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大明劫观后感 > 地图 > 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4-24 来源:互联网

《大明劫》观后感:瘟疫摧毁了整个帝国。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大明劫》观后感:瘟疫摧毁了整个帝国”,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明劫》观后感:瘟疫摧毁了整个帝国

《大明劫》一上映,各种影评纷至沓来,从历史、人文、朝政、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加评说,实际上这些定位都有些不准确。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医学科普片。故事讲述了流民起义、瘟疫横行的明朝举国陷入混乱恐慌,一方面,大将军孙传庭孤胆奋战,誓死保卫大明政权;另一方面,名医吴又可用医者仁心对抗瘟疫,两位英雄在乱世中用不同方式挽救每一个生命,扞卫大明江山。

这是一次明朝版非典的再现,本片从头到尾,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不是开封保卫战的殊死搏杀,不是明朝宫廷内的权力斗争,也不是地主豪强的骄横不法,而是瘟疫肆虐、疾患病倒、尸横遍地的凄惨场景。身为医官,吴又可在军营、在村庄、在集市这些环境里,他奋不顾身,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义举,以及他的独到中医学理论及其实践则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实实在在给我们普及了一次明朝版非典的病例、病理和医道。

笔者以为,本片以现实手法烘托电影主题,有借古喻今之意,片中关于瘟疫肆虐的情节与现实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影片交待,吴又可创作的《瘟疫论》中的用药方法,在这次明朝版非典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本片,很多人的影评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要从自然科学上入手。古往今来,很多学者研究封建朝代兴衰更替,总是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入手,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地球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应是第一位的,自然气候环境决定社会政治环境。据现代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黑子活动进入超级安静模式地球获得的光热急剧减少。这个时期,欧洲气候非常寒冷,而中国明朝正处于这一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极端气候造成欧亚大陆酷寒,还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全中国各地几乎连年遭旱涝之灾,欧洲、中亚两河流域和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地区,被冻饿而死的人口多达两千多万。从1597年开始,明朝中国小冰河期效应开始发作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两广,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颗粒无收。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

明国北部面临两大强敌蒙古与满洲。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对南朝肥沃土地和物质财富的贪欲会无限地放大。晚明一代,遭受外族大小入侵达百余次,为抵御外敌,明朝廷加大征收赋税的力度,引致民怨沸腾,纷纷揭竿而起,内忧外患严重损耗了明国的实力。

小冰河期的叠加效应,一是无休止的战争,二就是爆发鼠疫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 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

疫情患者表现为脖子肿大,传染性极强。 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营盘死者不可胜数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边防将士染病暴亡者多达数千人。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明国都城北京。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快速传染及病死率高等特点的形象描述。

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直观描述。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疫情甚至使全家都灭了门。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传染之快,惨状之酷烈,亘古未有。当时明帝国都城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过多,无人收敛,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有守军精锐6万,京营兵遭瘟疫,死2万人以上,其精锐又被太监选去护驾,登城墙的兵士大多羸弱多病,且朝不保夕,故而京城不守。

公元1644年,即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同年,北京处于大瘟疫之末期,为保住皇宫,朝廷采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神宗时期的建议,命令禁卫军围绕紫禁城点燃一百堆篝火,大火熊熊燃烧,从而有效地阻断瘟疫的空气传播。明国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这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百万大军的进攻呢?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这一时期明国人口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军队羸弱涣散,毫无战斗力,因此满洲清国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是一部由冯远征、戴立忍和冯波等主演的历史古装电影,影片剧情精彩,跌宕起伏,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大明劫 孙传庭和贾似道最后的挣扎

孙传庭和贾似道分别作为明朝与宋朝的末代大臣,两人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末代改革和最后命运,都为王朝复兴送上了自己最后的努力

大明劫中孙传庭所说 天下糜烂 流贼四起 全因无地可种 得人心者得天下 你以为人心()是什么 就是粮食 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 这就是他李自成输的起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几句话看似点中明末农民暴乱的根源,但其实也正是根源中的浅显易懂的原因。

农民暴乱每朝每代都有,不过动摇王朝通知根基的其实并不是太多。秦朝末年陈胜吴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隋朝王薄起义 唐朝的黄巢起义 等等,这些要么说是王朝消亡的直接原因要么是如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总结一下,王朝消亡的原因是无非几点 土地兼并 豪强割据 空响空额 徭役繁重。

一 土地兼并的前提是天灾人祸,导致土地欠收,农民无力更重只得低价卖于地主,此时地主便于更低的价格强行买入或抵债。如果经济商品比较活跃的朝代,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参加各种商业活动来弥补生活开支而避免农民聚众起事,如果社会无法吸纳无业农民或者政府无力解决天灾人祸的遗留问题,这个时候社会矛盾会骤升极点。李自成乃至之前的高迎翔起义接连不断,而在崇祯九年高迎翔在陕西黑水峪被孙传庭俘获 崇祯十年李自成又在渭南潼关南原被孙传庭 洪承畴埋伏击溃,率领部众仅17人逃走。为什么李自成等起义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崛起?直到崇祯十五年崇祯李自成围攻开封之时,崇祯皇帝从监狱将孙传庭提取,令他率劲旅支援开封。此时明朝在北方战局已经不复当年的优势,由于近十多年北方建奴不断入侵,加上农民起义一而再三,崇祯不断向普通民众摊派军饷,俱往矣昔就已经形成恶熏循环。农民不断贱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越活越,农民饿死的 冻死的 易子相食 ,遍布荒野整个明末末年的北方五省,百里无鸡犬相鸣,到处是荒草凄凄,残垣断壁 饿殍遍野。农民起义越缴越多。所以土地兼并和财政匮乏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 豪强割据与 重文轻武 。宋朝和明朝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地方中央集权的顶峰,中央政府聚集着全国最为优势的资源。明末随着张居正的改革的遗弃和万历皇帝倦政,地方豪强尤其是江南诸生尤胜,然而此时的豪强往往聚集着巨大的财富和没有统一的军队,这也是明朝末年南方诸省最终被吞并的原因。豪强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的矛盾一直是不断争斗不止,唐末的蕃镇割据和武将独大,使得北宋皇帝赵匡胤将武将的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弱化地方财政强化中央,最终也将武将乱政问题解决掉。然而新的问题也已经产生,宋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汉朝汉武帝的打压以后有重新走向崛起。北方以契丹人 金人 西夏人 蒙古人为主的游牧民族对南方汉族农耕文明的宋朝持续长达近三百年的军事打击,宋朝最终灭于蒙古人之手。宋朝的灭亡不是意味着游牧文明强于农耕商业文明,而是宋朝建国之初遗留问题所致,在整个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始终是贯彻落实的宗旨。宋朝三百年间处死的文官 除了张邦昌 贾似道等几位,几乎很少,而武将则数不胜数。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使得地方豪强无法集中优势力量对抗外族。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当时北方五省因连年战乱,地方豪强已经无力抵御,加上满清入关借助吴三桂的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使得北方多处地方对满清入关稍有懈怠。然而南方由于持续的稳定,商业依旧繁荣,加上崇祯皇帝对南方控制弱化,南方财政 人口 军事力量从各方面都已经超过北方。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崇祯在位之时如果对财政税务改革和对南方豪强的充分利用,北方五省的农民起义也许早就平定。满清入关后迅速尽行南下,然而没有想到南方尽行顽强抵抗。南方大到各省小到各个乡村,凡是有威望德行的长者只要招手呼应,乡勇聚集抗清便是很自然的事。南方普遍格外注重乡情 人文传统 家族宗脉,对家乡保护欲望及其强烈,以至于为了抵抗满清 推行剃发令,造成扬州十日 嘉定十日 等满清屠城事件。重文轻武和过分抑制豪强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 应对末世的改革 孙传庭和贾似道。赋税和粮食是一个王朝兴盛消亡的关键。电影《大明劫》,孙传庭在潼关到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斩杀贺人龙。电影中何人龙以杀良冒功开始,其实也可以说是空响空额的一种。南宋末年公元1260,贾似道在宋理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的实质是对重新划分利益。当受益者为另一个利益集团时,改革的主导者可能得到一部分分支持。当改革者为了国家时,改革者往往面临人人喊打。秦国商鞅变法 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人都生前或身后遭遇报复。甚至清朝皇帝雍正亲自改革时,也被后世描述成残忍暴政。贾似道改革重点是重新分配土地增加财政赋税而充实国力,推行公田法禁止地主豪强和上层权贵的土地兼并,并且要求上层权贵和文武官员捐地,导致满朝文武无不忌恨。1275年贾似道兵败遭到贬职时被监送时的押运官杀死,1276年南宋王朝灭亡。回到《大明劫》电影中,孙传庭到潼关到任不久发现守军装备呢残破,钱粮不足,军士疲倦,直到瘟疫爆发把这场危机推到顶峰。更让孙传庭忧心忡忡的,后续军饷 粮草不济,他面对的是陕西地主豪强和他们背后在朝廷高级官员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吴又可重症用猛药的一席话,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没有退路。孙传庭终于打开杀戒,把剧情推向高潮。当然孙传庭在陕西一带的局部改革,并没有为孙传庭的带来好运更没有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带来好运。崇祯皇帝的不断催促,使得孙传庭充分准备而冒然兵出潼关。公元1643年崇祯16年,孙传庭战死。公元1644年,崇祯17年4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

孙传庭身为一介书生,在末世王朝依然弃笔从戎,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几次锒铛入狱,然仍然心系国家以微弱之力撑起最后的末世。

此时此刻我站在斑驳陆离的潼关城墙上,仿佛看到了一个羽扇纶巾的老者,在漫天风沙的北方放眼望去,寂寞平沙空茫茫,伸向荒凉四方

崇祯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朝就毁在他的手里。他不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但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在片子的开头他放出孙传庭,要他去潼关围剿匪徒,带兵打战。我想他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吧,在他派出孙传庭去潼关之后,他还在怀疑孙传庭会不会背叛他。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既已经用他,就不要怀疑他,这是兵家常事。孙传庭向他要粮食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发放粮食,还催孙传庭快点出征。他是知道的潼关一旦被破,京城不保,不去帮扶孙传庭,反而去催他,这无疑是让国家快点灭亡的节奏。由此可看,明朝覆灭,指日可待。

贺子龙是潼关著名的大官,在皇上多次的号令让他去行兵打战中,他多次拒绝,并和当地的豪户一起欺压当地的百姓,结果百姓只有落草为寇。在影片中, 贺子龙猖狂至极,他拿着大刀进室内,让人抬着人头进来,并耀武扬威地说:这是流寇的人头。这斯猖狂至极,不但多次违背皇上的命令,而且还做得名正言顺,实在是明朝的一大毒瘤,明朝正因为有他这样在国家危难之时只顾自己安危的人的存在,国家的命运才越来越微弱。

孙传庭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接受皇上旨意的时候意气风发。可谓是受任于败兵之际,就任于危难之间。在到达潼关时,他不畏强暴,把贺子龙给杀了。面对地方豪户,他派人勘察田地,邀四十三家豪户喝酒,要求上交赋税,豪户一拖再拖,就查账目,豪户杀人放火,来个死无对证,他就杀一以示百家。他更是相信不走寻常路的医师吴又可,但他杀气过重,为了不留后患,他把几百患者给杀了,他生不逢时,在明朝奄奄一息的时候出现,再怎么救,也是于事无补了。可以给他一个封号是大无畏。在文革期间,他的坟墓被毁,可能代表的是对官宦世家的一种否定吧。

吴又可是朝廷的御医,但看够了宫中的尔虞我诈,退隐江湖,他是一位游医,他善于观察,他在单个病人中发现传染病,并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救众多患传染病的士兵,他因个人情况而就诊,把军中的患者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日渐一日的治疗中,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他不忘医者的初心,为了救人而医人,在他对 孙传庭说:督师治愈瘟疫的方法比又可有效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仁慈的医者。他在世间留下的《瘟疫论》,就是他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乱世时期,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加重的赋税,连年的饥荒和饿死,农民军起义在意料之内的事,他们用的是最常见的武器,有的甚至用种植农作物的工具,可见武器之落后。但 孙传庭说得很好,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历史就见证了这一真理,中国著名的红军长征就运用了这一真理突破蒋介石的围剿。

总的来说算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故事的选择非常的好。明朝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中瘟疫肆虐。瘟疫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肆虐的疾病能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医生纵然尽全力仍无力回天。而对于一个穷途末路的王朝而言,积重难返的体制沉疴也是让执政者只能仰天长叹的。

几位演员的表演也算出色,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是一介儒将。正直忠诚,心怀天下社稷,做事果敢决绝。是敢于临危受命的忠臣,却绝对不是能力挽狂澜的能臣。他终究还是有些书生气,在乱世中总尝试在已有的规则框架中寻找突破的方法,然而这种徒劳最终使他功亏一篑。坦白说,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形象是很难展现好的,也正因如此,戴立忍在忠臣与能臣之间微妙感觉的差异拿捏的还算准确。

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则相对来说轻松一点,一个传统的飘忽在既有框架体制内外的人物,有着悬壶救世之心的游医,对于时局有自己的见解却也有更多的困惑,他尝试想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但也最终也会面对许多医生都将面对的无奈,在凶险的疾病面前回天乏术。

演员的表演、故事的选择、电影场景道具的讲究都是我给影片打了4星的原因。然而电影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说实话,对于这部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我觉得导演自己也在犹豫。是用一场肆虐的瘟疫做一场隐喻,讲述一个末世穷途的故事;还是说为一代名医立传,讲述中国第一个系统阐释病毒性疾病医理的医生?两条线索是清晰的,医生医病,文臣治国,但如何将这两个本身很有魅力的线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导演的操作着实让人不能满意。显然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在这两者中间不断的摇摆。这种模糊的叙事直接拉跨了整部影片的节奏感。在冗长的叙事中让人感受不到故事紧张的发展剧情。

叙事能力过于薄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出4星的评价是偏高的。

下面讨论一个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用药治病不走常人风格的吴又可说,重症下猛药,方才有一线生机。

那么对于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而言,那一剂猛药该如何开呢?看完《大明劫》,想起初中时沉迷《明朝那些事》时最后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崇祯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网上实在太多,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概括而言这些后人开出的猛药核心大都是强调,放弃对全国的统治。

坦白说,这样的方法也许才是最可行的。王朝就像一家公司。当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唯一能自救的方法无非两条,要么向外求援融资。要么剥离掉无价值或价值为负的资产,瘦身后重新优化公司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前一条路肯定走不通,而后一条路便意味着要亲手葬送先人打下的江山。

崇祯不肯,所以最终身死国灭。这似乎也是一个两难的困局。

据史书载,当李自成一路打到河北时,曾豪气万丈地向天下发了一条檄文: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看来对于这句话,崇祯得认。

电影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文/铁任

王竞导演的古装片《大明劫》虽然有战乱四起的历史背景,讲述的是名将孙传庭和名医吴又可两个男人的历史交集,故事中充满刚烈的气质,却并没有因此忽视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冯波演绎的孙夫人,从一个具有东方传统文化底蕴的女性角度,对着那个遍布着杀戮、野心、黑暗、贪婪和饥饿的年代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给这片被瘟疫和战火肆虐的废墟,带来了些许母性的慈悲。

孙夫人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陪伴了孙传庭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孙传庭从一名被临危授命刚脱囚衣又披战甲的儒将,到一名杀人如麻不择手段的悍将,斩过拥兵自重的将军,斩过无为的粮官和部下,斩过地方土豪,却也屠杀着患病的士兵,善良的孙夫人把一切看在眼里,装在心里,表面上还是那么波澜不惊,其实内心世界已经刮起了惊涛骇浪,即便这样,她还要努力做到的镇定自若,用淡定的表现稳定孙传庭内心的不安,在动乱的局势中稳定家庭,也稳定军心,从这个角度说她就是孙传庭在整个潼关,整场战争中唯一可以信赖的精神力量。

在大银幕上,表演是一点也掺不了假的,特别像孙夫人这样需要大量内心戏的绿叶型角色更是难以驾驭,一方面是的人物塑造,要进入孙夫人的状态,需要先了解孙传庭,他的人生,他的理想,以及正在转变中的性格,以及瞬息万变和政治处境,而后才能随之相应的演绎孙夫人的内心变化,基于孙传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这个任务对于任何一名演员来说都意味着海量的功课要做。另一方面,作为孙夫人的饰演者,要和戴立忍这样气场强大的演技派演对手戏,演戏的一来一往不比打电子游戏,必须要调整出准确的状态,多一分出戏,少一分没戏,若表演不在一个层面上肯定砸锅。

难度可想而知,性格女演员冯波却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凭着不动声色的表演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有一些情景让人过目难忘,孙传庭在家中穿上盔甲,孙夫人站在一旁侍奉,看着丈夫豪情陡起,她也备感安慰,却无意中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忧虑,这一段情感细腻入微;军营瘟疫横行,孙夫人去军营,让孙传庭带上面纱,孙传庭劝她暂时离开避开瘟疫,这一些情节生动朴素,人物立地丰满。如果说以上的戏份都是涟漪,那么孙传庭率兵追杀患病的逃兵一场戏,就是一场冲突激烈的风暴,孙夫人想救逃兵反被挟持为人质,被救出后亲见丈夫杀人,她对战争、人性和丈夫的认识,瞬间崩塌。

冯波是一位表演很有心,也很有潜力的演员,虽然作品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能发出惊艳之光,同样王竞导演的现实主义佳作《无形杀》《我是植物人》可以算是她的两部进阶之作,特别是在《我是植物人》中饰演的植物人朱俐,从失忆状态中逐渐复苏,强烈的个性和李乃文碰撞得火花四溅。随着《大明劫》的公映,会有更多的观众和影迷通过大银幕欣赏到冯波的演技,而随着戏路的不断拓宽、阅历的不断增长,相信她也会在下一部作品中带来更精彩的表演。


《大明劫》观后感(一)


电影《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是一部具有警示意义的影片,通过导演王竞抽丝剥茧之手,以战将孙传庭和游医吴又可的视角,分别从军、民两个方面,来解构大厦将倾的必然性与无可拯救性,诚然,国之将倾并非两人所直接导致,历史的悲剧也并非一天所写就,但临危受命的大将孙传庭,同样有很多人性弱点,虽然自己免于被杀,却在整军过程中大开杀戒,令人胆寒,唯有冯波扮演的孙传庭夫人冯氏,算是给大明这个即将翻页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丝端庄与贤淑。

孙传庭由戴立忍扮演,作为从死牢中被突然放出,并委以重任的阵前大将,他人生的戏剧化逆转,也同样影响了整个家庭,包括妻与子。孙传庭,从名字上看,似有传宗接代,延续朝廷之意,但及时历史使命降临,全民打拼,依然无力回天。夫人冯氏,如古代千千万万女子一样,只能以有姓无名的方式存在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如果回过头来揣摩《大明劫》,其实对于大明气数将尽苟延残喘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从上至下,通过崇祯帝和孙传庭来进行的,尤以孙传庭戏份颇为吃重,无论是朝廷事,社稷事,地方事,事事操心,唯有家事,令他完全无忧,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贤内助冯氏。

如果说崇祯帝在闯王破城之际,上吊于景山的老槐树,足以证明在大明的若干年统治中,总算造就出了一个有气节的贵族,那么随着丈夫战败而投井自尽的冯氏,也是代表了名门闺秀的英烈与忠贞,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扮演冯氏的冯波,其实可谓经典的竞女郎,在《大明劫》之前,就参演过《圣殿》、《我是植物人》和《无形杀》三部王竞导演的作品,并在国际上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能有今天的成绩,以及导演的深度认可,并非是几个奖项可以代表和说明,冯波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以及在影视作品中的入木三分的角色刻画,才是她作为优秀演员的关键。

《大明劫》中留给冯波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少,但她并未因此而敷衍了事,据导演介绍,冯波曾为片中惊鸿一瞥的弹琴场景,自寻专业老师一学几个月,挑战八级曲目《将军令》,只为呈现最写实的表演而已。冯波的表演毫不张扬,非常内敛,却充满了角色魅力,这不仅是她演技所致,也是她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明末明显不是一个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们辈出的女英雄年代,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礼制熏陶下的端庄女风,却一直保留完好,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冯氏,就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爱有悯,能隐能忍,即使目睹丈夫无端残暴,依然会不离不弃守护左右,是以恪尽职守,妇道楷模。

给战台烽印象最深的三出戏,均围绕这一主题出现,继而将冯氏这个人物,刻画到立体而饱满。其一是孙传庭被崇祯帝特赦,令其征兵打仗,孙传庭从大牢之中返家,是时冯氏一身素衣,教子颂文,虽然国将倾,家若破,但对孩子毫不放松,是典型的严母风格,在这样艰难的岁月和生活中,她默默承受着一切,也默默教育下一代传承着一切,寥寥两个镜头,将一个饱经风霜却从未向生活低头的奇女子呈现出来。而随着家仆的一路奔跑呼号老爷回来了,就能感知孙传庭的回归对一家而言,是多么巨大的事件,但冯氏的从容不迫,确实让我们见识了宠辱不惊的大家闺秀气质,自此就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其二是孙传庭出征中,身为妻子的冯氏随夫征战,一身红衣,端坐车内,满脸的从容,是已经深刻解读了将门之妻的宿命?还是身为人妻四方追随的使命?没人知道,但在那一个,仿佛所有的瘟疫,连年的征战,都已经被这一身红衣的红给刺破,那种转瞬即逝的美好,却足足留下了最深刻的如图画般的印痕。看到这里,战台烽会想,如果换一个演员会怎样?或许就是各种表情、眼神、小动作,生怕错过了镜头前的每一秒表现机会,但这样的表演小聪明,确实非导演所要,所以由此看王竞选择冯波,那是想到的正确。

片中有冯氏为丈夫披甲的桥段,为大家津津乐道,但战台烽认为,冯氏被劫持一段,更是把夫妻二人的丝毫不同的人生观集中于一个逃兵身上,展现得淋淋尽致。是时冯氏行路途中,侍者遇到逃兵,冯氏看对方饥寒交迫,逐安排饮水,却未料孙传庭追来,逃兵一见将军,自知活命难逃,不得已伸手抓过恩人冯氏做人质,以保活路,冯氏似乎对丈夫的残暴本性了然于胸,虽然自己被抓为人质,但一脸的淡定从容,似乎已经做好了或被丈夫弯弓射死的决心,未做任何反抗。

虽然后来逃兵在孙传庭的威逼利诱下松开了擒住冯氏的手,但孙传庭似乎并未将劝服的承诺当回事,还是一箭令逃兵毙命,也并未对虎头脱险的夫人进行安抚,而又继续上路,或许对他而言,一个人的生与死,只是瞬间的念想所决定,无论是逃兵,还是贤妻。而冯氏对丈夫的举动相当坦然,或许从一而终的思想,让她早就伴随自己的宿命,一路前行,无怨无悔了。

其实,在《大明劫》这部以小见大的影片中,冯氏代表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虽然朝代屡改,但封建思想却一直存在,就如片中上至明皇,中至大将,下至百姓,尸横遍野,社稷又换新天,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却未发生根本改变,即使是起源于满族的大清,依然沿袭了下去,所以,冯氏所体现的,就是那种看似无力无形,却决定着一切的力量,这是《大明劫》中孙氏简直的所在。


电影《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文/满囤儿

在连续三部现实题材影片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后,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再接再厉,联手推出第四部作品。这次,他们把笔触放到了历史上的明末时期,以一场瘟疫切入了当时社会的悲剧性。转战历史题材,二人依旧保留了写实的风格,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史书中对明末时期的各种细节记载,让整部影片的历史风味达到了教科书和馆藏的级别。正是在这样写实的历史氛围中,片中的两大主人公孙传庭和吴又可跃然银幕之上。通过这两个人的内心挣扎,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历史洪流中,即便是看清时事的人,也终究摆脱不了身不由己的宿命。

王竞导演之前的作品,女性主角和女主演的表现都十分亮眼。《我是植物人》中的冯波、《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都是影后级的表现。而《大明劫》中的角色设置则更像香港双雄片。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和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之间,有着鲜明的角色对立和戏剧矛盾。孙传庭的史料记载较多,戴立忍则着重表现该角色在历史事件中的内心世界。吴又可的史料记载很少,冯远征便将其独特的性格和对疾病的新认知凸显出来。一收一放,相得益彰。两位演技派大咖的碰撞,令人赞叹不已。

谢晓东编剧的作品,往往注重悬念的铺设和照应,以及细节上的社会深意。《无形杀》和《我是植物人》,都是看到结局后才恍然大悟到让人脊背发凉的真相。《大明劫》也不是温情的作品。尽管这部戏中没有悬疑的戏份,但是谢晓东依旧用了很多暗示来讲述一些残酷的现实。在他细研史料后,已经了解到明末时期,当社会积弊已久,历史洪流已经不可逆地像下一个时代涌去,个人的悲剧就已经无法避免。孙传庭为了保证出关作战,最后对军营中的传染病采取了根除性解决,是一种取短痛免长痛的悲情。谢晓东曾提醒来观影的朋友这部戏会很冷,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态度。

如果大家只是注重了影片的故事,那么会误以为《大明劫》是中医名家吴又可的传记片。因为影片几乎详尽完整地叙述了吴又可发现传染病、提出瘟疫传染的理论、以及用理论去实践救治、最后将起初不被认可的理论总结成了流传后世的《瘟疫论》。其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角色鲜明的个性表现,都是一部优秀传记片所应该包含的。不过王竞和谢晓东的野心可不止于一部吴又可传记片那么简单。王竞明确其努力,是为了把《大明劫》做成一部史诗片。

于是我们看到,《大明劫》的细节考究程度达到了令历史学家都佩服的程度。影片中的明代武器,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文明是多么珍贵;士兵们的铠甲、平民和官绅们的服装,以及各种建筑和室内装饰,都还原了史料中的描述。尤其是三眼铳和可以换弹夹的大炮,让影片开场的攻城战,显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势。据说《大明劫》中根据史料打造的诸多道具,已全数被电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可见用心做电影的内地电影人仍在,内地的史诗片,也将会区别于古装片而为观众所接受。


观《大明劫》有感


电影《大明劫》观后感

鄙人昨日和@Yat-shine逸炫同志(本文的第二作者)心血来潮,跑去UA花城汇影院看了电影《大明劫》(顺便黑一下喜洋时代影城东圃四季荟店:你们发布的27日的排期表上明明是有《大明劫》的,我们据此到了那里,却被告知没有该片的放映安排,还说我们应该先打电话核实,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态度恐怕不太好吧?)。在此,应当为UA花城汇影院的环境点个赞,靠在皮质的座椅上可谓是一种享受,洗手间也很干净(关注点很奇怪是吗)。我们选择了一个不错的时间,整个影厅里貌似只有五个人,有种VIp待遇的感觉。

好吧,打完广告,应该进入本文的正题了。该片的导演王竞算是小有名气,作品从《无形杀》、《我是植物人》到《万箭穿心》,都是小成本的现实题材,口碑一向不错,票房则不大理想。到了这部《大明劫》,则冠上了末日题材、明朝非典之类的头衔,宣传上似乎是豁出去了。鄙人看完之后,认为该片也并非挂羊头卖狗肉之流:片中感染了瘟疫的人个个眼里流出黑血,死状极其可怖,视觉上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

该片的剧情大致说来是这样(从小学开始写读、观后感,好像只会这么一种套路):1642年,李自成的闯军猛攻开封,崇祯被迫起用关在牢里的孙传庭,命其率五千精锐至潼关整顿各路官军,准备出关解围。不料,孙到了潼关后,发现粮草不继,装备亦残破不堪,更要命的是军中还爆发瘟疫,被药局提领赵川当作普通伤寒来治疗(赵并非庸医,只是顽固地认为应当遵循延续上千年的传统医法),致疫情愈演愈烈。军医死的死、逃的逃,孙只得任用游医(同时也是赵的学生)吴又可,以多年行医经验所发明的异于传统医家的新法治疗,情况方稍有好转。但孙在出关前将不能随军的病患集中烧死,此举令吴带着失望回到了故乡苏州,并于同年撰成了传世着作《瘟疫论》,孙则于次年战死,明王朝随之灭亡。

本片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显得极为特别。须知即便是在《大秦帝国》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历史正剧中,也充斥着各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狗血情节(比方说喜闻乐见的三角恋)。而本片叙事的全程都保持着近乎令人发指的冷静与克制,这一点在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女性角色在国产的历史题材作品中往往是负责洒狗血的)。

孙传庭的夫人冯氏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等着夫君出狱(或许连这个指望都没有),夫君回来后又为他的安危担心这样的人设放在其他任何作品中,恐怕都是怨妇的形象,而片中的冯氏却从头至尾保持着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矜持。她唯一的一次失控,是在孙杀死一个逃兵的时候,孙每刺一刀,冯氏便大叫一声大人(这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称得上狗血的情节)。但这种失控只是一闪而过,冯氏固然不赞成滥杀无辜,却从未在言行中流露出对夫君的不满。直至孙出关,冯氏备酒送行,言语表情满含关切而毫无悲戚,不得不令人感佩。

至于赵川的女儿云舒,丈夫和父亲相继去世,命运悲苦(她曾亲口问吴又可是否嫌自己晦气),生活拮据,倒也不失自持,她和吴之间的暧昧几乎是从出场延续到结束,却属于典型的发乎情,止乎礼。吴在军营中把整理成文字的病例交给她,让她带离潼关,以期传之后世,即便到了这时,二人也无任何越轨之举(只有吴的一句我若能活命,定带你和孩子回苏州,根据国内大多数编剧的习惯,二人至少会深情相拥吧)。

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所谓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是观之,本片无疑是一部悲剧,而孙传庭无疑就是这个悲剧的头号主角,冯氏和吴又可则更像是在冷眼旁观。《明史》有云:传庭死,则明亡矣。事实上在崇祯看来,孙就是挽狂澜于既倒的最后人选。可惜的是,孙在牢里蹲了几年,将李自成杀得只剩一十八骑的光辉岁月已不可重来。官军精锐大批调往东北应付清军,闯军趁势壮大,加之西北连年干旱,赋税不减反增(这也是为了养活东北的官军,左支右绌,一至于此),局势更是不可收拾(如片中的李天佑之流,属于典型的官逼民反)。

反观孙的手下,粮草军械难以为继,朝廷不肯拨款,地方豪强更不可能毁家纾难。孙意欲收回后者侵占的良田用于军屯,亦难于上青天。于是,片中的孙动辄大开杀戒,其暴戾恣睢和儒将的形象相去甚远。在这些刀下之鬼中,有的罪有应得(如贺人龙及其部曲),有的可能罪不至死(如粮官和某些豪强),有的则完全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被烧死的病患)。

孙自称并非嗜杀之人,只是非常时期应分得出轻重,这样的话放在今天当然是绝对的反人类言论,但站在孙的立场上,却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也正是吴并未激烈地指摘孙的原因他深知二人地位不同,观念亦不同,谁也不可能说服谁。也正因为如此(孙的原话是他有他的路要走),孙要带着吴出关,却没有派兵监视,以致吴能够和云舒母女全身而退,而孙则独自走向了宿命的结局身中数箭,倒在战场上。宿命,这是吴在片中几次提到的一个词,按照孙的说法则叫做气数。

对吴来说,朝代更替是人力不可逆转的规律,他虽然没能救下更多的人命,但至少可以将医术流传后世(至于他的医学理论是否科学,后世的确有争论,这里不予置评);而对孙来说,我运即国运,当他看着劣绅送给督师的礼品和捐给大明朝的银票时,也就看到了大明朝不可改变的结局,绝望之后,却还要继续燃起希望,否则真只有一死了之。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孙和吴曾在帐外的夜幕之下有一段对话,孙对吴说用兵就像用药,当断则断时,竟生出惺惺相惜之意,却仍只是一瞬间,最后孙丢下一句有我信任你,可有谁信任我,转身回营,只留下一个背影。此处的镜头语言同样极力克制,营造的情感氛围却是无尽的悲凉。

据说本片要参加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竞选,在我看来,这可能也是目前国产电影能拿出的最高水准了(历史上孙传庭和吴又可并无交集,就此看来本片剧情的设计确实是颇费心思,值得肯定),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么一部作品,也算是相识即是缘分。当然,市场会不会慢待这部电影,则是另一回事。


相信《《大明劫》观后感:瘟疫摧毁了整个帝国》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明劫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