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22-04-08 来源:互联网

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90字)。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欣赏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意思。值得收藏点赞的观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9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夏洛的网观后感【篇一】

前段时间有幸看了《夏洛的网》,书中内容很精彩,让人常跟着书中的精彩变幻着表情,浮想联翩。

该书写的是一只小猪生下来时很弱,主人阿拉布尔先生想杀掉它,但被小主人弗恩所救,把它从猪圈里带回家中饲养,并给它取名威尔伯。当小猪长到5个星期时,弗恩听从了爸爸的话将小猪卖给了他的舅舅,并天天去看望它。

小猪威尔伯在舅舅家生活的很开心。可是有一次,它从老羊口中得知主人将在圣诞节时把它杀掉,很是伤心。有只叫夏洛的蜘蛛和它认识了,并了解了情况。为了救威尔伯,夏洛先后在网上织了“王牌猪”“了不起”和“谦卑”,让人们认为威尔伯是一只不同寻常的猪,从而救了威尔伯。

夏洛为了真挚的友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夏洛那样,多关心、爱护朋友,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美好。

夏洛的网观后感(篇二)

你见过会找单词的老鼠吗?你见过会织单词的蜘蛛吗?你见过会翻跟斗的猪吗?快随我去看看电影《夏洛的网》,主人公威尔伯和夏洛的友谊,让我思绪万千。

在朱克曼的农场里出生了一头发育不良的小猪,它叫威尔伯。威尔伯面临着被做成火腿的命运,它的好朋友蜘蛛夏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网上织出文字,拯救了它。与此同时,蜘蛛夏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之后,威尔伯独自抚养了夏洛的孩子。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夏洛在产下蜘蛛卵即将死去的时刻。威尔伯坚定而伤心地说:“快从上面下来,我养你。”而夏洛只能虚弱的回答:“我不行了,我一两天之内就会死去。我甚至没有力气爬下来。我怀疑我的吐丝器里是否有足够的丝吊到地面上。”这个情节让我感受到了朋友之间分离,朋友即将离开自己的难受心情。

在我们家附近住着一个小女孩,我们天天一起玩耍。有时我跑到她家里玩,有时她跑到我家来。我们常常一起玩捉迷藏、滚铁环、找不同、画画的游戏。可是不久,她就要回老家生活了。在她离开的时候,我去向她告别,我们都十分不舍得对方。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感到一阵心酸,一直在心里默念,希望她能够回来。

观看完影片,我的内心五味陈杂。我们一定要珍惜友谊,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分离时再后悔。

夏洛的网观后感(篇三)

今天,我们在作文课上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片名叫《夏洛的网》。影片主要讲了一只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的 故事 。

在威尔伯来到农场之前,别的动物都不跟身份低微的夏洛做朋友 ,夏洛孤单极了,正在它纳闷之际,善解人意的小猪威尔伯来了,并且愿意和夏洛做好朋友。

有一天,威尔伯听见老鼠说:"冬天 ,主人要把你杀了,做成香肠吃。"威尔伯很难过。夏洛说:"你不用怕,我会保护 你的!"威尔伯想,夏洛这么弱小怎么可能保护得了它呢?这天晚上,夏洛织了一个网,上面写着:"一只奇特的小猪。"第二天早上,小主人和她的爸爸 妈妈 发现了这个奇迹,夏洛织的网被登到了报纸上,威尔伯开始出名了。

小主人听说要举办"动物明星大赛",她想到了威尔伯。威尔伯在夏洛的帮助下成了明星猪。夏洛为了帮助威尔伯而牺牲了生命 .我非常喜欢 影片里的夏洛,因为它为帮助朋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生活 中的我却不能。

今天我带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一个小朋友 想看我的书,我说:"要是你把我的书撕烂了怎么办?"然后我就开始看书了。正因为他被我拒绝了,所以心情不好,没有专心听课,后来被老师 骂了,我后悔 了,我为自己的自私而感动无比的惭愧。我看完了之后,就向他道歉并把书借给他看,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非常喜欢看这部影片,因为它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了!

夏洛的网观后感(篇四)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电影,名字叫《夏洛的网》,今天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只小猪韦伯和一只蜘蛛夏洛成了好朋友。可是小猪不久就要被做成熏肉了。为了救好朋友,蜘蛛就在网上织了很多字,小猪出名了,再也不被杀了。但是夏洛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她生完孩子就死了。小猪把夏洛的卵囊带回去。第二年春天,许多小蜘蛛出生了,小猪看着它们,永远地怀念着自己的好朋友夏洛......

这个故事好感人啊!故事里,有可爱懂得感恩的小猪、爱帮助朋友的蜘蛛、我很喜欢夏洛,因为她对朋友很友善,而且答应了朋友的事情她能够做到。

看了这部影片,我懂得了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要言而有信。

夏洛的网观后感(篇五)

看了《夏洛的网》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里面剧情很丰富。很有想象力。里面所有的动物都会说话。这里面的主要人物有一只老鼠,一个猪,微博。最重要的主角是一只蜘蛛夏洛,他为了帮助微博。最后因为生了孩子。慢慢在衰老而死。那只猪是一个小女孩的宠物。那个小女孩把它当宝看待。和人一样洗澡,吃饭。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有一天。小女孩竟然把猪带到学校里去。后来,那只猪知道了每只童子猪到了圣诞节时都会被杀。做成腊肠。于是那只蜘蛛为了帮他。他在织蜘蛛网时织了三个字。于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把外地很多人前来参观蜘蛛网上的字。那些被有些人称为“奇迹”,第二次夏洛帮了他一次,第3次,他把这个猪带到集市去。因为有了蜘蛛的帮助,猪得了一块金牌,就不必被杀了。最后。蜘蛛产了卵。他自己就要死了。

夏洛的这种精神真的太让我佩服了。我们应该学习他那种热心帮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编辑推荐: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万能版90字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风雨哈佛路》。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利兹是个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女孩,她有一个抽烟、喝酒、吸毒的母亲,一个整天只知道看电视、喝酒的父亲,还有一个姐姐。利兹在十六岁前都向命运低头,面对生活她只是逆来顺受,到十六岁才八年级毕业。直到她的妈妈死于艾滋病后,利兹思考了她接下来该怎么生活,她对邻居伊娃说:“我不要当白痴,我要上学!”她就是凭借着这股韧劲一路过关斩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

利兹在电影中有句台词:“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分。不是因为你家里贫穷,你就要受到欺负。就算再贫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就像利兹一样,在迷茫中找到活下去的方式,加倍努力的拼搏下去。

利兹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父母从不管她,她缺少的是一份亲情。可是利兹并没有恨甚至责怪自己的父母,而是很爱他们。她记得母亲陪她一起玩的开心时刻,虽然仅仅只有一次;她会去感谢父亲让她在贫民窟里看到了还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虽然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方式毫无好处。是利兹那颗善良的心改变了她。可我们在生活中对父母并不好。经常和父母为了鸡皮蒜毛的事情吵架,不帮父母干活儿还嫌弃这儿,嫌弃那儿。父母对我们的好,我们都不曾记得,只记得他们对我们一点点的不好。我们要向利兹学习,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努力。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拼搏,让人生不留遗憾!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篇二)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丽丝,她的家庭很贫困,唯一剩下的一点钱也被爸爸妈妈拿去买烟吸毒了。好不容易可以去上学,但也被同学们称为“有味道”的人。因此,丽丝不想去上学,就被警察带去了精神病医院。其实她也挺聪明的,可是,被几个同学带坏了,但她心中的理念没变,那就是——去最好的学校读最好的书。怀着这个心态,丽丝终于获得了成功,就读了哈佛大学。

是啊,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该这样呢?不经风雨就不经彩虹,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永不放弃,成功就在眼前了。

不要在乎被人说什么,只要自己做好每一件事,不就可以了吗?只要你做好自己理想中的自己,那么,你就是最棒的。

只经风雨,才见彩虹!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篇三)

初次看着部电影,但是心里却早已泛起阵阵涟漪。主人公利慈的生活经历让我惊讶,无论是她吸毒的家庭,还是悲惨的人生,都令我难以相信。

从前我从未看过这样的影片,所以当我看到利慈妈妈去世的那段时,我哭了。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哭,或许是我在利慈在妈妈去世的种种举动中,感受到了她与她妈妈之间深深的感情吧。

最令我难忘的,是当她的妈妈因为吸毒而被警察抓走时无助的眼神,从她那无助、祈求的眼神中,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浓浓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就像千里大堤上一沙一石的凝聚;母爱是伟大的,就像春蚕吐丝般一层层的环绕;母爱是伟大的,就像晴空万里下堆积的温暖阳光!母爱,有时候是用回忆去纪念的,就像利慈跟她妈妈有那么多从前的美好回忆。所以即使现在妈妈吸毒,利慈仍然还会因妈妈被抓走而不舍地痛哭。

跟利慈比起来,我就幸运很多。我有完整的家庭,还有健康的父母。但是我仍时常抱怨着我近乎完美的生活,我实在是太不懂事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利慈敢做我不敢做的事情,比如离家出走,独自生活;比如靠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哈佛。我喜欢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利慈在求学路上那一句“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因为我从这一句里,体会到了她的决心与意志!

或许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时,都会有个疑问:在电影的最后有位记者问丽丝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利慈的回答却是:“我怎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我看完这段时,还非常的迷惘,还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因为在利慈眼里,丽丝的父母是利慈的上帝,虽然他们给利慈很少的东西,但利慈却把它们永远存在心里。因此,无论她遭遇到什么困难,她的心都充满着爱,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这时中国的一句古话。这一点利慈做到了,她并没有因为父母吸毒而嫌弃父母,她认为,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家!而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是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无论他们有没有给我们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无论他们带给我们的东西多或者少。至少他们给我了我们一个生命!这一点是无价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力报答他们!

利慈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她有着不服输的品质,更有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心!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父母无私的爱,在面试的时候,莉斯本人也意识到她母亲像她的孩子,是她一直在照顾着自己的母亲。在我看来,这份爱虽然伟大,却也是一个枷锁,束缚着莉斯,明明有能力读好书,改变命运,却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放弃,等到母亲死了,才真正冲破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爱的两面性在这里完全的表现出来,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却是束缚、枷锁,这就带来了人生的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份爱?

再说说影片的主体,女孩的命运是艰苦的,悲惨的,换成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份坚强与自信来改变命运。莉斯说道:“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其实在很多时候,挫折并不是不幸,而是变得更好的契机。当我们遇到我们所认为,或者别人所认为的不幸时,我们是永远的沉浸于这份不幸,让自己永远的不幸?还是抓住这个不幸,竭尽自己所能来改变它,或者说是改变自己呢?其实,回顾过去,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改变、进步、长大、成熟……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失败,可是他们都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比一般人更快的站起来,更加坚定的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的过人之处,总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他们比我们幸运,或者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来说,她称得上比别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乐,戴维老师。可是,这份幸运也是她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不放弃的那个30秒。没有这份坚持与努力,便没有她在学校读书的机会,更没有后来戴维老师对她的那份帮助。所以说,那些看似我们没有的幸运与过人之处,其实就是人的那份执着与努力的累积,他们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坚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这句哈所说: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迷茫依旧,可收获颇多~,相信这就是生活吧~至少现在的我只能看到这些,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篇四】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轨迹,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而有的人的一生都是穷困潦倒。在普通人看来,幸运与不幸好像早已命中注定,无论我们怎样挣扎好像都是徒劳的。但是,《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人公利兹却用她对现实的反抗告诉了世人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现在的许多人都将自己的失败归于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出生,为什么自己不是个富二代。其实他们只是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而已。利兹,生活在一个及其复杂的家庭,父母都吸毒,家里一贫如洗,母亲甚至因为毒瘾犯而拼命抢走她们姐妹用来买吃的钱去买毒品,没有人帮她做饭洗衣服,每次去上课都带着味道进入教室,受到同学的排挤。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如果让我们遇上,可能我们早已绝望了,甚至会因此走极端的路,还会去爱我们的父母吗?还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吗?而利兹却正是那个深爱真她妈妈的人,无论她妈妈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她仍然幻想着有一天,她妈妈能戒毒,能重组以前那个幸福家庭,但现实却狠狠地打击了她。

她的妈妈因吸毒而得了艾滋病过逝了。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葬她妈妈的那一段。她妈妈的墓地是一块不用钱的地,那里好荒凉,好萧瑟,她母亲的遗体放在一个简陋的木箱里,就在快要翻泥埋葬棺材的那一刻,利兹跳的母亲的棺材上抱着它哭了,那到底是一份怎样的爱呀!她的母亲没有像普通母亲那样帮子女洗衣做饭那样疼爱她,还吸毒喝酒,但是她就是深爱着她,因为她是她的母亲,在利兹眼里,她依然是小时候疼爱她的母亲!在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这段的情感释放,才有了后来利兹考上哈佛的完美结局。她的母亲已经到了一个安宁的地方,再也没有痛苦了,而她如释重负,开始了她后来的新生活。

后来利兹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四年的书,每天奔波于学习与工作之间,因为没钱,而且无家可归,所以她拼命地赚钱,积极地面对生活,因为她始终坚信幸福终有一天会降临到之间的身上。终于,她成功了,她考上了哈佛,获得了奖学金。

我们有健全的家庭,有安定的生活,有书读,不用担心学费,但是我们却是那个经常抱怨的人。或许我们应该反省自身,我们不应抱怨别人尤其是父母,父母永远应该是我们最爱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你抱怨的对象。请积极面对生活,其实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幸运与不幸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或许过程我们会承受很多考验,但请相信,走过风雨就会见到彩虹。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篇五】

丽兹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后勤部门集体观看了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受触动。有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亲酗酒吸毒,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后因患艾滋病离世。贫穷迫使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但她并没有就这样倒在命运的脚下,相反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坚持,走过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长道路,最终走出了泥潭般的现况,考上了哈佛大学,实现了梦想,改变了人生。

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反观自己呢?我想起了自己定计划锻炼的事情,清晨6点起来去广场走步坚持了有1个月。正当自己为坚持了这么长时间欣喜的时候,开始准备考驾照,需早起练车导致走步中止。现在驾照到手已经将近两个月了,走步却再没继续过。后来改打羽毛球,坚持去了几天后,就以同伴今天不去没人陪打,今天天气不好等原因找借口不去,想想真是汗颜!

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认为它很难,以及迈出的第一步……。人,不止要有梦想,不止要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后的坚持!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并坚持自己的努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又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抓住机会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而成功的人却一定是把握住机会并坚持的人。就如同电影的主人公丽兹,她不仅把握住了机会,并且她也做到了坚持,所以她才最终考上了哈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丽兹那样去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只是想,也不要只是看片子的时候才咬牙切齿的说要改变自己,只有真正坚持去做,这样才能够成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篇六】

观看这部影片带给了我许多震撼。让我有很多受益匪浅的感触。

主人公的家庭状况很差,父母都吸毒,母亲更是因为吸毒把吃饭的钱都用掉。主人公只能在垃圾堆捡别人丢弃的食物为生。这让身处优越环境的我,不禁思考什么才是幸福?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成为了人生的赢家。无论父母怎样,主人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

当我出去玩,一天天不回家时,我的父母是多么的担心!可我从来没想过他们的感受。当主人公母亲染上艾滋病死亡时,主人公悲伤欲绝,她懂得了,一个人想要有一个好的生活,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别无他法。于是,主人公付出比别人多倍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你要不顾一切地走出困境,否则落魄就是你的归宿,而不是过度!

生活很现实,只要活着就必须努力。让自己有个必须去做的信念,不发挥自己潜能一些事情是不知道的。觉得自己可怜是没用的,生活就是如此,它让我们向前走。

感谢生活给我们的动力。

教学设计观后感通用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一般会被要求有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有序安排,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为你整理的教学设计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1

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看完《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后,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越来越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的定位,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着的角色。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观念,应该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终身学习不仅应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学上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变革,才能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人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学会教学的各种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2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3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4

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正实行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还有“建构主动有效课堂”等内容。原本的学前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们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开展和实施了许多的新政策。我想这也是当前所有幼儿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既然是活动设计,那就自然包括教案的文本。但是如果你认为只有教案的设计就错得太离谱了。除了教案的文本,还具体包括了目标制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与目标相契合,活动目标要具体细化)、过程设计(关于活动过程设计的主旨与切入,关于活动过程设计的要点与架构,教案文本的呈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分析)、活动组织、活动反思等内容,本文就此相关问题展开了阐述和说明。

就目标的制定来说,我会适时的进行些许调整,是的目标对于本班幼儿来说更容易达成。但也存在着目标表述过于宽泛、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的陈述混乱等问题。由于我是一名新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只能借助于一些现成的教案来试试。但是对于师生互动之间,我往往会有无效问题的出现,这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但是相信见见我会有所减少,是提出的问题都是真正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设计都是预设的,可是毕竟幼儿的表现往往与预设的不同,对于幼儿突如其来的话语有时会有心无力,这是影响一节活动的进程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希望我会慢慢学会教学机智的运用,那上课时就会显得课程环节清晰,得心应手。

还有活动的反思,其实活动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中的简单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记下来,远远超过心中对于教学的思考的价值。可是千万不能只是应付性的完成它,而是要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并加以整理。通过反思,既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能及时关注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反思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会加深自己的思考和记忆,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也会是你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由于经验尚少,所以对于活动评价这一块还有待于今后的学习。

总之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学习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不要以为一节课是简简单单的阐述,而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细节,有早一日将来的我会好好掌握集体活动的教学设计,还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在还是药好好吸取别人的优势、多多反思自己的弱点的。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5

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浮力》教学设计观后感


2018级中学物理班专业课“在线课程”

——《浮力》教学设计观后感

原创: 黎楚欣

在观看了人教版第十章《浮力》的三节内容的教学视频后,我对于本章节的内容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如何将抽象的浮力,且题型较多样的内容有逻辑有层次地教给学生,甚至学生能触类旁通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形题目。这些都体现在平日的教学细节之中。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是关键。

通过观看视频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如下:

一、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舍本取末,另起炉灶,应该紧抓课程标准来备课。仔细研读课标说明,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制定教案的方向。在“认识浮力”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的视频学习中,课标要求如下: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紧抓设计教学的思路方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教学视频是我们的引路人,但是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思考合适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我想谈谈通过学习思考后的我以后上课的教学设计。我将围绕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展开:什么是浮力?怎么测浮力?为什么会产生浮力?从这经典三问着手。

首先,什么是浮力?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因此需要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邀请学生上台来体验过程。除了液体有浮力,引申出气体也有浮力。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会在空中浮起来呢?该提问能为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做铺垫。知道了浮力的定义之后,还要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可以参考视频的教学方法利用一根粘着乒乓球的绳子,绳子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倒入水后观察绳子的方向,再把烧杯倾斜一定的角度,总结得出浮力的方向。

其次,怎么测浮力?浮力有方向有没有大小呢?能否测出浮力大小呢?先让学生回顾利用二力平衡的方法来测出物体的重量,再把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尝试让学生想到一种可以借助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方法,即二次称量法。

再者,为什么会产生浮力?通过回顾上一章压强的知识,利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来阐述浮力产生的原因。考虑到理论知识有些枯燥,初二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也可以用实验视频一边展示一边解析,形象生动又极具说服力。同时推导出另一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产生原因法。

最后,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将在第三点中详细谈及。

二、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即使教案设计非常完美也需要通过一堂课展现出来。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案设计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怎么讲学生才容易接受,才明白教师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视频中突出的是如何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浮力概念,学生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认知负荷较大,如何减负的问题,给予我很大的启发。首先,浮力的测量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其次,学生刚开始并不能熟悉测量方法和溢水杯的使用。因此教师应该更加耐心去引导,讲解时简洁必要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讲授并不是满堂灌,若采取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有意义有层次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措施。激起疑惑——抛出问题——学生思考解决办法——教师总结归纳,在这一步步地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视频中巧妙处理了浮力的测量方法,利用自制浮力秤的做法,直接得到测量浮力的大小,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在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中,教师灵活设计实验方案来测量排开液体的重力,分别利用塑料袋(重力可忽略)、塑料杯和塑料瓶(先减去重量)设计实验来探究。

三、教案设计要高效,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虽然要做到该程度对于现在新教师的我们来说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多钻研教参,多写写教案设计,多去听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甚至名师的展示课,听完后再多动脑筋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环节要这样设计,能达到什么效果。教学的大忌是闭门造车,高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是邀请同课组的成员来听课,一来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压能力,二来可以商讨如何改善教学过程给予建议。

视频中,浮力这一节的重点是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以及运用初中阶段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来验证猜想。需要教师有灵活的判断能力和牵引能力、深厚的扎实功底。猜想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以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块状和船状)。猜想②: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浸没在液体的不同深度,间接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猜想③: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不同体积,间接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猜想④: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浸没到不同的液体中,间接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结论。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在线课堂学习真的非常有意义,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学分析学习机会。也希望新老师之间开展课堂展示,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这将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教学设计观后感精选9篇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做教师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才可以更好的授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教学设计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1)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2)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它的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生命课堂的呼唤。

拜读皮连生主编的《现代教学设计》,不由地回忆起一位教育学者曾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信任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是真正的生活。”细细品位,意味无穷。如今的课堂,是洋溢着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命课堂呼唤师生真实和谐的对话。生命的课堂需要生命的文本,生命的文本需要我们用生命的眼光去感悟。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共创的教学生活最生动的文本。课堂上既要重知识学习,也要重情感交流,教师要乐于蹲下身子,履行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义务,用平等、民主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地去解决问题,课堂才会宽松,教学才会和谐,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成功,感受并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

生命课堂重视师生生活和谐的精彩。生活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生活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与书本融合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到书本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收获人生经验和学习乐趣,陶行之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因此生命课堂不是滔滔不决讲解的课堂,也不是呆板死记题海的课堂,而是操作的课堂,时间的课堂,生动发展的课堂,是重视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延展性,搭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把课堂营造成师生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理想灵性展示的舞台,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生命多姿多彩的大观园。

生命课堂充满和谐宽容的课堂文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代教学观把犯错误视为获取知识的必然过程,教育者也就理所当然在课堂上要竭力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如果我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顾情面,横加指责,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激情。在充满和谐宽容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自由、健康地成长。

和谐与美是相对的,在追求和谐的征途中不应忘记理性的思考,和谐是什么?是民主、平等?是发展、生成?是发自内心的原始希望?

美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目标,追求着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则是一种更高境界。

我们的生命课堂同样追求着自然与和谐之美,在展示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的过程中,体验着生命不断“刷新”的快乐。

有一种美叫和谐,有一种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3)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4)

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设计论》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

(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

三、写作指导

(一)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二)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课文摘要):

1、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三)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四)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可以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五)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真题练兵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情,不劳累吗?”刘秀回答道:“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说: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力求用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有关光武帝刘秀的历史记载,文字不多,内容却包含不少。如“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都是动笔之前“读”的好材料。而下文道出的故事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则明确地提出了几个方面很好的“感点”。基于此,阅读这则材料以后的作文就有了十足的“底气”了。当然,“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也“不要套作”,只要对上述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从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就行了。值得指出的是,联系实际时现实针对性要强,议论和抒情要言出心声,力避空喊口号。总之,写好这篇读后感,首先要进行独具匠心的构思,剪辑材料,选准感点,其次要注意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有理有据的主体和意犹未尽的结尾。

五、写作实践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定课文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6)

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看完《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后,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越来越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的定位,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着的角色。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观念,应该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终身学习不仅应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学上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变革,才能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人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学会教学的各种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含义及文体特点,并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言下之意,书要熟读还要精思,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才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书成为带我们在知识的上空翱翔的一对翅膀。

那么,什么是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基本概念

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感”是重点。

四、出示例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一学期,老师要求我们阅读名著,我读的是《骆驼祥子》,它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祥子,原本打算凭借着自己的好身体、勤劳,省吃俭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第一次辛苦攒了三年钱,从牙缝里挤出的钱,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钱,买的车刚拉了半年,被逃兵抢走了。第二次,他从部队逃脱,顺手拉回三匹骆驼换来的钱,被孙侦探骗走了;第三次,和虎妞结婚后,用她的嫁妆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在虎妞难产时,被迫卖出。至此,祥子的梦想破灭了,他成了行尸走肉,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招摇撞骗。

书读完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旧社会不让好人过上好日子!祥子真可怜,如果他心爱的人福子没有去世该多好啊,真庆幸我生在新中国。

五、分析例文,明确主要步骤

题目要求:常言道:“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的确,好的标题恰如善睐之明眸,盼兮之美目,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使读者怦然心动。人们经常采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方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感受凝练成正标题,以《读》有感为副标题。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感”点集中明晰。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可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可以联系社会现实,还可以联系阅读积累。写成“读后抄”;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节。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六、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短文一篇,认真阅读、思考,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作为初学者应该掌握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8)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9)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编辑推荐:战马观后感之四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观后感是我们在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引发的一些思考。当我们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去欣赏一部优秀的作品。写作品的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编辑推荐:战马观后感之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以马为主线,以战争为背景,处处流露真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尊重、人性的伟大。多角度的反应了人性的善、坚强、执着、无私。

阶级的不平等,主人公艾尔伯特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几乎倾其所有买下了骏马,背负了可能丧失一切财产的债务,执意买下这匹马,是对命运的挣扎,抗衡,为了自己的所爱而争取的证明。可现实是残酷的,人力是渺小的,即便拼劲全力开垦了荒地,种满了那一片片油绿的新鲜果蔬,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毁掉的不仅仅是果蔬,更是一家人的希望。为了生存,取舍间的抉择,只得卖马而求生。生活总是会让我们放下某些不舍,却又留不住的东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面对与爱马的分别,伤离别的痛,只能化作无尽的泪水流淌在少年的脸上。

现实的生活是残忍的,但这远不及战争的残酷。而艾尔伯特的爱马就这样卷入到了一场生死未卜的战争漩涡中,成了一匹战马。战马在战场上,看到的是血淋淋的厮杀、听到是枪林弹雨的轰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殒殆尽,一个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在这样惨烈的状况下,更显人性的可贵。为了救兄弟,可以做逃兵,只为遵守父母照顾弟弟的嘱托,生死与共。为了救受伤的战马,敌对两方的士兵,共同救助一个需要救助的生命,此时的他们,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伙伴。艾尔伯特与同乡地主之子一起从军,此时无贫富之分,只有同胞兄弟之情。甚至于战马为了同行的“兄弟”免受苦难,一如反顾的冲到了前方,用尽全力拖拉着那些冷冰冰的军用机器。更有农场主的孙女在收留战马时,训练战马跨栏时俏皮、可爱的场景。这些善与爱、融融的温情和弥漫硝烟的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故事最终以主人公伴着晚霞,骑着重逢的战马,与父母团圆。这一温馨画面而告终,带给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无限憧憬。可怕的战争过了,逝的人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是在世者心中的伤痕。只有活下来,也许是每个人历经战争中的信仰,每一个经历了这场杀戮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被纪念的。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诠释了战争的惨烈和今日和平生活的幸福。

观后感《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9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