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800字。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8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用60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汤唯的梦境爱情 梦是忘了的记忆
叮铃铃的猫窝


毕赣导演更像是一个诗人,他用电影来写诗。在他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金句频出,除了上面提到这句,还有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面才可怕,他一直在拍诗化电影,一部电影就是一首长诗。很美,很特别,很独一无二。

《地球最后的夜晚》开篇的时间是1999年,当时还有世界末日的说法,这或许就是片名的由来。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夜晚,毕赣导演讲述故事也是仅仅扣住影片主题。这是一个发生在夜晚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是寻找失踪恋人的故事。


影片的主演汤唯、黄觉、张艾嘉、李鸿其、陈永忠等等,堪称是全明星阵容。邀请大明星来拍摄爱情片并不出奇,但毕赣导演的风格在华语影坛是独树一帜的,几乎没有第二位导演能像他这样来执导一部充满诗意的影片。

《地球最后的夜晚》并不复杂,讲述了中年人罗紘武(黄觉饰)在十余年之后回到家乡贵州凯里,他开始寻找他的往昔恋人万绮雯(汤唯饰),在寻找的过程中,往日的记忆不断浮现,导演开始用倒叙的手法讲述罗紘武和万绮雯的恋爱往事。同时,罗紘武在寻找过程中,也得知了万绮雯有了新的恋情,但他一直在寻找。


罗紘武找寻恋人的过程其实是他找寻记忆的过程,1999年的记忆,还有这12年来万绮雯的记忆,他要知道万绮雯的生活经历。他找的并不是万绮雯这个人,而是曾经属于他们俩的记忆。

导演找汤唯来演万绮雯真的是不二之选,汤唯在《地球最后的夜晚》演绎两个角色,一个是冷艳美人万绮雯,还有一个是可爱小妞凯珍,两个角色的年纪相差几岁,但外貌一模一样。按照我的理解,万绮雯和凯珍是一个人,只不过是出于不同年代的人。当凯珍经历了世事、出入了社会,还成为社会大哥左宏元(陈永忠饰)的情人之后,单纯的凯珍成为了心事重重的万绮雯。


汤唯完美演绎了万绮雯和凯珍,这两个角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美,万绮雯的美是能让人感到危险的美,生人勿近;凯珍的美是让人轻松的美,赏心悦目,靠近凯珍不会带着防御的心理。在电影中,万绮雯先登场,出场的戏份集中在前面70分钟的2D场景中,凯珍是在后半段60分钟的3D场景中出现。

毕赣导演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不喜欢把事情说透,喜欢让观众去揣测,这或许就是留白,或者是冰山手法,让观众看到故事的一部分,更多的细节和真相可以让观众自己去猜。《地球最后的夜晚》采用的是2D+3D的放映模式,前面是70分钟的2D,属于现实部分;后面60分钟的3D是梦境部分,后半段观众进入到了罗紘武的梦境,罗紘武找到了单纯的凯珍,她还不是危险的万绮雯,两人似乎在这个时候相遇是最美好的,只不过这是在梦境中。


最绝的是,这60分钟的场景是一个长镜头,一镜到底,拍摄的时候也要一气呵成,这对于整个摄制组而言都是莫大的挑战,演员不能念错台词,灯光师、摄影师、录音师都不能有一丝失误,否则就要推到重来。在成片中,这60分钟的长镜头流畅自然,而且真的有身临其境的3D立体感,没想到今年看过3D效果最出色的电影,居然是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

叮铃铃/文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原创: Elaine WW

这个世界的分裂真是无时不在上演。

比如这边微信公众号上在集体祭奠一到2019年,最年轻的80后都30岁了(好庆幸我差不多也算最年轻的80后了),那边一群六旬老汉还在西藏高原的皑皑白雪中勇攀高峰。

请看同事段女士前线发回的最新报道。

这种分裂的另一面在电影院里也达到了极致。

2018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被安排去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地球》”)。观影前,犹如一张白纸,我既不了解这位华语圈的新生代导演,也毫不知晓这个故事,对黄觉和汤唯的印象也就差不多停留在认识层面吧(他们以往演的东西机缘巧合没有在我的大脑皮层上留下太多印象)。所以,对我来说,这是很新奇的一次观影体验。

看的过程中,第一层次的还是被美术和摄影吸引,故事虽然稍显破碎,却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有意为之。看完整片,撇开那些纠缠盘错的细节可供复盘讨论外,也算是一部浑然一体的电影。形散神不散,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坦白说,我挺激动的。

现场看片中,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了(我想起了那个看《画皮2》的我);电影演完,灯光亮起,就听到有观众大呼,什么烂片,愤而离开(我想起了那个坚持看完《海王》的我)。更让人意外的是,朋友圈不少平日非常文艺且有不错审美趣味的朋友也非常直接地批判导演的故弄玄虚,而他们似乎也由衷相信追捧《地球》的人也都是装酷惯犯(所以写这个文章还是需要一点点勇气加持的)。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不解,因为我自己就特别特别不解为什么有人发自内心地追捧《海王》(BTW,豆瓣评分竟然还有7.8)。审美不分高低,各花入各眼吧。

我也不会去特别技术地解构《地球》的剧情,因为作为感性观影派,我在剧情理解上向来是有短板的。我也乐得不求甚解。对于我这一派的观众,摄影、音乐、意象、情绪的渲染、节奏的掌控相较剧情反而更能引起共鸣。

反过来说,其实我可能还有点羡慕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没能引起共鸣恰巧也可能说明他们本没有太深地经历过过剧中人物的失落和迷茫吧。

主人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来自一个偏远的不起眼的小地方(贵州凯里原来是导演的家乡,还以为是杜撰的呢)。他在那个出生成长的小地方有过十分压抑的成长体验,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去世,大概一辈子也不愿意回去。

在那里他经历了母亲的私奔、父亲的再婚、朋友的离世、情人的堕胎(夭折的正是主人公的孩子)、和情人私奔的失败。人生可能唯一英雄了一把的就是按照情人的设计,在电影院里开枪杀死了那个霸占情人的黑社会大佬。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这次壮举的经过和结果,我们能看到的是这没有换来他们的幸福——情人失踪了,他只是寻寻觅觅她的下落,杳无音讯,仿佛武陵人寻找桃花源一般。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2D的,也就是现实部分。如果愿意沉浸其中的话,是很容易被带进那种悲观、凝滞、抑郁的状态里的。大过年的观众排斥这样的冷色调也是可以理解的。破败死寂的农村、整日漏着雨的房间、阴暗湿冷见不得光的小树林、废弃的铁轨和漫长的隧道,沉默中偶尔的对话不仅带着方言腔调还总是拖得特别慢,那无法逃脱的命运和命运投射的无处不在的阴影,活活地将人世拍出了阴间的味道。导演不加节制的长镜头也是饱受诟病的罪证,理由就是好像除了用长镜头什么都不会了。其实看过《太空漫游》,真的觉得这样的镜头运用还是很节制的(可以再大胆一点的嘛)。

电影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开始切换成3D了。虽然还是那个破败不堪的环境,但是节奏加快不少,人物也明亮了很多。他遇到了一个鬼马的少年,不仅两人打了几局乒乓,少年还驾车带他找到了犹如迷宫般的山口;他追上了一个举着火把的红发女子,那是他梦中的母亲,他们进行了离别前的一场对话;转而她遇到了一个形似情人的女子,二人看到了旋转的房子,凯里的乡村旋转出了魔幻的味道,他们相互赠送了彼此最珍贵的东西,手表(永恒)和烟火(短暂)。

此时,男人开光般地吟诵了一段土味情诗,我个人还挺喜欢的。然后,电影就在这片梦境中结束了,留下结尾处黑暗中兀自燃烧的烟花。

我只是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我看到的故事,这么一展开,似乎很清晰,一点不复杂。一个现实中落魄的男人在梦中通过和自己的父亲、小孩、母亲、情人、朋友和解来和自己和解的故事。所以,我是不太同意这个电影没有内容的观点的,相反,现实和梦境作了十分精巧的呼应。但是要接受导演把现实拍的幽幽犹如梦境,把梦境拍的爽利犹如现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独特的韵味之处。庄周梦蝶,梦是遗忘了的现实,梦和现实在哲学和解构心理学里本也就本有界限吧。

电影里也有很多意向的运用。文学点的如“野柚子”、“蜂蜜”、“火把”、“红发”、“旋转的房子”、“停止的钟表”、“烟花”;很多动物图腾的插入差不多也是我见过的中国人里玩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玩的最不突兀的;无厘头点的则属各种女艺人的名称的借用,比如“万绮雯”、“邰肇玫”、“陈慧娴”之类,放在凯里那种乡下地方,除了烘托了寻找之人淹没人海不知去向,总让人想起90年代那些贴在各种破墙上的旧海报,也算这部电影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里有装酷的因子,但是我确实愿意为它打上五星并真诚地推荐不排斥类似风格电影的朋友去电影院欣赏它。我们都有过对梦想、幸福和自由的憧憬,如果不是锦鲤附体,也多少经历过梦想的破碎、幸福和自由的失联。也许同样的梦想破碎了不能再来,但我们也总是艰难地去和自己和解,因为对幸福和自由的憧憬和追求,只要呼吸着,就不会磨灭。

人们都睡了

人们都在自己的梦里悠悠地徘徊寻找

他们期待明天

小小的希望和平凡的憧憬也许能够实现

---《墨绿的夜》

最后,感谢朋友圈的诗人在我朋友圈下面的留言:

人们领走了各自的影子

让沉重的记忆在脚下

在行走中渐渐消失

手臂和手臂相连的地平线上

每个故事有了新的开始

那就开始吧!

---北岛

看这气势,应该真的是北岛写的吧:)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1000字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即将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导演毕赣继《路边野餐》之后的又一部院线大电影。上一次,毕赣用《路边野餐》惊艳了世界,也获得了颇为丰实的口碑,毕赣也因此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大奖。如今,毕赣携口碑力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再度来袭,影片还没有上映就获得了破亿预售,还得到了国际大导演李安、陈凯歌的力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该片也有所收获......专业人士纷纷盖《地球最后的夜晚》,让影片未映先热,看点颇丰。

《地球最后的夜晚》影人阵容非常惹人期待。导演编剧毕赣,演员汤唯、黄觉、李鸿其、陈永忠、张艾嘉,全都是低调的实力派。没有流量,只有演技,就冲着这实实在在的导演和演员,影片就是物超所值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讲的是一个男人为女人杀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上去简单,但在毕赣的导筒下却有着别样的魅力。毕赣擅长讲故事,而且讲故事的手法不拘一格,独树一帜,魔力十足。《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如何释放其独有的电影魔力,观众正拭目以待。



《路边野餐》中,毕赣的超级长镜头已经成了毕赣作品的最大特征之一。《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毕赣再次亮出杀手锏,奉上了长达一个小时的长镜头,而且是3D模式。不仅如此,整部影片毕赣都融入了2D和3D。关键是,2D、3D的相互转换,无缝对接,不为炫技,只因剧情需要,角色需要。讲真,这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也只有毕赣能给得到。

尽管还没有上映,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已经得到了电影节、金马奖、大导演、名演员的盖章。

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提名,并摘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大奖。



李安对《地球最后的夜晚》也不吝誉美之词。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电影,非常非常特殊的电影。五个非常,足证李安对该片的喜爱、欣赏程度。

毕赣的电影就像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陈凯歌对该片的高度评价

刘昊然看完电影后认为非常非常的舒服。韩寒则用这是一部拍摄难度极大,特别诗意、有质感的电影。为该片的口碑大力加持。

在被专业电影人吹爆的同时,影迷更是身体力行力挺该片。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已破1.3亿。如此骄人的战绩,之前只属于大导演大明星大投入的视觉动作大片。如今,《地球最后的夜晚》也做到了。



毕赣的电影一向都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声与音水乳交融,《路边野餐》如此,《地球最后的夜晚》亦如此。

此前,影片已经获得了金马奖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等三项大奖,而窦靖童演唱的推广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当窦靖童迷离致幻且个性张扬的有声语言,与剧情的镜头语言相融为一体的时候,那种迷离、魔幻、浪漫、坚韧的即视感怦然而生。

把耳朵叫醒,把眼睛打开,把情感梳洗,把心灵涤净,这样的毕赣,这样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怎能让人不期待?!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评价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小编先去看了一下先导片,哇,很惊艳。2D转换3D的玩法很有意思,其中()讲述的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又是什么?这是很值得去思考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评价大家一起欣赏!

这部电影中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绝对算的上是一部很受期待的电影,电影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这到底是一部2D的电影还是3D的电影?

温馨提示: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是请适时带上3D眼镜,这个就很好玩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男主角罗紘武在很多年以后回到自己的老家贵州,在这次的旅途中发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女人万绮雯。想起了那年那个夜晚,和这个女人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要多说,这是一段感情戏,这次的回乡之旅是有很多意外的,罗紘武发现了这个女人之后,不断地接近她了解她,中间还涉及到一段命案,这就让故事显得更有意思了。这部电影中安段长达60分钟的3D,我是看的如痴如醉,首先这样的设定是很好玩很新奇的。

其次带上眼镜之后,可以看见一个新的世界,跟着男主角的视觉一起探寻那段时光,真的要说,汤唯真的是太美了,这这个3D的世界里面,汤唯美得不可方物,真的是太美了,360度无死角,广大男同胞们可要hold住哦。

整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9听说是世界末日,然后一系列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迸发,那个画面真的是太美好了,两人之间眼神的交流,呼吸的交流,一下子,时间回到若干年之后,我们不是都还好好活着呢吗?

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在世界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之后,我们人类的情感会不会发生改变,就像片中的男女主角那样,若干年之后再相遇,会不会还和以前一样?我可能理解的比较浅薄一点。

说实话,我看了一遍之后没有太看明白,只是觉得视觉效果很美,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又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触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不电影小编是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的,哪怕你第一次没看明白,我觉得也是值得的,看完之后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许不错!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1200字


由毕赣导演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从昨天开始上映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罗紘武在父亲去世后重新回到故乡并开启了一段寻找12年前的恋人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部电影 我只能说我从电影里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很主观的东西。

我对电影的营销手段持保留态度,因为坐在我左边的那对情侣时不时就会开始聊天,到了后期还出现了一次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并且屏幕高亮度的情况。不过虽然更多是在聊电影的评分,看不看得懂的情节。这可能是我选择了忍受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角色的名字不重要,每个人可以有任何的代号,这是由人对人的主观记忆决定的。所以才会混乱,所以才会说:你好像一个我认识的人。我们总是会把记忆带入到不同的时空。但叙述还是需要名字,他、她、它的指代不能够精确的定义到每个人,所以我用了。

这是一个()说梦与现实的故事。不能实现的,耿耿于怀的,走不出去的,我们在梦里重现,最后或者达到和自己的和解。一切已发生的遗憾都是如此,只不过套进了一个爱情故事的壳。或许因为这些遗憾都与女性有关,而爱情总是遗憾而不可弥补的。它最常入梦。

电影前半段的情节都是片段式的,我觉得虽然他使用了一种双线的叙事手法,存在着客观意义上的时间连续性,但时间线频繁的切换给了我一种介于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感觉。我有时会分不清什么事发生在前,什么事发生在后。

但我认为情节其实是推动他的故事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他每一次切换的节点都是一个情节的结束,而在罗纮武戴上眼镜之后的叙事,把之前的许多的片段都融合了进来,讲了一个连续的故事,或许就是那本绿书里的故事。而正是这种故事的多重叙述,使得电影有了一种前后的呼应,或许是call back?

而如此多的呼应使电影产生了大量独特的隐喻:万绮雯没钱之后通过给旅店老板讲故事来抵房费,并且和旅馆的老板结婚了虽然最后又离婚离去了。就像一千零一夜里那个妃子每晚要给国王讲故事来让自己不被国王处死。疯女人举着火把,想要跟着男人走的原因是自己吃了很多苦而他的蜂蜜是甜的。电影里那本绿色的书,说的就是男主经历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看了整篇故事,这就像《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晚上,妃子就给国王讲了故事情节与《一千零一夜》几乎完全一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超越了自己的维度。如果他在故事里,那我们呢?

当然还有母亲角色和性别角色上的公共隐喻:那栋潮湿,阴暗但带来温暖的废弃房子或许是母亲的子宫,它的对应物被母亲的对应物一把火摧毁了,因为母亲抛弃罗纮武离去了,只剩下记忆里的废墟。他沿着黑暗冗长的矿洞一路前行,最终到了一幢房子。里面住着一个自称是独自生活的孩子。阴道与子宫的隐喻在这里体现。他一直被女性困住了,或者说因为女性,他困住了自己。这个女性是谁?或许既是母亲也是曾经的爱人。因为在罗纮武眼里她们两个好像,连妆花了都一样。

爱与梦幻感到处都是。旋转的球拍就能让人飞起来,罗纮武送给凯珍手表希望能够长久,而点燃的烟花是短暂的,但是它会烧完吗?就像《盗梦空间》最后那个旋转的陀螺,它会不会停止旋转代表着这到底是梦还是现实。

我可能会在电脑上再看一遍吧,去找更多的呼应。但是也可能不会。既然一切的看懂都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就像梦一样,它都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引子让我们去想起。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700字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由汤唯和黄觉等主演的爱情悬疑电影,相信很多朋友都冲着宣传词在12月31日那天带着对象一起看了,影片主要一个中年男人时隔多年回到故乡开始寻找从前的恋人的故事。网友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终于找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在看之前,我猜想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科幻片?爱情片?悬疑片?我没有选择去被影评和质疑所左右,只是去看了。就连电影票也买得那样随意,随便选了一个时间,随便选了一家影院,当我进入电影院的时候,我才发现环境真的是很穿越,仿佛穿越回了电影里那个年代的录像厅。

长镜头下影片里的环境带着满满的气味感,这种气味其实几年前,《路边野餐》就已经带给了我,直观的画面,现实世界的呈现方式是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地道的贵州方言以及质朴的面孔,这些被毕赣的长镜头和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演员和技术上显然比《路边野餐》升级了不少,但共同之处都包含了爱意和别离、短暂和永远 这样的主题。

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终究只是创作手法,而感情才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就像是采访里,毕赣说的那样世界上唯一值得笃定的东西就是纯粹,纯粹的环境,纯粹的感情。用刀尖入水, 用显微镜看雪,就算是反复如此,还是忍不住问一问,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和小鸟一样,总在我胸口跳伞,这是让房子旋转的咒语,胸口跳伞、忽明忽暗的电灯,我想它所传递的都是一种不安全感吧,其实看懂了主题,所有的符号也便不难理解。

我不喜欢迫切的用研究电影去代替欣赏电影,不想去用电影符号学的一些东西去追根溯源,那样仿佛只有解读了才算是看懂电影,那不是欣赏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诘难,从《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我看到的是珍惜眼前人,失去了,任凭怎样追寻也无法找回,剩下的只有无法停止的回忆,泥石流不可怕,活在回忆里面才可怕,的确是这样的,梦醒了,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

不多解释了,或许你们看了之后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是今天的我随意选择的一家影院没想到竟和电影如此般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1200字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为了看此片,我特意先去看了一遍路边野餐,曾经习惯线性或者多线逻辑叙事的我,在抱着看电影听故事的心态下,看的云里雾里,断断续续看了很多次才看完,因为这样的电影风格我很容易失去耐心,也就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全片仿佛像是在雾雨天走路一样,根本不知道全片将走向哪儿去。但在后来看完一阵子后,当我完全放下逻辑和理性,也就是脑海里无意识突然回忆起这部电影里的散落的情节或者标志性道具时,带来的却是一篇朦胧又极具画面感的浪漫场景!(天知道我最近有多喜欢小茉莉这首歌,以及小茉莉的那个桥段)。
而且电影里很喜欢用长镜头,在我看来,这其实很考验导演的调度和摄影能力,也很考验演员的入戏程度和状态。我看完两部电影后的第一感觉就是,长镜头拍的很平稳流畅(除了坐摩的,哈哈),衔接很多琐事非常自然,虽然粗糙的场景和琐事看起来会单调平淡,也容易让我分心,但会给我一种很真实的身临其境感,不会失去看下去的耐心,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有些时候加的一些日常场景太啰嗦,太无聊了!
毕赣走的是纯粹意识流,很多很强烈或者又很恬淡的情绪都是潜藏在朦胧的景色,动态的镜像,若无其事的旁白,不熟练的对白,以及腼腆含蓄的表演中的!所以它整体的框架是空泛又松散的,但是内里所蕴藏的情绪和意识却是相当丰富充盈的,有人称他为内地王家卫,但墨镜王他很喜欢通过精准的表达(比如时间,天气,口述一件具体发生的事情)来刻画人物关系的微妙和内心的活动,会有一种很直白的联结感。而毕赣导演给我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特别暧昧浪漫,看似关系淡薄,没有什么情分,话也不多,但寥寥数语下来,突然通过一句很有共鸣的台词或者标志性物品让一切关系都串联了起来,甚至会串联起前面无声展现出的景色,意境,以及无关的台词,这种沉闷情绪铺垫之后的无声宣泄,会让你有一种打开心扉的错觉。比如暗示两人暧昧的感情,很喜欢通过女孩天真的问一个问题,然后男孩浪漫的回答来进行表露。路边野餐里,长的像亡妻的理发店老板娘问陈升,大海里有没有海豚?陈升一边很冷淡的说那蓝湖是重金属超标哪有什么海豚,一边让老板娘关灯,打开手电,让她把手放上去,透着电筒看她自己发光的手,说这就是见到海豚的感觉地球里,凯珍问罗知不知道坐飞机什么感觉,罗也是淡定的说,我晕机,但随后立马掏出了那块球拍,勇敢的牵着她的手,用球拍旋转飞了起来,然后凯珍就很沉醉的说原来飞起来的感觉就是待在那个房子里的感觉啊
在反复的回忆咀嚼下,我看地球这部,就顺畅多了。
片名前一直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时间片段,很乱,因为是回忆(罗黑发)和现实(罗白发)交叉,压抑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情绪,电影松散的前半段为后半段60分钟的梦境长镜头铺足了伏笔和疑问,到了后半段,也就是从电影院睡着开始,接下来的叙事都是呼应前头的心结,罗紘武所有的疑团都被诠释,他一切的追寻都有了交代,他一切的情绪都得到了释怀。所以后半段从男女主暧昧的对话开始,紧接着旋转球拍飞了起来的那一段,我记忆很深,因为那一刻,我之前所有的情绪也全部得到释放,着实被感动到。
叙事也很有深意,随着罗紘武每一次空间上的下沉,都是时间上的追溯。进洞,先是白猫的死。坐车下坡时间往前,与万最后一次交流时讨论孩子。教他乒乓。坐绳索下山,时间再往前,遇见万,被她深深吸引。飞翔之后降落,跟着红发女人下坡,时间再往前,妈妈生活太苦,一把火烧掉旋转房子,丢弃几岁的小罗和养蜂人出走。回到大舞台,再和凯珍下楼梯去烧掉的旋转房子,在凯珍开心的幻想下,念咒语让房子旋转,以一个浪漫美好短暂却不停止的吻来暗示,万绮雯不会再消失,他两不会再分开!
很多彼此冲突又很协调的矛盾,也都很文艺的表达了出来,最明显的就是代表永远的旧表却是停滞的破表,代表短暂的新烟花却一直绚烂不曾熄灭过!日历显示冬至,冬至是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的一天。小白猫有双重含义,他说自己是鬼,是白猫,也是罗万不曾出现的孩子,和白猫一样爱说谎骗罗,分别时却也给了罗一个能让凯珍对他心动的飞翔球拍(呼应万绮雯和罗紘武的相识也是因为白猫的枪)但也套的上罗万两人孩子的年龄,也被罗教着打乒乓。罗紘武得知妈妈走掉的真相后,成全他妈妈的幸福,但是她不理解也不接纳罗紘武手中那个代表着小罗多年以来难过心结的苹果,于是罗特别难过的连核一起吃掉,然后偷偷憋眼泪,擤鼻子(前头也有白猫边吃边掉眼泪的桥段)。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观后感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观后感

原创: 人也

我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

或许许多情侣在跨年夜观看这部电影时一脸懵逼,觉得跟宣传完全不同,然后提前离场、站在影院门口骂娘、或者干脆直接在电影院里呼呼大睡从今年睡到明年。但得提一句:我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以及我不会推荐所有的人都去看这部很挑观众审美的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宣发时为了一股脑地将所有可能的观众塞入影院里,在抖音上大肆宣传“一吻跨年”的口号。然后再恰巧地利用电影片名与时间的巧合,在跨年夜创造电影院跨年的奇妙仪式吸引大批情侣走进影院里。决定了这部电影的评分在大众点评平台上遭到反噬的命运。

这种遭到大众反噬的命运,任何影视从业人员都能够想到,毕赣知道电影上映后的结果会是什么。但按赣在知乎盐沙龙活动上的说法是:“它的结果我当然知道,当然知道很多人看不懂,当然知道很多人可能会不喜欢。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呢?我们还没有选择过。在还没有选择过的时候,现在多了一种机会。所以我觉得它是个特别有趣,值得纪念的一刻。”以及在被问到数据显示这次观影主体是更爱看那种电影(商业爆米花电影)的二三线城市人群时,毕赣回答:“为什么我们就要认为,他们只配看那种电影呢?那他们应该看什么呢?这是一个疑问,不知道。从此以后他们的观影经验里面会多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他们可能很难理解,就像看一幅绘画一样。等他们的生命经验发生改变以后,他们肯定不会想起其他的电影,而会想起我的电影,因为我的电影是珍贵的。”

在电影预售过亿后,毕赣这么说或许是为电影宣发有理有据地开脱。或许是因为情怀!毕赣说自己的电影如同画一样,观众看完之后会在生命的某一时刻想起而细细咂摸,这样的话语显得多么地浪漫与理想,也显现出了毕赣富有才气背后的傲气自负。而对于有才气的人来说,拥有这一点自负是应当的。而对于一个拍出了自己风格的文艺、作者导演来说,自认为自己电影是一副画也是完全应该的。

坐在影院里的140分钟,这部电影为我带来了一场梦。甚至是就如同导演在电影里表达的一样,这是一场忘乎时间的梦,像只能燃烧1分钟的烟花一样短暂的梦。在这部电影里跨年的本身就是奇妙的,因为电影和时间扯上了无法说清的关系。而现实也和时间扯上关系,在那一个告别与迎来的时刻。

《地球最后的夜晚》讲一个追寻、记忆与痛苦的故事,在观看的时候,我时时在想里面那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果全部归结成两个人:一男一女,是不是就可以说明这个电影世界里的所有人都是在寻找里痛苦地发现:似乎一个循环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当自己是儿子是被人抛弃,然后在梦里成全自己的妈妈与情人远走高飞,并告诉自己:“我还小,很快就会忘记她”;当自己是成人时幽会情人,拿出一只代表永远的表送给情人;当自己最终老去了,会在自己一个破旧的藏着自己最爱的人的相片的钟前点着一支烟久久地驻足点着一支烟。

伴随着电影故事推进的是毕赣运用娴熟的晦明晦暗光影色调,当人物出现在暗黑之中,总会有一束暖黄的光打在他们的脸上,显出人物饱满的轮廓曲线,随着饱满轮廓而来的是人物寒冷、淡漠的情绪。而更像是一幅画的是那些透过水朦朦胧胧摄制下来的画面,而这可能是因为凯里总是下雨。

被火车震落的杯子,黑社会老大漫舞,飞起来的男女主角,旋转的电影院全是电影里值得传说的片段。但我认为最好玩的是,陈鸿其饰演的白猫吃了两分钟苹果,伴随着红色的眼角里的眼泪,在一间用红色构造梦幻迷离的房间里吃了两分钟的苹果。在屏幕上赤裸地显现自己的悲伤与孤独,或许这样的手法对毕赣来说过于直接而不够诗意,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是直接的具有冲击力的悲伤。而观众却不知道荧幕里的人物为何悲伤。直到电影的梦境里,男主角成全他的母亲与情人的离去后大口地把苹果连同芯一同吃下,那种悲伤才开始蔓延。那种人类的底色是悲伤,吃苹果只不过是一个意象表现才终于被知晓。

最后的最后:

用刀尖入水

用显微镜看雪

就算反复如此

还是忍不住问一问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和小鸟一样

总在我胸口跳伞

题图来自:来自 《地球最后的夜晚》

音乐:伍佰 莫文蔚 --《坚强的理由》

拉黑名单 人也

一切都可能是假的,错的

所以快点取关,早点拉黑

再说一次

毕赣导演,牛逼!不得不吹爆这部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600字范文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汤唯和黄觉等主演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呢?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说自己并没有看懂电影中的很多长镜头,你看懂了没?影片在网上的评分并不算太高,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昨天在闺蜜的怂恿下, 一时兴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毕赣的超级文艺片,看后只能感慨:

这个电影院真是超级赞,居然可以躺着看。

第一次看完文艺片,而且还是中国的文艺片后,完全不知所云。在观影过程中,从邻排的有节奏的打呼声中,我心里才算有了些许安慰,原来大家都一样状态。

回家刷了好几篇高分豆瓣后,才开始对整个故事有了稍微清晰完整的解读。 不想去讲诉整个故事,豆瓣都有,我也不剧透,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想这是一部关于探索自我,追寻自我的片子。我们每个人总是在潜意识中留有很多关于过去的记忆,有些甚至是在自己非常小乃至印象中是无记忆的时候,可是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却经常会被过去的记忆所羁绊。 我们有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过去记忆中留下的痕迹, 而我们只有更深入的探索,认识了自己,或许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现在的问题。

我们总是容易陷进各种过去的情绪中,就如同曾经被感情背叛的记忆,会将不安全感带入往后的每一段感情中,而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源头,并且去原谅那个最初背叛自己的人,和自己和解,或许就能更从容的去面对我们现在的感情。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伴随着太多的情感和情绪,而我们都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许梦境中反倒是一个合适的场所,带我们自己进入那些潜意识的情感中。

当我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情绪,更加去观察自我的时候,我们会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并且和自己更好的相处。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没有结局的电影


没有结局的电影

文/吴晓彬

2018年最后的一天,我来到电影院,看了一部叫《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电影,听说是一个天才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在之前就看到很多两极分化的评论,我并不是很关心。在第六排的八号座我坐了下来,并开始观看电影。

细节与细节串联起现在与过去;一间不停滴水的破房子,停止转动的钟表,从里面发现的老照片,一张黑桃a,一本绿色的爱情书,一把枪,苹果,野柚子,这些微小的事物,或者说意象,就像是记忆中一个又一个点,就像翻开一本日记,或者看到一件旧衣服,那些与之有关的记忆就回来了。就会感到这些记忆像发生在昨天,那么近又那么远。念一句咒语房子就会旋转起来,就像那些事物在脑袋里不停地转啊转。于是,就飞起来了。

当我要去寻找,延着脉络,往往会感到非常吃力,并不是我所寻找的不存在,而是,这过程中每一次的发现都与记忆发生了某种矛盾,会分不清真与假,它会引领我越走越深,在记忆中沉沦,最终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当他带上眼镜,我就知道他再也回不来了。

他进入了一个山洞,与小男孩打桌球换取出去的路,就像在与过去交换条件。他费尽办法走出废弃的监狱,他抢走那支手表,帮助那个女人回到那个男人身边。最后又回到了舞台后面,找到与记忆中一模一样的女人,送她一个苹果,而她送他一束烟花,他点燃,插进玻璃瓶,他们来到她说的那间房子。现在已经被烧毁了。他们终于念起咒语,在这间旋转的房子里,这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当我还沉浸在他的夜晚时,我还没有走出地下通道。

那时我刚走进中心广场的地下通道,挤进人群。那时已是晚上七点了,地下通道热闹非凡,四个通道口站满了街头艺人,有的在卖唱,有的卖花,有的躺在地上缩成一小团,盖着一层薄薄的衣服,旁边摆着一个小塑料桶,里面有一些钱,他就睡在那里。当然还有其他,卖小饰品的,贴膜的,顺便回收手机的。实际上,这是我在这里经常见到的场景,已经感到麻木了。

但今天,当我一步一步从入口走下去,看着从我身边擦身而过的人,他们穿着各式各样颜色的衣服,过道里的广告牌的灯光发也出不同颜色,与衣服的颜色相互辉映着,他们的步伐很快,甚至很难看清楚他们的脸,但有一点非常明确,这些人中大多是年轻人,年轻的女性和年轻的男性。我走在他们中间,冷风吹来,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所以的事物都模糊了,都变成了一种东西;记忆。

是的。不可否认,记忆是带着颜色的,甚至能发光,它能让你分不出事与事之间的关联,它像几团污水,各自渗透,最终变成了一团。我停下了脚步,我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慢慢的我就分不出现实与梦幻了。记忆是有着某种虚幻性,碎片化的,它真真实实存在与于脑袋里,但又分不出真假。很多次,我写到记忆,很多次都不能把握记忆。就像他需要通过那些残留下的痕迹,来确定,来连接记忆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打开另一部分被隐藏的记忆。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电影带给我的影响。

我像是走进了一首诗里,还没从诗里走出来。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确实很诗化,它的空间张力,它的魔幻,它的语言线条,交织在一起,就是一首用电影表达的诗。现在,我站在地下通道,上面就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所有要到对面去的人,都必须通过这条通道,这些人交织在这里,又匆匆而过,甚至都不留下一个脚印。而住在这条通道里的人;这些流浪汉,将自己包裹在薄薄的被单里,看着一本破旧的书,或者看着路过的人,他们停留在这里。我仿佛走进了那个山洞,周围的一切都不真实了,但又那么确确实实。

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还没有做好准备要去2019年。2019年会发生什么呢,我无从得知,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做。朋友圈都在告别,纷纷把希望留给2019年,而我仅仅是看了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就好像,我从来都没有走出过地下通道。仅此而已。

地球的夜晚观后感1000字系列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地球的夜晚观后感”。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能够逾越自己的身心,欣赏影视作品时,我们都想抒发内心的想法。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怎么判断一篇作品观后感是否优秀?写作品观后感时有可供参考的模板吗?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地球的夜晚观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地球的夜晚观后感 篇1

即将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导演毕赣继《路边野餐》之后的又一部院线大电影。上一次,毕赣用《路边野餐》惊艳了世界,也获得了颇为丰实的口碑,毕赣也因此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大奖。如今,毕赣携口碑力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再度来袭,影片还没有上映就获得了破亿预售,还得到了国际大导演李安、陈凯歌的力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该片也有所收获、、、、、、专业人士纷纷盖《地球最后的夜晚》,让影片未映先热,看点颇丰。

《地球最后的夜晚》影人阵容非常惹人期待。导演编剧毕赣,演员汤唯、黄觉、李鸿其、陈永忠、张艾嘉,全都是低调的实力派。没有流量,只有演技,就冲着这实实在在的导演和演员,影片就是物超所值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讲的是一个男人为女人杀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上去简单,但在毕赣的导筒下却有着别样的魅力。毕赣擅长讲故事,而且讲故事的手法不拘一格,独树一帜,魔力十足。《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如何释放其独有的电影魔力,观众正拭目以待。

《路边野餐》中,毕赣的超级长镜头已经成了毕赣作品的最大特征之一。《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毕赣再次亮出杀手锏,奉上了长达一个小时的长镜头,而且是3D模式。不仅如此,整部影片毕赣都融入了2D和3D。关键是,2D、3D的相互转换,无缝对接,不为炫技,只因剧情需要,角色需要。讲真,这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也只有毕赣能给得到。

尽管还没有上映,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已经得到了电影节、金马奖、大导演、名演员的盖章。

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提名,并摘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大奖。

李安对《地球最后的夜晚》也不吝誉美之词。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电影,非常非常特殊的电影。五个非常,足证李安对该片的喜爱、欣赏程度。

毕赣的电影就像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陈凯歌对该片的高度评价

刘昊然看完电影后认为非常非常的舒服。韩寒则用这是一部拍摄难度极大,特别诗意、有质感的电影。为该片的口碑大力加持。

在被专业电影人吹爆的同时,影迷更是身体力行力挺该片。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已破1、3亿。如此骄人的战绩,之前只属于大导演大明星大投入的视觉动作大片。如今,《地球最后的夜晚》也做到了。

毕赣的电影一向都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声与音水乳交融,《路边野餐》如此,《地球最后的夜晚》亦如此。

此前,影片已经获得了金马奖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等三项大奖,而窦靖童演唱的推广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当窦靖童迷离致幻且个性张扬的有声语言,与剧情的镜头语言相融为一体的时候,那种迷离、魔幻、浪漫、坚韧的即视感怦然而生。

把耳朵叫醒,把眼睛打开,把情感梳洗,把心灵涤净,这样的毕赣,这样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怎能让人不期待?!

地球的夜晚观后感 篇2

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部电影,我只能说我从电影里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很主观的东西。

我对电影的营销手段持保留态度,因为坐在我左边的那对情侣时不时就会开始聊天,到了后期还出现了一次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并且屏幕高亮度的情况。不过虽然更多是在聊电影的评分,看不看得懂的情节。这可能是我选择了忍受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角色的名字不重要,每个人可以有任何的代号,这是由人对人的主观记忆决定的。所以才会混乱,所以才会说:你好像一个我认识的人。我们总是会把记忆带入到不同的时空。但叙述还是需要名字,他、她、它的指代不能够精确的定义到每个人,所以我用了。

这是一个说梦与现实的、故事。不能实现的,耿耿于怀的,走不出去的,我们在梦里重现,最后或者达到和自己的和解。一切已发生的遗憾都是如此,只不过套进了一个爱情故事的壳。或许因为这些遗憾都与女性有关,而爱情总是遗憾而不可弥补的。它最常入梦。

电影前半段的情节都是片段式的,我觉得虽然他使用了一种双线的叙事手法,存在着客观意义上的时间连续性,但时间线频繁的切换给了我一种介于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感觉。我有时会分不清什么事发生在前,什么事发生在后。

但我认为情节其实是推动他的故事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他每一次切换的节点都是一个情节的结束,而在罗纮武戴上眼镜之后的叙事,把之前的许多的片段都融合了进来,讲了一个连续的故事,或许就是那本绿书里的故事。而正是这种故事的多重叙述,使得电影有了一种前后的呼应,或许是callback?

而如此多的呼应使电影产生了大量独特的隐喻:万绮雯没钱之后通过给旅店老板讲故事来抵房费,并且和旅馆的老板结婚了虽然最后又离婚离去了。就像一千零一夜里那个妃子每晚要给国王讲故事来让自己不被国王处死。疯女人举着火把,想要跟着男人走的原因是自己吃了很多苦而他的蜂蜜是甜的。电影里那本绿色的书,说的就是男主经历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看了整篇故事,这就像《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晚上,妃子就给国王讲了故事情节与《一千零一夜》几乎完全一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超越了自己的维度。如果他在故事里,那我们呢?

当然还有母亲角色和性别角色上的公共隐喻:那栋潮湿,阴暗但带来温暖的废弃房子或许是母亲的子宫,它的对应物被母亲的对应物一把火摧毁了,因为母亲抛弃罗纮武离去了,只剩下记忆里的废墟。他沿着黑暗冗长的矿洞一路前行,最终到了一幢房子。里面住着一个自称是独自生活的孩子。阴道与子宫的隐喻在这里体现。他一直被女性困住了,或者说因为女性,他困住了自己。这个女性是谁?或许既是母亲也是曾经的爱人。因为在罗纮武眼里她们两个好像,连妆花了都一样。

爱与梦幻感到处都是。旋转的球拍就能让人飞起来,罗纮武送给凯珍手表希望能够长久,而点燃的烟花是短暂的,但是它会烧完吗?就像《盗梦空间》最后那个旋转的陀螺,它会不会停止旋转代表着这到底是梦还是现实。

我可能会在电脑上再看一遍吧,去找更多的呼应。但是也可能不会。既然一切的看懂都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就像梦一样,它都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引子让我们去想起。

地球的夜晚观后感 篇3

为能在xx年的最后一夜继续守在优酷前看罗胖的跨年演讲,便早早的购买了电影票与妻子走进影院去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

一百多分钟的文艺片对一个孕妇来说算是折磨,在初看《路边野餐》时,我也深有体会。慢节奏生活的我们没认真去思考过精神上的焦虑,也没认真去思考过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平凡的我们太期待英雄式的人物和事,不太愿意去接受平淡而朴素的东西,所以不会在观影时即刻体会到影片所表达或所呈现的美。

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后,我会为同是80后的毕赣感到惊讶!面对信仰的坍塌,他会用一种不反抗,也不顺从的态度来诠释和理解我们这代人。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艺术主题是记忆,陈凯歌说它像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经茫然。回忆起我读李商隐《碧城》三首时,为会毕赣与李商隐的某些相同性而觉悟。李商隐敢写禁地之恋,毕赣敢在影片中做梦。李商隐会在诗里小心翼翼的用典故和寓意来表现朦胧的美,毕赣也会在电影用时钟、隧道、枪、蛇、球拍、苹果、火等意象来让你感悟影片想要表现的美。

如果你没在《色戒》感受够汤唯的高冷、性感和美,你可以在这部影片中再去感受,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视觉享受,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她没有《月满轩尼诗》那样的僵硬和冰冷,也不会像《命中注定》那样太过矫情的浪漫。我始终认为她不适合演绎良家妇女,虐爱才是她的宿命,只有在煎熬和禁忌中她能获得自我情感的抒发。

只拍文艺片,没有拿过奖项的黄觉绝对是一个好演员,只要你给他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给足人性的冲突,他能密集的输出情感,从而打动你的内心。我们这代人都不爱关心自己的内心,也不爱去关心别人。于是,关心自己便成了一种呼声,让人疑惑的是关心自己不是应该的事吗?可当你回想自己生活,定会觉得亏欠得太多。

李安从毕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李安的处女作《推手》和毕赣处女作《路边野餐》都发动家人参与其中,并且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推手》上映时李安37岁,他对自己和对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路边野餐》上映时毕赣才26岁,他只是一个关心自己,没能力去关心别人的天才。

在充满颓废、阴暗、潮湿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好在有梦,即便这梦不完美,但不重要。毕赣说他没有要表现什么更高深的东西,他要的是那不顾一切的一吻,殊不知不顾一切才是芸芸众生真正缺失和敬畏的精神啊!

因《无名之辈》、《路边野餐》及《地球最后的夜晚》等影片的成功,贵州将成为重庆后的另一个拍摄天堂,山水如画的自然景色会与许多梦境重叠后搬上银幕,它会让我这样的贵州人感受到一种缥缈的亲切。

无论观影是对现实空间的逃避还是延伸,我都希望自己能关心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并试着去解决它,不至于像罗紘武那样在梦境中去实现未了之事。

新年快乐!

相信《《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