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微电影爱的回味观后感:一本订制书,四个有心人。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微电影爱的回味观后感:一本订制书,四个有心人,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是围绕在自己身上的父母的爱。这部《爱的回味》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事情,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短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在微电影《爱的回味》中,年轻的幼儿园老师在陪小朋友们做分享礼物的游戏时,收到了母亲发来的微信,说是专门做了她喜欢吃的玉米排骨汤,想让她下班后回家吃饭。可是她托词回复妈妈说不能回家了。随后,她发现名叫未未的小朋友在和另一位小朋友争夺一本书,便过去询问缘由,原来是未未不肯同别人分享妈妈送给他的一本书。

这本书引发了老师的好奇心,老师和未未商量后翻看起来。原来这是未未妈妈专门订制的私人专属图书,主要内容是未未的成长记录,以及妈妈要对未未说的心里话。老师看着看着,眼睛渐渐湿润模糊了,书中插图中的妈妈似乎就是自己的妈妈,而小孩就是自己,小时候年轻漂亮的妈妈给她梳头发、喂她吃东西、和她一起跳舞等情景一一在眼前重现。于是在幼儿园放学后,她马上给妈妈打电话,答应回家吃饭,并要再看看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的照片。

简而言之,微电影《爱的回味》就是说了一本特殊的书和四个有心人的故事。

第一个有心人就是未未的妈妈。

她用订制私人专属图书的方式,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记录下来,这本书始终都将是母子间的连心桥,也是家庭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个有心人是未未。

他虽然还年幼,但已经懂得珍惜母爱,知道妈妈专门给自己写的书不是普通的玩具,不能与别人分享。

第三个有心人是幼儿园老师的妈妈。

她想女儿了,想让女儿回家陪陪她,但知道女儿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妈妈了,于是就做了好吃的吸引女儿回家,可谓思女心切,用心良苦。

第四个有心人就是短片中的主角幼儿园老师。

当她看了未未的书后,马上就能够联想起小时候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说明她心中一直都有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能够体会到小时候自己离不开妈妈,现在妈妈老了,需要自己更多的陪伴,于是最终()决定答应妈妈回家吃饭。

这部短片取名《爱的回味》真是意味深长,一位母亲写给幼儿的书,既然能够引发已经成年的幼儿园老师对母爱的回味,也就一定能够引发所有成年人重温母爱,回报母亲,这就是回忆与记录的价值所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文/马庆云

中国当下,不能拿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这话虽然伤及中国左右两派,但却符合一个整体论原则。中国自49年以来的社会,并非是一个前后割裂的政治脉络,而是有着起承转合关系的,这里边,一脉贯之的,还是吃饭的问题。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吃饭,吃不饱,但大伙吃的差不多差;后三十年,用个人主义的方式吃饭,有的吃饱了,而且吃的非常好,有的吃不饱,有的吃饱了但吃不好。这六十年,终究还是吃饭的问题。所以,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与其说是民国史,不如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是国人在吃饭之余,对吃不上饭的一种焦虑。

49年以来的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全民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后三十年,则是用个人主义的方式让一大部分人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向大托拉斯资本主义的转化,从现在起的三十年,也是哲学上说的,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化的三十年,则是怎样监控托拉斯主义、完善反垄断社会法则、将托拉斯主义产生的资本以社会福利的方式向曾经勒紧裤腰带已经六十年的底层转移。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陈力主导创作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应运而生。

该部电影,显然在关注前三十年的吃饭问题,并试图通过邯郸伯延这个小地方来管中窥豹。为了更贴近吃饭问题这个主题,影片时间截口直接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巴年一九六二年。饥饿是这部电影以后可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的最有价值的符号,与之相比,周恩来这三个字,只是一个政治化的符号,用这个符号来完成影视作品立场性正确的总局需要。

与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相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编剧无法选择底层和高层两个阶层如何面对饥饿这个双线套路推进故事,因为底层如何面对饥饿这条线地推进,必定面对建国后的政治不正确等诸多审核问题。诚如一些野史中所言,一九六二,依旧如一九四二一样,饿殍遍地,流民四野,如果将这些展示出来,一定是我们当下的影视审核制度所不能容忍的当然,我坚信,这种不能容忍,会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陈力主导创作的一九六二饥饿电影如何展示这种饥饿状态,便成为该部电影是否具有电影史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了。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影片通过周恩来这个符号化的人物的眼睛,观看到扒光的树皮、树叶,并通过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女孩的嘴巴,告诉观众,吃树皮、树叶,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影片甚至于以最温和的方式向周恩来送递糠做的窝窝头,并最善意地希望总理在只喝树叶汤的时候,能减少饥饿。这种以爱总理的方式传递社会价值与历史信息的方式,无疑合理地躲避了总局对影片政治性正确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宏大历史事件之下的细节叙事,陈力主导创作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忘直接将镜头对准采摘树叶、水煮树叶和吃树叶的整个过程。这幅全景图的影像学价值颇大。乃至于影片后半部分,用周恩来的追问原先的棉花地为何要种红薯来引出一个历史性真实在饥饿的年代,红薯乃至于红薯秧子都可以充饥,而且是做有效的充饥方式之一。

吃糠咽菜,是拉不出屎来的。影片用邓颖超给村民们送开塞露这一桥段讲出这一历史真实。长时间食用这些东西,不仅拉屎困难,甚至于会出现活活憋死的状态。历史记载,明朝饥荒时期,很多人食用观音土,最终活活憋死的情状。当然,一九六二,也并不会也不可能会比明朝饥荒幸福。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愿意或者也没有能力用绝望的死亡来实现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我想,陈力可能太女人了,建国后也可能太爷们了。

如果说《一九四二》的价值所在,那便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为何救灾不力的一种整体性观察,尤其是对上层建筑的观察。这种观察,涉及到民族性上的劣根性问题。作为建国版《一九四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必须要对为何出现灾荒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解答。该部电影,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出了一个显性答案和一个隐性答案。

显性答案,是通过影片人物之口说出的大伙吃大食堂的时候铺张浪费,有多少家底都会折腾干净的。而作为隐性答案,则是中国的农民太过于淳朴善良了,以至于国家牺牲他们的利益作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将粮食所产生的商品学价值都调配到工业上去了。这个隐性答案,以伯延农民一心一意为党中央着想的方式挑明。

其实,周恩来等人的伯延调研,与其说是深入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不如说是,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一次危机公关。建国后,需要迅速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毛泽东等一批政府决策者,大多农村出身,他们很清楚粮食的亩产量。为何对各个公社放卫星一样的亩产万斤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呢?因为他们需要农民放卫星,这样,才能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实现粮食的大额的上缴,这种上缴,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这种积累,在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大量死人的事情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只能暂时停一停。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几百年后重新认知,才能进行合理的分析,不能简单抨击或者无底线唱赞歌。这段历史,与英国历史时期的羊吃人运动一样。任何的资本主义,不经过这个阶段,都很能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似在歌颂伯延老百姓的质朴、无私,实际上用隐性的方式说出了,中国当年的资本积累方式的群众基础问题。

值得思考的事情,是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用让绝大多数人吃不饱饭的方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有了后三十年资本市场的快速腾飞。前三十年,甚至于以饿死人的方式,完成了国家基本上全部的工业体系的建设,才有了,后三十年,基本上没饿死人的工业体系带动整个社会基本上吃饱饭的状态出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重温前三十年的历史,并且将这种思考浓缩到周恩来在伯延四天四夜这个具象的符号中来。

后三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主流思潮中,开始出现对前三十年的批判,尤其以人道主义的批判居多。个人认为,这种批判,在这个建国六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出现,它的价值正在于,催促社会转型,要求在未来的三十年内实现资本市场成绩的全民共享、实现社会福利的合法普及、实现对每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这些实现,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重新面对与讨论吃饭问题,是有哲学价值的。

从影片的拍摄手法上来讲,该部电影的导演镜头调度不差,故事的起承转合基本上贴合了电影审美的需要,影片置入感很强,建议观看。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8日上午,党委组织我们在老城区青年宫影视中心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述了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用四天四夜时间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通篇见微知著,催人泪下。总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我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点成长经历,谈一下自己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动力平衡认识。

一、权力和爱的平衡。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权力和爱是天平的两边,权力越多,爱就越少,权力越小,爱就越多。的确如此,总理在邯郸伯延公社的四个昼夜,走街串巷,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和老百姓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包含了多少对老百姓的深情厚爱,总理把招待自己的红烧肉分给壮劳力吃,自己和百姓一起喝菜汤,吃窝头。总理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发号施令,却赢得了百姓最真挚的爱。总理即将回去时,连弟奶奶用自己的棺材换来一碗拽面,把当政者与老百姓之间爱和权利的平衡推向高潮。总理含泪吃了这碗拽面,私下却安排工作人员把连弟奶的棺材送了回去。这碗面是老百姓对总理爱的最高回馈。联想到这些年我们有极个别官员下来调研,警车开道,不到田间地头,只住宾馆、酒楼,他们运用手中权力呼风唤雨,搞潜规则,谋取私利,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尊敬和爱意。像原铁道部张刘志军,数年来运用手中权力大肆贪污受贿,怎么会和群众走在一起,他早已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在他心中很恐怕早就没有了对百姓的爱,有的只是对权利的欲望,把权力看做是敛财的工具,玩权力游戏,玩金钱交易,还哪里有一点点的爱。当然权利的对面是群众对他的爱戴也越来越少,对他的恨越来越多,你心中没有群众,群众心中自然也没有你,群众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也会选择,也在选择,哪些官为百姓说话,哪些官为特权人士说话,其实谁也不傻。权利和爱的天平是非常准确的,不容丝毫马虎。

想到我们监狱新的党委班子成立后,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譬如给职工发放生日卡,组织职工带薪集体休假,成立红白事理事会,为学习优秀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等等,这些举措按道理说,不是政策规定的,可以不做,但党委做了,这就是爱,爱是恭下身子给的,离群众最近,群众接受的最直接,感受最真、也最深。当一个领导把手中的权力转换为爱分享给群众的时候,他就在群众的心中站稳了。因为群众是最容易感恩的,最知道谁是真的在干事业,谁是真的在玩弄权力。

二、调研与决策的平衡。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是一语中的。调查的真谛就是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其实很多问题是在调研过程中探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调查越细致越准确,决策就会越正确。总理在邯郸伯延公社调查,其实就是在解决农民的饿肚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吃饭方式问题,是否还保留吃食堂饭的问题。如果调查不到真实情况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方法,虚假的信息只会带来错误的决策,会误国误民。总理在邯郸伯延公社调查过程中,总理一步步揭开以村主任凤林为首的村干部善意的谎言,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捕捉细节、去伪存真的敏锐的洞察力对今天的我们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了解到伯延公社的真实情况,靠的是真心、真情和真诚。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不正常。总理善于从细节入手,给小王老师穿鞋,去二挺家串门,一步步剥开伯延公社的庐山真面目,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感动。反观我们当前极个别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讲面子、走过场,听到好的心里就乐,听到差的嘴上就急,只愿听恭维的不愿听刺耳的,调查过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愿去碰触埋在地下的但危害极大的潜雷。追其根源,就是得过且过,满足现状,维持既得利益,出发点就是不准备解决问题,那么调查就不会有结果,决策也是应付上级和群众而已。如果是真心为群众办事,领导就会想方设法发现问题,这就是说还要涉及到一个调查方式的问题,老一代领导干部曾经下乡蹲点,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能更多地了解到真实情况。大家都知道一个最基层的单位不呆上一段时间是看不到真实情况的,只听汇报永远是有水分的,亲眼看到的尚且有假,更别说是在办公室听汇报了。据有关报道讲一个县在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粮库时弄虚造假,粮仓内上面是粮食下面是其他东西,事实是已经把库存的粮食卖了,套用国家的粮食储存经费。

上级领导想调研到真实情况,是需要技术的,哪些人会说,哪些人敢说,在什么情况下敢说是需要明察秋毫的。影片中德胜、二挺是敢说的,是想说的,但却是被村主任凤林压制和排斥的,村主任凤林把想说真话的人关在邮局后的窝棚里不让出来见总理,与现在领导下来检查时把害怕放炮的人软硬监视起来何等相似。影片中凤林压制和排斥他们的理由是为国家着想,为总理分忧。现在的个别领导可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们是怕真话到了上级那里自己会掉了乌纱帽,是在为弄虚作假。其实现在领导想听到点真话还真的很难。当然真的为群众考虑想听到真话也不难,周总理不是听到了么?关键看你是不是真心为群众办事请,想不想真正解决问题,如果调查不到真实的情况就没有正确的政策和决策,到头来只能是形式主义,瞎指挥,更是铺张浪费。影片中,通过总理和毛主席的半夜电话,第二天就雷厉风行解散了大食堂,这些都是我们多么需要学习的和借鉴的呀。这才是办实事,真调研呀!

在心理咨询行业有这样的规定,就是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和安全设置,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对一的,除了家庭治疗,咨询室是不让第三人进入的。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需要用三到五次建立关系,如果没有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信任关系,就没有真正的咨询。不信任你能对你说埋在心里最真实的秘密么?设置不安全、不保密,说些真心话就会被弄得满城风云,谁敢说?影片中总理在让二挺说实话时是解决了二挺害怕报复的后顾之忧的。

所以说决策容易调查难。

三、惩罚与自责的平衡。

如果从心理动力理论分析惩罚与自责关系,可以这样阐述:当一个人犯错误时他一定会自知理亏,理亏就会内疚,内疚就会自责,自责就会向内探究,去探究自己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怎么去纠正和弥补,最后会自行调节和纠正偏差。所以自责是一个人向内心世界自我探索的重要工具和动力,如果这时候进行不当的惩罚,人的本能会把所有力量来对付这种惩罚的外力,向内探索的力量就会骤然减少,进而运用自己的防御机制进行合理化,反正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谁也不欠谁,下次还这样,唯一不同之处是今后的错误会犯的更加隐蔽和巧妙。这样反而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最好时机和动力。影片中当总理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给了百姓认识自己错误的机会,总理没有指责,却用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让他们在内省的同时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总理在处理伯延村委领导干部犯错误时也没有随意惩罚,而是用了另外一种非常高明的方式,结果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村主任枫林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有一些占了公家便宜的人也痛心疾首主动交代自己的问题,从而很快解决了多吃多占的问题。由此想到现在极个别领导干部带着情绪工作,带着官架子工作,不做调查研究,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拿老经验看待问题,动辄就批评、指责、埋怨、处罚,不讲场合也不考虑后果,结果群众有意见,问题没解决。影片中总理走了,群众哭了,那是真心的泪流,群众此时此刻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向内的力量,向自己的内心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依恋周总理?

影片看完了,忽然想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此来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并借来自勉!


微电影爱的奉献观后感


微电影爱的奉献观后感(一)

中央一套《爱的奉献》赈灾特别节目,虽然是重播,我们了第二遍,可是我们都看得很认真。

四川地震,牵动了中国甚至世界人民的心,每个人都关注着四川一带每天的动局,生怕有更多的人失去亲人,也盼望有更多的人坚强的活下来,他们是伟大的,他是最勇敢的,他们敢于与死神作斗争,他们坚信,总有人会来救他们,没有人会把他们遗忘。

天灾无情人有情,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这次强震,世界震撼,每个人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迫切想重建他们的家园,虽然原来的天府之国没有了,但是大家万众一心,会有更好的天府之国展现在他们面前。

有一位女民警,叫蒋敏,他的母亲和两岁女儿都因为这次地震不幸遇难了。身为民警的她,并没有赶回家去,而且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照顾好每一个身边的人,在镜头里,我们看到她正在帮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盖被子,走出棚子,连续工作了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蒋敏似乎支撑不住了,终于在棚外昏倒了,当天,她也来到了节目的现场。虽然她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两个人,可是我们不会让她内心感到孤独,因为中国13亿人都是她最亲的亲人。

四川大地震,感动天,感动地,感动所有人,有这样一幕,在一片废墟前,一位妇女大号着:"王芳,王芳,你回来呀……"这叫声多么凄惨,听了多让人心寒,失去一个亲人心有多疼?

再疼的伤痛,也有我们来抚平,由我们13亿人抚平,由全世界抚平。每个地区都加班加点赶制灾区所需品,飞机在天空搭起一条生命线。

即使再黑再黑的黑暗中,我们也会为你们挖出一线光明。

微电影爱的奉献观后感(二)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了美丽,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你的呼喊刻在我血液里;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相信生命不息,与你祈祷一起呼吸,我看不到你却牵挂在心里,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意义。"

2008年5月13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在地动山摇的瞬间,一排排房屋变成了废墟;一间间明亮的教室变成了瓦砾;多少亲人啊,骨肉分离,家毁人亡!我们的亲人被埋在那一层层的瓦砾下,渴望着生还的最后一线希望,他们那一声声带着希望的呼喊,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血液里。

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把运筹帷幄的总指挥部设立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们的子弟兵、志愿者从祖国各地自发的奔赴一线,为汶川被山石掩埋的道路,凿开一条生存之路;为我们的亲人送去救命的食粮!我们只有一个目的一个口号:向前!向前!向前!通路!通电!通讯!亲人们啊,你们在死亡线上,而我们就在你们的身旁!

每一分钟都在发起生命的总攻;每一秒钟都在与死神直面较量,我们的子弟兵们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奋力的抢救着我们遇难的亲人。我们的亲人们啊,挺住!我们有13亿双手伸向你,一定会把你拉出死亡的魔掌!亲人不哭,汶川不哭,祖国不哭!我们会胜利!亲人加油,汶川加油,祖国加油!我们都是你们永远的亲人!

全国上下,无论老少,献出自己的爱心,拿出自己历年的积蓄,帮助我们的亲人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我们的亲人们啊,你们看见了吗?擦干眼泪,天若无情人有情!我们凝聚在一起,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一元、五元、二十元……这捐款虽少,但含着我们的心愿,亲人啊,我们的心跟你们在一起,我们生死不离!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搭起我的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创造奇迹,大山毅然举起。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天裂了去缝起,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已经很久没进电影院了,现在网络这么方便,想看什么只需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找到,不过看电影跟网上看还是差别很大,电影银幕那种情景逼真、让人震撼的效果是电脑无法比拟的。我被这部电影中许多似曾相识的“公共食堂”场景深深打动,把我的记忆拉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年代……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其实比电影中的情景要苦难得多, 那时候谁身上没有几块补丁?哪个人不是面带菜色?除了极个别干部,哪里能见到这么多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的社员!当然,电影是艺术,艺术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不能去吹毛求疵。电影对周总理形象的塑造基本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亲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的。

现在回顾那个年代,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情景,公共食堂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产物,起始于1958年,刚开始时是办得非常红火的,以生产队(即现在的组)为单位开办的食堂,所有社员统一就餐,原来分析居住农户也全部搬迁,集中到一个大院 生活住所谓的“居民点”我们生产队没有条件扩建居民点,而是挤住在别的社员家。1958年是个农业大丰收年,但由于青壮劳力大多被无偿外派修水利、修铁路、炼钢铁,所以生产队劳力严重不足,许多庄稼来不及收割烂在地里,特别是作为大半年主食的红薯,几乎没有收回。到1959年下半年,粮库基本空虚,社员只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加上当干部的贪污粮食成风,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由于饥饿,社员无力干农活,尽管天天被干部逼迫下地干活,但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想获得好收成根本不可能。到1960年,饿死人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能吃的野菜、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有的地方甚至吃观音土,再后来,公共食堂只剩下一个空壳,食堂难为无米之炊,已经是不解散的解散了。

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食堂过的第一个春节 ,生产队60口人,杀了头36斤的年猪,满满的坐了6桌,大人们都把几片肉省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到是无忧无虑打打闹闹过得很开心。以后的春节那就没那么幸福了,没有好菜不说,饭也是杂粮的,每人定量一小碗,两、三口就能扒光,根本填不饱肚子。

其实那个年代除了贫穷与饥饿,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还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霸道,生产队的干部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有时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比如看到哪个人不顺眼、“不听话”顶撞了他,一句“不准给饭吃”就断了人家伙食,看谁敢违抗!而他们自己,虽然不可能花天酒地,却也绝对不会饿肚子,所以“饱汉不知饿汉饥”,高兴整谁就整谁,干群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回过头看大跃进,公共食堂,当时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严重脱离了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实际,还有就是过高估计了干部社员的思想觉悟。政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急于求成,以为实现共产主义也像打几个大战役那样容易实现。好在中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了错误,否则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任何一段历程都有它发生的前因后果,后来人总是那么智慧地点评当年的历史,其实,换了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未必就是“诸葛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是在于提高现代人的科学决策能力,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避免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为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所谓政绩而扼腕叹息!

四个春天观后感精选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深入我们的内心,观看结束后我们可以尝试动笔写上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有“感”无“观”,就如同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那么应该怎么写观后感呢?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四个春天观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1】

四个春天,四个年份,一段共同经历的人生之旅。影片开头便未见其像,只问其声。鸡鸣狗吠声响起后,一段用于葬礼的悲伤吟唱,将观众拉入了影片中的人生旅程

影片中的镜头语言饱含人物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影片中多呈现空镜头。这些空镜头除了暗示时光流逝之外,还起了暗示人物情感的作用。姐姐去世的情节可谓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姐姐去世后的第一次祭祀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导演于是把镜头转向了天空。这段空镜头中,黑压压的天空占了镜头的四分之三,镜头中的乌云缓缓移动,渐渐地吞噬了白云。一颗枯树、一栋老屋,在这片天的映衬之下显得越发凄凉。影片中的人们在祭祀姐姐时,虽然都没有痛哭流涕,但这一空镜头足以暗示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状态,同时也将观众内心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随时迸发。

《四个春天》是一部导演以父母的家庭生活为主要背景的记录片电影。影片中的仰拍拍摄方法,无形之中透露着导演的个人情感。影片中,在表现父母的勤俭持家的品质时,导演一律采用了仰拍的拍摄手法,这无形之中向观众传递出导演心中的父母高大的形象。导演本该客观真实地表达情感,导演情感的介入也许正是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但也正是因为导演情感的介入,使《四个春天》这部影片充满了更强的抒情色彩,也更能激起观众内心对家的情感、对岁月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除多种镜头的交替运用,影片中还大量地使用了画外音。

影片以父亲在影片将父亲在楼道里跑步,开始了对第一个春天的叙述。导演将镜头固定,以俯瞰的视角,将父亲在楼道中的一举一动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随着父亲不断地在镜头中出现又退出,电影的镜头不断地在全景和空镜头中来回切换,制造出了一种重复的效果。一声声鸡鸣和父亲跑步声的出现,则又给重复的画面添加了重复却又和谐的声音。这些看似无聊的重复,给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基调,也似乎在暗示着观众生活本就充满了平淡和重复。

影片前段,鸡鸣狗吠之声常常被作为画外音,鸡鸣狗吠声在乡村生活中随处可闻。因此,影片前段的这些画外音,并没有使影片显得嘈杂,反而给影片增添了乡村的生活气息。同时,影片前段的画外音并不多,鸡鸣狗吠的画外音,则因此使导演拍摄下的生活显得更加安静宁和。

影片中段,鸡鸣狗吠的画外音减少了,父亲的演奏二胡、笛子声音成了大多数镜头的画外音。二胡、笛子的声音都具有悠长、富有抒情性的特点。以父亲的演奏声为画外音,一方面可以保证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父亲的演奏声必然带有父亲的内心情感。因此,这种画外音的运用也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父亲内心的主观情感,观众由此可以对父亲的蕴藏的情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加了观众对影片的参与感。

影片中的燕子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因此,燕子南迁常常象征着游子归家。《四个春天》便运用了这一象征,在海报上安排了燕子飞翔的图景。其次,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燕子到父母家筑巢的场景。燕子喜欢安静,如果家中气氛总是想和温馨,燕子便会选择在此筑巢,所以燕子筑巢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幸福。影片中提及燕子多次来父母家筑巢,因而可以推断出,父母家的气氛总是幸福祥和的。这一层意象加深了影片表达的主题人生尽管充满了酸甜苦辣,可生活的基调还是平淡的。

岁月悠悠,人生如梦。四年对一个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一个小片段。然而,《四个春天》让我们透过四个春天,看到影片中人物的人生历程的缩影。父母的处事态度和生活方式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本质是平淡美,姐姐的去世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流逝,看到了生命恍惚间可能会唿啦啦似大厦倾,最终好似黄粱一梦。

影片中的父亲和姐姐都唱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面对时光的无情奔走逝去,父亲和姐姐的坦然让我心生钦佩。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好似一曲岁月忧歌。听者还在为忧歌哀伤着,而歌者已对时光坦然。逝去的时光永远不会回来,离开世界的人也不可能再相见,那就轻吟岁月的哀歌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生活还是要继续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2】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部纪录影片《四个春天》。从2013年到2020年的每个春天,长达四年的拍摄,真实地记录了父母朴素如诗的生活点滴。贵州青山绿水间的鸡鸣雀叫,燕子呢喃,时光中的一屋两人、三餐四季,随时随地唱起来的歌,跳起来的舞,过年团聚的书法对联,鞭炮烟花......缓缓地雕刻出了一个幸福家庭近20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和人生的得失起落。

这份真挚、不加修饰流动于镜头内外的亲情,唤醒了我久违的美好共鸣。这种记录的延续,变成了另一种感动。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父母,让内心为世俗困惑的人们,放下了无止境的欲望,回归生命的简单,把当下生活过得有趣有温度起来,获得一种自力更生和怡然自得的幸福感。

小时候我们积极又向上,长大后的我们又佛又丧。照百步人生来看,我们还有大把平凡的时光。学会探索生活的乐趣,保持敏锐的感知力,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所以大家要记住面对苦难中微笑的脸和奋斗的姿态,那源于一种乐观认真的生活态度。(李莉莎)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3】

我喜欢这本书,特别喜欢。我觉得每个人的诞生都是随机且不可复制的,每个存在都有独特的价值,都应该有与世界相处的独特体验,都可以把这些体验表达出来。

被作者细腻又生动的描述所打动,不管是贵州的山水还是会贵州的人,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贵州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每一个章节都是引人入胜的画面,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论文笔真是有太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喜欢作者的父母,一辈子经历苦楚和风雨,在生活的磨练里从未倒下,有的都是两个人的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他们植入心底的爱情。我很惭愧,也很羡慕,羡慕父母亲的相互支持和理解,有共同的爱好和信念,即使生活很苦,但也觉得甜。有各自的爱好兴趣,懂得对方的不容易,互相理解和体贴,这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吧?当然,也有很多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无言的爱,总是在默默守护妥帖安放,妈妈去沈阳看女儿,下飞机在机场时,女儿看到的妈妈简直就是行走的杂货铺……类似的举例说明太多了,每一个画面都令人感动。

我也羡慕作者有值得一生的朋友,老帅的刻画真是深入人心,他的生活经历也令人倾佩。生活再忙再苦再累,也要慢慢计划亦步亦趋,从未放弃过自己心底的梦想,就如作者这般。

我突然明白,如果没有自我净化的决心,一直渴望的个人“自由”,乃至在生活中艺术化的自我放逐,不过是无聊的自悲自怜,是逃避为人责任的借口。心中长鸣的喟叹,并非我个人独有,而是每一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悲歌。若只是廉价的自我感动,在这茫茫人海中毫无意义,在这缄默的天地间更没有任何价值。也许,我从未考虑过别人的感受、父母的担忧。我开始对放肆的人生失去了兴趣。生而为人,总该有些具体的价值,哪怕只是让关心我的人放心。

那就加油吧,走得再远也要不忘初心。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4】

越是私人的感受,越有集体的共鸣。

看完小说后看了同名电影。

一部真实的仿佛看见了自己生活过的一些场景的电影,没有商业制作,没有喜剧元素。手持拍摄晃动的镜头,零零碎碎剪辑的画面,甚至没有消声处理过,看起来略显粗糙。然而真实的记录了可爱的一家人,各自经历生活的苦难同时又非常乐观的对待生活。

四个春节连接的四个春天,孩子像燕子般飞来又飞走,加上数年前拍的家庭记录影片,跨越时空的对比下,孩子在慢慢长大,父母在渐渐变老,这种跨越时代的影片对比记录的不只是四个春天的故事,更是一个家庭时代的变迁。

没有诉说大道理,但是真实画面产生的共鸣,好像真的是离家越久,离家越近。所以春节的时候,世界再大,跨越山海,也要回家,也都回了家。

生活有很多不如意,工作也有很多小烦恼,但真的都会过去不是么,健康快乐认真过庸碌琐碎的生活,一点一点了解生活的本质,或许就释然了,就随他去,就少了些计较,多了些坦然面对。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5】

《四个春天》首先是一部绝好的西南风光和风俗展示片,看完很久,很多情节仍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这是观影体验中非常特别的一种:看到后面会期待电影不要结束,他们在电影里的真实生活犹如一个梦,你的观看参与了陪伴,而你自己不愿醒来。上一次产生了类似感觉的电影是《一一》,那是十多年前寒假时段生活中出现了些许突然的不如意,患病,前途渺茫,各种提心吊胆,结果在合适的时节看到了一些适用的道理,感触就历久弥新。

《四个春天》剧情十分简单,北漂的导演归家时拍摄了父母的四个春节的日常,主要内容是他的父母如何相处过日子,片子沉静内敛,波澜不惊,却让人感到无限温暖。即使这一家人在中间遭遇了命运残酷的波折,最终仍重新焕发了生机,回归到往昔的生活轨迹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繁杂的生活之余,我很喜欢看各种记录片,让人叹为观止的《地球脉动》,口水横流的《风味人间》、惊险猎奇的《荒野逃生》,这些都极大地延伸了不能去看的视野。但我从来没有想到普通人的家长里短也能登上银幕,并成为感人至深的记录片,人间有真情而不议。如此诚实、直接地记录,并把成果献给健在而热爱影音的父母,这真的可能是今年见到的对亲人最浪漫的一个礼物,而观众的观看也成为这种行为艺术的一部分,真的是妙不可言。

《四个春天》里有我们熟悉的身影,有我们熟悉的生活,更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生活的真实,对我而言,那些相似的风景、饮食、衣着、口音都是表象,自己的父母肯定是没有那么乐观通透的,肯定是没有那么多才多艺的,肯定是没有那么恬淡从容的,他们常常纠结于之前的恩怨情仇,不懂得让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可仔细想想,一辈人有所处时代悄悄赋予的长处和局限,推已及身,如今自己也为人父,看见过美好的人,应该怎样继续前行?唯有扬弃,并身行力践吧。

一部电影,的确不能给予观者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却可以点燃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不能移轻观者肩膀的各种重担,却可能回复重压下生活的斗志。想想前有一久和父亲吵一架,真的不应该,不是说教的榜样,总是有力量的。

跨越山海,勿忘回家,快过年了。岁月隔人去,风尘可自如,偶然流泪处,翻着旧时书。借着《四个春天》的酒,重温一下乡愁的往事,希望自己也能慢慢地将普通的生活过成心中想象的样子。

相信《微电影爱的回味观后感:一本订制书,四个有心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