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 地图 >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老炮儿》观后感700字。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老炮儿》观后感7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老炮儿》观后感

我一直认为,一个男人的才华和品德,可以弥补其貌不扬的短缺。但是,倘若无才无德兼无品,那么,这名男性丑陋的皮囊就会令人分外生厌,即使大名鼎鼎的冯小刚也不例外。

超过两个小时的片长,其实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子脚下的一群老流氓和一群小流氓打群架的故事。两伙流氓的梁子是如何结下的,如何一次一次约架,顺便普及了老一辈流氓和新一代流氓打架斗殴理念的不同之处,中间还不失时机穿插了老流氓跟老相好的激情香艳镜头,让大美人许晴保养得宜的酥胸狠狠地抢了一把镜头。


实事求是地说,这算是一部甚有诚意的作品。片子前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情节悬念和市井情怀,深情致敬北京胡同里最后的江湖,还是可圈可点的。可是,前面无数卖力的铺垫,让人以为片子最后要放一个导弹一样牛逼的大炮,等了半天,结果却等来了一根轻飘飘的鸿毛,一个无聊而不合情理的结局。于是,前面种种一环扣一环的铺陈,一瞬间分崩离析,以至于北京胡同最后一枚老炮儿冯大爷通篇既丑且痞的装酷,也就只能是装酷了。


其实,老炮儿到底是个什么鬼? 根据非官方的某些帖子的名词解释,老炮儿又称顽主,一般平民出身, 无业,靠收取自己地盘上小偷上缴的保护费作为经济来源。现在泛指北京各种圈子里的老混混。

我很是纳闷,对这样一名胡同老混混的命运衰落及其曾经的打群架战斗史,需要提升到高唱赞歌的高度么?

我倒是很好奇XX总局在这个影片审查中的立场。XX总局对电视荧屏的管束,堪比一名典型处女座患有完美主义并严重洁癖的亲爹,为净化全国电视荧屏不择手段、不遗余力,连方言都要斩尽杀绝。可是,在这个片子中,XX总局的尺度却宽得惊人。老混混在胡同里独霸一方,一呼百应;可以打城管,可以黑吃黑;各派江湖大侠在大银幕上全天候粗口往来,抽烟喝酒,群掐单打总之,法律和警察形同虚设。最后还安排冯大爷在赶赴私斗的途中,像一个英雄一样在高大上的镜头中风光死去。

这片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不过,现时我更想八卦的是,这个片子是怎么从XX总局的眼皮底下溜出来,大摇大摆地走上银幕的。

据说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两极分化,我无疑属于吹毛求疵的那一端。那些热烈鼓掌的人们说,那个被我定义为轻于鸿毛的结尾是淋漓尽致的高潮。哈哈,您老对管虎导演的能力过于自信了,观众席上有人发现管导最后关头阳痿了你知道么?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之地狱或许正是别人的天堂。我不喜欢的咸鱼腥味,可能正是那谁谁谁的鱼香肉丝。

如果你恰恰喜欢这种style,这也不失为一碟好菜。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就是一部中老年版的《致青春》

今年真是国产电影的丰收年,年底以来上映的多部电影都获得了很高的口碑,《老炮儿》因为浓郁的"北京味道"和一堆老戏骨的精彩演出,再加上对当下社会"没有规矩"的批判,口碑爆棚。

在这个前提下,我预感这篇观后感又要遭遇谩骂了,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应该是很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不爱听的。

口碑这事儿呢,跟电影的受众群体有关。目前有影响力的影评人都是70后和80后,这帮人正好是《老炮儿》的核心受众。再加上冲着吴亦凡和李易峰甚至仅露脸三秒的TFBOYS去的90后甚至00后观众对偶像的溺爱,口碑不爆棚才怪。

先从故事说起吧。《老炮儿》说白了就是一个胡同里的老流氓为了救不争气的儿子,和一帮新时代的小流氓约架的故事。只不过管虎在故事里融入了"提升作品逼格的万能良药"——情怀,看的大伙热血沸腾。

如果以5分为满分,我给这部电影4分。说实话,我也喜爱六爷这样的人物,也希望有闷三儿这样的兄弟和话匣子这样的女人。

但看完之后我没有感动,更多的是心酸:时代不同了,不要再自以为是了。我希望六爷身上那些好的品质被继承下来,但千万别活的像六爷一样,否则你会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六爷是个讲规矩的人,但他讲的是"老规矩",是过去的人会自发遵守的行为。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规矩,你拿过去的规矩来约束现在的人们,就好比《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的老妈拿着前朝皇帝的尚方宝剑来砍当前朝代的官员,这是不合适的。

六爷一直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他觉得事情要一码归一码,老哥们的车被城管没收了,还挨了打,他主动垫钱,非要给老哥们讨一个公道。这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发生的事,他凭借老规矩,勉强做了主,但这个主也是建立在"先赔钱"的基础上的。

六爷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把岁数了没钱又没权。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六爷自己的价值观,他根本不想要财富和权利。

真的吗?六爷生活里遇到的所有困难,可都是因为财富和权利的极度缺失导致的。如果他拥有其一,儿子也不会被绑,自己也不用挨阿彪那一巴掌,也不用上门求助兄弟还开不了口,也不用为了还钱把房子都抵押给话匣子,更不用面对癌症连医院都住不起。

六爷是一个偶像包袱很重的人,他当惯了"胡同话事人"的角色,即便蹬三轮"一天赚一吨"他也不去做,为了生计干这事,容易掉价。所以他背着这个偶像包袱,那边乐善好施装大哥,回头又找话匣子借钱过日子。

所以我说《老炮儿》是一部中老年人的《致青春》,是一群始终沉浸在过去、没长大孩子想死死地拽住往昔"峥嵘岁月"的尾巴,却一直力不从心。他们不肯接受新的时代,把活在过去当做一种荣耀的象征。

人一上岁数,就容易得一种"对下一辈指手画脚"的毛病。六爷年轻时风光过,当年也应该是很多人的男神,他习惯了当权威,见不得别人不听话不讲规矩。

可问题是,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不讲老规矩,六爷当年自己就是规矩的破坏者。我的上一辈也指责我不懂规矩,看我不顺眼,现在我看比我小的一辈,有时候也觉得他们不懂规矩,胡乱来,可是结果呢?

社会还是一代又一代的往前发展,没有因为那些不懂规矩的年轻人而发生倒退。

我们所强调的"规矩",只是一套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但这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游戏规则,哪怕它再好,也不应该。

对你有利,或者对多数人有利,并不能成为其它人必须遵守的原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规矩,老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使别人也不合适。

要想让别人遵守你的规矩,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有本事制定规矩,让别人不得不遵守。为什么那么嚣张狂妄的阿彪会乖乖的听小飞的话?因为在那个圈子里,小飞是规矩的制定者。

其实不光是北京有六爷这种人,全国每个城市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六爷":他在一个小范围里是绝对的权威,因为多年以来凭借"做人"做出来的影响力,他的话比法律更管用。

六爷做人的方式,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刀"有时候是钱,有时候是暴力,在这两个前提下,他再跟你讲道理。

请注意,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果你先讲理,没人会听你的,只有用钱或暴力砸的对方愿意静下来听你唠叨,你才有机会讲理。一动一静,营造出了"六爷是个公道人"的形象。可是在新时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几乎是"多管闲事"的代名词。

《教父2》里,年轻的维托·柯里昂也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成了那条街上的教父。后来父老乡亲有什么事都来找他帮忙,一般的小事情,他可以直接和对方讲理来解决,因为大家知道,如果自己不听,柯里昂会用另一种方法让自己接受他的条件。

六爷和维托·柯里昂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一直奋发向上,而六爷不求上进。柯里昂很清楚,要想一直做"话事人",就得一直具备让人听话的能力,所以他开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赚钱,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他人也一直按照他的规矩办事。

六爷是个典型的普通人思维,不求大富大贵,只想过平凡的生活,可是矛盾在于:他在平凡的生活里,又想成为主持公道的"话事人",这是他一切痛苦的根源。

胡同里的六爷是个"人物",人人都认识你这号人物,都敬你三分。走出胡同,六爷只是北京这座城市里的两千万分之一,没人在乎你是平头百姓还是天皇老子,你进地铁一样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没人因为你是六爷就给你让座。

我外公年轻的时候,也是村里的一把手,谁家有问题都找他去解决。当然了,我外公靠的不是钱和暴力,而是讲道理,他确实能给出一个最合理最公正的解决方案。后来他离开了村子,村里再也没人能够单纯凭借讲道理让众人服气了。

外公讲道理能让人听进去,是因为他平时为人行事做出了表率,但后辈的人知道的道理比他还多,可是大家言行不一,没有公信力。

道理谁都会讲,可是谁愿意无条件遵守呢?除非借助外部因素,法制时代,你总不能靠暴力竖立权威,到最后,村里最有钱的那个人成了话事人,大家愿意听他的话,是因为知道他有能力解决很多问题,这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应该也一样普遍。

六爷如果想做整座城市的话事人,就应该在财富和权利两者之间选择其一并登上金字塔顶端。可是六爷选择了蜗居在胡同里,那他同样就应该接受自己对外面的世界无能为力的现实。用胡同里的规矩去解决城市里的问题,显然是要吃亏的。

时代不一样,城市也不再是不当年的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城市里鱼龙混杂,农民工来了,大学生来了,白领来了,小偷来了,过江龙也来了,财富和权力阶层取代了六爷,成为这座城市的话事人,他们不讲老规矩,因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规矩。

新旧两种规矩发生冲突时,被淘汰的必然是旧规矩。虽然这一点很让人感伤,但感伤阻挡不了时代的车轮从你身上碾压过去。所以铁骨铮铮的闷三儿在修理厂对着六爷痛哭:我操他妈的,咱什么时候受过这个呀。

导演管虎说"他妈的"不算脏话,但加了一个"操"字,必然就是脏话了。一个人愤怒的说脏话,无非是遇到了特别大的问题而自己又没能力痛快解决。闷三儿能打,但有勇无谋,如果不是六爷拦着他,早晚会出事。

以前没受过这个,不代表一辈子都不会受这个。好汉不提当年勇,那些现在活的风生水起的人,谈起往事通常都笑话自己当年幼稚不懂事,只有当下的活的不如意的人,才会沉浸在过去牛逼时光里无法自拔。

老一辈的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怕事。其实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怕事,是没本事的人都怕事。灯罩儿和那一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哥们,哪个不怕事?

怕事是一种求生本能,因为你知道摊上大事之后,自己没能力解决,你要是敢不计后果瞎横,吃不了的都得兜着走,吃过几次教训,人就怕事了。

小飞敬重六爷,也信任他,还说服自己人"只要按照六爷的规矩来,他就不会报警".可结果六爷还是通过一封检举信撂倒了小飞他爹。

诚然,小飞家里的财富有原罪,但小偷偷来的钱有没有原罪?也有。在六爷的老规矩里,只要小偷还回钱包里的证件就算盗亦有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谁都不容易".

可到了小飞这里,"谁都不容易"变成了"有些事,老百姓该管还得管",举报贪官污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让观众看的爽,也容易过审,多么正确的政治观啊。但这件事对于口口声声盗亦有道、凡事都要按照规矩来的六爷来说,是重重的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影片的最后,六爷跟小飞约在颐和园后的一个野湖干架,那种感觉是"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呆呆地站在镜子前,笨拙系上军大衣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再穿一身帅气军装",那一天,六爷要赴小飞最后的约。

不知道六爷举着军刀在湖面上小步快跑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当年夕阳下的奔跑,那可是他逝去的青春啊。可惜六爷还没跑到小飞他们面前就倒下了。

其实六爷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老规矩从他寄出检举信的那一刻起已经被打破了,他去赴约,就是赴死,只有死亡才能让自己心安。六爷的死,是道义的沦落。

不知不觉已经絮絮叨叨了三千多字,关于这部电影就聊到这里吧,有不同意见随便喷,我兜得住,但是希望你要喷在点子上,不要乱喷闹笑话。

老炮儿观后感800字


老炮儿观后感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不地道。北京人的故事,北京话都说不利索。这是最大的缺憾。
故事有两条主线,两对矛盾。一条是新老价值观冲突的剧情主线,另一条是家庭悲欢的情感线索。
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就是一群跟不上时代的老流氓最后的挣扎。
老张是那种典型的相声里经常会提到的大流氓。这种大流氓最讲规矩,最重视义气,黑白通吃,小事不管,大事管不了,专门管不大不小的事儿。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道德占着,拳头亮着,法理让着。
然而机缘巧合,却让他们遇上了一帮当代小流氓。
小张和小飞是那种典型的小流氓,散漫,钱能摆平一切。玩儿,成天玩儿。到处找人生价值,但怎么都找不着。
老张坚守着老一辈流氓的价值观,但是处处碰壁。在胡同口这一亩三分地儿,还多少有人给几分面子,出了这条胡同,可真就没人搭理了。
一开始小张被绑了,老张执意要凑钱赎人,因为理亏,不能坏了规矩,毕竟规矩是他这种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去找洋火儿的时候,就是不说有困难,必须先叙旧情,必须先讲究义气,洋火儿虽然是上一辈流氓出身,虽然骨子里是重义气的,但是已经习惯了现在人先谈钱后谈感情的套路,因此老张很不适应。
老张还想开个酒馆,起名聚义厅,这种赤裸裸怀念旧时荣光的行为,一说明了他的坚持,二说明了这真的过时了。
小张说老张不就是会打架,但老张不仅仅是打架,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情的运作,复杂得很。然而小张是看不见的。
这两种流氓的价值观的冲突,也说明了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本来顺带歌颂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很好了。影片又加入了一条很蛋疼的情感线。
首先,老张这种不顾家的人,这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居然也会说出我就想你找一媳妇儿生一小子这种话。
你信吗?我不信。
小张与老张之间,除去新老流氓的冲突以外,还有这种父子的冲突,就令人蛋碎。老子从未尽过义务,到头来给你加上一堆义务,就因为你是儿子。你爽吗?你不爽。
这叫什么,年轻的时候在外面潇洒,不顾家,老了回家就希望有人照顾。有这样的好事?
先不管有没有这样的好事。你作为晚辈,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如果父母的心愿,不会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提出来,你能注意到吗?也就是说,你能接受作为子女的种种义务和责任吗?
如果你的父母跟影片中一样,在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就像陌生人一样,你能原谅他然后去建立一种只讲究付出的关系吗?父母为什么成为父母,仅仅是因为给了子女生命吗?
这每一个问题回答起来都令人蛋碎。
还有几个小角色。是我对不起你的小姑娘,一直在默默付出的霞姨,当了二十多年修理工的灯罩儿,一把年纪还那么中二的小年轻,简直脑残的高官。每一个审起来都令人蛋碎。
让人不禁想问,难道这就是生活,是不是蛋疼了点?
从感情倾向上来看导演还是偏向这种老一辈的流氓的。美化了不少,也给了好报。实际上这种人一点都不善良,跟善良一点都不沾边。
真实感欠缺,戏剧化不够。
京腔尤其蛋疼。就张一山还能听。

老炮儿观后感500字


《老炮儿》观后感

一别小学十余载,除了那时看抗日剧写观后感之后,还真是第一回看完电影正儿八经写东西,肯定谈不上影评,算是观后感。
好的电影不仅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
先来说说那个约架处事的时代。我没见过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炮儿,湖南南蛮之地父辈们的义气江湖、刀光血影也并没有眼见为实,但我也记得小时候我爸给过我一把自制的短刀,尖锐锋利,绝对是擦皮见血的货。那时候出远门火车站坑蒙拐骗的是明着来的,乡镇里都传说着道上的人儿各种牛逼的事迹,整个社会风气是如此,这股江湖气是确然存在的,以至于后来几部《古惑仔》继续影响着校园一代人,继续着那股讲道义的江湖气。学生时代用书卷成的实心棒子、藏的自来水管子等等是轻武器,买的铁链、砍刀等等属于重武器,学校操场、校门口单挑群架没有干过的,一定也见过,我没打过几场硬架,但也帮我初中的表弟出过头,当时对方那小子是从书包里掏出了刀的;高中有个很好的初中兄弟被人捅了刀,差点丧命;复读有个很好的哥们被人用啤酒瓶砸了,医治无效去世。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时代,父辈们江湖气魄的时代。继香港《古惑仔》系列之后,感谢《老炮儿》从另一个侧面继续讲述那股道义盎然的江湖气,刻录着那个时代的血气、纯粹。
时代还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但如今法治之风日益强势,均懂得较量不再是肉搏的较量,是知识、人脉、能力各方面的综合较量,纠纷可诉诸法律,公义可见于公堂,时代的稳定、文明的进化让人们披着锦衣华服去斗争,再不会裸身赤体嘶吼着XX比去打架了。
从法理上来说,香港的古惑仔也好,北京的老炮儿也好,其解决矛盾的方式均是属于自助行为,当然是广泛意义的不合法的自助行为,但其存在自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电影的使命只是通过当前时代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诠释、记录那段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并提取出其闪光、正能量的一面,如此便足矣,对一个时代的辩证批判、改革思进都应该是史学家、政治家的事。

老炮儿观后感600字


《老炮儿》观后感

电影《老炮儿》能顺利放映,确实可喜可贺,说明监管卓有成效,不能容忍非无产阶级思想占领这块几经交手的重要阵地。但是,如果你具备朴素的阶级情感,具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看后也许会垂泪叹息。
《老炮儿》告诉我什么?晚7点看,近10点吃一盖饭,回屋急急学六哥窗边模样,不得法反被奚落,说明自己连痞子都不如,也别提老流氓了,更遑论去老莫聚餐了。
老北京什么样儿不太清楚,我是说四九之前,只是通过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略知一二。里面有地痞、无赖、恶霸,善良人居多。京腔京韵非话剧《茶馆》莫属,四合院、小胡同、前门楼子宽城墙是旧时的甜蜜回忆。父亲曾痴迷京戏,想入戏班儿学艺,因个头高且扮相儿过于一般,家中又极力反对入下九流的行当,关键是要断掉资助,最后只好作罢。但他一生对曲艺、电影、体育比赛的兴趣偏爱从未减低,即使后来患重病也不改初衷。有时候不和家人打招呼,北京的弟弟买好名角儿的票,他坐火车便去观瞧。九八年我带他去京看病,老人领我走胡同遍尝美味小吃,多个老字号的来龙去脉门儿清。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远离了北京,不然以后的岁月只有无穷的批斗直至遣返回原籍。亲人们的遭遇就是最好的验证。
四九城现无从谈起,拆没了,只剩故宫和它前面孤零零的正阳门。据说还是周最后采纳了梁思成的建议,不然全无。其实周边都拆干净了,何苦还留一个不伦不类的孤楼,叫后人除了叹息便是恶语先人的无知愚昧和蠢。去年北京还被评为保护古建筑十大城市,梁思成陈占祥们若地下有知是否会被刺激的苏醒?
《老炮儿》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以恶制恶,但老流氓们还知道讲理,讲规矩。那我要问了什么人不讲理,不讲规矩?是谁毁了前时定下的规矩?胡同都快没了,还能有串子?住进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早已失去旧有的坦陈热情。看一公益广告,白岩松感慨北京城怎么怎么地,又怎么怎么地,最后来一句老北京什么也没丢。是凭手中的证据积极举报?京城南站都聚集些什么人,他们绝大部分的结局怎样?难道像影片结尾六哥高举东洋刀冲向对岸?自不量力姑且不论,身体单薄与众徒搏斗,先倒下的肯定是你自己。暴力抗争轮回的结果就是一个比一个黑。
天生具有黑色幽默的冯导,你想告诉我们什么?不会是那冲破牢笼的鸵鸟自由地奔跑在拥挤不堪的机动车道上,尽管后面有警车尾随,还有路人的流言讥笑。向着非洲大地,一往无前,奋力奔跑!

《老炮儿》观后感250字


《老炮儿》观后感

今天看电影《老炮儿》,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看一个中年硬汉的故事,却看出了复杂的滋味。
我忽然感觉我的生命是如此的单薄,比起那些沧桑的阅历,它是如此的苍白柔弱 还带着年轻特有的任性。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父亲也是那样阶层的人 ,平民老百姓,外表温和,内心有体贴,但也很刚硬。年轻也打过架,也有一帮仗义的弟兄。我记得我很小就知道他各种弟兄的外号,什么老三,老虎,小眼睛,大嘴巴。那时候他真的年轻,头发茂密,常笑,有着年轻的活力。
现在他到中年,有一种稳重的感觉。我毕业一年,这过程中找工作都凭己意,我很少回家。父亲对我也有不满,两代人常常说不到一起去。年轻的我怎么能理解中年人的那种感受呢?常常顶嘴。而作为男人,他也是受伤的。
想到这,我很想去理解我的父亲,我想理解更多的人。这世上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更多的了解一个人。
什么是真情呢?我真的需要更多感恩,很想抓住现有的时光,更好地对待父母。

喜欢《《老炮儿》观后感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读后感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