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感动中国观后感 > 地图 >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7-14 来源:互联网

观影心得: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汇编(5篇)。

世界上的作品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鉴赏。观赏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影心得: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汇编(5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一】

今天观看感动中国老英雄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报道自己深受体会,她是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百坭的村第一书记,一个永远阳光朝气、笑容灿烂的姑娘,从贫苦大山走出,学业有成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家乡,不顾条件艰苦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殉职。这个30岁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不忘初心”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通过学习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她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为民情怀,汲取她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学习她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才是对黄文秀同志的纪念。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二】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广西都安中学校长莫振高的两个中央电视台专访视频后,学习了光明日报《好校长莫振高》、广西新闻网《校长爸爸,一路走好》等关于校长莫振高的通讯报道,马校长对其中的几个题目"坚持教育的灵魂""坚持优秀的习惯""坚持卓越的追求"等进行了解读。要求全校广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莫振高、做人民满意好校长好老师的活动高潮。

一是学习莫振高献身教育,充满激情的人生追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学习莫振高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勤勉敬业、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三是学习莫振高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崇高师德。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学习莫振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善于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全局,用创新的思路推进工作,用创新的办法--难题,使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五是学习莫振高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学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实践、接力传承,让精神激励更多的党员、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爱、平凡、坚守和执着,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社会!

莫振高生前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连续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海内外校友发来唁电。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2015年3月15日上午,广西都安,千余人送别都安高级中学病逝的校长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三】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四】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五】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些特殊,10个人物,有6个都有从军经历,这大概是创感动中国历史记录了。

他们之中有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有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有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军人马旭,有危机时刻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

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英雄辈出,这一年感动中国。军人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些是现役,为了完成本职工作牺牲自己护人民周全,为了守护祖国远离凡尘俗世,他们有些是退伍军人,骨子中永远留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气,面对危险,面对群众需要,永远将个人安危,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

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父母才敢安享晚年,我们才体会到不易的和平。因为他们,都把危险挡在看不见的地方了,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国家洒向民间的英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必备!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合集


观后感代表着欣赏作品后的感悟,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观看完的作品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必备!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合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二)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三)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四)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精选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精选,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1】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2】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3】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4】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5】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感动人物观后感模板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感动人物观后感模板”,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些特殊,10个人物,有6个都有从军经历,这大概是创感动中国历史记录了。

他们之中有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有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有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军人马旭,有危机时刻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

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英雄辈出,这一年感动中国。军人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些是现役,为了完成本职工作牺牲自己护人民周全,为了守护祖国远离凡尘俗世,他们有些是退伍军人,骨子中永远留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气,面对危险,面对群众需要,永远将个人安危,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

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父母才敢安享晚年,我们才体会到不易的和平。因为他们,都把危险挡在看不见的地方了,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国家洒向民间的英雄。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上士军衔。该同志坚决响应习近平-号令,主动请缨参加边境扫雷任务,2015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1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同组作业的战友艾岩在位于麻栗坡县老山西侧的坝子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身为作业组长的杜富国深知这种手榴弹当量大、危险系数高,他在报告险情后接到上级“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对艾岩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便小心翼翼地按照作业规程,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突然,“轰!”一声巨响,他倒在了血泊里,保全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杜富国的身体向左倾斜,阻挡了扑向同组搜排战士艾岩的冲击波和弹片,避免了他身边战友遭受更大的伤害。

11月20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杜富国的病房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扫雷大队领导宣读了南部战区陆军为扫雷英雄杜富国记一等功的通令;2018年12月20日,杜富国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

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颁奖辞:

你退后 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

以血肉挡住危险

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

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 那嘹亮的军歌

是对英雄的礼赞

杜富国个人荣誉: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7】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700字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推荐内容。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当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心中会有很多感悟和心得。这时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和影视作品产生更多的共鸣,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写出一份真实的作品的观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1

每年春节过后,中国十大风云人物颁奖典礼都会把我抱在身边,影响无数人的心灵,让我感动了好久,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想法让我回到了今年的领奖台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笔,小心翼翼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感动中国人民的排雷战士杜,与打黑除恶的老战士鲁,勤俭节约,捐赠给家乡八十多岁的老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在农村接了80后老师张玉坤。师范毕业后,张宇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做民办教师,月薪30元,工作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上全是山路,到处都是泥泞的荆棘。他用杆子把学生的课本和文具挑进山里和学校里。看着张宇在电视上滚挑沉重的课本,艰难的走在山路上,我的眼睛湿了。他不仅仅是在挑课本,更是山里孩子的希望!80后脸上布满皱纹,比同龄人大几岁。最后,我听白为他读了的获奖感言。写的是这样的:窄极惹山镇前途;长凳很宽,能让孩子们的心保持稳定。

是的,多么精彩的获奖感言,张玉国。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你是河南人的骄傲。你虽然平凡,却是最伟大的。你展现了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激励我,努力工作,追求我的梦想!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3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4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5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900字模板


有时看似普通的影视作品,可能会在其中领悟到许多感悟,就算过了很久回头再看仍然会有新的感悟,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将观后感写下来,是对自己的总结和归纳,能从中学到更多。现在你是否对作品观后感一筹莫展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广西都安中学校长莫振高的两个中央电视台专访视频后,学习了光明日报《好校长莫振高》、广西新闻网《校长爸爸,一路走好》等关于校长莫振高的通讯报道,马校长对其中的几个题目"坚持教育的灵魂""坚持优秀的习惯""坚持卓越的追求"等进行了解读。要求全校广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莫振高、做人民满意好校长好老师的活动高潮。

一是学习莫振高献身教育,充满激情的人生追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学习莫振高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勤勉敬业、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三是学习莫振高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崇高师德。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学习莫振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善于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全局,用创新的思路推进工作,用创新的办法--难题,使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五是学习莫振高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学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实践、接力传承,让精神激励更多的党员、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爱、平凡、坚守和执着,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社会!

莫振高生前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连续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海内外校友发来唁电。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2015年3月15日上午,广西都安,千余人送别都安高级中学病逝的校长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900字集锦7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喜欢欣赏好看的影视作品,欣赏影视作品时,我们都想抒发内心的想法。这时候可以用观后感把它给记录下来。写观后感时,可以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观后感呢?或许你需要"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1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2

空山花落,月影徘徊,淡淡的日子羡煞了湖光的潋滟,荡出一句“我们要真诚”。微微清风,拂绿青荷,浅浅的流年洗涤岁月的繁杂,留下一句“我们需要真诚”。

真诚是纽带,维系在人与人之间,缀成一个美好的和谐的社会;真诚是基石,一块块筑在国家的大厦之下。没有它,大厦将倾。

当每个人都做到真诚之时,纽带将会更加柔韧,基石将更加坚固。真诚的阳光从海上升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房。

真诚其实很简单。真诚实人与人之间的一份信赖。真诚是哥哥去世,弟弟代哥哥还完30万农民工巨款的一诺千金;真诚是有人摔倒上前扶一把的小小善举,真诚是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真诚是生活的一捧清泉,洗涤我们心灵的污垢。所以,我们需要真诚。

真诚是阳光,人与人只有真诚,才能让幸福的阳光普照。真诚是雨露,人与人只有真诚,才能让甘露滋润干涸的心灵。真诚是花香,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才能让世界弥漫出芳香,所以,我们需要真诚。

说的好远没有做得好重要,漂亮话谁都会说,但真的做却未必人人可以。我们需要鄙弃那丑陋虚伪的一面,用真诚的行动赶写内心的问卷。修心重于饰面,让我们携手并进。

“人待我以真诚,我回报以微笑”,泰戈尔如是说。我们需要真诚。朋友,让我们真诚以待,让真诚的温情弥漫历史竹简的沧桑;让我们真诚以待,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洒满阳光!

唯有真诚,能化冷漠之冰雪,为你我,为社会,为国家,带来一个崭新的春天!我们需要真诚。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3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4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5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6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7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精选(11篇)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向大家提供了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一篇观后感的最基本的要从哪个方面开始写呢?优秀的影视节目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慰藉。我们应当把这些心得体会一起写进我们的观后感里,观后感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整理观看时内心的思绪,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

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_年10月11日,杜富国参与中越边境排雷,爆炸瞬间用身体掩护战友,失去双手双眼,杜富国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

“扶贫必需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 ,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自_年3月张渠伟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的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了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一线战场。

伏牛山全行教师张玉滚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扁担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为了改变山里娃儿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张玉滚老师凭着内心的那份执着,扎根伏牛山深处黑虎庙村小学17年,打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绽放在深山的教育事业上,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17年来,张老师犹如大山深处的一湾明月守望者这片希望之花。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结束了,但是它所展现的人性最高的精神境界不会结束,依旧闪耀着感动的力量,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泪水都来自感动!因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那一份感动重重的落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泪水控制不住的溢了出来。

谁说人间没有真爱,谁说社会缺乏信任,谁说物质高于一切,谁说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沦丧?

《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完美的诠释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真谛!他们身上的美德让我感动和敬佩,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感悟。结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中黄旭华和姚厚芝这两位的事迹,更加让我触动。

首先说一说黄旭华老人:“自古忠孝难两全”,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毕业后的黄旭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工作。舍弃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30年。错过了为父母尽孝,错过了为父亲送终,顶着被家人误解、被族人唾骂的压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潜艇的研发,为了壮大祖国的军事力量,默默的、无悔的付出,终于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核潜艇,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潜艇之父,更是让人敬佩的中华好儿女!

想想自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在年近不惑之年,远离年迈的父母,远离熟悉的朋友和环境,拖家带口奔赴一千多公里的盐城驻守。曾经,我内心也有诸多的不舍;曾经,我也认为这算是一种不平凡;曾经,我也觉得我可以因此而骄傲。但看看黄旭华的事迹,我的内心除了惭愧,就是惭愧,自己现在做的,还太不够好了,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礼,对灵魂的洗礼,对思想的洗礼,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为工作和事业付出和奋斗的决心。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数字化,而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数字化的刚强!

心情激动,平复一下,再来说一说姚厚芝同志:“慈母手中线,三年锈大爱”,一想到电视中那因病痛折磨紧锁着的眉头,想到为儿女筹措学费锈巨幅十字绣而颤抖的双手。姚厚芝,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以及那一份对儿女的责任。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您就是那浩瀚的大海,宽广无疆。看完您的事迹,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听着她的嘱托,想起她送别我时的泪眼婆娑,我的心再一次潮湿了。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每年春节过后,中国十大风云人物颁奖典礼都会把我抱在身边,影响无数人的心灵,让我感动了好久,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想法让我回到了今年的领奖台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笔,小心翼翼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感动中国人民的排雷战士杜,与打黑除恶的老战士鲁,勤俭节约,捐赠给家乡八十多岁的老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在农村接了80后老师张玉坤。师范毕业后,张宇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做民办教师,月薪30元,工作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上全是山路,到处都是泥泞的荆棘。他用杆子把学生的课本和文具挑进山里和学校里。看着张宇在电视上滚挑沉重的课本,艰难的走在山路上,我的眼睛湿了。他不仅仅是在挑课本,更是山里孩子的希望!80后脸上布满皱纹,比同龄人大几岁。最后,我听白为他读了的获奖感言。写的是这样的:窄极惹山镇前途;长凳很宽,能让孩子们的心保持稳定。

是的,多么精彩的获奖感言,张玉国。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你是河南人的骄傲。你虽然平凡,却是最伟大的。你展现了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激励我,努力工作,追求我的梦想!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感动中国2016观后感屠呦呦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以下是pincai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感动中国2016观后感屠呦呦,欢迎浏览借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篇一: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篇二:

今天,我观看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篇三: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7】

中央电视台20--年2月8日晚播出感动中国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得20--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这些伟大的人让我们的内心如大海般此起彼伏,思想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河南救人小伙王峰,“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20--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3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几乎烧成“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尽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岁的王锋还是永远走了……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这是帅气小伙秦玥飞的颁奖辞。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他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6年。改善灌溉系统、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他说成功不可能一夜间发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8】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刘伟的颁奖词。

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被刘伟深深地感动了。

刘伟十岁时被十万伏的高压线击中,失去了双臂。12岁时在康复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游泳;14岁时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金一银;19岁患上过敏性紫癣,只好忍痛割爱,改学钢琴。后来,他用脚弹出专业7级的钢琴水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一串串的成就,哪怕是一个正常人,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刘伟做到了,失去双臂的刘伟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命运对刘伟狠了一点,刘伟对自己更狠。他妈妈告诉他,她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刘伟就开始学习自理自立,他学会了用脚吃饭,用脚穿衣服、用脚看书写字正常人能做的事,刘伟都能做。正常人无法做到的,想都不敢想的事用脚弹钢琴,他也做到了。为了让脚变得跟手一样灵活,他天天坚持刻苦训练。血泡出来了,继续练;脚抽筋了,继续练;他一遍一遍地练着,对自己毫不留情,对困难毫不退缩。看着电视节目中刘伟的种种奋斗,我不禁热泪盈眶,心里默默地想:刘伟,你太了不起了!

刘伟,我和你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惭愧。今天,妈妈叫我背一页英语课文,我一看:天哪,足足有四大段!我的心里就打退堂鼓,不想背了。再说,新版《西游记》已经开始播放了,我很想看。于是,我就跟妈妈讨价还价:只背两段好不好?妈妈生气地说不行,我满腹委屈地说就背两段。妈妈说:你看了刘伟的事迹,还不对自己狠一点?我没辙了,很不情愿地开始背诵。我一边背还一边唠叨:真烦呀!过了一会儿,我静下心来想了想:刘伟那么困难,都能坚持,我还不能吗?于是我开始认真背起来。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背着,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把它背下来。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对自己狠一点真不容易做到呀!真能做到这一点,许多困难都能克服。以后,我要好好向刘伟学习,学习上我不再偷懒,不再找借口,不再被吃喝玩乐诱惑,对自己狠一点,我一定能取得进步的!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9】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0】

前几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泪,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胡忠和谢晓军的故事。他们被人们誉为“雪山上的并蒂雪莲”。

胡忠和谢晓军是一对夫妇,有着优越的大学教师职业。有一天,胡忠在一张报纸上看见一所孤儿学校缺老师,便放弃了优越的大学教师职业,独自一人去了那所西藏儿学校。

谢晓军也放弃了大学教师职业,带着女儿一起到了胡忠身边,在那所西藏的孤儿学校,和胡忠一起当那的老师。

他们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爱,让我震撼。震撼之余,我理解到其实这种爱就是一种责任,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有许多责任,有对父母儿女的,有对亲朋好友的,但他们夫妇选择的却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他们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奉献自己的热情,带个孤儿们没有的父爱和母爱,他们的这种奉献的精神,真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

学习他们的事迹,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优秀传统,而我也是中华民族的其中一员,我为之骄傲,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长大后勇于承担国家的一份责任,所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动中国》里的事迹就是为了呼吁全民族人民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精神,而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是我现在努力的梦想,我要为之而奋斗……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1】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参考]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8篇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参考]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1)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

在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边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个爱心厨房。每到饭点总有许多病人家属在摊子前忙碌,为的是让在医院救治的亲人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想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些病人及家属一个短期的家,这样一做就做了18年。这18年里摊子从开始的免费,到5毛,再到现在的1块,夫妻俩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他们从没怨言,他们想只要病人在这里,它们坚持一天算一天。夫妇俩的事迹很令我感动,它们的奉献精神更令我感动。在与病魔抗争,在与亲人相守相伴的日子里,一定有份温暖和欢乐来自爱心厨房。医院里亲人间互相守护,院外爱心厨房完成了另一种守护。我想这就是爱心厨房的意义。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2)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感动,令我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的心灵,发出动人之声。

陈陆,36岁,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2020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陈陆带领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陈陆英勇牺牲。

张定宇,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处理得当,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张定宇自己还是一位病人, 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患有渐冻症,在新冠袭击武汉时,张定宇隐瞒了病情,也无法照顾已感染新冠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俞贺楠,36岁,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第一书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驻村干部),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2018年俞贺楠主动请缨扶贫,到山西贫困村薛牛坊村任第一书记,他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优势,在党建引领、消费扶贫、产业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使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至0.47%,实现整村脱贫。俞贺楠父亲患脑梗塞长达14年,2020年初母亲又被确诊为晚期肺癌脑转移,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他把父母从沈阳接到山西大同天镇县一块居住。

……

得到殊荣的人,大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可,他们是怎样变得这么伟大的呢?

是的,他们都是普通人,可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豁出生命去爱国。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3)

今天,我在电脑上观看了20xx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何玥的颁奖词。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在这个世界上,她经历了什么?生活的苦乐,人生的美好,她几乎是天边的一颗流星,一闪即逝,但就在这一闪一息之间,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其他同样有生命危险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恐怕比那些年过古稀的老人们还要多吧。

十二岁的孩子,十二岁的偏远乡村的穷苦孩子,懂得什么?面对死亡,她又做了什么?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已属难得。然而在病痛中不忘救济他人,这便足以使我们同龄人望尘莫及了。

我不禁想到了一个故事:

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实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眠。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什么,决定把家具与墙壁粉刷一遍。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

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期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多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你让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命运更是残酷的,然而我们只能去坦然地面对它,我们所能做的,是努力去让有限甚至短暂的生命散发出无限的长久的光芒。

人活着,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长度,而且要注重生命的质量,让自己的生命获得更长的延伸一个十二岁的乡村女孩不懂尚且做到了,何况我们呢?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4)

太阳是奉献的,它光洒大地,换来了万物生机;春雨是奉献的,它润物无声,换来了生命勃发;我们是奉献的,相互帮助,换来了人间和谐。

发展需要奉献,奉献需要真诚。不会因故弄玄虚而为之,不会因沽名钓誉而为之。否则,就会有假,有所图,有更大的索取。真正的奉献,是恭敬地献出,是心甘情愿。甚至把奉献化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精神。

所以,真诚了,就无私了;无私了,就坦荡了;坦荡了,就成了真正奉献的人。

于是,你感动了国人。难忘的20_年1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饭店里多了200名灾区的儿童,是你用多年捡拾废品的钱宴请的。你只是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给孩子们以家的温暖。其他,别无所求。你是真心的!真心让你忘记了自己的贫苦,甚至宁肯自己贫苦,也奉献出一点儿爱心。这就是人,大写的人,因真诚为人而感动,而伟大。

伟大源于平凡。汶川,您含着泪,“孩子别哭”,网中一温一周,和蔼可亲;雪地,留下了您的慰问,融化了路人心中冰雪;玉树,您哽咽着,“还是那句话,救人要紧”。为什么您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您对人民爱的深沉。不是矫揉造作,不是虚情假意,是真诚,是心底的赤诚。“乡亲们受到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乡亲们受到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这是什么?这是“舍小我而顾大我,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这就是奉献。我们的好总理,看着您的焦急,您的憔悴,您的白发,却耀眼出您无私的奉献。

两位老人,两位地位、职业不同的老人,却有着共同之处:即真诚帮助、求助他人。孟子云,“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唤起、燃起那颗真诚的奉献之心吧,那是无私、坦荡,为天地而生的赤诚之心。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5)

在我们身边意味着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们,也可能是你或你们,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之所以有意义,恐怕更重要的是在于将“我与我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否则,每年一度的评选与颁奖就只是流一流眼泪、颤一颤心灵或是当作几个月后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后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动过后,再无其它——这绝对是一种再无可比的悲哀。能够被感动,源于灵魂的不懈怠和心灵的不麻木,但这二者并不必然导致个体行为上的改变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换句话说,在感动与行动之间,存在一个距离。

感动中国评选的意义在于,它每一年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劳俱增、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的当下,我们身边还是好人更多,勤劳、勇敢、善良、坚强的中国人还是会在角落中不经意的触动我们,使我们明白自我内心中对善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可以感动自己时,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讲,感动中国评选出的每一个当选者,也许不都能让你觉得感动,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们,但只要每年的10个人中,哪怕有1个能够使你心生向往与渴慕,愿意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没成功,也有积极且巨大的意义,爱与善从来也不是大而无当,非惊天动地不可的,它是每一个向往、渴慕、追寻的念头、火花,汇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国。

感动到行动,存在一个距离。如何将这个距离缩短,不仅仅是一个感动中国评选可以单独回答的问题。爱与善的传递,也许并不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否则何以解释我们每每会留下感动的泪水却还总是发现频频发生的假恶丑呢?缩短距离,必须承认个体的软弱和不完美,检讨我们自身是不是让太多的趋利避害遮蔽了爱同类的普世情怀?缩短距离,必须在着手于个体的精神建设同时,盯紧社会环境的引导和政府职责的追问,就像今年的当选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个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办起的残疾孩子学校事迹中,为什么看不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作为?事迹中的种种,的确越是艰辛就越是令人感动,但如果相关职能部门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撑的艰难,或者让更多有爱心但无力的人们更敢于出手相助?如果个人的爱心与善行,填补的是政府的缺位,那么感动之前,更应该有对制度的追问和反思,否则,该管的却没管,再多的感动,也必然孤独。缩短距离,就在于每一个做好自我本职工作的人,再多做一点的那一点智慧;也在于即使不能行善,也决不向恶行妥协的那一丝坚持;

有了这一点一丝,缩短的距离背后,就是爱与善的花朵,不止于感动而感动不止。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6)

在“同频共振”中触碰鲜活“感动心跳”

逐渐远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备受考验,但中国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年,有无数令人让人热泪盈眶的感动,也有着让人心生力量的震撼。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的动人事迹,让历经新冠肺炎疫情后的这个春天倍感温暖,让世人在感动之余看到了榜样的光辉力量。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擎起不忘初心的伟大旗帜。“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步履蹒跚但奋力奔跑的身影,有力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理念,彰显着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医者担当;“我还要回一次头,还去救那两个人。”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原政治教导员陈路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擎起了不忘初心的伟大旗帜,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奋力撑起了众人的“一片天”。

凡人善举,小善大爱,书写无愧人民的最美华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悠久文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书写与传承,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正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快递员汪勇,在武汉封城后自愿组织团队解决医护人员的供餐难题;公益校长张桂梅,几十年来致力于改变山区女童命运,让山区女孩们的求学梦想变为现实……他们很平凡,并不轰轰烈烈,但却又光芒万丈,感人至深,他们用默默无闻的执着坚守,汇聚着无数动人的光芒,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让感动历久弥新,为奋进的中国注入不竭的能量。

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带领团队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完成了惊艳世界的北斗全球组网;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在绝壁之上打赢了抗争命运之战,凿出长达8公里的“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只为一件事,以赤诚之心践行使命担当,为建设更好的中国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数个奋斗的日日夜夜,生动诠释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人物的故事,感动着中国,也感动着你和我,新的一年,让我们播撒感动的种子,汲取榜样的力量,共同奏响令人振奋的时代最强音,用实际行动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的未来。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7)

今天,我看了《20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的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x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谢晓君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x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读了他们的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感动中国》的每个事迹让每个有良心和中国人都十分感动,我们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学校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学校里捡纸屑,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这时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让中国人感动的人。

太阳自有太阳的光芒,小草自有小草的春天。我们要像泥土一样真切,小草一样生动,路边的石子一样平凡,把感动变成行动,多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被感动的中国,也将感动世界!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体会(篇8)

颁奖词: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涌现出无数平凡又伟大的身影。在这些平民英雄中,有一位格外令人敬佩——汪勇。

医护人员下夜班要走几个小时回家,他出车接送;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他自掏腰包买盒饭送到医院里;修眼镜、买拖鞋、订生日蛋糕……只要医护人员有需求,找他基本都能解决。35岁的顺丰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初期,凭一己之力,搭建起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线,汪勇的义举感动众人,被誉为“生命摆渡人”。

总有一些人即便生活不易,却心存大义挺身而出!这就是我们团结一心的中国人!而我们青年人更应该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当善为。

大疫面前有大义,这些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值得被铭记的英雄。我们要见贤思齐、对标先进,努力提高自己。

当汪勇从顺丰小哥升职为部门经理时,你有没有想过、你有没有做好准备,有没有心怀善良且条理清晰的在工作中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疫情教会了我们许多,当春暖花开、战胜疫情后,我们依然正直、善良,我们依然在工作中条理清晰、在生活中坚持不懈。

扛得住命运给予你的艰难困苦,才能够成长。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青年人要有汪勇的精神,不管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也要坚定自己目标和信念,坚定不移的完成任务。

德不孤必有邻,大义与担当让汪勇“一呼百应”。工作中我们青年人应该有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有了这种对工作的热爱,才能够更出色的成长。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青年人面对艰难困险时,要像汪勇一样有思想、有能力、有行动,像他一样逆风前行,勇担“组局者”。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当一个平凡人拼尽了全力之后,他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在疫情面前,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一起默默奉献、辛勤付出,成为了寒冬中一束光,照亮了医护人员,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

相信《观影心得: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汇编(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动中国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