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名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 > 地图 > 名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

名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模板优秀:《泉州名人故居》。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后感模板优秀:《泉州名人故居》,欢迎你的品鉴!

为您整理了读后感模板优秀:《泉州名人故居》,本文主要提供了各类材料,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我的故乡泉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浓厚,历代名人辈出。这些先贤在世时大多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些住宅具有很古朴的闽南建筑特色,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爱护。

古往今采,泉山晋水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州儿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雄才英杰。据统计,泉州有历代进士2500多人,文武状元10个。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民族英雄郑成功、大将军施琅等等,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有的出生在泉州、有的生活在泉州、有的安息在泉州。他们住过的老屋、用过的旧物、安息的基地,尽管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残损,但依然存留着名人的气息,述说着名人奋斗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等待着后人去感受、去认知、去解读。

《泉州名人故居》图文并茂,历史信息丰富,忠实地记录了名人足迹和故居现状。读之,可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鉴。名人故居是历史发展的文脉,是前人留下的财富,是精神文明的宝藏,我们必须重视,必须珍爱,必须保护。

看完了《泉州名人故居》,我对于锡兰王子故居是印象最深刻的,锡兰王子故居世家大厝坐落在泉州市区涂门街关岳庙西边,是一座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古大厝。描写这座古厝还有一段很曲折的历史故事,我看得津津有味,如果你也感兴趣,那就赶紧去看看这本书吧!

看完了这本书,我希望家乡的人们都能好好保护这些名人故居,因为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读后感模板优秀:《泉州名人故居》,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优秀读后感:《泉州古城街坊摭谭》


这篇2014读后感:《泉州古城街坊摭谭》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好好感受,勤于思考,多读多练,从中吸取精华。

今天,我看了《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这本书,我看到了泉州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了很多描写泉州的故事,我觉得感悟很深。

古泉州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还耳熟能详它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载体。记录历史、承载文化,有战乱的灼痛,有经济的辉煌,有家庭乃至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信息。而泉州自唐宋开始,就有着梯山航海的传统,泉人足迹随着节令的季风,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台湾为泉州南安人氏郑成功收复和开发,入清后初属泉州府管辖,至今有九百万的台湾同胞祖籍泉州。先人墓庐所在,祖地的信息世世代代牵动着他们的心。当一条无名的小巷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当一座残破的小寺香火熄灭,当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为飘风所发,都会闪电般地从海峡西岸传到东岸,从大洋此岸传到彼岸,即使成了陈年记忆,故旧邂逅,班荆引觞,还时不时提及。便是一方被填掉的废塘,说不定也有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刻骨铭心的忆念呢。

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记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观等等的过去和现在,一册在手,上下千年,如在眼底。

如果你也有机会那就去看看这本书吧,了解一下这座文化古城的发展,相信你也会领悟到很多东西的。

2014读后感:《泉州古城街坊摭谭》是不是很好呢?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知识,多写多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伴你成长!


故居观后感


你知道怎么写电影观后感才最好吗?有一些出色的电影对我们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观看这些电影后,我们的感受可能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准确表达。撰写观后感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但需要先理解文章的主旨,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为了帮助大家,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亲自为您挑选了关于“故居观后感”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故居观后感【篇1】

贾谊故居,是古代文学家、政治家贾谊的故居,位于中国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青阳镇。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贾谊那颗始终追求进步的心,也领悟到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挚爱。

贾谊故居位于青阳镇的一个小山坡上,四周有一些小山丘掩映。从外面看去,这个故居好像很小,但其实却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大宅。故居有四进院落,宽敞、明亮,靠近外面的一进院落是厢房,里面是贾谊接待客人和会客的地方。这里显得十分肃穆,令人不敢轻声喧哗。

进到二进院落就能看到一个很大的石庭,上面种有许多树木和花卉,四周环绕着错落有致的小楼阁。从这里可以看到贾谊的寓所楼房,瓦片建筑,走上一段石阶便是主楼房。主楼房里面布置着贾谊的书房、卧室、客厅等房间,这几个房间,尤其是书房的布局显得很有特色。

在书房里,有一个以墨子十三则为主题的古罗经漆壁。古罗经漆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又有漂亮的边框,整个墙面显得十分高贵典雅。书房里的一张"联议之座"则更富有史料价值,这是贾谊在任丞相时的议案纪要,极具收藏价值。

除了主楼房以外,贾谊故居还有一个侧院,像是个娱乐的场所。这个侧院是一座二层楼的建筑,一进门就是一条石路,路的两旁是一片雪松和建筑,精致的欧式休息装修,放眼望去,还能看到一些座椅、游戏台等休闲设施。不难看出,这个侧院是贾谊满足自己和家人娱乐需求的场所。

参观贾谊故居后,我对贾谊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他除了担任过汉武帝的尚书、少府和丞相等职务,还在文学方面有许多贡献,他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最早的提倡者之一,认为文字言辞的工整与文化素质有关。其主张对后人有很大启发作用。

最后,站在贾谊故居的角度,我想说我从中感受到了对家国的关怀之情,相信这样的对家国的情怀一直承袭至今,是众多国人追求进步和振兴的动力之源。

故居观后感【篇2】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常乐的张謇故居。跨入古色古香的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宽大的照壁,上面刻着金色的大字:“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是张謇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的人生信条。

走过一座横桥,来到张謇纪念馆前。这是一座灰墙青瓦的二层小楼,在绿树的掩映中显得格外素雅。馆前的方形水池的石板上,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馆名闪着金光。走进大厅,中央矗立着张謇的半身铜像,他身着西装,严肃地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张謇实业救国的展厅,一张张图片介绍了张謇一生创办的众多企业:大生纱厂、通燧火柴公司、交通运输公司、垦牧公司、颐生酒厂、港口码头等等,星星点点遍布了全省。

走着走着,我被《张謇最后一张照片》深深吸引,张謇拄着拐杖,站立在广阔而又繁忙的工地,虽然身材瘦小,可他屹立的身姿让每个游人都驻足观看。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当时张謇正身患重病,这次视察受到的风寒使他病情加重,23天后就离开了人世。张謇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瞧,状元公在卖字呢!”我抬头一看,张謇正在挥毫泼墨,一旁的买家正喜滋滋地拿着他的书法作品欣赏呢!张謇是富甲一方的实业家,怎么会上街卖字呢?我不禁满是疑惑。看了慈善事业篇以后,我才恍然大悟,张謇用自己的钱建立了育婴堂、栖留所、残废院、老老所等各类社会慈善机构,让有困难的人都能及时得到帮助。当建设唐闸育婴堂欠了债,他毅然走上街头卖字。

听了阿姨的介绍,我感动不已,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奋斗一生,奉献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海门的骄傲。

故居观后感【篇3】

洪秀全故居是一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地方。我于近日有幸前往该故居参观,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

首先,洪秀全故居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整座建筑呈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同的用途和装修风格,如客厅、书房、卧室等,每个房间都不同于其他的。在屋顶上,还有彩塑和瓦当,这些小巧精致的彩塑雕刻着各种图案和花纹,让整座建筑更加立体,更有生命力。

另外,在洪秀全故居里,有一些历史文物也是值得留意的。例如,洪秀全用过的书桌和笔架、昏迷时用的草垫,还有其亲笔书写的一些文物都留在这里。这些文物在不同的房间里展示,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洪秀全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

除了建筑风格与文物收藏,洪秀全故居还展示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和传统的文化风俗。例如,我了解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农民起义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面向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历史,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在这里,我还了解到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如年夜饭、月饼、红包等,这些习俗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于家庭、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总之,洪秀全故居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好地方。在这里,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物、故事和文化风俗,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定要去洪秀全故居看看,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故居观后感【篇4】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乘车去洪秀全故居参观。

洪秀全居所在地,是洪秀全成长、耕读的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

里面最大的那棵龙眼树,这棵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年时亲手种植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那年,它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两半。当时清军曾借此残枝示众,并扬言“谁敢再造反就像这棵树一样遭雷劈死”,可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反而奇迹般活了下来,并以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一棵青龙体态的大树。

还有古老的客家民居陈列,官禄过去是花县一个贫穷的村子,为了洪秀全早年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人们用村子的墙基,复原了这所客家传统的“三间两廊”式民房。

还有民俗展览馆、太平天国文书选……

通过这次参观更让我体会到以前人们生活的贫穷和困苦,没有豪华的卧室,没有舒服的大床,没有广阔的空间。磨豆浆没有豆浆机,煮饭没有抽油烟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呀,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快乐的生活。

官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它有着珍贵的纪念价值,有各种展览,有特殊的有意义有来历的物。

总之我们一定要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观后感【篇5】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在这蒙蒙细雨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鲁迅故居,我们先参观了鲁迅的房间,隔着门槛往里看,鲁迅的床、桌子、柜子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床上雕刻着精凿的图案,床头的前方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旁边有一个柜子,整洁而又干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刚到时我就置疑了鲁迅那么多张桌子到底哪张是鲁迅的呢?我仔细看了看,桌子上有一个早字刻得很深很工整,是因他父亲生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说了一句话“以后要早到。”于是鲁迅便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这里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种了许多菜,鲁迅曾说,这里最初也只有一些杂草罢了,如果有人在背后叫你,你千万不要答应。

参观了鲁迅故居,真真切切看到了“早”字,业于勤,荒于嬉,我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为我的未来打好基础。

参观郁达夫故居有感


参观郁达夫故居有感

陈英 毛晋 浙医二院放射科

2016年4月24日,为了更好地在党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放射核医学党支部20余名党员在我科余日胜书记的带领下,一起参观了郁达夫故居。

郁达夫故居白墙黑瓦,坐北朝南,郁门“双烈”出生于此。故居内保留着部分烈士遗物,是杭州市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故居正厅陈列丰子恺、黄苗子、茅盾、鲁迅等名家的题字及画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正厅左墙一幅鲁迅先生的亲笔手书:“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耳熟能详,却不料就是鲁迅先生专门写给郁达夫同志的,为在场的年轻党员们补了一堂历史文化课。

夏衍评价郁达夫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1913年,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亲身经历了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歧视和凌辱,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学习期间,郁达夫在一则日记中写道:“……然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余因爱我国,故至今而犹不得死;余因爱我国,故甘受人嘲而不之厌;余因爱我国,故甘为亲戚兄弟怨而不之顾。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欲保命,不可不先保国……”也是在那时,郁达夫写下了他的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沉沦》。

历史从来不止于纸上,它供我们缅怀、反思,同样它还可以昭示未来。参观完郁达夫故居后,所有党员都纷纷表示通过这一活动更加强化了自身的政治意识,更加坚定了爱国、爱学校、爱医院及爱科室的信念;今后一定要继续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保持政治本色,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与其他同事一起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为科室、医院、学校及国家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贡献绵薄之力。

放射核医学党支部

2016年04月26日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俞小平

2019年5月8日,我参加了虹口区凉一居委党总支组织的参观张闻天故居、参观故居中陈列的介绍张闻天革命一生展览的活动。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光明磊落却又充满了曲折磨难的一生,让我肃然起敬,让我唏嘘不已,更让我陷入沉思。

张闻天故居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汇祝桥。从故居一正两厢房庭院的建筑看,张的祖上是户殷实的农户人家。1917年,青年张闻天心怀救国救民、一心追求真理的大志,离家求学。期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共产党人沈泽民,在沈的帮助介绍下,张闻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不久还担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工作。从此张闻天就尽心尽力的为革命工作,竭尽全力的寻求中国革命的真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又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努力工作。其中,在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和在195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都为找到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在长征途中,张闻天从中央红军正反两方面的战争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主张的正确性,看清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的严重错误,在中央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果断提出:“看来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让毛泽东出来!”正是有了张闻天的这句话,才有了接下来的遵义会议,才有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东山再起,并在实际上掌握了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正如当年的老红军,1978年后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耿飚说的,在当时的党内环境下,没有其他任何人敢这样的说话,因为任何敢说与党中央意见不同话的人都会遭到严酷的打击。而正是因身居党内第二号领导地位的张闻天说了这样的话,才有了遵义会议。可以说,没有张闻天,就没有当年的遵义会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将会陷入更为曲折险峻的困境。而张闻天的坦然承认错误,坦然承认和接受他人的真理主张,也展示了张闻天大公无私、唯真理是从的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而正是这种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赢得了遵义会议所有与会者的信任,故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被推举为党中央的总书记,并一直担任此职多年,与毛泽东良好合作,使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而在1959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又胜利的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正情绪高涨的开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但以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许多人包括党内领导层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此不讲客观实际而只顾主观愿望的过激言行到处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群众性的“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粮”,吃饭不付钱的“公共食堂”,“十五年赶上英国”等等,不切实际的做法、说法到处泛滥。似乎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只有想不到的,而没有任何做不到的。这种严重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当然只能是适得其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面对严酷的实际结局,只得有所退缩调整,所以就有了1959年的庐山会议,让中央领导层一起来总结经验。但决策者并没因此而真正冷静下来,从客观现实出发,冷静的审视这几年的经验教训,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从而得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状的正确判断,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而是还未调查研究就先入为主的为庐山会议的议题预先定下了结论: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样人为定下的结论显然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引起了党内一些头脑较冷静的人不同看法。

首先是彭德怀站出来以给毛泽东个人写信的方式,以大量的事实依据提醒毛泽东应实事求是的做事,不能操之过急的太左。毛泽东把信件内容公开,并要求庐山会议的参加者都发表看法。张闻天此时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从事外交工作,对于内政问题尽可以不发表意见。但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张闻天还是尽自己对国内实际情况的所知,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种种过激做法提出了批评,并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但结果是令人遗憾和痛心的,这些冷静、正确和好心的意见非但没得到肯定接受,反而被错误的定性为反党阴谋活动。张闻天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并被幽禁起来。尽管如此,处在逆境中的张闻天还是尽一切可能的继续探寻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道路,写下了《党内斗争要正确进行》、《正确建立党和国家的关系》等论文,为后人最终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方针政策,贡献了宝贵的思想参考意见。

张闻天以自己一生追求真理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和行为,为后人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为破除“两个凡是”的迷信,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张闻天生前虽没得到公正的对待,甚至死后他爱人送的花圈挽联上也只写了“献给老张同志”,连真实的名字都没能写上,但历史是公正的,是非曲直最终会得到公正的评判,事实真相最终会得到客观的还原。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党中央为张闻天平反昭雪,张闻天必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声闻于天。

历史发展虽不可避免的总会出现类似曾经的曲折,但历史毕竟是要向前发展的。暂时的曲折必然无改历史前进的方向,但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许也难以避免。(完)

俞小平

2019年5月14日

参观黄炎培故居有感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

——参观黄炎培故居有感

王军振

黄浦江畔,细雨蒙蒙的。枫叶飘飞,秋色渐浓。为探寻领袖成长足迹,传承前辈优良传统,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上海浦东川沙镇的"内史第"---民建先贤黄炎培故居参观学习。那些泛黄的、带着战火硝烟气息的生平事迹图片、书信、实物,静静地述说着一个清代举人成长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光辉一生。幕幕场景波澜壮阔,篇篇字句激荡心灵。

黄炎培先生非常注重人格培养。1925年8月30日在《日记》中写道,"大量容人,严格律己;先公后私,少言多行。"1931年8月2日《日记》中说,"但愿成功何必我,大家努力莫求名。"他在《吾年七十了》的自寿命诗中说:"早读陈篇梦大同,不期寰宇两传烽。官从谢后言尤激,身纵潜行时用岂穷。老我舟车勤史笔,即今民物绕吟筇。心心求矩知何在,善化小私成大公。"终其一生,黄炎培为"公"不为"私",面对人世沧桑和事业起伏,淡定从容,不为毁誉和成败所动,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对家庭教育也极为上心,写给儿子大能的训导-----"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於钱,外圆内方。"其言词中透露出的诚信友善公正和谐等境界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是值得遵从和提倡的。作为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作为民盟与民建两个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黄炎培先生,穷其一身,寻求真道,追求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时至今日,窑洞对那充满着睿智的警句,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历史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执政实践中大胆探索、奋勇前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即是通常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史称"三不朽"."立德",即做人树立高尚品德;"立功",即做事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做学问具有真知灼见。此三者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境界,虽久不废,且历久弥香。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而纵揽黄炎培先生的一生,他用一言一行脚踏实地完美践行了"三立",成为民建后人学习的典范。回程路上,我一直在思索,黄老先生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什么秘诀让我可以借鉴和参考呢?

忽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闭上眼睛,再次回放黄炎培先生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一行大字在脑海闪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中华民族智慧灯塔之光芒吗!这时恍然明白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的一段话的真正深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果然不虚此行啊。

天空放晴,彩虹飞天。收回思维,焕然冰释。作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民建会员,一定要谨记并践行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克难攻坚,锐意创新。诚信为本,双岗建功。以民建革命先贤为榜样,以身边优秀会员为楷模,为民建的事业蓬勃尽职尽责,为武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副主委)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一)

"尽兴、理智、随缘"的家庭教育理念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他也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者,他儿女九个,一家出了仨院士,九个儿女在各自领域上成就显著,他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去分享。

他认为,子女是独立的自我,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不可能是父母的再现,包办代替不可能行通。最重要的应该是为他们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客观条件,并尽最大的能力为孩子争取学习的客观条件。

同样,给予孩子科学的人生理念也非常重要,梁启超给予子女的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可总结为:尽兴、理智、随缘。

一是尽兴,梁启超引导孩子把兴趣作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个"趣味主义者".他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同时,他主张的趣味教育要适度,"教育儿童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这样才能够避免过于趣味而趋向浅薄,既能够使孩子们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使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梁启超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总是告诉子女们,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梁启超认为,人的能力各异,只要尽情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快活与满足。

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他的家书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但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认识一些朋友,性质格外活泼些,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

三是随缘,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利害得失,要学会泰然处之,积极应对,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条是:"大抵凡关于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如今已年近九旬的梁思礼还常常想起父亲:"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孩子们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父亲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除了以上谈及之外,他更关注对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循循善诱。"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好父亲。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二)

我对梁启超一直比较感兴趣,最近去参观了他在天津河北区的故居和家风展,颇有感触。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梁启超仅仅活了 56 岁,然而他一生所做的事情之多,令人惊叹;影响范围之广、成果之丰硕几乎是无人能企及。

少年聪颖勤奋的梁启超, 12 岁考中秀才, 17 岁考中举人,后师从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的主将, 25 岁时与康有为等人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促成了"百日维新"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一系列重磅文章,以排山倒海之气势唤醒国民。

梁启超处于国家危难的动荡年代,但他能与时俱进。当他认识到维新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时,转而支持共和,这与他当年崇拜的老师康有为发生严重分歧,他不得不与与康有为分道扬镳,他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游历过美国,又去欧洲考察过,也到过澳洲,这让他的眼光大大高出了同时代的人。回国后他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司法总长、财政总长 ,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暴露后,为了维护共和,梁启超态度鲜明地反袁,支持了蔡锷的反袁武装起义,并亲赴广西策动广西独立。

晚年的梁启超专注教育与学术研究,成果斐然。倡导成立新式学校,他改建北京师范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松坡图书馆,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他以培养新式人才为己任,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他在那个时代就喊出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 现代人 " 这样精辟而前卫的口号。

他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更堪称是成功的典范。九个子女,个个都是人中之杰。

梁启超一生著述共有 1400 万字,保守地计算:从他 20 岁到 55 岁时 最后一部《辛稼轩年谱》算起, 35 年中完成了 1400 万字的著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年要完成 40 万字的著述。这样的效率恐怕是任何一位学者,(专门从事研究著述,其他什么都不干)做起来都很难的;再来假设一下,梁启超一生除去著述之外的其他活动交由一位位政治家或教育家或什么活动家来完成,也足以够得上波澜壮阔,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了。而实际上所有这一切由他一个人完成了,梁启超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生命价值,他的生命宽度不仅无限宽广,涉及诸多领域,而且诸多方面都出类拔萃,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呢!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三)

梁启超故居坐落在意大利风情街,一栋白色西洋式两层小楼。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一位清朝的名人,因其投身于"百日维新"活动而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中。在参观其故居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中国历史上的革命活动。而这次的参观学习,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一下子具体起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也不由得多了几分。踏入梁启超故居后,看了一段介绍梁启超生前事迹。在一片宁静之中,我细细品味着这一位旷世奇才的心路历程、一个书香世家的百年沧桑和几代辉煌。

首先,梁启超是一位爱国者,如非爱国,出身不错的他怎么会投身于当时为统治者所不容的,十分艰巨有危险的变革维新活动中。

其次,梁启超是一位很伟大的学者。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其中,《饮冰室文集》数量之多,所涵括内容的丰富,至今也是少有的;《新民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等,也是大家之笔。

第三,梁启超是中国家教第一人,梁氏一门三院士。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梁启超的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为著名。这在中国是堪称绝无仅有的的家族传奇,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参观已经结束了,我们仿佛仍然被这份极深的恬静所染而不忍离去,于是我们在屋子里慢慢地穿行,尽力地感受着这一份难得的宁静。我们深深感悟梁任公对外能治国平天下,对内能立身齐家,对子女既严且爱,使梁氏世家英才辈出。也激励我们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要学会做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不断地提高。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一)

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东校区 张政华

6月3日,丰南实验小学东校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赴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参观,追寻李大钊同志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瞻仰和传承他伟大卓越和不朽的革命豪迈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遗志。

李大钊纪念馆庄严肃穆,整体建筑由灰、白、黑三大色系组成,由江泽民题写的"李大钊纪念馆"镌刻于大门门楣。登38级台阶,可到达瞻仰大厅。这38级台阶象征了大钊同志走过的38年人生岁月。瞻仰大厅内,安放着大钊同志汉白玉雕像,雕像神态沉静、深思,面容和蔼可亲。东西展厅的有关实物、图片、文献等,展示这位共产主义先驱的风采、光辉业绩和伟大的一生。

瞻仰前,么校长和郭校长首先向大钊纪念馆献了花篮。然后我们一行28人按顺序参观纪念馆。

李大钊同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光辉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是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李大钊纪念馆和他的故居里,一件件历经沧海的展品、一篇篇光耀千秋的著作、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图画,都勾起了党员同志们对先烈曾经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和敬仰。通过参观瞻仰先烈的生平事迹,对他短暂而又不朽的革命历程和卓越功勋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并为他在那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心系民族存亡之大业、呕心沥血精忠报国的奋斗精神所折服。

在纪念馆里,党支部成员开展了凭吊祭奠、重温入党誓词宣誓、预备党员房凡同志转正入党宣誓、观看李大钊影像资料片和听取纪念馆工作人员专题报告等活动,深切表达寄托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追思和怀念,追溯和感悟他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支部还以参观纪念李大钊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了由5名新年教师的激情讲演;对照党员标准自我画像评不足、找差距,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践行李大钊精神,以对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当好李大钊精神的传人,为美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回家的路上,我深深的思考:自己一定以大钊精神为动力,努力工作,发扬先辈舍己为人的精神,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请党组织监督我。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二)

永葆党的先进性,高举党旗胜利前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重温党史;缅怀党创建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我于 2011 年 6 月 3 日再次参观李大钊在北京的故居。首先,简介故居地理位置、概况,地址在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 24 号。故居分为南北两院占地约 1000 平方米。李大钊租住北院,北方是李大钊、赵纽兰夫妇卧室和堂屋,两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卧室。

其次,简介李大钊在此居住、生活工作情况:他在北京工作活动十年其中在此住了 3 年多( 1920 年春至 1924 年 1 月),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直接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领导发动北方工农运动,参与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通过参观学习,我的体会如下:一是党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中国共产党由李大钊、毛泽东、陈潭秋、等马克思主义先驱创建和领导的,由先进的工、农,知识分子组成的先锋队。党从小到大,从在野党到执政 62 年,党员人数从一大 53 人到十七大 7800 多万名党员。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过 33 年改革开放和实施一至十一五规划,目前我国经济( GDp )排在世界第二位,强国强军富民目标逐步实现。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产力之间存在矛盾,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国内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为了长治久安,实现党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要加强党的建设工程,要从严依法治党治国,对于腐败、分配不公、高房价,等群众的热点、焦点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党内腐败,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多渠道监督、揭发检举,出台严厉的法律法规,从源头根治腐败,让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三)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是一座550平方米左右的小三合院,和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实在是太矮小了;曲折幽深的小胡同和四通八达的喧嚣马路相比实在是太寂静了。可是当你走进这座四合院,听完讲解,看完图片,你就会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平静的内心会演绎着风雷激荡的历史画卷,陷入对李大钊怀念、敬仰的思绪中。

我是从史书上了解的李大钊,他早年传播马列主义,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南陈北里,相约建党"传为佳话。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他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年仅38岁。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李大钊》中这样写道:"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英勇就义时,父亲是第一个走上刑台的。他从容、镇静,面不改色,临刑前还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面对反动法官、刽子手,父亲大义凛然,作了最后一次简短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反动政府把父亲视为"罪魁祸首",对他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为了延长他的痛苦,刽子手们对他施绞刑长达四十分钟之久,比其他人每人用二十分钟长一倍。和父亲同时壮烈牺牲的烈士中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左派,共有十九人,他们是:谭祖尧、邓文辉、路友于、张挹兰(女)、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莫华、阎振山、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

一位宁死不屈的革命志士,惨遭杀害,英勇悲壮的场景,让后人潸然泪下,可歌可泣。李大钊牺牲已有85年了。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故居,这里再现着李大钊一家人居住时的情景。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当时的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居住,其中的北房东间是卧室,中间为餐室,西间为子女读书处,西厢房3间是书房和会客厅。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处住宅,这里有幸福温暖的家庭,他曾经在此与妻子儿女生活得其乐融融。但他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解放后文华胡同24号为百姓居住,2006年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钊的堂屋、书房、卧室以及子女的卧室都回到了当年的模样。今天来到这里,了解了伟人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这里不仅仅是李大钊个人居住地,而且是他为革命异常忙碌的大本营。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居住,感受过恩师的关爱和教诲。中国共产党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 李大钊故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党史专家一致认为,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人生的写照。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位道德品质高尚的学者和思想家。在居住地期间,李大钊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不算讲课),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

今天走进李大钊故居,睹物思人,今昔对比,缅怀革命先烈,心灵受到崇高、正义之洗礼,实为幸事。写下此文,记住文华胡同24号,怀念那寂静的小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后感模板优秀:《泉州名人故居》》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名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