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老炮儿》观后感800字。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老炮儿》观后感800字"这样的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老炮儿》观后感

下午看了《老炮儿》,电影如我期望,解渴解饿,还解乏。冯导儿虽非导演,但故事中的六爷绝对是按着冯导的范儿量身定做的,只是这些都交给管虎导演完成了,让冯导可劲儿的撒个欢儿,捎带手拿了台湾金马奖,给年轻演员上了一课。
小刚导演的作品,真的对我影响很大,从小到大吧,也许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王朔、刘震云、叶京、葛优、张涵予等。
小时候喜欢军挎包、绿军装、军帽和小刀等,说实话,那时候是无意识的,我们就是喜欢这些东西,不论那是什么范儿。
初、高中看了《围城》、《编辑部故事》、《过把瘾》和《一地鸡毛》,直言不讳,这些电视剧甩今天的《北上广》可不止几条街,至少几个县,接着又看了不少王朔的书,真心喜欢这些京味儿的词儿和造句方式。剩下的就是模仿、模仿、模仿。
大学四年里对冯导儿的作品几乎一部不落的都看了个遍,新片儿出来之前,如果实在饥饿难耐,就把老片儿再租回来复习一遍。
从97年到04年,《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这些作品加在一起,就是那几年的中国电影的最高境界,名利双收加上观众过瘾,只要看看后面贺岁跟风的规模,就知道冯导的分量和贡献。
04、05年之后,冯导稍稍转向,由自己最擅长的方向转为自己最想做的方向,同期有类似转变的还有陈凯歌导演和星爷,我只能说这或许就是英雄所见,不但相同,而且同步。
在后面的作品中,《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温故1942》绝对是震撼心灵的上等佳作,作为观众和粉丝,我感谢冯导在那些岁月给予我如此的感动和领悟。
但《私人订制》没有让我感受到过瘾,心中莫名的不安,就像看见父亲在人前说了一句错话,就像看到母亲出门时花白的头发没有梳理整齐。
记得当时有人说冯导已经技穷才尽,我不信,我的理解是,世道变了,但冯导可能还没有说服自己。
中间过了很长时间,直到在笑傲江湖中看到冯导去当嘉宾,心里这份担忧很快就淡出了。

15年12月,铺天盖地的N多新片上映,我只选了两部,《寻龙诀》、《老炮》,《寻龙诀》看的是Ip、特技和黄渤舒淇,《老炮》看到是冯小刚、冯小刚、还是冯小刚,那是一位长辈在重重围攻之下的振臂一击。
不想剧透,只想说,如果你如我一样曾经是冯导的粉丝,那就放心去影院看看《老炮》,那一堆的小鲜肉绑在一起,也丝毫影响不到冯导的魅力。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800字


《老炮儿》是由管虎导演,冯小刚、张涵予、许晴、李易峰、吴亦凡等主演的电影,2015年12月24日在中国上映。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1】

电影《老炮儿》的故事前半段,人物动机充分,“老炮儿”一心想救儿子,跟“官二代”小飞们按照北京茬架的规矩,双方约在颐和园后面的一个野湖中决斗。

最后等到决斗真正到来时,故事却是戏剧性的,“老炮儿”在关键时刻心脏病发作骤然倒在了冰面上死去,让这场一对多的“个人英雄主义壮举”变成了一场意外闹剧。很多观众连呼看得不过瘾。但仔细想想,除了让“老炮儿”意外死去外,还真的没有别的办法。

有点常识的都知道,以一个老人之力对仗对方几十个“生瓜蛋子”,结局早已经注定。单枪匹马杀将过去固然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充其量就是一个匹夫之勇。对于“大院子弟”来说,父辈红军的“游击战”之精髓就是集中我军至少三倍于敌方的兵力开打,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老炮儿”张学军一定门儿清。

之所以“单枪匹马”杀将过去,“老炮儿”一定是抱着必死之心的,但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虽然让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破灭,但却让他的死变得更加高大和有意义。

也就是说,身为父亲的“老炮儿”,他从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除此别无选择。

“老炮儿”是一个江湖人,这一点,电影中也明确说明了。影片开头,他威胁小偷把被盗主人钱包中的身份证寄回原主,随后又替被片儿警执法时打了一个耳光的“灯罩儿”讨回公道,这都说明了“老炮儿”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个“黑白两道”都能说得上话的人,他实际上扮演的是在犯罪和法律之间的社区仲裁者的角色,就像美国西部枪战片中的常见情节一样。

《老炮儿》就是用美国西部片模式讲述的发生在北京胡同中的一个老头儿为了讨回生命尊严和公道的故事。而在情感内核上,它跟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拍摄的《老爷车》一脉相承。

就像《老爷车》中的那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福特汽车厂老工人沃尔特用自己的生命当赌注,用一个“计谋”引诱一帮坏孩子朝着自己开枪,从而让这些坏人受法律惩罚一样。“老炮儿”张学军也是用自己的死(心脏病发作倒在了冰面上死去),换来年轻一代的“重生”:一方面给“小飞”以警醒(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往后就是自己这样的下场);另一方面也对自己儿子晓波做了最后一次人生指引(他应该过跟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一个有追求的、平静的、有责任心的生活,比如开一家酒吧)。

《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就是一部中老年版的《致青春》

今年真是国产电影的丰收年,年底以来上映的多部电影都获得了很高的口碑,《老炮儿》因为浓郁的"北京味道"和一堆老戏骨的精彩演出,再加上对当下社会"没有规矩"的批判,口碑爆棚。

在这个前提下,我预感这篇观后感又要遭遇谩骂了,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应该是很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不爱听的。

口碑这事儿呢,跟电影的受众群体有关。目前有影响力的影评人都是70后和80后,这帮人正好是《老炮儿》的核心受众。再加上冲着吴亦凡和李易峰甚至仅露脸三秒的TFBOYS去的90后甚至00后观众对偶像的溺爱,口碑不爆棚才怪。

先从故事说起吧。《老炮儿》说白了就是一个胡同里的老流氓为了救不争气的儿子,和一帮新时代的小流氓约架的故事。只不过管虎在故事里融入了"提升作品逼格的万能良药"——情怀,看的大伙热血沸腾。

如果以5分为满分,我给这部电影4分。说实话,我也喜爱六爷这样的人物,也希望有闷三儿这样的兄弟和话匣子这样的女人。

但看完之后我没有感动,更多的是心酸:时代不同了,不要再自以为是了。我希望六爷身上那些好的品质被继承下来,但千万别活的像六爷一样,否则你会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六爷是个讲规矩的人,但他讲的是"老规矩",是过去的人会自发遵守的行为。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规矩,你拿过去的规矩来约束现在的人们,就好比《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的老妈拿着前朝皇帝的尚方宝剑来砍当前朝代的官员,这是不合适的。

六爷一直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他觉得事情要一码归一码,老哥们的车被城管没收了,还挨了打,他主动垫钱,非要给老哥们讨一个公道。这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发生的事,他凭借老规矩,勉强做了主,但这个主也是建立在"先赔钱"的基础上的。

六爷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把岁数了没钱又没权。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六爷自己的价值观,他根本不想要财富和权利。

真的吗?六爷生活里遇到的所有困难,可都是因为财富和权利的极度缺失导致的。如果他拥有其一,儿子也不会被绑,自己也不用挨阿彪那一巴掌,也不用上门求助兄弟还开不了口,也不用为了还钱把房子都抵押给话匣子,更不用面对癌症连医院都住不起。

六爷是一个偶像包袱很重的人,他当惯了"胡同话事人"的角色,即便蹬三轮"一天赚一吨"他也不去做,为了生计干这事,容易掉价。所以他背着这个偶像包袱,那边乐善好施装大哥,回头又找话匣子借钱过日子。

所以我说《老炮儿》是一部中老年人的《致青春》,是一群始终沉浸在过去、没长大孩子想死死地拽住往昔"峥嵘岁月"的尾巴,却一直力不从心。他们不肯接受新的时代,把活在过去当做一种荣耀的象征。

人一上岁数,就容易得一种"对下一辈指手画脚"的毛病。六爷年轻时风光过,当年也应该是很多人的男神,他习惯了当权威,见不得别人不听话不讲规矩。

可问题是,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不讲老规矩,六爷当年自己就是规矩的破坏者。我的上一辈也指责我不懂规矩,看我不顺眼,现在我看比我小的一辈,有时候也觉得他们不懂规矩,胡乱来,可是结果呢?

社会还是一代又一代的往前发展,没有因为那些不懂规矩的年轻人而发生倒退。

我们所强调的"规矩",只是一套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但这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游戏规则,哪怕它再好,也不应该。

对你有利,或者对多数人有利,并不能成为其它人必须遵守的原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规矩,老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使别人也不合适。

要想让别人遵守你的规矩,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有本事制定规矩,让别人不得不遵守。为什么那么嚣张狂妄的阿彪会乖乖的听小飞的话?因为在那个圈子里,小飞是规矩的制定者。

其实不光是北京有六爷这种人,全国每个城市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六爷":他在一个小范围里是绝对的权威,因为多年以来凭借"做人"做出来的影响力,他的话比法律更管用。

六爷做人的方式,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刀"有时候是钱,有时候是暴力,在这两个前提下,他再跟你讲道理。

请注意,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果你先讲理,没人会听你的,只有用钱或暴力砸的对方愿意静下来听你唠叨,你才有机会讲理。一动一静,营造出了"六爷是个公道人"的形象。可是在新时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几乎是"多管闲事"的代名词。

《教父2》里,年轻的维托·柯里昂也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成了那条街上的教父。后来父老乡亲有什么事都来找他帮忙,一般的小事情,他可以直接和对方讲理来解决,因为大家知道,如果自己不听,柯里昂会用另一种方法让自己接受他的条件。

六爷和维托·柯里昂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一直奋发向上,而六爷不求上进。柯里昂很清楚,要想一直做"话事人",就得一直具备让人听话的能力,所以他开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赚钱,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他人也一直按照他的规矩办事。

六爷是个典型的普通人思维,不求大富大贵,只想过平凡的生活,可是矛盾在于:他在平凡的生活里,又想成为主持公道的"话事人",这是他一切痛苦的根源。

胡同里的六爷是个"人物",人人都认识你这号人物,都敬你三分。走出胡同,六爷只是北京这座城市里的两千万分之一,没人在乎你是平头百姓还是天皇老子,你进地铁一样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没人因为你是六爷就给你让座。

我外公年轻的时候,也是村里的一把手,谁家有问题都找他去解决。当然了,我外公靠的不是钱和暴力,而是讲道理,他确实能给出一个最合理最公正的解决方案。后来他离开了村子,村里再也没人能够单纯凭借讲道理让众人服气了。

外公讲道理能让人听进去,是因为他平时为人行事做出了表率,但后辈的人知道的道理比他还多,可是大家言行不一,没有公信力。

道理谁都会讲,可是谁愿意无条件遵守呢?除非借助外部因素,法制时代,你总不能靠暴力竖立权威,到最后,村里最有钱的那个人成了话事人,大家愿意听他的话,是因为知道他有能力解决很多问题,这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应该也一样普遍。

六爷如果想做整座城市的话事人,就应该在财富和权利两者之间选择其一并登上金字塔顶端。可是六爷选择了蜗居在胡同里,那他同样就应该接受自己对外面的世界无能为力的现实。用胡同里的规矩去解决城市里的问题,显然是要吃亏的。

时代不一样,城市也不再是不当年的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城市里鱼龙混杂,农民工来了,大学生来了,白领来了,小偷来了,过江龙也来了,财富和权力阶层取代了六爷,成为这座城市的话事人,他们不讲老规矩,因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规矩。

新旧两种规矩发生冲突时,被淘汰的必然是旧规矩。虽然这一点很让人感伤,但感伤阻挡不了时代的车轮从你身上碾压过去。所以铁骨铮铮的闷三儿在修理厂对着六爷痛哭:我操他妈的,咱什么时候受过这个呀。

导演管虎说"他妈的"不算脏话,但加了一个"操"字,必然就是脏话了。一个人愤怒的说脏话,无非是遇到了特别大的问题而自己又没能力痛快解决。闷三儿能打,但有勇无谋,如果不是六爷拦着他,早晚会出事。

以前没受过这个,不代表一辈子都不会受这个。好汉不提当年勇,那些现在活的风生水起的人,谈起往事通常都笑话自己当年幼稚不懂事,只有当下的活的不如意的人,才会沉浸在过去牛逼时光里无法自拔。

老一辈的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怕事。其实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怕事,是没本事的人都怕事。灯罩儿和那一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哥们,哪个不怕事?

怕事是一种求生本能,因为你知道摊上大事之后,自己没能力解决,你要是敢不计后果瞎横,吃不了的都得兜着走,吃过几次教训,人就怕事了。

小飞敬重六爷,也信任他,还说服自己人"只要按照六爷的规矩来,他就不会报警".可结果六爷还是通过一封检举信撂倒了小飞他爹。

诚然,小飞家里的财富有原罪,但小偷偷来的钱有没有原罪?也有。在六爷的老规矩里,只要小偷还回钱包里的证件就算盗亦有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谁都不容易".

可到了小飞这里,"谁都不容易"变成了"有些事,老百姓该管还得管",举报贪官污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让观众看的爽,也容易过审,多么正确的政治观啊。但这件事对于口口声声盗亦有道、凡事都要按照规矩来的六爷来说,是重重的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影片的最后,六爷跟小飞约在颐和园后的一个野湖干架,那种感觉是"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呆呆地站在镜子前,笨拙系上军大衣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再穿一身帅气军装",那一天,六爷要赴小飞最后的约。

不知道六爷举着军刀在湖面上小步快跑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当年夕阳下的奔跑,那可是他逝去的青春啊。可惜六爷还没跑到小飞他们面前就倒下了。

其实六爷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老规矩从他寄出检举信的那一刻起已经被打破了,他去赴约,就是赴死,只有死亡才能让自己心安。六爷的死,是道义的沦落。

不知不觉已经絮絮叨叨了三千多字,关于这部电影就聊到这里吧,有不同意见随便喷,我兜得住,但是希望你要喷在点子上,不要乱喷闹笑话。

老炮儿影评800字


《老炮儿》影评

冯大爷:
您好,是在首映日看的您的《老炮儿》,本来当晚就想给您写篇长微博的,可是琐事缠身(其实主要是懒),一直没给您写。今儿个晚上在人生道路上做了件自己拯救自己的事情,亢奋了,失眠了,此刻百无聊赖,索性就把这想着没做的事儿给落停儿了。
老炮的年代时空距离我很远,其实也不是很远,也许那时候我也是襁褓之娃了,不过地空距离确实很远,帝都,真的是有些远。闲言少许,切入正题,先给您一个大大的赞,谢谢您的本色演出,真情流露,使得我这电影票没白买。
很久以来,我是排斥国产电影的,为什么呢?(此问题和政治问题,爱国什么的无关,喷子请绕到)。答案很简单,内容空泛,没有立体感,真实感,太做作,用咱老百姓的话说:电视演的,都不是真的。
老炮的问世,首先在社会上,他是一种接地气民间小人物的真实感,带入感很强烈,虽然有些内容是三俗,但是这个混沌的世界,谁又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那般高贵又高尚呢?毕竟,中国的绝大组成部分,你懂得。其次,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又是一个时代跨越到另一个时代真切的写照,真真儿的,不虚无。还有,就是一些社会的尖锐问题,在轻描淡写的剧情中又显得分外刺眼,引起共鸣,这也许和国情或教育有关,多重人格下,敢怒不敢言之中,大快人心者得人心,得人望。所以,综上,在社会中引起共鸣时候必然。
然后是在文艺上,自打新时期新发展新追求之后,国人似乎得了一种病,或者说进入了一种病态,变得浮夸焦躁,不去注重内在的真善美,而一味的去追寻浮华的表象,干脆的说,就是歌儿变的金钱味儿了,电视变得金钱味儿了,电影变得金钱味儿了,缺乏作品的心灵教化感,缺失的是整个文艺的美。这也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为什么都开始怀旧开始听老歌,看老片了。因为那时候的文艺是真文艺。如果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打着文艺旗号骗钱的瘪三越来越多了,牛鬼蛇神蜂拥而起,找几个靓妹帅哥,弄个拜金主义,金玉其表的,一米的也来拍电影,还接着拍了几部,唱歌的也来拍,都当老百姓是傻X,而现实确实,老百姓确实结结实实的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傻X。我们期盼的真情怀,真性情,却一次次的成了狗屎,还得为这些狗屎买单,悲催又悲哀。我不是跪舔您,当然,老炮绝不是唯一有情怀的,但是我是接受的,我只能说见仁见智吧,如果可以,我想和文艺界的朋友说,把作品把关好,要追求质量,质量,质量。不要被物质蒙蔽双眼,丧失了广大的衣食父母。还有就是,不要把自己太当腕儿,捣腾那些有的没的,没用。陈道明老师说:自己就是演员,所能做的就是演戏,演好戏。虽然这话不知道是不是原话,但是还是肃然起敬。
最后在人心上,超音速发展的今天,诚然吃得饱穿的好了,可是人心却扭曲了,人已经不再是那么的像人了,人心也不是那么的干净纯粹了。我觉得文艺和人心是一种互推互进的关系,当人心空荡的时候,文艺作品应该是填补的,而不是拉着它继续走去,忘了初衷。而文艺作品空虚的时候,人心应该是扭转改变这些的,而不是听之任之,堕入深渊。
本来当时想写的还有好多,可是突然词穷给忘了,原谅我这个懒惰的人儿。再者,我是个农民娃,不懂其中奥妙,难免有失言失察之处,请冯大爷您见谅。就是点个人观后感,您勒笑纳。希望您接着出好片,继续支持您。对了,《老炮儿》应该还在热映,祝创新高。

-------- 市井农娃
丁振中
2016.1.2 夜23:55

《老炮儿》影评800字


《老炮儿》影评

现在《老炮儿》的观后感都已经很多了,而我还在写夏洛特,之前在微信公众号里提到过一次,只不过那次是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看到网上的评论说沈腾有抄袭之嫌之后引发的联想。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有说我的生活有些像老年人,因为最近我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复古的,比如:人的生存是依赖大自然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作息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息化时代的O2O和各种网络平台我都是要先百度之后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以及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好了,跑题了,说正事。
还没上映我看到网上的评论之后,我当时想的是一定要在首映的时候去电影院看,天公不作美,就在我想要去电影院看的时候,被公司调职到香河。之后就各种加班中,等在想起来的时候已经在电影院下架了,哎!好吧,下载,我记得我是下班之后一个人在卧室里面看完的,可能是由于最近经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也可能我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并没有笑,有的只是些许的羡慕和深切的奢盼。
羡慕电影中的夏洛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打击时,可以做一次如此真实的梦。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夏洛的梦也正是他平时的虚幻想法,不切合实际,但却可以极大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被鲜花与掌声所包围的时候通过某些事情得以看清外在的本质与自己内心的诉求,梦醒了,方向明确了,这是多让人羡慕的事情呀。
奢盼这个词准确来讲应该拆分为奢望期盼这两个动词。我奢盼自己也能够像夏洛一样可以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做一场我内心想确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享受人生百态,挥霍余生,临终梦醒,再来过。那个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可能就会像我一直自我激励的一段话:每当我遇到自己不敢直面的困难时,我就会闭上双眼,想象自己是一个80岁的老人,因为人生中曾放弃和逃避过无数困难而恼悔不已。当我进入到那个老人的心态之中,我会对自己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可以在青年一次。然后我睁开眼睛碰!我已经又年轻一次了。
然后可以从容的去面对我不敢或是内心抵触的事情,无论成功与否,那是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得到洗礼,心智获得提升,从而获得成长,为下一次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
这只是我激励自己的一种方法,但是说实话,在多数情况下,它并没有在我面对困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在关键时刻我根本没想起来这段话,一是自己的修为尚浅,二是主观意识的懒惰,三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等等。所以我说我对夏洛有的只是些许的羡慕和深切的奢盼,在经历人生百态之后,回归自然,享受平静。会更加的懂得珍惜,享受身边的小感动,随心自然,享受应有的美好但确因我们的不满现状而抱怨的生活的常态。
那也只是一场让人内心充满期许和梦幻的旅程,每个人都想拥有。回归现实,打开窗户,起床,还要上班,内心的向往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幻生活,经历人生百态之后会发现,那种梦幻的生活不知不觉已渐行渐远。把握你目前的拥有的一切,可以是友情、亲情,亦或是那茫然的爱情,珍惜吧,骚年!

老炮儿观后感500字


《老炮儿》观后感

一别小学十余载,除了那时看抗日剧写观后感之后,还真是第一回看完电影正儿八经写东西,肯定谈不上影评,算是观后感。
好的电影不仅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
先来说说那个约架处事的时代。我没见过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炮儿,湖南南蛮之地父辈们的义气江湖、刀光血影也并没有眼见为实,但我也记得小时候我爸给过我一把自制的短刀,尖锐锋利,绝对是擦皮见血的货。那时候出远门火车站坑蒙拐骗的是明着来的,乡镇里都传说着道上的人儿各种牛逼的事迹,整个社会风气是如此,这股江湖气是确然存在的,以至于后来几部《古惑仔》继续影响着校园一代人,继续着那股讲道义的江湖气。学生时代用书卷成的实心棒子、藏的自来水管子等等是轻武器,买的铁链、砍刀等等属于重武器,学校操场、校门口单挑群架没有干过的,一定也见过,我没打过几场硬架,但也帮我初中的表弟出过头,当时对方那小子是从书包里掏出了刀的;高中有个很好的初中兄弟被人捅了刀,差点丧命;复读有个很好的哥们被人用啤酒瓶砸了,医治无效去世。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时代,父辈们江湖气魄的时代。继香港《古惑仔》系列之后,感谢《老炮儿》从另一个侧面继续讲述那股道义盎然的江湖气,刻录着那个时代的血气、纯粹。
时代还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但如今法治之风日益强势,均懂得较量不再是肉搏的较量,是知识、人脉、能力各方面的综合较量,纠纷可诉诸法律,公义可见于公堂,时代的稳定、文明的进化让人们披着锦衣华服去斗争,再不会裸身赤体嘶吼着XX比去打架了。
从法理上来说,香港的古惑仔也好,北京的老炮儿也好,其解决矛盾的方式均是属于自助行为,当然是广泛意义的不合法的自助行为,但其存在自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电影的使命只是通过当前时代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诠释、记录那段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并提取出其闪光、正能量的一面,如此便足矣,对一个时代的辩证批判、改革思进都应该是史学家、政治家的事。

《老炮儿》观后感250字


《老炮儿》观后感

今天看电影《老炮儿》,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看一个中年硬汉的故事,却看出了复杂的滋味。
我忽然感觉我的生命是如此的单薄,比起那些沧桑的阅历,它是如此的苍白柔弱 还带着年轻特有的任性。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父亲也是那样阶层的人 ,平民老百姓,外表温和,内心有体贴,但也很刚硬。年轻也打过架,也有一帮仗义的弟兄。我记得我很小就知道他各种弟兄的外号,什么老三,老虎,小眼睛,大嘴巴。那时候他真的年轻,头发茂密,常笑,有着年轻的活力。
现在他到中年,有一种稳重的感觉。我毕业一年,这过程中找工作都凭己意,我很少回家。父亲对我也有不满,两代人常常说不到一起去。年轻的我怎么能理解中年人的那种感受呢?常常顶嘴。而作为男人,他也是受伤的。
想到这,我很想去理解我的父亲,我想理解更多的人。这世上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更多的了解一个人。
什么是真情呢?我真的需要更多感恩,很想抓住现有的时光,更好地对待父母。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老炮儿》观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