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 > 地图 >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8 来源:互联网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欢迎你的品鉴!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一)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千年一叹》的日记集。本书是着名作家余秋雨1999年为总结已过去的20世纪,庆祝21世纪的到来而写的日记集。

本书中记载的是余秋雨在一次叫做千禧之旅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本次旅行的基本路线是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目的在于考察各大古老文明,比如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等,然后再仔细分析他们由盛转衰的原因及过程,为21世纪的文明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本次旅行依我看来可以和万里长征的重要性相提并论。特别是进入伊拉克后,每天都会传来当地恐怖分子杀害数十名游客的消息。而且有时必须夜间行车,谁知会从哪儿跳出几个恐怖分子,所有旅途中也是危机四伏。再说,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去阿拉伯国家旅行并没有太多可口的饭菜下肚,每天常常只能吃到几个薄饼。

通过读者本书,我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代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有兴盛就必定有衰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古代,佛教可以说是传遍了印度全境,甚至影响到亚洲各地,就连中国的法显、玄奘等人都纷纷慕名前去取经。如今,佛教可以说在印度已经接近灭亡。佛教的理念、产生年代等各方面都位列各种宗教之首,可最后还是被更小的印度宗教所吞没,这是何等悲哀?一种文明的盛衰和他的人民有很大关系。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圣洁时,他们偏偏相信肮脏;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智慧时,他们偏偏相信无知;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崇高时,他们偏偏相信低下,那你能有什么办法来帮他们脱离苦海呢?

其次,古代文明的衰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扩充和战争。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古文明经久不衰?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分守己的,很少有大规模远征,这致使我们的文明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的商代,埃及远征了西亚;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生活的时期,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无论是波斯还是希腊都远征抵达印度。各代帝王都以为,只要扩充自己领土就会让自己的国家和文明更牢固,可恰恰相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英雄拿破仑在成功保卫国家之后决定向外扩张,而恰恰是这样的扩张把法国推向了衰败。对外侵略似乎是一个展现自己国力的机会,但也是对经济的一种严重消耗,而对一种文明来说更是自寻死路。侵略的地区越多,这会使自身的文明处于灭亡的危险中,而在这方面也与本国人民有极大关系,一旦人民素质低下,一个历史悠久的珍贵古老文明也就会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而消失。佛教就是一例。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会使一个文明灭亡。比如,外地的入侵、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

我通过读本书所获得的思想感悟实在无法在一篇读后感当中全部呈现。所以,希望大家也能读一读这本《千年一叹》,我敢担保你一定会受益匪浅。一定要读哦!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面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4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一: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追寻历史的脚步

——读《千年一叹》有感

六年三班 陈长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

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

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

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

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

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

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

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

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

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

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

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

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

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

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

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

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 ——后记

篇二: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苦苦的跋涉 苦苦的思索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昌盛中学 赵丽娟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题记 最初是从《阳关雪》感受余秋雨厚重从容的文风的,那时真的觉得他就应该是一位目光深邃面容苍老的长者。此后便沉醉在他的出走文化了,先生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一次次的给我以精神的洗礼,让我逐渐走进他的文化思索,也让我随着他的文字走遍中国,而《千年一叹》又让我同他一起亲历最恐怖的地区,在荒原上反思,在文明遗迹上思索,一路走来我似乎听到他的重重叹息。

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意外地发现有那么多荒草迷离的遗迹和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城市。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所看到的是令人无比震惊和困惑的衰落……从希腊到埃及,转而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山西平遥,岁月的风尘、战场的硝烟、四万多公里的跋涉。走在三千年前辉煌的土地上,感受着衰落的古文明,书写心中的悲怆和感叹。所有的文明遗迹都在向作者和读者述说一派景象,繁华或萧瑟;所有的古老

的文明都饱含沧桑的沉淀,隐忍又无奈。 都在无言的向后人讲述一路走来的风霜血雨之途。

希腊的蓝色,埃及的黄色,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棕黑色,尼泊尔的绿色,当作者的脚步探访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激发了文人敏感的悲悯和思索,作者的笔,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失落文明的痛心:

“发出最恐怖声音的这个人种,这种嗓门,曾经诵唱过天下最慈悲,最悦耳的经文。”

他们的祖先颂扬普渡众生,和谐悦耳的经文声声道出天下苍生共同期盼的:和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衰落了,取代振聋发聩的文明至理是令人战栗的口号。尼罗河、恒河无声的流淌,是不愿诉说还是不忍诉说?

“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识字,用不着圆珠笔,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对于那些因战火流离失所的伊拉克孩子们,作者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目不识丁的悲哀,更心痛的是这片经受硝烟的土地,会令汉谟拉比暴跳如雷,会令他们的智慧的祖先们落泪,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哪里察觉得到他们祖先的叹息。

余秋雨就是这样用他的如椽巨笔。讲述他游览失落文明的遗迹的独特、深沉的思索。步步远离祖国,却时时品读着中华文明,追溯根源,追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

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艰苦跋涉、亲历险境,苦苦思索,终于让作者找到了这个艰深的文化命题的答案: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的另外几大古国文明衰落原因。

这部巨著是作者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中华文明史的思索。美妙的文字,深邃的积淀,深层的挖掘,促使作者不停的追寻,终于在《借我一生》中,找到了答案,当他和妻子手捧那双虎头鞋端详时,一定会为这千年之旅而骄傲,更会为那世纪之交的千古一叹而自豪。

篇三: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触颇深。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苦中带甜的经历,读书的同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这是为什么?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应该如何去面对?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伊拉克之行。每每想到,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

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也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在中东,在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因此,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唾弃的。所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

我们是文明人,我们有义务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用尽全力。要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贡献自己的“小”努力。这便是传承,这便是文明的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0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0(一)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2020,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2020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2020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2020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2020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2020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0(二)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千年一叹》的日记集。本书是着名作家余秋雨1999年为总结已过去的20世纪,庆祝21世纪的到来而写的日记集。

本书中记载的是余秋雨在一次叫做千禧之旅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本次旅行的基本路线是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目的在于考察各大古老文明,比如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等,然后再仔细分析他们由盛转衰的原因及过程,为21世纪的文明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本次旅行依我看来可以和万里长征的重要性相提并论。特别是进入伊拉克后,每天都会传来当地恐怖分子杀害数十名游客的消息。而且有时必须夜间行车,谁知会从哪儿跳出几个恐怖分子,所有旅途中也是危机四伏。再说,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去阿拉伯国家旅行并没有太多可口的饭菜下肚,每天常常只能吃到几个薄饼。

通过读者本书,我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代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有兴盛就必定有衰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古代,佛教可以说是传遍了印度全境,甚至影响到亚洲各地,就连中国的法显、玄奘等人都纷纷慕名前去取经。如今,佛教可以说在印度已经接近灭亡。佛教的理念、产生年代等各方面都位列各种宗教之首,可最后还是被更小的印度宗教所吞没,这是何等悲哀?一种文明的盛衰和他的人民有很大关系。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圣洁时,他们偏偏相信肮脏;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智慧时,他们偏偏相信无知;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崇高时,他们偏偏相信低下,那你能有什么办法来帮他们脱离苦海呢?

其次,古代文明的衰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扩充和战争。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古文明经久不衰?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分守己的,很少有大规模远征,这致使我们的文明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的商代,埃及远征了西亚;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生活的时期,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无论是波斯还是希腊都远征抵达印度。各代帝王都以为,只要扩充自己领土就会让自己的国家和文明更牢固,可恰恰相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英雄拿破仑在成功保卫国家之后决定向外扩张,而恰恰是这样的扩张把法国推向了衰败。(.org)对外侵略似乎是一个展现自己国力的机会,但也是对经济的一种严重消耗,而对一种文明来说更是自寻死路。侵略的地区越多,这会使自身的文明处于灭亡的危险中,而在这方面也与本国人民有极大关系,一旦人民素质低下,一个历史悠久的珍贵古老文明也就会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而消失。佛教就是一例。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会使一个文明灭亡。比如,外地的入侵、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

我通过读本书所获得的思想感悟实在无法在一篇读后感当中全部呈现。所以,希望大家也能读一读这本《千年一叹》,我敢担保你一定会受益匪浅。一定要读哦!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0(三)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面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一个文采飞扬的学者,一段异国他乡的旅程,一串如诗似画的文字,成就了这本书《千年一叹》。余秋雨教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过北非、中东、南亚,于千禧之年的元旦抵达中国。这段旅程也成为他笔下的文字、心中的回忆,成为他追寻文化足迹的朝圣之路。

这三个月的旅程对余教授来说,是难忘的,是震撼的,是惊险的。他的足迹踏遍不计其数的宏伟景观、名胜古迹。迈锡尼的断壁残垣,金字塔的蔚为壮观,犹太古国的残存气息,巴比伦城的壮大磅礴,都刻在余秋雨教授的心中。我们读者品味这质朴的语言时,仿佛身临其境,但却无法真正感受这不凡的一路。

这一路,是壮美的一路。

这条路上的景观无需多言。既可寻异域风情,亦能觅历史足迹,何其壮美!我难忘这两个片段:在爱琴海边感叹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在埃及沙漠低吟平漠千顷,暮色已重,远处的层峦叠嶂全都朦胧在一种青紫色的烟霞中。碧海长空,飞沙走石,云霓缈然,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画。

这一路,是危险的一路,

这段旅行虽然风光旖旎,却也危机四伏。在埃及奔赴卢克索时,七百多公里,处处军容森森,枪支如林,布防严密,各路警察皆来护送;在去伊拉克时,先是勉强入境,又穿越六百公里的死亡公路,快马加鞭抵达巴格达;在伊朗克尔曼时,余教授执意前往扎黑丹,此处形势紧张,命案频发,并有沙漠风暴袭卷,最终,历经曲折到达目的地。危机四伏,险境重重,大漠枪影,似一部惊险的电影。

所有的见闻凝聚成回忆的结晶,融成文字的水流。这一路是不凡的,而文字却显得平凡,并无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等书中的华词丽藻,妙语连珠,但含有一种质朴简洁的清新,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正如作者序中所言,随行而记,并无修改。越艰难的路途,越能扣动心弦,感受文化之力;越不凡的旅程,越能打开心扉,聆听历史之音。这本书是对文化的传承,是对本心的坚守。

明代的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两者在余秋雨教授心中是并存的。读万卷书后,方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后,方成万卷书。《千年一叹》就是这万卷书中的一颗明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想著成一部好书,缺不了你的足迹和阅历。路始于足下,文源自行中,我们要积累文化底蕴,增加人生阅历,做一个随心的笔者,一个自由的行者,一个文化的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后感体会


我所追求的是什么?是即使内心尚存一息,也要去点燃的火种;是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去追逐的梦想。《千年一叹》一书由著名作家余秋雨所著,该书的内容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来,彰显了另类的风格。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这是该书在开幕时的一段话。余秋雨在荒野大漠中独自消失了整整十年,寻觅着数千年历史中蕴藏着的魂魄,是否依旧尚存?最终,他写下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部著作,将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遗址重现光明。而这次,他把自己的目光延伸向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走进人类历史的福地,穿越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址,让世界的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即将流失的东西,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使命感。而在此同时,也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想象着,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历史长河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星球里的新陈代谢也不断的发生着,发展、淘汰、发展……或许在那么一瞬间,我们停下脚步,回想着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这时,猛然回头,发现身后只剩下一片狼藉,身前的长河又不知通向何方。未来的我们是我们,过去的我们也是我们。那一份厚重的底蕴,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盏指路明灯。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3)篇


余秋雨先生撰写的《千年一叹》是一本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是一本描述人类古文明的书籍,是一本揭示兴盛衰落之道的书籍。作者和凤凰卫视组成考察团,从南欧的古文明之国希腊开始出发,途径北非的古埃及,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并一路向东,而后穿越中东两河流域文明的伊拉克、伊朗,并抵达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最终从尼泊尔回国,作者行程数万公里,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险,先后祭拜了各地区人类早期的古文明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印证和反哺了原来阅读的书本知识,并最终觉得自己看重的并不是那数万公里的千年故事,而真正的意义却是从那数万公里的行程中又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

    作者在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上述这些国家的早期文明,但这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今天大部分都已经衰落了,有些还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而今天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完全算不上年岁,对比之下文明古国却成了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麻烦越多。这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哲学所揭示的盛极必衰,至强至弱的道理。当作者看到残垣断壁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现代荒凉产生强烈对比时,当作者看到历史书上反复出现的熟悉地名与现实景象产生可怕分裂时,心中感到惊恐莫名。这种惊恐莫名是对古文明衰败的痛心,是对古文明美好想象和现实衰败之间巨大反差的惊愕。反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尽管也有挫折、停顿、衰落,但发展、进步、文明是主流,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于今日。

  作者最后归纳总结了其他文明凋零,而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原因是: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中国西部由于崇山峻岭和沙漠阻挡,没有和阿拉伯国家、古印度等国发生战争;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噬。尽管被蒙古国、满清统治过,但中华文化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处于主导地位;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读解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使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忆。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我觉得还有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央集权牢牢得把民众、疆域置于统治管辖的王权之下,避免了长久的分裂,进而避免了中华文化的失传和中华文明的湮灭。

  环视寰宇,古文明古国能够辉煌至今的只有中国,盛久不衰的治国之道值得研究总结,而古文明古国衰败之道也同样值得研究和总结,只有吸取正反二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使我们的路走的更长,走的更稳,走的更好。

     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幸好还有余秋雨这样的古文明后人的探寻  让我们知道人类种种古文明的饱经沧桑 

  余的文字总是那么的感情充沛  记得以前读文化苦旅的时候就经常一篇篇停下来 心里好像跟着一样起伏变化  这次也一样  感慨着种种文明的衰落  

     书读完后  回想下记得了什么   好像没记得什么东西  只是有些个印象在脑海里  每读到一个古文明地方的时候我都会停一下去百度 看一看照片   单是从图片 就已经十分震撼    无论是从艺术的美来讲 亦或是历史的沉淀     克里特岛的迷宫  约旦的佩特拉古城   伊拉克的空中花园   耶路撒冷的哭墙  印度的泰姬陵等等  让人看了之后产生无限去探索的欲望    也让人思考 文明是什么   一定是盛极必衰的吗    一定是末于毁灭的吗   而我们 应该做些什么关于这个  书里写到    我想  我们要探索的 就是去寻找文明与文明自身 和文明与自然的平衡吧

    最后  本书的写成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知道是费劲了许多磨难   作为读者 我想表示我的感谢与敬佩

希腊、埃及还是尼罗河,抬头看山河,低头便是文明的遗落;伊拉克、伊朗还是印度,一边是尘土,一边是饥饿。文明古迹还在,但是文明却散落一地成刺眼的沙。

果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昨晚读到迈锡尼、所罗门,当即晚上就随余秋雨先生梦回大唐,这会醒来就由先生带着我们一行人继续开始跋山涉水。路遇劫匪、恐怖分子,还有毫无挣扎之力的活死人,一次次死里逃生,但越是触及到文明深处,队伍越是走的浩浩荡荡 ,文明背后的故事越能抹去对历史对险途的恐慌。

历经6小时读完,每次拿起这本书,立马关其流量, 自得其乐,其乐趣也无穷、惊叹也无穷。不得不说这是目前微读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我相信岁月的容颜、历史的哀叹还在继续,诉说的故事就不会有结局…

千年一叹读后感20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2000字:

最近读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和《千年一叹》。很多人认为这两部书可以称为余先生最好的两部著作,读过之后,我也这么认为。

早年读过余先生大名鼎鼎的《文化苦旅》,但那时多半只是当成一种游记,并未完全体会余先生内心深处那种对中国文化深深的探究,之后读他主编的《藏着的中国》,始知他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他的作品盗版甚多,因此这几年都没有读他的书,一方面是怕买到盗版,另一方面,和我读书的习惯有关,越是好书,越是敬佩的作者,我越是抱着敬畏之心,而不敢过早拥有打开阅读。

直到这次,我接连买了《借我一生》和《千年一叹》,窃以为,读余先生的书,应该先读《借我一生》,先了解他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然后再读他其他的书,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立著思想。

《借我一生》是余先生的一部自传,其中很大篇幅介绍了“文革”期间他个人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这种出生在文革“中期”的中年人,也能从中了解一些十年浩劫的经历。文字之间,流露出的是余先生对政治毫不掩饰的厌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文章回忆了余先生儿时的经历,不过我感佩他惊人的记忆力,但我想对儿时记忆的细致描写,虽然是真实的,但应不乏文学修饰的成分。文章写到他在浙江老家,隐居山林中一个荒废的小楼里读书,无意之间发现这座小楼居然是蒋介石当年捐赠的中正图书馆。“文革”中,多少图书被焚烧,多少文化人被打倒。历史上恐怕也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能与之相比。作者痛恨之余,以蒋介石捐赠图书馆一事与之相比,一个是铲除历史文化,一个是传承历史文化。余先生成名后,在学术上、创作上甚至其他方面,经受了很多所谓批判攻击。余先生认为,这种批判攻击大多是“文革”流毒,多次表达了对“大批判”的愤怒和轻视。本书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文革后这些年他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思索,主要反映在这些年他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文化系列丛书的创作经历。应该说,此书反映了余先生的思想,但也能看出他在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些高傲。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凡文化人,总有些清高的。很多人看了余先生的书,可能在一些方面不能认同他的观点,我想,各人的文化水平有高低,视野有远近,历史知识有深浅,立场有不同,观点自然不同。总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借批判余秋雨而想达到自我炒作,越这样,越能凸显余先生的文史功底。

《千年一叹》是余先生参加的由凤凰卫视在上世纪最后一年,即1999年末,搞的一次大型千禧年世界古文明追寻反思活动的日记报道。这次活动,凤凰卫视自希腊开始,经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至中国西藏,全程记录报道了这些国家土地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及这些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既能发掘回顾在历史上那些曾经有过的伟大文明和国家,更能从现今这些国家的境遇中反思人类的行为。在《人生最后的智慧》中,余秋雨向我们介绍了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的陵墓,“......没有墓碑和墓志铭,整个陵墓不着一字......让生命的终点归于素净和清真......”。我除了震撼,也要向安息的侯赛因国王表达敬意!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啊!而且是有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又得到自己国民爱戴的国君啊!反思我们国家,却有太多的陵寝文化。古代的不说,近代的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一代伟人也当配纪念堂,可最近新闻说山西为华国锋也修建了豪华的陵园,就有些“过了”。华国锋虽也曾是国家领导人,粉碎“四人帮”也立过功,但他和无数革命前辈比,还显资历太浅,如何能配如此豪华陵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怎样?他们都没有享用如此豪华的陵园,很多都把骨灰撒在祖国大地。当然,这不能怪已逝的华国锋,而是山西一些官员的功利思想在作怪。

凤凰卫视一路前行,途径的几个国家,如伊拉克、伊朗都饱经战乱。尤其伊拉克,先是八十年代两伊战争,然后入侵科威特,1990年海湾战争遭到联合国多国部队打击,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如今怎样呢?推翻了独裁政权,人民比过去更多的沦落在日以继夜的恐怖暴力之中。美国总想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制灌输全世界,尤其是伊斯兰国家,而事实证明,这只能带来战火和恐怖袭击。

在印度,余秋雨本来是带着美好的印象去参观的,然而“《我却拒绝说它美丽》”。首先是这个国家人民整体的极度贫困,与印度在国际上极力争取的大国形象完全不符。我已不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有关印度恒河所谓“恒河晨浴”的记载,第一次是韩国人写的《雨啊!请你到非洲》。印度放弃了佛教,证明这个国家放弃了智慧与理性。从余秋雨的这几篇报道看,没错,印度做着大国梦核武梦,而内部却是一个极度贫穷、两级分化十分严重的国家。大多数人民愚昧不化。一条母亲河,每天一边焚烧大量尸体和骨灰,一边有无数的人在旁边洗澡刷牙,实在太恶心了!

通观全书,余先生不仅对比了世界几大已衰亡的古文明和中国文明,更是对比了世界三大宗教。我认为,世界宗教,从古至今,大大小小,保存下来的、灭亡的,何以千万种。然三大宗教,唯佛教最和平。佛教从不侵略杀害其他文明与宗教,也最为理性和充满智慧哲理。中国接受了佛教,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佛教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读完此书,回味无穷。世界几大古文明均已衰亡衰落,那些土地上现在的国家大都陷于战争、恐怖和暴力、愚昧、极度贫穷。我看到了文明沦落背后一些宗教的身影,庆幸的是,中国古文明延续至今,作为中国人,真应该好好补习一下中华文化。

昨晚去公园散步。散步锻炼的人群纷纷攘攘,一群群的中年妇女随着音乐在跳健美操。春风拂面,夜色下的湖面微波荡漾。这就是和平的中国,真好。但是我突然又想到中国古文明延续至今,还能延续下去吗?现在的中国,从小学生起,还有多少人读过四书五经呢?四书五经作为中华儒家文化的核心,几千年了建立和维护了中华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传承。但是现在,我们不读它了。我们面对的是纷杂的网络信息,物欲横流的社会,真难以想象,如果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延续,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作者〡夏冰

《千年一叹》读后感_12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1200字

六个半小时。
这场千年之旅是历史之行也是文化之考,这声千年之叹是赞叹也是惜叹。
与其说写篇书评,更应说仅是一篇读后感,因为在阅读之前我对除本国之外的古国文明不甚了解,深知自身的浅陋便不敢妄加议论,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作者一行跋涉数万公里,走遍文明发祥地。感谢余先生在面临种种危险依然坚持用文字带我们完成这场千年穿越,未经雕饰的文字反而真实又珍贵。余老先生并不奢求用有限的篇幅穷尽文明的起源发展,即使是人类探索出的已知文明也只是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余先生只是将自己一路所看所闻、所思所想倾诉读者,在他笔下,古代文明比历史书上的遗址照片来得震撼。
千年的文明,依然是我们歌颂、赞美的对象。爱琴海边神秘岁月留下的石柱群,至今依然未知的人类奇迹金字塔,犹太教的最高圣地哭墙,沙漠里的“玫瑰色的城堡”佩特拉,巴比伦古城经受“复原”之后唯一留存的沥青路......遥远又神秘的古文明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人的面前,虽已是老态龙钟的残缺模样,但千年岁月赋予他们厚重的气质,他们像一位位在日月辉映下蹒跚而来的老巨人,接受着无数后代的崇敬与朝拜。人类文明由他们而生,由他们而育,我们的现代文明有源有根是多么让人骄傲和感动的事,无论文明的族谱记录到哪里,面对老祖宗,我们只能谦卑致敬。
但是荒芜的现状、残酷的争斗、战火与硝烟,辉煌的古文明对比现实的衰败,似乎让我们听到了老祖宗的叹息。千年文明的河流滋润了沿岸所有的人类聚集地,自己却逐渐干涸,全然失去了最初的鲜活。战争入侵、宗教冲突、自然灾害、文化互噬都反复折磨着古文明,直至今日,竟只剩古中国文明绵延未绝。
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中国文明并不算最年长,在其他古文明逐渐消亡暗淡之时,中华文明即使几经摧残,也屹立不倒,结合余先生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文字统一,二是地理环境阻隔,三是对小国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四是追求实用理性、中庸之道,五是科举制的确立。
中华文明能否万古长青还是未知,面对盛极而衰的自然天理,人类的力量微如草芥,但悲观主义只会加剧毁灭,唯一的道路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历经其他文明的消亡,终究要回归到对现存文明的反思。现世文明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安稳和平,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正威胁着许多国家,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推崇传统文化,抵制外来侵略文化了。文明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从小培养起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传承的应有之义,文明的后代若无视甚至轻视文明,那文明也离毁灭不远了,再看如今的一些“慕洋犬”,老祖宗还在这呢却对着别人摇尾巴喊爹爹。
人类的延续需要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和谐,也需要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为何我们对外提倡“一带一路”,对内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中华文化在历经灾难的沉寂后,已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千年一叹》读后感_21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2100字

《千年一叹》

其实我看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悲惨世界》太长,还没有看完,写不出读后感来。那就挑一本相对来说短一点的。再者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余秋雨的书了。因为尘封的《文化苦旅》是最好的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然而他走了。然后我就一直停留在开始阅读的地方,甚至已经不记得开始阅读的地方了。一开始是不愿意忘记,后来是不刻意想起。所以,就一直一直尘封,顺带也“封杀”了余秋雨的那些书。

所以,是开始的另一种意义。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持续刷新。直到最后读完,有几处大笑,更有几处哽咽。然而,一切,不如作者一句“千年一叹”。

这其实是一本十几年前的书,书的内容基本以日记形式体现。千年一叹,却也有时日行千里。

九九年,那个年代有点遥远,所以书中内容有些当下的形式,不知如今可有改善。但愿有吧。苦难,不应该是苦难人民一生的标志。以颠沛流离之姿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颠沛流离的淡漠与认可。那是放弃的另一种姿态,无畏的意义,竟让我心生怜悯。可能是因为,我刚刚看完书吧,内心受到的冲击,不太对安逸有好感。因为他们的安逸,我看不见我能理解的幸福。有时候,想要接受别人的生活状态,果然是不容易的。理解和尊重,多么重要。但是,我愿意的是他们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但凡有追求,总比等死好的。(其实,这是一段混乱的语无伦次。想要删除重来,又觉得它本身很重要,那就留着吧。给自己情绪一个出口,本身也应该是读后感的一种形式)

这本书,本身是纪实叙述的一个出口吧。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就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天意垂顾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突然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聘请我担任嘉宾主持。”

所以,所有的遇见,文明或野蛮,兴盛或没落,冲突或融合,处处可见,时间有话说。

本书全程始于希腊,归于喜马拉雅山脉一端的尼泊尔,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等等诸国。其中困难种种,不曾描述的居多,即便如此,我也跟随他们一直心惊胆战。

作者本来就是去考察文化遗址的,所以基本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大多都是我不曾了解的,果然读书时期,历史课本,只是沧海一粟。我只好跟随作者的步伐,囫囵吞枣。若真要研读,必定是不能如我这般,刘姥姥附体,一边存疑,一边感叹,而应该是一边感叹,一边解惑。然而即便如此,我也是受益颇多了。读书时留下的划线和随想,已然是克制不住当时的震撼的体现了吧。也会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的感觉,到此刻,竟不知如何列举,大约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大约都和上面的某段语无伦次相关。

一是伊拉克战争。其实我们都知道当年伊拉克战争的结局,不是当事人,却知当时事,有一种原因叫大事件。“但谁能料到,去年五月,先是印度,后是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进行了五次和六次核试验,亦即在短短十几天内共进行了十一次!这不能不把世界震惊了,成了二十世纪末为数不多的顶级人类危机。”而这,竟然不是结局。当时谁能想到萨达姆最后死于绞刑。我的印象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了石油打的一场战争,已经不知道这样的知识记忆应该归于年少无知,还是年长无为了。

二是以色列。“这里要查验护照,但谁都知道,护照上一旦出现了以色列的签证,以后再要进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就困难了。”,直至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容量也没为自己解惑,为什么?因为宗教冲突?因为恐怖组织?因为……太复杂了,我大概得先补读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是恒河。“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依傍着它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他们不会离开,因为照这里的习惯,死在恒河岸边就能免费火化,把骨灰倾入恒河。如果离开了死在半道上,就会与恒河无缘。”“男人赤膊,只穿一条短裤,什么年龄都有;女人披纱,只有中老年。没有一个人有笑容,也没见到有人在交谈,大家全都一声不吭地浸水、喝水。”“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我理解不了这种神圣的信仰。生命归于虚无,有很多种方式,这种集体自杀或者等死或者朝圣,我大概会逃之夭夭,无法使内心归于虚无。与其说震撼,不如说震惊,尽管没有视觉冲击,但这也已经是我看过的我最难以接受的信仰了。

总要归来,所以我的书也就看完了。

《千年一叹》,最后我想说,生于和平,何其感恩;历史悠悠,仰视她,正视她,回忆她,探索她,适应她,感谢她,传承她,创造她。时间与历史同在,文明与自然共和。

千年一叹读后感必备


编辑针对“千年一叹读后感”的话题为你特别整理了资料,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读书可以升华我们的思想,充盈我们的知识,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心中常有波澜。 学生们读完一本书后通常会写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

读完后合上全书,仍有余音绕梁,于是忍不住想写下读后所感,若有偏颇之处,实在遗憾,毕竟考量文化对一个理工男来说,确实难度较大。

都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国人信仰钱。略带极端的话语道出了目前中国的现状,焦虑、迷茫、无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现状,甚至为了金钱丢弃了做人的底线。把人性的善良抛弃丢落在谷底,看不见,也听不见。于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拜的场景,短短的四段话,描述的场景却不时的在我脑海浮现。

这个教堂经过彻底重建,把古迹和现代溶于一体。现代拿出来的,反而是不加雕饰的原始形态,来烘托精致斑驳的古迹。在爱的领域,古今、文野、高低,没有界限。

教堂门口出现了一对对前来参拜的小学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悦耳的圣诗。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是倒着身子步步后退的。他们用笑脸对着孩子,用背脊为孩子们开路,周围的人群也都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道。

中东地区,原本是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现在却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的精疲力尽、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经遗忘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就在这哀鸿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对世界,笑容面对孩子在这里是多么的难,但这个老师做到了。不管这些孩子后来是否真的会参入民族纷争的苦难中。但在那个瞬间,他们的老师用脊背挡住了世界的苦难,用微笑感染者他们纯净的心灵。那一步步参拜之路,是充满力量的洗礼之路。这些文明之光,总是会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释。

当人们终于懂的,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头来看看中国,没有别的文明的断层,毁灭,就这么妥妥当当、摇摇摆摆的传承了五千年。但这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的本事却是各个文明都是类似的。人折腾人的本事,这一点,我们比发达国家发达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该对孩子下手啊,难道那蒙了猪油的心,扎一下都不会痛吗?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国民对于医疗,对于国家监管的讨伐。

从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现在的疫苗事件,说是说是经济日益增长,但这道德底线却一次次的沦丧。一层层的关系链,金钱链,你们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对孩子么?

企业追求利润,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为了利润开始作恶,那样的人祸简直不敢想象。不经意间想起来谷歌公司的信条“不做恶”,是的,读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很难。中国的知名企业,距离不做恶,好像很远。

有时候,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都还没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种下善的种子,那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这位老师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还是说可笑可悲的是我们?

多么希望我们能真正领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真正领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

那位以脊背开路,一步步笑对孩子的中东老师不禁让我再次感叹,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点:

医学不能,新闻也不能,资本也不能,权贵也不能…我觉得教育可以试试看。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不经意间的,翻开它,因为它的不同寻常——千年一叹。厚密的书页,尘封的书房的书柜,抽出这本承载历史的教材书。

看余秋雨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这本旅游日记,记录了作者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俯瞰整个中原大地。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千年一叹》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叹千年谈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

“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居然是绿色!”这是余秋雨先生在贴地考察北非、中东、南亚的恐怖主义蔓延地区后,到达尼泊尔写的一段话。从两河流域开始,作者许久没有看见正常生活的模样,来到干净的尼泊尔,心中的感动可想而知。经过这难以重复的数万里的文化考察后,《千年一叹》成书了。

从这本书中能看出,那么多古文明的发祥地,无一例外,都已衰落。在它们面前,如今世界上有些特别发达的地区,完全年岁小,资历浅。而这些古文明发祥地的年岁,却成了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而且麻烦的是,年岁越高,矛盾越突出。

宗教的冲突,会带来文明的衰落。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因宗教不和而冲突不断。在耶路撒冷,三个宗教交缠,在剪不断理还乱的重重矛盾环境下,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极端主义趁虚而入,神圣的耶路撒冷在现代又成为最大的是非之地。这里的人们对任何陌生信号都有一种超长的敏感,三大宗教都把精神终端集中到这里。耶路撒冷实在累得气喘吁吁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生活负重累累,根本无暇关注古老的文化,更不用说文化遗址的保护,文明的传承了。

古文字的无法解读,也是文明衰落的原因。在埃及,欧洲人做了不可饶恕的两件事。凯撒攻占埃及时,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七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包括那部有名的《埃及史》;罗马教皇禁异教,驱散了唯一能读古代文字的埃及祭司阶层,很快所有的古籍、古碑就没有人能解读了。文明的断残不是已经毁灭的城郭,而是一片片黑黝黝的文字不知其意。埃及文化只知如何衰落、离开,无法知道它如何构建、到来。伟大的古埃及文明,留给世人的只有扼腕叹息。

作者这一路走来,几乎所有的古文明发源地无一不败落。而这些文明,曾经无一不是灿烂伟大。是因为盛极必衰吗?

如作者所说,“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征战十分残酷,因为彼此都在艳羡、嫉妒和畏怯,一旦征服就必须把对方的文明踪迹全都荡涤干净。正是这种文明之间的远征和互毁,灭绝和复仇,埋下了极端主义的种子。于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因为每个文明都太过强盛,所以仇恨就越深,衰败得就越厉害。

而中国却是个例外。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只想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经典。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理性、平衡、适度、普及的态势,加上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与古文明之间的互争互毁。这应该是中华文化历经苦难却没有与现代文明阻隔的原因。

虽未亲历,但和作者感同身受。对那些衰落的古文明感到惋惜与痛心。幸好,中国古文明尚存。让我们跟随车队,越过峡谷,慢慢驶入写刻着令人屏息的大字的白石大门。带着欣喜,带着责任。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在千年之交,作者余秋雨与凤凰卫视一行以希腊为起点,中国为终点,探寻文化的足迹。在世界文明史中,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的中华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奇迹,是必然的。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一直认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我们的这个世界非常合适,而作者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着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文明,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做得很好,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包括日本和朝鲜,他们的祖先也都是中国人。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现在的新中国也光荣地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对那些盘踞在南沙群岛等地的外国政府并不采取武力的手段,只是再三地要求他们和平撤离,只有他国军队向我军开火时才进行自卫还击。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既维护了和平,又不失我军的尊严,非常好。但这要是发生在美国,早就借机开战,把东南亚轰了个底朝天了。

作者从中东一直到印度,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争与冷战造成的荒芜与贫困,而在军事方面我国一直十分低调,只是偶尔才会举行和平军演,非常低调,这点很值得中东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借鉴。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古代帝王,在国富民强之际耀武扬威,攻击他国,毁灭了他国的文明,自己的.国家也遭受重创,最后使得国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真是两败俱伤。

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文明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裁者的工具,而文明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战争让文明胆寒,作者余秋雨也多次在书中强调要维护和平以及和平对文明的重要性,我也希望所有国家都能放弃军备竞争,保护和平,给古老的文明以最好的保护!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无声的叹息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平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如今也只有中国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华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都是依山傍水而发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却因种种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让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时,文明还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文明虽因野蛮而生,但也会因野蛮而死。连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都会使得一种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也许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欢战争,结果也是一样,被其他同样野蛮文明灭亡了。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亚述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它的连年征战给周边文明带来了不小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华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避开野蛮,同时也要抵抗外来野蛮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想要人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一次火山喷发,庞贝却变得不堪一击:滚烫的火山灰埋没了这座城市。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则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样因为野蛮,所以也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个文明能真正击败自然和野蛮呢?我想,一个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文明世域延续千年的漫长路途,惩戒的锋刃和贪婪的箭矢以耻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残败的迟暮下幻灭,渐渐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众叛亲离之际,独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叹息的笔尖下,圆明园破碎的垣柱,为岁月所勾勒;大流士宫殿兀长的裂痕,为时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叹息,阅览的是文字,铭心的是文明。

倾听爱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视埃及边境森森军容,文明的陨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诠释,余秋雨先生以坚实的脚步,迈向文明残存的圣地,寻觅文明千年的讯息。已逝的滚滚黄沙,忘却遗留的远去背影。千年一叹,咏叹不止。字里行间的情所依恋的是湮灭于战争之下的废墟。文明与私心的斗争何时归回于尽止?回溯昔年,先人耗尽毕生心血创造了文字、语言,以友好的沟通缔结生死契约,但也正因此,才铸就文明的毁灭。千年一叹,所叹息的正是那为终结之光照耀的文明。回首今世,我们依赖的现实,终将沦为后世人眼中硝烟般的遗地,或是天灾的降临,或是异域的侵击。人性的蠕虫蛀蚀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侵食我们的现实文明,无休止的破坏,最终必将迎来灾祸。我们期盼碎石瓦砾间能诞生希翼的萌芽,在饱经风霜之时,给予故地生机。千年以来,多少文明经受着苍凉、荒芜。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发出感叹:盛极必衰吗?当希腊帝国厮杀于血之洪流,中华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沉默,中华文明免遭战争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仅仅作为文明的见证,心灵的宽慰,逝去在文明之峦的顶峰,化为叹息。等待千年之后未来的发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叹息归结于此,文明之海几近枯竭

千年一叹,叹于心底,叹于脑海,出于对文明悲愤写作成书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灵魂为众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9

闲暇之余,便有了找本书看的想法了,翻翻书橱,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忽的跃然眼前,本就喜欢阅读些文史方面的资料或书籍,而这本《千年一叹》也恰恰是述说着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史事,也就有了兴趣,好吧,就是它了。

《千年一叹》是本散文集,主要是收录余秋雨随着凤凰卫视一行记者和主持人,遍访希腊、埃及、伊拉克、伊朗等一些文明古国途中,或者是到了该国之后所见所感而编撰成的文集。看着集中的文章,感受着期间的文字,仿佛自己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漫游着这些国家,他所感受到,所触动到的事物,就在我的眼前一般。余秋雨一路游访的国家,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文化不断的积淀,交融、同一;而历经悠久沧桑历史的国度,现如今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余秋雨抱着这样的疑问踏上了寻访之路,而我同样带着那么一丝好奇,在书中寻找着答案。

文明是什么呢?人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类灵魂的寄托?抑或是人类努力着要在这时间、空间都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呢?会不会犹如孩童在沙滩边堆起的那绚丽无比的沙城堡一样呢?海浪一过,遍地虚无。在书中,余秋雨毫无掩饰的表露出对哪些历史古国的失望,希腊的平淡,埃及的变迁,两河流域的没落,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几乎泯灭,还有就是那个地方无穷无尽的贫穷。余秋雨说,当他看到在巴基斯坦的路边,数不清、看不尽的赤脚在乞讨,那泥砌的房屋。在印度,看到恒河里一幕幕的惨状。他无法释怀,这里竟然就是和中国齐名的文明古国,这里就是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去取经之地……文明、岁月用着残忍的手段破灭着辉煌,纵容着凋零。而这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必然。千年之下,尤可一叹。

中国也是有着悠悠五千年岁月的文明古国,我在惊叹于我们的祖先保护、保存我们民族的机智和手段的同时,也在想着文明的传承。多说历史无用,但是如若可以,为什么不向我们的祖先们学习呢?中国五千年,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生活的人都有过精彩的演出,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以及别人的生活中的遗憾,过失,错误,都一一归纳,甚至是做出分析,如何补救或是避免。古云: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哀后人矣。积极学习中华先祖千辛万苦得来的经验教训,去其糟粕。这其实也是文明的一种传承形式呢,我希望,在中国千年无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0

望着这沉甸甸的题目,心中感慨万千,不知该从何谈起。《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是这一段时间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学者余秋雨。

最早听说余秋雨,是沸沸扬扬的封笔传闻;最早读过他的文章是《山居笔记》;最早开始羡慕他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读《山居笔记》时,觉得这是一个淡泊的人,性子凉凉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来,不怕失败却也不过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个接着一个,自然流出。年轻的我不见得喜欢这种风格,因此没再尝试去读他的别的作品。

几届青歌赛都邀请余秋雨做综合素质的评委,让我对他的好奇越来越浓,好感越来越多。记得不论题目出到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不曾瞻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真是哲理,学者的气质与魅力就来源于此吧。更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所谓的"西部歌王"望着别国的国旗竟然说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啊,啊,啊!一个稍有爱国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学者余秋雨,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大怒道:"这个答案让观众和评委感到痛苦。"好,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书读完。先是《行者无疆》,写的是余秋雨游历欧洲所见所闻,有意思,大开眼界。接着读《千年一叹》,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异想天开地希望那种时间机器能把我送回到历史的每个瞬间,让我去瞧瞧《荷马史诗》中宏伟的战争场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诞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说他对于这本日记体的游记没有做过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览完毕回到旅馆开始写下一日的感言。"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的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的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感谢作者,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又是靠平日怎样的积淀呀。至此,我真正成为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千年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岸曾经伫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流传至今;美丽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吗?敬畏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智慧与创造能力。遗憾吗?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希腊只是立在曾经的希腊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破旧的开罗城,毫无保障的人身安全,号称四星的旅馆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可口的食物。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如今真实的模样。

希腊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小国、弱国。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散,埃及人更闲散。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努力地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一半,庄稼是由着性子乱种,收获只够糊口即可。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在近代都曾被外国列强奴役压迫过,包括我们中国。现在这些文明古国更多代表着落后与贫穷,难道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没有遗传下来?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1

家中有一本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千年一叹》,以前并未认真读过。今年寒假,我有了时间细细品读,被这本游记深深吸引。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一行人从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出发,经埃及一路向东,经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印度,最后回到祖国。余先生在旅途劳顿中每日写一篇文章,讨论当地文化,思索文明奥秘。

读过他作品的人不难看出,余秋雨的笔触一向优雅细腻,书卷气很浓。但是这本书是在远离静雅书斋的滚滚车尘中写作出来,没有任何后期的修饰和改动,也没有身边取之不尽的书籍资料,所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纯朴,带着一丝糙粝,但更多的是最新鲜的思想结晶。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晴糙粝。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渍都留着,图个真切。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先生在伊拉克的文章。伊拉克有着底格里斯及幼发拉底两条大河的滋润,是两河文明的摇篮,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那时的伊拉克还是萨达姆统治的时期,伊拉克战争还未爆发,但在余先生的笔触下,我看到很多文明古迹被遗忘和毁灭,西方文明在这里被深刻排斥,宗教之间的纷争从未停歇.,百姓的生活难以得到保证.....我从余先生的文章中,读出了他对这篇土地未来的深刻担忧。不幸的是,余先生一语成谶,十几年后的今天,那片土地的现状甚至不如余先生涉足时的样子。

在一篇篇文章为我勾勒出的精神世界中,我明白了,文明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美丽又脆弱。我感到幸运,因为与我们中华文明同期诞生的其他文明,到现在早已支离破碎,唯独我们的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饱经风霜,却从未断绝。我们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并积极去故纳新,开拓创新,让我们华夏文明在世界的东方继续熠熠生辉!

相信《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千年一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