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 地图 >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7-24 来源:互联网

观后感参考:感动人物观后感范文五篇。

在观看一部影片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观看完的作品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自己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想法,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参考:感动人物观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一)

张桂梅,中共党员,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妈”、“张妈妈”。

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二)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三)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四)

作为党员教师,要勇于担当,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在疫情防控面前,我们也应迅速行动、科学应对。不仅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起好带头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疫情防控,也要做好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科学地进行疫情防控,同时还要保持应有的清醒和冷静,成为谣言的止者,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守正创新,树立优良的学风,科学施教,勇于创新,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支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学习张定宇同志作为医护人员的“无我”初心,学习他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天职,把学生的进步当做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坚守平凡岗位,把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做爱岗敬业的典范。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五)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感动人物观后感模板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感动人物观后感模板”,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些特殊,10个人物,有6个都有从军经历,这大概是创感动中国历史记录了。

他们之中有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有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有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军人马旭,有危机时刻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

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英雄辈出,这一年感动中国。军人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些是现役,为了完成本职工作牺牲自己护人民周全,为了守护祖国远离凡尘俗世,他们有些是退伍军人,骨子中永远留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气,面对危险,面对群众需要,永远将个人安危,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

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父母才敢安享晚年,我们才体会到不易的和平。因为他们,都把危险挡在看不见的地方了,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国家洒向民间的英雄。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上士军衔。该同志坚决响应习近平-号令,主动请缨参加边境扫雷任务,2015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1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同组作业的战友艾岩在位于麻栗坡县老山西侧的坝子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身为作业组长的杜富国深知这种手榴弹当量大、危险系数高,他在报告险情后接到上级“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对艾岩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便小心翼翼地按照作业规程,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突然,“轰!”一声巨响,他倒在了血泊里,保全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杜富国的身体向左倾斜,阻挡了扑向同组搜排战士艾岩的冲击波和弹片,避免了他身边战友遭受更大的伤害。

11月20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杜富国的病房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扫雷大队领导宣读了南部战区陆军为扫雷英雄杜富国记一等功的通令;2018年12月20日,杜富国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

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颁奖辞:

你退后 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

以血肉挡住危险

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

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 那嘹亮的军歌

是对英雄的礼赞

杜富国个人荣誉: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7】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系列


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观后感是感触过后产生的文字。观后感是我们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去进行影片的解析。本站提供有大量有关作品观后感范文,也许"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1】

空山花落,月影徘徊,淡淡的日子羡煞了湖光的潋滟,荡出一句“我们要真诚”。微微清风,拂绿青荷,浅浅的流年洗涤岁月的繁杂,留下一句“我们需要真诚”。

真诚是纽带,维系在人与人之间,缀成一个美好的和谐的社会;真诚是基石,一块块筑在国家的大厦之下。没有它,大厦将倾。

当每个人都做到真诚之时,纽带将会更加柔韧,基石将更加坚固。真诚的阳光从海上升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房。

真诚其实很简单。真诚实人与人之间的一份信赖。真诚是哥哥去世,弟弟代哥哥还完30万农民工巨款的一诺千金;真诚是有人摔倒上前扶一把的小小善举,真诚是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真诚是生活的一捧清泉,洗涤我们心灵的污垢。所以,我们需要真诚。

真诚是阳光,人与人只有真诚,才能让幸福的阳光普照。真诚是雨露,人与人只有真诚,才能让甘露滋润干涸的心灵。真诚是花香,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才能让世界弥漫出芳香,所以,我们需要真诚。

说的好远没有做得好重要,漂亮话谁都会说,但真的做却未必人人可以。我们需要鄙弃那丑陋虚伪的一面,用真诚的行动赶写内心的问卷。修心重于饰面,让我们携手并进。

“人待我以真诚,我回报以微笑”,泰戈尔如是说。我们需要真诚。朋友,让我们真诚以待,让真诚的温情弥漫历史竹简的沧桑;让我们真诚以待,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洒满阳光!

唯有真诚,能化冷漠之冰雪,为你我,为社会,为国家,带来一个崭新的春天!我们需要真诚。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2】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3】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4】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广西都安中学校长莫振高的两个中央电视台专访视频后,学习了光明日报《好校长莫振高》、广西新闻网《校长爸爸,一路走好》等关于校长莫振高的通讯报道,马校长对其中的几个题目"坚持教育的灵魂""坚持优秀的习惯""坚持卓越的追求"等进行了解读。要求全校广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莫振高、做人民满意好校长好老师的活动高潮。

一是学习莫振高献身教育,充满激情的人生追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学习莫振高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勤勉敬业、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三是学习莫振高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崇高师德。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学习莫振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善于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全局,用创新的思路推进工作,用创新的办法--难题,使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五是学习莫振高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学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实践、接力传承,让精神激励更多的党员、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爱、平凡、坚守和执着,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社会!

莫振高生前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连续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海内外校友发来唁电。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2015年3月15日上午,广西都安,千余人送别都安高级中学病逝的校长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5】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必备!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合集


观后感代表着欣赏作品后的感悟,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观看完的作品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必备!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合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二)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三)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四)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精选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精选,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1】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2】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3】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4】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5】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2022【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感动人物观后感900字汇总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感动人物观后感”。

我们在看见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时,会悄然打开我们的心扉,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让我们受益匪浅,将从故事情节中得到的心得感悟进行总结,好好地写出一篇观后感吧,撰写观后感时要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您对撰写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好的想法吗?或许你需要"感动人物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1

我国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在执行边境扫雷任务过程中,舍生忘死、身负重伤,失去了双眼双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网上传开后,广大网民既对年仅27岁的杜富国落下终身残疾感到痛心,更对他以身报国的壮举表达崇高敬意。媒体称,杜富国及战友们“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修改遗书”。这些年轻战士在地势险峻的雷场内人工排雷,待任务完成后,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处角落,证明脚下这片土地已绝对安全。他们在携手行进中的歌声响彻边陲。

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不是媒体宣传报道,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在和平年代里,像杜富国这样的年轻人每天还要面临生死考验。而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献血,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杜富国是那样的临危不惧,他在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便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猛烈的爆炸随即发生。他被炸成了血人,永远地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杜富国用奉献担当的精神诠释了谁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有的干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能说对党忠诚吗?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这样的干部,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

塑造年轻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需要杜富国式的奉献担当精神。年轻干部虽不要在雷场扫雷,但时时事事要在人生路上“扫雷”:当工作中遇到“烫手山芋”时,敢不敢接手、能不能办好?当组织安排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时,是不是真心愿意去?当遇到挫折打击时,有没有打“退堂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何权衡把握?……如果年轻干部不能义无反顾地扫掉急功近利、拈轻怕重、眼高手低、贪图享受、作风漂浮的“雷”,而是精于自我设计、自我包装、拜高踩低、贪名图利,那就难以堪当大任,走不好成长成才之路,迟早要栽大跟头。现实中很多典型案例告诉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身陷囹圄,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都是从看似小枝小节的地方出问题开始的,本质上是背弃了信仰、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最后误入歧途、追悔不已。

----指出,我们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宣传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干部“墩墩苗”,这些都能有效地教育感召锻炼年轻干部,使他们对党忠诚老实。对于年轻干部自身而言,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提出的“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谆谆教诲。何为大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小而言之,就是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发展进步,提升职工群众、当地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就像知青习近平那样,带领梁家河乡亲创造美好生活;就像战士杜富国那样,为边境人民留下可以放心行走的土地。唯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青春岁月、人民期望、党的托付。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2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3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4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5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上士军衔。该同志坚决响应习近平-号令,主动请缨参加边境扫雷任务,2015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1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同组作业的战友艾岩在位于麻栗坡县老山西侧的坝子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身为作业组长的杜富国深知这种手榴弹当量大、危险系数高,他在报告险情后接到上级“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对艾岩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便小心翼翼地按照作业规程,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突然,“轰!”一声巨响,他倒在了血泊里,保全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杜富国的身体向左倾斜,阻挡了扑向同组搜排战士艾岩的冲击波和弹片,避免了他身边战友遭受更大的伤害。

11月20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杜富国的病房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扫雷大队领导宣读了南部战区陆军为扫雷英雄杜富国记一等功的通令;2018年12月20日,杜富国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

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颁奖辞:

你退后 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

以血肉挡住危险

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

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 那嘹亮的军歌

是对英雄的礼赞

杜富国个人荣誉: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6

每年春节过后,中国十大风云人物颁奖典礼都会把我抱在身边,影响无数人的心灵,让我感动了好久,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想法让我回到了今年的领奖台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笔,小心翼翼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感动中国人民的排雷战士杜,与打黑除恶的老战士鲁,勤俭节约,捐赠给家乡八十多岁的老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在农村接了80后老师张玉坤。师范毕业后,张宇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做民办教师,月薪30元,工作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上全是山路,到处都是泥泞的荆棘。他用杆子把学生的课本和文具挑进山里和学校里。看着张宇在电视上滚挑沉重的课本,艰难的走在山路上,我的眼睛湿了。他不仅仅是在挑课本,更是山里孩子的希望!80后脸上布满皱纹,比同龄人大几岁。最后,我听白为他读了的获奖感言。写的是这样的:窄极惹山镇前途;长凳很宽,能让孩子们的心保持稳定。

是的,多么精彩的获奖感言,张玉国。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你是河南人的骄傲。你虽然平凡,却是最伟大的。你展现了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激励我,努力工作,追求我的梦想!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7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老师总是笑着说: “ 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 真爱 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 “ 儿童之家 ” 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 “ 感恩行动 ” 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教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04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02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08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8

杜富国为什么能感动中国?因为那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的担当。哪里有险,哪里有难,哪里就是战场。在面对危险性大的爆炸物时,杜富国从来都是抢着上。这句话,既是杜富国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是杜富国新时代军人敢于挺身而出的担当。在危险到来的时刻,杜富国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伟大、最无悔的选择,做出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军人应该做出的选择。

杜富国为什么能感动中国?因为他身残志坚,始终满怀着奋斗的人生激情。杜富国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但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想要学习掌握力所能及的技能,在新的岗位继续为人民服务。跑步、快走、用肘部夹笔练习写字……每一个常人举手投足就可完成的动作,对杜富国来说都是需要逐步攻克的障碍,都是需要排掉的“雷”。“我还能为家乡人民做贡献,我还要阳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由此可见。

生死雷场,见证英雄忠勇。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微信名叫做“雷神”的英雄杜富国,是人民子弟兵英雄群像的一个缩影。他们,都是血肉之躯,没有什么“超能力”,但是他们就是中国当代的“超级英雄”,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在他们身后,那个和平与安宁、欢歌与笑语的祖国和人民,就是英雄心中最深情、最柔软的牵挂……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9

作为党员教师,要勇于担当,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在疫情防控面前,我们也应迅速行动、科学应对。不仅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起好带头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疫情防控,也要做好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科学地进行疫情防控,同时还要保持应有的清醒和冷静,成为谣言的止者,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守正创新,树立优良的学风,科学施教,勇于创新,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支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学习张定宇同志作为医护人员的“无我”初心,学习他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天职,把学生的进步当做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坚守平凡岗位,把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做爱岗敬业的典范。

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10

今天早上10点的时候,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为感动。

每一年的的时候,卓嘎一家,每一年都去山上的原始森林上,挂上五星红旗。1964年爸爸带着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到了这个小山村,那里的土豆只有手指头这么大,然而,这平平噗噗的一家灾难就降临了,阿妈在看病的时候给死了,就连小妹妹也给冻死了。阿爸的孩子们呢都不知道卫生么阿爸一定要留在这个地方,因此,为了这个事情闹了很多很多次。而阿爸说,守护这里的牧场,守护这里的土地,就是在保卫祖国。因为,祖国的土地,一寸都不可以少,他们要时时刻刻守护这里的土地。因此感动中国的支持人赐予了他们这样的几句句子,中国是他们再受呵护和爱护,中国的边疆有他们来保护,他们是真正守护中国土地的人民。一生以来,只有他们这一家人在麦村,守护者边疆的土地,如此的艰辛,但是,他们就是这么的热爱祖国。这就是他们的精神,这就是卓嘎他们一家,这就是他们的精神,虽然时不时都会有饿死的可能,但是他们就是要守护祖国的土地。着就是卓嘎一家,热爱祖国的一家。

这一次感动中国,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也受到了深深地感悟,我长大了以后,也要守护祖国,虽然不是像卓嘎那样守护但是,我也一定会守护我们的祖国的!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7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感动人物观后感”。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1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2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3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4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广西都安中学校长莫振高的两个中央电视台专访视频后,学习了光明日报《好校长莫振高》、广西新闻网《校长爸爸,一路走好》等关于校长莫振高的通讯报道,马校长对其中的几个题目"坚持教育的灵魂""坚持优秀的习惯""坚持卓越的追求"等进行了解读。要求全校广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莫振高、做人民满意好校长好老师的活动高潮。

一是学习莫振高献身教育,充满激情的人生追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学习莫振高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勤勉敬业、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三是学习莫振高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崇高师德。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学习莫振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善于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全局,用创新的思路推进工作,用创新的办法--难题,使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五是学习莫振高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学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实践、接力传承,让精神激励更多的党员、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爱、平凡、坚守和执着,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社会!

莫振高生前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连续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海内外校友发来唁电。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2015年3月15日上午,广西都安,千余人送别都安高级中学病逝的校长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5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些特殊,10个人物,有6个都有从军经历,这大概是创感动中国历史记录了。

他们之中有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有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有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军人马旭,有危机时刻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

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英雄辈出,这一年感动中国。军人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些是现役,为了完成本职工作牺牲自己护人民周全,为了守护祖国远离凡尘俗世,他们有些是退伍军人,骨子中永远留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气,面对危险,面对群众需要,永远将个人安危,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

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父母才敢安享晚年,我们才体会到不易的和平。因为他们,都把危险挡在看不见的地方了,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国家洒向民间的英雄。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 篇7

作为党员教师,要勇于担当,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在疫情防控面前,我们也应迅速行动、科学应对。不仅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起好带头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疫情防控,也要做好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科学地进行疫情防控,同时还要保持应有的清醒和冷静,成为谣言的止者,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守正创新,树立优良的学风,科学施教,勇于创新,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支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学习张定宇同志作为医护人员的“无我”初心,学习他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天职,把学生的进步当做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坚守平凡岗位,把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做爱岗敬业的典范。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900字模板


有时看似普通的影视作品,可能会在其中领悟到许多感悟,就算过了很久回头再看仍然会有新的感悟,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将观后感写下来,是对自己的总结和归纳,能从中学到更多。现在你是否对作品观后感一筹莫展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广西都安中学校长莫振高的两个中央电视台专访视频后,学习了光明日报《好校长莫振高》、广西新闻网《校长爸爸,一路走好》等关于校长莫振高的通讯报道,马校长对其中的几个题目"坚持教育的灵魂""坚持优秀的习惯""坚持卓越的追求"等进行了解读。要求全校广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莫振高、做人民满意好校长好老师的活动高潮。

一是学习莫振高献身教育,充满激情的人生追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学习莫振高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勤勉敬业、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三是学习莫振高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崇高师德。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学习莫振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善于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全局,用创新的思路推进工作,用创新的办法--难题,使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五是学习莫振高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学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实践、接力传承,让精神激励更多的党员、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爱、平凡、坚守和执着,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社会!

莫振高生前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连续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海内外校友发来唁电。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2015年3月15日上午,广西都安,千余人送别都安高级中学病逝的校长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通过对莫振高老师的师事迹的学习,其中莫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800字模板


电影是长久时光长河里不可缺少的艺术之一,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电影中的精彩情节,总是能让人回味无穷。写观后感时得出的感想应当是有意义的,才值得一写。那么你会写作品观后感吗?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

获此殊荣的,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这样的国家栋梁,有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支教20__年担起山村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张玉滚,零事故往返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大叔,也有学富五车、为人师表的院士。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怀揣不同的梦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爱与奉献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辉。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普通人。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执行任务,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故事;尽忠职守、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他们的光辉也是普通人内心时常闪现的光辉。只不过,他们能在紧要关头处站出来,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岁月淬炼中将平凡变成伟大。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精神应颂扬、应传承。时代在变,但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会变。只要像他们一样坚持、奋斗和奉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别人的英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2022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上士军衔。该同志坚决响应习近平-号令,主动请缨参加边境扫雷任务,2015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1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同组作业的战友艾岩在位于麻栗坡县老山西侧的坝子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身为作业组长的杜富国深知这种手榴弹当量大、危险系数高,他在报告险情后接到上级“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对艾岩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便小心翼翼地按照作业规程,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突然,“轰!”一声巨响,他倒在了血泊里,保全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杜富国的身体向左倾斜,阻挡了扑向同组搜排战士艾岩的冲击波和弹片,避免了他身边战友遭受更大的伤害。

11月20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杜富国的病房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扫雷大队领导宣读了南部战区陆军为扫雷英雄杜富国记一等功的通令;2018年12月20日,杜富国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

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颁奖辞:

你退后 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

以血肉挡住危险

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

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 那嘹亮的军歌

是对英雄的礼赞

杜富国个人荣誉: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观影心得: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汇编(5篇)


世界上的作品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鉴赏。观赏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影心得: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汇编(5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一】

今天观看感动中国老英雄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报道自己深受体会,她是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百坭的村第一书记,一个永远阳光朝气、笑容灿烂的姑娘,从贫苦大山走出,学业有成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家乡,不顾条件艰苦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殉职。这个30岁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不忘初心”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通过学习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她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为民情怀,汲取她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学习她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才是对黄文秀同志的纪念。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二】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广西都安中学校长莫振高的两个中央电视台专访视频后,学习了光明日报《好校长莫振高》、广西新闻网《校长爸爸,一路走好》等关于校长莫振高的通讯报道,马校长对其中的几个题目"坚持教育的灵魂""坚持优秀的习惯""坚持卓越的追求"等进行了解读。要求全校广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莫振高、做人民满意好校长好老师的活动高潮。

一是学习莫振高献身教育,充满激情的人生追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学习莫振高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勤勉敬业、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三是学习莫振高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崇高师德。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学习莫振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善于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全局,用创新的思路推进工作,用创新的办法--难题,使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五是学习莫振高凝聚人心,谋求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学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实践、接力传承,让精神激励更多的党员、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爱、平凡、坚守和执着,奉献给孩子、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社会!

莫振高生前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连续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海内外校友发来唁电。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2015年3月15日上午,广西都安,千余人送别都安高级中学病逝的校长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三】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唁,一些四五十岁的校友哭得像个孩子。莫振高对学生的爱,深切感染着他人的内心。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四】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中国感动人物观后感【篇五】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些特殊,10个人物,有6个都有从军经历,这大概是创感动中国历史记录了。

他们之中有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有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有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军人马旭,有危机时刻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

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英雄辈出,这一年感动中国。军人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些是现役,为了完成本职工作牺牲自己护人民周全,为了守护祖国远离凡尘俗世,他们有些是退伍军人,骨子中永远留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气,面对危险,面对群众需要,永远将个人安危,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

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父母才敢安享晚年,我们才体会到不易的和平。因为他们,都把危险挡在看不见的地方了,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国家洒向民间的英雄。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精选(11篇)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向大家提供了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一篇观后感的最基本的要从哪个方面开始写呢?优秀的影视节目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慰藉。我们应当把这些心得体会一起写进我们的观后感里,观后感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整理观看时内心的思绪,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

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_年10月11日,杜富国参与中越边境排雷,爆炸瞬间用身体掩护战友,失去双手双眼,杜富国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

“扶贫必需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 ,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自_年3月张渠伟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的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了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一线战场。

伏牛山全行教师张玉滚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扁担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为了改变山里娃儿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张玉滚老师凭着内心的那份执着,扎根伏牛山深处黑虎庙村小学17年,打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绽放在深山的教育事业上,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17年来,张老师犹如大山深处的一湾明月守望者这片希望之花。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结束了,但是它所展现的人性最高的精神境界不会结束,依旧闪耀着感动的力量,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泪水都来自感动!因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那一份感动重重的落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泪水控制不住的溢了出来。

谁说人间没有真爱,谁说社会缺乏信任,谁说物质高于一切,谁说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沦丧?

《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完美的诠释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真谛!他们身上的美德让我感动和敬佩,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感悟。结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中黄旭华和姚厚芝这两位的事迹,更加让我触动。

首先说一说黄旭华老人:“自古忠孝难两全”,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毕业后的黄旭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工作。舍弃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30年。错过了为父母尽孝,错过了为父亲送终,顶着被家人误解、被族人唾骂的压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潜艇的研发,为了壮大祖国的军事力量,默默的、无悔的付出,终于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核潜艇,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潜艇之父,更是让人敬佩的中华好儿女!

想想自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在年近不惑之年,远离年迈的父母,远离熟悉的朋友和环境,拖家带口奔赴一千多公里的盐城驻守。曾经,我内心也有诸多的不舍;曾经,我也认为这算是一种不平凡;曾经,我也觉得我可以因此而骄傲。但看看黄旭华的事迹,我的内心除了惭愧,就是惭愧,自己现在做的,还太不够好了,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礼,对灵魂的洗礼,对思想的洗礼,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为工作和事业付出和奋斗的决心。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数字化,而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数字化的刚强!

心情激动,平复一下,再来说一说姚厚芝同志:“慈母手中线,三年锈大爱”,一想到电视中那因病痛折磨紧锁着的眉头,想到为儿女筹措学费锈巨幅十字绣而颤抖的双手。姚厚芝,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以及那一份对儿女的责任。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您就是那浩瀚的大海,宽广无疆。看完您的事迹,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听着她的嘱托,想起她送别我时的泪眼婆娑,我的心再一次潮湿了。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四个人物--刘伟、孟佩杰、刘忠、谢晓君。

先说刘伟:他在十岁时因触电意外的失去了两个胳膊。他坚强的开始练习游泳,最后却因患了过敏性鼻炎,不得不放弃游泳,又开始学习钢琴。他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活着就值得庆祝。他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再说孟佩杰:这个人我知道,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她五岁时被母亲送给刘芳英收养,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她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他孝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胡忠夫妻了。胡忠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草原,在孤儿学校里当一名志愿者。而他的妻子谢晓君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两人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他最牵挂的是母亲和外婆。因为他要照顾孤儿,所以没有时间探望母亲。他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他们让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有这样的精神真是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向胡忠、谢晓君学习。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每年春节过后,中国十大风云人物颁奖典礼都会把我抱在身边,影响无数人的心灵,让我感动了好久,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想法让我回到了今年的领奖台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笔,小心翼翼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感动中国人民的排雷战士杜,与打黑除恶的老战士鲁,勤俭节约,捐赠给家乡八十多岁的老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在农村接了80后老师张玉坤。师范毕业后,张宇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做民办教师,月薪30元,工作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上全是山路,到处都是泥泞的荆棘。他用杆子把学生的课本和文具挑进山里和学校里。看着张宇在电视上滚挑沉重的课本,艰难的走在山路上,我的眼睛湿了。他不仅仅是在挑课本,更是山里孩子的希望!80后脸上布满皱纹,比同龄人大几岁。最后,我听白为他读了的获奖感言。写的是这样的:窄极惹山镇前途;长凳很宽,能让孩子们的心保持稳定。

是的,多么精彩的获奖感言,张玉国。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你是河南人的骄傲。你虽然平凡,却是最伟大的。你展现了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激励我,努力工作,追求我的梦想!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感动中国2016观后感屠呦呦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以下是pincai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感动中国2016观后感屠呦呦,欢迎浏览借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篇一: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篇二:

今天,我观看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篇三: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6】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7】

中央电视台20--年2月8日晚播出感动中国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得20--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这些伟大的人让我们的内心如大海般此起彼伏,思想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河南救人小伙王峰,“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20--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3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几乎烧成“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尽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岁的王锋还是永远走了……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这是帅气小伙秦玥飞的颁奖辞。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他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6年。改善灌溉系统、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他说成功不可能一夜间发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8】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刘伟的颁奖词。

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被刘伟深深地感动了。

刘伟十岁时被十万伏的高压线击中,失去了双臂。12岁时在康复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游泳;14岁时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金一银;19岁患上过敏性紫癣,只好忍痛割爱,改学钢琴。后来,他用脚弹出专业7级的钢琴水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一串串的成就,哪怕是一个正常人,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刘伟做到了,失去双臂的刘伟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命运对刘伟狠了一点,刘伟对自己更狠。他妈妈告诉他,她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刘伟就开始学习自理自立,他学会了用脚吃饭,用脚穿衣服、用脚看书写字正常人能做的事,刘伟都能做。正常人无法做到的,想都不敢想的事用脚弹钢琴,他也做到了。为了让脚变得跟手一样灵活,他天天坚持刻苦训练。血泡出来了,继续练;脚抽筋了,继续练;他一遍一遍地练着,对自己毫不留情,对困难毫不退缩。看着电视节目中刘伟的种种奋斗,我不禁热泪盈眶,心里默默地想:刘伟,你太了不起了!

刘伟,我和你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惭愧。今天,妈妈叫我背一页英语课文,我一看:天哪,足足有四大段!我的心里就打退堂鼓,不想背了。再说,新版《西游记》已经开始播放了,我很想看。于是,我就跟妈妈讨价还价:只背两段好不好?妈妈生气地说不行,我满腹委屈地说就背两段。妈妈说:你看了刘伟的事迹,还不对自己狠一点?我没辙了,很不情愿地开始背诵。我一边背还一边唠叨:真烦呀!过了一会儿,我静下心来想了想:刘伟那么困难,都能坚持,我还不能吗?于是我开始认真背起来。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背着,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把它背下来。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对自己狠一点真不容易做到呀!真能做到这一点,许多困难都能克服。以后,我要好好向刘伟学习,学习上我不再偷懒,不再找借口,不再被吃喝玩乐诱惑,对自己狠一点,我一定能取得进步的!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9】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0】

前几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泪,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胡忠和谢晓军的故事。他们被人们誉为“雪山上的并蒂雪莲”。

胡忠和谢晓军是一对夫妇,有着优越的大学教师职业。有一天,胡忠在一张报纸上看见一所孤儿学校缺老师,便放弃了优越的大学教师职业,独自一人去了那所西藏儿学校。

谢晓军也放弃了大学教师职业,带着女儿一起到了胡忠身边,在那所西藏的孤儿学校,和胡忠一起当那的老师。

他们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爱,让我震撼。震撼之余,我理解到其实这种爱就是一种责任,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有许多责任,有对父母儿女的,有对亲朋好友的,但他们夫妇选择的却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他们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奉献自己的热情,带个孤儿们没有的父爱和母爱,他们的这种奉献的精神,真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

学习他们的事迹,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优秀传统,而我也是中华民族的其中一员,我为之骄傲,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长大后勇于承担国家的一份责任,所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动中国》里的事迹就是为了呼吁全民族人民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精神,而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是我现在努力的梦想,我要为之而奋斗……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1】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相信《观后感参考:感动人物观后感范文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