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一九四二有感 > 地图 > 观一九四二有感

观一九四二有感

发布时间:2021-06-30 来源:互联网

观《一九四二》有感。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观《一九四二》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一九四二》观后感

河南人刘震云编写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体场,作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冯导他们没有毁俺们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纠结,原本我是带着纸巾去的,但结果一张也没有用,不是我没有伤心感受,因为泪水是往心里流的,到最后流的都是血。冯导这部电影《一九四二》,剧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诠释了这个灾难历史,我们观影2个半小时,我到现在还回味故事的纠结,还在梳理其中故事情节和多个人物的特点。

当影片一开始的对白用纯河南话娓娓道来,我就很自然的走进了屏幕,和剧中人物一起,在静静等待这场灾难降临,当老东家的高墙大院被灾民围住,为首的灾民头领还曾经受过老东家救命的帮助,但过去的恩情已经被饥饿掩埋,人与人之间的丑陋瞬间被一个馒头,一块肉而摧毁,人们相互厮杀,分不清好坏,分不清你我,少东家被当场捅死的那刻,人们反而更加猖狂,一场真正的灾难也拉开了序幕.

老东家眼睁睁的看着院子被烧毁,不得不带着妻儿老小和儿子的遗孀,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富裕家园,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唤,他们的牵手相伴在了一起,开始更加残酷逃难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官场,战场,商场,斗争也是尤为激烈,灾民该祈盼谁的救助,该相信谁,谁是可以保全他们性命的衣食父母?!当日本人假发慈悲的时候,官员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温饱和淫欲,一个刚直不阿的主席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给予灾民更多的帮助,眼看灾情越来越厉害却无能为力。

难道只能信仰万能的主保佑吗?结果是否定的,人们受到了更多的灾难,人性泯灭,弱肉强食,最后都一无所有,这就是天灾人祸,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命运。

最后老东家回忆一路逃难的经历,家人和老乡一个个离他而去,饿死的,被打死的,被开水煮的,被卖掉的,他终于想通了,离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开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带着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着,走着,直到消失在远方,我们朴实的河南人民,最后希望死也要死在离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乡亲们啊,我们的根在那里----河南。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一九四二观后感400字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该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给人们很多的感悟,很多的思考,让我们带着爱国的情怀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九四二》吧!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

一九四二影评500字


《一九四二》影评
曾云川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看完《一九四二》,我心中不禁暗想:美丽的祖国即使不掠夺其他国家,也不能阻止其他国家的窥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铭记历史。
《一九四二》记叙的是河南难民逃到陕西的大逃荒过程,片中女村民花枝,为了不让丈夫,孩子们被饥饿所迫,宁可把自己卖掉也比独自饿死强。从花枝身上,我感受到了河南百姓的勇气。片中东家的管家拴柱,宁可被日本军人杀掉,也要找到孩子,夺回风车。从拴柱身上,我有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尊严。
南来北往,四季变更,那些在1942年逝去的人们,已被我们渐渐淡忘。三百多万被饿死的生命,对侵略者们来说,三百多万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一文不值。可是,在一个中国人眼里,这是无数同胞们的生命,价值连城。
人吃人,狗吃人的事也常有发生,看着地上的饿俘,白骨。这令我的心中燃起了一股无名之火,那是有伤痛化作的烈焰!
电影中的生动情节,改变了我对生命的看法。是啊,只有生命才会如此鲜活,可爱。
只有生命是善良的,活泼的。因为只有那些善良的生命才会博得大家的喜爱;只有活泼的生命才会让平凡的生活重新绚丽多彩,不同凡响。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已渐渐隐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晶莹透亮的雪花落遍了天涯,他正在向人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讯息只有和平最美好!
不知不觉,我的心中暗暗释放了压抑和痛苦。我知道,这些河南人的生命是伟大、充满无数色彩波澜的,我相信他们会伴我一生一世,永不磨灭
我猛地一想,失去的灵魂好像在为了有人能理解它们而感动。物换星移,只剩下了:
天地愤慨,人民激昂。

《一九四二》观后感4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乐至城东小学 五年级八班 鄢茹屿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是我在星期六上午看的,开始时我只是瞟了几眼,可是后来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越看越起劲儿......
影片《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老东家是典型的封建地带,可即便如此也被迫逃荒,亲眼见证自己亲人的种种死状。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还是报道灾难真相的记者白修德,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
影片最惨烈也是让我最最痛恨小鬼子的是:百姓们在逃荒的路上,地上有官兵的抢劫,天上有可恶的日本鬼子的飞机,可恨的小鬼子们朝着手无寸铁的可怜的老百姓飞去,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从天而降,炸得遍地尸体,血流成河,许多的人家破人亡,日本鬼子不仅一直侵略我们的祖国,而且他们还把中国人的头颅砍下来挂在柱子上,真不是人。可想而知小鬼子是多么的残忍,可怕,可恶啊!这主要是因为腐败的国民政府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呀!唉看到这里我的心是无比的痛!他们生活在一九四二年,我们生活在二零一四年,同样是人,生活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呀。
确实,国破则家亡,国强则家富。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如果没有那些威武不屈,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我们就不会有现在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认真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罗欣洋

因老师推荐,下午,我们一起看了《一九四二》这部悲惨的电影。
电影《一九四二》主要讲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虽然1942年社会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助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接着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他河南的灾情。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
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回老家延津。要知道,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呢?
国家贫穷才会挨打。做为今日少年的我们,是不是该为国家做些什么呢?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量。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如果你看过《一九四二》,那你是不是也体会到了这种和我一样难过、哀叹、沉重的心绪呢?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作者:何鑫琦
在我妈妈与其朋友聊天之际,朋友向我们母子俩推荐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电影,待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便打开了电脑,进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轻轻一点,这部电影便开始了播放。
电影开头的一幕告诉了我们这是国民党当政的那一个饥荒的年代,我们中国河南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的问题,每天都有好多人饿死。他们每天只好吃木材,而政府还要打仗,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就连财主也难以幸免,财主东家他的粮食被几百号农民抢完了一大部分,房子被烧了,少东家在暴动之中被杀死。后面东家又带着儿媳、东家老娘和女儿星星长工栓柱、长工瞎鹿、跟着河南省群众去逃荒,后来东家娘饿死,儿媳生了留成之后也饿得不行了,就断气了,瞎鹿去偷驴把驴丢了,发现驴被一帮人吃掉,他也去要一块肉,结果被那帮人打到锅里死了被人吃掉了,星星也受不了饥饿,为了生存只好跟着别人换来了五升米给东家,而栓柱跟花枝结婚一天后,花枝把自己换来的四升米和孩子给了栓柱,栓柱带着留宝和铃铛还有东家挤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留宝和铃铛在栓柱睡觉时被人挤下车,栓柱跳下车去找孩子,发现忘带了他老婆给他换来的米,便去追火车,老马在给日本做伙夫,栓柱被日本人抓住,日本军官想要用馒头换栓柱的风车,但是栓柱不肯换,老马劝他换,他不换反把馒头打飞,日本军官为了给自己出口气,把风车给毁了,拔出长刀串着馒头让他吃,老马劝他吃,他不吃还骂了一句:我日你娘!日本军官一下子把长刀刺进了他的嘴里去。东家在返回的路上带着一个在路上哭的女孩,背着行李,一老一少开始了后面的生活。就因为一场饥荒,东家一家子加上长工也只有自己一人了,其他人饿死的饿死,被杀死的杀死,为了活命走的走,简直是家破人亡啊!让人惨不忍睹,
这片电影,他们为了生活,连吃木材都愿意,我们有什么理由。
可以挑剔食物呢?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尽量学会吃那些香菇、红萝卜、白萝卜、苦瓜之类的。他们为了生活,还愿意去卖身,我们现代人过得太好了,连食物差一点就不愿吃了,真是太奢侈了。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家的长工栓柱,为了一个风车,所谓的信念而白白去死,真是傻啊!但是在我们哀叹之余,我们应该想到,能为代表念想的风车而死的人,世上能有几人呢?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
徐煜萱

时空渐落,一曲落罢,一口长叹。茶香物语,都在蜜里长大。忘却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却了那些挣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干旱,灾荒,战争,一股脑地给了河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他们在逃荒,日本人还在打。花前月下,没有人会注意到月的诗意,花的物语。我们冷漠地看着这场苦情戏,看着每一个人因饿而背叛,笑着不语,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画刺痛了我,我还在花前月下吟唱,抚弄,沉醉,荒度时光。我们都在找,找人生的意义,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他们却为了生命而奋斗,没有等死,他们都在路上。日本军不停地放炸弹,他们不畏惧,他们想活下来。为什么要活下来呢?为什么?为了享受,金钱,权力,亦或许仅仅是一种本能,还是在逃避死前的那点痛?我们笑不出来了,静静地看着似我们人生的戏,静静地摸索着。
黑色的破布包裹着难民的全身,他们甚至接受日本军的军粮,为日本军卖命,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愤怒地骂完了又骂,骂那些难民。可我们的后背不禁一凉,湿了。如果是我,我会去做英雄吗?又笑了,似嘲笑,似悲伤。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说会,怕说的都是谎言,时间在不停地筛选,不停地抛弃,那些无用的人们,正如我。
没有一丁点的粮食,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拼了命吗?但就算拼了又怎样,那仅仅是一个结局------多一具中国难民的尸体。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借口,笔唰唰地写,却激起一阵悲伤。仇恨或许会在心中发芽,但你总会告诉自己匹夫之勇的结局以及忍辱负重的结果。我们都在开脱,开脱那些鲜红的错误,文绉绉的借口掩盖不了我们屈服的记忆。你可以直抒情怀在笔中清香地爱国,但你会在饿死前为国捐躯吗?你不确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谁一般。
渐渐地,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包袱,它是岁月的遗物。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划下一道道痕,渐渐地,成了华丽的伪装,我们端着酒杯,像视频中那些洋人一样,豪华的酒馆,漂亮的礼服,一切都那么刺眼。我们还在笑,还在闹,笔墨交织的世界都装上了它华丽的伪装。我们卸下来无知,换上了岁月的心机,映着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难。
在我们还在喝着咖啡赏着戏时,他们在逃荒,在我们寻找生的理由时,他们还在生死线上挣扎,挣扎着逃命。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亦不懂我们。串着字字的清香,衬着他们的苦难。衬着我们的无知。问题总会出现,愿你我安好。来了,就各自安好。

中国往事——《一九四二》观后感影评


中国往事——《一九四二》观后感

冯小刚的片子我一般都会看,继表现友情的《集结号》与表现亲情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表现的是国情,与调侃味很浓的《非诚勿扰》系列,冯小刚这类片子要大气很多,严肃很多,有深入灵魂的东西,让人看后很沉重,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在看《一九四二》之前,我在教学楼过道里看到一个孩子在问一位数学老师“1942年抗战结束了没有?”因为大家都认为这部片子一定是跟抗日密切相关的,我在凤凰网上搜到1942年外国人拍到的河南闹饥荒的真实画面,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在啃大树,而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人们将树砍下来剁碎了磨成粉煮着吃,冯导大概是不忍实拍啃大树,所以将这个情节艺术化了,由此可见我们透过电影看到的,远不及历史本身真实,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段历史呢?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河南人中乞丐多,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历史使然,他们是中国的缩影,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悲惨往事的主角!感谢冯导和编剧刘震云,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知道1942年的中国内患重于外忧!

遭遇自然灾害不是什么奇特的事,人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也是很正常的,人类有灾难上帝不会拯救,这也是理所当然,没有人能全部读懂自然的奥妙,更无法阻止灾难的产生,但是当灾难产生后,集体的力量,或者说国家的力量可以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一九四二》的主题直指国家的不作为,信息不畅、寻找借口、内部贪腐、依靠外人、各自为阵、、、一句话待民如蝼蚁,弃民于不顾,终于导致兵败如山、退居海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饥饿使百姓卖妻鬻子,人性尽失,更不要想百姓在这个关口会助国家抗日,所以范伟扮演的伙夫投靠日本人苟且偷生在影片中并不可恨,人们为了生存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丑恶都可以谅解,因为生存是人类的最大要义,无论什么样的政权和组织,如果不关注国民的生存,不解决人的肚子问题,就没办法获得民心,也就无从立国,抗日救国与赈灾救民本来并不矛盾,但是在领袖面前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崇尚权力和地位者一定是会以救国为幌子弃民不顾,殊不知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无以为家又何从有国!我妄加揣测,电影被删减掉的部分,一定是日本人为了笼络人心给灾民发粮食而灾民倒戈向国人的情节,如果有这个情节,一点也不妨害主题的表达,甚至更加深刻,因为绝大多数饿着肚子的百姓绝不是舍身取义的君子,道德和尊严在饥饿面前不堪一击,马克思早就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冯小刚和刘震云不过是用电影艺术论证了这样一个真理。

有人会说《一九四二》展现的是历史,回顾的是往事,今天的我们庆幸早已经摆脱了穷困和饥饿,但是请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中国还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比如毕节,那五个在垃圾堆里死去的孩子的家,那些贫困的西部地区,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学生,中国如今如果还有人因为灾难饿死,或者根本就没有灾难而饿死,那就是典型的政府不作为,那就一定要想想老蒋的下场!

希望一九四二真正成为往事,永不再现。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对影片中的美国记者白修德表示深深敬意,他冒着生命危险关注中国饥民的精神正是上帝所歌赞的大爱,我在凤凰网上看到的一组照片,没准就是这个角色的原型拍摄的,记录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摄影最能还原真实,我终于能理解拍摄埃塞俄比亚儿童因饥饿而被秃鹫虎视的照片的记者,因为受良心的煎熬最终自杀的选择,当我今天再想拿起相机去拍所谓红叶和银杏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白修德的相机重于泰山因为它承载责任,我的相机轻如鸿毛,因为它仅仅粉饰小资,看过《一九四二》后,我突然没了心情!

一九四二:吾国吾民观后感


《一九四二:吾国吾民》是一部由蔡小团导演的纪录片,由张国立、张默和徐帆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战争,杀戮,饿殍遍野的饥荒

如果你没有亲历过那个饥荒年代,或听父辈或祖辈长者们提起,详细述说过你一定以为,这只是一部影片。

一千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成为饿殍。生命在灾难和战争的杀戮之中,渺如草芥,仍努力求存。人性在生存的重压碾压下,仍有承担和坚守。

我只想说,再真实的历史,都会有人遗忘;有些真相,永远会超乎你的想象;再优秀的作品,都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在瞎喷。

这是一部让人灵魂颤栗的影片,不仅仅因为它还原了历史血淋淋的真相。

现在知道国军为什么会败了吧?先是国军军官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好不容易可以合围日军的时候,蒋介石命令撤退,然后蒋介石拿定主意弃灾民于不顾,反正p民饿死了国家还是老蒋的,军队饿死了就没人替老蒋抢地盘了,结果却是日本人给灾民一点粮食,灾民帮着缴了国军的械,蒋介石首鼠两端,被老外揭发灾情了,又开始装模作样的救灾,可是又三心二意,结果就是饿死一大批人,国内失人心,仗又打输了40万国军败给了6万日军,国际上被人看不起,开罗会议不带他玩了,蒋介石这个废物确实是什么都干不好,仗又打不好,国又管不好,还整天在日记里骂这个骂那个,最好世界上全部人都比他还蠢就好了,那么他就能够当大王了,这种废物难怪最后失败到小岛上去了。

幸好,之后中国人的国民性已经有大的改观,但是也不是高枕无忧,如果中国国民回到当年那种麻木仅仅追求活下去,没有尊严,没有信仰,那么中国还是回再次()发生那种可怕的人祸的。电影中,灾民们为了一口饭吃可以不要尊严,为了赖活下去可以当狗都无所谓,所以几十万中国军队和几百万中国人可以被几万日本兵撵着跑丧失大片国土,相反同一个时代的苏联人,可以打出斯大林格勒这样的顽强的仗,德国入侵苏联,结果德国国土被苏联占了,日本入侵中国,结果日本国土没什么大问题,日本人所以照样不怕日本人。

所以当你骂日本人的时候,想想自己,你会否为了吃一口饭,为了一个好玩的日本相机、为了便宜省油的日本汽车,会自欺欺人的说,买日本货没什么,人家东西好,然后什么原则都不要了,自己给自己开脱,就如1942年时那些为了一口饭什么骨气都不要了卖儿卖女甚至舔着脸向日本人要饭的中国人???中国就是这类人太多了,所以日本人才能那么容易的欺负中国,而同一个年代的俄国,由于俄国人有信仰,爱国而团结,为了信仰、国家和民族甘愿牺牲自我,所以俄国人最终痛快的报复了侵略者德国人。

你或许对很多现状不满,或许对中国很多情况不满,但是,先问问你自己,你自己做好了么????你是否还是1942年那会儿的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中国人????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哎,中国的电影人

在看这本片子之前,特地不去看影评,好片子,最好用全空白的心去发现和肯定。一部好影片的会从头抓住你的心,深陷其中,直到结束走出影院,还会一直恋恋不舍。记得20年前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曾让我看完两个小时后还在那个剧情里出不来。如今,感觉老谋子已江郎才尽,而冯小刚却以每年出几部贺岁大片稳坐国内名导演的头把交椅(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他读懂了这个市场,迎合大众口味,每年持续不断制造出很有时代潮流和商业价值的影片。更重要的是他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在艺术渲染、人物刻画的独特视角,更有时代大背景的烘托,记得多年前的《夜宴》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文艺片,其拍摄手法不逊于老谋子的《英雄》,《英雄》用红色渲染了气势与正道,《夜宴》用红色烘托冷酷与计谋背后的真爱,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情的多面性和晦涩情感被冯小刚拿捏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次他用蓝灰色调把中国在《一九四二》的苦难真实再现。

《一九四二》讲述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事家和正直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中原河南爆发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故事以狡猾、精明、富甲一方湖南封建地主老东家在1942的隆冬经历因灾难落入赤贫,经历300多天的逃荒,亲历亲人失散死亡的记录。其遭遇是当时3000万饥民因战乱落荒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缩影。

我很难用文字描绘这样的饥饿:进过洋学堂的少女带着心爱的书本和猫咪被父亲硬拉扯上离家,一路烧掉书本,宰了猫咪熬汤喝,最后愿意为了在年三十给父亲换5升小米,让自己不在继续逃荒,宁愿把自己卖进窑子。这一步不是一次性走到的,是饥饿吞噬了她的骄傲、自尊、怜惜、欺辱。我也很难用语言描绘这样的亲情:一起逃荒的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和年轻男人,妈妈为了给孩子换来4升小米,先嫁了那个年轻男人,把孩子交给这个唯一可能托付的男人,然后把自己卖给外乡人。临走时,都没忘把身上不是那么囫囵的棉裤换给年轻男人穿上,这是影片最出彩的一幕,细节决定品质,整片扬着土黄色枯草的草垛里,两人互相交换了下半身唯一的一条棉裤,一条已千疮百孔,一条略微严实些。这是无奈中的最后关怀,是一夜夫妻的长久牵挂。人走到绝处,只要有一限生机,求生的欲望就越强烈,哪怕骨肉分离,只要绝处逢生。

它似乎在传达一些这样的信息:国难当头家园难保,囤积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付之一炬,而创造财富的能力,哪怕在一贫如洗时还是东山再起的底气。所以老东家跟长工磨树皮吃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落脚地,凭我的精明能干,照样能置下地产,当我的财主。让长工不由自主地应和:那我还给您当长工。于是逃荒的路变得有了一丝曙光。这是封建社会以土地依附的的生产关系,有它存在的自然与合理性,不就像我们现在的老板与员工的组合?不同的只是一个经营土地,一个经营市场。现代版的逃荒就好比温州老板跑路,国家面临大经济萧条,家庭资产缩水再所难免,市场投资减缓,需求减弱,产品滞销,紧接着就是资金链紧缺,投资额与市值差距越大,市场敏感度越高的企业,很容易面临大饥荒,大老板因资金无法运转,资不抵债现象乍现,一夜之间企业破产,老板开始逃荒。

《一九四二》在这个经济的深秋里播映,是不是还有此等寓意?不过,影片还是最真实描述了苦难的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不是饥饿,不是政府的熟视无睹,欲盖弥彰,不是从云端掉入谷底的失重。老东家在唯一的儿子死的时候,伤心过后就毅然带着家里的女眷混迹逃荒行列,那时他有心爱的女儿,老伴,孕育着孙儿的儿媳,他有求生的欲望和肩负的责任。当老伴、儿媳相继饿死,女儿为了不被饿死诀别于他。他依然紧紧抱着刚出生的孙儿坚强地求生,那是他的生命还有延续的后代给他活着的动力与希望。然而当孙儿在他躲避枪子太紧的拥抱而被闷死时,他就不能活了, 逃荒没有结束就厄然而止。没有亲人,我还活着为啥?老东家绝望地道出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亲情!有了它,就有了寻找幸福的意义,哪怕它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每走一步就离它靠近一步。这就是生存的最好方式。因为有亲人,就有分担与分享!在这经济凋谢的冬季里,《一九四二》大概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一九四二》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一九四二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