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后感和平 > 地图 > 读后感和平

读后感和平

发布时间:2023-01-11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和平1000字(精选6篇)。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类打开黑夜的大门。读完作品,心灵也仿佛受到了净化,此时正是我们撰写读后感的好时机。你是否需要一些作品读后感范本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整理的读后感和平,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读后感和平 篇1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读后感和平 篇2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了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战争与和平有不少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语句。

安德烈公爵想:“云朵是多么的宁静、镇定啊,哪里像我们这里的慌张,恐惧与混乱啊!那云朵无忧无虑地飘荡在空中,从来不必像那个法国兵和炮兵似的为争夺探帚而愤怒。为什么我从前没有注意到它呢?现在我看到它了,我是多么幸福啊!只有天空是纯洁的,没有虚伪、没有欺骗、没有什么能够和它相比。天空之中只有安静、柔和。谢谢上帝……”

这是他被打在地上后心中的感想。这一感想与他原先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安德烈是有钱的老公爵的儿子,他性格内向,意志坚定。在当时上流社会中,他是个有地位的人物,并且非常热衷于帮助年轻人进入上流社会,所以安德烈与上流社会的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家族中,有着爱他的父亲和妹妹马丽娅公爵小姐,还有一个不愿他离开去参军的妻子。

在打仗来临之前,他认为自己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名声和荣誉。为了追求他人的尊敬,他多么希望能成为战场上的英雄,以施展他的才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若要他放弃他的亲人都无所谓,我们去想一想吧,这是多么冷酷无情的想法啊!在他看来,荣誉和地位是他最珍爱的东西,也许许多上流社会的人也会有同样的观念。

不过,当他战败躺倒在地上后,当他看到蓝天、白云时他清醒了,他认识到了一切。那是一种宁静、安逸、辽远。在看到那样的情景后,他的心是如此的平静。天上的云朵是那般镇定自若,安宁自得,一片和平景象,完全没有陆地上的杀戮,闻不到一丝的血腥味。在他明白这一切后,他感觉到无数人崇拜的英雄—拿破仑,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根本不能与胸怀博大的天空相比。

蓝天和浮云是安德烈从未注意到的,他所见的是上流社会中一张张虚伪的面孔,而今见到了他一直忽略的却很纯洁的东西,看到了永恒!

读后感和平 篇3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小姐,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因为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终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在书中出现了普拉东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他和皮埃尔同处在战俘营里,用他的乐观和淳朴感动了皮埃尔,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将普拉东描绘为一个圆形的形象,说他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是圆形的,说他是“一切俄罗斯的、善良的和圆形的东西的体现”。我想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作者观察到的许许多多俄罗斯底层的农民:他们贫穷,落后,然而快乐、圆滑,可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生存。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快乐,以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快乐的处世态度,究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也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意义,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慰藉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胜利,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没有条件进行反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面对农民们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点以及改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著,只要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读后感和平 篇4

今天,我读了沈石溪的作品《和平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和平豹》主要讲了作者去鬼河挖恐龙蛋化石,不料却遭到了罕见的泥石流,情急之下,登上了一块驼峰形状巨石的后峰,登上后才发现,前峰上有一只金钱豹。这时,一只小山羊,慌慌张张地登上了前峰,刚想庆幸自己逃过了泥石流,却发现了石峰上的金钱豹,吓得羊毛一根根地倒竖起来,差点灵魂出窍。本来小山羊和金钱豹是有一段距离的,可是受泥石流的要挟,离金钱豹越来越近,最后差不多羊屁股贴着豹尾了,可是金钱豹还是对小羊没反应。突然,一棵两围粗的香樟树向前峰荡来,再这样下去,金钱豹和小山羊都会被香樟树向扫垃圾一样扫下去。危急时刻,金钱豹与小山羊齐心协力,把香樟树推开了。

夜幕降临了,作者想:“经过了那次与香樟树顶牛,金钱豹肯定已经饥肠辘辘,而且天黑好杀羊嘛!第二天,那只可怜的小绵羊只会剩下一堆白骨。”可是到了第二天,令人最感动的画面出现了:小山羊卷缩在金钱豹的怀里,做着一个彩色的梦。金钱豹不时地舔小山羊的额头,舔白色的羊毛。傍晚,泥石流已经退得差不多了,金钱豹先跳下去,然后小山羊也跳下去,小山羊年小体弱保持不了平衡,金钱豹就用豹尾给小山羊当救生圈,这样小山羊不但保持了平衡,还得到了一股强大的牵引力。终于到岸上了,金钱豹与小山羊默默的对视,突然,金钱豹跳起来,把小山羊的头拧下来,吃掉了它。

文中的豹子在危难中体现出来的惊慌,这时,它需要一个活物来共渡难关,使它减轻惊慌;一旦渡过难关,便兽性大发,这时的小山羊不再是它共度难关的朋友,而是一堆待宰的肥肉,它的美味佳肴。现实生活中也有的“变色龙”像这只金钱豹一样,遇到危难时,和在一起的人亲密无间,一旦脱离危险,便立刻翻脸不认人。我们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

读后感和平 篇5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__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直在追求着索丽娅。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安德烈公爵不仅是库图佐夫的好助手,还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为国捐躯,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现在人们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献身的勇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只想着怎样才能胜利,才能让子子孙孙们幸福地生活,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那些被法军抓走的俘虏们,他们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卖国家和人民,与胆小怕死、傲慢自负的拿破仑相比较,他们显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虽然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爱的事,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将军、士兵、统帅等等一些人致敬,感谢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读后感和平 篇6

历时半年多时间,终于看完了这一部鸿篇巨制。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写下的这一部《战争与和平》。小说通过三位主角(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身后所代表的四个贵族家庭(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库拉金和别祖霍夫),他们自己整个俄罗斯社会在两场战争(分别是1805年和1812年俄法战争)前后的生活,思想,行动和命运以及结局。如果仅仅是写了这样一部小说,托尔斯泰还不能称得上是伟大,因其在小说中各个章节开端都开宗明义的讲述了作者的历史观,并在小说的尾声部分详细系统的阐释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这让作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历史观,宗教观以及人生观都让人耳目一新,但却为我所深深认同。谈起小说就不得不提及小说中的人物。本部小说中各位配角形象生动,性格分明。而几位主角,特别是皮埃尔,更是善良正直的代表。总作者在文章中谈到的,他和安德烈都是拥有“金子般”的心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和平年代亦或是战争岁月,都不随波逐流,在哪里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两人又有这很大的不同之处:安德烈的毅然投身到战争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他热衷于事业,对自己对别人都严格的近乎苛刻,最终临死前才原谅宽容了自己的情敌和爱人。而皮埃尔让人看起来亲切,平易近人。甚至有些傻气,他不像安德烈那么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是不断的去尝试人生中的各种体验,好的坏的,痛苦的快乐的,严肃的荒诞的,充满着孩童般的好奇,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善良正直不变。他宽厚的对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帮助着每一个人。能感觉到如果说安德烈是作者所仰视的人物形象的话,皮埃尔才是作者推崇备至最希望成为的人物。

再说说娜塔莎,她是拥有一个成长曲线并(可能)富有争议的形象。她热情善良,爱着每一个身边的人。但曾因一时的错误误入歧途,并且很久没有走出来。这期间她迷茫彷徨失落压抑,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一切痛苦。悔恨难过充斥了自己的全部身体,她甚至大病一场并且自暴自弃起来。但当战争来临,身边的亲人有的离开有的崩溃,她毅然站了出来,的确与这些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名声”又值几何呢?自己总不能为了一时的失足背负一辈子沉重的包袱吧?特别是当她再次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得到了原谅后,她终于走出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获得了成长的曲线,尽管生活依然痛苦,但内心是平静,幸福的。如果说皮埃尔会让人想起来微笑的话,可以说娜塔莎这个人物让人看过会有着更加复杂的感情。但如果提到小说中让我更偏爱的女性角色我会选择玛利亚公爵小姐,也就是后面的罗斯托夫(玛利亚)伯爵夫人。她不仅拥有了金子般的心,此娜塔莎多了一分包容,淡定,同时少了一分迷茫和起伏。伟大的女性光辉,包容一切!就像尾声处当她发现尼古拉的想法与自己不尽相同时,她有的也只有默默地维护自己的丈夫,没有试图去改变他,没有自暴自弃和痛苦纠结。

再来说说战争。战争尤其是侵略战争,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战争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尽管这个世界总是冲突和战火不断),同样1812年之前的俄国人也不认为战争会发生在他们身边。当人们意识到战争终将无可避免的来临时有人投笔从戎,有人逃离自己的家乡,有人趁机趁火打劫,有人痛苦迷茫无所事事,还有人因为战争还未临近照样歌舞升平…战争过后,人们忙于战后的重建,生计负债。此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战后创伤,当然还有失去亲人的长久之痛。若干年过去后,一切在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还在持续,他可能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会因为亲人离世造成人生的不完整和心里上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对于处于历史风口浪尖的那些“伟大的人们”基本上持有批判的态度,通过对其核心思想的阐释将拿破仑亚历山大皇帝拉下了神坛。作者并不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而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人代表了大多数其背后的民意的方向,而历史的必然性成为了核心,这其中与天体运行轨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以最大限度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但这毕竟是150年前的历史观,而当今的混沌理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坍缩都为历史的进程添加了很多偶然的因素。因此结合托翁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历史是掺杂着许多偶然因素的必然,而这其中人的因素既不能被完全抹杀也不应过分夸大。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有更多没有说的或者没说透的地方)因为阅读这本书确实一点儿也不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体验感想和反思,这里写下的不及全部的十分之一。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最后我想说的是:战争从未远离,战争的伤痛历久弥新,愿世界永远和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编辑推荐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1000字精选


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如果我们想表达自己,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一些爱读书的人都是怎样写读后感的吗?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栏目小编整理的“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1

非洲大陆的夜幕落下来了,我坐在房间里,眼睛不想再看电子屏幕,拿出Kindle正思索着再读点什么好的时候,看到了首页显示《战争与和平》已经读完了。有些不敢相信,也有些怅然若失,一下子真的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好了。

想到自己当初下载这本小说,图的只是做一个了断。《战争与和平》,听名字就能感觉到这部小说的恢宏,而我一向缺乏理解与欣赏那些恢宏作品的格局。我总是更偏爱门罗这样的作家,简单得难以想象的语言,却把普通人的生活与困境刻画地无比真实,就像我总是担心在宏大的叙事里,每一个个体会不会就失去了鲜活,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何况那位作家还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巨匠的名字现在听起来是那么遥远又陌生,加上他沙俄的背景,我总觉得他的文字会像《钢铁是怎样炼成》似的,带着共产主义色彩。

可是这部小说的大名出现在太多的地方了:报刊列出的伟大小说排行榜上、文学在线课程上、别的作家的小说里。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形容它是伟大的、经典的、属于全人类的。好像如果没有读过它,就没有资格说自己喜欢文学一样。

大夸张了,真有这么好吗?一直借口先再读点别的我,终于懒得再拖延下去。把资源捣腾进Kindle的那点时间里,我又看到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其中赫胥黎拜读的时候嘴里不停念叨着“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的这段把我逗笑了。至于吗?

刚打开书的时候我也曾被左下角长达50个小时的预计阅读时间震惊到,当时我几乎确信自己会半途而废。神奇的是,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对于战争与军事一窍不通甚至全无兴趣的我,竟然内心也一路和书里的主角们浮浮沉沉。真是庆幸。

读毕全篇,对这部小说的伟大才能有一种更深的认识,对这位作家也才能有更深的敬佩。他歌颂了一种伟大,也讽刺了另一种伟大。前一种伟大是人民的伟大,后一种伟大是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眼里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伟大,也正是我一直惧怕的那一种伟大。

正因为托尔斯泰内心装着从贵族到农奴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众生,他才会坚定地支持前一种伟大,也正因他持着这样一种立场,他的小说背景与故事不论多么宏大,其中形形色色的每一个人物才未失作为人的个体的鲜活。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整个作品的基调,我想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最珍贵的品质所在。

令人叹服的除了这种珍贵的品质,还有他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这份才华是语言贫瘠的我完全无法形容的。我只能在每一次他对人物的刻画上,每一个巧妙又顺理成章的情节上,每一回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中感受到,并被这种才华深深地折服。

虽然自己的阅读水平并不能支撑自己进入足够深入的地步,但即使只停留在一个粗浅的层面上,我也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深刻洞察、温柔关怀。更重要的,我感受到一种单纯的阅读的快乐。快乐到我会和朋友说,我像追剧般地把一部伟大的经典小说糟蹋成了一本网络小说。

不过就算在追剧这个浅薄的阅读层次上,我也应该好好地感谢托翁,感谢他在一系列的大风大浪、生离死别和人类灾难的最后,给了读者一个童话般的幸福结局。这算不算他作为作家的温柔。只是在达到这温柔的尽头前,人们走过了太长的残忍的战争之路。

战争背后的原因总是错综复杂,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战争的过程常常也令处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感到面对这股强大的洪流,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无力阻挡,无法避免,只能被裹挟着向前。如今自己身处非洲,大多数工作之外的时间,只是呆在酒店的房间里闭门不出,曾经上外交口译时,老师做过好几个非洲国家的前大使,她总和我们说非洲是她走过的最美的大陆,然后我如今身在此处,却难有机会感受这片大陆的自然之美。从新闻上看,外面的局势越来越不太平,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安全感的地方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贵,感受到祖国和平繁荣的今天背后,是过去怎样带血的历史,和现在怎样巨大的付出。在民族声音浪潮越来越高昂的今天,我自豪的同时心里也暗暗地害怕,害怕真的狂热、真的开战、真的有人流血牺牲,那时会因此产生多少半死不活的母亲、支离破碎的家庭。可在当下这样的国际环境中,这样的趋势也是同样地那么无法阻挡、无可奈何。

他的书里写了那么多人的人生,我暗想这其中也有我的,至少在那些五光十色的角色身上,我偶尔看见自己生命里某段岁月的投射。对于人生意义的迷茫恐惧,被幸福拒之门外的伤心难过,以及身为异乡人的漂泊无根。遗憾的是,我共鸣的无非都是矫情又个人的那些烦恼,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勇猛、官场上一心为民的思虑、甚至大家庭中为全家幸福操心的那份无私与自我牺牲,我都没有。我还是一味沉陷于自己那窄小世界的得失之中。

没人因此责备我。托翁慈悲的雨露还是降下来,落在每个人的头上,也包括我的。回顾阅读小说这一路,心里经历的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绪,有揪心、有同情、有感叹、有不忍、有伤悲、有喜悦、有满足。这些情绪不止针对在战争中身不由己的书中人,或是因战争分崩离析的家庭,也针对我自己,有时甚至还针对整个国家、整个人类。诚然,中间的某些片段也唤起自己不好的回忆,仿佛伤口又被扯开,令我感觉到鲜明的痛楚。可最后,它还是选择治愈了我,就像世界历劫无数灾难后,上天的甘霖最终还是降落在这一片焦黑开裂的土地上,渗透进心灵干裂的缝隙之中,滋润了它们,愈合了它们,给心灵又加入了新的生命力,就像又给生命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还是那个托翁迷弟赫胥黎说过的话,他说“一个人读过《战争与和平》后,他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至少在我的身上,我觉得他说对了。所以即使自己文笔拙劣,也还是想把感想记录下来,分享给愿意倾听的人。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2

这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特别长,差不多俩月了,原因有二,书本身就是大部头,经典名作,不易读,其二,这段时间迷上美剧,阅读懈怠很多。

这本长长的战争与和平大名不知道是小学还是初中就听到了,反正真正的阅读是听到这本书的十多年以后,书中的内容说来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俄国作品中类似欧洲的人名地名让人头疼。很多时候除了关注书的内容本身,还要花心思去记和分辨这些人名。

这本书虽然不是历史书,(作者好像也不认为它是小说,但是我们归类还是会把他归为小说。)但是我阅读完感受最深的二点确实关于历史的,其一就是之前了解到的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因为资源短缺,这本书让我看到的正好相反,法国占有各种优势,一度让俄国首都迫使莫斯科的大部分人撤离莫斯科。其次,就是关于拿破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一些观点描述,让我了解到,拿破仑或者其他一切容易让人膜拜的形象,更多的可能是不断去强化其光辉形象的结果。我们了解的真实,未必是真实。(当然这两点是基于本书给我的认识。)

很难想象,书的收尾阶段,作者对于科学的开放态度,让我敬畏。原来,我们上学书中所给我们的托尔斯泰或者其他的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化。可能有些作家或者人物,比我们所了解到的更让人敬佩,当你更多的去认识他的时候。而托尔斯泰便是其中一位。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3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4

在这个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书,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书中写了许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过有一个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会说,这个人是谁?听都没听说过,其实这就是拿破仑。托尔斯泰在书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个个色彩鲜明,个性突出。他们多属于鲍尔康斯基公爵、罗斯托夫伯爵、别祖霍夫伯爵、库拉金公爵这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伯爵死后,在新一代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严肃冷漠,对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在这一点上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夫有些相似。皮埃尔伯爵是老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为人正直、善良,喜欢进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办事能力。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经历,一个危机四伏的旧俄罗斯上流社会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比如为了老别祖霍夫伯爵的财产,有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害皮埃尔。

之所以说它是哲学之经典,是因为它同时具有历史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纪事小说和哲理小说的特点,是全面反映了俄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诗性的历史小说,这个看法大多俄罗斯学者都认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也貌似通读了这本恢弘巨著,但所获得的感受与体会必定是很浅薄的,以后随着年龄及学识的增长能再多看几遍得的话,那体会与认识一定会逐渐深刻。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5

在这个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书,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大家必须耳熟能详,那就是《战争与和平》。书中写了许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明白,可是有一个人物大家必须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会说,这个人是谁?听都没听说过,其实这就是拿破仑。托尔斯泰在书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个个色彩鲜明,个性突出。他们多属于鲍尔康斯基公爵、罗斯托夫伯爵、别祖霍夫伯爵、库拉金公爵这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伯爵死后,在新一代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严肃冷漠,对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在这一点上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夫有些相似。皮埃尔伯爵是老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为人正直、善良,喜欢进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办事本事。经过对他们的生活经历,一个危机四伏的旧俄罗斯上流社会清晰地展此刻我的面前,比如为了老别祖霍夫伯爵的财产,有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害皮埃尔。

之所以说它是哲学之经典,是因为它同时具有历史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纪事小说和哲理小说的特点,是全面反映了俄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诗性的历史小说,这个看法大多俄罗斯学者都认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也貌似通读了这本恢弘巨著,但所获得的感受与体会必定是很浅薄的,以后随着年龄及学识的增长能再多看几遍得的话,那体会与认识必须会逐渐深刻。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6

安德烈和娜塔莎是互相错过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互相错过,不是因为尚华(安德烈的父亲老公爵)那样尖锐偏执的叫:“门第高啊?人挺好啊?啊,我那个小孙子要有后妈了!”不是因为杨晓(阿纳托利)那充满诱惑和激情的声音:“我爱你爱到发疯了,还能见面吗?”不是因为苏秀(娜塔莎的母亲)那无可奈何仿佛已经预料到结局的口气(那是作母亲才会有的敏感):“去吧,去见他,他向你求婚呢。”不是因为孙道临那一语道破天机的旁白:“此刻安德烈心中原有的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以及她对爱情是否能够忠贞的忧虑。”甚至不是因为他们要分开一年。不,全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自己。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安德烈出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败和厌倦,“永远不要结婚,朋友,这是我对你的忠告。”而娜塔莎吸引他的,是她和他的前妻、和整个上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纯真,她给他带来的是“幸福、希望、光明”。

那么娜塔莎爱安德烈什么呢?她只是想爱,当在舞会上安德烈穿过大厅向她走来时,她就爱了。那是一个和她周围的男人——她父亲、哥哥、鲍里斯、彼埃尔都不同的成熟男人,严肃、不苟言笑,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制力。在一个小女孩看来,探索这样男人的内心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安德烈和娜塔莎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对方身上那显而易见的区别恰恰成了各人眼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于是,爱情在安德烈经历过生死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而来的,在娜塔莎正想恋爱的时候从天而降的。

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平等,娜塔莎总是仰望安德烈——“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还有害怕。娜塔莎打猎、跳舞,快乐的似乎忘了一切,可当尼古拉提到安德烈,她突然有些惊恐的怀疑安德烈是不是赞成、理解她的这种乐趣。娜塔莎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她跳舞、骑马、打猎,样样都行,人人都夸,还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面对安德烈她却显得那么不自信。她在安德烈无形的压力下,唯恐自己不能符合他的要求。“可和他在一起,我总有点害怕。怎么回事?这就是真的感情吗?”而安德烈也满足于这种仰望。他认为阿纳托利只爱娜塔莎的肉体而非灵魂,其实他也还远没接触到她的灵魂。

安德烈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他向彼埃尔倾诉时杨成纯的声音是那么兴奋,好像已经不能抑制了“我不能不爱光明,这不是我的错!”求婚时,他面对娜塔莎却又冷静的仿佛与己无关。在最炽热的感情下面还有块永不会化的冰。这就是安德烈,也是杨成纯。爱情就应该是激情澎湃,而当面对婚姻的时候,一切都要变得现实。求婚对安德烈不是第一回,他低头却不看娜塔莎,熟练的说着想好的词,“我第一次看见您就爱上您了,我能希望……”“您是不是爱我呢?”而对娜塔莎这是破题儿头一遭,此前她已经在没有如何消息的等待中熬过了3个星期,就在她觉得不嫁人也挺好的时候,接到了求婚。她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激动得喘不上气。“还用问吗?您应该知道,干嘛还要怀疑?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何必要说?”“多幸福啊!”但接下来的却是更加漫长的一年的等待。她又怎么能不产生激烈的反应:“一年!这办不到!”但安德烈却想不到这些,“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呢?”他没法理解娜塔莎的眼泪,反而加深了对她软弱幼稚的担心。

好像很自然的,杨成纯的淡淡的声音说出:“您是自由的,婚姻将保守秘密,要是您发现您并不爱我,或者爱上了别人……”怀疑已经开始了。他坚持不把婚约公开,不举行订婚仪式,说明他对娜塔莎没有信心,对这段感情没有信心。他有些自私的想,如果娜塔莎真的要退婚,他不至于成为全上流社会的笑柄。表面上他是给娜塔莎自由,实际上他爱惜名声到不在乎娜塔莎的感受。他甚至走之前会说:“我走以后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您可能会不再爱我……”这种心理暗示对他、对娜塔莎都是致命的。

其实,上一段婚姻的失败,对前妻的愧疚都还在安德烈心里。他也在害怕会重蹈覆辙。丽莎的死和他的自私——坚持要上战场去追求自己的土伦有直接关系。这一次,“等待一年”显然不止是推迟他的幸福,也不止是让娜塔莎更了解自己,安德烈恐怕也把这当成是对娜塔莎的考验。然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没能闯过这关,于是杨成纯的柔情消失了,他用我们熟悉的有些夸张的语气说:“请转告伯爵小姐,她过去和现在都是自由的。祝她万事如意。”此时他不再关心娜塔莎的情况,只想知道阿纳托利的下落,他要去决斗,那关系到他的名誉。

娜塔莎想要完美的爱情,像尼古拉和索尼娅,或者比那更加轰轰烈烈。安德烈想要一段由美好爱情带来的幸福婚姻。

婚姻和爱情区别的第一要素就是责任。娜塔莎也意识到了,“从现在起,我就是这个陌生的可爱的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的妻子了,这可能吗?从今以后,再不能把生活当儿戏了。我是大人了,我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起责任来。”可惜她还经历世事太少,还不明白“责任”——婚姻中的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她心里安德烈还是个“陌生人”。

娜塔莎向往朝朝暮暮,如今却是远隔千里。她的身边愈是热闹,心里却只是愈孤独,愈不能停止思念,“现在他在哪儿?”她必须强迫自己“不想这个,不许想这个。”然而如何能不想。这一切终于在新年的时候到了顶点,“他什么时候回来?也许他已经回来了,我忘记了。”(注意:她说的是“我忘记了”,而不是“我不知道”。这就是娜塔莎的语言。她始终没变,还是那个一心想飞上天的女孩子。)“真想他快点回来,真怕会失去他。最糟糕的是我会变老的,那时候我就不会这么美了。”——思君使人老。但不是使娜塔莎变得成熟,只是使她更加冲动、脆弱、更加混乱。思念使爱情的感觉不再是幸福,而成了折磨,使等待仿佛看不到尽头。

阿纳托利恰在此时出现了,就在思念已经击溃了娜塔莎的时候。“昨天晚上我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不是被您爱,就是为您死!”这才像一场娜塔莎梦想中的爱情,热烈的情书、炽烈的亲吻,和安德烈的不动声色都是那么鲜明的对比。何况还有私奔——浪漫到了极点。安德烈就要回来了,但对娜塔莎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次她一定要好好爱一回。她其实只差最后一点坚持,但她已经感觉不到能使她坚持下去的爱了。爱情来得越是突然和狂热,往往越不能持久,结局越不可预测。

直到面对死亡,爱才得到奇迹般的重生。女人对男人的爱里面是一定要有些怜惜的,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母性的爱,不应该只是仰望。不论什么样的男人在内心最深处都会有小男孩的一面,两个人经过这个阶段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那是安德烈在死前、娜塔莎在安德烈床前才体会得到。杨成纯才能由衷又再一次那样充满柔情的说:“娜塔莎,我越来越爱您了。”

然而,太迟了,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仅有的一次机会,他们和命运擦身而过。或者实际上,命运根本就不曾给过他们机会,只不过是让他们相遇而已,让他们更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更清楚该如何去真正的爱。仅此而已。

只是当时已惘然。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7

在这个暑假,我的父母给我买了许多文学著作,《战争与和平》就是其中一本。

这部小说讲述了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别祖霍夫斯基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恢宏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俄国生活。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让他的五百余位人物来回穿梭期间,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作者歌颂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人民战争的正义和胜利,并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置于战争的特殊时代,通过其言性和心理,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四大家族有各种联系的贵族人物,他们被作者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趋附宫廷,投机钻营的库拉金家族,他们漠视祖国的文化,在国难当头时仍沉湎于寻欢作乐;一类是另外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安德烈和皮埃尔,是接近人民、在危急关头为国分忧的人物,他们甚至能挺身而出,为祖国奉献一切。在赞美这一类型的贵族精英的同时,作者也描写了普通人民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普通的官兵在战争中体现出的朴实勇敢,高尚忠诚的品质,与那些身处高位却卑鄙渺小的贵族统治者恰成鲜明的对比。

这本书其中一位主要人物是皮埃尔,他是老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高达肥胖,却又为人正直善良。他喜欢思考,但是意志薄弱,缺乏办事能力;不满意上流社会却又经不起诱惑不断探索生活的真谛,结果却总是失望。法军进入莫斯科后,身藏匕首、短枪,打算行刺拿破仑。被捕后,历尽磨难,终被救出,与娜塔莎结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看。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8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在各个国家,军人都是崇高和伟大的,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但军人也是人,也有阴暗和脆弱的一面,部队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争权夺利和勾心斗角。

我向来是不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籍,但是,《战争与和平》是我第一本喜欢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融入书中情节中,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另一反面也不禁的发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写的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敬佩。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珍惜现在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应该从现在开始把握!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9

有人说,托尔斯泰画了一头大象,少数人看到了鼻子,更多人啥都没有看到。《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小说,而托尔斯泰也是个伟大而充满魅力的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读这本书,总觉能读出新的东西,这也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展示了十九世纪初叶,在欧洲所向无敌的拿破仑,开始把他征服的目标指向俄国,以此背景引发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

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托尔斯泰在描绘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和历史场面之余,详细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这些人物的喜怒哀愁和生活琐屑,充实了小说的骨架,读书笔记。编织成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历史画面。他把战争与和平,军队与社会,上流与下层结合起来,展现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人性和灵魂也在内外环境的双重因素下不断变化着。托尔斯泰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从而表达了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

他对自我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资料的那种形式。”文字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它带给人的,往往包括万物遵循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所以,看完了这本书,不仅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还看到了在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中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心灵。它传达了人类探索生命的意义,乃至一次能够带来哲学启示的精神活动。用生命本来的意义呼唤我们去应对自我内心的真实,思考而感受人生。

战争和平名著读后感 篇10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

语文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常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书的,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相当于是我们为自己提炼的一篇浓缩书稿,方便后面的阅读,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语文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语文读后感 篇1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瞧,四年级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在背诵着,那么的朗朗上口,大家还摇头晃脑的,又是那么的陶醉。

记得我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读《12岁以前的语文》里收录的《笠翁对韵》的。乍一看,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长啊,一共有46页呢!不会很难读吧,更不要说会背了。带着疑惑,我进入了《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家李渔所著。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由于它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

于是,我每天早晨都会诵读《笠翁对韵》,从《上平声篇》开始,一句一句慢慢地读、一段一段细细地品,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以至十一字对,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真的就像唱歌一样,渐渐地,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后来,我更了解到,这一本《12岁以前的语文》是孙双金校长主编的。细心的他把每一字都标上了拼音,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掌握了不少生字;细心的他配编了与《笠翁对韵》相关的一个个历史典故,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历史知识;细心的他还对原文进行了注释,让我们在读的同时更易懂其意;细心的他甚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能享受图文并茂的乐趣……

总之,我越来越喜欢“唱”这首《笠翁对韵》,更感谢孙校长为我们编的这本好书。《12岁以前的语文》不仅让我们的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情趣,而且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也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语文读后感 篇2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语文读后感 篇3

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古人说:“开卷有益”。勤于阅读必是对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经验往往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作为教师多读教育书籍,从名师身上学教学技巧,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长起来,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更好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语文读后感 篇4

在第一部分“于永正论语文教学”中,有一篇文章叫《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教语文,到底简单不简单呢?这个话题,可以说刺痛了大部分语文老师的神经。遥想求学时代的我,对语文绝对——反感,甚至有些抵触的心理。呵呵,自然,语文成绩好像也没怎么好过。即使后来阴差阳错地教起了语文,也没提起多大的兴致来,抱怨倒是一大堆。归根结底,还是觉得教语文太难,太繁琐了。

然而,近一年来,随着自身阅读量的增加,认识越来越深刻,思想也似乎跟着更澄澈了一些。原先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要不怎么有人说:“人若笨,先读书。”一句看似开玩笑的话,却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如果认为教语文很难,现在来看,其实是没“上道”,也就是说没有找到教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就像没头的苍蝇——乱飞。其中的“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个方面来:

先说说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按照课程标准来说,无非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内容既螺旋上升,又交叉进行,较为完整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得再简单一点儿,其实就是“写字、阅读、习作”,至于其它方面,都可以在这三个点的学习中,穿插进行。如果说有差别,也就是在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如果可以说得再简单一点儿,教语文就是“多读书,少做题”。

这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任教材教法怎么变,没有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再说说教学的对象——学生。关于学生的话题——很多,很热,也很杂,以至于听起来有些混淆,甚至很难辨别谁是谁非。看看于永正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在其总结的“五重”教学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重情趣”,可见,这一点儿在于永正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于永正老师还把它总结为一句话:“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之一。

回想现实中的课堂,我们大多数时候的所言所行,不是正好相反吗?

重情趣,无论从儿童的情感需要,还是认知成长需要,都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就像于永正老师所总结的那样——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如果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抓不住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怎么能教好书,育好人呢?

于永正老师从备课、上课及课外活动,给广大老师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抓好“重情趣”也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的心,后面的“四重”教学,可以说水到渠成。

语文读后感 篇5

读郭老师的这套丛书,与其说是丛书不如说是小册子,每一本都很薄,曲曲70/80页,不过3万字。我刚收到时,心中还想,“哇,这么薄的小册子,还要卖168,这也有点小贵吧!”当读完第一本《牧人的故事》,我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这第一本讲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狼来了”的故事。

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讲了三种”狼来了”,一是一如我们所知的,牧人在撒谎;二是牧人没有撒谎,但运气不好村人赶来的时候都没见到狼,于是不再相信牧人;第三个牧人则是那“吹哨人”,结果被村人封住了嘴。在这曲曲65页里,不单单故事惊人,表现形式更是有趣!作者是位语文老师,他用公开课的形式,带着学生读这个故事,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不同“牧人境遇”的思考与评价。通过一堂公开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哲学辩证的思考我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应当的故事和事情。

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加之公开课师生对话的表现形式,使得晦涩的哲学问题非常通俗易懂,孩子也一定能看的懂看的上瘾。这套小册子,打折后128,带来心灵的震撼绝对物超所值。

语文读后感 篇6

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雏菊》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在日常生活中,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心中有不一样的感悟,随后写下来的文字就是读后感。优秀的书籍通常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将脑海里快速闪过的感悟写成读后感记录下来。从哪些方面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你不妨看看《雏菊》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雏菊》读后感 篇1

暑假,我看了儿童文学作家郭风先生的《雏菊和蒲公英》。

作者笔下的雏菊、蒲公英、紫罗兰,以及别的花、树、鸟、兽等等,还有它们所生活的场景、生长的环境……都给人以健康明朗、积极向上、亲密无间而又生机勃勃的感染力量,蕴含着温暖的励志精神。即使是那些小小的花朵,即使轻柔如一朵蒲公英的花球,也志存高远,渴望展开梦想的翅膀,渴望在天上飞翔。

他把散文诗和童话这两种文学形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清新、简约、隽永、恬淡、开朗的优美意境。既有散文诗的简约形态和散淡韵味,又有童话的幻想色彩。

我像一个饥渴的孩子,看到了面包和水,如饥似渴的阅读着这本书。并把喜欢的句子认真地摘录下来。我喜欢作者笔下的场景和人物,尤其喜欢《伞店》这个故事,讲了在一个下雨天,松菌开的伞店里,来了第一位小顾客,因为它没带钱,善良的松菌说:“不用钱。”,就送了小顾客一把。第二位小顾客要用自己的歌喉来买一把伞,松菌答应了,它也买到了伞。之后,有很多人来买伞。雨停了,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松菌也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助人为乐,别人开心,自己才会开心。

这本书不仅有趣,还有那深刻的意义。

《雏菊》读后感 篇2

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写电影观后感,只是通过这个电影就会联想起一些事情,自己的、他人的、现实的、虚构的。管他呢,反正是自己写给自己的,就是想把当下的想法写下来,就怕过了就忘了。可能多年以后自己再看写下的东西,就像日记一样,觉得难堪,可是那又怎样,我并不是为了彰显什么,也不是为了讨好谁,其实文字才是记录感情的最好方式。

之所以一直喜欢暗恋的文,或者电影,是觉得那份感情很珍贵,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除了父母和亲人,还有一个人愿意无条件的对你好,并且不求回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韩国的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在我印象中一直走催泪路线,虽然一直嗤之以鼻,但还是不争气的被感动,其实我觉得《雏菊》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致命的契机,男主是永远不会告诉女主他就是一直送雏菊的人,这一场完美的暗恋会被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淹没。最终,女主在临死前发现了男主,男主也终于得到了女主的回应,最后还把坏人头目解决掉,因为女主死了,男主活着也是行尸走肉,顺便报了仇。好多事情,因为遗憾而唯美。

除了喜欢男主的独白,还喜欢男主的一些小动作,《最美遇见你》中,徐莫庭第一次吻安宁的时候,看似淡定,其实藏在裤带里的手已经把面纸沾湿。《雏菊》中,男主默默得和女主再见,和女主碰杯喝咖啡,女主伤心难过时,自己伸出去想去安慰又颤抖着收回的手。《何所冬暖》中席郗辰因为表白或者被女主发现自己的感情的时候用手掩住额头的时候。《今夕何朝》中莫珩微笑着抚摸刚刚被洛嫀吻过的唇。

所以爱情不是自己火急火燎的去找的,而是顺其自然,不用刻意就会建立的一种感情,不要着急,一切事情的不完美,只是因为还未结束,一切爱情的未开始,只是因为缘分还没到。每个人有每个人要走的路,不用抱怨,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只是今天的你将会决定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

过了5个月,我已经不会去怨恨得病这件事情了,而且不会再对父母说为什么要将我生下来受罪这种话了,五一我要去北京看苏打绿的演唱会,已经很久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给我寄来了很多吃的,其实还是会有好多开心的事情发生的,只是往往难过的事情掩盖了开心的瞬间,让人觉得沮丧,可是谁又会知道我现在每天有规律的生活,注重养生,全是因为生病而带来的好事呢,而今后会因为这样发生更美好的事情呢。

《雏菊》读后感 篇3

上周星期五,我在做阅读训练,阅读书上《雏菊》这篇文章令我很感动。

《雏菊》主要写了一棵普通却又乐观的雏菊,因为百灵鸟光顾雏菊,雏菊惊惶起来,后来,百灵鸟儿成了牢笼里的囚徒,雏菊在百灵鸟的身边。雏菊把百灵鸟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白百灵鸟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雏菊因为百灵鸟而感到悲伤,难过得病倒了。

雏菊虽然在其他花儿中显得分外渺小,微贱,可它不比郁金香和其它富丽堂皇的花儿那样骄傲,百灵鸟看厌了那些骄傲的花儿,飞到心是金子,衣服是银子的小雏菊旁边。百灵鸟死了,可是那块草皮连带着雏菊被扔到路上的灰尘里去了。谁也没有想到它,而最关心百灵鸟、最愿意安慰它的,却正是雏菊。

小雏菊总是想着他人,却不顾自己,总想安慰百灵鸟,却不能说话,它只能让自己精致的花瓣所发出的香气,比平时所发出的香气强烈,所以,百灵鸟渴得要昏倒,它只是吃力的啄着草叶,而不愿意动这棵花。

小雏菊像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文花枝一样。文花枝是一名导游,一次,她带领游客参观景点,乘着大巴,却发生了车祸,后来,救援人员发现了文花枝,文花枝却让救援人员先救游客,而自己最后救出来,后来,文花枝是伤的最重的,文花枝二十几岁的青春只能在痛苦中度过,记者问她:“你后悔吗?”她毅然的摇了摇头。“只要游客没事,我也没事。”这朴素的话语,多么震撼人心啊!

雏菊它虽然只是童话故事中一个普通的主角,可我觉得它却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我们亿万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小雏菊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钦佩。它将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指明灯。

《雏菊》读后感 篇4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篇故事名叫《一朵小雏菊》,大意是在雏菊丛里有一朵雏菊每天都在伤感地叹息:“我只是雏菊丛中的一朵小花,与这么多雏菊长在一起,我的美丽全被淹没了,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一个天使听到了这朵雏菊的心声,对他说:“但是你真的很美丽!”“但我想成为唯一的一朵,身旁不要任何同类!”这朵小雏菊说。于是,不想再听雏菊埋怨声的天使便把他带到了城市广场。可不久,市长让准备对广场进行改造的园艺师说:“这儿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东西,把土壤翻一翻,种上天竺葵吧!”“等一等!”雏菊大叫,“你那样做我会死的!”“如果这里还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雏菊花,会对广场起到非常好的美化作用。

”市长回答,“但是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任何你的同类,你自己不可能形成一座花园。”说完,市长把雏菊丛地上连根拔起。

读罢这则小故事,我沉思了很久。是啊,一朵花不可能形成一座花园,不会有太美丽的风景,只有许多丛花聚集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绚丽。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千千万万个小水珠汇集在一起才能形成汪洋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友爱,万众一心,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雏菊》读后感 篇5

第一次看《雏菊》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好久了,当时还没怎么看懂。所以,为了写好这篇影评,我刚刚又看了一遍,至于这是第几遍,我也记不清了。两小时零四分二十三秒,整部电影的时长,而我也整整哭了两小时零四分二十三秒。可能你会以为我在夸张,但事实是,我没有。

看影片《雏菊》之前,我先上网百度了一下雏菊的花语,才发现原来雏菊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常常拿来占扑爱情的花,就是一片一片的撕下它的花瓣,一边念叨爱我,不爱我的那种占扑。花语是----纯洁的美、天真、幼稚、愉快、幸福、和平、希望和深藏心底的爱。最重要的一种意思便是暗恋你,你爱不爱我?

看完花语的一瞬间我就想起了杀手微笑的脸,我的记忆中他总是望着女主角深情的笑,总是笑得那么、那么温暖。

女主角慧英是幸福的却也是不幸的,她就是最纯洁的美、是雏菊天真、愉快、幸福的代表。她是阳光下的那些明媚的如同小小向日葵般盛开的雏菊,她就是雏菊作为森林中的精灵的象征。她是如此单纯,干净、明朗,浑身散发出自然地气息。内心充满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浪漫幻想。她就像那无忧无虑的精灵,散发着幸福的简单光晕。同时她也是雏菊所代表的离别、等待与坚持。心中的那个人,从未改变,一旦认定便坚持到底。一开始他以为郑宇就是那个她一直在等待的人,所以心中所系皆是他,一心希望能与他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尽管他离开,她也不曾有过丝毫要放弃的念头,她甚至可以承受无尽痛苦的等待。她是雏菊向阳的明媚,也是雏菊背阳的忧伤。可以肯定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对警察郑宇痛心、关系、伤心,却也只是因为她以为郑宇便是那个她一直在等的,给他送雏菊的人。当她明白朴义才是那个人时,后悔不已。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对他,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表达,没能和他谈一场她一心所期待的恋爱。一旦明白过来那个人是朴义,整颗心都在他身上,甚至愿意为他而失自己的生命。雏菊、雏菊、等待中的爱啊!雏菊。

警官郑宇,在前几次看时我都对他痛恨不已,恨他的出现,恨他的欺骗。可是今天,我发现,他,其实也是雏菊呢!他是雏菊的和平与幸运,在朴义不杀他,要自己逃离成全他和慧英时,他并没有立刻就答应了,而是考虑到如果放了自己朴义就会被追杀,而且,朴义才是那个一直在送花的人。所以当朴义说他是应该参加画展的那个人时,他说我们两个一起,然后,无论慧英最后选谁,另一个都要成为慧英最好的朋友。这样的话,足以证明他了解对方对慧英的爱,而之所以这么了解,也正是因为自己对慧英有着同样的爱。他也是雏菊,是和平的雏菊。

杀手朴义,是我最心疼也最爱的角色。生活在黑暗中浑身散发着硝烟味的他居然有着一颗如雏菊般娇小细致而脆弱的心。他是幼稚的雏菊,是希望的雏菊,也是雏菊最重要的深藏心底的爱。他的爱是如此深沉、炙热却又无法开口,不能诉说。他的生活在黑暗中,让他没有勇气接近阳光,可他又偏偏对阳光充满着向往。他对慧英的爱是幼稚的,幼稚到他可以一夜之间,只为了让她得到惊喜而建一座木桥。幼稚到因为抑制不住想见她的冲动,而在想见她时给她送花,趁她拿花时偷偷地看他。他的爱是如此隐晦而让人心疼,他可以为慧英做一切,他所作的一切也只为她。他是那么深沉的爱着,只希望她能幸福,可以为了保护她的安全而强忍内心的想要出现在她面前的冲动。他的爱从来不求任何回报,他从没有想要从慧英那里得到什么,也从不期望什么,只是能够看着慧英,陪在她身边就好,他的爱是如此深藏心底而让人痛彻心扉。他就是雏菊,是雏菊最好的象征。

整个片子并不是单纯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而是分三个人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讲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将所有的故事平凑到一起才完整起来。

第一个是慧英,然后是郑宇,最后是朴义。故事的一切起因都是因为慧英等得太久而产生的误会,如果这时朴义就能够大胆的出现,或则早点出现,这一切的故事就不会发生。所以影片的最后给了人们一个幻想的空间,假想在听到郑宇的同事说出那句不管怎样,未来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之后,朴义终于想通了,鼓起勇气找了慧英,那么慧英就不会再认错人了,朴义和慧英就有可能幸福的在一起。

所以他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朵雏菊,代表着雏菊不同的性质,却同样的吸引人。都是雏菊对爱情的争议,是雏菊的最深处的象征。就像诗人缪塞所写的,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我心理知觉;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我的痛苦;我曾宣誓,我爱着,不抱任何期望,但并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满足。

《雏菊》绝对是对爱情很好的全译,是真正的深藏心底的爱。

《雏菊》读后感 篇6

雏菊,总是很单纯!

它们只有一圈花瓣.占的空间很少,也不会打搅任何人

就像心里最深处的爱与思念.一直很安静,很安静!

淳熙的小庄,冷冷细腻的女子,并着植物馨香的画板,白纸画板油彩。弥漫子弹气息的刚性男。那无垠的雏菊田,那河,那桥,那幅画,都是那年夏天,那片阳光下镀上金边的风景。

时光旋转,事过境迁。一切随着成群的白鸽,飞往荷兰的街头。

纵使过去犹如荷叶上泄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但那季在心中荡起的涟漪,依旧清晰地脑中,清淡的雏菊香,以鲜活的姿态,存活在记忆里。

一场错意的邂逅,被误为那年夏天感动的印证,仅仅因为巧合,亦因为那难以忘怀的雏菊香。

栽一颗种子于心田,日日浇注爱于思念,希望它栽汲取养分后,向阳生长,长得根深叶茂盘枝错节。牢牢地包裹在心中最贫瘠的地方。

却不知,那份情愫,由生于错误。

甚多盆的雏菊,余晖中的背影,光与影中一起喝的咖啡这些小旋律,都化为细小的暖意,犹如幽深森林中的一条涓涓细流。雏菊香的力量,远远盖过了深处的子弹气息。

因了那年夏天的温暖,默默地藏匿于心田,待它慢慢、慢慢发酵。

那颗错位,却深深扎下跟的种子,已随着时间的脚步,长得叶茂枝繁,盘根错节。

谁在弹奏烦躁的韵律,抑扬中渐忘了色彩,颠覆了一切。

一边是难以接受,一边是漫无期限的等待。

对不起。只是路过,顺便来看看。深黑色的绝望卡在喉咙里,盖过失声的痛,心中声嘶力竭的呐喊,无人知晓,无可救赎。

没有声音的世界。

淹没了所有。

后知后觉。却被死神无情的掠走。到底该归咎于什么?

冰冷,冰冷,全世界只剩下冰冷。

那季,清澄的蓝天上没有一点云翳。

那季,淡雅的雏菊香,温暖了整个心田,温暖了整个淳熙的小庄。

那季

时光停步,听到齿轮,咔嚓、咔嚓、咔嚓。旋转,亦回不到从前,无法扭转那些事,夙诺,等待,并着雏菊香,消失不见。

终了。终了。

棋王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现代精神世界的匮乏需要阅读来予以补足,在阅读作品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此时不妨记录下来你的读后感悟,与大家分享。那么怎样的一篇读后感才能称之为优秀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棋王的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棋王的读后感(篇1)

从未接触过这一段历史,但却知道,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人的生理被挤压到极限,活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王一生他的命运十分坎坷,不论怎样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酷爱下棋视棋如命,他的母亲去世前,用拾来的牙刷把一点点磨制出来的,白色圆润,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里,也许,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说出来的那样:“妈,儿今天,妈……”,出身卑微的妓女母亲,对象棋已近痴迷的儿子,王一生对人谈起自己的母亲曾经不堪的经历,始终没有回避母亲低贱的过去,却始终是对母亲的理解和深爱。

知青们去参加了象棋比赛,王一生去晚了,脚卵便将自己家传的象棋送于了“领导”,于是,王一生被作为照顾对象批准参赛了,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那是对自己毕生最爱的背叛,是对信仰的亵渎,他没有参赛,在最后,他在比赛决出冠军后向他们发出挑战,并且是1人对10人,这比赛已经超脱了棋盘,那是一种个人的信仰与精神的支撑,它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和现实的对抗,使他赢的了比赛,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而後,棋王看到棋子,峥峥男儿竟失声痛哭:“妈,儿今天……”这是积蓄多年的内心集中爆发,象火山一样喷涌而出。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是对母亲心底的思念,一切都证明了终于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寸寸柔肠令人感动。

“岁月可以灰暗,青春可以贫乏,甚至我们的生命可以干枯,但唯有精神的哪一点点小小的追求,却是身为人最大的财富和骄傲”。

“不做俗人,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人生在里面,识到是幸,即是福”。

“一日不吃飯,棋路都亂”。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段话。在那饥寒、动荡的岁月里,不逃避,不抱怨,忍受孤独寂寞,始终保持一份激情,执著。这是令心灵震撼的感动,这是高尚的灵魂。在今天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的年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不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解释自己碌碌无为的每一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这样浮躁地生活着。要积极、要努力、要执著在平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棋王的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我在思索,该如何来阐述。

其实,自己过得真的很浮躁,也不怎么喜欢阅读的,但却因为老师的推荐,有幸读得当代作家阿城写的这部短篇小说《棋王》,从而收获了很多精神上的硕果。

贫瘠的生活,并不贫瘠的精神,是为棋之道,更是为人之道。小说中的主人公王一生是个痴迷于下棋的穷苦孩子,痴迷的程度可以让人称他一声“棋呆子”。他寻找能与自己下棋的对手,并苦苦哀求捡破烂的老人传授他棋艺,只因他与老人下棋被连杀三天只赢了一盘。这也许读起来很普通,似乎很寻常,任何人痴迷于一件事也都差不多是此情景,可是看到后面,才懂得这部短篇小说的价值。

王一生对于吃并不挑剔,这从他吃东西时的情景可以看出,吃得认真且精细。这也足以看出他对于物质生活并没有多大追求,只是唯独痴迷棋道。他赶了百公里路来看望朋友,便遇到祖上几代精通下棋的倪斌,部队里的人称他“脚卵”。他和王一生不同,王一生出生贫寒,而他则是出生于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为人文质彬彬,父亲也颇有一定社会地位,只是因为政策原因被暂时分配到这儿,不久就能回到城市去。他拿出了祖传的棋与王一生下了起来,对峙了几局,王一生赢了。这大概有点像现在的贫困生与优等生,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同,但王一生却能赢了脚卵,有点不可思议的感动。

后面,王一生还是没能参加到象棋比赛,失去了调去城市的机会,而脚卵却因为用字画贿赂书记,调去城市便没有问题,同时他为了王一生能参加比赛,将自己祖传的一副棋送给了书记。但是王一生是不屑的,他觉得参不参加比赛无所谓,祖上传的棋怎么能随便送人呢?他母亲用捡来的牙刷给他磨的棋,他都一直保管得好好的。所以便不愿参加比赛,觉得这是要被戳脊梁骨的。这种淡泊的为人之道,也正如他的棋道啊。

后来,他与赢得比赛的前九人下盲棋,那种下棋时的入定状态,仿佛天地间只有自己,进不去任何事物。毫无疑问,他赢了,却在赢后想起母亲的话,终于明白了母亲说的,“做人,还是要有点追求,有点东西”。当文中出现这些文字时,我也恍然大悟,原来小说主要写的不是下棋之道,而是人生之道,亦如王一生最后懂得的道理。

下棋对他来说很重要,但他不会因为比赛而让脚卵把祖传的棋送出去,这有违他的为人之道,输赢对他来说也很重要,因为他喜欢下棋,喜欢遇到厉害的对手向他讨教,因为棋已经成了他的信仰,他人生的追求了。包括前面对于他吃饭的描写,他是淡泊的,只求温饱。他的这些行为,融入了儒家的有为与道家的不为,大概是用不为的心去做有为的事吧,他的心是澄静淡泊,有为的事,也只是下棋而已。只是他不知道,棋道已经融入了他的血里,渐渐化为了他的为人之道。

这本书的意义也许有很多,阿城精湛的语言描写,对于王一生在下棋时所呈现的状态描写,都值得摸索和回味,但是对于自己而已,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何做人吧,或者说,怎么活才是一个人样,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在于,让我的精神受到了震撼和感动。我不是王一生,也没有受过那些苦难,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里,可我的精神远不如他,他知足,淡泊名利,有着自己最朴素的追求,即使生活对他并不是很有善意。

王一生的为人处世足以震撼每个人,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当你不断追求物质时,也只剩下物质了。一部好作品,给人的精神力量是无形的,这就是我从《棋王》里收获的感动,它让我明白,做人,要有点精神追求,人活着不能没有精神,而这点精神,会让你明白自己活着的价值,无论多么渺小卑微的人物,都是有自己活着的意义的。

这是我个人浅陋的读后感,相信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棋王》带来的感动是相同的。

棋王的读后感(篇3)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讲述了痴与吃的故事。

痴是什么?是痴迷,是贪婪,是永不满足。吃又是什么?是满足,是为了需要,是质朴。这两种特质就这样矛盾又和睦地存在于王一生身上。

王一生鄙视多余的贪婪欲望,他推崇吃而鄙视馋,却忘记了他对于象棋的痴迷同样是一种对于生物来说多余的欲望。生物只有两种本质欲望,那就是生存与繁衍,象棋自然不在此列。因此王一生也是贪婪的。王一生为何会对象棋如此痴迷?一是象棋的确有趣,王一生确实喜欢,二就是由于王一生的贪婪。他贪婪什么?贪婪象棋带给他的荣耀与快乐,在象棋中他领略过最极致的快乐,因此他对象棋如痴如醉。这很好理解,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在象棋中指挥兵卒车马,围困敌将于弹指之间,他就像大将般指点江山无人能敌,这种成就感又有谁会厌烦呢?独孤求败精于剑道,登峰造极只求一败而不得,内心必然十分孤独。可他依然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剑,而是带着它隐居了起来,想必也只是由于他从剑道中领略过至高处的风景,便再也无法割舍了吧。

但除了象棋之外,王一生真可谓是一个毫不贪婪的人。比方说吃。我们没看到作者用一笔一墨描写过王一生在正餐以外的任何进食,再结合王一生的言行,我们可以相信王一生的进食只是为了支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这种程度上来说,王一生又是极易满足的。王一生的这种易满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那是由于他曾经十分深刻地缺乏过食物。王一生生于建国以前,长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因此在他的心里最大的愿望必然是吃饱,所害怕的必然是浪费食物所提供的宝贵能量。有一句话这样说,失去过后才知道珍惜。王一生对于食物,就是有这样一份珍惜之情。其实不光是王一生,文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饥饿,作者本人恐怕也是经历过那样难以想象的饥饿的折磨的,因而文章中才会出现那么多对于食物和吃的描写。

贪婪与满足,克制与放纵,这些截然相反的品质融洽地出现在同一人的身上,这就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是人性的魅力所在,对于将它淋漓尽致展现的本作来说,这大概也是《棋王》这本小说的魅力之所在吧。

棋王的读后感(篇4)

看完后,有两个比较深刻的感触。

一个是小说对于吃的描写,入木三分,只有对于“饿”的深刻体验下才有对于吃这个动词细致的描写。苦难的深重是这个年代的特色,人人自危,在没有油水造成胃酸泛滥的年代,在描写棋呆子吃相的那一段,在描写众人吃蛇那一段,我们都可以从字表面之下看到这个时代造成的苦难,然而又能够看到人们积极地生活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苦难大多数寻根作家都会描写,但是阿城却不张扬,不过分渲染,仿佛这是极为寻常的生活,当生存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活出自我是一种奢侈,然而不管生命多么渺小乃至岌岌可危,在苦中作乐成了大多数民众的统一作风。于是看棋这段能看出多少人的狂热,如果说狂热是一种绝望,那么多少人陷入不由自主的绝望,一如这个年代的政治。

而是小说中王一生的“呆”是另一道风景。你看得到他下盲棋时候的呆,下棋下得被人偷钱包之后的呆,吃饭一丝不苟的呆,以至于后来惊心动魄的“战九雄”九子连环车轮大战的痴。无不让你觉得这个“棋王”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一种人性,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所在,在这个年代的坚持更让你觉得难能可贵,生活的延续其实不难,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他的专注,他的认真,他为棋而生。他痴,他呆,他不懂世故。可是依然不妨碍他深入到你的内心,让你认可他的存在。我由此想到了阿甘,想到了庄子文下的奇人,那些活出自己生命的独立个人。

恰恰通过棋,可以读人生,即使不懂下棋,然而看到《棋王》依然有自己的感触,人生不恰恰是一种态度?看懂人生和看懂下棋姿态完全有共通之处,否则魅力不会感染到你。人生不是靠拯救,不是靠救赎,而是靠坚持,靠淡泊。欲望往往令人进步,而后使人堕落。人类存在一是性欲,一是思想。性欲创造了人,思想则承载了记忆,以及创新。如何让普普通通的自己保存与大众不一样的性格,需要物质,也需要思想。《棋王》也许能告诉你。

棋王的读后感(篇5)

《棋王》通篇字数不足3万,可说它是传世之作也毫不为过。作者阿城仅凭此三万文字的处女作便成了一代大师。所以说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先说这本小说的风格。人说阿老先生的文字风格堪称鲁迅转世,把《棋王》从头看起,其中大部分内容都让我感觉此种评论模棱两可,不是很贴切。然看到全文倒数第二句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时,我顿拍电脑而起――此人莫是鲁迅先生灵魂附体?

再说《棋王》里的写人――少有工笔勾描,少有细腻雕琢,也没有长篇累牍的对话,多是三言两语把书中人物托出,外貌,性格跃然纸上,似是素描高手的画作,只几条粗线,便可将所画之人交代个棱角分明。

再说《棋王》里写场面。看过此书的人当然都不忘棋王与各路高手对决的压轴段落。在我看来,《棋王》中那段小小棋盘上的运筹帷幄,冷静对决,其精彩与气势并不亚于《三国》赤壁一战中千军万马,英雄逐鹿的浩大场面。

文字的魅力便是将波澜壮阔的场面,横扫千军的气势,催人泪下的情感置于静如止水的纸背之下,只等你翻看到此,腾地跃然而出,竟能令你如临其境,平静外表下的内心也一番惊涛汹涌。

再说《棋王》里的煽情。不是乱煽,也不是经常煽,人一煽就绝对的煽在了点儿上。煽出了肯定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感情。煽情的字数也不多,一个小自然段----足够。

最后说本书中心思想。各个文学官网上都用阿城自己的话给《棋王》在说什么做过定义: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俺完全同意哈,我在看这段官评之前就认为《棋王》的主旨便是写出我类大时代下健康向上的和谐小人物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尤其在看完最后惊心动魄的棋王只身独战九名高手一段后,一句潜藏记忆深处的国外广告词顿又浮出脑海――You can be hero, just one day.。字面直接翻译是: 你能当英雄,哪怕就一天。我把它翻译成: 你也能过一天英雄瘾

棋王的读后感(篇6)

《棋王》主人公王一生的命运十分坎坷,无论怎样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酷爱下棋视棋如命,他的母亲去世前,用拾来的牙刷把一点点磨制出来的,白色圆润,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里,也许,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说出来的那样:妈,儿今天,妈 ,出身卑微的妓女母亲,对象棋已近痴迷的儿子,王一生对人谈起自己的母亲曾经不堪的经历,始终没有回避母亲低贱的过去,却始终是对母亲的理解和深爱。

知青们去参加了象棋比赛,王一生去晚了,脚卵便将自己家传的象棋送于了领导,于是,王一生被作为照顾对象批准参赛了,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那是对自己毕生最爱的背叛,是对信仰的亵渎,他没有参赛,在最后,他在比赛决出冠军后向他们发出挑战,并且是1人对10人,这比赛已经超脱了棋盘,那是一种个人的信仰与精神的支撑,它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和现实的对抗,使他赢的了比赛,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看完后,棋王走后的一句话还在我脑中回荡,妈,儿今天,妈,眼睛已经湿润了,一个畸形的时代,一个充满信仰与力量的灵魂,不,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对将来充满期待的人与哪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我又想起了周总理的那句话,中国不会这样下去的,什么是旧?什么又是新?旧的不一定都是糟粕,新的并不一定都是精华。没有旧哪来的新,简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造反派否定一切的行为中被撕得粉碎,真是无知和愚昧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心灵游戏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你可能也被作品这本好书深深吸引了。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不妨写一写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心灵游戏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灵游戏读后感【篇1】

《心灵游戏》:作者是毕淑敏,作家、内科医师兼心理咨询师。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了,心灵游戏,就是跟自己的心玩游戏,应该会很有意思。读完之后,发现虽然在写法上面有些粗糙,但是在书中的几个游戏中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书中共有七个游戏,所以这本说也叫心灵七游戏,依次是:我的五样;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支持系统;再选你的父母;写下你的墓志铭;生命线。在这些游戏里对我个人而言最有收获的是我的五样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两个游戏。

我的五样相信大部分人或者听说过或者作过类似的游戏,就是在一张白纸上飞快的写下你生命中认为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人或者物都可以。然后我们假设人生中会出现一种意外,必须要你在这五样中舍弃一种,然后依次再舍弃四次,看我们最后剩下的和我们舍弃的顺序。然后你可以好好记住这个顺序,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妨在脑海里再重现这样的选择,也许答案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我最喜欢的游戏,它让我对自己现在要做的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计划和安排。游戏很简单,表格我也已经做好了,就是罗列了一些我们自身具备和想要的条件,分别让我们写出真实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还有别人眼中的自己都是什么样子。这个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所以你可以毫不隐晦的写,写出来之后整体的比较一下你会惊奇的发现,你现在要开始做什么样的改变。书中的游戏没有我表格中的后两列,那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为根据这个游戏,我已经做出了一个改变计划和时间的期限。要想保持心灵健康平和,重要的原则就是对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事物安然接纳。如果你经常扭曲自己,让真实的自己躲藏起来,企图用假象蒙蔽你周围的人,那么你伪装的越像,你付出的代价就越多。这是作者的一段话,给我的启示就是要诚实的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是最划算的做法。不能改变的,等到来生去实现吧,但是可以改变的,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去改变!

常听人说最简单的事情往往就是最难的事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应该算是这类的问题,作者也说在她的心理咨询中心被问到做多的问题也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时间这样的问题。但是回答起来还真是很有难度。我不知道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还是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我觉得我上面说的话好像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又相互矛盾着。人真的是很神奇的动物呀,我穷极我一生要作的肯定就是不停的去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这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和最有意义的事情。

心灵游戏读后感【篇2】

1某天很想看毕淑敏的书,于是就往图书馆跑了。然后发现有一本还没有见过,就拿出来翻了一下。。。。。。

在我很迷茫的时候,我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方向。这本书就是通过一个一个心理游戏教我们思考我们生存的意义。分别我的五样,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支持系统,再选你的父母,写下你的墓志铭,生命线这七个心理游戏。让我们开始了解自己,创建一个由知心朋友组成的生活圈,改善你和父母你和周围人的关系。

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了解:一个选择决定一种命运。审慎做出一个决定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如此重要。因此必须要了解自己,按自身的条件来选择。虽说这可能不是最完美的选择,却会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们的支持系统通常都是我们的亲友。父母不能再选,朋友得来也不是容易的。因此我们要珍惜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爱以及与朋友之间的友谊。这不是功利,却是温情。他们会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支持我们让我们安心的去做我们想做的事。

墓志铭是总结自己一生的。有人是功绩累累,有些人却是平凡的一个字也没有。这就是要我们掌握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线真正握在自己的手上。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人生。

2。前段时间在网上买了好几本书,已有好长的一段时间了,但现在还没看完,看书的是时间都是断断续续的,中午午睡前,晚上睡觉前,还经常看着连灯也没熄,就睡着了,都是妈妈半夜起来给侄儿喂奶时帮我关的灯,她经常说我浪费电。还好,现在没嫁,嫁掉了,老公又不在身边,灯就只能到天亮了。

《心灵游戏》是毕淑敏的作品,这是我第二次读她的书,在此之前,我就读过她的《女心理师》,感觉也很好,只是当时读完后没有来得及写写感想。(其实是自己太懒,没动笔)

现在突然间醒悟了,想自己有进步,得把瞬间的感觉抓住,“动等不只是手腕的运动,更是一个沉思的过程”这是毕淑敏书中的一句话,不知原话是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感觉这东西,说出来跟不说是不一样的,写出来与说出来也不一样,想得到更精华的东西,或许写会更好一些。

该书共有7个游戏,其中让我最深刻的是:我的五样。当时我写的五样是:男友、父母、工作、朋友、钱。去掉的顺序是从后往前推。那一刻,我觉得男友是重要的,我把他视作人生最重要的人,或许我已认定了他就是我未来的丈夫,或许那一刻我对他的爱特别深,深到难以舍去。反正,如果只能剩下最后一样,就只剩他。当然,这五样其中的舍弃过程是痛苦的。这是否告诉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很美好,我要好好珍惜?毕淑敏的语言活泼、生动、尖锐,让人特别有感慨。

你今天的生活是几年前的一个选择决定的,你今天的选择将决定几年后的生活。

或许我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在走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路会越走越宽的。

第二个游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第三个游戏:我是谁?现实的我,理想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我真实地列了表,这让我认识到,其实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差距不大,或许我可以努力一点,那理想很快会成为现实。

第四个游戏:你的支持系统。朋友、父母、男友。好长的一段时间,男友是我唯一的支持系统。但我发现这是错误的,看了李中莹的《爱上双人舞》后,我发现两人相处需要独立的空间。我有选择离开他的权利,但却没有要求他改变的权利。《爱上双人舞》还没看完,等看完后,再写写感想。

第五个游戏:再选你的父母。其实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心里已定了,我感谢我现在的父母,虽然他们都有很多的缺点,但我不会再重新去选择别人当我的父母。父母都是农民,钱权势都没有,我感谢我能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家庭里,让我养成能吃苦,勤劳,诚实,善良,孝顺的好品格。这些足可以与钱权势相媲美。

第六个游戏:写下你的墓志铭。

第七个游戏:生命线。或许我也该好好重组我的生命线,把原来放在下面的事,放到线的上面。曾经的挫折在今天看来,可能都是值得庆贺的事,因为他们让我进步了。人生的蓝图要好好规划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心灵游戏读后感【篇3】

看完《心灵游戏》,心灵好似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旅行。从回忆过去,到思考现在,再到冥想未来,白纸宛如一方明镜,将我的内心一一展现,我接受也好,抗拒也罢,那一个我已一目了然。

第一个游戏我的五样,我最珍贵的是什么?刚开始时,我的大脑竟然空白一片,但紧接着却有大量的词汇涌了上来,父母,爱情,友情,健康,快乐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了,我最珍爱的到底是什么?我无力做决定,我也不愿按作者说的去割舍任何一个,也许是我贪心了,可是我知道,无论最后剩下的是什么,我都会伤心。但作者仍是成功的,他让我明白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珍视的一切,如果等到割舍了后才知道心痛,那是何等的可悲。

随着游戏的进行,我一度失去了看下去的勇气。因为那种感觉就好似自己的灵魂被一层一层的剥开,最后只剩下一颗赤裸裸的心灵,让自己不得不去正视他。第五个游戏是再选父母,也许这个游戏有些荒唐了,谁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呢?但是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想法。儿时的我也曾想过如果我有个不会太唠叨的妈妈该多好,可是如今呢,自己远在他乡求学,异常的想念妈妈暖暖的唠叨。如果人生重演一遍,我绝对不会再有那样的想法。

写下墓志铭,做这个游戏时,我想起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还未来得及享受世间的美好,就被病魔无情的吞噬。在与病魔抗争的每一日,就算身体是痛苦的,她依然每天微笑。他说:我要乖乖的,不能让爸爸妈妈再难过了,天使也会喜欢我。最后,天使带走了他,那微笑也定格在了他的脸上。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小女孩深深地震撼了我,生命短暂又如何,人生坎坷又怎样。好好的过好每一天,能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就足够了。而关于自己的墓志铭,我希望是这样的:也许幸福没有一直眷顾着我,但是我也庆幸自己没有做痛苦的俘虏。快乐就好,这是我人生的信条,不一定非要有大的作为,但是一定要学会微笑面对一切。

看完整本书后,我可能是以逃跑般的心态合上这本书的。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但思绪并未戛然而止,书中的某些情节依然在脑中闪现。游戏的结果,我想我不会向别人谈起,我会埋在心底,放在只有自己看的到的角落。人生并非是游戏,但是我想这些游戏也许会不经意间的改变着我。

心灵游戏读后感【篇4】

《心灵游戏》这本书是作者毕淑敏所写的作品,有幸我在今年寒假的时候读过这本书,个人感觉特别喜欢。众所皆知毕淑敏是知名的作家、内科医师兼心理咨询师,我一开始之所以要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名字感觉特别有趣,第一次听到心灵居然还有游戏的说法,这打破了我之前的认知。心灵游戏我个人感觉应该就是跟自己的心玩游戏,那么绝对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了。

虽然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一些写法比较简单,但是我也在书中所涉及到的几个游戏当中,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这一整本书当中一共有7种游戏,所以也有人说这本书是心灵七游戏,依次是:我的五样;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支持系统;再选你的父母;写下你的墓志铭;生命线。每一个章节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游戏就是我的五样。相信大部分人或者听说过或者作过类似的游戏,就是在一张白纸上飞快地写下你生命中认为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人或者物都可以。然后我们假设人生中会出现一种意外,必须要你在这五样中舍弃一种,然后依次再舍弃四次,看我们最后剩下的和我们舍弃的顺序。然后你可以好好记住这个顺序,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妨在脑海里再重现这样的选择,也许答案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当时,我的脑海当中就一直想,我最珍贵的`是什么?刚开始时,我的大脑竟然空白一片,但紧接着却有大量的词汇涌了上来,父母,爱情,友情,健康,快乐……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了,我最珍爱的到底是什么?我无力做决定,我也不愿按作者所说去割舍任何一个,也许是我贪心了,可是我知道,无论最后剩下的是什么,我都会伤心。但作者仍是成功的,他让我明白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珍视的一切,如果等到割舍了后才知道心痛,那是何等的可悲。

这个感觉就好像我们要把今天都当中人生中的最后一天去度过,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一点一滴,不会很懒,会更加积极。我也在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是这个时候我的脑中还是在思考着很多其他的事情,思绪一直没有停下来,因为书中很多的游戏一直在我的脑中出现,我也才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生并非是游戏,但是我想这些游戏也许会不经意间改变着我,这也许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吧,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毕淑敏也说在她的心理咨询中心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时间这样的问题。但是回答起来还真是很有难度。我不知道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还是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我觉得上面说的话好像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又相互矛盾着。

亲爱的池圣均:

谢谢你的分享,看上去很有趣啊,虽然是“游戏”,但却步步紧逼令我们有深刻的自我省视。我很同意一点,任何心理咨询到最后都是哲学咨询,甚或是超越哲学的领域。最终,能带着自己飞的,也只有自己,具体而言,是自己认定的一种恒定价值感和意义感。

心灵游戏读后感【篇5】

把毕淑敏的《心灵游戏》看了一下,突然觉得:人,真的应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自己,我们活着,究竟是有怎样的意义?下面是我的一些分享:

游戏一:我的5样,然后逐一删去,就像从我们的身边夺走一样。非常遗憾的是,我想可半天也没有想清楚倒底那5样是我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说,空气,水 ,阳光是生命重要的三样东西,那我情愿自己是一棵树,确实,没有这三样必须的东西,就不会有我,但是有了这三样东西,也并不是就是我,否则,每个人岂不都是一样?所以对我言,重要的5件东西,我继续在想究竟要怎样选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都有他或它有用的一面,缺少了任何的一件,我都会觉得重要。

游戏二: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父母应该是,丈夫应该是,朋友 应该是。早几年我觉得父母是我的重要他人;而在几年后,我又觉得丈夫是我的重要他人;而在这其间,我的恋爱受伤,我的家庭不理解我,我又觉得朋友是我的重要他人,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重要他人,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也是我的重要他人。

游戏三: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样的感觉,在不同的环境中,我是不同的人。其实,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角色,在父母面前我是孝顺的,偶尔也有点叛逆;在失恋朋友的面前,我是个可以接受倾诉的人,虽然有的时候,我的言语会有些刻薄(我喜欢理性的分析感情,要放弃的决不留下);在丈夫面前我是会过日子的一个女人,烧的一手好菜,虽然有的时候老公觉得我有点懒;在女儿面前,我是个能陪她玩的好妈妈;在工作中,我认真,在同事面前,我谦虚,当然,偶尔也会被同事们尖酸刻薄一下,同理,在有机会的时候我也会尖酸刻薄他们;真的不同的地方,演绎不同的我,就如最近看的广告,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自我。

游戏四:我的支持系统。同上面的游戏有点呼应,在不同的我的情景下,有不同的支持系统。是丈夫,是女儿,是父母,是同事,是朋友。我的朋友不多,但是,我有个很好的很好的异型朋友,比我年长很多,任何的问题我都可以倾诉,接受到支持,真的是不一样的感觉。

游戏五:再选你的父母。我觉得父母是可以不用重新选择了,因为总归会存在缺失的。我的父母平凡,这从我开始学习写做作文是对于父母写的最真实的字眼了,因为他们真的很平凡,甚至我现在还觉得他们有点小市民,哈哈!真的是这样,父母现在开始健忘,害怕我们大声的说话,害怕我不回去看望他们,就像我小的时候对于他们的依恋一样,他们开始依恋我们。没有让我饿着,也没有让我冷着,更没有让我觉得童年 有阴影,对于我来讲,除了感谢,我是不能乞求更多了。当然他们的爱比我说的要多多了。我觉得他们很可爱。

游戏六:写下你的墓志铭我想了很久只有两个字:谢谢要感谢给我鼓励的人,要感谢支持我的人,要感谢我身边的小人,要感谢给我带来困难的人,只有所有的都能经历了,我的生命才完整。

游戏七:生命线昨天在还这则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在没有看到这个游戏前,大概几年前,我自己也作过类似的游戏,我拿了张A3纸做的,真的,我思考了好久。虽然有时候有点偏离更多的时候是在我计划的方向内。

有时间的话,推荐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学会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理。

心灵游戏读后感【篇6】

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做《七心灵游戏》的书,里面阐述了七种游戏,分别是:我的五样,谁是你的重要的他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支持系统,再选你的父母,写下你的墓志铭,生命线这几个,当我看到第一个游戏时,我就不知所措了。我的五样,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呢,我写下了:云和笔,其他三样我没有写,至于要写什么,我也没有去琢磨,其中的道理,我想只有慢慢去体会了。

第二个游戏。所谓重要的他人,当然是心中占有极高地位的人,看到这里,你们一定想到的就是父母,但是,我却填上这样一行字:如果说生命中的行人走过千千万万,我定会选择最真挚的一个。是的,对自己最真挚的,不一定只有父母。

第三个游戏。试问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实话,其实我也不清楚,但是至今为止,我却想做一个快乐豁达的人,不去为名利纠缠,相依白云,与蓝天共存。

第四个游戏。你的支持系统,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因此我没有填。相信我,这不是敷衍,是慎重。

第五个游戏。再选你得父母,这次我却没有犹豫,果断的写下了:自己的父母亦是最好,不换。我为什么这么写,我相信会有人和我拥有着同样的感受。

第六个游戏。写下你的墓铭志,这算是生前的记载么,如果是这样,我愿意我的墓铭志是这样书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看到满世界都是你的笑声与温暖。

第七个游戏。生命线,什么是生命线?如果超越生命线会怎样,是死亡还是胜利?这些我都无从而知。我愿意赌一把,无论会怎样。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还是有值得注意的事物。你可以带给寂落的人们一丝安慰,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丝丝抚慰,不需要太多的水和阳光,一点足矣,然后默默离开,各自安好,不去打扰。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后感和平1000字(精选6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和平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