但木星上的高温和风暴闪电实在太强烈了,我不敢靠得太近,于是更改飞行航道去水星了。

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所以反而一滴水也没有。不过人类发明了一种超级绝热体,让水星变成了一个气候宜人的宇宙游泳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游泳、泡温泉。有时候外星生物也会来这游泳,你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它们和这里的人们都能友好相处。

接着我驾驶飞船来到了火星,火星通红通红的像颗红宝石。惊奇的是我遇到了在火星生活的外星人!它们个子不高,两只火眼金睛的大眼睛很可爱。它们有着让物体着火的超能力,它们还把我带的零食香肠变成了香喷喷的烤香肠。

最后我返回月球并采集了几颗太空石头留作纪念,然后再次驾驶我的逐梦号飞船回到了地球。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让我恋恋不忘!太空,我会再来的!

[荐]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500字(汇总7篇)


我们的作文里记载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常写作文可以快速提高我们表达能力,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重视平时的写作练习,写作文的思维怎么去培养?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荐]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500字(汇总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1

在圆圆的地球外,是浩瀚的太空。百年以来,许许多多的火箭发射到了太空,人们在太空中探索、实践。于是就有了这一次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天宫课堂”的机会。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冰雪实验。宇航员老师们拿出一个装着透明液体的袋子,挤出了一颗晶莹剔透如同珍珠般大小的小球。不一会儿,小球飘了起来,并保持着圆圆的球形,只是时不时微微的扭动了一下。这让我大吃一惊。心想,哇,没有重力下,液体竟然这么神奇!航天员老师们又轻轻的碰了一下那个球状液体,那液体立刻结成了一个圆圆的蔚蓝蔚蓝的冰球,这更让我吃惊。在航天员老师们的讲解下,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心想,水在太空中竟然如此神奇。

在这次天宫课堂上,我不仅领略了如此神奇的现象,还增长了我的见识。科学的力量真让我为之感叹。我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2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3

今天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宫课堂”是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老师授课,带领我们去了解神奇的太空。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老师讲解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太空细胞、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水中泡腾片,这些有趣的实验使我对太空产生了好奇。让我最喜欢的是“浮力消失”这个实验。首先,同学们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杯中,发现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舱的王亚平老师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时,浮力却消失了,乒乓球很快沉入了水中。原来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听了王亚平老师的讲解,我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观看“天宫课堂”,我感受到许多奇妙的科学实验,也让我对太空的奥秘产生了乐趣,三位航天员老师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4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5

xx年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宇航员给我们上了一节十分精彩有趣的太空科普课,我们受益匪浅。

这次的太空科普课,三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的太空科学知识,有“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和“高微重力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间站里时序是如何设置的、在太空中水能不能烧开、空间站在飞行中会不会受到阻力、太空和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不一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激发了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作为一个宇航员来说,这确实是他本人的一小步。但是这一小步,是人类的智慧、力量的结晶,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突破。而如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所谓“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肯坚持,那么成功就你不远了。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出生在新世纪的我们,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为此我感到十分的骄傲、自豪与喜悦。因此,我们将要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6

我今天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人员是神州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他们给我又上了一节科普课。

自xx年12月9日上过一节课后,我的心情就无法停歇,如今xx年3月23日,又来了一节。今天的课分成6部分,有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试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以及天地互动环节。

在这六个部分中,我最想看的就是太空“冰雪”实验了,它做了三次,前两次都失败了,只因结晶核颗打破液体稳定状态,导致液体球迅速结晶,形成了一个“冰球”。后一次成功后,王亚平说,“冰球”还会发热,我纳闷了,“冰球”就是冰球吗?怎么还会发热呢?原来液体球结晶外观像“冰球”实为“热球”,我才恍然大悟。液桥演示实验只因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水油分离试验中失重环境下水和油并没有分层,而他们快速旋转小瓶,水油在离心作用下实现分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最后天地互动,有人问,航天员在空间站每天花多长时间进行实验?当这个问题被回答时,我震惊了,没想到科学家这么辛苦,要是换成我,早就累垮了!想不到他们还能坚持下去。有人又问,如何成为一名到空间站里做实验的科学家?显然,他们的课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他们的答案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我被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是啊,只有废寝忘食地努力与学习,才能将本来不能的改为现实,他们将智慧的光芒洒给他人,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探索和认知以及好奇心。

通过“天宫课堂”,我学会了很多科学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我将用前所未有的努力,学好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中国更加强大。

天宫课堂观后感日记 篇7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学校里一起观看了中国航天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同志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进行,在课堂上,三位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与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离的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在班里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并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可以到太空旅行。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6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观后感作文”相关内容。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优秀的作文能触碰到人最真实的情感,您能很好地运用笔杆子写出好文章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1】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最新《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xx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2】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于吾辈而言,吾辈需发扬航天精神,继续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岗位上熠熠生辉。

特别能吃苦,做个爱吃苦的“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及综合训练等,训练强度之大,难度之高。超重训练常用大型离心机来增强航天员对于超重的耐受能力,时间不长,但痛苦极大,很考验航天员的身体素质。笔者之前看过《挑战吧!太空》,体验者们往往在重力达到7G时就已头晕目眩几近昏迷,放弃体验,可想而知,我们的航天员承受的是怎样的生理难受。我们要做个特别能吃苦、爱吃苦的“人上人”,始终把吃苦作为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苦,吃过别人没吃过的苦,受过别人没受过的累,流过别人没流过的泪。我们要做个会吃苦的人,与“得过且过”坚决说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坚持到最后,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特别能战斗,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景海鹏三度飞天,荣誉满身,他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说道,“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荣誉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们凭什么不战斗、不努力、不奋进?我们要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始终奔跑在追梦的道路上,始终奔跑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我们要拒绝懈怠,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成绩面前继续进取,一路奔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梦想变为现实,用奋斗底色书写青春的华章。

特别能攻关,做个爱攻关的“挑战者”。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吃饱穿暖都是问题;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称之为做“做梦”的一件事情。我国用了短短11年的时间,就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又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非凡业绩。我们要弘扬航天精神,以科学、严谨、“钻牛角尖”的态度对待工作,励精图治,不断探索、突破,寻求业绩突出。我们更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工作中的难点、疑点、痛点,抢占工作先进。

特别能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他们心里的大家;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的家属如是说。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飞天”“做任务”“为国献身”才是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们的理性信念。我们要发扬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不计个人得失,不较名利地位,始终默默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我们要坚定站在人民的身后,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做贡献,做人民最忠诚的保护者。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3】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实验。

不仅好玩,这些实验背后,藏着不少干货,来听专家们怎么解读——

太空“冰雪”实验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王亚平在空间站上用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

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空间站里的无水醋酸钠实验。这种实验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么不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解释,区别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重力的环境,在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差别还是挺大的。” 魏红祥说。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响。空间站里的太空“冰雪”实验是没有容器的,是一个圆球状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晶是可以往外发展的;如果在容器里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内结晶。

“在咱们空间站里面就有无容器的材料柜,其实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对晶格结构、缺陷、纯度等都有很大影响。” 魏红祥说。

液桥演示实验

在天宫课堂的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

“太空授课的液桥实验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李晓彤说,在地面上没有办法做出像天宫课堂上这么大的液桥。

没错,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跟地面上的液桥实验也有不同之处。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解释说,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是完全的表面张力的表现,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并不相同。

“流体在现代生活当中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面张力的实验,给大家更多关注和探讨流体的机会,对流体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释流体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至今还是世界六大未解数学难题之一。”陈征说。

“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际属于流体物理的一个新兴学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在空间站上做液桥实验就是微重力流体研究范畴,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布局了十几个实验柜,其中两个实验柜专门聚焦微重力流体科学。

太空抛物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上,北京奥运会顶流“冰墩墩”也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

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物体几乎不受重力影响嘛。不过,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要拿到空间站上去做呢?

“平抛运动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它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地面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说。

张健介绍,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后,它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不妨来做这样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做平抛实验,把物体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体抛出的速度变大,它将会落向更远的地方。那么,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它有没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环绕地球的一颗卫星呢?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牛顿提出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实验叫作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 张健介绍,利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把这个“足够大”的速度计算出来:大约8000米/秒。

“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在轨运行的所有卫星当中最大的环绕速度。我们的空间站运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张健说。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4】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为大众熟知。这次是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后再度进入太空,为此她又将增添不少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此后她收到很多孩子写来的信件。

王亚平性格细致、认真。她曾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2003年,杨利伟飞向太空时,23岁的她通过电视目睹火箭升空,动了当女航天员的念头。神十飞行归来后,有小朋友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开始。此次重返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需要增强上肢力量。

刚开始,王亚平没有具体概念。舱外服的试验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抖得拿不住笔。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王亚平加大训练强度,甚至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提到,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抓握铅球、俯卧撑、举杠铃等。体质训练中,她总走得最晚。每次完成水下训练,王亚平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甚至经常和其他航天员比一比谁的肌肉块更强壮。

王亚平是个爱好广泛的80后,喜爱摄影、音乐、运动和旅行。她尤其喜欢团结协作类体育运动,如篮球、羽毛球双打、田径类的接力赛等,她觉得这种运动能让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

对于即将执行的任务,王亚平充满了信心。她说,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但对航天员来说,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她表示,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5】

实验现象:

在太空中,当把握住小球的手放开以后,小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做单摆运动,而是从原地悬浮了起来。当给与小球一定的推力之后,并没有像在地球一样做剧烈的单摆运动,而是在做着圆周运动。

将静止的陀螺放在太空中,放开手,让其自由运动,陀螺就横向旋转。将已旋转起来的陀螺置放在太空中,陀螺就纵向旋转。

原理分析:

小球单摆: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一样作往复摆动,但却因为引力小而漂浮了起来。而在地面上,有引力重力,会自然下垂,当给其一定的力的时候,小球就有了回复力,会作往返摆动。

陀螺旋转:陀螺有一根中轴,陀螺旋转起来时,便绕着这一根中轴作自转运动,重心就落在了陀螺最下方的点上,重力点凝聚,陀螺就纵向旋转起来了。但如果不给陀螺这一个力,重心比较乱,不是固定的,所以陀螺作着无规律的运动。

结论:太空引力小,可以看到很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6】

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她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大家在关注神奇的天宫课堂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宇航员的不容易

从宇航员选拔入队,到接受飞天任务,期间要训练4年。这4年需要完成8大类100多个科目的训练比如基础专业知识,包括高等数学、飞船设计原理、天文学、轨道学、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飞行动力等等,一年要学习三十多门课程。

光这些基础专业知识学科的名称,估计大部分人都听晕了,更不要提从零开始学习。你会感慨智商不够高,还真当不了宇航员。

此外还有各项其他训练。

例如:震动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听力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重力耐力训练,模拟海上、沙漠等等复杂地域和极端天气的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训练中其中一项训练转起来把人脸都转变形。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天宫课堂作文观后感7篇》希望您能收藏下来!“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优秀作文而创建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