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遇见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遇见的读书笔记

遇见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书笔记。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书笔记,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书名: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作者(译者):米奇艾尔邦

出版单位: 大块文化

内容大意:

一个在游乐园工作的老工人艾迪,退伍后就待在家乡,每天重复做同样的工作。他曾经想继续升学,曾经想四处游历,然而他怨怪自己在战争中残废了的脚,怨怪那个个性沉默然而却很暴躁易怒的父亲,害的他放弃梦想,困在这个海摊小镇。他经常作恶梦,梦到同样的大火。至亲所爱都已过世,他剩下回忆作伴。他的生活,苍白而无趣。可是,他仍然每天坐着维修工作,就算不耐烦也还是会为小朋友做几个玩具。

83岁生日这一天,他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丧了命。上了天堂后,艾迪遇见五个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人。这五人逐一说出自己的故事,说出他们何时在人间与艾迪相遇,以及艾迪要在他们身上学习的功课。艾迪逐渐领悟:原来,自己生命里一直都有别人的生命;而别人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绘在最无法预料的时空,产生交集。

内容摘录: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它生命的时光。与你相遇,其它生命再也不一样。遇见他们,你才真的活过。

我的观点:

故事中的艾迪在他后半段的人生,当他失去她老婆他便忘了如何去爱一个人,他有他的梦想,但他却因为他的那只脚不得放弃,就像世上的有些人一样,即使自己在生命失去某样重的东西,也不失去自己的心,他就这样漫无目的都度过他的下半生。

第一个是蓝肤人,他告诉他:有人生,有人死。世界上有人在这天去世,同样的也有人在这天出生,没有人是害谁死,也没有人是被害的,蓝肤人如果没有躲开,那就是小时候的艾迪死。第二个人是小队长,他告诉他:牺牲是什么?人或许常常都在牺牲,但是未必牺牲就是好事,有时换来的回报却是空,有时的牺牲是不值得而且是没有代价的。如果艾迪没有失去一只脚,他可能已经葬生在战争的火场里了,但他也带着瘸脚过一生;第三个人露比告诉他:仇恨是什么?他从小就很怨恨他的爸爸,因为他爸爸对他不好,但其实他的仇恨越大,他的痛苦也想对越多;第四个人他的老婆玛格丽特告诉他:如何爱?就像当初他们刚结婚一样,他要他去爱一个人;最后第五个人就是他在战争中烧死的小女孩告诉他:他在人世间做了些什么?人在世一定有他存在的价值,为人服务就是他的价值。

人生总会结束。爱,没有终点。书中提到这句话,人总是会死,没有不会死的人,人虽然死了,但可以把爱留下来;生命虽然有限,但付出的爱却是无穷无尽。爱不是留在自己的身边,而是流在这世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

在我读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这本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学著作后,我竟然无法字字珠玑地概括出来这本书有什么优点,毕竟我没有这么深的文学底蕴,里面很多文学精髓我还不能很好地吸收。我只是被它触动,心灵有了震撼,并且把里面主人公受到的教育放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也好好地想了一遍:人为什么活着。薄薄的一册书,醇厚又回味悠长。这本书的故事,平凡、真实、动人,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断面切入,用真切感人的文字,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处,让人们读后有启发。

从结局开始讲起,似乎颇为奇怪,但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只是我们当时不知道而已。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八旬老人爱迪的故事。爱迪是一个海滨娱乐场的维修工人,在他83岁生日那天,为救一个名叫安妮的小女孩不幸丧生。当他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他恍然大悟:这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已飞逝的时光,他在天堂里遇见了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他逝去的亲人、熟悉的人以及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们逐一向爱迪讲述和揭示了他生活中似乎与他毫不相关的故事和联系,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河底的卵石,一个牵连一个。爱迪终于领悟到,他在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那五次相遇,如同五声寒山钟声,使爱迪在天堂,如同一个人得到珍贵的地图,终于看明白自己走了一生的道路。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之中,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让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成了锁链中的一环,分享着同一个秘密: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了,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只是内容不同罢了,难道不是吗?

在刺激和震撼之余,我掩卷静思:虚构的小说是真实社会的反映,天堂里的故事不也正是人间生活的贴切写照吗?小说的“尾声”中就明确指出:“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从出生到长大、相爱、衰老和死亡。这五段记忆也正是爱迪一生走过的五段旅程。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要这么走过来,而且走得很快。问题是,当你有一天在天堂里遇见五个人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他们、面对自己呢?这就是小说留给我们的最大的疑问。回想自己从小到现在,努力过、奋斗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恍然间,我已到了不惑之年。说实话,我也失落过,我也迷茫过——人的一生究竟该怎样走过?还是天堂里的一个人说得好:“没有一个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我们才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很想用电视上听来的这个小故事作为结语:“一个和尚与屠夫为邻,每天互相叫醒对方,死后得正果的是屠夫,下地狱的是和尚,因为屠夫每天叫醒对方去行善,和尚叫醒对方是去杀生。”红尘俗世中渐渐混浊的双眼有时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其实,在我们不知道的世界里,有那么多陌生人满载着爱与宽容与我们擦肩而过。

三年级《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书笔记900字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书笔记_三年级读书笔记900字

书名: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作者(译者):米奇艾尔邦

出版单位:大块文化

内容大意:

一个在游乐园工作的老工人艾迪,退伍后就待在家乡,每天重复做同样的工作。他曾经想继续升学,曾经想四处游历,然而他怨怪自己在战争中残废了的脚,怨怪那个个性沉默然而却很暴躁易怒的父亲,害的他放弃梦想,困在这个海摊小镇。他经常作恶梦,梦到同样的大火。至亲所爱都已过世,他剩下回忆作伴。他的生活,苍白而无趣。可是,他仍然每天坐着维修工作,就算不耐烦也还是会为小朋友做几个玩具。

83岁生日这一天,他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丧了命。上了天堂后,艾迪遇见五个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人。这五人逐一说出自己的故事,说出他们何时在人间与艾迪相遇,以及艾迪要在他们身上学习的功课。艾迪逐渐领悟:原来,自己生命里一直都有别人的生命;而别人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绘在最无法预料的时空,产生交集。

内容摘录: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它生命的时光。与你相遇,其它生命再也不一样。遇见他们,你才真的活过。

我的观点:

故事中的艾迪在他后半段的人生,当他失去她老婆他便忘了如何去爱一个人,他有他的梦想,但他却因为他的那只脚不得放弃,就像世上的有些人一样,即使自己在生命失去某样重的东西,也不失去自己的心,他就这样漫无目的都度过他的下半生。

第一个是蓝肤人,他告诉他:“有人生,有人死。”世界上有人在这天去世,同样的也有人在这天出生,没有人是害谁死,也没有人是被害的,蓝肤人如果没有躲开,那就是小时候的艾迪死。第二个人是小队长,他告诉他:“牺牲是什么?”人或许常常都在牺牲,但是未必牺牲就是好事,有时换来的回报却是空,有时的牺牲是不值得而且是没有代价的。如果艾迪没有失去一只脚,他可能已经葬生在战争的火场里了,但他也带着瘸脚过一生;第三个人露比告诉他:“仇恨是什么?”他从小就很怨恨他的爸爸,因为他爸爸对他不好,但其实他的仇恨越大,他的痛苦也想对越多;第四个人他的老婆玛格丽特告诉他:“如何爱?”就像当初他们刚结婚一样,他要他去爱一个人;最后第五个人就是他在战争中烧死的小女孩告诉他:“他在人世间做了些什么?”人在世一定有他存在的价值,为人服务就是他的价值。

“人生总会结束。爱,没有终点。”书中提到这句话,人总是会死,没有不会死的人,人虽然死了,但可以把爱留下来;生命虽然有限,但付出的爱却是无穷无尽。爱不是留在自己的身边,而是流在这世上。

读《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有感范文300字


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起哪几个人呢?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真爱的瞬间特写。这个叫爱迪的男人,瘸着一条腿,在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救一个小女孩死了。他来到了天堂,见到了五个意想不到的人。他吃惊地发现,这五个人中,竟然没有父亲,没有母亲。爱迪跟着这五个人,重温了五个人生的片段,也第一次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让我们感受爱,让我们开怀大笑,也有的人让我们深感悔恨;有的人只有一面之缘,就改变了你的人生。他们看起来彼此毫无关系,却在冥冥之中,平衡着我们的人生,也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我们的生命。

生命就像摩天轮,转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在天堂里,他重新认识了自己。

如果我们能提前知晓,这些会改变我们命运的瞬间和人,你会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吗?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这是14年的读书笔记,小说类的读书笔记,很难写。简单记录下。

我想,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人的朝圣”之旅,从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跳出来,也许能发现更多“当局者迷”的棋局陷阱,从而获得“旁观者清”的自由。

书中一句:“我觉得自己离起点越来越远,但也离终点越来越远。”值得我们思考!

1、内容简介: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2、读书笔记:

因为保罗科埃略的《朝圣》才被这题目吸引,我想又是一个自我发现,探寻人生意义的旅程。因为《朝圣》带给我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其中的几个“灵操”,有的时候也会想起,让我们在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到那瞬时的美好,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感叹一声:哦,人生,也挺美好!

哈罗德只是出门将写好的信投递到邮筒,却因为寻找下一个邮筒,而越走越远。经过一个加油站,女孩不经意的鼓励却让他下决心徒步去贝里克。因为加油站女孩说: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哈罗德也坚持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读书笔记m.i1766就这样哈罗德两手空空口袋里一封写给奎妮的信,就这样开始纵跨英格兰的徒步行走。路上遇见很多人,有鼓励的有泼冷水的。几次想放弃,几次又重燃激情、信心坚持走下去。途中哈罗德对自己的一生不断地回顾思考,家中的妻子莫琳同样在哈罗德离开后独自一人对两个人所走过的一生进行回味反思。曾经相爱的俩人因为儿子戴维的自杀,各自的心结深藏心底,误会一天天加深,从此俩人成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最终在各自“独处”的思考中找回失去许久的二人世界,属于他们本该有的生活和幸福!

还有,我想说的可能都在我下面的“字句摘录”里。

3、字句摘录:

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加油站女孩: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没有深思熟虑,也无须理智思考,这个念头一出现,他就决定了。

客店旅人: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

如果他把这个计划说足够多次的话,说不定真的可以渐渐变成能把这件事做成的人。

一旦停下来太久就很难继续了。

我们都有过去,都有遗憾,希望有些事情当时做了或者没做。

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有时他们需要付出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天都要装,还要装得稀松平常。

他想到自己的人生,表面上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实际上却藏着这么多的黑暗与磨难。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

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唯一的变化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

我觉得自己离起点越来越远,但也离终点越来越远。

他看见人们作着形形色色的决定,有些决定既会伤害他们自己也会伤害那些爱他们的人,有些决定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还有一些决定会带来欢欣快乐。

《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


边陲的村庄,我总以为那应当是粗犷而寂寥的。

但刘亮程先生却构建了一片完全背离我想象的纯净天空。

那是一座怎样的村庄呢。

它的名字未曾被世人所知,它的呐喊消逝在无尽的苍穹,他仿佛迷失在一个真空的角落。

它是黄沙梁,人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同家畜们,同树木与河流,释放生命伊始的哭叫和结束的嗫嚅,山坳里的一切都凝结在这生命,与之融合,镌刻于岁月的褶皱。

它是黄沙梁,没有细雨绵绵的怅惘,没有山歌飞扬的豪放,没有芳草萋萋的浪漫,只有一些年复一年在墙根田埂劳作的人们,一些专注于鸡毛蒜皮小事的农夫和村妇。

它是黄沙梁,渺小而又真实地存在着,养育了那样一群人,滋生了那样一种风情。

对于这祥和村庄的描绘,让人从内心平静。

大到村子里的居民牲畜,小到荒野中的花草虫豸,有形的砖土院落,无形的阳光空气,都让人不禁要停下来欣赏。

主人公是村中一名普通的农夫,他闲散而自由,可以扛着锨面朝黄土劳动一日,也可以踏着晨露悄然离去,到野外探寻生命的遗踪。

他同时更是个思考者,以异于旁人的独特视角,对天地万物发表着精妙的见解。

他由动物的性格中看到人性的侧影,也发掘着植物掩藏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茫远而又切实,让人在淡淡愁绪中体味深沉的冥想。

常常在品味那些波澜不惊的文字是感觉心潮澎湃。

一段平淡的关于牛羊的记述,能激起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无限感慨。

读到许多人默默走出院门,被别人以为去了田间,却再也没有回来的时候,不觉想到抛弃故乡,在异地的迷失与漂泊。往往这样简单的语言空白更加富于诗意,它洗去世俗杂尘,只留下一段段无拘束的联想。

那些匆匆过客未曾让道路记住他们任何一双足印,而淳朴的村人却终究会回到那让人深深眷恋的泥土中。这又怎能不使人开始思考生死呢。

这村庄向我展现了她的生机,也敞开了她温软的怀抱。

透过纸页,越过千山万水,我欣赏着她独特的,雅致的风韵。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个人的善良》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一个人的善良》,部分摘录如下:用心对待所有的学生,好不和不好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去喜欢,不去和学生斗气,不去对讨厌的学生置之不理,农村的都是留守儿童,多多爱。
其时我正沦陷在一堆急需上交的表格中,一不留神就忽略了我应该有的回应。至少,我应该给一个表情的。至少,我应该及时让他懂得,我感谢他所传达的善意和信任。至少,我应该告诉他我触摸到了一种人性的温度。可是事实上,手机随手一丢,我就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在三尺陋室内毫无道理地忙着,忙得好像我能赚多少银子,忙得好像我在经营一所规模宏大的大学,忙得好像我在搪塞所有人。
然后,继续收到他的信息,继续收到表扬,继续收到鼓励,让人有这样美好的误会,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我觉得我欺世盗名了,我觉得不能不澄清了,不能不省去一切美丽的想象,还原一个生活的真相-------关于楚木湘魂的,关于烛剪西窗的,也关于所谓刘老师的。
如果我正独自坐在庭前喝一杯含混不清的茶,如果我正在仰望云卷云舒,如果我正心如湖水不染尘埃,那么,我会和你一样,五十二个学生是盛开在心尖的五十二朵花,每一个学生都是心尖上的柔软。我会认为分数最低的孩子,才是最堪怜爱的孩子。我会以父母的心肠,去体贴每一张脸的欢喜悲伤。然而,所有这些柔情万千,都需要一个特定的背景,一个特定的情境。当背景置换成教室,当情境置换成对抗,当心如湖水置换成心涛澎湃,当情绪找不到出口,但凡天下老师会做的,我一样都不落下。从菩萨到魔王,就是半步之差。所以,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一直不是。有的,只是一颗想做好老师的心。有时候,我觉得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前次让学生用气呼呼造句,孩子的心到底是无遮无拦的,他们反馈给我一面镜子------我上课的时候吃东西,老师气呼呼的。我昨天迟到了,老师气呼呼的。我没做家庭作业,老师气呼呼的。诸如此类,几乎详细的罗列了我种种气盛之情状,听得我哑然失笑。所以,我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天使,我经常会气呼呼,有时候,还会变成老虎或狮子。当一天的课程落幕,当我又安静地坐到庭前闲看车来车往,当一天所郁积的尘埃被剥离,我又会对我有过的愤怒后悔和自责,生活便是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是国境线之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触动了中国的神经,课改像一种流行风,它被赋予了阳春白雪的高度,所有的老师被勒令皈依于它。我愿意皈依课改,但不是将自己塞进一种全国统一订制的模子-----几块小黑板,桌子的摆放方式,15分钟的讲课时限。诗词尚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呢。田园派尚有王维和孟浩然的风格之别呢,课改,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的模式吧。每次观摩公开课就像欣赏一场已经反复彩排好的表演,而我向往的是真实的常态课啊。既然课改的圣旨高踞于供人顶礼膜拜的神龛,既不容反驳也不容置疑。那么我姑且相信,改比不改好吧,在这条路上,我还停留在蹒跚学步。
留守这个词,是天底下父母钝钝的痛,想当初,我亦是因为囡囡而奋力转身的。其实这个政府应该负一些责任,如果没有该死的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如果可以异地高考,大概也没有这么在辛酸和无奈中挣扎的父母和孩子吧。我原本打算对全班所有的留守儿童作一次家访摸底,然后记录每个孩子的碎碎念。然而我怎么觉得,家访就像上门吃饭似的,又兼着自己出奇的懒,这计划便成了清宫里的太监。不过现在看来,这计划也许还得继续,因为班上的一个学生,几乎不说话,成绩又沉在海底里,无论你多么春风和畅还是山雨欲来,总是一双大眼睛无辜地瞪着你,瞪得让人觉得天地苍茫,瞪得叫人抓狂,抓狂的结果,就会滋生与暴力有关的语言。后来偶然知道他是单亲孩子,父亲在他襁褓期间亡故,母亲异地打工,负着一座房子的债务。并且,他是被收养的孩子。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凡我早知道这些,该不会这么愤怒了吧。
如果我能,我当然愿意用爱去俘虏人心。我喜欢并且享受从学生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由衷的赤祼祼的喜悦,那是一朵怎样的盛世奇葩。可是我的爱心似乎总是撑不到下课的最后一刻,每次在放学之前就把耐心耗完。于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名义,在一群绵羊中嚣张,于是,在嚣张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我不清淡如水,更不可能明媚如花,这些纯粹都是与文字有关的误会。我有欲望重重的心,以及被欲望重重和重重岁月耽搁了的脸。但温暖舒适是有一点点的,就譬如你的邻居阿嫂。而且,承受了你的信任和委托,也将使我沉淀去一点点的杂质,尽可能的,尽可能再多一点舒适温暖。

更多读书笔记推荐:
《告别天堂》读书笔记
《独步天下》读书笔记
《积极主动》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村庄》的读书笔记


1.

我确定刘亮程是认同梭罗的。

与梭罗的大安静相比,刘亮程是羞涩内敛的。

他也是充满着小计谋的。

在不自觉中,我拿《瓦尔登湖》和《一个人的村庄》做比较。经常是两本书交错着在脑子闪动,刘亮程的村庄充满烟尘味道,而梭罗在水边。

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是会时常走神儿的。不停的走,走到许多年前的安静湖畔。

2.

最可怕的事不是一个人站在旷野,而是无助的穿行在人群中。对四伏的危机束手无力。

与以往的阅读相比,这一次我没有让自己不舍昼夜,大块的吞噬。从而在疲倦中完成阅读。通常,上午八点到十一点:晚秋的阳光晃上办公室的窗子。我这个意外偷袭村庄的外来客,悄声潜入。我尽量使自己沉默,不让星点的声响惊动村庄的熟。或者是晚上,也是八点到十一点,那时我像一个离开家园的孩子,正在不弃不舍的找寻回家的路。

最近,睡眠出奇的好。

3.

为了某个章节某个场景某个句子,我都会驻足停步,欣欣然好一阵子。

我没有多少事情要做,屋檐下也没有悬挂的锄镰锨镐。有时,风旋起我搁置太久的白纸。我都会不动声色的码齐,用一块重物压制住。

在相对闲适的状态下,有时矫情的怀想起越来越远的故乡。一个一个的脸孔铺面而来,有的是早已死去的邻人,有的是正在老去的同伴。

我知道他们不论活着的或死去的,都早已不把我当做是属于故乡的人。我在他们的印象里,是一只飞离故乡的鸟。适时的登上了高枝,优越的俯视他们。

这样的俯视他们是不需要的。可我们需要。我们不觉得是俯视,我们当自己的亲临。

4.

我甚至想象刘亮程独自微笑的享受村庄给予的一点一地的收获。收获者的快乐,不仅仅是人的快乐。是老鼠的,也是万物的。

刘亮程的创作过程是孤独的。那是一只鸟的孤独。他说鸟说着无人能懂的鸟语,虽生动也枉然。刘亮程以文字的方式独自说话,谁懂?浮华不懂。呱躁不懂。

我欲懂得,所以静听。

刘亮程不厌其烦的述说,有时我认为这样的述说未免缺少激情与跌宕,阅读暂且搁置一二个时日。转身回来,像一盘带子重又放出平缓的调子。

我又浸润。

5.

人筑屋的地方适合鼠打洞。

我用目光和心的灵气走近《一个人的村庄》。此行,将永生不得回来。

是刘亮程赋予草顽强的秉性,还是草原本就有呢?那村庄呢?村庄赋予刘亮程什么?忍耐与敏感?瓷实的文字?还是无人处他的莞尔一笑?

盛开和释放只属于村庄。

空城的寂寞是内心的寂寞。村庄的破败是家园的破败。

6.

都在忙碌。

忙碌村庄以外的大事情。只有我为一座村庄黯然神伤。或许不仅仅是我,只是我的语言笔得过鸟的喋喋。没人愿意懂得。

都是些可有可无的闲杂事,麻木了水一样的眼睛。以至于有一天我们忽略了树上的叶子,林间的虫鸣。岁月的利刃一下一下的在我们脸上心上刻画年轮。我们嘻嘻哈哈的傻乐。生命的家园从此荒芜。

7.

闲置在村庄的家,记得光阴里的所有旧事。老去的树,剥落泥坯的墙,晒太阳的老人,这些都在重复,一天一天没有两样。只有20年前出走的小孩很少回来,不知他是否想念村庄,村庄在不经意的某一个瞬间想念着他。那个孩子混在外面,他放弃了倾听庄稼生长的时机,独自漂泊着。他在感叹流云和逝水,要倾听也是倾听一个人孤寂的心跳。

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刘亮程毫不吝啬地裸露自己:思想、灵魂、家世、身体,只要他有就会倾倒出来。而此刻的阅读便成了造访。村庄中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几个人来找他们。我来找他,他便没有理由有所保留。这是温润的厚实的笨拙的文字盛宴,除了满足和感恩,再无其他。

8.

我以一己私利修改刘亮程的文字,只是这样的修改限于意念之中。我让这些舒缓的叙述穿越山水的隔断,进入我自己的村庄,或是成为赵家老四,或是成为徐家老大,他在我阅读的过程里少有成为刘家老二。他说话,甚至卷烟或做事都像是与文字无半点关联。后来,我把他定位为乡村文化人。用思想和灵气给自己造就一对翅膀,翅尖略一点地,就已是关山路远了。他在远离村庄的岁月,年年眼望村庄:怀念树怀念狗怀念幼时的藏猫猫。

原本寡淡的乡下日月,在文字间多几分润泽鲜活。这是文字自身的魅力更是写作者内在的修为。

9.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极其个体的行为。意念的杂草蔓延,比风还自由。只是因为一次阅读,只是因为村庄这个词,我误以为我开始熟悉了刘亮程这个夹带在书页里的名字。只是汉字罢了。至于我自己暗自创建的诸多联系,我想这是质朴的篡改。没有人会想着去责备。

一段一段的岁月,叠加起来是一生。谁都躲不掉这样的叠加,那匹马也是,那头猪也是。

10.

诵丧的冯三是个才子。他年谁诵冯三的丧?炊烟纠缠着,树根盘结着。人,错综复杂着。谁,知晓?是飞扬的尘,不是我。不是刘亮程。

冯三诵得村庄旧面孔日渐少了。我自己的村庄也是。一个村庄便是所有村庄的横断面。

总是母亲对我说起村庄又有人死去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激动起来。与那个名字有关联的许多事件一一浮现。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也只有这个特定的时间段才显得壮观。原来我和故乡,和故乡无数的名字都有瓜葛。原来我久居乡村的20年,并非空洞的白纸。这20年的记忆是酒,愈是旷久愈是至醇。

11.

在不间断的听说与怀想中,我发现与故乡的丝丝缕缕的关联逐渐的稀少。我害怕某一天,父母不在的日子,谁还会提示我故乡天空的云卷云舒。故乡的衰败破旧终将和我扯不上联系。那么什么还愿意出来证明我是故乡的孩子?证明故乡是我庞大壮美的根系?没有。

容颜不能。血缘不能。乡音不能。而文字,那时苍白。

可以的,只有夜夜不能入睡的怀想,身体里某一处固执的疼痛。

村庄不会丢失,他永存于心。

12.

村庄是刘亮程的所有。村庄给予他一切,又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的折腾他。他,不安宁。身体灵魂。

生命的过程是不断奔跑的过程。奔跑是为什么?不外乎两个原因:躲避、追逐。

我们不停的躲避又不停的追逐。这个过程几乎延续了每个人的一生。

在《一个人的村庄》第二辑第28节《偷包米的贼》,是我阅读时最感痛心的章节。贼因几棒包米伤了一条腿,却以一条拖拉的残腿让一个少年有了一生的梦魇。他不能自拔。

生命的结生存的劫,至此无一遗漏。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朝圣》优秀读书笔记


没有手机,没有走远路的鞋子,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和换洗的衣服。

哈罗德最后买了一只可伸缩的电筒。他告诉自己反正靠着脚上这双帆布鞋和手中这个塑料袋已经走了那么远,只要动动脑,牙刷和剃须刀都可以塞到裤袋里,止汗剂和洗衣粉可以放到另一个裤袋里。

离开埃克赛特前他买了一本二手的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和一本大不列颠旅游指南。带上水和饼干,还有一管凡士林药膏,用来治脚。

他在比克利的手工艺礼品店买了一套四个杯垫,上面印着德文郡的风景。为妻子选了一只按一按笔尖就会发出暗暗红光的圆珠笔。

他把剃须刀和剃须膏忘在小旅馆的公共厕所里,也没有精力重新买了。

玛蒂娜给了他两双徒步专用的袜子和一卷蓝色胶布,给他背上了一个空的登山包,在塞了个指南针到他手里。

他买了防晒霜,药用棉,指甲钳,膏药止血贴,消毒药膏,水泡保护膜,肯德尔薄荷蛋糕。补充了一下洗漱用品,买了一盒洗衣粉,和玛蒂娜给他的胶布一起整齐放进了玛蒂娜给他的背包。

他给奎妮买了一块可以挂在窗上的玫瑰石英,给莫琳买了一只小树枝雕刻成的铅笔,买了两顶手织贝雷帽,是奎妮最爱用的棕色。

他换了鞋底,买了一盒新的胶布,可以用到斯特劳德。

他从垃圾车里捡到了一个破睡袋。

他把洗衣粉给了一个学生,把手电筒给了一个找不到钥匙的女人,把胶布和消毒药水和梳子给了一位孩子跌破膝盖哭泣的母亲,把大不列颠旅游指南和植物百科给了一堆在克利弗山迷路的德国夫妇,把给奎妮的礼物重新包装。把给莫琳的礼物全都寄了出去。他留下了背包和指南针,因为它们不时他的,他无权转送他人。

穿上了朝圣者们订制的衣服,脱下了那件衣服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遇见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