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 地图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你不妨看看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完柴静自费百万做的雾霾真相调查,脑洞大开。忽然醒悟,过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现在的黑,则是系统性的黑,黑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髓里,黑的简直让人绝望。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

柴静的自媒体视频好像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还只是解析了环境中雾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触碰一下金融、医疗、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领域,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雾霾。我们以为了解自己的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矿主、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大多数中国人唯一的柔情留给孩子了。柴静因母亲之忧,拍了这部片子,以孩子作为切入点,希望让坚硬的人心有所触动,如果你居然认为是煽情。你就享受雾霾吧。”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种指责很多,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

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

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

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

6马上要开两会了。

最强烈的意见是:柴静背后有支持力量,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石油、中石化的产品造成污染,其实是个老问题。多年来各地民众反抗的pX项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参建的。潘岳当年批评大型国企石化所建项目不少高污染项目,且建在江河旁边,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凶之一。但雾霾的出现,据说有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农村燃料种类等多种原因。因此,说《穹顶之下》是对准两桶油而来,实在算是超级发挥之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2.5微米的细微颗粒,我们将直接吸入肺泡,这种细微颗粒物是各种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组合,是强致癌物,人体吞噬细胞无法消灭它,就积淀在肺泡内,阻塞氧气顺利进出,而更小的0.5微米的颗粒物则直接可以进入血管,形成血栓,而雾霾就是指pM2.5的颗粒物,过去我们一直没太关心他,总误以为就是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0万人死与因雾霾引起的慢性疾病,我们不要简单的把它看作一个数据而已,他其实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累积而来的。

雾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ge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从这场演讲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纪之前,几千年里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之后的不到两百年时间,整个自然界已经被人破坏的千沧百孔,到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步,这种破坏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_篇一

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味道,又凛冽,有清新。

—柴静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静在网上公布她历时一年的雾霾调查作品《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柴静自央视辞职后的首个新闻调查作品,来自记者的职业直觉和出于母亲的责任感,让她渴望了解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怎么办。

这一年柴静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接受人民网采访语)

在演讲时,柴静提到,她曾经携带仪器,作为志愿者参加雾霾健康测试,拍摄肺部深处的碳素沉淀后果,其危害和后果让人震惊,其中的致癌物质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在ppT演示的雾霾侵入人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雾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招架之力。

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想要从根源上控制废气的排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体力行。10年前,柴静采访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问:“你看过真的星星吗?“没有!”“你看过蓝天吗?”“看过蓝一点的!”“你看过白云吗?”“没有!”女孩的脸蛋稚气,语调充满童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酸的几乎要落泪了,我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这种亏欠,并不能用所谓的物质的繁荣能够补偿,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生活在雾霾的威胁之下,我们对于下一代的亏欠,难以衡量,从卫星图上看华北,那一片白雾茫茫的大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雾霾严重的天气,可能看不清几米外的人群。

柴静说: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 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 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 个预防针而已。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 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

中, 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 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 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 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 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成为一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我首先想要申明,我对我们中国治理好雾霾这件事情上面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也就是说,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是一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要说为什么,当然也可以用柴静的一句话来解释: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这种呵护环境的共识就是我们的自信。
其实雾霾由来已久,只是人类一直没有感知,一味的认为那是雾。当我们还在欣赏那薄雾朦胧,细雨飘飘的大自然世界,清晨呼吸一缕缕泥土的清香的时候,以前的你可曾想过你欣赏的是薄霾朦胧,呼吸的是尘土气息。曾几何时,我们小时候的美景都变成了今天的煤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然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评论只是泛泛而谈,真正的原因是人类太想进步,而且是毫无节制的进步,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欲被极大的恶化,由此造就了这种人与自然格格不入的情况。
我们都说人类是最聪明的物种,最进步的物种,但是这种所谓的进步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答案老生常谈。人类极具好奇心,因此他们想要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控制自然界。人类也有极大的创造欲,这种求知欲来源于人类的惰性,也促使着整个人类都在无穷无尽地制造着一个个毁灭性的物品,物质,甚至是生命。它们的出现当然是建立在极大的资源浪费的基础上的,我很赞成人类的各项奇特发明,但是我不赞成由于这些发明的出现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对大自然不可再生能源的劫取。
也许一个煤矿工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挖了那么多煤到底是为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留下了这么,当然这个涉及到了哲学,每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一个人这一生要做到两件事,一,问心无愧;二,死而无憾。
这里,我们只谈问心无愧,我理解的问心无愧包括三个方面:不违心去做一件事;不因自己的事情影响其它;不断绝后代人的路。我想那些所谓的环境破坏者到死应该都是愧疚的吧,也许他们死而无憾,因为他们准到了利益,享受了生活,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他们不配做伟人,甚至不配称作是人。因为我对人的定义,最起码要做到问心无愧,他们是有愧于他人和后代的。
我之所以不想说那些污染,那些雾霾,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看得到,倘若一个人忽视这些,那么我们费尽再多的口舌也是惘然。我们就谈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无论富贵,无论地位,在保护环境方面应当怎么做。
不违心去做一件事:不让污染的来源出自自己的手,或是说不要为了某些利益,把环境作为牺牲的代价。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不要做违法的买卖,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尽量不为黑心不法老板干活,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尽量少烧秸秆,少打农药。
不因自己的事情影响其它:这里的其它包括人和动物,人类的生活不应该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物种的正常生活,当然在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文献当中也都有提及。所以不要因为你走了这条路造成周围其他一切生物无法存活。
不断绝后代人的路:换句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中国讲究子孙绵延,文化传承,既然这样,我们就更应该把属于后代的资源,属于子孙的青山还给他们,当你能够使用一瓶水的时候,千万不要使用一盆水。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的心在那儿了,行动慢慢也就跟上了。这是一个人类集体的行动,让我们的共识化作一团火焰,燃烧掉所有的雾霾,所有的污染吧。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_范文一

今天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深。

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清晰条理的脉络,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应该强烈的意识到,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有我们自己都要去做什么、都要去怎么做。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就像片子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炭,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上尘土飞扬的土堆等可以试试拨打12369举报......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

《穹顶之下》观后感_范文二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作文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


煤炭、石油确是是我们的宝贝,但是不能一直依靠他们,影片中一个外国人说得:一个产业关停时,另一个产业会冉冉升起。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我国复杂的国情来说,我们又不可能关停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转型。我从企业跳出来的时候,好多朋友问我,这么好的单位你舍得离开?我说:既然做了,就不要后悔。我们在黄陵挖煤,全国有多少煤矿也在挖。煤矿能挖多少年,中国能挖多少年,世界能挖多少年?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16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6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


断断续续看完了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感觉既震撼又感动。
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o(╯□╰)o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500字


大气专业人士对柴静纪录片的看法(大脸师太,写武侠评论出名的。主业是中科院大气所的在读博后。)

收到很多艾特。。。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其他请大家补充么么哒)
总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爱好者、工作者们认真学习。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


今天上午看柴静的雾霾调查视频之前我在和同桌开玩笑说她以后可别嫁到贵州山区去了,看完视频之后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真的照现在这么发展下去还不如嫁到贵州山区去。
以前看柴静主持节目或者看她的书说句实在的都没多大感觉,觉得她毕竟在央视又是个名人所以无感。
直到今天看完的穹顶之下 。才发现她不仅仅是我以为的那个名人,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国人一个普通的妈妈,她只是说出了她的顾虑她只是做了她想做的她事,只是说出了事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就楞说成炒作和动机不纯什么的。
湖南的空气污染现在没有北京山西那么严重,但是我只知道如果再不重视雾霾这件事和它后面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话,可能湖南也会步入后程。
这是给民众在敲警钟也是在给那些企业敲警钟在给某些领导敲警钟。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或许当雾霾影响到那些说风凉话的人的健康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原来柴静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要等到雾霾带来的后果一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再来说这个问题是不是太迟了?那个时候再来调查是不是还有意义?
虽然这肯定会要扯上政治会要损害很多人的利益,那就不谈政治,我反正是觉得还是健康和命更重要。
不扯政治,只是以一个国人观点就事论事,毕竟这关乎我们的健康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完整视频观后感范文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观后感300字范文篇一
一边看《穹顶之下》,一边写观后感。一边写,一边删。一边删,一边写。写到最后,把所有的个人好恶,正反辩论甚至逻辑推演都删光了。就剩这几句:
我不欣赏节目的全部手法,不盲从节目的所有的观点,甚至不否认节目背后可能的政治布局。
但是把这些都抛开,我纯粹装成一个外国人,来看和自己无关的他国的一个这样的节目。那么这个节目算什么?
它给一个疯狂的社会泼了一盆热水,有的人烫伤,有的人烫醒。虽然从古到今都没有停止的社会和自然的矛盾还在进行,甚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倾向于为了社会的存在不惜毁掉自然尤其是有下个可行的移民星球可以去的情况下。但是,它就是一盆那么滚烫的水。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看节目时候,一直自动脑补着记忆中的《南方周末》 1999年新年贺词,乱到都没听清柴静在说什么。这篇贺词,这是在我阅读范围内,唯一和这个节目简直如双胞胎一样的作品。它们其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它们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用处的格局。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拭目以待。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观后感2000字范文篇二
今天上午,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终于登出了,名字叫《穹顶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静的消息,她淡淡地说:应该明天上午发。晚安。
我想,柴静这一夜应该没有安睡。
她说,可能像你说的,不在雾霾天发出,片子不会引起大家的关心。也可能播出后会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运了。
我也没有安睡。这个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终于要公开了,而柴静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开之后会发生什么。
作为南方周末的环境记者,2011年秋以来,我一直在写大气污染的深度报道,并笑称要做最大气的记者。2014年5月,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
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这是记者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我并不感到惊讶。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这正是我们南周绿色板块关注的领域,我很欣慰。
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有看到报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为何柴静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我惊住了。
我做了那么多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报道,我知道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数字,雾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而柴静的女儿,这个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肿瘤。那些空气污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变成了100%,我才明白为何柴静如此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正如她所说,这是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拟演讲结束后,柴静问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应该是柴静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肿瘤,她怀疑和雾霾有关。
柴静叹了口气,她说这也正是自己担心的。她的家人其实很支持讲出孩子的故事。但是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柴静觉得,从一个受害者角度出发,可能有违客观性。
我说,正因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亲,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力,去了解雾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雾霾的原因和治理。我们不强调空气污染和女儿的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空气污染的确会导致健康风险,虽然这种风险还有太多的未知,而这种未知更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呼吁,去阻止。
所以,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点,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讲。
无数台摄像机,黑色大屏幕,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剧场的地上,和数百人,静静的、秘密的观看了这场演讲。
演讲依然以女儿的故事开始,我内心居然一下子释然了。
柴静张嘴就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这一句对于pM2.5的定义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性。而一束光打下来,她双手捧着这些看不见的颗粒,又像一场感性的诉说。
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全程不超过三个磕碰。而这可是相当专业的故事,虽然是第二次听,出于职业习惯,我居然还是记满了三页笔记,并标记出几个小错误供后期修改。她记下了那么多的数字,还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我深知这种难度,因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都极其困难,而她要讲出来,甚至做出动画表达出来。
片子分为三个章节,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专业报告结构,可是现场的观众似乎在寻求这种专业。我旁边的小伙子在演讲开始前问我机动车到底对于pM2.5贡献多少,当柴静说到这里时,他紧缩眉头,频频点头。而像邢台市的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的横幅出现时,现场一阵笑声。当ApEC蓝下的故宫角楼出现时,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偷偷的举起手机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几个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动的表达观后感。一个女生说,等片子出来后,我都已经想好怎么宣传了:如果你不想花时间看这几年雾霾的报道,花两个小时看这个视频就够了。
我说,你意思是我这三年多的报道都白写了啊。
其实我的心里更为激动,大学里学习环境科学,毕业后从事环境报道,尤其是从事大气污染报道,我看到了这种转变。这种转变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气十条,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蓝,而是犹如那些弥漫在全国各地的细小的污染颗粒,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转发美国大使馆监测pM2.5数据,接受外媒采访居然还受到了批评。而今,贾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静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连过年回到家,家人都劝我离开那个成天雾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车站等候回京的列车,天气阴冷,好在pM2.5只有十几,空气质量优。手机已被柴静的视频刷屏,一位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同学发来消息称赞这个视频: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雾霾天发出也会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静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吧。
 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南方周末记者汪韬在纪录片发布后,写下了自己对柴静此举的感受。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观后感800字范文篇三
朋友们都推荐看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感慨良多!虽然这2年我都在蓝天白云,空气质量很好的生活,但是每次回上海、南通,都能真实体会到雾霾的严重!这次坐飞机回上海的时候,印象深刻!当天天气晴朗,飞机外一直都是湛蓝的天空,可是飞到上海上空时,出现了明显的2层,飞机上面还是蓝天,飞机下面就是灰蒙蒙的霾,可以真切感受到上海被厚厚的雾霾包裹在穹顶之下了!
看完片子想到最多的还是香格里拉,也是一直担忧的。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开展建设,而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游客的大量涌入,各种污染也会随之而来!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蓝天会不会也不保?世外桃源还会存在吗?
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自我做起!减少燃煤燃油和工业排放!绿色出行,多走路,骑自行车,少开车!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和下一代的健康,积跬步!

柴静的纪录片做的相当用心,提纲很简洁明了,用数据和影像合理地分析了雾霾带来的危害,看了后细思恐极,大气污染正在一步一步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这不止是北方的问题,中国所有城市都该有所警觉,经济发展给我们生活质量上带来了提高以及更多医疗设施的完善,但反之空气污染的风险与日俱增,工业煤油等在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也排放了很多不必要的废气,加上每年用车汽油量的猛增,没看这视频之前我也以为早上的雾只是雾,现在才知道原来是雾霾并非自然因素,如何去治理从自身做起也从环保部门做起,适当效仿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当然中国人多地大过程会更艰难,但宁愿龟速慢慢前行能看到点改善的希望也不想将问题进一步恶化,希望天然气也能渐渐普及开来,还我们一片生存的净土。

第一次发长微博,不知道用什么标题的时候还是习惯直接以时间作为标题。
两点钟下班回来,洗漱完毕已将近三点,本该睡觉的时间,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要看一看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于是就到了这个点,就有了下面这段文字。
没看视频之前我觉得,雾霾,离我太远,我不知道雾霾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我不知道生活在雾霾下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不知道南宁上空的那一片灰色的巨幕算不算得上是雾霾,或许它是吧,但是现在在南宁我们感受到的其实也只有堵,再没有其他,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呼吸我们赖以生存却如此不干净的空气,却久久不能习惯终将会改善好的现在拥堵的交通。在事业上,我们往往会往长远来看,但是在生存环境上,我们却很少会往长远去看,因为在事业上,我们还拥有一定的主导权,但是在环境这一块,我们处于彻底被动的状态,我们被动的生活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
其实我也不知道写下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什么,或许中心思想也都体现在片里了,这姑且就算是观后感吧。
早安,三月。
保重,世界。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观后感400字范文篇四
1.年度最有质量的,有数据,有调查的大真话。最有质量头条。
2.我个人看过的最有深度的调查之一,发人深思。我应该如何在我自己这里出一分力呢?我觉得首先,真的是需要科学的知识给我们扫盲。起码知道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做的,在个人而言。
3.如果在企业层面,是的我真的也是认同她的看法,如果规则是一致的,那么治理成本也应该是一致的。就不存在恶性竞争的环节,只是大家成本都相应提高了。
4.我还是能够理解,循序渐进的这个步骤,别指望一天能解决问题,关键是下定决心,建立目标来解决。就好像新能源汽车也并不是一天取代汽油汽车的。中间还可能有油电混合一样。但是我们至少得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是嘛?而不是,已经看到了问题,还不进行补救与寻求解决方法,那就是自欺与欺人了。
5.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单向选择题。能源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正如煤炭石油终有一天会用完,但是很欣喜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替代方案被开发出来,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是我确信的,也是科技的力量,很多人在这个领域努力着,如果这个片子能把更多的资源导向这些领域,那也是一种积极导向。
6.一个说真话的内容引爆了整个自媒体圈。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降临。
7。为她点个赞,有良知与深度的报道,真的很赞。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观后感1000字范文篇五
过去的这个冬天或许是我三十多年来最难熬的一个冬天,有时候甚至会难过到抑郁。
入冬以来,莫名其妙地感冒。一次是因为在阳台上晒太阳,打了一个盹,醒来后发现口鼻里满是水泥的味道,然后就进入感冒系列症状:打喷嚏,怕冷,鼻塞,偶尔发电低烧,偶尔会偏头痛,到流鼻涕,咳嗽,痊愈。
以往通常咳嗽都是一两天就停止了,但是这次却咳了很久不见好。开始还有咳出异物,到后来就是干咳。这种咳嗽的情况在前年雾霾严重的季节发生过一次,去医院拍片,医生说没看到什么,就开了一些药,过了半个月才见好。
除此之外,身体似乎变差了很多。一次去打球,吃了一颗花生,把口腔弄破了,然后就口腔开始溃疡,通常情况下,两三天就痊愈,但是这次却过了一个星期才见好。
而胃也开始出现问题,消化系统紊乱,明明很饿,可是胃发不出饥饿的信号。吃起来的时候想吃很多,但是之后又消化不了。
然后就是手掌腱鞘炎。
现在习惯了每天的生活安排从早上打开手机看当天的污染指数来定的。入冬来,大多数时候都是轻度污染,或者重度污染,这样就不会带着LJ出门,就在家里呆着。而偶尔雨后,pM2.5才会降下来,这时候才会带着他去公园或者小区走。 而心情也会随着pM数值变化而变化。
家里老人身体似乎也在这个冬天出了问题,岳母晚上睡不好觉,心脏跳动不规律,岳父一次在拉二胡突然站起来的时候晕倒了。
我一直以为这一切是因为大家压力大,过度劳累所致,带大带好一个孩子不容易。
然后这个春节我带着LJ和JEAN去东莞过年,而岳父岳母回乐山过年,十多天后,离开东莞时,我的手掌腱鞘炎好了,离开重庆还在咳嗽的我停止咳嗽了,吃东西也香了,消化问题解决了,整个人精神容貌好多了,看着镜子里容光焕发的自己,发自内心地觉着就是一个字:帅帅哒。
在东莞的日子里,还是会看pM2.5数值,我们呆的十几天,基本上天天都是50以下,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不管是否刮风下雨,或许是过年,或许其他原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走到小区里,呼吸都是清洁的空气。

我一直以为身体和空气的关系不太大,直到今天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才知道我们的身体和空气质量有着这么大的关系。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鼻子,通过上呼吸道,进入肺部,让巨噬细胞崩溃,还进入我们的血管,会导致免疫力低下,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特别对老人小孩影响严重,看着从长期处在污染环境中的肿瘤病人身体拿出来的黑色物质,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在过去的一个冬天最低糜的一天,天上下着毛毛细雨,空气中漂浮的不是雾,而是雾霾,我带着LJ坐着公交车在这个城市游荡,空气能见度不高,pM2.5是重度污染,感觉我们就像这个城市的幽灵一样,我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感到悲哀,伤心,甚至绝望。就如柴静所说,其实我并不怕死,只是不愿意这样活着。我可以挥手告别这个浑浑噩噩的世界,但是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以一个世界。他还没有看过我小时候看过的青山绿水,没有呼吸到我小时候呼吸的清洁空气,他没有像我小时候一样自由在清澈的河流里游泳,没有像我小时候看着巨大的落日染红天空,落入充满树林的山的那边,他没有听过我小时候爬过葱翠的高山大汗淋漓后微风吹过的酣畅淋漓。我不甘心。
常常会思恋起在英国的日子,最让我留恋不是富足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而是那无时无刻飘荡的空气中的干净清新沁人心脾的青草的味道。
多希望LJ也能在他出生的城市和国家处处都能嗅闻到这种清新的味道。


观后感《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