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 > 地图 > 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

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4-17 来源:互联网

《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何二狗的名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

马庆云/文

中国每年的院线电影票房中,有5%弱的电影专项资金的税收。中国去年有超过二百亿元的电影票房,这意味着,我们去年有将近10亿的电影扶持资金。这10个亿,都做了什么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开支,就是通过央视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版权的收购来扶持某些弱小的上院线放映无望的电影。我们行内称这类电影为数字电影,以区别于院线电影。

央视电影频道有一套完善的数字电影的扶持计划。笔者曾与该频道有过深度合作,因此在细节上了解一些。比如说,在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上,央视电影频道更喜欢与哪一类题材合作呢?首先,自然是大方向上的正确性。第二,是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尽量不要是几十年前的农村戏。第三,人物剧情上最好不要愁大苦深,而是以风趣幽默为主。农村题材的《何二狗的名单》恰好是这样一部符合央视扶持口味的数字电影。不过,该片最近在央视播出之后,并未引起多少关注。

《何二狗的名单》以主人公何二狗要打通山村家乡通往外面的隧道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百姓坚定修路的故事。农民想发家致富,所以修起公路来,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批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基调,不足为奇。该部电影出新的地方在于,主人公何二狗所处的年代不是上个世纪,而就在当下,眼目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村村通,这是大方向。但是,个别山区也确实不宜实现村村通。有些偏远的山区,一条公路修过去造价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但服务的可能只是几十户山民,也并不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路还修不修?这正是电影《何二狗的名单》迎头抛给我们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具备现代性。

在戏中,政府工作人员对是否修路的问题,是犹豫不决的,而主人公何二狗却意志坚定,一定要打通隧道,修一条山区通往外界的路。按着我们以往的思维惯性来看,山民何二狗的修路行为一定会在山民中一呼百应,可在该部电影中,起初的何二狗却没有几个响应者,即使自己的恋爱对象也表示不赞同。我们分明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一个孤军作战的二愣子英雄。当影迷以为该部电影正在赞誉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候,影片却来了俏皮的转机。

何二狗贴出隧道过往要收费的人名单。这份名单,对整个隧道的打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份人名单,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了打隧道的工作中来。影片没有按着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的路径来写,没有说个人英雄以自身的感人事迹震撼了山民从而一呼百应。《何二狗的名单》正是以俏皮的谁参与谁免费的方式,带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而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也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了政府工作人员的顺应民意,隧道打通,不再是痴人说梦。

该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在制造各种矛盾,堆积各种多米诺骨牌,而何二狗的名单贴出来之后,正是作为推倒所有骨牌的第一张出现。应不应该花巨资修建一条价值并不大的山村隧道公路呢?影片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应该。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需要这条路,因为这种需要,造成我们不能拿着短浅的经济效益来看问题了。英国曾有某些火车小站,只为一两个人停靠,在《何二狗的名单》中,中国的隧道公路也可以只是为几十户山民修建。

与此同时,该部电影更是加入爱情戏份,塑造了一个多面的何二狗形象。一个人的漫漫修路历程,听着好像愁大苦深,实则笑闹不断,上演了一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修路轻喜剧。这种叙事风格,上承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的革命的浪漫主义传统,修路也多彩,正是这些,让该部电影实现了大方向上的积极性。

该部电影属于央视叙事话语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影片,虽然有困难、矛盾与冲突,但却以喜剧、进步与无私奉献为大的基调。它一面照顾了影片出新的要求,一面又拿着诙谐幽默做了很不错的功课,是非常典型的央视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案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最有名的应该是红衣小女孩。初中时音乐老师给我们赏析过这一段的音乐与艺术手法。大家都说这是一个促使辛德勒思想转变的决定性的事件。我觉得比起其中的涵义,这处艺术处理更加抢眼:视觉上的颜色差异,听觉上的渲染,前面躲藏的铺垫,后面看见尸体的悲伤。

若论情节对人造成巨大心理撞击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片段:妇女们在运向辛德勒的工厂的途中,都已经开始兴奋地讨论安息日的晚餐应该怎么做,一位女士却偶然间透过缠绕着铁丝网窗口缝隙看到,路边一个身穿大衣的小男孩手划了一下脖子,做出了一个杀人的动作。这是一个不祥的暗示,那位女士不禁用围巾围紧了自己的脖子。从一开始在集中营整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到幸运地获得辛德勒的庇护,再到看到这个手势时的不寒而栗,令人揪心。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这并不是先前说好的工厂。她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她们究竟是选择继续相信辛德勒,觉得他会来拯救她们;还是诅咒辛德勒因为种种原因将她们卖到这里,舍弃她们?原本明明可以活下来了,明明火车的目的地会有她们的丈夫或儿子来迎接她们,而现在,为什么迎接她们的是化工厂的浓烟,是军队的暴力?她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巨大落差的窒息感,使我不禁瑟瑟发抖。

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想起了另外两部相似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钢锯岭》和《南京!南京!》。

虽然《血战钢锯岭》与《辛德勒的名单》都是真人真事所改编的,《血战钢锯岭》的部分场面甚至比《辛德勒的名单》还要血腥残忍,他们上悬崖后要跨过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看着断肢残臂七零八落地散在自己身边,看着战友被喷上别人的脑浆后自己的脑浆也马上被打出来了。但是这并没有激起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心灵上的恐惧。我觉得可能是《血战钢锯岭》中的主要突出的是真实的血腥感,而《辛德勒的名单》突出的是内心的恐惧。

还有一点,《血战钢锯岭》男主角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男主人公在影片是那种不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英雄。从逻辑上来看,上战场不拿枪,有点过于戏剧化,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辛德勒则是一个立体人物。从一开始的只图利益,到傲娇地假装自己不想救人,再到与军官周旋,散尽自己的财产,到最后痛哭着后悔:我还可以多救些人的。这样的人物是丰满的,是有逻辑存在的,是可以让我们共鸣的。

与《南京!南京!》比较,我还是想要点名表扬《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拍摄手法。《南京!南京!》讲的是南京大屠杀,同样用了黑白拍摄的手法,来渲染事件的悲伤性,但是没有像红衣小女孩这样一个有视觉突出感的人物出现。《南京!南京!》中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而且并没有一定的剧情主线,感觉一直在说日本人如何残忍,中国人如何可怜。它镜头的表达也略显拖沓,常常把一个镜头放太长时间,观众们都视觉疲劳了,还不播出下一个镜头。

《辛德勒的名单》不管是从人物塑造,还是从电影拍摄手法来看,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电影。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悲惨的事情。德国军队占领波兰以后,开始大批屠杀犹太人,他们可以很随意的屠杀犹太人,比如说用毒气室、狙击、焚烧、活埋等等惨无人道的方法。辛德勒先生看到了这一切以后,非常伤心,他决定拯救犹太人。于是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开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军需品。他先拿出名贵的酒和钱财来贿赂那些军官,然后再用钱买来很多犹太人,让这些犹太人在他的工厂里做工人,这样就可以不被送到集中营去。工厂里的所有工人都非常尊重和感激辛德勒先生,他的大仁大义让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感动。他利用这种方法拯救了1100犹太人,战争结束以后,辛德勒宣布他将要离开这座工厂,所有的工人都将被解放,而辛德勒却自己逃亡在外。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战争了解了很多,我原先一直梦想着参加战争,想到战场上捡子弹、捡枪。可我现在才明白,一次战争会夺去多少人的财产,多少人的性命啊!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的地位有多高,就不会去靠近你,战争是随时可以发生的,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发生战争了。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历史战争电影,影片主要由连姆尼森和本金斯利等主演,剧情震撼,耐人寻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总是没有开始看。今天终于有机会能够坐下来、静下心来观看这部电影,我感到庆幸,幸好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不然微薄的耐性会让我用吃零食或者打瞌睡这种行为来度过这黑白的三个小时,如果真的是这样,不知道我会错过多少。

这部影片再现了二战期间德国士兵攻占波兰后,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多名犹太人的故事。我之前也有看过类似背景的电影《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的,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是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主人公辛德勒是一个商人,刚开始认为犹太人聪明且劳动力廉价从而在自己的工厂中广招犹太人,他是一个商人,他的行动起源是为了盈利,他没有伤害来到他厂里的犹太人,这比在集中营工作不知道好多少。于是到后来传出了辛德勒是个好人,他不会伤害犹太人之类的话,辛德勒感到害怕,他拒绝了犹太女性对他提出的救出她父母的请求;但画面一转,那一对老夫妇从名单中被挑了出来,进入了辛德勒的工厂。

辛德勒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片中没有明显交代辛德勒变化的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一个人良心的觉醒。在犹太人被困在拥挤的车厢里时,辛德勒以这样很好玩的理由向车厢内洒水,事实上他这样的行为给车厢中的犹太人带来一瞬间的舒爽。辛德勒也用自己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蒙,让他知道什么是权利。这部电影和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为了伟大而忽略人性,辛德勒作为一个商人的投机,奸诈,在前半段都可以看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因为这很真实。

在很久以前就对犹太人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可能是许多很聪明、在世界上很出名的人都是犹太人的缘故吧。片中的犹太女性在面对体检时,将手指咬破,把血抹在自己的脸上来掩饰自己的苍白;小孩子在面对危险时不是慌慌张张,而是结伴躲藏。这样子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但他们的顽强、乐观、智慧让我十分佩服。片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因为在面对危险时每个人都是英雄。在面对危险时,整个民族的坚韧一览无遗,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勇气和足以摧毁一切团结,让他们走到了今天。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的戒指,戒指上写着犹太民族的谚语: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的情绪开始崩塌,随之而来的是自责、后悔和无力。如果把车卖掉我还可以救十个人,如果把金徽章卖掉我还可以救两个人。辛德勒在倾家荡产即将踏上逃亡之路前,自责感淹没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钱挣得不够多,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辛德勒在最后终于大哭出声,伟大的人在这一刻彻底散发出了光辉。他的爱与付出,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那群犹太人或是那段时光,辛德勒都是黑暗中最亮的光。

何玥事迹观后感


何玥事迹观后感(一)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的一个片段,是关于何玥姐姐的故事的。看了这个片段,我感触多多。

我们先看了视频,何玥姐姐才12岁,就被诊为不治之症。一般人看到了这个消息,都会吓晕过去,但,她没有,她思索了一阵,很坚定的告诉她爸爸:“我要捐赠我所有能用的器官!”爸爸没有同意。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半个月时,一般人知道了,吓都给吓死了,但,她没有。她又是很坚定对她爸爸说:“我要捐赠我所有能用的器官!”爸爸还是没同意。当她和她爸爸看到一个藏族小伙儿也患了不治之症,正在想该怎么帮助他时,一般人只会说一句:“好可怜啊!”便没再说、做什么。但,她还是没有。她反而用更坚定的声音说:“我要捐赠我所有能用的器官!”爸爸终于同意了。于是,他们签署了无偿捐献器官的协议。正如主持人所说的:“她是感动中国里面最小的,她才12岁,但她的心却那么大。”

是的,大爱无疆,她在被病魔折磨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帮助他人,她,就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何玥。

何玥事迹观后感(二)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何玥事迹观后感(三)

何玥,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患有恶性小脑胶质瘤。仅剩下三个月,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有一科考试没上90分,她还埋怨了自己很久。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病重的日子,她好几次无力地躺在床上,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但只要一听别人说到读书和学习,她总是用力睁开眼睛,甚至用手把自己的眼皮撑开。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何先生上来就骂了孩子。但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才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2012年11月17日何玥的生命之花凋谢了,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了出来。后来她所捐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救了三个人,被称为“最美女孩”“。

看了这个故事,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晚上我躺在床上,又一次想到了何玥。我就想,如果当时患病的是我,我该怎么做?我踌躇了,他的决定一直在我脑子里浮现。我比他大两岁多,可精神境界远不及他。最后我就想到了他爸爸的那句话”我不能输给她,等我下去的时候我不能让他笑我,我不能输给她。“”是的,我也不能输给小妹妹,等我死去的时候我也要无偿捐献我的器官。

在生活中,要是很多人都像何玥一样,那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我们要多献爱心,让世界更美好。

何玥离开了我们,但她瘦弱的身躯呈现出来的却是感人的力量,我觉得何玥还在这里,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己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享乐奢华的生活。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逃难!但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后,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己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希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相信《《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