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读后感汇总。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作品就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好书籍。我们应该好好地整理一下,在读完书后的思考和感想。或许你需要"《大学》的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大学》的读后感 篇1
《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是高尔基作品的三部曲。这三部曲讲述了阿廖沙的一生,他的那段生活,仿佛就是在听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在讲述一个悲惨的童话。然而,使我感触最大的莫过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工役,受过欺凌,侮辱,戏弄,甚至还遭受过陷害和毒打,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自暴自弃,相反,他积极面对,正是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我,直达我的灵魂深处。
高尔基三部曲的出版不仅使我们对高尔基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更能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在沙皇的统治下,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及当时人们的残酷和冷漠无情。特别是每次当我读完《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我都会忍不住对当时的人们的悲惨生活而感到痛心,对于那些残酷的统治者的痛恨以及对当时人们的冷酷无情而感到悲哀。读完这三部曲后,我想每个人都会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满足和更加珍惜。
在《我的大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当时的阿廖沙是多么的渴望能够到大学进行高等的教育。但由于现实的残酷,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在一开始看到阿廖沙的愿望破灭时,我满以为他会放弃那个在那时看来是多么奢侈而不切实际的愿望,老老实实地做社会的底层,一直碌碌无为。但出乎我的意料,他竟将贫民区和码头作为它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大学生,初中生以及一些革命者,学到了在正规大学里面永远无法学到的知识,扩展了它的见识面的同时,也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也许,正是阿廖沙的那种坚强以及不畏艰难,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造就了他成就,使他异于其他那些碌碌无为,自暴自弃的人们。
阿廖沙对于他的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当下,他脚踏实地,永不放弃,勤奋学习,勤奋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经努力过并为此而争取过。他曾经在书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使我感触良多:“苦难的日子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我不奢求别人的施舍,也不苛刻偶玩好运的降临,愈是艰难,愈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智慧”。是呀,愈是艰难,愈能磨练人的意志,在阿廖沙的身上,我清楚的明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只要不放弃,就证明我们还有机会,还能实现我们的梦想。但是,一旦我们放弃了,我们就与成功擦身而过,失之交臂了。
与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幸福的。且不说我们有机会就读大学,单是从我们的现在的自由和自由来说,我们就比他们幸福很多。因此,我们更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奋斗,以回报一直对我们怀有期望的家长,老师和朋友们。阿廖沙教会了我永不放弃,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勇于面对艰难,发挥我们大学生的精神,做新社会的新新人类。奋斗吧!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奋斗吧!想阿廖沙所在的黑暗世界,他都尚且能够做到,我们又为何不可呢!加油吧!奋斗吧!
《大学》的读后感 篇2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高尔基所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但同时在外祖父家的这段时间,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和呵护,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讽刺和有钱人的责骂,过着非常沉重苦闷的生活。《我的大学》则讲述了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的,高尔基能有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与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着,阅读书籍有关。而想想自己作为父母捧在手中的宝贝,却对学习不以为然,只是漫不经心的应付着老师和家长。从今以后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的读后感 篇3
看到题目时,以为这是一本描述大学生活的书籍,昨天看完后才明白,苦难就是一所大学,我们在苦难中学习在苦难中成长。
这部小说讲了高尔基到了喀山,带着去大学读书的愿望去了大学,可高尔基没钱,所以高尔基只能流浪,和小偷、乞丐在一起。社会上的腐朽使他想自杀,可是没有成功又受了伤。伤好以后,他离开喀山,重新走向回乡流浪的道路。高尔基饱经了人间的辛酸,高尔基面临的环境相当恶劣,在重重困难面前,他始终坚持读书,坚持追求真理和知识,不放弃,希望就在前方。而且他不论在码头当搬运工还是在面包房做学徒,只要一有空,就会抽时间看书,并且要将自己学到的一切用到生活中去,这让我很敬佩。
主人公那种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的读后感 篇4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的读后感 篇5
最近,我一直在读《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这本书,它里面主要讲述了著名作家高尔基凄苦的童年生活,在人间的种种遭遇以及在大学发生的许多事件。它反映出人间的欢与喜、悲与乐、痛苦与伤感,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态度。
下面我们先来谈一下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痛苦的,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后来跟随着母亲来到了严厉的外祖父家,还有两个野蛮成性的舅舅,几个胆小怕事的哥哥,整个家庭都弥漫在残暴的硝烟中。儿时高尔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慢慢地被熏陶,成了一个坏小子,偷东西、撒谎这些坏习惯在他身上时刻显露着。在他即将堕落的时候,他的家族破产了,以至他被迫外出打工。
于是,高尔基来到了人间。
在他未满16岁之前,他就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工作,但不管干什么工作,他都不曾忘记去读书学习。在外的飘泊和痛苦的生活,使他看到了人间的丑恶与残酷: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血腥残暴的权力斗争,以及为了钱财而不惜代价的拼命三郎,这一切的一切,以至于让高尔基提前长大了。
后来,高尔基考上了一所大学,完成了他的理想。之后,他打算从事政治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改革,感受到来自人间的温暖与鼓励,他打算为这个世界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多:它是反映人情世故的一本书;它是开启人们善良一面的一本书;它是启迪人们智慧的一本书。通过他的一生反映出人间的丑恶,从而使人们深思,觉悟,以至世界变得更美好。
高尔基的生活就像一桶美味的爆米花,只有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高尔基的不怕困苦、坚韧与顽强。让我们强大起来,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吧!
《大学》的读后感 篇6
前些天我刚刚看完小说《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发现是作者的自传。作者的经历深深的打动了我,其中很多感触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对作者这般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那种坚韧,我真的感到羞愧。自己的所谓的痛苦和作者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这本书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小小年纪便辍学上山砸石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血汗挣来的微博收入养活全家,供妹妹读书。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艰辛的生活做不屈的斗争。19岁那年,作者因母亲生病欠下巨债到上海打工,先后做过餐厅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吃尽千辛万苦,作者怀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信念,顽强拼搏,终于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树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打工者中的佼佼者。
赵美萍的童年时十分悲惨的,父亲的去世,亲人的冷眼,母亲的苦难等都刺痛着她幼小的心灵。生活的压迫使她不得不从事辛苦低下的工作,然而她从未退缩过,从未低下过头。在学习上,她是全公社第一,全村第一个考上芜湖第二十五中的女孩,大家对她考上大学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家庭负担不起这一切。我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悲凉和无奈,但她所承受的苦难却不是我和现在的一般人能体会的。在漫漫的成长过程中他是这样排解自己的---人必须有两个精神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精神世界的。如果现实世界令我们痛苦,那么我们就要从精神世界寻找安慰。这种安慰来源于我们的心,我们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不要沉浸于苦难无法自拔,怨天尤人,要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作者在如此苦难的生活中还能如此坦然,何况我们呢?看看现在的我们,在父母的关怀下,成天讲究吃好穿好,承受不了一点苦难和挫折,对生活还充满了抱怨。有些同学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却不知珍惜,不好好学习。相比赵美萍的生活,真是令人惭愧。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过的一样,她的苦难是她的财富。我觉得她的苦难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因为受了好多苦,便不会对生活挑三拣四,对现实各种不满,容易满足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再想想大学生的我们,打着养活自己的口号挑剔着各种“廉价”的兼职,望着长远的未来却不曾想过从现在开始。这么多的不满足不禁让我自问:你有什么闪光的地方让社会、让他人主动来满足你自己却站在一边挑剔!再这么下去,恐怕将不是我们选择自己的命运,而是命运淘汰了我们。真想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学生们说一句: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你有什么资格?
边读小说边思考着,如果我是赵美萍,我会走到哪一步。对于我这种还没有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挂牌大学生,甚至于不知道逆境究竟是什么。稍稍自信一点,或许生活所迫,我会去砸石头,努力的去砸石头,但是,摆脱现状逃出那个地方?不见得了!恐怕首先进入脑海的便是,一个女子,去向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该怎么过活?甚至于,会不会有“别人都没去我也不去”这种荒谬的念头?说实话,我没有这个自信。假设我走出了那个地方,在我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的时候,我会不会不满足自己的生活而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会不会为了迎接生活挑战生活而果敢跳槽?我更没有自信了。假设……不能再假设了!差别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我仰望着她——她嘴巴里面的小学生。也许这就是赵老师能够成功而我只能默默无闻的原因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也认真思考了几天。像赵美萍那样的目标,我还是没有。我有执着,不过,也许那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就被灌输的。在学习上要优秀,要有毅力,要坚持。但是,坚持什么呢?坚持使自己变得优秀,最终的目的还是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于这个未来是不是我想要的都没有考虑过!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努力,为未来努力,如果不想做行尸走肉的话!又或许,慢慢的,我会爱上我在学的东西而改变追逐的方向!一个是为了未来的物质,一个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汇总(7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你是否正为写读后感而犯难呢?经过收集并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呈上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
拜伦曾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在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就塑造了一位逆境成才的阿穆沙,他在三岁时,就已失去父爱,母亲也离他而去,可是外祖母给予他温暖,他的祖父比他去当乞丐,两个舅舅要分家,这让外祖父更加自私,残暴,心狠手辣。阿穆沙也开始了他的艰苦生活,在面包店打工,最终他在大学里取得了成功!这一本书不但是在说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还可以衬托出俄罗斯19世纪时,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人是经过种种磨练后走向新生活。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一本书令人意味深长,让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比高尔基幸福,快乐得多,我要珍惜这一段美好的'时间。还要像高尔基,一样喜爱读书,正如他所说“读了一本书,就想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坚强起来,保护自己,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
在生活中,当我在做鸡蛋皮时,由于蛋皮太薄,导致在拿蛋皮时,有一小部分不小心粘在了勺子上,我手忙脚乱地拿着皮,心中犹如有一把大火在燃烧着。越来越越热。唉,只好重做啦,我又做了一个,可还是失败了。我有些灰心了,可是我不甘心,又做了一个,呵呵,成功啦!我开心极了!原来只要肯花时间,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
这本书就想一瓢清澈的水,洒在我脸上:犹如一阵迷人的花香,使我陶醉在知识的海洋;犹如那清新的空气,然我再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2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写的是高尔基在面包店和杂货铺工作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件悲痛的事:高尔基的外祖母去世了。我觉得,一个人坚强与否是看他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高尔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后来,高尔基与霍霍尔离开面包店,来到乡下,在一个杂货铺工作,可是由于农民烧房子后,出于对愚味的农民的看法,离开了杂货铺,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洛马斯开始了新生活。
我觉得,虽然小说最后主人公没有上大学,但是,他却上了另一所更好的大学社会!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吸允着社会发展,创载各种财富。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定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心里如雨后的晴空一样清新蔚蓝。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3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同良师益友,好的阅读如同一缕阳光。阅读让我们变得阳光,让生活变得美好。
《我的大学》这本书与《童年》、《在人间》合称为“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大学》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在十六岁时,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亲人,来到了伏尔加河岸,本来信心满满的高尔基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这一切使高尔基的美好愿望化为炮灰。但为了生存,他受雇去工作,他热爱读书,但在工作中却被再三警告不能看书。后来,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成了高尔基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学。虽然他没能在真正的大学中读书,但他在这个社会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苦难磨练了高尔基,使他的思想变得成熟。
从书中,我们看出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那时候的他虽然生活的社会的底层,但他甘愿与众多劳苦大众一起奋斗,他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的思想影响,他如饥似渴的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因此,高尔基才会说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话。由此,他从社会底层攀爬上了文化的高峰。
透过书,我从高尔基身上看到了看书的重要性,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永远是真理,我从高尔基身上学会了:从容镇定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起童年,我们想到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可在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笔下,他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却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主人公阿列克赛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死了,他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当时他的两个舅舅在闹分家,和外祖父闹不和,阿列克赛也被卷进去,天天遭打。他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十一岁时,母亲也去世了。阿列克赛为了生计只好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开始,他去捡破烂。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又到鞋店工作。后来,他来到绘图师家里学画画。他是很认真的画,好不容易要画好了一幅画,可那位脾气怪怪的老婆子把画撕了,还理直气壮的说自家本领不外传。阿列克赛就生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泪流满面。高尔基他家里虽穷,可他那种努力谋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人,不就是因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着他,使他更坚强?我曾经也体验过一次。我被叫到外公家住一个月,那里是乡下,我既然住那了,就要干农活。可不巧,那时正值暑假,俗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我才干一下就不行了,还中了暑,我就被送进了卫生室。可高尔基的生活条件比我差多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悲惨的人生可以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坚强。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5
读完了《我的大学》后,我更加崇敬高尔基了,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决心。
《我的大学》主要讲了:高尔基怀着读大学的理想去了喀山,但由于各种情况,他的希望破灭,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奋斗:住“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在一些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高尔基投身进了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大!他有很大的决心,想进大学,他想学习知识,做一个大学生,而不是成天只干苦力活。为了能生存下去,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吃不好,也没有好住宿,但他后来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真了不起!
高尔基观察了许多周围的人,接触了各种性格的人,他闲的没事干时,就观察贫民窟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正因为他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小说。他喜欢同知识分子交流,比如“霍霍尔”。在这期间,高尔基知道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很伤心。我读到这里,也不由得伤感,他已经失去很多亲人了,他的心经历过多少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读完《我的大学》后,我对高尔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知道了生存的艰苦。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6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初接触了这部书,然后能再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7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及心理路程,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
马克西姆·高尔基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应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但因为外祖父家经常吵闹,他只上过三年学。这段话告诉我们:家庭要美好,不然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生活环境。
他十一岁时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有一次,科斯罗马告诉我:大院搬进来一个新家庭,他和丘尔特卡都爱上[源自]了柳德米拉,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分清友情和爱情。
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珂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一百年还忘不掉的信念。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汇总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写作文体,表达自己对某本书籍或某篇文章的看法和心得。我们在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相信你此时在为写读后感而犯愁了吧!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1】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所写的。《我的大学》写出了他在大学时是怎样过的,怎样活动和成长的。
我读了这篇作文后觉得,高尔基是一个不怕刻苦的人,他坚持着他的梦想,他不会违背他的梦想。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他看到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看书,书籍使他扩大了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叫阿廖沙。
还没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自己,我也有梦想,可是我还要做些什么呢?我已经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往前冲了吗?为什么我在心里觉得,我还做的不够呢?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后就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让我的梦想实现。高尔基和阿廖沙都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不断进取,不断的勇往直前。向着我的梦想冲吧!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2】
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高尔基通过对自己三个时期的自身变化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童年时期的主人公阿列克塞在父亲去世之后,随母亲一起来到了外祖父家中生活。目睹了这个家庭的丑恶行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可夫为了争家产不顾亲情;外祖父脾气暴躁,毒打小孩;女人在这个家庭中毫无一点地位。主人公阿列克塞一直想逃出这个如同地狱一般的家庭。
少年时阿列克塞逃出了那像地狱般的家庭,出外谋生。为了生存,阿列克塞到处打工。在这些地方,他遇到许多像斯穆雷伊那样的好人,也遇到过一些像谢尔盖这样下流无耻的人。
青年的时候,阿列克塞决定结束了打工,他想找一所大学去读书。但是在那时候,大学并不接受像阿列克塞这样的穷人。无奈之下阿列克塞选择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中,见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许多在其他大学中没有的思想教育。
读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学习环境,应该努力学习。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3】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我的大学》。这本书是高尔基写的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告诉我们: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成功!
这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在17岁时,阔别了他的家乡尼日尼以及最疼爱他的外祖母,带着不可破灭的决心和希望来到了喀山上大学,高尔基原本以为能在大学里过上舒心、安宁的好日子,但是命运好像要故意和高尔基作对,但高尔基并没有被命运所征服,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战胜了悲惨的命运,冲破了了强大的阻力,成为了著名的俄国的作家。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深的震撼了,高尔基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但是他顽强的与命运打“擂台赛”的精神竟是如此的伟大!
真应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4】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好多次,都让我留下了泪水。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尔至,猝不及防。着灾难过早而又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静与温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翻开人生的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讲了:在一个中学生的股动下,阿廖沙来到喀山准备读大学,却发现梦想根本实现不了,只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小心工作,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热心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新青年。
当看到《我的大学》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讲的阿廖沙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却不像我想的那样。阿廖沙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连上大学这个愿望都那么难实现。他那么爱读书,考上大学一定没问题,可是他很穷,没钱读书,只能打工挣钱,挣够钱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李宁宁,她家也很贫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还免了所有学费,还给了奖学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用为钱发愁。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5】
这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本书中,我看出了青少年时代的阿廖沙对小市民恶劣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反映了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阿廖沙在没进入大学后,进入了社会这所真正的人生“大学”。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在这样的生活中,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块生铁投进了烧红的炉火里,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他的心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阿廖沙认识了食品店的老板,一个谦虚无私的进步人士。他在食品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阿廖沙在他的“大学”里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堕落的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那颗积极进取的心。
阿廖沙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告诉我无论面对任何的困境,都不能退缩,要站起来与它对抗,还要学会发动起身边的朋友,让事情办的更好。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6】
《我的大学》是文学巨匠高尔基所著的。这是高尔基上“社会大学”时批评沙皇统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书。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作者力图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了激烈冲突的人物形象。
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高尔基(1868―1936年)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高尔基的爸爸是木匠。高尔基童年丧父,从小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就开始独立谋生,高尔基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贫穷和受人欺负的家里度过的。
苦难、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为别人做保姆时,勤奋学习,次被主人骂;有时差点油灯被眼睛熏坏。
是啊!只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篇7】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间,便离开自我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1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上班……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那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历程了许许多多,经受了多要素的日常考验,对人生好处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1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有三个小孩,小孩的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重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上班,让这位妈妈缓冲些负担。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无论什么状况,多么艰难,也要想方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汇总6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我们在学习中,读完书或文章,都可以去尝试写一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你有没有在收集读后感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 篇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梦,我原以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圆大学梦,然而,在读完高耳基的《我的大学》,我才深深的明白,当时,上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的大学》是高耳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为了读书,高耳基在喀山做过杂货店的工人,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
有人说过“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高耳基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变的更加的成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 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 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是啊!只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一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经历了许许多多: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孩子,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工作,让这位妈妈减轻些负担。
《我的大学》是部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明显。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他成长的片段。这本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时已有55岁,年过半百。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什么情况,多么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 篇3
“就这样,我们在卡布库尔——贝依渔场上的一个渔民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合上《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从心底不由敬佩起主人公阿辽沙那不屈不挠的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顽强奋斗的毅志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翻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看到了高尔基描绘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自强不息,热爱读书的阿辽沙。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依旧执着的追求大学梦;慈祥,善良,乐观的姥姥。尽管生活中充满着艰难困苦,但她仍然无怨无悔的承受生活中的幸与不幸,依然热爱生活,善待一切;勇敢,坚强的罗马斯。在那个充满动荡,愚昧的年代里,为了革命理想而百折不挠;自私贪婪的姥爷。他在破产后的日子里,更是成为了一个吝啬鬼,直到孤苦,凄凉的死去……书中,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结局也迥然不同。顺从那个黑暗沙俄时代的人,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勇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人,站起了身,做了命运的主人。细细想来,在生活中,大家何尝也不是呢?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要经历。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故事,但每个人的成长故事都截然不同:有的平淡无奇,有的一帆风顺,有的轰轰烈烈,有的跌宕起伏……成长岁月里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好似陈年老酒,让我们回味无穷。
读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让我深深的明白了——苦难,也是一所大学,只有勇于挑战,坦然的面对生活,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 篇4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好多次,都让我留下了泪水。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尔至,猝不及防。着灾难过早而又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静与温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翻开人生的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讲了:在一个中学生的股动下,阿廖沙来到喀山准备读大学,却发现梦想根本实现不了,只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小心工作,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热心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新青年。
当看到《我的大学》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讲的阿廖沙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却不像我想的那样。阿廖沙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连上大学这个愿望都那么难实现。他那么爱读书,考上大学一定没问题,可是他很穷,没钱读书,只能打工挣钱,挣够钱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李宁宁,她家也很贫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还免了所有学费,还给了奖学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用为钱发愁。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 篇5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初接触了这部书,然后能再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我的大学的读后感范文 篇6
《我的大学》是作者高尔基以自传体小说,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前面还有两部《童年》与《在人间》这三部书被誉为,人生三部曲,体现了高尔基是如何自立生长在生活底层奋斗抗争,艰苦,求索走上革命道路上艺术高峰的历程。
这部书在没读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介绍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没想到是社会大学。
原来高尔基17岁时离开了自己的外祖母,带着决心和希望,来到了喀山上大学,他原以为在喀山大学里就可以过上安静又舒心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愿望化为泡影,因为必须为了生存而去工作,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他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以及杂货铺的伙计,于是贫民窟,穷街,陋港,轮船,码头,就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所大学,在如此生活的艰苦,高尔基还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怎能不令人佩服。
读完我的大学这本书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读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生活在新社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习呢?高尔基的命运如此悲惨但是他顽强的与命运打擂台的精神如此伟大,也永远值得我学习,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要懂得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中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读后感范文800字汇总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大学读后感”。
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从小就培养的习惯。在阅读了作品后,感到身临其境,如一幅画,优雅的笔触渲染着泼墨之洒脱。我们不妨将作品对我们的启发记录下来,写成读后感。关于作品,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感想能写呢?读后感大全特别为你收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1】
拜伦曾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在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就塑造了一位逆境成才的阿穆沙,他在三岁时,就已失去父爱,母亲也离他而去,可是外祖母给予他温暖,他的祖父比他去当乞丐,两个舅舅要分家,这让外祖父更加自私,残暴,心狠手辣。阿穆沙也开始了他的艰苦生活,在面包店打工,最终他在大学里取得了成功!这一本书不但是在说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还可以衬托出俄罗斯19世纪时,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人是经过种种磨练后走向新生活。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一本书令人意味深长,让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比高尔基幸福,快乐得多,我要珍惜这一段美好的'时间。还要像高尔基,一样喜爱读书,正如他所说“读了一本书,就想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坚强起来,保护自己,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
在生活中,当我在做鸡蛋皮时,由于蛋皮太薄,导致在拿蛋皮时,有一小部分不小心粘在了勺子上,我手忙脚乱地拿着皮,心中犹如有一把大火在燃烧着。越来越越热。唉,只好重做啦,我又做了一个,可还是失败了。我有些灰心了,可是我不甘心,又做了一个,呵呵,成功啦!我开心极了!原来只要肯花时间,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
这本书就想一瓢清澈的水,洒在我脸上:犹如一阵迷人的花香,使我陶醉在知识的海洋;犹如那清新的空气,然我再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2】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当然除了学习之外,其他事情我们也要尝试着去做: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交往等很多东西都等着我们去完成。所以,如何分配我们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我们认为,制定个人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但是,所有的前提是我们把学习任务已完成。大学,没必要混得叱咤风云,也不太可能,但也不能一味低调,因为大学是一个展现自我的一个很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从而锻炼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尽量打造一个完美的自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开启绿灯。
大学里,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同学,毕竟我们要在一起生活四年,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我们都有同一个目标:为了今后的好工作,努力学习,以便以后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想要得到的。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3】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从这本书中走出,我们看到的高尔基的心,似透非透,朦胧却又明亮。“在《我的大学》里,他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于是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就是这样。
《我的大学》其实就是高尔基对真理的探索史,从一个稚气未脱而又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成长为深谋远虑寻找光明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知识的来源就是这个学校,他的大学。
知识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把握心中的船舵,驶向梦寐的港湾,成长吧!
这就是我从《我的大学》中感悟与思考得到的点滴。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4】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高尔基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的在童年,在社会上,在大学里的故事。高尔基是在这 “ 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 ” 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才 11 岁。他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的工作,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16 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终于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高尔基是一个有着顽强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着。高尔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为了生存,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为了进大学去努力学习。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 “ 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 ” 读了这些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热爱学习。
高尔基对学习的态度让我联想到我的学习,我对学习总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5】
在暑假我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本书是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体三部曲,后来合并在一起,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一同去到姥爷家生活,在那里他受过姥爷的凶狠地打骂,看过两位舅舅为了家产而争吵和吵闹,但也得到了姥姥的疼爱。在这样的的童年。
第二个部分讲述了后来因为母亲的去世、姥爷也破了产,阿廖沙来到社会,在鞋店当过学徒,在绘图师当过杂工,当船上的差役时在厨师斯穆雷的帮助下读书。
第三个部分讲述了阿廖沙为了上大学背井离乡去了喀山,结果希望破灭,只好到处做杂工。住“大杂院”、做苦工,后来阿廖沙在面包房结识了一位革命者,不久阿廖沙也成为了一位革命新人。通过和社会上不同的人交往,阿廖沙进入了一所“社会”大学,并且在其中慢慢长大。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学会了凡事都要学会坚持。
我喜欢慈祥的姥姥,讨厌为了家产总是打闹的两位舅舅也讨厌捉弄阿廖沙的萨沙。我佩服阿廖沙顽强学习的精神,他在工作的空闲处还在读书。我还很佩服他的勇气,在十一、二岁就已经在外打工了,真厉害!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革命者,要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才能坚强,什么都不惧怕!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创造美好的明天幸福的生活!
大学读后感范文【篇6】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当我读完《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舒了口气,泪水再次溢满眼眶,悄然滑落,这已不知是第几次因赵美萍的遭遇触动内心那根小小心弦。我不知该如何讲述赵美萍传奇的人生经历,也许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的那首冰心的小诗,最适合不过了吧。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是一本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励志之书,是一本挑战苦难人生的纪实佳作,讲述了作者对命运的顽强抗争,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不幸,是天才的晋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人生要尽力的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轻言放弃。作者赵美萍做到了,她不仅没放弃,而且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出身卑微、家境贫穷、年幼丧父,这些没能阻碍他的茁壮成长。砸石头、服务员、服装流水线女工,这些没能压垮她的顽强意志。她一步步的前进,怀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坚定信念,终于在大上海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处在那样困难的环境,我们很难想象作者赵美萍是以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执着,怎样的坚强面对所处的困境。作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遇到一丁点困难,又是抱怨,又是哭诉,当我们真的面对这种困境时,又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是放弃?是逃避?是颓废?还是匆匆了结自己的生命。因此,这就是赵美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顽强不屈。
“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我敬佩她的顽强拼搏的意志,永不服输的性格,最敬佩的是她那好学求知的精神。在艰苦的打工生涯中,她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没有放弃她的挚爱—读书。打工生涯艰辛忙碌,但她仍挤出时间读书考证,生活环境艰难困苦,但她仍执笔耕耘理想种子。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有传道授业的老师陪伴,有书香四溢的宝库——图书馆,有优美舒心的校园,有激动人心的各种竞赛,这么多的良好条件,本应看到的是积极向上的面孔,不断进取的学生,如饥似渴的阅读。然而,现在到处都是低头族,电子书已经代替了纸质书。手机通信已经代替了面对面交流,人们开始浮躁,不再静下心来认真做事。其实,当你迷失自己时,想想正在辛苦劳作的父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想想身边所提供得良好环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使人善辩。”既然阅读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图书馆是个宝藏,其中珍品等待我们去发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利用种种有利条件,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明天!
《我的大学》读书有感汇总(5篇)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后感,一般是指看完某一篇或者某一本书后的心得体会。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也许你正在收集整理读后感吧!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我的大学》读书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我的大学》读书有感 篇1
高尔基的一部自传小说《我的大学》,他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真实地描述着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一个年少无知的天真想法,也许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地幼稚,但这正正表现了高尔基精神上的高度。他用他尖锐的笔触描述着黑暗的社会,来表达自己心中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正如他笔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无惧无畏,为着自己心中高尚的目标迈进。而如今在当今相对和平的年代生活的我们,在我们眼里,上大学早已经不是一件稀罕的事了。丰衣足食的我们不必为我们的生存而烦恼,不用为上学高昂的学费而奔波,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人觉得上学时那么痛苦的事,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事,可在高尔基的那个师弟,上学是一件那么奢侈的事,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追求,对他们来说上大学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可是他们却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而烦恼,为自己高昂的学费而烦恼,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先走上社会,读者我们还未曾触摸的社会大学。
可是社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在当时,他厌恶者俄国社会的丑恶与黑暗,却一直探索者生活的道路。在革命者的引领下,追求着自己目标。
《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笔下的主人公阿廖沙,十六岁满怀着上大学的梦想,告别家乡和亲人,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反映的思想也正表达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在黑暗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像阿廖沙一样的知识分子想上大学的梦已成泡影。会想到我们自身,在充满和平的知识殿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被棉袄包裹的我们更需要有革命的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大学梦,这是我们一代一代的使命,让我们的大学有它的存在——《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读书有感 篇2
最近,我在家看了本书,叫《童年·我的大学》,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是个感人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写阿列克塞一家人所发生的事。我看的是第一章,这章主要写在一个昏暗狭小的房子里,阿列克塞的父亲永远的走了。他的母亲跪在父亲的旁边,为他梳理着头发,眼泪从眼眶中不停的掉落下来。一会儿,阿列克塞的母亲和姥姥在地上打滚,这是多么感人的一面啊!最后阿列克塞的父亲被埋藏在地底下去了,这是使阿列克塞家人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时刻,也是最伤心的时刻。阿列克塞的家人肯定伤心透了。几天过后,他们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可母亲却有时坐在地上发愣。直到有一天,姥姥的一举一动使母亲重新做人。姥姥正在餐桌上,突然叫道:“瓦利娅,你快看看啊!尼日尼!”母亲看着终于笑了!从中我懂得了什么叫喜怒哀乐,他们快乐,我也感到快乐,他们伤心,我比他们还要伤心。通过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不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总会有快乐的明天的,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小朋友,也要知道这些道理,这会让小朋友们真正的变成懂事的孩子!
《我的大学》读书有感 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一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经历了许许多多: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孩子,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工作,让这位妈妈减轻些负担。
《我的大学》是部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明显。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他成长的片段。这本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时已有55岁,年过半百。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什么情况,多么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学》读书有感 篇4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传世巨著。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读后感栏目在此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高尔基总是把书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分享给他的玛亚戈,玛亚戈这个人物对高尔基的影响很大。正是因为她,他更喜欢读书,他的胆子越来越大,能与一切邪恶作斗争。最主要的是他热爱学习,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在那时候,有些都人都相信上帝,唯有他一点也不相信上帝,同时他也非常善良,乐于助人,在别人有困难时,他会默默的帮助他。
高尔基生活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见一些警察们到这里来翻这翻那,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再看禁书。不久,高尔基的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开杂货铺的老板,名叫捷林柯夫。当他看到那满密室的藏书,高尔基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他经常在这里如饥似渴的读书,所以他结了许多的朋友。这让他感到高兴万分。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铺的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苦中,他还能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怎能不令人佩服?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高尔基大学生活的苦难,感到万分同情。我从内心佩服高尔基,佩服他所拥有的坚定革命理想,敬佩他人格与信念,特别是在他自己苦难的大学生活中,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我的大学》读书有感 篇5
《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亦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一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
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我感到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接触了这部书,又在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它们对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赶快留住它们,并把它们献给同我一路成长的人。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收藏]《大学》读后感模板汇总9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收藏]《大学》读后感模板汇总9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大学》读后感(篇1)
最近阅读了姜戎所著图书《狼图腾》,此书是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农耕民族汉族崇拜的是龙图腾,农耕民族的龙图腾充满羊性的胆小与懦弱,代表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缺乏进取与创造。而身处内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崇拜狼图腾。而这本书,正是以此为核心,带领我由好奇,到了解,最后融入其中。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这里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养殖着牛、羊,与草原狼一起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对狼充满了憎恨,它们猎杀羊群,对人类也存在很大威胁,破坏它们的家园和安定的生活。同时,游牧民族又对狼充满了敬畏之情。书中写到,住在毕力格老人家的知青陈陈刚入草原不久就孤身遭遇狼群,亲眼目睹了狼的智慧与凶残,侥幸逃脱后他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狼。在毕力格老人的介绍指引下,他渐渐的了解了狼的习性,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游牧民族把祸害人类的狼作为精神的象征。使游牧民族对狼有敬畏之情的便是狼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它们不仅吃羊,也吃其他破坏草原生态的野生食草动物,维护生态平衡,避免草原沙化。它们极具战斗天赋,它们是为战斗而生的,从一出生开始,它们就利用各种计策谋求生存,无论是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还是以逸待劳,欲擒故纵,他们总是与人进行智慧较量,并屡屡取胜。作者借陈陈之口,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了狼的智慧与勇敢,在狼头的带领下,调兵遣将,围猎畜群;为了报复人类的贪婪进行的残酷而壮烈的战役。
狼的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狼的本领及智慧也不说与生俱来的,它们也是在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略的环境,还有来自人类的威胁,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中。这是一种危机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也愈加强烈,放松就会被淘汰,所以文明应该有狼的这种危机意识。
看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鲜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无往不利。现在是竞争社会,同时也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具备狼一样的团队意识,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实现共赢。
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生存下来。危机四伏的我们,也应该具备狼的血性和勇气,积极主动的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大学》读后感(篇2)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
《大学》读后感(篇3)
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篇4)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度读,终于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完后觉得好轻松 ,但却让我受益非浅 ,也使我明白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的含义了。
自从读了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后,我有了许多感触 ,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而保尔的那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 ,他那坚强的意志也激励着我 ,使我更加勇敢 。
,塑造了一个在俄国革命的风暴中,成长起来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保尔在幼年期间就饱受了人间的辛酸,目睹了腐朽的社会生活,他被严酷的瓦里神甫赶出学校后,迫于生活的压力来到车站的食堂里打工 ,在那里 ,也真正目睹了人们丑恶的嘴脸 ,腐朽的社会是如此的黑暗,这才使他萌发了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愿望 。
保尔在病魔的折磨下 ,依旧积极努力工作 ,在身体瘫痪后 ,依然顽强学习 ,每每想到他 ,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一句话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他曾经说过 “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 ,都献给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事业 ——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
我虽然不能也不需要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做斗争, 但是我能够好好学习 ,像保尔一样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 保尔,我们永远敬佩你 !
《大学》读后感(篇5)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闲着无事,便随手翻开了老师发的一本《爱的教育》,正巧,翻到了《义侠的行为》。
故事讲的是:有三四个小孩,聚在一起欺侮一手有残疾的卖野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骂他,讥讽他,而勿兰谛甚至装他母亲挑菜担的样子而取笑他,把克洛西惹火了,用墨水瓶向他砸去,正巧扔在先生身上。先生要找出肇事者,卡隆可怜克洛西,为他顶罪,并找出欺侮克洛西的人,给了他们教训,并让先生饶恕了他们。
勿兰谛他们嘲笑弱者,欺侮弱者是不对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情心,遇到弱者应该主动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去欺侮他们。卡隆的做法是对的,是义侠的,他同情克洛西,也因为克洛西是弱者而帮助他,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上街购物,他们进了一家服装店,我不想进去,便呆在外面。不远处,一个流浪乞讨的残疾人哀求着想得到点儿施舍,行人们匆匆而过。有几个路过的小孩看他可怜,便向父母讨要零钱给他。可是他们的父母却笑道:“现在的叫化子,都是骗人的”,便一毛不拔地在伏在地上的乞丐面前扬长而去。我看见了,很心酸。父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了,我和爸爸妈妈说了这件事。爸爸认真地说:“你想给就给吧。如果这是骗人的,我们不过损失了几元钱;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给了他和希望。”爸爸给了五元钱,让我给了那个乞丐,那个乞丐朝我不停地磕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有些我们可能会战胜,但有些我们可能不能战胜。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希望别人嘲笑我们还是鼓励我们呢?人同此心,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点爱,爱就会充满人间!
《大学》读后感(篇6)
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差异性而言,禅宗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有差异,这里是从总体上论述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有:
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重视结合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如上所说,禅宗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实现心理、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过道家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对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的简要评析,我们似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2.什么是禅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如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禅宗思想体系之中。
3.如何评价禅宗?禅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的。在历史上,它对破产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产农民聚集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同时,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禅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与禅宗的这种积极作用相联系,禅宗对客观环境和客观矛盾的悲凉超越,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消沉冷漠,则又是和人类的物质需求相悖的。我们认为,人们面对大自然大宇宙,也应当以现实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永不满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与创造、知识与科学的力量,不断战胜苦难,求得人类幸福。如果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变成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进而丧失了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与奋斗精神,是既不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光华,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
《大学》读后感(篇7)
学历史,论一个王朝的覆灭,原因无外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皇帝的昏庸无能、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严重的剥削云云,一切都成了格式化的模板,可以被套用并且冷冰冰的对每一个走向末路的王朝指手画脚。直到有幸阅读了《万历十五年》,才深刻的意识到,历史书上一句简单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话,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历经了漫长的,真实鲜活的一段峥嵘岁月。
万历十五年,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年份,却在许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涌动着暗流,大明王朝这一封建帝国看似与往常一样的在运行着,却悄然走到了崩离的边缘。构成这个庞大帝国的零件,皇帝、首辅、文臣武将、思想家及至每一个子民都各司其职,维持王朝这一大机器的运转,殊不知这个庞大的机器即将走向末路。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道德、法律、文官治国的政治结构以及政治体系的落后。《四书》《五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成了规束人们道德行为的模板,从无数文人那里不断传扬、延续,甚至成为治理社会的基础,它要求人们"仁义礼智",朱熹之后,理学更是被发扬光大,上至天子下至万民无不按此来约束自己,一个民族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固然是好,可政府怎能仅仅把道德作为行政的准则呢?
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是一个国家应有的治理社会的根本,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可参看战国时期的秦国,本是被东方各国视为蛮夷的西方偏远小国,却能在商鞅变法之后并不算漫长的岁月里"奋六世而御宇列",一跃成为最强的国,明王朝没能走的更加长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法律的漠视甚至于一部分人的肆意践踏。
这部分人则包含于万历时期两万文官这一庞大的官僚集团之中,这一集团分散而又凝聚,冲突而又团结,在这一特殊集团治理之下的中后期王朝,看似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其实不过强行堆砌华丽空有其表。万历时代,皇帝是一尊被人摆放在天神位置的活着的祖宗,他是一种信仰,一种代表这个帝国的高级符号,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被文官集团制约,致使他一旦做出集团的人认为出格的事,就会招来无数参谏的奏本,有的人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进行"死谏"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逐渐心灰意冷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除非是出席重大的礼仪庆典,否则鲜少露面。
文官集团不仅制约着皇帝,还制约了政治体系的发展,首辅张居正生前想要推进赋税的变革以适应时势的变化,却因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于死后遭到清算,这场轰轰烈烈历时持久的清算运动之后,改革被迫流产;高级将领想淘汰落后的军队"短板",建立有效的机制以适应边境防御需要的努力,也在文官墨守成规的情况下付之东流。只有戚继光依靠张居正的荫庇组建了战功赫赫的戚家军,()编制了一整套完善且强大的治军方略,但这一成功的个例也在张居正死后的清算运动中逐渐消亡。
久而久之,大明王朝在积弊已久的情况下脱离轨道也是不难预见的事了。一但偏离轨道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无论是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以首辅为代表的朝廷臣子、有抱负的爱国将领、标新立异的思想家,还是每一个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普通民众,都无法阻挡一个王朝的谢幕了。
《大学》读后感(篇8)
昨晚一直看到很晚,一口气读完了开复老师的七封信。从第一封信,一直到最后一封,虽然读得不甚细致——当然有时间我还会拿出来细细品读,但我还是收获挺大的。虽然是隔了一天,但依然记得当读到每一句话时,感觉就像是面对面开复老师对我的个人剖析,从为人处世,精神追求,到大学学习,兴趣培养,深入细致地教诲,正如导师般不倦。
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文中,开复老师提到了坚持诚信正直。扪心自问,我是否是一个那样的人,我觉的做的不够。从诚信来说,基本的诚信莫不是言行如一,从正直来说,莫不是坚持道德,也许并不准确,但从这样的理解来说,不论是背后讨论别人缺点,对他人不坦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身上存在的也不少。“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开复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像我也该如是去做,做一个诚信正直的人。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归结起来就是,挑战自我,永无止境。这让我想起,学办旁边考研自习室里写的一句话:“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志远领航”,单纯地从学习方面来说,很励志,当然,万千汗水的奋斗,也许才能得到一滴清泉,这中间支撑的,就是梦想。
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这是健康的必要元素。
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样度过),我常想这样一句话:“人就这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听起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坚强,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也变得欢愉,能够在任何时候拿得起也放得下。此时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变得渐渐清晰。大学四年,说短了是生命中一个片段,说长了,是一个精巧的人生,如若想起,还有什么不能拼搏的,还有什么牵扯放不下的呢?
第五封信(写给家长的一封信),这一段我并未细读,但想起家长,我眼前浮现出了父母的身影,熟悉而亲近,我想不出他们在对我的教育上有任何缺点。我也想不相出,他们有别他人的优点,正如万千父母一样,我的父母给我的,已经如爱般完美。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这就足以让我幸运……
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姑婆,一生从来没穿过合脚的鞋子,常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说:“大小鞋都一个价,为什么不拿大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姑婆”,不思学习,却偏爱买一大堆书,把书架收拾的很干净,但一摞一摞的书,不仅一尘不染,更是连指纹也不沾。没思想的作家,却偏爱写厚重苦涩的作品。选择是成功的开始,当选择正确的时候,成功也会初见端倪,但选择不正确,却是要多走些弯路,多吃些出头的。无论买什么样的鞋子,合脚最重要,无论追求什么,都应该认真抉择。
第七封信(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7中人才),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沟通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开复老师所描述的人才,并不是专业或是领域的优秀,而是性格优秀,这就会让人反思,怎样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成就呢?努力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这才是该走的道路。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己的路,还需要自己去诠释。
《大学》读后感(篇9)
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相信《《大学》的读后感汇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学》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