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江南三部曲的读后感 > 地图 > 江南三部曲的读后感

江南三部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设计三部曲读后感书评欣赏。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设计三部曲读后感书评欣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设计呢?建筑,网络等很多离不开设计,好的设计可以让拥有人更好的体验。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观看设计三部曲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主义运动盛行之时,建筑师与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里曾说:人的尺度,需求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这是一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这符合了当时乃至现在的部分社会需求,在我个人理解,于建筑上而言是:人的尺度(隐私独立的空间结构与交互的需求)、需求的标准(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功能的标准(居住的功能)、和情感的标准(审美)。

但倘若将这些标准放到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来看,Helvetica几乎符合了上述除人的尺度外的()所有品质它标准而统一,是平民化的技术,符合机械化印刷格式;简洁而有力,减去了一切花哨的形式,一扫当时的视觉陋习;中性而柔和,在不同的情境与语境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情感。这些品质使得Helvetica风靡世界至今已五十年。

《传奇字体Helvetica》这部影片拍摄了现今尚存的工作于不同背景的大师以及其它领域的人对于Helvetica的看法,也通过这些人介绍了该字体的由来。在这些看法中我们可以发觉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Helvetica的,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部分人的理由,如艾瑞克斯派克尔曼所说:一款真正的字体需要韵律、需要对比,字体来源于书写我们可以读它是因为它富有韵律、在它其中存在着对比,上述这些东西Helvetica丝毫没有。而其它反对者也认为Helvetica已经泛滥或者过于无趣。

从一个辨证的角度来看,Helvetica自然同时具有其优点与缺点,它是现代主义与极简主义的象征,而影片里提出它已成为无衬线字体的终结,那么新的问题就被置于平面设计师的面前从Helvetica面世起,五十年已经过去了,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现在与以往有了怎样的不同?而更为重要的是当今推出一款新字体需要具有怎样的辨识度才能成为经典或者说一款好的字体?

在观看《传奇字体Helvetica》的时候,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师威廉亨德里克曾感叹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用时大大减少,而同时我则想到我们在进行设计制作有很多时候是边绘图边思考的,使用计算机制图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思考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又或者思考速度也相应地加快了?制作过程的简单化和效率化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思考深度的降低?面对大师或者资深从业者而言也许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新手而言至少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

使用计算机与设计软件的新时代设计师们与习惯于手绘的老设计师们不同,他们自有一套思考方式,在工业设计里,软件的目的就不仅仅像字体设计时那样单纯,使用CAD绘制的模型与现实中浇铸制作的模型进行对比已经成为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而电子图纸更方便标准化预制原件的制作。

相比于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标准需要增加我们开头所说那句话中人的尺度这一标准,也就是说工业产品设计更注重于人机交互。我们说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于人,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人的感受一度成为功能以外最为重要的一环。影片《设计面面观Objectified》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们反复地实验花园剪柄的受力点,以细微的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人们也许很少意识到身边的物品受到了怎样的设计、设计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但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就使用了,如片中所反复提及的设计师比人们本身更了解人们需要什么,可见工业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这是有别于平面设计的字体设计的。

另外,影片中提及对于现在的设计而言,形式与功能的联系已逐渐减少,很多东西在逐渐虚拟化。而事实上,在我看来,未来是一个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时代,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谈到上文所讲的字体设计时,它已不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也许它会以三维的形态出现于虚拟现实中,也许此时设计的门类将不再被维度所限制。

不过,与此同时现实物品始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们有的是一次性用品,有的是长期用品,在工业时代后人类开始面对的新问题是如何处理使用过后的物品,它们有的既不可降解又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而我们仍然在使用剩下的资源制造新的物品,如今的工业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影片中末尾所提到的,在环境保护不断被提及的现今设计师们开始将目光放到产品被人们使用过后的状况了。设计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势,这也是大势所趋。

影片中提到我们身边几乎所有使用的东西都被设计过,而将近70%的设计是不够好的,设计师们花大部分精力为10%的富人服务,过去在读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相关资料时我一度认为设计应当是普世化的、大众化的、具有社会主义情怀的,好的设计应当不惧使用新材料,降低成本、尽己之力服务于普通群众。而后发现现实状况是贫穷者无法负担设计费,也极少能够以己之力负担设计合理的物品,在《城市化Urbanized》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亚历山卓阿拉维纳所提出的方案,贫困者无力承担房价,就在政府补贴的状况下使其自费可负担的空间与部分。这种合理举措的前提是在政府的补贴之下,而在无补贴的情况下设计师要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使用效率仍是问题。

我们注意到影片中强调了很多次人与空间的互动,也将底特律、纽约、北京、巴西利亚、高线公园、社区蔬菜等例子拿出来对比讨论,我们发现,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影响城市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公交专线、自行车专线、城市轻轨等交通规划能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从而改变一整座城市的生机。而小范围的居民自治也能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需求,使他们产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意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设计师应该在自己的设计中适当引入心理学,以自己的设计、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比如《城市化》的最后,设计师在路上画了些用电量的标语,在人们路过的时候,人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阅读、与自己家的用电量进行比较,而整条街区的用电量有了明显的降低。

从此可见,设计师有时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字符、一个物体或者一座城市,同时他们还潜移默化地设计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在我看来,每一种设计其实设计的都是一种新的规则与概念,而其最终所呈现的正是在这种规则与概念之下的产物。设计出自于设计师之手,源于人们的需求,或者是对美的需求或者是对便利的需求,与此同时它改变的不仅是设计的物体,还有人类本身,现在的设计影响着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因此它们与科技发展一样重要地影响着未来的设计。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亲情三部曲观后感范文


亲情三部曲观后感

爱,是什么?爱是一份关怀、爱是一份承诺、爱是一种责任!爱,是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把最珍贵的,给最爱的人!

今天,观看了《依靠》、《坚守》、《陪伴》三部传递浓浓亲情的微电影后,我的内心震撼不已!虽然影片情节看似平常,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但每个画面都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亲人间那份爱的无私,爱的伟大!

影片《依靠》中,村口的那条路,从小到大,母子俩互相依偎着一起走过,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时,村口的那条路上,是母亲牵着儿子的手,送调皮、不愿上学的儿子去学校,留给我们的是母亲坚定的背影;少年时,村口的那条路上,是母亲提着行李,送儿子去外地求学,送别儿子后,母亲一步三回首,留给我们的是母亲依依不舍的背影;长大工作后,村口的那条路上,送别儿子时,是儿子搀扶着母亲,一步步走过,母亲的腰板已不再挺直,再也无法送儿子到村口了。当儿子上车后,回眸望见母亲苍老、佝偻、孤单、无助的背影,顿时领悟:以前内心一直以为,母亲就像村口这条熟悉的路,永远不会改变,其实母亲已在一天天老去,那一刻,儿子才发现,自己才是母亲最终的依靠。当儿子飞奔下车,与母亲紧紧相拥的那刻,我禁不住也潸然泪下,这是母子间心灵的交汇,这是爱的升华!

影片《坚守》,让我看到了丈夫对妻子的那份爱是那么地坚定不移!当知道妻子身患绝症,面对即将到来的诀别,丈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带上妻子一起出车,有生之日,永不分离,多么感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影片《陪伴》中的女儿永远是父亲心中的天使,分分秒秒都在享受着父亲给予的那份关爱!一盒充满爱的生日礼物是女儿对父亲的一份孝心,小小误会的化解,让父女俩的心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永远互相守护、互相陪伴,直到永远……

这就是爱,让我们为爱喝彩,心存感恩!充满爱的世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纪录片《游民三部曲》有感


纪录片《游民三部曲》有感

原创: 初丹德月

在朋友的推荐下,把徐童的《算命》、《老唐头》、《麦收》三部曲给看了,写点感受吧。

一直以来,我很想拍两种片子,第一种是公路电影,没有人物主角,沿途的风景就是主角,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在不同的公路上奔驰。国内目前的公路电影很少,国外倒是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公路电影了,《逍遥骑士》、《在路上》、《陌路狂花》等等,但这些电影都有男女主角,沿途穿插着故事,片子的中心还是人物,公路只是他们故事的载体。我想拍的公路电影,公路是主角,人物是配角,没有过多台词,单纯表现公路沿途的风景和故事。我想拍的第二种片子就是纪录片,特别想拍那些社会边缘人物,那些一直被主流社会遗忘,但又真正存在的这个群体,徐童的《游民三部曲》拍的正是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物,妓女、乞丐、残疾人、傻子、农名工。

三部曲里都有妓女这个角色,唐彩凤、苗苗、以及很多其他不是主角的妓女。以前对妓女的认识仅停留在外界给的信息,直到高中的时候,有次去朋友家吃饭,朋友告诉我一起吃饭的一个姐姐是做小姐的,现在生病了,要回老家休息了。那算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职业的人,这个姐姐看着很正常,甚至比一起吃饭的其他人都热情,这顿饭算是大家给她的践行饭,她开心的规划着她未来的生活,回家后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第一次察觉到,记忆中被妖魔化的妓女原来是这么的鲜活,跟所有人一样憧憬未来、一样善良,可爱。

前年在一条老街开茶馆,整条街上开的按摩店和理发店加起来大概有二十几家,大部分都是做色情生意的。茶馆楼下就有一家按摩店,店里只有一个姑娘,中午开门,晚上十点关门,按摩店后面有几间小屋子,暑假的时候她的女儿会跟她一起生活一两个月,开学了就消失了。具体怎么接客,怎么谈价格我从未碰上过,只是有时候会看见有一些老头在门口跟她低头交流。这条老街跟徐童《麦收》和《算命》里的街道很像,鱼龙混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算命先生、小姐、夜市小摊主、小混混,以及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如果说CBD大楼里一水的西装革履小白领是一碗精致的日式清汤面,那这种鱼龙混杂的老街就像极了一锅炖着各种下脚料的羊杂锅,CBD呈现的是秩序美,而这种老街呈现的是一种混乱美。秩序美很精致,但很不真实,混乱美很糟糕,但很真实。

看过很多纪录片,取景很好,构图很好,故事情节也很动人,但是整部看完,你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似乎这种片子更应该划分到艺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真正的纪录片应该是没什么事先设定好的故事情节,没有预先找好的构图,它应该是随机事件,是随时随地最真实的记录,你没有时间去编故事,因为记录的主角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故事;你没有时间找好看的取景构图角度,因为记录的主角在哪里,你就应该跟到哪里。这才是真实的纪录片,不需要人为的再去美化和丑化,原原本本的展示被拍摄者的状态。徐童的三部曲就遵循了这个原则,真实的记录,真实的反应,没有添油加醋,没有预先设定,只把拍摄主角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然后让观众自己去解读,自己去评价。

近几年听歌很少听带歌词的,几乎只听纯旋律和听不懂歌词的外文歌,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歌词会限制我的想象力,一段旋律不应该只有一种情绪,作词人把一段旋律用他认为匹配的歌词给圈起来了,听歌人的想象空间被锁在这段歌词内,你无法跳出歌词去感受这段旋律原本带给你的情绪。被导演和制片人加工过的纪录片就像是填了词的旋律,你被导演和拍摄者牵着鼻子走,你只能看到一条路,这是糟糕的。

为什么电影总是比纪录片受欢迎,因为电影是精心制作的,像一个精致的芭比娃娃,流水线操作,有人编剧本,有人拍摄取景、有人表演、有人后期剪辑。漂亮的东西没有人会讨厌,但漂亮的东西看久了会觉得有点无聊,甚至觉得很虚无。纪录片也是拍摄而成,也通过视觉艺术传达给大家,但它很少有制作精良,耗费巨资的,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拍摄者跟着被拍摄者跑,没有剧本,没有后期,没有特效,它不漂亮,画质也不好,主角也不美,但它唯一跟电影不同的就在于,它是真实的,有血有肉,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很多时候是超越漂亮的,因为真正的漂亮和美,就是真实。

小时候,包括长到现在的很多人,都会喜欢美的东西,这种美很多时候是局限在外表的美,但这种肉眼可见的美其实很脆弱,因为美不代表完美,总会有不美的一面,当这种不完美暴露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失望,觉得这份美欺骗了你。其实,不完美才是"美"最美的地方,因为这是真实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美与丑也很难分辨,长大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世界没有"绝对",如果真的有"绝对" ,那同样也有"完美",绝对和完美是理想主义的名词,他们会引诱你走向终点,但你永远不会看到终点,因为根本就没有终点。

徐童的《游民三部曲》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拍摄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整个纪录片看下来的感觉很像徒步时遇到了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没有人为的沟渠来引导,只是随着地面的高低起伏随意变换着流动方向,自然,随性。看久了精心制作的东西,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城市等等,会很容易忘记人性原本的模样,规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行动都有迹可循,每一种选择都谨慎小心,这样的生活持续久了人会很压抑,也很难真正的开心起来。

我一直觉得"乘兴而行,兴尽而归"是一件既奢侈又幸福的事情,人类苦苦挣扎在世间的目的不就图个这样痛快的活法么?但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偶尔有"兴"但又无法"行",真的在"行"的时候,又没什么"兴",很可悲。教育在压抑我们的天性,让我们做一个相似的人;规则在禁锢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做一个正常的人;社会在剥削我们的自由,让我们当好流水线上的一枚螺丝钉,可悲。

徐童的《算命》、《老唐头》、《麦收》三部曲推荐于大家,在这世上我们都是游民,愿大家能在这短短的一生中,痛快的活着。

《爱在三部曲》观后感500字


《爱在三部曲》观后感

啊啊啊啊,人生第一次写影评啊,想想还是有点小激动啊。(万一你不幸看到了这个文章,并且不喜欢的话,请千万别骂我来伤我的心哦。拜托啦。要是喜欢的话就非常感谢啦。)
今天偶然在爱奇艺上面看到了很久以前在别处看到的一个电影,只是因为它有一个文艺的片名《爱在黄昏日落时》,所以打算看一下这部电影。
前面一分钟左右的镜头都是,法国巴黎的街景,就是那种我一直很想去的,欧洲的街头巷尾。可以说是非常吸引我了。(本人虽然是个理工专业学生,但是还是一向对充斥这文艺气息的事物十分喜爱的)后来就是男主出场了。在书店的一场小型记者见面会,从问答中可以看出,男主的人生中经历了一段美丽的邂逅。接下来就是我们万众瞩目的时刻女主出场了。接下来就一直是两个主角的对话,聊一些琐碎的事情,对世界的看法等等。但是从言辞中可以看出,俩人的好感并未因九年的分割而减少,一如既往的默契。但两人的生活却因为没有对方而充满了遗憾。甚至男主在结婚当天的早上就看见了,在纽约上学的女主。这可能就是以前经常听到的残缺美吧。
而后女主爆发了,她说她一生的浪漫好像都消耗在了和他相遇的那一天。忘记相遇那天的事情其实是在说谎,她们都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
我是第一次看这种仅以主角对话为主题的电影,其实这种浪漫主义的电影还是让我很有好感的。
在最后开了弹幕以后才知道这是个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爱在午夜降临前》。所以我决定跑去看完剩下两个了。
pS:今天是人生第一次靠自己跑了两公里,相当的开心~
希望以后自己可以跑得更远~
ppS:有钱了一定要去环游世界,尤其是欧洲!!!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观后感



谢谢朋友推荐我看这部影片,身边有不同品味和爱好的朋友会推荐不同的东西给你,会带给你不同的人生体验,能拥有这样喜欢艺术,音乐,文学,哲学的朋友,真是幸福。

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很诧异为何我竟然不知道也没有看过。1993年的影片按说应该有机会看啊,大学时自己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呢,应该会很喜欢这类文艺影片,虽然那时不一定能看懂。

泪流满面中看完这部电影,用心感受每一个镜头和画面,此刻的心情说不出来是一种什么滋味,很奇怪。这位女主应该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女主角,我很喜欢,天生有股忧郁的气质,同时又很有灵性。

影片中的女主朱莉深爱她的丈夫,她丈夫是一位全球闻名的作曲家,她在背后支持她写曲子。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她丈夫和5岁的女儿不幸去世。我深深地跟她共同感受那份失去至亲的qie肤之痛,影片的表现手法非常好,简单的人,简单的画面,简单的音乐,简单的场景,勾画出所有的心理活动。空旷的游泳池,背景色是蓝色,她一个人在游泳,刚要上岸,却又非常痛苦和无力,再次蜷缩身体,将头扎入水里。

她回去找妈妈倾诉,患了老年痴呆的妈妈祥和而平静地看着电视,嘴里叫的却是她姐姐的名字。当她问妈妈:我小时候怕老鼠吗?(她租的房子里住进一窝老鼠),妈妈回答说:你不怕,朱莉怕。(其实她就是朱莉)听到这样的对白,无法用言语表达那时的心情,无奈,失落,无助面对自己的至亲却无法倾诉和获得回应。

当她后来得知丈夫在外有一个情妇,而且还怀有身孕时,她独自一人在游泳池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镜头中一片寂静,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背景画面,憋了好长的气才钻出水面,那份寂静,长长的憋气,蓝色的画面,把一个人所有的痛苦和忧伤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她再次找唯一的亲人妈妈想要去倾诉时,她走到窗前看到祥和的妈妈,依然看着电视剧,她转身就离开了。那是一份怎样复杂的情绪啊?让人心痛,同时又夹杂着一份平和。

后来她把情妇邀请到家里,本来要打算卖掉这个房子。她对情妇说:孩子需要有个姓名和房子,这时那位情妇说:他经常说起你,说你很好,很大方,所有人都可以依赖你,包括我。听到这句话,我也泪崩了。

她是一位如此善良的人,她不忍心去伤害屋里的一窝老鼠??,最后实在无法入睡,才借了邻居家的猫去处理,结果她不敢回家面对,是楼下的邻居露丝(那位妓女朋友)帮她去处理的。

她见到路边有人倒下,会主动过去问候并提供帮助;听到外面有吵架斗殴声,看到有人被打,犹豫好久想要为对方提供帮助,打开了房门往外探询,结果把自己锁在了门外。(风把门吹得关上了)

住在一栋楼里的人想把一位妓女赶出这栋楼,想要获得她的签字,她拒绝了,说:这与我何干?保护了露丝可以继续住在这里,露丝特意过来感谢她,看到她屋里挂着一盏蓝色的灯,说:小时候自己也曾经渴望拥有这样一盏灯。露丝充满向往和纯真的表情,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每个人都有另外其他人通常看不到的一面,即使她是一位妓女,都有她值得被尊重的人权,朱莉对她没有任何偏见。

露丝问她:你是如何找到这盏灯的?(这里的这盏灯在我看来是理想的象征,因为朱莉离开原来的家,租房子只带了这一件东西。)

她简单回答说:我就是找到了。

对话简短,却耐人回味。

生活的小细节和镜头处处体现了她为人的善良,大方。

影片的最后她在黑夜里流着泪,我跟她一起流泪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观后感700字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观后感

我在世上走着,记忆是唯一的行李。在电影中,过去的记忆却成了女主角朱莉追求自由的束缚,是悲伤的源头,是难以愈合的痂。她没有去墓地,而是静静地埋在被子里看了葬礼的播出,那颤抖的唇角、那滑落的一滴泪水,悲伤的自由似乎沁入她的每一个毛孔,掩饰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着她的灵魂。他们彼此曾经是多么契合,现又天人相隔,她想过自杀。但在护士目光的注视下,她放弃了,吐出嘴里的药片,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触动我最深的是,重回丈夫的房子时,朱莉狠狠撕扯蓝色风铃,颓废地坐到台阶上,手里攥着扯下来的蓝色水晶状饰物。阳光透过水晶,蓝色的光斑在朱莉眼旁缓缓游移,留下了一道阴影,也是她内心的阴影。挂着的蓝色水晶风铃刺伤着她,她渴望摆脱回忆的束缚。显然,这寓意着朱莉寻求自由感情的强烈愿望。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的细节,简单却具有深意。
朱莉如此深爱着她的丈夫,甚至在记忆中不能自拔。然而,当她发现丈夫生前有外遇而且情人怀上了他的孩子时,朱莉惊愕了,却只是一瞬间就平静了。那最后一次出现的池水也不见了浪花,她闭住气静静地在水底漂浮。是的,爱没有错,但却像黑色幽默,原来我们固守的东西很可能是假象,而当我们想回头时已经陷得太深太深,化作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比起自由,束缚来得更容易。当习惯成为了自然,那么事情原来的性质就变化了。直到朱莉知道了他丈夫的情人。在与丈夫的情人看似和解之后,朱莉望见了自由,朱莉康复了,她搬了家,扔掉了丈夫的手稿;当朱莉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当朱莉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大块的蓝色不动声色地解冻,淡化得容忍而悲悯。她逃离了斑驳的蓝色玻璃吊灯,在阳光下闪烁不停。她肆意地破坏逃离旧居,撕毁丈夫的手稿,将洁白的手在石墙上凛冽地滑过甚至将自己揉进另一个男人的身体。对丈夫情人的善待,丈夫遗稿的完成,情人怀抱的回归。朱莉做了一次救赎,灵魂的救赎。这是一场浩劫,也是一场涅磐,火焰是蓝色。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由的。往昔的追忆,,生与死的两难,无意发现的背叛,宿命,感伤,温情。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在蓝得无以复加的游泳池里,濒临窒息的蓝色,无边的孤独和虚脱感暴露出来。松开那双握在池沿的手吧!世界之大,居然无处可避。散淡的收尾镜头,无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难以自拔的悲伤,终成了苦情的笑话。丈夫未完成的《欧盟交响曲》提醒着未被完成的一切。闭上眼,静待那宿命一般沉重的乐声再度涌起。是缅怀,是博爱,亦是对自由的救赎。死亡柔化了一切,又在暧昧不清中赋予自由新的涵义。
原来救赎之道相当简单:与其不自由,不如被辜负。她活过来了,她自由了。

喜欢《设计三部曲读后感书评欣赏》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江南三部曲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