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童年读书笔记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01-31 来源:互联网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1000字(汇总8篇)。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或许"童年秘密读书笔记"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1

以前没当幼儿园教师之前,认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担任幼儿教师,但自从接触之后才知道,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照顾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我自从当了幼儿教师之后,不断地向同事学习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园里也给予我们理论上的学习。这次我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说实话,刚开始打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心理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文中的第二章说道,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成人教育儿童的方式,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独立坚强的发展和成长。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围的人,甚至我们幼儿老师。成人总是认为是过来人,自己给孩子做的决定是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弯路,浪费孩子的时间和我们大人的金钱,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错误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有个相处四年的同学,学习一直是班级第一名,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拖,刚布置就要做完。同学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才知道,她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学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她,什么事情都是父母给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反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时缺乏主见,不知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和陌生人说话时也会脸红... ...这就是在成人的压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长道路。而我了解的其他同学却截然相反,不仅处事经验丰富而且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通过我看这本书结合我身边朋友的经历,让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们老师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然地展现和成长,还儿童一个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给朋友及家人介绍读阅,让成人有个更好的方式来教育祖国的花朵。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2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示了成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慢慢研读。虽然我看了一遍现在还未能完全理解,但书中的许多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在“秩序”一节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个敏感期,这对我们来讲似乎有点奇怪,因为通常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无秩序的。但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使我们明白了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即使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已经可以感觉到。当一件物品被置于不恰当的地方,是儿童发现了它,并且把它放到应该放置的地方。两三岁的儿童会注意最小的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在小班,我们经常发现儿童会有把一把放在不恰当地方的椅子搬到桌子边,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放进篮子等行为,而这些并没有老师的提醒。看到某些东西放置零乱,这似乎相当于一种刺激,也是使儿童活动的信号。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他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在幼儿园里,中大班的孩子做完练习后,会把器械等东西放回过去习惯安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所执行的一个最高兴和自发的任务。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眼中,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如成人看到儿童试图自己穿衣服或系鞋带、梳头时,他知道儿童不可能迅速地完成,也不可能成功地达到他的标准。这时,尽管儿童正在进行一种令人欣喜的建设性活动,但成人走过去强制地“帮助”他完成,儿童所有的企图都受到阻拦。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因为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系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读到《爱的智慧》这一章时,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为在我和儿子之间也曾经有这种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讨厌呢?我们来听听蒙台梭利是怎么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

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由此再引申到我与班级里的孩子,仔细想想一些孩子平时的表现,在当时可能会觉得不耐烦,但现在再好好想想,就会知道那是孩子一种爱的表现了。感谢蒙台梭利告诉了我们这种爱的重要价值,今后我要向孩子们学习,学习这种爱的智慧。

这真是一本伟大的著作,通过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孩子的世界。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3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儿童诞生之时,同时,幼儿教育就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重复练习。在儿童对外界事物处在敏感期内,正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如果幼儿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活动时,他们就能聚精会神的不断地反复的练习这一行为,直至这一行为到达其所处的年龄得承受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天才儿童这种发展会超越几个年龄发展阶段。之因此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者,幼儿的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由此教育者,不就应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带给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带给更多的可能的空间,即使由敏感性构成的个体潜质,在今后的发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发展,但对儿童的综合潜质的提高是会有帮忙的。总之,教师要尽可多的为儿童带给能够使儿童重复练习的环境。

二是自由选取。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来选取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始重要牢记不好限制儿童的自由选取性,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带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取。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4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半年前的新教师培训大会上,主讲教师向我们推荐的,本书由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蒙台梭利致力于诊断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从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等多个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论,抓住“敏感期”,对儿童的成长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本书时,我常常被作者温柔的话语打动,蒙台梭利女士把儿童放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成人应该改进的方面,让我尤为感动的是《爱的智慧》这一章节。

儿童热爱成人,并且尊重成人。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成人,发出的命令如果儿童没有听从时,就会认为是儿童在闹脾气,却没想到,这是儿童成长中的必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立即大发雷霆,而是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用爱去包容儿童,用爱去理解儿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责。

我一直认为,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学校里也能感觉到,有的孩子会非常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爱,会在课余时间大方自然地与老师表达情感,不畏惧老师,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总是很腼腆,甚至有时面对老师的主动关怀,他们会下意识地逃避,甚至无助地涨红脸跑开。用爱浇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阳一般,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友善和真诚。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总是骨碌骨碌转,他常常蹦出几句天真的话语,老师们听了都忍俊不禁。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总是在早晨偷偷地将一盒牛奶,或者一只苹果放在讲台上。

在一次单元练习中,奇奇获得了满分,一年级的练习难度并不高,全对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从我手中拿过练习纸,只有他,快步跑上来,轻轻地拥抱了我,对我说“谢谢你,石老师”。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谢谢我呢?

他说,因为是你教了我知识,我才能全部做对。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喜悦。晚上和他妈妈聊了这件事,他妈妈的声音很温柔,但又充满力量,对我多次地表达了谢意,感谢我对孩子的付出,也为孩子这么暖心的举动感到自豪。

在和他妈妈聊完之后,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满善良和爱的妈妈,才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说奇奇是一件“小棉袄”,那他的妈妈,就是温暖的太阳。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和爱,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真诚地说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爱你”,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他也会成为一个不吝惜表达情感的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5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压制及不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正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歧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拥有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务必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较及时,较快速的解决存在的心理歧变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这些心理歧变,由于复合的形式不一样,也就要求教育者应用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因此要求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充分的积累各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手段,以便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质。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6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非常有名的教育专家,假期读了她《童年的秘密》一书收获颇多。儿童的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儿童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进程。这就好比孩子是一颗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长的,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需静待观之,需浇水时浇水,须施肥时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儿童就应该遵循这个自然规律,让他们朝着该有的方向发展。成人应该只是一个引导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不应该帮他们画好路线。

我们要认识儿童。曾经青春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便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丰富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我们成人的失误。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成人的放手也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我们教师的准备。对教师而言,观察儿童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仅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最根深蒂固的缺点。作为老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桌子、凳子、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根据儿童的敏感期和发展规律准备好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促使他们健全地发展。

《童年的秘密》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和他们共同相处,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7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 。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 。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8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的目标,大学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的,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的。 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的某种小的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的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的,没有主动能力的一样。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的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这种目的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的,儿童时期的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的,这是儿童“工作”的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儿童进行引导,

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的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的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的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1000字12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童年读书笔记”推荐内容。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而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编辑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童年秘密》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1

以前没当幼儿园教师之前,认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担任幼儿教师,但自从接触之后才知道,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照顾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我自从当了幼儿教师之后,不断地向同事学习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园里也给予我们理论上的学习。这次我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说实话,刚开始打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心理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文中的第二章说道,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成人教育儿童的方式,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独立坚强的发展和成长。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围的人,甚至我们幼儿老师。成人总是认为是过来人,自己给孩子做的决定是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弯路,浪费孩子的时间和我们大人的金钱,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错误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有个相处四年的同学,学习一直是班级第一名,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拖,刚布置就要做完。同学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才知道,她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学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她,什么事情都是父母给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反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时缺乏主见,不知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和陌生人说话时也会脸红... ...这就是在成人的压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长道路。而我了解的其他同学却截然相反,不仅处事经验丰富而且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通过我看这本书结合我身边朋友的经历,让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们老师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然地展现和成长,还儿童一个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给朋友及家人介绍读阅,让成人有个更好的方式来教育祖国的花朵。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2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现在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因为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可以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理解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因为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可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马上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这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因为我年纪小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意义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今天,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3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儿童诞生之时,同时,幼儿教育就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重复练习。在儿童对外界事物处在敏感期内,正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如果幼儿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活动时,他们就能聚精会神的不断地反复的练习这一行为,直至这一行为到达其所处的年龄得承受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天才儿童这种发展会超越几个年龄发展阶段。之因此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者,幼儿的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由此教育者,不就应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带给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带给更多的可能的空间,即使由敏感性构成的个体潜质,在今后的发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发展,但对儿童的综合潜质的提高是会有帮忙的。总之,教师要尽可多的为儿童带给能够使儿童重复练习的环境。

二是自由选取。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来选取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始重要牢记不好限制儿童的自由选取性,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带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取。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4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的目标,大学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的,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的。 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的某种小的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的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的,没有主动能力的一样。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的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这种目的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的,儿童时期的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的,这是儿童“工作”的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儿童进行引导,

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的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的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的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5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我分享书中几个非常触动我的观点:

1、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儿童难道没有受过痛苦吗,那位母亲需要专门的照顾,儿童难道不需要吗?

我记得我家壮壮出生的前24小时是在观察室里度过的,现在想来他将是多么痛苦,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个世界,我甚至连看他一眼都没看,而家人只顾着给他拍照,跟亲戚传达这种喜悦,而完全没有顾及到他的感受。下面这张就是他爸爸匆忙给拍的第一张图片。

2、要让母亲保持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新生儿抱走,只有喂奶时才抱回来。给新生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并用花边和丝带打扮起来,这个过程颇使他心神不宁。所有这些,就相当于要母亲在分娩之后立刻起床穿衣参加一个宴会一样。

我们大多数家庭现在都请月嫂或去月子中心,对妈妈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事情,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跟宝宝同床,虽然当时会累一些,当你后来再回想时,我保证你会甜蜜的笑出声来。我从壮壮出生只要我不出差只要在家肯定一起睡的,下面这张是坐月子的时候牵着手睡觉。

3、外部秩序: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读到这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个画面,每次我进屋拖鞋,鞋如果不是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壮壮肯定就会重新来放,如果地上,桌子上甚至其他地方只要有他认为的垃圾就会马上全部丢到垃圾桶里。看门口的鞋壮壮摆的,还有他帮我收拾其他东西的图片。

4、捉迷藏:一个儿童当着其他儿童的面藏到铺着长长的台布的桌子下面,然后其他儿童走出房间,等他们再回到房间时马上就去掀起桌布,当他们看到藏在桌子下面的的同伴时就高兴的大声叫喊起来。这些儿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种游戏,而且都是藏在同一个地方。

我想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吧,我记得小猪佩奇第一辑捉迷藏当中乔治就是这样的,这也是孩子的秩序感,我家壮壮也是,跟爸爸玩捉迷藏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藏,如果爸爸换了地方他会很生气,大声喊:爸爸,快藏”爸爸每次都好无奈,我明明藏好了,哈哈。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6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半年前的新教师培训大会上,主讲教师向我们推荐的,本书由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蒙台梭利致力于诊断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从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等多个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论,抓住“敏感期”,对儿童的成长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本书时,我常常被作者温柔的话语打动,蒙台梭利女士把儿童放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成人应该改进的方面,让我尤为感动的是《爱的智慧》这一章节。

儿童热爱成人,并且尊重成人。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成人,发出的命令如果儿童没有听从时,就会认为是儿童在闹脾气,却没想到,这是儿童成长中的必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立即大发雷霆,而是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用爱去包容儿童,用爱去理解儿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责。

我一直认为,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学校里也能感觉到,有的孩子会非常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爱,会在课余时间大方自然地与老师表达情感,不畏惧老师,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总是很腼腆,甚至有时面对老师的主动关怀,他们会下意识地逃避,甚至无助地涨红脸跑开。用爱浇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阳一般,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友善和真诚。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总是骨碌骨碌转,他常常蹦出几句天真的话语,老师们听了都忍俊不禁。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总是在早晨偷偷地将一盒牛奶,或者一只苹果放在讲台上。

在一次单元练习中,奇奇获得了满分,一年级的练习难度并不高,全对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从我手中拿过练习纸,只有他,快步跑上来,轻轻地拥抱了我,对我说“谢谢你,石老师”。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谢谢我呢?

他说,因为是你教了我知识,我才能全部做对。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喜悦。晚上和他妈妈聊了这件事,他妈妈的声音很温柔,但又充满力量,对我多次地表达了谢意,感谢我对孩子的付出,也为孩子这么暖心的举动感到自豪。

在和他妈妈聊完之后,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满善良和爱的妈妈,才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说奇奇是一件“小棉袄”,那他的妈妈,就是温暖的太阳。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和爱,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真诚地说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爱你”,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他也会成为一个不吝惜表达情感的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7

最近,我拜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使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记得刚看到书名时,便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童年的秘密是什么?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其中成人所设置的障碍是关键。我们成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对设计孩子的人生越来越“热心”、“积极”、“强势”、“自我中心主义”,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作为童年主人的孩子反而几乎失去了选择童年幸福的权利,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

成人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永恒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8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百年前风靡欧美的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对书中内容钦佩的同时,不由得想到了那时的中国儿童。当时已提出了“少年强则国强”,但直到百年后的现今,这句话在更多人眼中还是做为口号的意义更大些。特别是对做为孩子第一老师的父母而言,在如今社会的浮躁中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及怎样让“少年强”以及更深层的源由,更不要说从中反思其对成人世界潜意识层面深远影响。

而本书作者从实践中总结与思索后,在百年前已指出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并形成理论有效践行,使其理念广泛传播延续至今。以蒙台梭利命名的儿童之家、幼公园遍布世界。但书中有部分宗教类讲解,只能是仁智各有所见吧。

成人的世界碌碌匆匆茫茫然,儿童的世界充满活力热情和欢快,叫成人怎能不对其念念不忘。可每个成人都是儿童成长起来的,为什么就变成两个“世界”的人了?其实就像儿童的眼晴,那么清澈透亮,让人看一眼都几乎能忘了忧愁,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可随着成长,如宝玉蒙尘,变得浑浊变得灰暗,早已不知初心,成了世界规则的傀儡,任其摆布。所以偶尔对童年的回忆怀念都是一次拂尘的机缘,可以让你去寻觅人生的源头,了解人生与自我的成长秘码。

曾经对“三岁看一生”这句老话很不解不屑,但人好像就是不断在推翻自己的观念中成长的,所以说“打自己脸”是成长。打得越深越狠成长越多,不过必须适度因为脸会肿的。或者说就是因为怕肿就拒绝了成长。

其实童年对人的影响虽缓慢但却深刻持久,而成年人的性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成定局。但孩子长大后已记不清儿童时期的性情,而长辈也只说些浪漫夸张的所谓趣事,所以个体很难自我验证这句老话的道理。不过自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在内心深处告诉你这是非常正确的。虽仍不认可“定局”二字,但这个模糊的意识让我有一种明悟,懂得了很小的时候对人生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并且神秘而悠远。

所以回顾本书会有一种探索人生为何会如此的感受,拂去无数尘埃,揭开一层层面纱,向着那清澈透亮追寻而行。回顾就从成人对儿童的不理解说起。

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而来,为什么却不理解儿童呢?因为不想!或者说不值得!这是一种成人专有的傲慢。人们更困惑更无知的地方还有他们意识不到儿童同样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自行慢慢完善,而这需要时间去完成。可这期间,成年人就会喜欢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儿童,他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出来的儿童才是完美的,完全忽略自己本身实际的现状。只要儿童的行为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那么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是不能原谅的,会被要求立即改正。这就是成年人教育儿童的方式。纵然他们说自己为儿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付出式教育只不过是压抑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成人对儿童的轻视,这种不理解的轻视是因为儿童会有很多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大人们却从来不去深思儿童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儿童是内心空白什么也不懂,需要被教育被填充的对象。

而不懂儿童心理的成年人,在与儿童交往时,更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霸道强制,并且都会以为孩子好为名义。孩子这时是弱势的,即使不满也只能妥协。这就为日后的叛逆埋下了伏笔。而将来孩子的叛逆有多严重,就知道父母曾经有多么的自私霸道。

孩子在父母面前是个弱者,孩子要依据自己的内心来发展,父母就要学会控制自己,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把理解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也是教育的起点。

所以回顾探索童年的秘密,第一步是要去理解儿童,也是了解曾经的自己与成人的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成人以平等的心态与儿童去形成沟通。理解只是开始,之后是更深入的认识那些成人失去了又怀念不已的儿童的神奇。

我们对儿童表现出的惊人的征服力早就习以为常,使得我们对儿童身上发生的“奇迹”都熟视无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年人学习一门新语言是非常困难的,成年人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也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行。那么一无所知的儿童是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呢?如何自然而然地学会说话,并且学会所有说话的细节呢?r这就要说到儿童的敏感期。儿童在这个时期不但会自学新的东西,而且会自我调节。就像自备能量源,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能量。

很多儿童的敏感期能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五岁左右。这个时期是非常神奇的,儿童会用惊人的方式感知外界环境。在这个时期内儿童会有充足的内在活力。它能让儿童轻松地征服事物,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的知识。但是如果这个时期里儿童的敏感性被阻碍,无法发挥出来,儿童的心理就不会正常发育。儿童的心理会发生紊乱甚至是扭曲,造成心理上的重大创伤。但人们对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却了解很少。事实上,儿童心理的大多数伤痕是由于成年人的疏忽而不知不觉造成的。

其中秩序敏感相对最典型突出。秩序对儿童和成年人来说重要程度是不同的,秩序能带给成年人一种外在的愉悦。但却是儿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同鱼与水一样。孩子不能语言表达时经常莫名的哭闹,往往是他心中的秩序被破坏了。如水瓶经常放在那里,在孩子心中形成印象后,就不能换位置,否则就会不高兴甚至哭闹。

更典型的比如孩子总是将玩具玩完后弄得满屋都是,有时还不让收拾,只有等其睡觉了才可以收拾。这其中的原因是,在他心中对此形成一种秩序印象,就是孩子本身就是负责玩后面自会有大人收拾,第二天一切都会恢复好,这样孩子继续玩并继续弄得满屋都是,如此在他心中才算正常。

还有如小孩子爱玩的捉迷藏,特别是他们较小时,他们的玩法总让我们感觉不理解感觉幼稚。因为他们会看着其中一个藏到桌布下面,然后一起关门出去再进来,之后掀起桌布后就找到了,这时他们就非常高兴地一起蹦蹦跳跳,并且会持续玩下去玩得乐此不疲。这些让大人很费解,或者直接认为孩子可能就是这样幼稚的。

其实不然,东西被儿童找到的时候,并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也就是说,真正吸引儿童的不是找到东西,而是在物品应有的地方找到它。这就是孩子敏感的秩序性。

这样就知道孩子的行为大多是其自我秩序的一部分,而秩序的形成是儿童对外界的观察与模仿。成人将物品乱拿乱放全无定性,儿童自然会学到。而最可叹的就是,成人的说一套做一套,让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却说过即忘。其实孩子从家人身上学到的基本都不是用语言来传导的,而是行为。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答应你一件事却又不去做时,就一点都不需要惊讶了。

成人应该要更多的了解与重视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并且要明白秩序敏感只是敏感期的一小部分。这样就能理解孩子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也能让孩子更自在更快乐。

探索的第二步,是要明白孩子的敏感期就是那个三岁看老的源头。会决定一生啊!如何重视都不过份。可惜有太多人的敏感期是被忽略甚至阻碍的。而且越了解敏感期的神奇,就会心存敬畏,所以与孩子的关系不是平等就可以的了。

性情在敏感期有所成型后,下面就是看其与外部的融合与对抗后的成效。

一个动物所处的位置和性情,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例如:羊羔性情温顺,狮子性情暴虐。小蚂蚁是勤劳者的象征。与动物不一样,儿童的心理本能是不会立即表现出来的。儿童不受既定本能支配,这个事实证明,他有更宽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每个儿童以后的发展都不相同,这就跟其外部环境紧密相关,而成人是这外部环境的主导。当成年人看见儿童在付出很多的努力后,仍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的时候,自然有种想要帮助儿童的冲动。r儿童对琐碎又无聊的事情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会付出自己大量的精力去做,最后也不会有什么意义,这在成年人看来实在是奇怪。一个儿童拿起衣服开始往身上穿的时候,这种可贵的行为不但不会得到成年人的赞扬,反而会招来一顿批评。因为成年人觉得孩子不可能快速把衣服穿好,而自己可以帮孩子快速穿好,于是就替孩子穿衣穿鞋。r可是穿衣这个简单的活动只是儿童进行的尝试,是个体会快乐的过程,是自我成长。而当成年人走过来夺过衣服,替孩子做时,在孩子眼中,成年人如同巨人一般,让孩子无法抗争。

这种匆忙霸道让儿童无所适从,当然成人匆忙霸道的原因大多还会自以为是为了孩子,但却实打实的本末倒置。

第三步就是充分认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更多的让孩子自然的接触外部环境。并逐步了解孩子们在没有利益驱动,并且也无明确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学习努力的源动力是什么。这个源动力很可能是成人与孩子的差距所在。

总体来看对童年的秘密的回顾探索,首先要以平等的心态才能理解儿童,才能反思本身的成长困惑;之后发现儿童敏感期的神奇并知晓了性情的产生根源,就要对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心存敬畏,对自我性格有一个溯源认知的同时也要反省督促自我治愈与成长;再后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尊重孩子的自然性发展。经过这些的探索回顾,对儿童成长秘密有了一些领悟。

这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到儿童已越来越接近成人的世界。这时候人性的基本规律就会渐渐占据上风。爱、依赖、占有、控制、抵触、自卑等等人性的基本点都一一登场。这时成人又会想当然地以为很明白这些并给予孩子指导,但千万不要忘了这些的根源忘了其发生成长的过程。

父母家长应该牢牢记住,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爱我们,他们爱我们胜过一切。在孩子这样对你最尊崇的爱的目光下,希望成人们都要明白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家长创造一个尽量最少限制又充满爱的环境,期间再尽可能少的加以有益引导。如孩子们能拥有美好的儿童时光,他们就会带给我们惊喜,乃至再次延续他们敏感期的神奇。这将会让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最近看的一本书中备加推崇一种成长型思维,并称之终身成长,我本身也很认同。但这种思维在孩子面前就几乎是个笑话,因为孩子的一哭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在自然性的成长,根本不需思量更不用费劲什么思维模式,孩子本身就是成长。而之所以这种思维大行其道,是因为太多人的成长早就止步于儿童期。所以与其说是家长成人造就了儿童,还不如说儿童是成年人的老师,而且是最接近完美的那个。

最后虽然读此书已百年后,但愿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9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的目标,大学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的,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的。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的某种小的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10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压制及不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正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歧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拥有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务必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较及时,较快速的解决存在的心理歧变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这些心理歧变,由于复合的形式不一样,也就要求教育者应用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因此要求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充分的积累各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手段,以便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质。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11

《童年的秘密》是探索儿童成长的书籍,从幼儿到儿童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点,让读者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详细地描绘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孩子成长的奥秘。通过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我们可以明白孩子的智力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以下就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心得:

1、孩子的世界

随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人们开始了解并越来越重视它对人们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我们深深压抑或隐藏起来的,却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影响我们性格的强大力量。

潜意识的形成很多都是源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创伤,也许我们都忘记了事件本身,但是不愉快感觉都被埋在意识的底层,历久弥新,且很难愈合。这些心理创伤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根源,而造成这种痛苦的人恰恰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

儿童时期的生活模式决定着人一生的生活模式。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为整个家庭和孩子不计回报地付出了太多精力和物质,甚至有些力不从心,但有没什么想过,你为什么会那么痛苦?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大多数面对孩子的好奇、需求无所适从,运用控制、恐吓、束缚、甚至是暴利等不平等条约管束孩子,以爱为名义教育自己的子女,其实是在用不科学不理性不成熟的行为伤害着孩子、阻碍着孩子的发展,变向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与其用错误的方式让我们的亲子关系紧张,对孩子也无意,为什么不去学习科学的方法呢?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首先是要用心观察,孩子自己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什么,走进他们的内心,最终达到了解孩子,而不是逼问,打探他们的隐私。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要一概而论,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

2、照看新生儿的方式

新生儿从原本黑暗、寂静、柔软的温室中,经历了挣扎、痛苦来到这个世界。一切的环境都与之前的不同,强烈的光线、噪音和陌生的场域令他们赶到恐惧,于是他们没有安全感,大哭不止。

因此,他们需要的是安静、舒适、温暖的环境和足够的安抚和温柔对待,来帮助他们从身体和心理上适应周围的环境。医院的护士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却是机械化的,缺乏细心和温柔。孩子在出生后的一个月之内是不需要穿衣服的,衣服的作用是保持人体原有的温度,更好的是来自身体的温暖庇护。

我们都有一种守财的本能,害怕孩子弄坏我们的任何东西、害怕他们制造麻烦,我们一定想要看住孩子,不让他们做任何的“破坏”,即使东西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3、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的本能中,有一种叫做创造,能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这个世界的过程,就是敏感期,敏感期非常重要,且随着长大就会消失,在敏感期他们会自我调节,产生强大的征服力,掌握一些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本领。

在敏感期,孩子们可能会产生情绪,乱发脾气,原因是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了危险、反感、焦虑等感觉,才会发脾气。因此,我们要弄清楚他们哭闹的真正原因,满足他们的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才会变得安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孩子的本能,他们就会变得软弱、缺乏活力。

婴儿有一种观察周围环境的欲望,他们希望看到一些能够满足心灵需要的东西。好的办法是,把婴儿床稍微倾斜成一定角度,便于让他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或者离开婴儿床的局限,在花园等环境中享受鲜花的芬芳、小草的摇曳。不推荐在婴儿床上方悬挂铃铛、玩具等。他们会用不自然的姿势关注那些摇摆不定的东西,从而对身体有害。

4、孩子心中的秩序感

婴儿会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出现对秩序的敏感,他们会对东西放在了不应放的位置上或者衣服是应该穿在身上而不是搭在胳膊上或是洗澡的姿势发生了变化或是床没有护栏等等而感到不适应、哭闹,这种对秩序的需要是发自内心的,并且非常强烈。

比如捉迷藏游戏,躲藏的意思就是能够在同一个隐蔽的地方找到同样的东西或人,他们知道东西就在那,即使闭着眼睛也可以找到。孩子是那么的单纯,他们正在对外界印象产生着感知。

如果一个人的脑中只有一些杂乱无章的图像,我们的生活在一个不按秩序摆放家具的屋子里,生活质量必然会下降。我们的头脑和生活也是一样。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12

在真正从事了两周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以后,我才读到了这本《童年的秘密》,多次接触和听到蒙台梭利的名字,却一直都没有读过她的著作。读到它的时候,才理解了为什么她的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为什么她的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而广泛传播。

书中讲到了她和孩子们的真实经历,她对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儿童之家的初始及发展,最后在儿童之家里面的很多问题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一、儿童的敏感期

不论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还是人类,都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就像毛毛虫会本能的爬向光亮的地方,因为在植物的顶端有它需要的嫩芽,在它长大之后,就会自然地放弃这种趋光性去追寻另一种适合它的食物。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样,儿童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他不知道所谓的学习是什么,接触这个世界,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世界,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本能。就像儿童天生的对妈妈的脸感兴趣对人说话的声音感兴趣,这不是周围的任何一个成年人可以教给他的。在敏感期内,儿童会表现出想要获得某种特性,在这个时期内这种特性的发展会很迅速,行为习得特别容易,一旦完全拥有了这种特性,其敏感性也会消失,但是如果这种特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制约,可能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儿童有时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可能就是这种敏感性遭到制止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想到了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还是会有这种情况,成年人总是在猜想儿童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很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其实很简单,你关注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使人专注和愉悦的事情不就是兴趣吗?一直在寻找的事情很可能就存在于当下,存在于不知不觉中。对于儿童,我们能做的就是安静观察,了解其关注的东西,然后给予更深层次的解答。这种观点与我国教育经典《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观点不谋而合。

二、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太久,成年人好像都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在很多事情当中,自己的心理历程又是怎样的。有太多的家庭,太多的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用和自己相同的成长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自己生活轨迹的复制品吗?

书中开始的部分,就提到了心灵胚胎这个概念。成人可以看到儿童身体的成长,更多时候的照顾是吃饱、穿暖,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儿童心灵的成长。从生命的开始,其实他们就已经有了身为一个人的情感,即使是婴儿也有自己的情绪,会哭会笑会关注感兴趣的事物,成人眼里的世界和儿童眼里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非常愚笨,不能正确理解很多东西,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来看,成年人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很多成年人无法关注到微小事物,儿童却能够察觉,儿童身体上的反应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弄清楚的。关键在于,成年人是否愿意以全新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儿童,是否有着足够的责任感,是否能够以一个观察者而不是统治阶级的姿态出现在儿童的生活之中。

三、自由而守纪律

“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的病人一样不动弹,这个人只能说是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得不说,对我来说,真的有些震撼,因为这是每个老师几乎都会做的事情,要求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乱动,好好听课。可是,如果这种行为不是强制,而是自发的,出于尊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育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心灵的摧残。成年人相对于儿童来说,最大好处就在于他是一个自由的人,可以决定自己想做什么。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不去做违法的事情,这是一种法律的制约,可是一个人,如果在没有各种条例制约的情况下,依然恪守着一种秩序,并且执行的过程来自于内心的乐于这样做,这就是道德。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的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纪律,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纠正和干预错误的行为,建立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帮助孩子发展。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读到作品的什么内容能令您身临其境呢?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心中常有波澜。而相对应的,我们要在读完后做好总结,把知识和感悟写进读后感里,你也许需要"童年秘密读书笔记"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1

假期,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我翻开《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读起来如沐春风,不忍释卷。当放下手中的这本书时,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可是读过书后我却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有一个观点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写道:“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自己孩子和学生自发性的活动?

她在书中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同时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由此我想,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发展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

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认为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积极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通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己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认为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因为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不同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一定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此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保持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助,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期”内,发展儿童所能够发展的各种智力。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不能再习惯性的用父辈们教育我们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而应遵循教育科学,沿着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顺势而教。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2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现在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因为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可以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理解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因为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可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马上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这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因为我年纪小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意义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今天,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3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对儿童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读童年的秘密,能够解释你教育生涯遇到的许多琐碎问题。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行为和儿童心灵成长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尤其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虽说是通过教授身体动作来掌握技术动作的规律,但此学科更接近自然贴近生活,关乎学生身体和内心成长的学科,而此书对幼儿时期的“不理解现象”之谜进行探索和解答,本书阐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秘密,是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最生动的刻画,所以,此书更应该细细的读一读。

如果问体育老师,小学生体育课是什么样子的呢?估计十个有八个老师会说,上课学生没有纪律性,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大堆,组织的教学内容难以进行,想发火但是学生当时能够安静一会,下一节课以上种种又“重复”,对与“油盐不进”皮孩子打不能打,骂不能骂束手无策,以至于体育教师都是感觉苦不堪言,在加上每天有2-3节室外的体育课,身心俱疲;课间十分钟总感觉时间太快,惧怕学生到操场集合,感觉学生来到操场,从他们的语文数学“正课”解脱,而体育课就成了“放松课”、“度假课”、“室外聊天课”。经过读取这本书,蒙台梭利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揭开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儿童的行为和心灵成长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了解儿童能够让我更好的驾驭课堂,更好的对待他们,重心定位自己,不做“暴力式武夫”体育老师,静心、镜心、精心,对学生以爱的立场从心开始。

本书的“缺乏理解力”章节提到:“由于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儿童身体活动的重要性,他们就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这成了儿童失调的原因”。作为室外的体育课,铃声响起,学生的心早就将飞向室外,室外有新鲜的空气,冬日有暖阳,夏天有微风,这一些这一切都是儿童内心敏感期所需要的元素,是儿童对客观环境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途径。而作为体育教师视角认为,体育课堂也应该是“无声”“安静”,学生就要像“植物”,是花朵,吵吵闹闹就应该是阻止,体育课就不应该发出声音。其实,体育课就应该“放一放”,这里的放不是无目的无法则的放。应该是在规则要求之下,教师有引导有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去玩,用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探索运动项目的内在结束。这与“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学生立场,教与学重心下移异曲同工之处。体育课堂就应该是乱的,就应该是吵闹的,但是也需要“规则”,体育课程规则是保证学生安全,保证学生学习更好顺利的进行,教师与学生都是规则维护者,是学生来享受“自由”的前提,但是这需要一天一点,一年级一年级的培养。如果从学生上学那一刻起,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在“规则”允许下,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只告诉教学任务,耐心让学生尝试,静心的纠正他们错误,当不规范的动作出现时,在作为示范者去教,而不是一上课就是:“你给我这样必须这样做!”,“这就是正确动作,不容置疑”。不给他们发展身体活动空间,不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这样就导致了,低段学生上课时表现还够让人接受,学生还能够积极配合,可是上了高段学生,就像拖了缰绳的野马,各种顶撞,各种反抗,各种狂乱都来了,感觉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不到他们身上的朝气蓬勃。这或许是书中所说的“儿童乐于服从成人。但是,当成人要儿童抛弃那些有助于他发展的本能时,他就不可能服从了”。如果老师不知道心理发展是这样规律,不顾儿童天然的尊严感,一味的批评指责,总感觉有些毛病怎么批评就是改不了,最后导致结果是老师身心俱疲,对班级学生失去信心,轮到这个班级时就是硬着头皮上课流程走完,而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消耗着体育锻炼时间,且心理对老师“不公平待遇”哀声抱怨。蒙台梭利指出孩童做事没有耐心,没有纪律性,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快活,心理被扭曲,如果作为教师能够多一下耐心,在教学中“等一等”,给孩子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少去干预,那么他们心理恢复了健康,自然会守秩序,有耐心。

这是我的第四篇读书感悟,读这本书时,感觉吃力,且本书学术理论性强,短短的一篇读书感悟,逻辑性甚微,且是一些对工作烦事唠叨,继续行走在探索教育奥秘之旅。

童年秘密读书笔记 篇4

主旨:是固执还是意志坚定小孩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在他们的想法里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去做才行,当看到妞妞日记爹地妈咪一切请按标准程序来时,只是觉得很有趣,我没怎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顾,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当家中来了另一个家庭的小朋友,我才发现儿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强,而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读为固执。

似乎这种大人与小孩的冲突特别容易发生在由多个照顾者照顾的情况,如果小孩心中已经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妈妈教会了某一刷牙的步骤),他会很坚持要这么做,当另一个大人换了另一种方法,小孩就可能会生气,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么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妈妈)。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例子一:一个二岁多的孩子坚持用某一种汤匙才肯吃晚饭时,父亲认为这是一种无理取闹,反而斥责孩子不吃饭的行为,同样的要求在午饭时也出现,当时妈妈就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个汤匙给他,孩子拿到汤匙后很快安静下来吃饭,在晚饭时出现同样的事,因为父亲的做法不同,父子为此都很不高兴,结果最后小孩没有在斥责后吃饭,还是等拿到对的汤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断劝说三岁多的外孙去睡觉,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说「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妈妈过来问了一句「你要拿什么一起去睡觉」,孩子拿了一个火车头,然后非常顺服的牵着妈妈的手去睡。这件事有人的解读可能是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但Motessori在类似的儿童行为观察中发现了儿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为妈妈比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显得孩子的行为较为顺服,有人称之为爱,但这种说法易让人误以为是用错方法的人不爱孩子,其实不然,在上个例子中,外婆也爱孙子,只是讲大道理不若理解儿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最新《经》读书笔记1000字(汇总8篇)


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精彩呢?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仿佛都吸收了其中浓缩了的智慧。写读后感时,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提出有新意的见解,也许以下内容“《经》读书笔记”合你需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读书笔记(篇1)

11月10号中心校组织我们一行16人,到南京市东山小学进行为期两天的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学校,体验了阳光运动80分,看了6节课,聆听了《友善用脑》讲座??我顿感受益匪浅。

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孩子们是快乐的。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运动,快乐生活。课前通过舒缓的音乐,课中动感的健脑操等让学生放松,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教会了学生轻松而自然的学习,课后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回忆巩固,让学生生成惊人的记忆力创造力。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总有一种方法是适合孩子的,找到了最合适的,学习也就一件快乐的事了。

孩子们从低年级就开始训练,从一开始就能用完整的话交流,不会出现一些我们常见的无主语现象,比如孩子回答问题时经常会说:我提醒??、我补充??、我总结??、我们讨论??、我们用__方式来表达??,小组合作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而这些都是在轻松,快乐中进行的。

环境优美的学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开阔的塑胶操场,郁郁葱葱的树木,内容丰富的橱窗,宽敞明亮的教室,浓厚而又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喜爱的明星荟萃,展示学生猜疑的展板,供学生汲取知识的图书角,绿意盎然的置物柜??每一物,每一角都充满个性,都洋溢着快乐与幸福。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则让人如沐浴春风,在快乐中学会做人做事。记得在听《水乡》这课中,有一个孩子不仅讲错了答案,而且说的是明显的方言,引得师生大笑,这也就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而执教老师却很严肃而又不失温柔地对学生说:面对别人激动时犯下的小错误,我们宽容一些,好吗?这不仅仅是我,或是全班的同学,我想在座每一位观课的老师,都会为老师的语言所折服。

给我第二感觉就是老师是轻松的。老师们轻松运动,轻松学习,轻松教学。我们听了六节实践友善用脑的课。友善用脑的课堂上,教师十分明确自己的职责:创设学习场景,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习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完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主角、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在小组中也能养成乐群、互助思想品格。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运用思维导图应该遵循人脑有异,图不同一的原则,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而不应该局限什么固定的模式,仿造固定的格局,画自己的思维导图是友善用脑课堂上教师应该强调的重点。健脑操也是友善用脑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单元的间歇,让学生花一两分钟做做健脑操活动一下,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健脑操教师也可以经常让学生做做冥想,在轻柔的音乐伴随下,学生闭上双眼,或驰骋思维的骏马,或回顾教学内容,这些方法既简单又实用,不但使友善用脑的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从东山小学的这些展示课中,我充分感受到教师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使学生愿学乐学,课堂上收到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些也都是在轻松而又愉快的情况下进行,我想在轻松地背后则是老师更多的心血。

我觉得身为东山小学的老师是幸福的,而东山小学的孩子们则是无比幸运的。我想只要我努力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总结,再实践,让我的工作更轻松,我的学生更快乐,更幸福!

《经》读书笔记(篇2)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朱自清先生,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文章似乎很有感染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所以收到这本书时我是很高兴的,刚一收到时,我就迫不及待的去书中遨游一番,迫切的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世界。

读书时我们常常迷惑,常常存在着许多疑问,譬如,对于我们如何阅读国学经典?这本书的作者朱自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自说文解字说开去,再讲易经、尚书、诗经、三礼??短短十三篇精彩导读,让我轻松读懂十三部国学经典精髓,瞬间打开阅读经典的全新视野,读了这本书,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书中还教会了我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朱自清以三十年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让我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是为《文艺十六讲》,收获颇多。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读完后您会惊喜发现,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最重要的你会发现,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文字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吸引你。

对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这本书中诗经这一部分了,因为我个人爱好诗经,喜欢那种韵律美,我觉得自己读诗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提一杯茶,拿着一本书去树林中静静地品读,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了,偶尔再伴有小鸟的鸣叫,那就更加美好和安逸了!我觉得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对于易经这一点知识,我似乎兴趣不很大,看的时候很费解,用的世间也不多,这让我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我也深深地明白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纵然可以放弃,但是也不能完全的放弃,也应该试着去钻研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点,俗话说“读的多了,知道的才多”我深刻的了解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应该坚持去做,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我们可以试着去培养兴趣,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加优秀,更加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

以前我读过《尚书》,所以对于这本书中的尚书部分记忆犹新,对它别样对待,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尚书》喜欢感一直不减。这次有机会再次读尚书,我很是激动和开心。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我觉得《尚书》文辞古奥,但是《经典常谈文艺16讲》这本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很快,很简单的就了解读懂书中的知识点。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了解尚书。然而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尚书的知识,这是很不错的。渐渐的我发现了,通过读这本书,我渐渐的了解了一些尚书方面的知识点,知道了一些很经典的知识,读古文可以让我得到跟好的熏陶。我爱诗经和尚书。

读的书越多,我越会发现,读书时的我似乎是最快乐的,每次我不开心时,去书中总能找到快乐,书好像是我的快乐的源泉,让我深深地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爱读书,更爱这本书。

《经》读书笔记(篇3)

《呐喊》正如书名,是鲁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发出的最深沉的呐喊疾呼。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其中《狂人日记》是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经》读书笔记(篇4)

我读了《昆虫记》一书后,我知道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生活在一个农村家庭里,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仍然生活的很快乐,因为他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法布尔七岁时就被父亲送入学堂,在外头野惯了的小法布尔一时难以收心,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成绩不好,但是小法布尔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别人花一分精力,他就花两分精力,他的成绩就慢慢追上来了。

三十一岁的时候,他担任了教学工作。有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在外玩,看见了一个蜂窝,回想起他的童年,写出了《昆虫记》。

《昆虫记》分蜘蛛的故事、蟋蟀的故事、蝉的故事和松毛虫的故事。其中,蜘蛛的故事最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详细描写了塔蓝图拉毒蛛、虎纹园蛛、狼蛛和蟹蛛等蜘蛛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比如蟹蛛捕食时,会用两只长长的脚一边转动猎物,一边用丝缠绕猎物,直到猎物不能动弹后,才用嘴上的吸管,吸取猎物的汁液。还有塔蓝图拉毒蛛,会编织一张大网,等猎物撞上来后,它就会先用它的毒牙毒晕猎物,然后慢慢地享用。

读了《昆虫记》一书后,不仅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自然界还有那么多的昆虫,而且,每种昆虫都有自己奇特的本领。还让我学习到了作者的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和不甘落后、刻苦钻研的精神。使我深受启发,我要学习法布尔的这些精神,努力学习,今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读书笔记(篇5)

我喜欢读书,读过的书不知有多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岁时妈妈给我讲过的那本幼稚的画书《卖火柴的小女孩》。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叫卖火柴。她的鞋子丢了,而她的火柴却一根也没卖掉每当我的妈妈抱着我,用颤抖的声音讲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天真地问她为什么要去卖火柴?妈妈说:因为她家里很穷,如果不卖掉火柴的话,她的爸爸就会打她。我根本听不懂,所以就撒娇的说:我不听这个了,这个不好玩!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跟那个小女孩比起来,是多么幸福啊!我每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回到家中有丰盛可口的饭菜等着我,家里人都会送给我温馨的问候。

以前,我总在想:我会不会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啊?今天我醒悟了,我不会跟她一样,因为我有疼爱我的父母,关心我的祖辈,最关键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盛世的年代里。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希望你能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共同生活,一起学习,我一定会让你高兴起来的!

《经》读书笔记(篇6)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很熟悉的旋律中配上当堂学习的主要句行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英语教学又有了许多新的想法。以后,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的书籍。更好的帮助自己搞好英语教学工作。

《经》读书笔记(篇7)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学识就渊博,书读多了,就有真才实学,有了真才实学,他就与众不一样,是什么不一样呢?是气质,是修养,是人品,是浑身流溢的书香味。“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爱读书的人的写照。

爱读书的人,不管走到那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他可能貌不惊人,但他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的混合,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

读书是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书,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品味,不一样的品味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选择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因而演绎出一道人与书的风景线: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他们比较注重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使他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他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哉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可爱可敬;

还有的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者只是附庸风雅,他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新闻。他们比较实际,有点儿俗气,但好在他们毕竟读点书,能通晓一些事理。

喜欢读书的人,学历可能并不高,但他必须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

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异常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

经常读书的人,一般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而每一个结论会经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有高智商,做事会思考,恰到好处地应对未知;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地拒绝盲目;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很少犯错误。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爱读书的人都很美,有些爱读书的人还美得别致:

因为他爱读书,足以怡情,其怡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因为他爱读书,足以博彩,其博彩,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因为他爱读书,足以长才,其长才,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个崇尚知识的社会阳光灿烂,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活力永驻,一个善于引导读书的学校宁静和谐,一个勤于阅读的人生绚丽多彩。

读书直接促进着一个人的成长提高,读书拓展着一个人的人生宽度,读书涵养着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我们几乎能够说,读书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朋友们,让我们都捧起书本,读书吧!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而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人生最大的凄凉,莫过于退休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自我还没有认真地工作过;而最大的悲哀,则是临去的刹那才发现自我从未与书交过朋友。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我相信爱读书的人都是美丽的,我喜欢读书,我更喜欢爱读书的人!我赞美你———爱读书的人!

《经》读书笔记(篇8)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我分享书中几个非常触动我的观点:

1.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儿童难道没有受过痛苦吗,那位母亲需要专门的照顾,儿童难道不需要吗?

我记得我家壮壮出生的前24小时是在观察室里度过的,现在想来他将是多么痛苦,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个世界,我甚至连看他一眼都没看,而家人只顾着给他拍照,跟亲戚传达这种喜悦,而完全没有顾及到他的感受。下面这张就是他爸爸匆忙给拍的第一张图片。

2.要让母亲保持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新生儿抱走,只有喂奶时才抱回来。给新生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并用花边和丝带打扮起来,这个过程颇使他心神不宁。所有这些,就相当于要母亲在分娩之后立刻起床穿衣参加一个宴会一样。

我们大多数家庭现在都请月嫂或去月子中心,对妈妈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事情,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跟宝宝同床,虽然当时会累一些,当你后来再回想时,我保证你会甜蜜的笑出声来。我从壮壮出生只要我不出差只要在家肯定一起睡的,下面这张是坐月子的时候牵着手睡觉。

3.外部秩序: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读到这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个画面,每次我进屋拖鞋,鞋如果不是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壮壮肯定就会重新来放,如果地上,桌子上甚至其他地方只要有他认为的垃圾就会马上全部丢到垃圾桶里。看门口的鞋壮壮摆的,还有他帮我收拾其他东西的图片。

4.捉迷藏:一个儿童当着其他儿童的面藏到铺着长长的台布的桌子下面,然后其他儿童走出房间,等他们再回到房间时马上就去掀起桌布,当他们看到藏在桌子下面的的同伴时就高兴的大声叫喊起来。这些儿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种游戏,而且都是藏在同一个地方。

我想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吧,我记得小猪佩奇第一辑捉迷藏当中乔治就是这样的,这也是孩子的秩序感,我家壮壮也是,跟爸爸玩捉迷藏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藏,如果爸爸换了地方他会很生气,大声喊:爸爸,快藏”爸爸每次都好无奈,我明明藏好了,哈哈。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8篇】


300字的童年读书笔记我们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300字的童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但在这,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许多丑是,舅父们为争财产而互相反目为仇,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他却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长,不像他的舅父们一样。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高尔基小时侯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才会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高尔基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拥有一个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去捡垃圾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早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我那数不尽的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童年》这本书了,这本书是着名的高尔基自传,这本书让产我看到了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成长的。

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岁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四岁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阿谬沙和他外祖母到他外祖父家,后来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因劳累而发烧去世

比起主人公阿廖沙,我们不知道幸福到哪里去了,白天能做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心爱的玩具等等。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不耍小孩子气的人,他在家里小心翼翼地干活但是他总是受到二个舅舅的冷眼相对,他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有沉重的压力,他也没有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害怕过,他没有因为外婆去世而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在阿廖沙的童年里,他认清了各种各样的人,如慈祥的外祖母,善良的瓦尼亚,两个贪财而又小气的舅舅等等。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而对困难,我们不要放弃,要永往直前。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童年》读书笔记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着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但在这,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许多丑是,舅父们为争财产而互相反目为仇,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他却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长,不像他的舅父们一样。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高尔基小时侯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才会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高尔基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拥有一个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高尔基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听朋友说他还出了许多有趣的书呢。我一直很想了解培养高尔基的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他的亲人又是怎样教育他的?打开高尔基的童年一起分享他的酸甜苦辣吧!

高尔基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外公自私残暴,为了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他残酷地对待工人,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来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

而外婆善良、慈祥,她心甘情愿把生活的一切压力毫无怨言的都承担下来。她还能和、歌善舞,善于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而且十分伟大,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与外婆同类的还有小伙子茨网,是一个弃婴,被外婆捡到后一直养着,虽然被当成牛马使唤,但仍然十分善良、乐观。

我最欣赏高尔基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做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量用自己的力量去充实着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在高尔基写的?童年?中他真实的描述了自己的苦难的童年,特别是还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真实生动的图画,可是高尔基的童年还是快乐的。因为他有那些关心他的家人,他外祖母看见他被人打,自己就去挡住他;在高尔基生病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他自己生病了没有看医生,而是守在他的身边,就这样他的父亲生病死了;而他的妈妈看见自己的丈夫死了,自己一个人照顾着全家。

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件事,我有一个哥哥对我可好了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逗我开心,有时候我生气还让我打他,当我的出气筒。心情好的时候他就带我出去玩,还送给我了很多东西。别人欺负我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帮我出气。可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生了一场大病死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的往下流,眼睛哭得都肿了红了。我非常地伤心。

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可连的高尔基3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

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么样,可后来又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

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

而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他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时代在不断进步,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放假这段期间我读了《童年》这部长篇小说,这是高尔基的自传性的三部曲的第一部。

这部小说描述了阿列克谢在他父亲去世后在他的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在年幼的他眼里成人的世界时那样的冷酷无情,他的母亲在他父亲的遗体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在祖父家舅舅们为了家产争吵,他们毒打妇女儿童,在这个家只有外祖母爱他,外祖母常常给他讲故事,在他的童年里外祖母带给了他无限的欢乐,外祖母的温柔、乐观,温暖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坚强的面对痛苦的生活。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的童年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这部书,生动、形象、细腻,的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形象的描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1000字(汇总8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梦的解析》读书笔记,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由作者撰写。此时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成读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样才能够突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呢?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1

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不够了解,虽然在看书的时候觉得看他列举的那些梦的例子很是神奇,也非常的有趣,跟着弗洛伊德去领略他的释梦,确实感觉是那么一回事,可是对于他的解释的方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却不是那么的明白,我不能说我看懂了他的理论,这本梦的解析虽然引用了大量的例子,但是即便较少笔墨的对于梦的分析,确实还是不那么容易就能理解的。通读一遍全书之后得到的只是些许的皮毛,或许是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或者是我才明白的所以然。无论如何还是加深了我对梦、对梦的解析,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源有三个:

一、最近的印象,是指我们最近所见。所闻。所思等一切跟自己有关可能发现的事情会出现在梦中。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完整的结构,甚至是乱七八糟的,但是能够在梦者的最近活动的某一场景找到梦的来源。话说回来一边在看书,是对于梦的额觉察比较敏感,我很多时候会记得自己做过的梦,然后也试着在套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给自己的梦一个简单的解释。比如:有天晚上我梦见在一间课室里我的一个同学在给我上课,下面就我一个人在听的津津有味,还不时会问几个问题。后来我想想觉得那是因为前几天的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个同学在讲他最近学到的新知识,大家都特别的感兴趣,包括我,但是我还是有些问题不明白的,所以就梦到他继续在给我讲课吧。

二、儿童时的经验,这样的梦一般是孩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并且对于本人有深刻的影响。如:小时候的玩伴或者小时候经历过的故事都可能出现在梦中,这个需要对孩时记忆的唤醒才能找到梦的根源。

三、躯体的感觉刺激。躯体刺激很有可能出现在梦中。比如:要上班的人早上听到闹钟响了却不愿意起床,就可能梦见自己已经在办公室坐着已经在工作了。

由此看来,梦不仅能帮助我们回忆以前的事情。还有可能预知以后发生的事情。但这个不是绝对的,感觉像是在电视剧里的未卜先知,这是不科学的说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种精神活动,常常是源于愿望的满足。作者举了许多实例,其中一个是他的5岁的小儿子的梦。有一次,他们全家到达赫山脚下去游玩。小儿子由于常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山上的西蒙尼小屋,因此他并不满足于在山下玩。但父母并没有带他上山,他当时不很高兴。作者说:“第二天早上,他神采飞扬地跑过来告诉我;‘昨晚我梦见我们走庙到了西蒙尼小屋。’我现在才明白,当初我说要去达赫山时,他就满心地以为他一定可以由荷尔斯塔特翻山越岭走到他天天用望远镜所憧憬的西蒙尼小屋去,而一旦获知他只能以山脚下的瀑布为终点时,他是太失望了,太不满足了。但梦却使他得到了补偿。”又一个梦: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岁的小女儿、5岁3个月的儿子,以及邻居家12岁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儿对邻居家的男孩有好感,两人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早餐时小女儿说:“作晚我梦见艾米尔成了我们家的人,和我们一样叫爸爸、妈妈,和我们同睡一个房间,妈妈进来,在每个人的枕头下塞了一块巧克力”。小女儿想让邻居家孩子成为永久的好朋友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这个观点说梦是愿望的满足,仔细的想来,确实很多的梦是因为白天有事情没有完成,在晚上的时候借助梦的作用是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还是拿我自己的那个同学讲课的梦来说,用在说是愿望的满足也是完全符合的,类似的梦应该是很多很多的。

如果说梦有隐义的,我觉得最隐蔽的是弗洛伊德介绍的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即是本我的表现。在超我的戒备减弱的时候,由于做梦的人有不少想法是违反道德的,于是潜意识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冒出来。有些梦之所以无法理解是梦的改装的原因。为了要真正的认识梦的内容就要识破梦伪装的外衣,那就必须得知道梦是怎么伪装的。这里弗洛伊德着重介绍了梦的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对我来说关于梦的伪装和梦的运作是最难理解的了。例子都很生动也合情合理还是就是不能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

正如先前所言,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来之时很多人对此表示极其不赞同,特别是性的话题,我觉得很多的梦弗洛伊德都可以用它的原则来解释为与性相关,例如所有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竖阳)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及矛亦是一样。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描述各个进出口时,这个解释更不容置疑了。而梦里阶梯、梯子、楼梯或者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为——而梦者攀爬着光滑墙壁,或者由房屋的正面垂直下来(常常在很焦虑的状况下),则对应着直立的人体,也许是重复着婴孩攀爬着父母或保姆的梦的回忆。“光滑”的墙壁是指男人;因为害怕的关系,梦者常常用手紧捉着屋子正面的突出物。在他这样的解释下,我觉得很多的东西其实都是很常见了,如果都要灌上性的名头,也难怪在梦的解析推出的时候收到很多的质疑。

拜读完整本书之后,感觉对于梦的分析,利用的方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了,不同的人透过不同的视角选择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会因人而异。但是我学到更多的是对弗洛伊德的了解,对一直以来感兴趣并且想多了解的梦的了解。梦的内涵是无穷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内容是深沉的。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2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

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

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3

前段时间晚上经常做梦,所以找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虽然书中有很多地方读的不是很明白,但还算是坚持读完了。《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通过梦的解析我了解到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是人的欲望的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宣泄,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弗洛伊德说梦是欲望的达成,但又为何会有不愉快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由此可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每天醒来都会记得很多梦,也会忘记更多的梦,但无论什么样的梦,在醒来以后都会发现在梦里的经历和场景其实都很假,或者是很荒诞,比如梦里大多没有颜色,有时死去的人也会在梦里出现等等。醒来回忆梦境,会发现梦里依然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只有清醒才会发现。

或许你还会不解,那就多读读《梦的解析》吧!

20xx.11.4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4

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我家儿子从一岁多开始涂鸦,2岁3个月画出第一个成形的自画像,到现在已经2岁10多月,已经可以画出头,躯干,四肢分开的人像,丰富表情的五官,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分,但是我们家长都不是学美术的,对绘画没有任何的渊源,也不敢随便交给哪个绘画老师,怕遇到不好的老师,遇到不好的教化方式,反倒坏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最重要的兴趣。所以一直在网上找寻幼儿绘画的书籍等咨询,无意发现杨老师的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非常专业的一本关于儿童绘画的教程和各种案例,让自己收益匪浅,除了可以参照书中儿童画发展的一些规律,对儿子画画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教程案例,可以用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小家伙保持画画的热情和兴趣。有了这本书,可以暂时把给老师寻找美术老师的计划搁置……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5

梦是愿望的达成。梦是选择新近生活的不重要经验、精神残余和幼年最初印象。梦具有精神病的一些状态。对梦愿望实施稽查作用时,迫使梦在表达压抑愿望时采用伪装的形式。

伪装是显意转化为隐意,通过材料的移植(强度不高的观念逃脱审查,从强度高的观念提取能量进入意识)和凝缩(将几个梦念集合为一个梦的意象,通过省略的方式来实现)形成梦的活动。

梦的伪装是稽查的第一结果,梦中情感压抑的平淡无奇是稽查的第二结果。为了让支离破碎梦的片段不那么荒谬,以半醒半睡的思维对材料进行梦的润饰作用;梦的遗忘是稽查作用的抵抗产物。

潜意识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前意识(储存在长时的记忆的信息,审查潜意识进入意识)-意识(现实的心理现象)。知觉产生的记忆痕迹属于潜意识,在睡眠中前意识的稽查放松,让梦念进入意识。

一种观念退回最初产生的感官,是梦的回归。回归也是某一观念不能进入意识的一种抵抗产物。幼年记忆藏于潜意识中,又不能被意识记住,却又因为稽查的作用让不能得到表达的新近的经验思想施加影响,这些思想被潜意识的幼年记忆引入回归,通过梦的形式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童年景象所替代。

原发系统就是对外部带来的痛苦体验进行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继发过程,则是通过经验和联想来判断本能的条件反射可能是一种误判,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痛苦,达到满足的体验。精神机构最早产生的是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可以抑制和掩盖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出现的太晚,永远只是帮潜意识引导一条便捷的道路和更好的目标。

童年潜意识的愿望既不能毁灭也不能抑制,这些愿望又与继发思想相冲突,从而不能实现这些愿望产生了痛苦情感就是压抑的本质。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6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大的冷落和责难。虽然今天,人们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而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观点并不能全盘接受。《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7

早上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对于书中关于梦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相信很多喜欢心理学的人都对弗洛伊德这个名字有所了解,但我也是第一次从这本书中才知道,我们所了解的“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这样的概念,居然也是他通过这本书首次提出来的。

当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应该多读书。我们平时所认为读了多少书,真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当读的越多,了解越多,才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以及知识海洋的浩瀚。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关于做梦的三个来源解释。有一种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远古时代所流传下来的,就是梦是属于神明的指示,是属于超自然的范畴,于是也就有了很多解梦的说法。另外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所说的,是人们精力过剩所产生的一种没有意义的精神活动。关于这一点,因为有些梦实在是不能单纯地用无意义去解释,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而第三个解释就是书的作者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欲望通过改头换面显现出来的精神活动,是有意义的,同时可以通过解析梦境来治疗一些心理疾病。

无疑,他的这个说法从最开始人们的不理解到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

在这本书中,我也开始了解了梦的原理,懂得了关于梦境内容背后可能潜藏的心理活动,心理意识。通过读这本书,更加地笃定了应该多读书的想法。而这还只是读了一本关于心理的著作,充其量只是在书的海洋中的一小滴,如果大量地阅读这一类型的书,才会有了把这些知识点联系成线,成面,才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8

早就对弗洛伊德和‘梦的解析’有所耳闻,之前看电影‘穆赫兰道’,听说里面有关梦的表现有不少就来源于这本书,决定拜读下这本书。但还未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读不下去,主要原因是书中内容十分枯燥,作者的主观性太强,感觉弗洛伊德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各种解释都是臆断和猜测又或是生搬硬套。但本着不半途而废,还是过完了全书。

书中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很多,总结下我个人比较认可的观点。这些观点基本都是书中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没有认真去读。

1.所有的梦都是愿望的实现。有些梦看似痛苦,其实是梦的改装现象,经过解析后会发现梦本质上还是愿望的实现。

2.梦的素材几乎都来源于近期的印象或孩提时的记忆。

3.“梦是睡眠的维护者,而不是扰乱者”。人只有在睡眠不好的时候才会去做梦,而做梦的目的是为了抵消或减小干扰睡眠的因素。因此做梦不是导致睡眠不好的因素,而是解决睡眠不好的方法。梦是一项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益的心理活动。

4.一个人是由两部分构成:意识+潜意识。我们之所以感到矛盾、冲突、纠结、失控,是因为意识与潜意识背道而驰(分离),要想缓解内心冲突、获得心灵的成长,必须引导意识和潜意识,让两者由分离、冲突趋向于整合、统一,但潜意识是不能被意识到的,只能通过对行为、情绪的事后分析得出其端倪,这需要高超的内省能力,另外还有一种最便捷的了解梦的渠道:梦。

读完‘梦的解析’,觉得书中很多观点瞎编乱造,不是一本外行人值得去看的书。但之后看到书友的评论,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让我有了重读这本书的想法。事实上,我们读书的时候都要抱着独立思考去看,不需要全盘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我们所需要的是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像是看‘梦的解析’这本书,我们并不用把弗洛伊德的解析的内容和观点奉为金科玉律,我们读弗洛伊德,去了解他的理论观点,感受他的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就足够了。不要想着看完书,就可以把书中内容全盘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模板9篇)


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1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认为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降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而导致儿童心理变异的表现,主要是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和说谎。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通过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师能从本书的许多具体事例和理论阐述中得到启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在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2

这本书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对我的思想触动极大。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实际上,我们了解他们爱的方式吗?我们了解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这就使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观的心去观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使幼儿更好的随着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更加充满活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3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百年前风靡欧美的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对书中内容钦佩的同时,不由得想到了那时的中国儿童。当时已提出了“少年强则国强”,但直到百年后的现今,这句话在更多人眼中还是做为口号的意义更大些。特别是对做为孩子第一老师的父母而言,在如今社会的浮躁中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及怎样让“少年强”以及更深层的源由,更不要说从中反思其对成人世界潜意识层面深远影响。

而本书作者从实践中总结与思索后,在百年前已指出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并形成理论有效践行,使其理念广泛传播延续至今。以蒙台梭利命名的儿童之家、幼公园遍布世界。但书中有部分宗教类讲解,只能是仁智各有所见吧。

成人的世界碌碌匆匆茫茫然,儿童的世界充满活力热情和欢快,叫成人怎能不对其念念不忘。可每个成人都是儿童成长起来的,为什么就变成两个“世界”的人了?其实就像儿童的眼晴,那么清澈透亮,让人看一眼都几乎能忘了忧愁,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可随着成长,如宝玉蒙尘,变得浑浊变得灰暗,早已不知初心,成了世界规则的傀儡,任其摆布。所以偶尔对童年的回忆怀念都是一次拂尘的机缘,可以让你去寻觅人生的源头,了解人生与自我的成长秘码。

曾经对“三岁看一生”这句老话很不解不屑,但人好像就是不断在推翻自己的观念中成长的,所以说“打自己脸”是成长。打得越深越狠成长越多,不过必须适度因为脸会肿的。或者说就是因为怕肿就拒绝了成长。

其实童年对人的影响虽缓慢但却深刻持久,而成年人的性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成定局。但孩子长大后已记不清儿童时期的性情,而长辈也只说些浪漫夸张的所谓趣事,所以个体很难自我验证这句老话的道理。不过自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在内心深处告诉你这是非常正确的。虽仍不认可“定局”二字,但这个模糊的意识让我有一种明悟,懂得了很小的时候对人生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并且神秘而悠远。

所以回顾本书会有一种探索人生为何会如此的感受,拂去无数尘埃,揭开一层层面纱,向着那清澈透亮追寻而行。回顾就从成人对儿童的不理解说起。

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而来,为什么却不理解儿童呢?因为不想!或者说不值得!这是一种成人专有的傲慢。人们更困惑更无知的地方还有他们意识不到儿童同样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自行慢慢完善,而这需要时间去完成。可这期间,成年人就会喜欢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儿童,他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出来的儿童才是完美的,完全忽略自己本身实际的现状。只要儿童的行为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那么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是不能原谅的,会被要求立即改正。这就是成年人教育儿童的方式。纵然他们说自己为儿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付出式教育只不过是压抑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成人对儿童的轻视,这种不理解的轻视是因为儿童会有很多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大人们却从来不去深思儿童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儿童是内心空白什么也不懂,需要被教育被填充的对象。

而不懂儿童心理的成年人,在与儿童交往时,更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霸道强制,并且都会以为孩子好为名义。孩子这时是弱势的,即使不满也只能妥协。这就为日后的叛逆埋下了伏笔。而将来孩子的叛逆有多严重,就知道父母曾经有多么的自私霸道。

孩子在父母面前是个弱者,孩子要依据自己的内心来发展,父母就要学会控制自己,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把理解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也是教育的起点。

所以回顾探索童年的秘密,第一步是要去理解儿童,也是了解曾经的自己与成人的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成人以平等的心态与儿童去形成沟通。理解只是开始,之后是更深入的认识那些成人失去了又怀念不已的儿童的神奇。

我们对儿童表现出的惊人的征服力早就习以为常,使得我们对儿童身上发生的“奇迹”都熟视无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年人学习一门新语言是非常困难的,成年人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也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行。那么一无所知的儿童是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呢?如何自然而然地学会说话,并且学会所有说话的细节呢?r这就要说到儿童的敏感期。儿童在这个时期不但会自学新的东西,而且会自我调节。就像自备能量源,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能量。

很多儿童的敏感期能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五岁左右。这个时期是非常神奇的,儿童会用惊人的方式感知外界环境。在这个时期内儿童会有充足的内在活力。它能让儿童轻松地征服事物,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的知识。但是如果这个时期里儿童的敏感性被阻碍,无法发挥出来,儿童的心理就不会正常发育。儿童的心理会发生紊乱甚至是扭曲,造成心理上的重大创伤。但人们对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却了解很少。事实上,儿童心理的大多数伤痕是由于成年人的疏忽而不知不觉造成的。

其中秩序敏感相对最典型突出。秩序对儿童和成年人来说重要程度是不同的,秩序能带给成年人一种外在的愉悦。但却是儿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同鱼与水一样。孩子不能语言表达时经常莫名的哭闹,往往是他心中的秩序被破坏了。如水瓶经常放在那里,在孩子心中形成印象后,就不能换位置,否则就会不高兴甚至哭闹。

更典型的比如孩子总是将玩具玩完后弄得满屋都是,有时还不让收拾,只有等其睡觉了才可以收拾。这其中的原因是,在他心中对此形成一种秩序印象,就是孩子本身就是负责玩后面自会有大人收拾,第二天一切都会恢复好,这样孩子继续玩并继续弄得满屋都是,如此在他心中才算正常。

还有如小孩子爱玩的捉迷藏,特别是他们较小时,他们的玩法总让我们感觉不理解感觉幼稚。因为他们会看着其中一个藏到桌布下面,然后一起关门出去再进来,之后掀起桌布后就找到了,这时他们就非常高兴地一起蹦蹦跳跳,并且会持续玩下去玩得乐此不疲。这些让大人很费解,或者直接认为孩子可能就是这样幼稚的。

其实不然,东西被儿童找到的时候,并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也就是说,真正吸引儿童的不是找到东西,而是在物品应有的地方找到它。这就是孩子敏感的秩序性。

这样就知道孩子的行为大多是其自我秩序的一部分,而秩序的形成是儿童对外界的观察与模仿。成人将物品乱拿乱放全无定性,儿童自然会学到。而最可叹的就是,成人的说一套做一套,让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却说过即忘。其实孩子从家人身上学到的基本都不是用语言来传导的,而是行为。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答应你一件事却又不去做时,就一点都不需要惊讶了。

成人应该要更多的了解与重视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并且要明白秩序敏感只是敏感期的一小部分。这样就能理解孩子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也能让孩子更自在更快乐。

探索的第二步,是要明白孩子的敏感期就是那个三岁看老的源头。会决定一生啊!如何重视都不过份。可惜有太多人的敏感期是被忽略甚至阻碍的。而且越了解敏感期的神奇,就会心存敬畏,所以与孩子的关系不是平等就可以的了。

性情在敏感期有所成型后,下面就是看其与外部的融合与对抗后的成效。

一个动物所处的位置和性情,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例如:羊羔性情温顺,狮子性情暴虐。小蚂蚁是勤劳者的象征。与动物不一样,儿童的心理本能是不会立即表现出来的。儿童不受既定本能支配,这个事实证明,他有更宽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每个儿童以后的发展都不相同,这就跟其外部环境紧密相关,而成人是这外部环境的主导。当成年人看见儿童在付出很多的努力后,仍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的时候,自然有种想要帮助儿童的冲动。r儿童对琐碎又无聊的事情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会付出自己大量的精力去做,最后也不会有什么意义,这在成年人看来实在是奇怪。一个儿童拿起衣服开始往身上穿的时候,这种可贵的行为不但不会得到成年人的赞扬,反而会招来一顿批评。因为成年人觉得孩子不可能快速把衣服穿好,而自己可以帮孩子快速穿好,于是就替孩子穿衣穿鞋。r可是穿衣这个简单的活动只是儿童进行的尝试,是个体会快乐的过程,是自我成长。而当成年人走过来夺过衣服,替孩子做时,在孩子眼中,成年人如同巨人一般,让孩子无法抗争。

这种匆忙霸道让儿童无所适从,当然成人匆忙霸道的原因大多还会自以为是为了孩子,但却实打实的本末倒置。

第三步就是充分认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更多的让孩子自然的接触外部环境。并逐步了解孩子们在没有利益驱动,并且也无明确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学习努力的源动力是什么。这个源动力很可能是成人与孩子的差距所在。

总体来看对童年的秘密的回顾探索,首先要以平等的心态才能理解儿童,才能反思本身的成长困惑;之后发现儿童敏感期的神奇并知晓了性情的产生根源,就要对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心存敬畏,对自我性格有一个溯源认知的同时也要反省督促自我治愈与成长;再后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尊重孩子的自然性发展。经过这些的探索回顾,对儿童成长秘密有了一些领悟。

这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到儿童已越来越接近成人的世界。这时候人性的基本规律就会渐渐占据上风。爱、依赖、占有、控制、抵触、自卑等等人性的基本点都一一登场。这时成人又会想当然地以为很明白这些并给予孩子指导,但千万不要忘了这些的根源忘了其发生成长的过程。

父母家长应该牢牢记住,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爱我们,他们爱我们胜过一切。在孩子这样对你最尊崇的爱的目光下,希望成人们都要明白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家长创造一个尽量最少限制又充满爱的环境,期间再尽可能少的加以有益引导。如孩子们能拥有美好的儿童时光,他们就会带给我们惊喜,乃至再次延续他们敏感期的神奇。这将会让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最近看的一本书中备加推崇一种成长型思维,并称之终身成长,我本身也很认同。但这种思维在孩子面前就几乎是个笑话,因为孩子的一哭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在自然性的成长,根本不需思量更不用费劲什么思维模式,孩子本身就是成长。而之所以这种思维大行其道,是因为太多人的成长早就止步于儿童期。所以与其说是家长成人造就了儿童,还不如说儿童是成年人的老师,而且是最接近完美的那个。

最后虽然读此书已百年后,但愿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4

在真正从事了两周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以后,我才读到了这本《童年的秘密》,多次接触和听到蒙台梭利的名字,却一直都没有读过她的著作。读到它的时候,才理解了为什么她的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为什么她的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而广泛传播。

书中讲到了她和孩子们的真实经历,她对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儿童之家的初始及发展,最后在儿童之家里面的很多问题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一、儿童的敏感期

不论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还是人类,都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就像毛毛虫会本能的爬向光亮的地方,因为在植物的顶端有它需要的嫩芽,在它长大之后,就会自然地放弃这种趋光性去追寻另一种适合它的食物。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样,儿童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他不知道所谓的学习是什么,接触这个世界,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世界,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本能。就像儿童天生的对妈妈的脸感兴趣对人说话的声音感兴趣,这不是周围的任何一个成年人可以教给他的。在敏感期内,儿童会表现出想要获得某种特性,在这个时期内这种特性的发展会很迅速,行为习得特别容易,一旦完全拥有了这种特性,其敏感性也会消失,但是如果这种特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制约,可能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儿童有时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可能就是这种敏感性遭到制止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想到了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还是会有这种情况,成年人总是在猜想儿童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很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其实很简单,你关注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使人专注和愉悦的事情不就是兴趣吗?一直在寻找的事情很可能就存在于当下,存在于不知不觉中。对于儿童,我们能做的就是安静观察,了解其关注的东西,然后给予更深层次的解答。这种观点与我国教育经典《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观点不谋而合。

二、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太久,成年人好像都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在很多事情当中,自己的心理历程又是怎样的。有太多的家庭,太多的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用和自己相同的成长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自己生活轨迹的复制品吗?

书中开始的部分,就提到了心灵胚胎这个概念。成人可以看到儿童身体的成长,更多时候的照顾是吃饱、穿暖,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儿童心灵的成长。从生命的开始,其实他们就已经有了身为一个人的情感,即使是婴儿也有自己的情绪,会哭会笑会关注感兴趣的事物,成人眼里的世界和儿童眼里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非常愚笨,不能正确理解很多东西,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来看,成年人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很多成年人无法关注到微小事物,儿童却能够察觉,儿童身体上的反应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弄清楚的。关键在于,成年人是否愿意以全新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儿童,是否有着足够的责任感,是否能够以一个观察者而不是统治阶级的姿态出现在儿童的生活之中。

三、自由而守纪律

“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的病人一样不动弹,这个人只能说是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得不说,对我来说,真的有些震撼,因为这是每个老师几乎都会做的事情,要求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乱动,好好听课。可是,如果这种行为不是强制,而是自发的,出于尊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育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心灵的摧残。成年人相对于儿童来说,最大好处就在于他是一个自由的人,可以决定自己想做什么。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不去做违法的事情,这是一种法律的制约,可是一个人,如果在没有各种条例制约的情况下,依然恪守着一种秩序,并且执行的过程来自于内心的乐于这样做,这就是道德。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的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纪律,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纠正和干预错误的行为,建立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帮助孩子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5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儿童诞生之时,同时,幼儿教育就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重复练习。在儿童对外界事物处在敏感期内,正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如果幼儿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活动时,他们就能聚精会神的不断地反复的练习这一行为,直至这一行为到达其所处的年龄得承受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天才儿童这种发展会超越几个年龄发展阶段。之因此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者,幼儿的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由此教育者,不就应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带给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带给更多的可能的空间,即使由敏感性构成的个体潜质,在今后的发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发展,但对儿童的综合潜质的提高是会有帮忙的。总之,教师要尽可多的为儿童带给能够使儿童重复练习的环境。

二是自由选取。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来选取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始重要牢记不好限制儿童的自由选取性,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带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取。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6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现在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因为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可以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理解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因为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可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马上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这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因为我年纪小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意义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今天,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7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我分享书中几个非常触动我的观点:

1、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儿童难道没有受过痛苦吗,那位母亲需要专门的照顾,儿童难道不需要吗?

我记得我家壮壮出生的前24小时是在观察室里度过的,现在想来他将是多么痛苦,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个世界,我甚至连看他一眼都没看,而家人只顾着给他拍照,跟亲戚传达这种喜悦,而完全没有顾及到他的感受。下面这张就是他爸爸匆忙给拍的第一张图片。

2、要让母亲保持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新生儿抱走,只有喂奶时才抱回来。给新生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并用花边和丝带打扮起来,这个过程颇使他心神不宁。所有这些,就相当于要母亲在分娩之后立刻起床穿衣参加一个宴会一样。

我们大多数家庭现在都请月嫂或去月子中心,对妈妈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事情,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跟宝宝同床,虽然当时会累一些,当你后来再回想时,我保证你会甜蜜的笑出声来。我从壮壮出生只要我不出差只要在家肯定一起睡的,下面这张是坐月子的时候牵着手睡觉。

3、外部秩序: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读到这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个画面,每次我进屋拖鞋,鞋如果不是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壮壮肯定就会重新来放,如果地上,桌子上甚至其他地方只要有他认为的垃圾就会马上全部丢到垃圾桶里。看门口的鞋壮壮摆的,还有他帮我收拾其他东西的图片。

4、捉迷藏:一个儿童当着其他儿童的面藏到铺着长长的台布的桌子下面,然后其他儿童走出房间,等他们再回到房间时马上就去掀起桌布,当他们看到藏在桌子下面的的同伴时就高兴的大声叫喊起来。这些儿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种游戏,而且都是藏在同一个地方。

我想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吧,我记得小猪佩奇第一辑捉迷藏当中乔治就是这样的,这也是孩子的秩序感,我家壮壮也是,跟爸爸玩捉迷藏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藏,如果爸爸换了地方他会很生气,大声喊:爸爸,快藏”爸爸每次都好无奈,我明明藏好了,哈哈。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8

最近,我拜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使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记得刚看到书名时,便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童年的秘密是什么?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其中成人所设置的障碍是关键。我们成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对设计孩子的人生越来越“热心”、“积极”、“强势”、“自我中心主义”,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作为童年主人的孩子反而几乎失去了选择童年幸福的权利,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

成人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永恒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篇9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压制及不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正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歧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拥有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务必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较及时,较快速的解决存在的心理歧变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这些心理歧变,由于复合的形式不一样,也就要求教育者应用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因此要求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充分的积累各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手段,以便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质。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集锦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集锦》,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1】

《童年的秘密》是探索儿童成长的书籍,从幼儿到儿童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点,让读者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详细地描绘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孩子成长的奥秘。通过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我们可以明白孩子的智力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以下就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心得:

1、孩子的世界

随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人们开始了解并越来越重视它对人们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我们深深压抑或隐藏起来的,却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影响我们性格的强大力量。

潜意识的形成很多都是源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创伤,也许我们都忘记了事件本身,但是不愉快感觉都被埋在意识的底层,历久弥新,且很难愈合。这些心理创伤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根源,而造成这种痛苦的人恰恰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

儿童时期的生活模式决定着人一生的生活模式。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为整个家庭和孩子不计回报地付出了太多精力和物质,甚至有些力不从心,但有没什么想过,你为什么会那么痛苦?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大多数面对孩子的好奇、需求无所适从,运用控制、恐吓、束缚、甚至是暴利等不平等条约管束孩子,以爱为名义教育自己的子女,其实是在用不科学不理性不成熟的行为伤害着孩子、阻碍着孩子的发展,变向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与其用错误的方式让我们的亲子关系紧张,对孩子也无意,为什么不去学习科学的方法呢?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首先是要用心观察,孩子自己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什么,走进他们的内心,最终达到了解孩子,而不是逼问,打探他们的隐私。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要一概而论,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

2、照看新生儿的方式

新生儿从原本黑暗、寂静、柔软的温室中,经历了挣扎、痛苦来到这个世界。一切的环境都与之前的不同,强烈的光线、噪音和陌生的场域令他们赶到恐惧,于是他们没有安全感,大哭不止。

因此,他们需要的是安静、舒适、温暖的环境和足够的安抚和温柔对待,来帮助他们从身体和心理上适应周围的环境。医院的护士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却是机械化的,缺乏细心和温柔。孩子在出生后的一个月之内是不需要穿衣服的,衣服的作用是保持人体原有的温度,更好的是来自身体的温暖庇护。

我们都有一种守财的本能,害怕孩子弄坏我们的任何东西、害怕他们制造麻烦,我们一定想要看住孩子,不让他们做任何的“破坏”,即使东西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3、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的本能中,有一种叫做创造,能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这个世界的过程,就是敏感期,敏感期非常重要,且随着长大就会消失,在敏感期他们会自我调节,产生强大的征服力,掌握一些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本领。

在敏感期,孩子们可能会产生情绪,乱发脾气,原因是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了危险、反感、焦虑等感觉,才会发脾气。因此,我们要弄清楚他们哭闹的真正原因,满足他们的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才会变得安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孩子的本能,他们就会变得软弱、缺乏活力。

婴儿有一种观察周围环境的欲望,他们希望看到一些能够满足心灵需要的东西。好的办法是,把婴儿床稍微倾斜成一定角度,便于让他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或者离开婴儿床的局限,在花园等环境中享受鲜花的芬芳、小草的摇曳。不推荐在婴儿床上方悬挂铃铛、玩具等。他们会用不自然的姿势关注那些摇摆不定的东西,从而对身体有害。

4、孩子心中的秩序感

婴儿会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出现对秩序的敏感,他们会对东西放在了不应放的位置上或者衣服是应该穿在身上而不是搭在胳膊上或是洗澡的姿势发生了变化或是床没有护栏等等而感到不适应、哭闹,这种对秩序的需要是发自内心的,并且非常强烈。

比如捉迷藏游戏,躲藏的意思就是能够在同一个隐蔽的地方找到同样的东西或人,他们知道东西就在那,即使闭着眼睛也可以找到。孩子是那么的单纯,他们正在对外界印象产生着感知。

如果一个人的脑中只有一些杂乱无章的图像,我们的生活在一个不按秩序摆放家具的屋子里,生活质量必然会下降。我们的头脑和生活也是一样。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2】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半年前的新教师培训大会上,主讲教师向我们推荐的,本书由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蒙台梭利致力于诊断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从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等多个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论,抓住“敏感期”,对儿童的成长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本书时,我常常被作者温柔的话语打动,蒙台梭利女士把儿童放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成人应该改进的方面,让我尤为感动的是《爱的智慧》这一章节。

儿童热爱成人,并且尊重成人。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成人,发出的命令如果儿童没有听从时,就会认为是儿童在闹脾气,却没想到,这是儿童成长中的必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立即大发雷霆,而是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用爱去包容儿童,用爱去理解儿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责。

我一直认为,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学校里也能感觉到,有的孩子会非常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爱,会在课余时间大方自然地与老师表达情感,不畏惧老师,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总是很腼腆,甚至有时面对老师的主动关怀,他们会下意识地逃避,甚至无助地涨红脸跑开。用爱浇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阳一般,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友善和真诚。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总是骨碌骨碌转,他常常蹦出几句天真的话语,老师们听了都忍俊不禁。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总是在早晨偷偷地将一盒牛奶,或者一只苹果放在讲台上。

在一次单元练习中,奇奇获得了满分,一年级的练习难度并不高,全对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从我手中拿过练习纸,只有他,快步跑上来,轻轻地拥抱了我,对我说“谢谢你,石老师”。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谢谢我呢?

他说,因为是你教了我知识,我才能全部做对。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喜悦。晚上和他妈妈聊了这件事,他妈妈的声音很温柔,但又充满力量,对我多次地表达了谢意,感谢我对孩子的付出,也为孩子这么暖心的举动感到自豪。

在和他妈妈聊完之后,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满善良和爱的妈妈,才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说奇奇是一件“小棉袄”,那他的妈妈,就是温暖的太阳。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和爱,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真诚地说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爱你”,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他也会成为一个不吝惜表达情感的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3】

《童年的秘密》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玛利亚所著,本书深刻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并解释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儿童心理发生偏差的根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正确对待孩子,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改变家长、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是必要的。总之,有必要改变成人的观念,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作品中,蒙台梭利阐述了她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合适的儿童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始于出生,满足不成熟儿童的需要,放弃自己的要求,遵守他们的要求,这是成年人应该做的。应为‘解放儿童的思想’创造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并应消除他们行动的一切障碍。

真正的新型教育是:首先发现儿童,实现儿童的解放。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和培养孩子,帮助他们成长。教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应该从心底里摒弃愤怒和傲慢,应该懂得谦逊和善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允许孩子的一切行为,完全放弃对孩子的判断,忽视孩子的智力和情感的发展。相反,他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是老师,他们的任务是教育。

儿童代表未来,对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至关重要。为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而不懈努力,就是不断探索和发现人类的秘密。蒙台梭利发现了童年的秘密并告诉了全世界。也许,我们中间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知道这个秘密,这可能就是翻译这本书的目的。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4】

以前没当幼儿园教师之前,认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担任幼儿教师,但自从接触之后才知道,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照顾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我自从当了幼儿教师之后,不断地向同事学习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园里也给予我们理论上的学习。这次我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说实话,刚开始打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心理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文中的第二章说道,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成人教育儿童的方式,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独立坚强的发展和成长。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围的人,甚至我们幼儿老师。成人总是认为是过来人,自己给孩子做的决定是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弯路,浪费孩子的时间和我们大人的金钱,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错误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有个相处四年的同学,学习一直是班级第一名,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拖,刚布置就要做完。同学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才知道,她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学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她,什么事情都是父母给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反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时缺乏主见,不知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和陌生人说话时也会脸红... ...这就是在成人的压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长道路。而我了解的其他同学却截然相反,不仅处事经验丰富而且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通过我看这本书结合我身边朋友的经历,让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们老师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然地展现和成长,还儿童一个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给朋友及家人介绍读阅,让成人有个更好的方式来教育祖国的花朵。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5】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儿童诞生之时,同时,幼儿教育就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重复练习。在儿童对外界事物处在敏感期内,正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如果幼儿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活动时,他们就能聚精会神的不断地反复的练习这一行为,直至这一行为到达其所处的年龄得承受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天才儿童这种发展会超越几个年龄发展阶段。之因此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者,幼儿的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由此教育者,不就应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带给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带给更多的可能的空间,即使由敏感性构成的个体潜质,在今后的发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发展,但对儿童的综合潜质的提高是会有帮忙的。总之,教师要尽可多的为儿童带给能够使儿童重复练习的环境。

二是自由选取。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来选取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始重要牢记不好限制儿童的自由选取性,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带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取。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6】

这本书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对我的思想触动极大。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实际上,我们了解他们爱的方式吗?我们了解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这就使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观的心去观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使幼儿更好的随着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更加充满活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7】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我分享书中几个非常触动我的观点:

1、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儿童难道没有受过痛苦吗,那位母亲需要专门的照顾,儿童难道不需要吗?

我记得我家壮壮出生的前24小时是在观察室里度过的,现在想来他将是多么痛苦,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个世界,我甚至连看他一眼都没看,而家人只顾着给他拍照,跟亲戚传达这种喜悦,而完全没有顾及到他的感受。下面这张就是他爸爸匆忙给拍的第一张图片。

2、要让母亲保持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新生儿抱走,只有喂奶时才抱回来。给新生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并用花边和丝带打扮起来,这个过程颇使他心神不宁。所有这些,就相当于要母亲在分娩之后立刻起床穿衣参加一个宴会一样。

我们大多数家庭现在都请月嫂或去月子中心,对妈妈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事情,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跟宝宝同床,虽然当时会累一些,当你后来再回想时,我保证你会甜蜜的笑出声来。我从壮壮出生只要我不出差只要在家肯定一起睡的,下面这张是坐月子的时候牵着手睡觉。

3、外部秩序: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读到这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个画面,每次我进屋拖鞋,鞋如果不是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壮壮肯定就会重新来放,如果地上,桌子上甚至其他地方只要有他认为的垃圾就会马上全部丢到垃圾桶里。看门口的鞋壮壮摆的,还有他帮我收拾其他东西的图片。

4、捉迷藏:一个儿童当着其他儿童的面藏到铺着长长的台布的桌子下面,然后其他儿童走出房间,等他们再回到房间时马上就去掀起桌布,当他们看到藏在桌子下面的的同伴时就高兴的大声叫喊起来。这些儿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种游戏,而且都是藏在同一个地方。

我想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吧,我记得小猪佩奇第一辑捉迷藏当中乔治就是这样的,这也是孩子的秩序感,我家壮壮也是,跟爸爸玩捉迷藏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藏,如果爸爸换了地方他会很生气,大声喊:爸爸,快藏”爸爸每次都好无奈,我明明藏好了,哈哈。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8】

最近,我拜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使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记得刚看到书名时,便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童年的秘密是什么?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其中成人所设置的障碍是关键。我们成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对设计孩子的人生越来越“热心”、“积极”、“强势”、“自我中心主义”,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作为童年主人的孩子反而几乎失去了选择童年幸福的权利,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

成人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永恒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9】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的目标,大学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的,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的。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的某种小的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篇10】

在真正从事了两周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以后,我才读到了这本《童年的秘密》,多次接触和听到蒙台梭利的名字,却一直都没有读过她的著作。读到它的时候,才理解了为什么她的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为什么她的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而广泛传播。

书中讲到了她和孩子们的真实经历,她对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儿童之家的初始及发展,最后在儿童之家里面的很多问题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一、儿童的敏感期

不论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还是人类,都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就像毛毛虫会本能的爬向光亮的地方,因为在植物的顶端有它需要的嫩芽,在它长大之后,就会自然地放弃这种趋光性去追寻另一种适合它的食物。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样,儿童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他不知道所谓的学习是什么,接触这个世界,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世界,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本能。就像儿童天生的对妈妈的脸感兴趣对人说话的声音感兴趣,这不是周围的任何一个成年人可以教给他的。在敏感期内,儿童会表现出想要获得某种特性,在这个时期内这种特性的发展会很迅速,行为习得特别容易,一旦完全拥有了这种特性,其敏感性也会消失,但是如果这种特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制约,可能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儿童有时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可能就是这种敏感性遭到制止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想到了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还是会有这种情况,成年人总是在猜想儿童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很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其实很简单,你关注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使人专注和愉悦的事情不就是兴趣吗?一直在寻找的事情很可能就存在于当下,存在于不知不觉中。对于儿童,我们能做的就是安静观察,了解其关注的东西,然后给予更深层次的解答。这种观点与我国教育经典《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观点不谋而合。

二、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太久,成年人好像都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在很多事情当中,自己的心理历程又是怎样的。有太多的家庭,太多的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用和自己相同的成长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自己生活轨迹的复制品吗?

书中开始的部分,就提到了心灵胚胎这个概念。成人可以看到儿童身体的成长,更多时候的照顾是吃饱、穿暖,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儿童心灵的成长。从生命的开始,其实他们就已经有了身为一个人的情感,即使是婴儿也有自己的情绪,会哭会笑会关注感兴趣的事物,成人眼里的世界和儿童眼里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非常愚笨,不能正确理解很多东西,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来看,成年人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很多成年人无法关注到微小事物,儿童却能够察觉,儿童身体上的反应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弄清楚的。关键在于,成年人是否愿意以全新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儿童,是否有着足够的责任感,是否能够以一个观察者而不是统治阶级的姿态出现在儿童的生活之中。

三、自由而守纪律

“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的病人一样不动弹,这个人只能说是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得不说,对我来说,真的有些震撼,因为这是每个老师几乎都会做的事情,要求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乱动,好好听课。可是,如果这种行为不是强制,而是自发的,出于尊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育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心灵的摧残。成年人相对于儿童来说,最大好处就在于他是一个自由的人,可以决定自己想做什么。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不去做违法的事情,这是一种法律的制约,可是一个人,如果在没有各种条例制约的情况下,依然恪守着一种秩序,并且执行的过程来自于内心的乐于这样做,这就是道德。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的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纪律,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纠正和干预错误的行为,建立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帮助孩子发展。

看见读书笔记(汇总8篇)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看见读书笔记(汇总8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看见读书笔记 篇1

国庆放假之前在网上购了一本柴静的《看见》。 放假的这几天,闲来无事,挺厚的一本书,没几天就看完了。之前,挺柴,砍柴声不绝于耳。心里还想着这本书值不值得一观。看毕,还是觉得不错。

首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她所处的环境。柴静原先在湖南卫视,二十四进央视。她的成长,最先要感谢的是陈虻。这个男人,对她疼爱有加,总能在关键之处点拨她几下,柴静有时虽然反感,但要命的是,事实往往证明陈虻是对的。柴静不得不服。我们常说人的一生中要有贵人相助,在我看来,陈虻就是柴静的贵人,无论柴静对陈虻发脾气,表示反感。这个男人,总是一脸无所谓,柴静的脾气发完。下次见面,陈虻照样一如既往的关心。虽然柴静经常参加那些所谓的“老男人的饭局”,然而,在这种聊天的背后,这些阅人无数,做事具有极其丰富经验的老男人,他们所说的都代表着当时的一种风向标,跟这样的一群人聊天,自然是受益无穷。作为刚出道的新人,能有这些“贵人”的扶持,是多么幸福,又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

其次,对“新闻调查”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原来“新闻调查”也要经历选题,经领导审批,合格的才能做,有价值的才能做,否则,做了百姓们不看,或者骂声一片,这些都是不可以的。一个好的新闻,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可度,必须要让人从中明白些什么?必须能揭示出一定的事实的真相,让老百姓明白,原来这件事或那件事是这样的。同样,教师的科研工作,也要经历选题,送审,过关了才可以做。否则人家做过了你再做,浪费时间,也是浪费精力和资源的事。教师的选题也要有价值,通过这个研究,教师和学生是否都有收益,否则就不是好的选题。

第三,做事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时间长度。如“新闻调查”的选题选好了之后去做。做完了呢?之前柴静们总是把做过的题扔一边,至于调查中的人后来又有什么样的变化,结果是在情理之中还是在意料之外,这个就不去管了。教师的科研也是如此,我把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这个实验我做了一年,等这个实验结束后,这班学生因为由其它老师教了,我也便不去管了。缺少持续性。好在柴静后来认识到了这一点。她曾经做过一个德国人卢安克到板烈去做志愿者的事例调查,完了之后又去做了一期,叫《告别卢安克》,比较完整,而不是做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专访后,便把带子束之高阁,从些不闻不问。科研,也应如此,跟踪调查会更有实效。

第四,做节目要有平常心,从细做起,从实做起。因为,每天不可能都会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则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小事。更何况。一些大事也不可能就在你的家门口发生,让你抢头筹,你要善于从小事中去感悟,所谓一滴水见太阳。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柴静只是选了一个普通的受灾人家,一起跟他们生活了一段时间,每天用摄像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小理,但生活就从中流淌出来了。灾后人们重建的信心和希望自然而然地从中可以感受得到。一个教师,对学生如何如何爱,用不着大道理说明,看他每天是怎样从一些细节之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足矣。

第五,做一行,要专一行。柴静能把原先的“新闻调查”做得那么有声有色。是因为她的不断锤炼。领导告诉她,要把外国的优秀访谈节目全部拿来看,拆分到秒。有借鉴,有实践,所以到后来柴静的问话才会那么有针对性。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四十分钟的课堂要上得精彩,启发学生很重要,问一下自己,你的底气有多少?功力有多深?你借鉴了多少,自己归纳了多少?所以,失败必有原因,成功必有方法。

第六,此书告诉我,人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不要紧,是人都会犯错误,卢安克说,因为犯错误,所以人生才会这么久,以让我们有时间去改正。所以,有时,真的不要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样会很累,放松自己,活在当下。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来,愁什么呢?

第七,网上传言,不要把柴静神化。看完后,我觉得,柴静也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她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努力。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她的一个奋斗史。至少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该怎么奋斗。同时,不要把成功当作目标。否则,会很累。设定目标,一步一步走下去,成功便会和你不期而遇。

看见读书笔记 篇2

谈谈刚到手的书——《看见》。读着柴静的书,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这本书中,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而是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选择了留给她有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柴静个人成长的纪录,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十年来新闻事业变化的备忘录。

柴静在这本书里讲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采访故事,讲她如何一点点理解、探索新闻价值观;讲她怎么一点点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自己和自己较劲。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基本上是开篇就先给自己泼了一盆凉水,把自己拉回到起点。坦白自己怎么从端着文艺的架子到终于“有人味儿了”。但“人味儿”并不够,她还得摆脱偏见、思维定势,接受真实的事件,在“表演性采访”与“表演性克制”中艰苦拿捏。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柴静反思她在采访两会期间顺口用“万人空巷”这样的空词、假词,坦言自己思维定势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真实的记录了一个记者十年间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亲身所经历的事件。2003年的SARS可以说是柴静思想和事业的转折点,在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的她,用皮肤去感觉新闻,从演播室里走出来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正是现实生活中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逐渐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同时,她也用自己的成长记述着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等。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2006年底,以她名字设立的专栏“柴静两会观察”出现在新闻联播当中。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真实。书中的语言朴素大方并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是在字里行间中却散发出一种味道、一份情感、一种力量,能够让读者们为之动容。那种感觉是水到渠成的,没有任何的强迫感,是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文字能够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到事件当中,使读者身临其境。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读罢这一章就能够让人体会到非典时期的那种紧迫感。能让人们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文章读起来很流畅,故事与故事之间衔接的很紧密, 不会让读者感到生硬。每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

回头看自己,作为非常热爱新闻的学生,在学校也担任学生记者,可以说是刚刚迈上新闻的道路。可能是自己经历的还不够,书中的有些话我还不是十分明白,作者的一些观点可能还不能理解透彻。但是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的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顺序的手法将自己十年间的成长以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详细的记录下来。这本书中,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而是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选择了留给她有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柴静个人成长的纪录,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十年来新闻事业变化的备忘录。

看见读书笔记 篇3

用时18个多小时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只因柴静两个字!

这本书中柴静写了发生在我国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听说过,有些不知道。

通过《看见》的人和事,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的一部分,还是那句话:“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这本书里,看到了我生活范围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让我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了解和理解着现在我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家庭。并让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不是他(她),就无权去猜测和臆想别人,更无权去批判和指责别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谢谢!

看见读书笔记 篇4

今天我们或许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热衷于自我表达,也更迷恋影像——不论是自我的还是他人的。其中关键在于,我们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热衷与迷恋影像的机会,也获得了更为下沉、更低门槛的影像表达方式:短视频。短视频的观看不受年龄、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影像的记录与发布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视频成了新时代的文本;影像,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在中国短视频社区“快手”的第一本书《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之中,普通人的表达力量得以凸显。作为一个高度下沉的短视频平台,快手上活跃的人与作品可被视为普通人如何利用最新媒介书写生活和延展人生的时代样本。

注意力经济为王的时代,

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可见?

快手创始人兼CEO宿华在的一场演讲中曾厘清,短视频不是行业,直播也不是一个行业,行业早就已经存在,视频只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再过五年,视频的重要性或许就会替代掉文本。这里讲述的是媒介的更替。

移动视频时代的崛起,是对纸媒时代以精英为主的发声渠道的大反转。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追溯,普通人在网络上的表达欲是如何演变的,左右,博客开始流行,由专业新闻记者垄断的发稿渠道被更为多元的发声者所分散。普通人可以在博客中表达思想、展现个性;生产的内容变得驳杂,作者可以面目不清。

,140个字的微博出现,再次降低了记录与分享的门槛。不擅长写文章的普通人,也可以记录和分享生活或是讨论公共议题。微信面世,随后推出语音对讲和视频功能,让人们可以摆脱文字进行自我表达。

20,图文时代的红利期告一段落,视频时代让先行者尝到了甜头。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纯粹的视频社区出现,推动了全民记录和分享的实现,也推动了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等新媒介模式。

正如此前印刷术的发明,增加了识字人口和书籍的流通,让思想更为自由地生产、传播和交流。视频技术同样是一种普惠技术。近十年,学术界发展出一整套用于分析图像、文本及语音内容的工具。给出一张图像,即可分析出场景;智能配乐及 AI 生成音乐技术的成熟,降低了用户创作视频时选择音乐的门槛,让普通人赢得了创作影像作品的自由。

我们会发现,短视频社区几乎毫不费力地就下沉到低下阶层、偏远地区村民以及那些此前被视为最沉默的社会人群当中。他们青睐这种民主化的先进表达方式。

不过,在发声权不断从精英下放到普通人的技术普惠过程中,众声喧哗,我们被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资讯所淹没。在注意力分配的过程中,流量会向头部聚拢,大多数人的自我表达处于劣势。如今也是大数据的时代,它带来了新一轮的规训与筛选。

数据科学家凯西·奥尼尔的《算法霸权》提到这一点,算法和大数据的公平性是难以保证的。大数据算法做的事情常常只是锦上添花,有时甚至是落井下石。算法的世界,是被意识形态所具体决定的。流量为王的产业竞争是一座黑暗森林,谁掌握用户使用时间的话语权,谁就能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被看见的力量》一书提出了“注意力鸿沟”的概念。这本书将“注意力鸿沟”视为数字鸿沟的重要组成。

1990 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的“数字鸿沟”一词,我们已是耳熟能详。他指出, 拥有与未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之间存在鸿沟。不过,在“宽带中国”、“互联网 +”战略、数字中国,乃至接下来的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战略之下,中国的数字鸿沟在基础设施和硬件上不断被消减。然而在注意力经济的压力之下,如何把注意力的鸿沟填平,让更多的普通人被关注,又成了一个难题。

平等同样是一个技术问题,因为技术本身存在立场和理念上的选择。快手的平等普惠理念强调每一个普通的视频生产者,每个人生产的视频都有机会被分发出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这种技术背后是分配结构上的平等,用经济学上的基尼系数控制平台上用户之间注意力上的“贫富差距”。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无论是明星还是大 V,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分享和被关注的权利。

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一切,而透过视频创作被连接起来的普通人,也创造了一种不同的生命景观,一种“存在即完美”的状态。繁重工作下的无奈、交友的快乐、无法抹除的孤独感等日常抒情,都透露出基层草根蓬勃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创作欲、表达欲和交流欲。

透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普通人的影像书写在今天引爆出惊人的能量与效益,创造了强大的社区与共情。

看见读书笔记 篇5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认识柴静的,只记得当时同学提起她,总会提起一本书,《看见》,还对这本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看见》,便拿起来细细阅读。谁知,从此,就喜欢上柴静这一个女人了。

柴静,一个电视台主持人,主持《看见》这一个节目,虽是一个小小的女人,却曾经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经历过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了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社会的威胁,尽管如此,她仍坚持自己的初衷,坚持自己的做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一次一次地去和不公平做抗争。这样的女人,值得别人喜欢,值得别人敬佩。

柴静曾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看见》是柴静首度出书讲叙十年央视生涯,也是她个人成长的告白书,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柴静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试了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幸好到如今,她已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女主持人,这也算是上天对她的努力的一种奖赏。但柴静却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她在书中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自己的思考。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x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见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是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的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大事,学会应该如何面对。我们看到的他们,同时也是我们自己本身,同时也是我和你的故事。只不过,现在我们是旁观者,并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谁能保证,我们不会发生那样的故事呢?

在这本书里,柴静并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野心,她只是在其中选择了留给她强烈印象的人,因为工作,柴静刚好和这些人相遇,刚好得知她们的故事,刚好有所感触,刚好借这个机会写出来,刚好柴静又是敢说敢言的人,一切都是刚刚好,所以,《看见》得以面世。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并不是评论,而是客观地呈现新闻事件。柴静一步一步地爬上事业的最顶峰,我们虽知成功的人,必然经历了一番苦楚,但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了解呢,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们的成功,都是他们的光鲜,柴静这十年里遇到的挫折,苦难,感动,即使她一一道来,但其中的意味,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看书的时候,我常常会看着看着就走神想起了自己,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就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要常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不要在忙碌中,就丢掉了自己的初衷,丢掉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引诱我们的事情有很多,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掉进去,要学会跳出来,从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揭开,把自己最丑陋的呈现给别人。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痛,但是的确是在帮助你不断进步的。

这个社会有点冰冷的,但柴静的《看见》却像一把火,燃烧了这个社会,燃烧了我们的心,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温暖。原来,电视上的理性,温情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它并不是虚构的,而我们自己,亦可以创造出这种温暖,只要你愿意。

看见读书笔记 篇6

以快手为平台的网络社群,借助短视频和直播,让地球村成为现实。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能够进行面对面交流。如今,物理的空间被网络取消了,大家都成了“邻居”,每个人可以直观地展示自己的生活与物品,这构成了一个生产信任的空间,也促成了交换与经济的展开。

在短视频社区中,信任经济开始以新的形式存在。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工业化之前的年代,那个从邻居家买货,或从走街串巷的货郎处购置物什的年代。在快手上,商业的形式变得更具人际交往色彩。

以三一重工为例,三一重工在快手平台上开了一场直播,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卖出了31台压路机。压路机不比日常物件,重型机械每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为什么一个短视频平台上会有如此大的销售额?原因在于有一大批专门操作卡车、重机械的用户在这一平台上活跃,这是基于信任经济,面向精准用户做的一次营销。

牢固、信任度高的社群是电商能够繁荣的基石。卖水果的“罗拉快跑”,在陕西富平的吊柿前直播,现场品尝吊柿,让几十万用户看见特产的美味,将不好卖的产品变成网产品。

在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商品和商业,教育、扶贫以及非遗保护都发生了改变。

以快手为例,在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县城,只有中专学历的兰瑞元,却可以教授全国的用户如何用好 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一年赚了 40 多万元。

许多原本无人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短视频的展示再度引起关注,甚至获得了跨地域的传播。在快手课堂上,有4600多人购买了看似冷门的唢呐课程。

许多不为人知的贫困乡村,透过短视频吸引了城市人的羡艳目光。那些在短视频中呈现的不同寻常的美丽风景,能够吸引远道而来的游客,从而增加当地特产的销售量、增加当地人的收入,让扶贫工作自然而然获得了落脚点。

短视频平台如今正成为连接和聚拢越来越多人的空间,一股让我们看见的力量。值得长期关注的是,民间网红形成的“老铁经济”能与制造业产生真正持续而有活力的联动吗?

看见读书笔记 篇7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看见读书笔记 篇8

感觉这本书涉及了好多方面,第一次听到柴静其实挺晚的,就是她的苍穹之下,觉得她是一个很特别,敢于直面现实的一个好的记者,曾经也想过像她一样,以笔为剑,直刺当代的事实,后来的后来感觉自己性格,文采,见识都可能达不到她的标准,不算很自信的人,特意看了这本书,觉得其实每个人一路走过来都有自己的不易,有过受伤,有过坚持不下去,有过难过,有过委屈,有过不解。但最后的最后还是坚持下去,为一件自己的事业,为自己最初的本心,为所谓的善意,太多的幕后与不易,太多的心酸与苦楚,太多的准则与制度,我们都是最最平凡,却又最不想平凡的人,却奈何平凡是天性的人,太多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却又无可奈何,国家,制度,法律,知识,所以柴静更像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勇敢无谓的自己。

这本书特别详细的描述了,我们看到的节目的背后,深入到她自己的生活,感觉那么远又那么近的生活,那么像又那么有距离的生活。谁也不能否定谁的做法,只有指教,柴静的朋友们也挺好的,能够懂她,理解她,一举一动他们都知道她的动态,所以,知己不必太多,三两个极好。不必强求,像徐志摩说的一样: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童年秘密读书笔记1000字(汇总8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