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孔子》的观后感 > 地图 > 《孔子》的观后感

《孔子》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02 来源:互联网

[热门]《孔子》的观后感精选。

看一部好电影,也相当于读一本好书,优秀的影视作品会带动我们的情绪,引发我们的思考。多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共情能力,写一篇观后感,就能让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抒发的缺口,写作品名观后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孔子》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孔子》的观后感【篇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

孔子一生经历的事多姿多彩,正是经历了这么多,孔子才会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影响至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孔子》的观后感【篇2】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孔子》的观后感【篇3】

读了“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和收获了许多知识。

首先,我感觉到孔子非常喜欢学习,他老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第一段就可以看出孔子喜欢学习,那是:三十岁的时候,他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第二个就是谦虚,为什么我可以看出他很谦虚呢?原来是第二段,他说:“学习是没有止境,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大有长进。”从这里可以看他很谦虚。

第三个就是尊重,说起尊重,那可是我们中华美德,是我们平时每个人都要做到的。孔子也有一个尊敬人得美德。在那篇文章里面有许多描写对老人尊重的词语,有:老人家、您、先生、行礼……,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孔子对老人的尊重。

我们从个个方面看孔子,他都是一个很有品行的人。但孔子也有会有不想一下,就下定论,比如我看过一个孔子的故事,是孔子和项橐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在一个地方碰见了,项橐对孔子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树枝?“孔子就觉得他问的很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以开花。

项橐听了,摇摇头说:“不对,井水中没有鱼儿,萤火虫的火没有烟,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雪花没有枝。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孔子太鲁莽,没有想问题就说,这样很可能错。

孔子拜师,让我明白的道理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要不断学习,那收获的就是你。

《孔子》的观后感【篇4】

大家好,我是33号袁泽瑞。今天分享的是《孔子的故事》。

老师发了一本w孔子的故事》,我读了才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还是儒家的创始人。看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之交。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儒家思想和为人之道。孔子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向孔子叮嘱。老子说:“有钱人送行送钱,有学问的人赠几句话。我没钱,姑且冒充一下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不能把那些话看的太死。第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本来应该阔绰一下,如果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外面,有道德的人都很朴实。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贪恋,去掉架子,去掉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性,这样对家庭,对朝庭也不合适"。

孔子深深地记住了老子的叮嘱,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都是谦虚谨慎的对人对事。在遇到挫拆的时候都心存善念。

我觉得我们也要向孔子一样虚心接受他人的教诲,遇事谦虚谨慎。遇到了困难也要勇敢乐观。

《孔子》的观后感【篇5】

身长九尺,头成丘型,此人就是孔丘。孔子生于山东曲阜,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个很有教养的人。她使孔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久,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孔子悲痛欲绝。孔子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因看不惯各国的风气而经常到不同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到了晚年,孔子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编写《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上。这六经是中国文学界上的瑰宝,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不动摇对学习的坚强意志。他用自己祖先的名声来不断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在二十多岁时,他做过一个小史,管理仓库,这个官虽然很小,但他却做得非常认真,他用已学过的知识,把每一个帐目都计算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是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此外,孔子还是个虚心好学的人,他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老子知道孔子的名声,也不厌其烦地一一讲给他听。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后,门生渐渐多了起来,更受人尊敬了,这显然是孔子改正了原有的一些不足之处,这可以看出孔子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在学习上,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毛病,碰到难题不愿多动脑子,能偷懒则偷懒,更不想深入思考,对自己没有过高的要求,过得去就行,还非常满足于现状,为次,我也挨过妈妈无数次的批评。

读完《孔子》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的这句名言,让我知道只读书不思考就容易受骗,光是空想而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在学习上我不但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更要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学习和思考想结合。而且还要做一个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中学生。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热门】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优选(240字)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一】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很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他》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他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他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他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他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三)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张“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己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与他国。

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对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万张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师,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土——鲁国。我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

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后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起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

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有一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不顾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水而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颜回,声声悲痛与希望在冰面上回荡着,最终却都化为灰烬,尤留悲痛于心中。

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暴风雨的夜晚,他们,将真情洒遍世间。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无时无刻不铭记于心。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择,学会进取。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四】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伯把几只蚌用砖头戳碎后吃,我看见从敲碎的蚌壳里流出一种淡蓝色液体,就问他:"这是什么东西?1、03年非洲大部分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怎么还有同学不背书包吗。我的哥们小于多才多艺:会溜冰,健谈,伶牙俐齿的他还擅长打乒乓;”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关闭了电脑。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观后感400字精选


看一场好电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欣赏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你知道写作品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怎么写作品观后感呢?以下由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观后感 篇1

孔子是中国5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着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生活品格的赞颂。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他与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孔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14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也不会放过一切机会向人请教。我最喜欢第七、八、九篇故事第七篇主要讲公元517年,孔子到了齐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第八篇讲了孔子在齐国的政治活动失败了,孔子只看到在齐国很可以做一番事业的一面,但没考虑到另一面,齐国的执政者晏婴在政治主张上恰是和自己敌对。第九篇讲流亡在齐国的鲁昭公在齐国受尽了气,最终在公元前510年死在了国外,这一年孔子42岁了。鲁昭公弟弟被立为鲁君,这就是鲁定公。现在国家繁荣昌盛、万象更新,w孔子的故事》有机会再版了,而斯人已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孔子》观后感 篇2

大家好,我是36号,谢欣怡,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孔子的故事》这本主要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让我们大家更熟悉了解孔子。孔子之所以博学多才,是因为他的谦虚好学。之所以能为人民的文明作出贡献,是因为他的刻苦学习。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见会》讲了曾向鲁昭公建议派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去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老子也在那儿可以问老子许多自己不明白的事,于是便踏上了马车去洛阳。孔子见到老子之后兴奋不已,老子比孔子的年纪大的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以接触的广博得多。孔子见到老子之后问了许多的问题,还有许多的东西老子也是一个一个的回答,走的时候孔子恋恋不舍,老子还送了孔子几句话……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孔子是谦虚好学,不懂就问。孔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以后我也要有这种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长大能为社会做缧⌒〉墓毕住

我的故事分享完了,谢谢大家。

《孔子》观后感 篇3

阳光明媚的'秋天,我安静的坐在阳台上把《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一生的故事,在孔子一生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也经历过很多的磨难。他去过魏国、楚国等国家,因为他去过的地方很多,所以,他的知识面非常广,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是教育家。

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但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的后代,孔子在临死前也说自己是殷人呢。孔子的父亲叫纥,母亲姓颜,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孔纥,便身亡了。可是,她母亲因为舆论的压迫,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告诉孔子。而且在孔子小的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这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游戏了。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虽然孔子在很贫穷的情况下生活,但是他仍然努力学习,还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里,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 篇4

伴随着夜间来临的脚步,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读完后,我非常敬佩孔子,我敬佩他什么呢?我敬佩他做事认真,用于接受现实。

为什么说孔子勇于接受现实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次,孔子的钱财都被花光了,他没有钱了,孔子的弟子子路,让大家穿好仆人的衣服。将车上的布取下来。做成豪华的地毯。然后把凳子摆好。然后叫孔子过来。孔子的弟子子路以为孔子会高兴然后夸奖他。但孔子来看见这样子的排场,就生气的说,人要接受现实,不可以这么虚假!

看完这个故事,我掩卷沉思。想到自己前天还幻想自己在云朵屋里当主角,可能这也是幻想吧。所以我不能这样,我要接受现实,不可以整天沉浸在幻想里。

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收获。收获一。人要接受现实,不能沉浸在虚假里。收获二。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收获三。要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意思就是你虽然学习很好,但是总有人比你学习更棒,所以要谦虚。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


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影片也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娱乐而观看的同时也会受益匪浅,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知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孔子》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先生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先生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先生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先生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先生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先生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先生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先生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先生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先生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先生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先生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先生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先生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先生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先生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先生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先生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先生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影片,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影片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影片,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3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800字精选


人的一生总是需要去观赏一些优秀作品去提高自己。每当影片结束时,心里总是充满着不一样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需要我们真正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不是直接空谈。怎样保证作品的观后感不落俗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电影《孔子》观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2)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3)

今日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象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象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象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象模象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象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4)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等主演的商业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国公映,胡玫导演近十年拍摄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终于转战大银幕,而且选择的就是富有挑战性的大片《孔子》,看完这部电影,可以感觉到其剧本、演员、宣传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可以说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文艺作品,遗憾的是市场反应并理想,票房很尴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将它当作人物传记片,也许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门吧,最终被定位为商业类型的大片,投资近1.5个亿,既然被定位为商业大片,其主旨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目标还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要选择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最波澜壮阔的篇章来演绎,所以这部电影是从孔子五十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及弃官后周游列国的晚年生活片断,严格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许更为合适、更为确切,而《孔子》更适合作传记片的片名。

孔子作为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想通过短短的两个时变全部展示给观众,确实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在五十岁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学术观点、理论都已经形成体系,就差实践验证了,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仕官于鲁后,孔子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夸夸其谈,也于是操之过急吧,最终在“堕三都”上,他功亏一篑,便带领学生走上漫漫周游列国之路,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妥协,继续享受荣华宝贵,但这就不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挂官而去的洒脱了。

本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讲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这十年中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总是挫折大于机遇,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传奇,但本片后半部分显得非常沉闷、波澜不惊,还有点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总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许出于商业片的考虑,电影中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孔子和卫夫人南子相见的戏,周迅饰演的卫夫人妖艳有余,高贵不足,南子虽然是《论语》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则纯属娱乐色彩了。很多人对胡玫不选内地演员,而选择普通话都不太流畅的周润发来饰演孔子,颇多微词,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龄、阅历与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飘逸、有一种侠气在身,具历史记载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亲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其身上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浩然之气”,所以说让周来演孔子并没有什么不妥,至于说普通话,谁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发的是什么音呢?

近年来,国学热开始盛起,许多人都开始研读四书五经,中国人现在正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于丹评《论语》后,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语录、以及帮助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也进一步推动孔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电影也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这种责任,只是胡玫的这部商业大片《孔子》有可能担当不了,其娱乐性还是太浓了,政府或文化部门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传记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辉闪耀点,我们可以将它的拷贝赠送给各国孔子学院,让两千年孔子在华夏大地上周游列国的传说,变成如今电影《孔子》周游世界。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5)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影片,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影片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影片,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电影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7)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先生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先生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先生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先生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先生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先生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先生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先生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先生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先生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先生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先生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先生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先生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先生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先生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先生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先生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先生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8)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他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9)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他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系列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孔子电影观后感”。

人的一生中会观看很多不一样的作品,会领悟许多。其实这也是分享内心感动的一种方式,那就用文字把它给记录下来吧。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锻炼我们的写作技巧。写好作品的观后感要具备哪些要素呢?你也许需要"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这样的内容,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1)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2)

电影《孔子》观后感1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由于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因此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教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电影《孔子》观后感2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电影《孔子》观后感3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部电影讲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内有诸侯割据,周天子失去权威,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诸侯车间竟相称霸,战火连连,纷争不断,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他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他在鲁国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世间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最终年迈之时返回鲁国,在失意中离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们现在的21世纪具有很高的评价,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此,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

结合电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启示:

1、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才可能正确实施因材施教。

2、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从教育教学上要善于启发诱导。

4、从学生出发,用爱来温暖学生,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为教学奠定基础并储备内在动力。

5、提升自身的素质,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电影《孔子》观后感4

今日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象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象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象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象模象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象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电影《孔子》观后感5

昨天,我听母亲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母亲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影片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xx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电影《孔子》观后感6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他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他》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他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他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他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他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8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他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电影《孔子》观后感9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他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盘,让他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电影《孔子》观后感10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跟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跟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电影《孔子》观后感11

对于电视电影我向来比较迟钝,通常是某片都进入“后烂大街”阶段时,才突然想起找来看看,《阿凡达》更是到现在都没看成,郁闷~《孔子》也是如此。不废话了,下面说说观后感。

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足为奇。

看完之后,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观而言,服装、道具、礼仪,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都还行,至少没有“明冠周戴”。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没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会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演技虽不出色,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就内容而言,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但要说不足,却也一大箩筐。

首先,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其次是情节拼凑。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线,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统地讲学授道,并开始作《春秋》。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所谓学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而非《论语》。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孔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这与真实场景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无语。

再说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罢了,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还凑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并具有个人魅力。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根据史书评价,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例如子贡,比孔子小31岁,出身世家长袖善贾,风度翩翩能言善辩,曾任两国国相,出使多国,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结果片中,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例如颜回,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安贫乐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才29岁就白头,31岁病死,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又如子路,虽勇猛能万人敌,但对只比他大九岁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温文尔雅,片中却沦为有些莽撞的车夫。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戏份,你说突出就突出,编造就编造吧,可偏偏最经典最真实的台词又不说,就是那句孔子见到南子后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种不齿之事的话,老天爷会厌弃惩罚我的。)”。

据说,现在要拍的电视剧《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恋”,还要给他编排俩情敌出来。这都什么事啊?我就纳闷了,你说这些电影电视导演编剧,是不是离了男女关系就不会说话不会讲故事了啊?他们脑子里除了男女故事,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啊?

总的说来,《孔子》的服装、道具、个别人物的塑造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节讲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体人物的表现力度,则是意料中的浅薄、空洞和贫乏。

是啊,当导演和编剧都怀着近乎恶搞胡乱编造男女关系的态度时,又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过是一部与当前肤浅浮躁的社会心理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罢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12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 之前,我 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非常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 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 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 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是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电影《孔子》观后感13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电影《孔子》观后感14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扞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电影《孔子》观后感15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3)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4)

曾经的孔圣人被电影拉下神坛,影片很励志,他告诉我们圣人也是人,也会颠沛流离,也会挨饿受冻,也有七情六欲。但影片中的孔子还缺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课在影片中让颜回给完成了,可没有经历过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乐,这应该是圣人的必经之路。谦谦君子后为仁,仁之不厌不倦后为圣。圣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准则,仁与不仁其基础就在于好学不好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尤其体现出孔子学以致用重在行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要这样看我们应该感谢赐给孔子苦难的所有人,正是这十几年的漂泊生活才让孔子的理论更加成熟。

但在这里我不寻找电影的不足,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遗憾,同时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导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明白自己绝不是小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欣赏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在面对苦难时的团结。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资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与祥和。我欣赏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这正体现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谈谈情感。孔子爱家人,爱弟子,他正是以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大家,其结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悦诚服的追随者。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丽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巾帼英雄,他们的交流让彼此产生了共鸣,找到了知音。对于她孔子不能说不动心、不动情,但为着心中的理想,不得不放下很多东西。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孔子在情感交织时警示自己的话,也是找到知音的一种感慨,同时也是对南子的一种肯定。南子也有同感,在南子被毒箭射中之后,脑海中想到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孔子这位初识的知音,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南子死的很幸福,她的人生没有遗憾。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5)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伯把几只蚌用砖头戳碎后吃,我看见从敲碎的蚌壳里流出一种淡蓝色液体,就问他:"这是什么东西?1、03年非洲大部分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怎么还有同学不背书包吗。我的哥们小于多才多艺:会溜冰,健谈,伶牙俐齿的他还擅长打乒乓;”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关闭了电脑。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6)

对于电视电影我向来比较迟钝,通常是某片都进入“后烂大街”阶段时,才突然想起找来看看,《阿凡达》更是到现在都没看成,郁闷~《孔子》也是如此。不废话了,下面说说观后感。

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足为奇。

看完之后,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观而言,服装、道具、礼仪,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都还行,至少没有“明冠周戴”。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没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会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演技虽不出色,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就内容而言,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但要说不足,却也一大箩筐。

首先,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其次是情节拼凑。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线,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统地讲学授道,并开始作《春秋》。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所谓学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而非《论语》。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孔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这与真实场景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无语。

再说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罢了,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还凑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并具有个人魅力。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根据史书评价,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例如子贡,比孔子小31岁,出身世家长袖善贾,风度翩翩能言善辩,曾任两国国相,出使多国,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结果片中,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

例如颜回,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安贫乐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才29岁就白头,31岁病死,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又如子路,虽勇猛能万人敌,但对只比他大九岁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温文尔雅,片中却沦为有些莽撞的车夫。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戏份,你说突出就突出,编造就编造吧,可偏偏最经典最真实的台词又不说,就是那句孔子见到南子后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种不齿之事的话,老天爷会厌弃惩罚我的!)”。

据说,现在要拍的电视剧《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恋”,还要给他编排俩情敌出来!这都什么事啊?我就纳闷了,你说这些电影电视导演编剧,是不是离了男女关系就不会说话不会讲故事了啊?他们脑子里除了男女故事,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啊?

总的说来,《孔子》的服装、道具、个别人物的塑造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节讲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体人物的表现力度,则是意料中的浅薄、空洞和贫乏。

是啊,当导演和编剧都怀着近乎恶搞胡乱编造男女关系的态度时,又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过是一部与当前肤浅浮躁的社会心理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罢了。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7)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的观后感集锦


经过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整理,推出孔子的观后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不同的观众,对影视作品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如动笔将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自己的看法写进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故事的情节,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影片本身。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孔子的观后感 篇1

孔子是中国5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着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生活品格的赞颂。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他与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孔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xx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也不会放过一切机会向人请教。我最喜欢第七、八、九篇故事第七篇主要讲公元5xx,孔子到了齐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第八篇讲了孔子在齐国的政治活动失败了,孔子只看到在齐国很可以做一番事业的一面,但没考虑到另一面,齐国的执政者晏婴在政治主张上恰是和自己敌对。第九篇讲流亡在齐国的鲁昭公在齐国受尽了气,最终在公元前5xx死在了国外,这一年孔子42岁了。鲁昭公弟弟被立为鲁君,这就是鲁定公。现在国家繁荣昌盛、万象更新,w孔子的故事》有机会再版了,而斯人已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孔子的观后感 篇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书中有一则故事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终于进了太庙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凡是有不懂的问题,孔子都要向老师请教,迎来了许许多多人的嘲讽。孔子对这些讽刺的话语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因此才会有今后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一生说过许多名言警句,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名言警句一直激励着后人,激励后人要努力学习。

孔子先生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dushubiji/

孔子的观后感 篇3

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默默地读完了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把我带进了孔子的生活世界里。

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的小故事:有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等等,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走向成熟的道路,这里面讲了,孔子还不到35岁,就有了很多弟子,正因为他见过老子以后,遇事会冷静和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热情,弟子就多了起来,虽然他说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本领也能沉住气,但想施展自己的本领,特别是政治方面的所谓报复,他曾说:"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会有人知道,也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使他在一生中浪费了很多有用的光阴和精力。直到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孔子这种心理才有了一些扭转。

毎当我读到孔子说的这句话:"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会有人知道,我就明白了,孔子他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只要有了,人家自然就知道了,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愁没有地位,只要你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就有地位了,人家自然也知道了。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的讲了从刚出生到老了的生活故事,真的很有趣,你也来看看吧。

孔子的观后感 篇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观后感 篇5

老师发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他用轻松的文字,把孔子的一生,为我们生动的勾画了出来。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而他求索的一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

从30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有许多弟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教育。孔子最大的特点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容易接受的机会,不断启发思考,努力钻研,当百思不解,感觉困难的时候,孔子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下一层,作文也就是假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他常常不断地求知,用积极学习的态度来鼓舞弟子,他最反对在学习上自以为是的学生。

其实孔子从小比较穷苦,但是他很会搞生产,他的学生想跟他学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那个学生又想和孔子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种蔬菜的。”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心虚。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两个方面,第一,是耐心,第二,是追求学习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孔子学习。

孔子的观后感 篇6

负您的希望。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我懂得了许多……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不论身处何方。有一次他被妈妈送到爷爷家,仅仅在爷爷家停留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他就一口气读完了爷爷的所有藏书,懂得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过了爷爷。尽管如此,他还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不骄傲自满,低下头来听从别人教诲的精神。我平时总很自大,不愿意听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正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错误,但通过读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要像孔子一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不仅如此,孔子还有股子坚毅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我呢?常常看书只看一会儿就睡着了的,孔子的学习态度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不能再这样了,我要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钻劲,只有肯钻研才能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才能更优秀。

孔子还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不论贵贱,见了都会先行礼。尽管孔子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还是俯下身来关心人民。他没有现在的某些当官的那么傲气十足,而是体恤民情,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尽管孔子做的事有许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以后也要多多帮助他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孔子就是以这些好品质才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虚心,佩服他的坚毅顽强,佩服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质。

读了这本书,我改变了很多,我以后要多多向孔子学习,将他的好品质发扬光大!

孔子观后感


篇一:孔子观后感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实感受是:脑袋一片空白。

据说,是近年的“国学热”催生了电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说什么呢?是讲圣人伟大的一生呢,还是宣扬他的儒学思想?我发觉,看完了非常困惑,因为电影讲了一个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喜欢周游列国但又有点狼狈不堪的孔子,他是个好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或者思想家。这让我迷惑不已:这是谁啊?

其实,孔子挺可怜的。在世时,无人识君。人走了,被当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时抬得很高,不需要时,一脚踩在地上。都说是“独尊儒术”,其实,统治者只是将之作为幌子,骨子里还是法家那套东西:功利、实用。

我倒觉得,孔子应当是个和蔼、睿智,喜欢笑眯眯谈天说地的好老师,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整天乐呵呵过着日子。如果电影从这个角度去讲述,也许更能接近真实。但是,这肯定不是部商业电影了,有谁去看呀,没情节、没高潮、没焦点。

所以嘛,本来就别拍《孔子》了,中国人实际上哪信这些玩意儿。儒学那套东西历朝历代都是用来标榜的,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往往被视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这个信仰虚无的时代,主题虚无的《孔子》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最真实的写照。

篇二: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三:孔子观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扞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一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700字精选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每次观看完一部影片后,都会被其中的人物所折服。观看电影,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次回味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观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读后感大全为你推荐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1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3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4

上星期三,我们看了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圣人,他在鲁国时,因为反抗奴隶制度,救下了一名需要当陪葬的小奴,并引起了当时大司马的强烈不满。于是,大司马为此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地想将孔子赶出鲁国。最终因为大司马的阴谋,我们的圣人就这样被赶出了自己的家乡。看到这里,我为孔子那凄惨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追随孔圣人的人越来越多,孔圣人也在周游的途中写下了许多书,将它们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孔子的这些著作宣扬了"仁义"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因此声名大振。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要走过结冰的湖面,可是因为冰层碎裂,孔子的书全部陷入冰层。这时,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为了救老师的书,深入冰层,不幸冻亡。仁爱的孔子将他搂在怀里,足足四个多时辰都没有放手。看到这里,我很感动,因为从这里,我看到了孔子爱生如子的高尚的品德风尚。

孔子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了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孔夫子一生在书中度过,百读不厌,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品行是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才!我们的老师也正像孔子一样默默奉献,将他们的毕生所学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学习新鲜的知识。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事迹和理论至今都还在流传,比如说"温故而知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一些经典的儒家学说一直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我们要感谢向孔子一样的老师,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儒家经典。

《孔子》观后感600字(精选7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孔子》观后感”。

电影可以有效的把各类艺术进行整合,我们经常被一些奇特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观看完之后,我们可以撰写一份观后感来记录这些想法。观后感可以将内心的感动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从哪些角度可以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栏目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孔子》观后感 篇1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寒假里,我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挫折中前进》这个篇章,介绍的是孔子成长的历程。孔子很能吃苦,经受得起各种困难,也很有志气。在挫折中,他凭靠着自己的毅力一天比一天进步,修养了许多才能,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

在孔子的一生中,一直是刻苦学习知识的。在很的小时候,他每天央求母亲教自己新的内容,然后不断地去温习,以至于小时候就已经聪慧过人了。到了长大之后,孔子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刻苦,成为了一位闻名天下的著名学者。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等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看完了《孔子的故事》后,我真觉得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想变强,就要能吃苦,同时还要有自信,要有所付出。

《孔子》观后感 篇2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讲了:孔子还年轻,但已经是有名的老师了,可他还觉得学识不够渊博,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在洛阳跟随老子学习。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首先: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很用功,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做老师了,并且有了不小的名声,但是孔子并不满足,想到自己仍然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就不远千里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向当时的知识更渊博的老子学习。而且他还很清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而我现在才是小学三年级,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没有学到。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像他那样虚心不满足,在学校里,不论什么科目都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每个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这样我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其次:我还应该学习孔子为了学习不怕苦的精神,他为了能做老子的学生,行千里路,花几个月时间忍受日晒雨淋去洛阳拜师。我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很好的老师,还有电脑和网络这些先进的工具,我需要在学习习惯上,学习态度上学习孔子不怕苦的精神,每天除了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要在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情中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做一个在书桌前没有学习多久就喊累的小学生。最后,我还应该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孔子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老师了,但是在路上见到老人仍然做到有礼貌,我也要向他那样,从小就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这些就是我看完这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也许老师和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可以教我,我一定会虚心地听和学。

《孔子》观后感 篇3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孔子为人的谦逊是我无比敬佩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一点儿不错,每过一日,自己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久而久之,让自己更加完美。如今,黄老师受这句名言的启发,在我们班开展了吾日三省的活动,让我们全班同学每天都反思自己。

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

《孔子》观后感 篇4

大家好,我是33号袁泽瑞。今天分享的是《孔子的故事》。

老师发了一本w孔子的故事》,我读了才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还是儒家的创始人。看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之交。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儒家思想和为人之道。孔子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向孔子叮嘱。老子说:“有钱人送行送钱,有学问的人赠几句话。我没钱,姑且冒充一下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不能把那些话看的太死。第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本来应该阔绰一下,如果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外面,有道德的人都很朴实。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贪恋,去掉架子,去掉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性,这样对家庭,对朝庭也不合适"。

孔子深深地记住了老子的叮嘱,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都是谦虚谨慎的对人对事。在遇到挫拆的时候都心存善念。

我觉得我们也要向孔子一样虚心接受他人的教诲,遇事谦虚谨慎。遇到了困难也要勇敢乐观。

《孔子》观后感 篇5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写的是:孔子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决定不辞辛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去洛阳城拜老子为师,老子被孔子的诚心感动,便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从而使孔子成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想当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得去拜千里之外的思想家老子为师呢?原来他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由此我想起我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可是学习起来还是不那么自觉,周六早上妈妈给我报了英语班,我心里想:”我的英语本来就不差,干吗还要去多学?用这个时间去睡个懒觉多好啊?“经妈妈一催再催就别别扭扭地起了床,嘟着嘴去了少年宫!读完孔子拜师后,我惭愧地比较着自己,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多学一点东西都是自己的,孔子为了学知识那么艰苦,而我放着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不去学?

老子是位70多岁的老人,听说孔子要来拜他为师,特意驾着马车在城外迎候,并且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了孔子。老子的亲切师恩让我想起来我的老师,她每次说话都是面带微笑、和风细雨的,让我感觉像妈妈。成绩下降的孩子老师总是耐心地在课外格外的辅导,不厌其烦!教书育人这个美德从古至今渊源传承,我们一定要像孔子一样尊师重道,不仅尊重他们的学问,而且还要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行!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们一定要多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珍惜每一个对你有帮助的人!

《孔子》观后感 篇6

身长九尺,头成丘型,此人就是孔丘。孔子生于山东曲阜,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个很有教养的人。她使孔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久,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孔子悲痛欲绝。孔子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因看不惯各国的风气而经常到不同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到了晚年,孔子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编写《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上。这六经是中国文学界上的瑰宝,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不动摇对学习的坚强意志。他用自己祖先的名声来不断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在二十多岁时,他做过一个小史,管理仓库,这个官虽然很小,但他却做得非常认真,他用已学过的知识,把每一个帐目都计算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是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此外,孔子还是个虚心好学的人,他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老子知道孔子的名声,也不厌其烦地一一讲给他听。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后,门生渐渐多了起来,更受人尊敬了,这显然是孔子改正了原有的一些不足之处,这可以看出孔子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在学习上,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毛病,碰到难题不愿多动脑子,能偷懒则偷懒,更不想深入思考,对自己没有过高的要求,过得去就行,还非常满足于现状,为次,我也挨过妈妈无数次的批评。

读完《孔子》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的这句名言,让我知道只读书不思考就容易受骗,光是空想而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在学习上我不但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更要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学习和思考想结合。而且还要做一个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中学生。

《孔子》观后感 篇7

读了“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和收获了许多知识。

首先,我感觉到孔子非常喜欢学习,他老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第一段就可以看出孔子喜欢学习,那是:三十岁的时候,他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第二个就是谦虚,为什么我可以看出他很谦虚呢?原来是第二段,他说:“学习是没有止境,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大有长进。”从这里可以看他很谦虚。

第三个就是尊重,说起尊重,那可是我们中华美德,是我们平时每个人都要做到的。孔子也有一个尊敬人得美德。在那篇文章里面有许多描写对老人尊重的词语,有:老人家、您、先生、行礼……,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孔子对老人的尊重。

我们从个个方面看孔子,他都是一个很有品行的人。但孔子也有会有不想一下,就下定论,比如我看过一个孔子的故事,是孔子和项橐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在一个地方碰见了,项橐对孔子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树枝?“孔子就觉得他问的很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以开花。

项橐听了,摇摇头说:“不对,井水中没有鱼儿,萤火虫的火没有烟,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雪花没有枝。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孔子太鲁莽,没有想问题就说,这样很可能错。

孔子拜师,让我明白的道理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要不断学习,那收获的就是你。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一)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三)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几天,今天才抽出时间去看,在去看这电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关于《孔子》的历史。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伟岸、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样,体会着各种苦痛,充满悲情。让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经对孔子的一些事迹没有很大印象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导演胡玫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对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内圣”,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在电影当中扮演孔子弟子:颜回--任泉饰演

颜回为了救回夫子的着作,不顾自己的安危坠入冰湖,最后离开人世。当孔子抱着颜回冰冷的身体,想用所有的办法想救颜回时,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点哭了。里面颜回说的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是的,有些世间的事物,环境的导致,都是我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剧情里面有好多台词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

对这些名言生动的注解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想去学习研究历史的想法。觉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当中了,却很失误怎么会对这些历史都不够了解呢。要好好的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孔子》的观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孔子》的观后感”。

《孔子》的观后感【篇1】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寒假里,我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挫折中前进》这个篇章,介绍的是孔子成长的历程。孔子很能吃苦,经受得起各种困难,也很有志气。在挫折中,他凭靠着自己的毅力一天比一天进步,修养了许多才能,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

在孔子的一生中,一直是刻苦学习知识的。在很的小时候,他每天央求母亲教自己新的内容,然后不断地去温习,以至于小时候就已经聪慧过人了。到了长大之后,孔子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刻苦,成为了一位闻名天下的著名学者。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等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看完了《孔子的故事》后,我真觉得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想变强,就要能吃苦,同时还要有自信,要有所付出。

《孔子》的观后感【篇2】

老师发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他用轻松的文字,把孔子的一生,为我们生动的勾画了出来。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而他求索的一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

从30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有许多弟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教育。孔子最大的特点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容易接受的机会,不断启发思考,努力钻研,当百思不解,感觉困难的时候,孔子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下一层,作文也就是假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他常常不断地求知,用积极学习的态度来鼓舞弟子,他最反对在学习上自以为是的学生。

其实孔子从小比较穷苦,但是他很会搞生产,他的学生想跟他学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那个学生又想和孔子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种蔬菜的。”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心虚。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两个方面,第一,是耐心,第二,是追求学习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孔子学习。

《孔子》的观后感【篇3】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孔子为人的谦逊是我无比敬佩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一点儿不错,每过一日,自己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久而久之,让自己更加完美。如今,黄老师受这句名言的启发,在我们班开展了吾日三省的活动,让我们全班同学每天都反思自己。

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

《孔子》的观后感【篇4】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人,肯定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深深的感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圣人,也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能够谦虚好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也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的一生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孔子进入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进行的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啊!有些人就报着这样的心态,去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这些人取得了好成绩时,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增长知识的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隔两千五百年的女孩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觉得我还远远做的不够,我这个人有自以为是,每当取得了好成绩的是时候,我就会沾沾自喜,当听到同学的阵阵赞赏之后,我整个人就像施了魔法似的,整个人飘飘欲仙,导致我在考试中因藐视试卷的难度而成绩下滑了,从孔老夫子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的一点东西,那就是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永远是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孔子的谦虚好学将成为我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伟大的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再前进一步。安徒生、孔子等一些伟人总是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自满,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谦虚好学。

《孔子》的观后感【篇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观后感【篇6】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是李长之写的,他的原名是李长植。他写的这本孔子的故事里面写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着老师发给我的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我看的时候底下还有注释可以帮我理解看不懂的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十一章从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五十一岁,也就是公元前5xx年,鲁定公九年,鲁国当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那个时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四方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但是虽然孔子现在在鲁国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乡跟前却仍保持着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当他在朝廷议事的时候,是很会辩论的样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级谈话,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态度,和同僚谈话,却又和悦近人了。

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孔子就算是做了官,也不会瞧不起百姓。然后要是有不公正的事情他总会提出来,不是像其他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跟同僚或朋友谈话,却又很和颜悦色。我就喜欢她这种人品。

长大以后,我也一定要像孔子这样子,好好做人,不干坏事。

少年孔子观后感


少年孔子观后感(一)

周五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一个话剧,名字叫《少年孔子》,这个话剧使我感触很深。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随后讲述了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现了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了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虽然会弹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可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妈妈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孔丘非常孝敬他的妈妈。有一次,她的妈妈得了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妈妈采到了那种药,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这时孔子推荐了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非常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了火,他已经很不高兴了,孔子推荐他是为了让他缓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了,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少年孔子观后感(二)

今天上午,我和杨谊瑶去了中国木偶剧院,观看了大型史诗舞台剧《少年孔子》。

孔子名叫孔丘,他和孔皮等学童一起上学。有一次,孔丘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这没有弹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丘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一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呀?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你会几首曲子了?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啦。然后牛轰的爸爸说:来咱们让先生听听。先生一听说:我听过牛轰弹过的曲子,来,让孔丘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丘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这说明了孔丘是很认真地边想边弹琴的人。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有二位诗童可以去京城参加比赛。先生让孔丘选另一位,孔丘推荐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连牛轰自己也很疑惑,认为这能行吗?牛轰这么爱发脾气,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孔丘说:我觉得他写的黄河这首诗很不错,让牛轰和我一起说一下吧。接着牛轰一句孔丘一句这样说下去,最后他俩被选为了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

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火了,他已经很不高兴了,但是孔皮还一再地跟他吵架。孔丘妈妈告诉孔皮,要去找牛轰来缓解他的情绪。这说明了在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你要去帮忙他,就像孔丘在牛轰心情不好的时候让他去当诗童,我觉得孔丘小的时候很不错,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一些名言,我要向孔子学习他的优点,做一个小孔子!

少年孔子观后感(三)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鹤苑看了一个话剧,名字叫“少年孔子”这段话剧使我非常感动。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着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孔子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很早就在战场上阵亡了,所以孔子只能和妈妈相依为命。

有一天,孔子正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游戏。这时,记大夫的儿子记虎来了,他把诗书扔在地上,说:“我和你们一起玩,你同意吗?”孔子拿起地上的那本书看了起来,留几眼就背下来六首诗,而他的小伙伴们,正反对记虎,不和他一起玩。记虎看到了孔子再看他的书。便把书抢过来说:“我的书你也敢看。”孔子说:“是你自己扔在地上的,我捡起来看的”记虎说:‘这样吧!我们玩骑马打仗,三局两胜。’你胜我我就把诗书借你看五天。我胜利,就给我当马骑。孔子说:“好,咱们一言为定。”这时记虎的一个随从说:“我是公子的大肥马”另一个随从说:“我是公子的小毛驴”孔子说:“咱们开始吧!”记虎说“好,小毛驴,我要上驴”孔子说“伙伴们,上马”双方个拿一个木棍当剑,双方向对方猛冲过去。一下子就给记虎和小毛驴撞翻了,第二局开始了。记虎说:“大肥马,我要上马”孔子说“伙伴们上马。”双方又开始猛冲。“啪”的一声,记虎和大肥马又倒在地上。孔子笑着说:“把书借给我吧!”于是,记虎让两个随从把书送到孔子手中。

可是,刚到孔子手中。记大夫就来了说:“记虎,怎么把自己家的藏书乱借,快把书那回来,”记虎叫人把书那回来,并揍了孔子一顿。这时,孔子一个伙伴干过来说:“你妈妈发高烧了。”孔子马上就昏了过去。很久才醒来。醒来后,急忙跑回家,看见妈妈还在认字,便对妈妈说:“你都高烧了,怎么还认字?”妈妈说:“丘,你爸爸去世的早,咱家又穷。米都没了,一会你爷爷给咱们送米来。”这时孔子的几个小伙伴来认字了。孔妈妈说:“我来教你们。”孔子说:“母亲,你先睡会,我来给他们讲字。”孔妈妈一开始还不同意,经过孔子的再三请求,孔妈妈终于同意了。孔子讲字的时候可认真了,将完后,小伙伴还从各家那来了柴,热水,食物等,孔爷爷也把米送来了,孔妈妈的病越来越重,孔子把旗袍买了给妈妈买药。孔子刚回到家,爷爷就发现孔子身上的伤,爷爷说,这是谁打得,一个伙伴说是记虎打得,孔子说我想读书,爷爷说丘,今后爷爷教你背书,到了记大夫过生日每家每户必须送上一份礼物,孔子说:“爷爷,我想去记大夫家书房看看。”爷爷说好,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礼物送上去,过生日那天,孔子和爷爷去送上了礼物。记大夫和爷爷,记虎走进餐厅,孔子和两个小伙伴去书房看了很多书,不一会记虎来了说:孔子你如果能喝一缸酒,我就让你在书房里看五天书。孔子抓起酒就喝,但最终还是醉倒了。后来记大夫叫人把一头凶猛的公牛抬了上来,说:“孔子,如果你能驯服这头公牛,我让你在我家看书三天三夜。”牛一放,就朝记大夫奔去,幸亏孔子及时阻拦。记大夫很感激孔子。让他看了三天三夜书,三天三夜过去了,孔子读完三百多首诗。

孔子小时候是多么贫穷,但他还好好读书,而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

相信《[热门]《孔子》的观后感精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的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