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邻居》观后感1200字。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邻居》观后感12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冷漠中寻找救赎《邻居》观后感


今天聊聊韩国电影《邻居》。
片名The Neighbors (2012),别名恶邻拼图(台) / 住在隔壁的人 / 邻里人。

《邻居》改编自韩国同名热门漫画,讲述了一个冷漠中透着温暖、负罪中寻求救赎的故事。

影片发生在一个并不大的社区里,就相当于我们这儿的小区。
生活在一个社区的邻居们,关系并不算亲密,也就是点头之交,但也不算冷漠,经常见面的几个人还算熟识。
某日小区内的一名女学生失踪,苦苦寻找多日后,被人发现抛尸荒野。一时间被害人家庭备受打击,小区内人心惶惶,大家看谁都不像好人。

在经典美剧《迷失》中有过不错表现的金允珍在本片中饰演一位关键角色。她饰演小女孩金赛纶的后妈,一次雨天忘记接孩子放学,结果孩子跟着上了别人的车,就此遇害。
金允珍一直无法原谅自己,生活在幸存者过错的阴影中,她每天都能看见女儿亡魂游荡回家的幻觉,精神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

影片并无多少悬疑元素,谁是凶手观众们一目了然,但这只是观众们通过上帝视角看到的真相。生活在小区里居民们无从得知,他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消息自行揣测。
原本关系并不紧密的邻居们在相互猜忌中,距离反而变得更大。
冷漠是现代都市的代名词,生活在一个楼道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彼此姓名,生活在一个小区的人们不知道孩子同学也在这里,大家都是关起门来过着自己的小天地。
现代人的冷漠是由生活压力大和节奏快导致的,大家每天都忙着讨生活,没有闲工夫联络感情,而小孩子们还生活在大人营造的天真善良环境中,缺少社会阅历,因此容易轻信别人。如果是真正的陌生人也就罢了,经常接受警示教育的孩子们肯定不会和陌生人搭讪,如果是半生不熟的邻居搭讪,孩子们则会放下心理防线,选择轻信别人。

如果影片一直这么冷漠下去,给人的感觉就太黑暗太压抑了。
小女孩的不幸让小区的人们意识到冷漠的危害,他们主动求变,选择用温暖驱赶冷漠。于是金允珍主动帮助其他孩子,身体力行阻止凶手。
弱女子想要对抗穷凶极恶的歹徒,期间自然会使险象环生,这就是展现导演把控全剧的功力了。观众们可以自行发掘一下,看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惊险刺激。

展现人性温暖一面的同时,也是这些邻居们寻求自我救赎的过程。不幸发生后,大家都产生了负罪感,都在负罪中寻求救赎。
金允珍因为女儿遇害,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负罪感,保护邻居女孩成了她的救赎之旅。
小卖部老板林河龙因为觉得自己将皮箱子卖给了嫌疑人,而觉得自己是罪犯帮凶,也陷入负罪感。他的救赎方法就是试探嫌疑人,试图揭穿犯罪分子。
小区门卫老大爷千虎珍多年前失手杀人,一直潜逃至今。韩国法律规定杀人后15年不被抓住就过了案件诉讼期,千虎珍潜逃了14年加7个月,再熬5个月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看着小区内发生如此残忍案件,千虎珍备受煎熬,在掌握嫌疑人第一手资料后,他更是陷入深深地焦灼。千虎珍究竟选择沉默还是选择抓住凶手呢?
黑社会高利贷收债人士马东锡,日常工作就是放贷和收债,曾经为了钱陷害过自己的亲舅舅。他表面看似坚强,其实也处于亲情的煎熬中。马东锡肌肉发达,面对小区邪恶势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虽然自己也是个混社会的,但绝不会戕害社会未来的花骨朵。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救赎,在经历各自不同的救赎之旅后,大家也终于能够放下心理负担。

影片中还有不少恐怖元素,围绕遇害者小女孩多次出现鬼魂幻象。鬼魂幻象让影片增添了一丝奇幻色彩,原本探讨人性冷暖的影片平添一份诡异色彩。

《邻居》中凶手金成钧的动机是个迷,充满未知,观众们只看到他杀人,却看不到他行凶的动机。
别看变态凶手看似凶残,其实也是个纸老虎。金成钧做贼也心虚,也会背负重重的心理负担,每天同样看到被害人的鬼魂。
或许这样凶手才会被称之为变态,正常人永远无法通过正常逻辑去理解心理扭曲者,大家能做的也就剩下提高防备,做好自我保护。

恶魔前保护自己,
冷漠中寻找救赎。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我的邻居是EXO攻略观后感 我的邻居是EXO心得体会


第一次对世勋的印象就是感觉 好毒啊 其他人都那么暖 唯独他一个人恨不得把女主大大凶死 后来发现 他对女主很不一样 他对其他女生挺好的 唯独喜欢凶女主大大 虽然这()点不一样很特别

《我的邻居是EXO》这个游戏是我目前为止玩过的最好的游戏(仅限于故事情节是明星与明星之间或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这类游戏)伯贤、灿烈、D.O.和世勋,四条线,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恋爱方式,让我对爱情有了不同的见解。

伯贤:

这条线玩下来没有太多的感触,感觉安然已经很主动了,为什么伯贤就是不愿意承认我们不是好朋友的那种喜欢而是情侣的那种喜欢,虽然最后在一起了,但我还是比较喜欢BE的结局:初见你时,以调皮可爱的模样讨你欢心,你所有的负面影响都会告诉我,我的各种不舍你知道,你的各种误解,最后我们结束了,我依然你那个最淘气的朋友,你找到了你的幸福,就好。

D.O.:

这条线,完全霸气,完全痴情啊!D.O.这个角色是一个很温柔很直接很霸气也很痴情的角色,你赎你的罪,让我等多久都愿意,我会一直悄悄关注着你的动向,只是HE是等到了,BE是一直等下去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D.O.为了和安然在一起,又怕影响到EXO的时候,灿烈伯贤和世勋的第一反应是支持D.O.的所有决定,和D.O.一起面对所有的质疑,不为了什么,只是因为你是我兄弟。让我联想到现实中的EXO,嗯,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世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勋这个角色可以算是这个游戏的男一,因为不管是哪条线,安然最先喜欢的都是世勋。在世勋这条线中,从确认关系之前的吵得要死,到确认关系之后的甜的要命,简直满足了我的少女心啊!另外这条线,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世勋找宥珍谈话的时候,完全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优质偶像对粉丝的想法,我希望我们可以成为朋友,我觉得我们就是朋友,我想要把我最快乐的事情分享给你,我难过了,你会爱慰我,我受伤了,你会担心我,我受委屈了,你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我,所以我感情方面的事,也希望你可以理解,这就是朋友之间的义气,也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二、安然和宥珍的和好,让我不禁联想到我和我的闺蜜,如果我和她同时喜欢一样东西,谁会选择先放手,答案是,再喜欢的东西都抵不过我们这么多年的感情。最后,世勋的BE,让我怎么都连接不上剧情啊!安然怎么在多年后就失忆了呢?还偏偏遇上了与世勋有几分相似的鹿晗。

灿烈:

大概我眼中爱情最美的样子就是这个游戏中灿烈和安然的模样。在确认关系之前呢,和伯贤一样是安然的小甜心,确认关系之后,和D.O.一样,愿意等。各种虐,各种误解,各种风波,最后还好是在一起了,最喜欢灿烈在演唱会上说的我生命中最想守护的两样东西,一个是你们,一个是安然,所以我想要你们和我一起守护安然我觉得这就是偶像有了女友之后,最好的安慰粉丝的方式。这么美好的结果,真的很不愿意点开BE,嗯BE是一个皆大欢喜,曾经最相爱的人变成朋友的故事,曾经是新宇哥叮嘱灿烈照顾好安然,现在轮到灿烈叮嘱新宇哥照顾好安然了

《湮灭》观后感1200字


《湮灭》观后感

午休的时候偶然翻到毒舌电影推荐的《湮灭》,一直挺欣赏毒舌的选片品味,就果断买了票。
影院人不多,我习惯性地买了第四排正中间的位子,一个人占了一排,惯常来说这是相当中意的位子,因为我一直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我来说,和别人一起去电影院算是娱乐社交活动,一个人才是纯粹的观影。不过今晚倒是很例外,刚看了几分钟就是中尉喝水以后血渗透到干净的玻璃杯里的画面,我立马很怂地跑到前一排小情侣旁边坐下,舔着脸跟人家说我觉得有点可怕,能不能坐旁边跟他们一起看,姑娘很温柔的跟我说别怕,这个是删减版的。而在看完电影的现在,我才想起来,早上我手指轻轻碰了鸡蛋一下而已,它就碎了!!像我这样一个怪力乱神的汉子,怎么会被电影吓到呢?!这么不科学的观影体验,倒让我不自觉地想了几个科学问题:

一、关于存在与永生
影片大致讲了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改变并且复制地球生物基因的故事。因为最近想打HpV疫苗(作为女性纯天然的害怕自己得宫颈癌、乳腺癌之类奇怪的病,HpV只能预防宫颈癌病毒),所以特意了解了一下癌症的病理,人体内的所有细胞都有自我消亡的机制,它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辛勤劳作,完成自身使命,然后默默死去,但总有新的细胞会生成并且代替死去的细胞继续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体内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了现在这种形态的我。但是细胞分裂有时也会出错,分裂出变异细胞,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一般情况下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及时发现这些变异细胞并且及时杀死他们。但在运气不好,或者免疫力不强的时候,这些变异细胞就会疯狂扩张,这时癌症就会在体内慢慢成气候。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求生意识特别强,会不顾一切地裂变下去,最后杀死作为人形式存在的肉体。更耸人听闻的是,就算作为寄主的人死了,癌细胞仍然会一直裂变下去,不会消亡。突然忍不住YY了一下,现在治疗癌症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化疗和切割,化疗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高能射线把癌细胞杀死,但辐射本身又是一级致癌物,暂且不提这个悖论。那些从人体内切下来的癌细胞组织,如果一直放在医院做标本的话,不是会一直自己长大吗,想想都要起鸡皮疙瘩了。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说癌细胞也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且癌细胞可以永生,那么那些癌症病人反而能更长久的活在世上,只是不以人的形式存在而已。其实我一直相信能量守恒定理,就算有一天,我的肉体消亡了,组成我的那些物质永远不会从宇宙中消失,只是换了种形态存在而已。不过作为一个积极乐观,三观世俗的美少女,我当然是希望我这个形式存在的久一点,毕竟世界这么美好,让人愿意一直活下去。
既然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时刻都在新陈代谢,那是不是这一刻的我和上一刻不一样呢?如果说癌细胞是十恶不赦的变异分子,但生物的进化就是变异造成的啊,有研究表明,生物在面对威胁生存的环境巨变的时候,会选择增加变异次数,来增大成功进化出适应新环境身体构造的几率,但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大多数时候,变异都是不成功的
二、关于科幻片题材
我一直都不是很欣赏得了讲地球毁灭的科幻片,这次是毒舌荐文开头写了三个必看才想去尝试一下。《湮灭》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夫杰森李的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这部小说在2014年打败了我国红透半边天的科幻小说《三体》拿下了当年的星云奖。
说来也好笑,两年前,某同学送了我全套的《三体》,在看完第一本以后,就确认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后面两本到现在还没有拆封,虽然这部小说受到高晓松等一众文艺青年的热捧,送我书的同学也把这套书说得很奇幻,但我就是没什么情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高中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也是个文艺女青年,晚自习后的散步时间,或者逃体育课在校园里闲逛的时候,她经常会跟我讲她看过的书,有时也会把她自己写的故事读给我听。有一次,她推荐我看《苏菲的世界》,她说她在图书馆站了一上午把书看完了,出来以后觉得整个世界天昏地转,脑子里一直在想我是谁,我在哪?一般来讲,重要的人推荐的东西我都会分外关注,然而在强迫自己看了开头两章之后,我确定我对哲学真的没什么兴趣。
总的来说吧,《湮灭》在美国烂番茄指数很高,在豆瓣上评分就一般般啦,论吓人程度的话,如果不是毒舌电影在荐文里的渲染,我应该完全不会被吓到。毕竟研三的时候为了写论文,看了韩国几乎所有的灾难片。人们对变异或者寄生、克隆好像有着天然的恐惧,这三个元素也成了所有恐怖片的固定搭配,看多了套路,自然就不容易被吓到,但也不容易有惊喜的观影体验。我觉得没有什么是必看的,如果你正好是对哲学感兴趣的佛系文艺青年,那《湮灭》可能会对你的胃口。
不过像我这种俗人,只希望世界和平,地球自转的事不用我操心,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姐姐》观后感1200字


《姐姐》观后感:用拳头给予的保护,最终都是一场空
昏君不知醉

这部电影,所有的视觉焦点都被这个姐姐所吸引,发现暴力美学也是视觉盛宴,一袭红裙随风飞扬,笨重的铁锤随着红色的高跟鞋移动,被慢慢拖拽前行。


这段镜头的特写,有种压抑中带着魅惑的危险感,虽然暴力,但是可以让观众,有酐畅淋漓的视觉冲击。
并不喜欢,以暴制暴的去面对一些事情,但是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压抑,很多时候都选择忍下来了,可是人性有时候,并不是你忍了,就能拥有对方的尊重,和不会再次伤害你,所以必要的反击是你生存,必须存在的技能。


有句老话说的再有道理不过;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选柿子,要挑软柿子捏!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这三段话,无遗都是形容一个道理的,这个社会中,不管做什么职业的,遇到难缠的客户和业主,都是优先给这些人处理好。


那些好说话的,都是留到后面慢慢处理,这都是必然性,因为太难缠的人,总会给别人造成数不清的麻烦,所以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去招惹他。
有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麻烦出来的,越是简单的关系,结束的也特别简单,你越是不上心的人和事,也自然就消失的简单。


这部电影就是,妹妹是有点傻的人,姐姐总是事无巨细的关心着妹妹,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妹妹,可是这样又怎样?
扶不起来的人,你是怎么都扶不起来,不要命保护的人,最后真的会要了你的命,就算他没有伤害你的心和意图,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你都要来收尾,时间长了,你会把自己深陷这个泥潭里出不来。
没有谁的爱和帮助是无限的,要么耗尽了感情,要么耗尽了生命。


很不喜欢电影中的妹妹,就算懦弱,就算智商有点傻,可是被人伤害毫无所觉吗?难道反击不会吗?人的骨子里要有点狠劲,要有点骨气。
看着电影里的姐姐,心酸更大于她帅气的拳脚功夫,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她抗的太重,以至于豁出性命。


这部电影里写出了三种人;
第一种妹妹恩惠,柔弱可欺,善良,的高中生,属于那种别人口里的软柿子,别人就是看她好欺负,所以不断的欺负她。
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在一个圈子里,都知道恩惠是可以随便欺负的,所以上到年老的老者,下到班上同年级的同学,都在欺负她,完全不知道反击是什么。


看到这个角色会发自心底的讨厌,看到这个角色你就会发现,傻白甜,真的是一种侮辱智商的存在,你宛若看到的是一个智障。
之前被传播的傻白甜女主,给多少观众洗脑了?
任何一个关于傻白甜的女主,我觉得最好不要在上映这样的电视剧了,你真的以为白马王子喜欢这样的女人?


很多女主是傻白甜的剧,真的是赋予了她们最美好的际遇,似乎总有人给她们化险为夷,只要秉承着善良柔弱,就会有人从天而降的保护你。
可笑的是现实生活,总会狠狠的扇你一巴掌,并且告诉你;傻子,这就是生活。
第二种姐姐仁爱,智慧与拳头并在的人,但是势单力薄,没钱没权,在妹妹陷入险境的时候,第一时间出来想办法,给妹妹解决问题。


在所有办法都做过之后,毫无办法的时候,她选择以暴制暴,在她的世界里,保护妹妹似乎是融入骨血里面了,就算烂泥扶不上墙,就算妹妹的善良成为了别人欺负的理由,可是她是姐姐,她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拥有强悍的武力,和蛊惑人心的美貌,以最直接办法,惩罚那些丧心病狂的人,手段血腥,且痛苦。


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爱的人被欺负,而拥有这样唯一的一个亲人的时候,她豁出去了,她完全是为妹妹而生的人。
似乎是从妹妹的人格里,分裂出来的另外一个人格,一心向往平凡的生活,却一度被逼的拖着血腥去复仇,去救人。


是一个比妹妹更悲惨的角色,因为这个妹妹,她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记得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成功救出恩惠,姐姐仁爱腹部血流不止,紧紧捂住伤口,浑身是伤,眼里都是泪水,全是不舍,似乎是在道别。


妹妹坐在副驾驶上安详的睡颜,和姐姐不舍不安呈现醉鲜明的对比。
姐姐要是不在了,妹妹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无法想象。
第三种终极大BOS,人前是善良的慈善基金的会长,人后却是披着羊皮的狼,有权有钱有名声,背地里捏软柿子,对待被威胁的人,直接结束对方的生命。


别人要是伤害了他,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他伤害了别人就当取乐,整个角色都是狠辣的劲,就算最后栽倒在仁爱手上,可是却对姐妹俩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不劝任何人,无底线的善良,你要有自己的利器,否则不管是保护自己,还是保护爱的人,你都没有权利。
你爱自己,照顾好自己了,才有能力去爱别人,照顾别人,请不要让爱你人,为你奔波于命,你不能一味的享受保护,你要强大。


你只有足够强大,才会让爱你或者你爱的人享受爱。
至-------每一个被爱的人。

观后感:《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


在《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中,一些统计数据格外醒目:美国一般的百万富翁接受调查时说,他(她)从没为自己或为别人买过价格高达每套400美元的衣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1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很多时候我们我们以为财富就是你的工资,赚的多你的财富就多。但实际上财富是你的净资产,积累下来的财富才真正属于你。但我身边的月入过万的年轻人却没有多少存款。因为他们是高消费群体,挣得多,花的多,结余就少。但是只有属于你的资产和money,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不只是你赚的的收入,而是你存下来的收入。包括你的固定资产。

识别消费陷阱

积累财富,首先要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陷阱。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总裁的出场总是拉金又拉风,仿佛就是行走的广告牌。包括各种模特时装秀,各种明星机场带节奏拉货。人们被灌输一个理念:有钱人穿的都是大牌子,出口阔绰,出手不阔绰的人不是有钱人。“生活得好”便意味着通过消费各种高级商品来展示自己的收入。但实际上,很多有钱人过得是低消费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习惯以外观方式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有钱,但是这是不是品牌方的价值观念的误导呢?因为宣扬奢华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产品的销量和销路。我们以为财富就是你的工资,赚的多你的财富就多。但实际上财富是你的净资产,积累下来的财富才真正属于你。而奢侈品是你展示财富的窗口,却不是你的财富。

普通人的财富积累手册

大家都是普通人,一夜暴富,创业神话对于大多数人都有点遥远。那么如何从普普通通的职员工作当中积累财富,让自己慢慢实现财富自由。你有没有一整套经过明确阐释的关于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和整个一生的目标体系?家庭消费做预算和记账,将数字用表格列出,有助于控制消费,也可防止在并不真正重要的消费品和服务上花钱过多。金钱是永不浪费的资源,在最初的阶段,做预算,做计划,节俭生活,这些都是构建财富大厦的基石。

只有慢慢积累财富,而不是一开始就觉得自己钱太少,积累不了财富。从而一次次的错过积累的机会。那些富裕的⼈努为保持金钱上的充分自立;而那些在金钱上捉襟见肘的很不自如的人,却几乎没有做什么改善自己状况的工作。你没有自律能力去控制你的花销,你没有花时间去做预算和计划。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即使收入很多的人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没有规划,一旦收入不足以维持高消费,就会陷入窘迫的境地。

消费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很多节俭勤奋富裕过来的家庭不想让孩子在经济上窘迫。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情况:家庭的消费习惯会影响孩子的消费习惯,只有整个家庭克己自律,才能够让财富传承。但是很多家庭都是自己克已自律,却对孩子的消费不管不顾,让孩子放任自由。这种不加节制的爱反而会害了孩子,让财富无法传承下去。

职业道路的选择

为什么学习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在之前,很多企业主站在了发展的风口上,暴富,但是这种暴富收到政策,环境等的因素比较大。同时因为很多企业主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更加希望孩子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而传统企业主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差别在于知识型的人才最大的技能就能自己,最大的资源也是自己,虽然积累财富的速度不会像企业家那么大。但是风险也没有经营企业那么大,同时还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先改变观念,再改变习惯

投资理财,积累财富,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做起,在我们的行为习惯还没有改变过来时,观念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让自己拥抱财富。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2

又是一本看到不少地方推荐因而好奇借来看的书。

看到33页,放弃。

同类理财书籍看得多了,这本书不算特别,且啰嗦的很,很多内容几句话里翻来覆去地说说说。知识含量相对少了。很多文字,却觉得能够压缩压缩剩三分之一。看看目录,感觉就差不多了。

还不如再去翻一翻《富爸爸穷爸爸》和《小狗钱钱的爸爸教你实现财务自由》。

作者独特的一点是,提出了“蓝领富人”这个词,也就是“邻家的百万富翁”。

富人有很多种。那些巨富,对我等而言,是遥远的存在,而邻家的百万富翁,却比较平易近人,是可以学习的目标。

邻家的百万富翁,也让人更加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生活周围的人的影响,很强大。那些伪富人,为与邻居们比较,模仿消费习惯。算是被他人误导。

还有奢侈品的广告,也是一种诱惑,一种迷惑。一种误导。

此书对我的有用性,其中之一便是对奢侈品能够用更平和的态度去看待。欣赏其中的美就好。拥有,只拥有我需要的,使我感觉舒适的。

名车、名表、高档葡萄酒、游艇、别墅,是负债而非盈利,欣赏下就好。

翻了此书,其实坚定了些理念:过适度的生活。

消费和储蓄的平衡。

说到底,是个度的问题。

若是过度提前消费,就要做好未来为此负担的准备。

消费,如何消费,消费还是储蓄,还是投资理财,都只是一个选择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

消费的人也许笑储蓄的人是守财奴,不懂生活;储蓄的人也许看不惯爱消费的人大手大脚。。

生活与未来,平衡便好。

而平衡的度,各人心中自己把握便好。

自己心中明了消费的目的,明了财务自由的目的,是最最重要。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3

没有人不幻想成为富翁,但也都知道成为富翁的机率很小。如果你没有叫李刚的爸爸,没有手握权势的爷爷,没有煤老板身边的天然资源,没有铁道部“反正我是信了”的“坚定”信念,也没有巴菲特的才能,没有乔布斯的智慧,更没有中五百万大奖的运气,那么,就别幻想了,老老实实的做你自己吧。赚两分花一分,赚两万花一万,合理的控制你的收支,那么,即使你无法成为百万富翁,你也会过上幸福生活的。因为幸福并非只与金钱挂钩。

拿到这本《邻家的百万富翁》,我是想窥视一下富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不是满身的珠光宝气,开豪车,住阔宅,带名表,喝名酒。事实恰恰相反,作者斯坦利博士在本书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富翁并不都在意这些,甚至极少人这样去做,他们大部分都是提倡俭朴生活而不是超前消费的。在书中,斯坦利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三种富人,一种是光鲜耀眼的真富人,一种资产负债表型的富人,另一种是收入报表型的富人。第一种光鲜耀眼的富人拥有绝对庞大的财富,即使他们享受再奢华的生活,他们的支出也不过是一小部分,这样的富人生活往往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第二种资产负债表型富人的收入一般并不太高,大都是通过合理理财而让自己逐渐富裕起来的。他们借助严格执行财务计划、理智投资和勤俭生活积累财富,通过这种极端的防御策略变成富翁。他们最本质的特点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而第三种收入报表型的富人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赚取他们的收入,他们消费很高,缺乏预算或从不制订财务规划。他们追求奢靡的生活,以使自己看起来像光鲜的富人一样活着,但是他们财富指数最低,甚至给球童的小费都斤斤计较。他们将大部分收入转变成奢华的消费,其实账上已经少的可怜,一旦经济环境恶化,必定是首先破产的一批,他们其实是不折不扣的“伪富人”。

对于这三种富人,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通过多项财务数据的对比,将他们的生活方式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这三种人生活习惯,财务状况,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光鲜耀眼的真富人们拥有足够的资本来享受奢华生活,但同时他们懂得合理支出,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在最合适的地方,以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资产负债表型的富人一般不选择住在高档的社区,对名表名酒都不感兴趣,他们只选择自己感觉最合适的生活方式,由于积累的财富让他们有了财务独立的自由,所以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幸福感。而收入报表弄的伪富人们只注重奢华光鲜的表相,通过高额的消费来满足自己置身富人区的虚荣。他们住着与他们收入并不匹配的豪宅,不断与邻居的消费层次攀比,反而让自己经常处于一种“月光族”的境地,这样的压力只会让他们形成表面的风光,其实内心并不幸福。

通过对这三种富人的分析,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幸福感不是买来的。收入与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存在着明显关联,但并非唯一要素,消费模式也是对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需求都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所以,成为富翁也并一定代表着幸福,幸福也不需要你必须成为百万富翁。幸福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虽然作者在书中分析的都是美国富人,但其结论对今天的中国具有一样的指导意义。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富豪数量激增,社会思潮也似乎唯“利”是图,对金钱的过度崇拜渐渐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一种追求奢华的风气日益盛行。不断有新闻曝光中国的富人们排队抢购外国奢侈品的场面,除了说这是一种暴发户的心态还能说什么呢?不光成年人自身如此,他们对待孩子更是盲目攀比,比如孩子上小学,很多的“好学校”都要收取天价的择校费,甚至有些学校交钱也不一定能够进入,还要动用国家领导层面的高级关系才行。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试问,进了这样的学校对孩子的成长就一定有利吗?不一定吧!一群富豪家庭的小孩整天对着家长的豪车相互攀比,孩子们的价值观不就被浮华的社会表相和盲目攀比的风气扭曲了吗?这样的社会状况不禁令人感到担忧。我倒真的希望那些盲目拜金的人们能够拿起这本书好好看看,看看真正的富豪到底该怎样生活,怎样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切莫再通过奢华阔绰的生活麻醉自己了!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4

同样一笔钱,一个买了跑车并且开在你面前,另一个则把钱放到了银行的私人银行账户里,哪个对你来说更让人羡慕呢?现在国内的情况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只要在一二线有套房子,就可以算是百万富翁了。但问题了,很多人只是伪富人,可能因为动迁发了财,但他们并没有富人的思维模式,财富早晚也是会被败光的。

本书可以说是本经典,在多本理财书中先后被不同作者提及跟推荐。简单说就是分析了当时美国富人的一些生活习惯,结果发现这些富人跟很多人印象里的富人不太一样。譬如富人是很节俭的,不一定有别墅,买车也讲究……

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收入水平不同,但其实身边越来越多出现伪富人,买很贵的包包,吃很贵的料理,贷款买车买房,对自己很好,消费水平很高,但其实收入并没有达到那个要求,只是在用信用透支自己的未来……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5

其实特别希望周边的亲人、朋友能够知道这本书,翻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写的很多章节略显重复,但不失为一本好书,尤其对中国人,更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大街上那么多开着中低端宝马奔驰的人儿,为啥就算在房地产大趋势向下时仍然很多人对豪宅趋之若鹜,当然,还有大街上各种打扮出位的“成功人士”。其实不简简单单是死要面子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富裕的一种错误认识与感知。

工作很多年了,见过了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也读过一些书,越来越觉得,富有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形式,可我们往往只注重形式,幻想可以挥金如土,可以尽情享受,希望被别人羡慕和赞许,所以很多人希望速富,渴望地位,渴望别人认可,所以在真正富裕之前,我们总是把自己打扮靓丽,买好车,住高端公寓,没事的时候爱挥挥手腕上的名牌手表、微薄晒晒今天又吃了什么山珍海味,和我们在大街上、电视里、电影里见到看上去是“富人”的人一样。

我以前和一位朋友讨论过关于致富的问题,很多人觉得钱是挣出来,只要我们提升自己的技能或职业素养等等等,收入不断升高,是别人的两倍三倍或是更多,我们就能富裕,但我这位朋友认为,更多时候,钱是理出来的,在你拥有买宝马、奔驰、劳力士或LV的能力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懂得自律,在年轻的时候保持简洁的生活,不一味的为虚荣心去消费。我想到自己刚毕业工作时,收入基本都花在了最新的游戏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各种运动名牌,第一次买了车,但数码设备永远有更高配置的产品推出,各种服饰名品几乎每个季度也都有新款,车,刚买的时候是很兴奋,一点小剐蹭就马上开到4s店里去修,但一两年以后,已经很麻木,再好的外观也会过时,在动力强的发动机在堵车的时候我也不能飞起来。就这样,我花出去的钱往往和最终自己的收获不成正比,衣服过时了,永远休眠在衣柜里了,配置已略显低端数码产品已经不会再开机,至于车,也就只有周末可能会出去开开。但钱呢....这样永远不会富有,要让钱成为你的工具,让它替你工作,就算不奢望在股市楼市里的暴涨,也应该进行合理的配置。

估计很多人会不赞同,因为人生就要享受,趁年轻更加得赶紧去消费,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挣得多理所当然花得多。尤其是在中国,面子有时很重要很重要,但我相信自己不会暴富,估计也没法年薪成百上千万,也不想为了钱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却同时阉割了自己的个性。我刚相信脚踏实地的不断积累,不需要为了显示自己富有和高贵的品味而去追求那些豪华高端的玩意,就像作者说的,真正的富人不会让你觉得他像个富人,但有个共通的地方,他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中学生范文

《安娜》观后感1200字


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安娜》观后感


今天介绍法国电影《安娜》。
片名Anna / ANИA (2019)。

号称一生只拍10部电影的吕克贝松LucBesson这次带来了他的第十九部作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明年还能看到他的第二十部电影《超体2》。
当然,不管拍了十部还是二十部,只要电影好看,观众们自然愿意接受一位不那么遵守诺言的导演。

这次吕克贝松依旧将目光对准年轻女性,刻画了一位游走于俄罗斯克格勃和美国CIA之间的女间谍安娜Anna。
俄罗斯超模萨莎露丝 Sasha Luss扮演女主角安娜,她曾经在卢克贝松前作《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客串出演外星公主,但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这次的女特工安娜算得上是为她量身定做,闪光灯下T台走秀,镜头一转刺杀猎物。当一位美丽危险、满是风情的尤物在荧幕上时,很少有人能够抗拒她的魅力。

安娜出生在俄罗斯,天资聪慧,自幼饱读诗书,只是命运多舛,年少时家道中落,加上遇人不淑,生活过得很是凄惨。在前渣男男友的胁迫下,安娜甚至卷入了一场失败的抢劫案件。
安娜不甘心就此浑浑噩噩下去,填报了参军志愿,出色的背景和孑然一身的情况引起了克格勃的注意。经过一段时期培训,安娜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了一名俄罗斯特工。

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安娜颜值。
安娜的外形极为出色,不论脸蛋还是身材都很出众,即便放在T台上和其他超模同台竞技也不落下风。
尤其是她的身材比例优秀,配合接近1米8的身高,给人的感觉就是脖子以下全是腿。当她使用两条大长腿攻击敌人时,不管是不是被踢到头上,估计看到的人都会流鼻血。

一般来说特工都是相貌平平的人才能够胜任,只就像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一样,大家不会对路人脸产生特别注意。当一个回头率200%的人走在街上时,反而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不利于特工开展行动。
按照安娜的颜值,自然不会和常规特工一样,索性将她安排进模特公司,成为超模,行走于时尚圈,依靠身份掩饰去执行任务。

高颜值成了安娜最好的保护伞,不论戏里戏外,男人们都喜欢美艳高冷的安娜。
戏里的男人们不论阵营,纷纷拜倒在安娜身下。当克格勃和CIA的两个男人一脸蒙圈的坐在一起时,画面绿光闪闪、颇具喜感。
戏外的男人一样为美丽超模服务,客串一下没红,导演直接让她做主角,以自己最熟悉的套路题材再拍一次。

吕克贝松喜欢拍摄各种冷艳美女,通过她们看似柔弱的外表,爆发强大的能量。他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这样的类型,《这个杀手不太冷》《尼基塔》《第五元素》《超体》,均是由妹子挑起大梁。各种造型各异的女性角色,在荧幕上大杀四方,打得那些臭男人们毫无还手之力。
这次《安娜》中女主角的造型致敬了很多他前作的角色,如此频繁的致敬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意愿,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安娜的角色需要。
安娜因为工作需要,需要经常变装,在时尚圈做模特和刺杀特定目标都需要经常换衣服。她不仅换服饰,连发型都经常更换,可以十分快速地从里到外都更换一遍,这样就方便导演给她安排造型了,经常一分钟内致敬好几个。或许吕克贝松对前妻一直念念不忘,安娜侧颜和举手投足之间,神似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同样女特工题材的电影很多,近年来上映的就有《红雀》《极寒之城》等著名作品。《红雀》和《极寒之城》分别有大表姐和塞隆女王,电影好看不好看另说,她们的演技自然没话说。
《安娜》比起《红雀》《极寒之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憾,尤其是女主角萨莎露丝和两位前辈比起来,在演技方面还缺少打磨,略微逊色一些。导演有些怜香惜玉,在战斗中基本舍不得让安娜受到伤害,安娜有点像战斗天使阿丽塔,从头杀到尾,就没有遇到过能够与之一战的对手。有人将《安娜》比作女版《疾速追杀》,我觉得还差些火候,至少杀神约翰维克能够遇到对手,不会像龙傲天一样无脑通杀对面。

《安娜》整体效果中上,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精致漂亮,不论人物还是风景,都十分耐看。观众们如果看惯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作品,不妨看看这部法国的动作电影换换口味,说不定会有惊喜。
《安娜》所传递的主要精神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安娜本是一个刚烈女子,短暂的困境并没有能够击败她,当出现一丝希望时,她便努力抓住了希望,并通过自己努力,一点点将希望扩大,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看似柔弱,实则坚强,
隐忍一切,为了自由。

《玩物》观后感1200字


上层恶魔游戏人间《玩物》观后感


今天介绍一部韩国电影《玩物》。
片名Norigae (2013),别名丑闻风暴。

这部韩国电影基于真实事件张紫妍事件改编,揭开了韩国娱乐圈的遮羞布。
影片在一开始就强调,本片经过艺术加工,所有出现的人物、团体都和现实无关。其实对比一下张紫妍事件就会知道,《玩物》表现的内容温和了太多太多

简要介绍一下2009年爆出来震惊韩国、甚至震惊亚洲的张紫妍事件。
2009年3月7日下午,出演KBS2TV月火剧《花样男子》中扮演反面角色的新人女演员张紫妍在自己家中自缢身亡,年仅27岁,死前留下遗书控诉生前被迫陪酒及陪睡换取工作。
4年间,她被迫为31人陪睡100多次。为了方便接客,她被迫被做了结扎手术;为了接待权贵,即使在父母忌日还要被拉出来。
出了人命、留了遗书,事情被闹上法庭。庭审阶段,被指控的权贵们无人出庭,甚至张紫妍留下的遗书被官方认定为伪造。结案时,被指控的31名权贵均被定无罪。
2018年8月,张紫妍案件的公诉期即将结束,2019年3月,韩国超过22万网友去青瓦台请愿。2019年3月18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听取法务部部长和行政安全部部长有关张紫妍自杀事件的报告后下达指示,要求警方和检方高层彻查真相。5月20日,韩国法务部检察院过去史委员会发布对张紫妍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称以现有的线索无法查明张紫妍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现实远比电影更加刺激。
踩着她的尸体的女演员,如今飞黄腾达德艺双馨;她曾经的男友扭头表示不认识张紫妍;曾经出庭作证13次的尹姓好友,现在只能躲到国外

《玩物》所表现的正是张紫妍事件。因为丑闻牵扯出的权贵太多,远超娱乐圈的范畴,还有新闻圈、财经圈、政治圈。近期爆出的胜利门再一次将这些丑闻推上风口浪尖。
有头有脸有权有势的人都可以通过艺人经纪公司满足稀奇古怪的欲望。为了降低影片敏感性,《玩物》只能将影响限定在娱乐圈和新闻圈。

影片十分压抑,通篇在传递深深的无力感。既然有了赴死的勇气,为何临死不拉一个恶魔做垫背的呢。
像张紫妍这样死后留下证据的,就像朝着铁幕丢去了一粒小石子。虽然无法撼动铁幕一丝一毫,但好歹大家能听到一点响声。就像死了成为新闻变为话题一样,不幸身亡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命向公众揭发丑闻。
其实更可怕的是更多没有发出声音的人和事,他们死得悄无声息,就像没有在这个世界存在过一样。被人当做玩物玩弄一番后,随意丢弃,无人问津。

本片男主角是马东锡。先小剧透一下,壮汉马东锡在影片中没有挥拳,没有动作戏。
尽管大家都很想看到他的铁拳揍在犯罪分子丑陋的脸上,但是现实就是如此,空有一腔热血,也无法解开铁幕丝毫。

就像影片中所说那样: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只会发霉腐烂。
古代人们期待侠客,现代人们期待超级英雄,原因就在于此,也只有超脱法律之外的存在,才能惩罚这些制定法律还不受法律约束的混蛋们。
都说韩国的电影什么都敢拍,其实他们除了宗教题材不敢碰,其他什么题材还都敢拍出来。但拍出来能否起到效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著名的《熔炉》,被冠以改变这个国家法律的一部电影。相关法律能够迅速推进,其实只是因为他们需要对付的仅仅是一些无权无势的恋童癖。对于这些低级别的变态,只要改改法律就能赚得民意和选票,傻子才不做呢。
而《玩物》则无法撼动权贵们的铁幕一丝一毫,即便总统文在寅发话,也无济于事。因为这里需要面对的是手握各方资源的权贵,让权贵自己判自己有罪,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可在这里,连正义都不曾露过面。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影片指出,女艺人中有45.3%曾被要求陪酒,62.8%表示曾被节目关联者和社会有权人士要求性陪伴。张紫妍们只是冰山一角,敢于用生命抗争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权贵们才敢肆无忌惮地横行这么多年。

其实整件事件背后反映出的还是阶级固化。
同属统一阶级的人,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斗来斗去,上面的人开心了还能修改一下法律,矛盾下移,引导斗争。
不同阶级的人就无法争斗了。试想一下,下面的人想利用上面的人制定的法律,以文明的方式去制裁上面的人,是不是很搞笑。在上面人制定的规则下游戏,下面人注定只能是玩物。这注定是一场无法斗争的表演,在张紫妍案件和《玩物》中,被指控者之中,除了经纪公司的负责人作为小虾米出庭,其他大佬根本不需要露面。即便他们被媒体指名道姓的曝光,法院依旧判他们无罪。

底层蝼蚁夹缝求生,
上层恶魔游戏人间。

《出路》观后感1200字


《出路》观后感

人生其实都没有出路,有的只是默默吐丝,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
胡吉诃德


导演一开始将镜头对准甘肃会宁的深山,青山无言,只有上面布满一条条行人踩出来的线条。这很像我们的人生:本来便什么都没有,所有的现实全都建构在各种意义之上,构成一幅纵横交错的网,锚住了我们所有人。

part1
12岁还在读二年级的马百娟在面对镜头的时候,眼睛里是有光的,这种光是对未知的未来充满好奇的窥伺,而三年之后,经历了一次搬家,家里搬到了条件好很多的城市郊区,一家人的收入靠着患有牛皮藓的22岁哥哥在瓷砖厂打工支撑着。这时候的她面对镜头会害羞,会背对镜头,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但是却令人揪心。如果不看预告的话,根据我们俗常的剧情套路,马百娟应该会考上一个好大学,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怎么也得是有了一定的人生成就然后遭遇意外或者触碰到那层我们心里预期的玻璃天花板才对。可是,现实却是她小学没读完辍学在家,和一堆挺着大肚子的姐妹们讨论起家常琐碎,一地鸡毛。而根据新闻披露的,2014年年满16岁的她已经嫁给了自己的表哥,从此再也没办法实现去北京读大学的愿望了。
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感慨,可以叹息。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不是她,我们永远是以他者的视角在观察,在评论。马克斯.韦伯提醒我们:然而,他最好将他个人小小的感慨保留给自己,就像望见高山和大海时那样;除非他自知被召唤并赋予能力,去做艺术的呈现或先知的要求。其他大半情况下,长篇大论地讲述直觉,其实只不过是在隐瞒没有与对象保持距离的缺失,这和对人欠缺清醒洞察的态度一样,都是必须加以批判的。毕竟纪录片和普通电影不同的一点就是,纪录片是部分的真实(为什么只能说是部分的真实,后面再谈),光影之间呈现的存在注定就是用来被看的,我们只能是自发地观看、想象、回味,一旦代入我们的感受,便扭曲了实然的存在。
我在此只希望她今后的生活之路能够平坦顺畅,再也不需要大清早吃一口开水泡的冷饭跑过山间小路去上学,希望她健康快乐。希望她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意义。

part2
徐佳,典型的非典型农村出生的工科男,咬牙复读两年,考上了湖工。镜头里他高三上早自习的场景,应该也能够让很多经历了高考的观众产生共鸣。荧幕里的他似乎在高考之前从来没在镜头前面笑过,而且讲话带有很浓厚的地方方言口音。不过我也似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学生为了高考能够作出那么大的牺牲。如果对咸宁有所了解的话,应该也知道它离旁边的仙桃很近,而那里曾经也有一位通过高考考入武汉大学走出家乡的人雷军。难怪我听到徐佳在念英语的时候有一丝的亲切感,原来是和《Are you ok》的仙桃口音很相似
就当下的情况来说,高考红利的逐渐褪去,它逐渐从那个寒门学子向上流动的social ladder变成了文化与资本占有者进行阶级复制的工具,而徐佳,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是那一批踩上末班车的幸运儿了吧。虽然没有取得像雷军那样的社会成就,但也算得上是完成了自己的阶级跃迁。
他在片中说,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我选择接受这种不公平。可是在我看来却很忧伤,不公平虽然是很抽象的一种表述,但是接受这种说法,却是另一种深层次的沉重。
希望他如愿在两年后换上了iphone6,能够常回家看看。陪伴母亲。

part3
袁晗寒,北京昌平的一名高中生,17岁辍学的她在家百无聊赖,租下一间门面自己装修开起了自己的酒吧。后来去德国Dsseldort念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外滩的一家美术馆实习。非常典型的人们口中的中产阶级家中的孩子。她可以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按照大多数人的人生设定去挤高考那座独木桥,轻轻松松地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和才艺取得德国学校的学习机会。也许有人会对她的才艺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用钱堆砌起来的机遇。但有一个小细节:她在德国丢了钱包,然后去补办自己的Studentin Karte,语言流畅,绝对不是那种几个月速成的德语水平。其家庭的资本不是体现在简单的物质方面的充裕,更多还有对于她学识、技能、创造力的投入。而绝非纪录片里呈现的颓废、懒散、生活无法自理的一面。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纪录片只是呈现部分真实的原因之一。

最后,撇开阶层、教育、高考这些沉重话题,谈谈纪录片本身。
纪录片理论上是纪实的,但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一点就是介入生活,举例来说,镜头中马百娟在镜头前的表现就有很明显的霍桑效应的影响。并非很真实的自己。除非是偷拍,用针孔摄像这些个技术手段。但是这里又会存在一个未被当事人授权的伦理道德困境。总而言之,纪录片是无法真正探测到现实世界的,但是还是可以提供我们一个窥伺他人生活的窗口。

毕竟,说部分的真话也不是说假话。

《黑豹》观后感1200字


《黑豹》观后感

周末去影院看了《黑豹》,看完后总体感觉并没有太多惊艳的地方。非洲风情和黑人超级英雄比较新颖之外,艺术设计、打斗、特效都维持了漫威的一贯水准,但是故事本身剧情比较老套,简单粗暴总结就是一个非洲版哈姆雷特和非洲真人版狮子王的结合体,叙事方面过于平直铺叙,因此对见惯了漫威英雄电影的观众而言,并没有新的嗨点,就整体而言我觉得可以打7.5分,算是一部在平均水准之上的中规中矩的英雄电影。
主人公和反派同为王室成员,都穿着黑豹装互殴,有一种双喵互挠的既视感。我喜欢最后那个反派死前说:不自由,宁可死。喵喵永不为奴!!也是表达了黑人对以前黑奴制度的愤怒和坚决抵抗。
男女主人公其实一开始两者理念上有冲突,女主人公事希望能够去接纳那些难民到这个国家,而已经成为国王的特查拉有自己不同的立场,但是最后这些观念并没有引起冲突,而是进行了融合,不是要去拯救全世界,不去进行武力输出,而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在力有能及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优势高科技和振金在其他国家那里帮助别人。这里其实是有对现实社会里欧洲接受难民的有一种温和的反思。
这些通过影片传达的观念还是不错的。结尾智者造桥,愚者造墙其实有稍微怼一下特普朗的感觉。
浅谈《黑豹》观后感,为何此片国内和北美会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反派喵设定有点独特,是每杀一个人就会在身上弄一个点,这个真的是让人看了有密集恐惧症。
这部片子的女性角色都很强势,妹妹超级高能够改造武器和装备,女朋友志向高救苦救难救难民,能打架还能卧底做间谍,还有旗下的武力值超群的女将军,在赌场那一段打戏,女将军挥舞长矛,身着红衣从回廊追赶着跳下一楼,简直就是一团愤怒的火焰凶猛地扑向对手。
从影片本身的质量来看,艺术设计是真的不错,主演的颜值和身材都在线,特效很棒,这些都算是以往漫威电影的强项,因此并没有给人特别惊艳的感觉。背景展现非洲风情算是比较有新意,然而这些有点并不能掩盖剧情上的老套。从剧情上来说,这基本就是一部非洲版的哈姆雷特,或者说是非洲真人版的狮子王。但是剧情本身明显的bug确实没有。在两人都穿着刀枪不入开挂般的黑豹战衣互殴的情况下要如何战胜对手呢?影片在前面埋下了伏笔,因此最后这一点也解决的合情合理。
然而北美那边传来的票房超过了美队系列,口碑也很高,导致中国观众在《黑豹》没上映前抱了很高的期待度,带有一种起码又是一部《美队2》质量级别的大作的错觉,抱着这种期待度去看《黑豹》,结果就是有一点点的小失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那为何北美口碑会如此之好,中国观众却并不买账。真的是众口难调吗?我觉得这是由于多方面造成的,那就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试着分析一下吧。
首先,从观影人群来说一下这部影片造成这部作品口碑两极化的原因。
《黑豹》做为一个起源电影,这部是漫威首部以黑人为主要角色的超级英雄电影,而且里面女性角色非常抢眼,因此北美观影的人群中黑人比例和女性比例是漫威各系列电影中最高的。
电影所展现的非洲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大屏幕上很少出现,因此很新颖;另一方面对于黑人群体来说,非洲风情和黑人文化能天然地形成共鸣,这是她们熟悉的风味,因此接受度很高,外加是以黑人超级英雄的电影,动作和特效也都到位,对黑人群体来说很有带入感。
前面也提到了黑人群体是主要观影群体之一,而本片尽管剧情一般,但是非洲背景、强势的女性角色设定和首部黑人超级英雄这些讨好了北美两大观影群体,自然北美口碑节节上升。
而纵观国内主要是喜欢漫威系列电影的年轻人去观看这部影片,对于非洲风情和黑人超级英雄并没有天然的情感上的偏好,没有共鸣方面的加成,因此他们更看重的是影片本身的剧情和质量。在北美票房和口碑上面提到的加分不会影响到中国的观影群体。
其次,由于地域原因,片子里表达的一些想法其实是北美观众可能更为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身处其境。比如反派最后那句不自由,宁可死也是表达了黑人对以前黑奴制度的愤怒和坚决抵抗。影片中也有隐约地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怒,还有关于难民问题处理都稍稍带到了一些,这些都是欧美国家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他们感受度会更强一点。看到主角最后说智者造桥,愚者造墙这句时,北美观众大概都会心一笑吧。这些观点的认同度也确实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片子的评价度。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那些观点不错,但是由于自身并不在这个环境中,认同感和程度都不会那么强,毕竟事不经人不己知。
再者,从时间上来说,北美是率先上映的,而中国是延后上映的,中间有个时间差。当北美的高口碑和高票房发酵到中国时,也吊足了中国漫威迷的胃口,变相提高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标准。给中国的观影者带来了对此片过高的期待,然后观影过后确实是觉得剧情上比较一般,过于平直铺叙,实际感受和期待的落差,还有此片的风格还是和以往的漫威电影有些雷同,观众对于大场面的漫威电影其实是有些审美疲劳,也是导致此片在中国口碑走低的原因之一。

《孔子》观后感1200字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 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观后感《《邻居》观后感12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