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夜宴影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读书是为了打破局限,获得更加豁达平和的心态,它是最低成本、最便捷的一种途径。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什么样的读书心得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夜宴影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夜宴影评(一)

想说的太多,但是又无从说起,光从电影上看,它确实比《无极》要好,也好过《英雄》等武侠闹剧,但是它仍然没逃出它本身固有的命运又是一个没有人性光辉和温暖的法西斯电影。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电影一开场我就明白了,先不说那蹩脚的旁白该旁白将葛优杀死哥哥,抢了章子怡的戏剧悬念完全丧失,同时为以后揭露这些暗藏线索所带来的戏剧张力带来骨灰盒。我一看那些带着面具,完全看不见脸孔的杀手,心里就是一凉,完了,完了,又来了,中国古装片里面的义仆,蚁民角色又来了,接下来,王子的乐人也是面具,所有人都看不见脸。老实说,导演根本不觉得他们需要露脸,因为它觉得一来是很酷,二来是:反正你们都是要死的,都是我编剧手里的工具棋子,你们有什么资格露脸?一场杀戮,结果最后只有吴彦祖,我看清是他,甚至那个武功最高强的义仆,都没有资格看见脸孔,他们从头到晚就像无名无姓的炮灰,只是让主角发展剧情的铺垫。

我想起了《影子武士》里面,德川家康家和织田家的三个密探相会的场面,人物性格各个鲜明,让你感觉到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甚至你会觉得他们也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还有那一枪干掉武田信玄的火枪手,真实,可爱,让人忍俊不禁。所有这些都是历史画卷里面的应该有的温暖和叹息。

反过头来看我们,如果我们拍《影子武士》,我前面提到的人物,肯定一律是面具炮灰,一句台词都没有,早死早超生,为留时间给主角唧唧歪歪而尽忠。

随着这些义仆的死去,我的心也沉沦了,为什么?其实还是我们民族内心的奴性所致,在奴才心里,只有主子,只有权高位重的权贵才在历史上有地位,也只有主子配有情感,其他人,不过是随时可以消灭的蚁虫而已。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卖毒药的,接过章子怡的砒霜,一脸我该死,我早就该死了的表情。唉,叫我说什么呢,拼死一争也好,遁走塞外也好,你又不拿人工资,干什么一副姐姐,我死的好委屈哦的表情!

于是九人暗杀小组自杀的时候,电影院的我几乎快要晕倒,一个宦官面前,整齐的拔刀,雄壮的音乐,多角度摄影机位,要干的事情和宦官没什么两样,生命自宫。

接下来那个被杖毙大臣,如同沙袋一样被一群打手在空中接力的场面,也就不为怪了。为什么要这样拍,这样对一个人的尊严的被践踏?那群打手的变态快感和镜头语言的宣泄都说明了导演和动作指导的血液加速:妈的,这段绝对是中国电影,不对,是世界动作电影的经典!来,再多抡两圈根本这个大臣就没有倾注导演的情感,前面朝堂上的大胆,无非是借口。而这个人物也没有任何下文。要我说把马精武老师顶替上去,对剧情的延展是有好处的。这里无非是炫耀而已:这个大臣也是棋子。与此同时,葛优在台上观看,一句:真残忍。我看不到导演的谴责和内心倾向,我相信,观众在笑场的时候,也不过是陪着葛优一起乐而已。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每一场一定要表现人的善。而是说,你有没有平衡你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性格?在这里没有群臣,没有别的人的表情镜头,什么也没有,只有皇帝和皇后。这些人上那里去了?《角斗士》里的角斗场面,有皇帝的残忍,也有路西亚公主的黯然伤神,也有儿童的惊恐,也有群众和大臣的反应。《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面,土耳其人火车被炸,劳伦斯上校高高在上,以杀人为乐,也还有对他发愣的美国记者。

人的善恶,只是剧本和导演艺术构思的外在表现。怎么能像夜宴那样,一点点情感都没有,导演和观众也在玩味这样的滑稽血腥?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觉得,这个段落是有力加强了葛优的残忍和章子怡的犹豫。那么至于那个大臣叫什么,其他人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根本不管紧要。

再看看那个巨大的朝堂,那个跟在皇帝身后唯唯诺诺的群臣,《英雄》里面也有类似的群臣,只有黑色衣服的移动,没有脸,没有任何个性,一群穿着衣服的活动尸体而已。还有御林军,还是面具,还是如同机器般的移动,就是皇帝死去,他们也没有任何举动,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个新的皇帝诞生而已。他们还是像《英雄》里面那群被梁朝伟和张曼玉尽情杀戮的武士一样,最多是拖延时间的炮灰。你有没有看见,始皇帝根本没看过他们一眼。有人肯定会大声的说:喂,拍他们干什么啊!他们就是炮灰啊,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呢!章小姐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辛德勒名单》里面的群众,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党卫军,都给与了充分的笔墨,无论是犹太人在黑暗境遇里的那些光辉人性,还是在杀戮中弹奏巴赫的纳粹军官,他们无论善恶,首先他是人,是有自己思想的人,而不是一群没有头脑的机器。

辛德勒在最后告别的时候,对在旁边仍然手持武器的纳粹军人说,你们应该回家了,于是这群士兵掉头回家,军官也优雅的放下武器,转身离开。没有任何犹太人乘此机会,上前群殴报复(我知道,在中国,这样的事情,百分之一万会发生)。观众觉得,他们也是有家的,有兄弟姐妹的,这些人无论有多大罪恶,首先他们是人,他们获得了辛德勒的尊重,也获得了观众的尊重。我认为只有在一刻,才真正理解斯导的用心良苦。罪恶有多大,善良就有多大。

回到夜宴,我还是什么也没看见,夜宴群臣?那里有群臣?我怎么只看见了马精武老师和黄晓明老师呢?其他人,根本连个影子都没有。在皇后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只有那个内侍监在那里高喊:女皇陛下万岁!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声音,还是没有人。大群的群众演员在曝光点之外,除了黑压压,无词可形容,然后轰然一句:女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在的时候是他们,不在了还是他们,所谓的效忠,说到底是没有具体对象的,只要是主子,都可以。

心里明白:我们的导演,根本无能力处理大场面的群戏,没有能力搞大场面的调度,编剧也无能力为大场面写台词,或者说,我们的创作者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欲望。因为对他们来说,皇帝登极,高呼万岁,一人高高在上,已经足够了,这个仪式就完成了。因为我们只需要这个了。或者还有个事实,我们多年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东西?群众到底是什么?说说几个主角吧。

吴彦祖演的无鸾,他在整个剧情里面的作为,简直乏善可陈。虽然脱胎哈姆雷特,可是性格的软弱,并不能没有逻辑。既然武功高强,为什么你的乐人被杀戮的时候要躲在水里不敢见人(这个时候没有说要保存实力的剧情)?为什么多次面对皇帝而不动手?为什么在塞外的经历一带而过?为什么最后要给皇帝喝毒酒留全尸的机会?是真的软弱,还是剧本的毛病,一看便知。说到底,无鸾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写的很好,这么处理无非是有意无意给葛优和章子怡让位置而已。

青女,我简直觉得完全没有评论的必要?这就是爱?这就是强烈和至诚的爱?肉麻的话挂在嘴边不说,整个行动都可以说像个毫无主见小姑娘。既然为爱和皇后竞争,为什么没有半点因为爱而带来的智慧和成熟?被爱人强暴,跟没有发生一样?还是一句话,青女也是高级剧本炮灰而已。

殷隼和他父亲,前面看似雄才大略,后面突然间智商和能力双蒸发,被人摆布,一家人死于非命,最后老爷子就落的个老泪纵横。为什么?其实只是编剧的工具而已,要你牛X的时候,你就牛X,要你傻X的时候,你就好了,说说皇帝。最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自杀。因为导演知道,葛优的这个角色,绝对不能是十足的坏人,一定得是个有善的,有魅力的坏人。最后怎么都得找拨回来。于是就让他自杀,自己成全自己,满脸是泪的高尚一把。高尚是这么高尚的吗?困兽犹斗,呐喊而死就不可以吗?诅咒敌人,高声咒骂而死不可以吗?和王子决斗,漓血而死不可以吗?其实,我感觉到,创作者没有能力把握什么是英雄。英雄首先是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而我们的英雄,是什么,是高级政客而已,是卑劣的胜利者而已。要这样的一个人,非要高尚起来,英雄起来,就算葛优是劳伦斯奥利佛再世,拿到这样的剧本也无能为力。因为他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而是一个主子,一个概念的主子,电影安排了大量的情节来表现他是多么的权威,一会观看杖刑,一会关心庙堂装修,一会解除殷氏父子的兵权。就是没有多少戏是说明他的个性和内心。

前面对他的剧情线索,都证明了一点,他不过是个卑劣的小人而已,情欲很旺盛,理智也不高明,几次刺杀王子都归于失败,他也不生气。那么坏就坏到底,可是导演又不能这样,最后的尴尬在所难免。

章子怡的角色,我觉得还是基本过关的。他是整个片子里面错误最少的人。但是性格线索依然模糊。从前面一个小时的剧情看,她并不想当女皇,她的委曲求全只是为了报复,和保护自己的爱人无鸾。可是一个多小时以后,突然说她要当女皇,根本就是无理取闹。试问这样处理,除了将这个人物从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境遇,急速扯回到利欲熏心的境地,又有什么好处。我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这样的女人,还是可爱的,毕竟她才是真正我有爱(青女的那句简直无力之极)。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而委身皇帝,面对情人的轻视,愤怒的打他的肩膀。面对情人的软弱,狠狠的教训。面对情敌,她不无快感的惩罚,一切都是真实的。真是没天理,为什么要一定说她做一切都是要当女皇?说到底,还是编剧和导演觉得光这样不牛X,一定要当武则天才牛X。一定要将章小姐推上这个位置,她的演技才可以发挥出来,不然光演个皇后,章子怡国际影星的位置怎么摆?

试问,做一个女皇又怎样,做一个平凡女子又如何?只要是真实的一个女人,观众一定会捧场,会感动。但是一个法西斯电影,是不能这样的,因为,群众角色,是没有情感的,是符号,只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而世界上真正的主宰,只有主子,皇帝,老大哥。他们才可以树碑立传,他们才可以动用这几千万的资金。

所以一切都可以解释了。没有感动,没有人性的温暖。没有。彻底的冷。唯有片尾歌不错。章子怡最后的那一回头不错,有古意。

在幽闭的宫廷里,充斥着的是对权力的迷恋,权力之下的孤寂,以及舍弃权力的孤傲。撇开为多数观众所诟病的葛优,每个人物都象征着一种欲望,而彼此角色间的摩擦就形成一种欲望的争斗。

冯导拍此片就表明了剧本是由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的,这无怪乎演员明星们夸张的台词表演。从剧本的起源就已经定性了角色,但可惜的是导演没有将这定性扭转,反而任之保留。这也是葛优在当中被质疑其演技的主因。还有的就是观众对演员本身已经有了个定格,演员在观众心中已经是一种形象了,葛优就只能是个耍皮子的小人物,当上皇帝说起正儿八经的台词就会形成反差。从这点上是观众约束了演员。但从演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葛优的容貌确实不具有王者之气,而既然选角是他,他自身友应该会有角色所需要的本色。

葛优本是瘦削的,但若要具有王者之风,就从衣着化妆来修饰。黑色,沉稳而压抑,美指叶锦添就以大量的黑色来烘托这个角色,也支撑起了葛优的表演。层层的黑色,盔甲的黑色,宫廷里的黑暗,黑压压的群臣,以这黑来压住场面,形成一种威严之势,尽可能削弱观众的经验心理。角色的容貌就加上胡子,使之确实有权臣的相容。但演员本身确实有问题,之前就提及剧本明显的舞台痕迹,这也从葛优身上体现出来,动作明显的生硬夸张反映出演员拿不稳角色。而其实从角色塑造上,导演是为他度身设计的。葛优演的皇叔是阴险而盲目钟爱皇后,这阴险没有表现在情欲之中,而是演变成隐忍。对皇后的一切他都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种隐忍就是为了由葛优过去的冷幽默的风格塑造出来的。

黑色并非只专属于葛优这个皇帝,而是整个朝廷的代表。而红色,则专属于皇后的,代表的则是鲜血,欲望,一种强烈的复杂的欲望。她深爱太子,在强权之下她只有无奈放弃爱情,但她又无法割舍这爱情,她希望以篡夺权力来得到爱情。但命运的捉弄让她无辜成为了下一个权力的牺牲品,她知道权力的诱惑,她也沉湎于权力当中,但那曾经的青梅竹马的爱情让她保留了一份真挚,但这真挚是无奈的。红色,也只是无奈流出来的血红而已。对章子怡的面容特色是最多的,当她独自一人褪去妆容时是清净的;当她绘上彩色,花上眼影则是阴沉冷漠,导演总想在她身上表现出皇宫权欲的斗争,正如皇后内心的复杂,她的妆也是复杂的,浓艳的。

与之相比,则是绿色的青女。她的一切都是干净单纯的。干净的容貌,简单明洁的宫女侍服。一如她对太子的爱,是干净单纯,没有杂质的。而太子则是白色的,这白色只是相对而言的。要论单纯,他不及青女;但要论复杂,他又远不如皇上、皇后那样玩弄心计。白色只是在于他对权力的欲望,他对朝廷与爱情都只想保持清白,但杀父之仇以及皇叔的追杀让他无法保留这种洁身自好。本是竹林中的隐世,逃避在歌乐之中,是九人众的追杀打破这幽静,是洁白染红。白不再白。直到青女那暖心的绿的感染,才使白色洁净。而这时的白则是对青女的一心一意的爱,以及坦诚,只有青女才能体会到太子的面具之下的真实。

莎士比亚原著当中的恋母情结在这里是有所差异的,甚至并非这么回事。皇后与太子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自小的青梅竹马情谊之中,而并非母子情谊。

电影以大量的宽镜头来表现宫廷里的幽暗,为了体现宫廷当中无尽的欲望,则以宫廷内的高空摇镜来拍摄全景。这些大范围的镜头就是以气势来吸引观众。而从平面而言,皇宫当中对称的布景立体的光源则是从美来吸引观众。这些镜头语言绝对是舞台无法表现的。

电影当中巧妙的场景以及谭盾沉稳的音乐绝对是片子的亮点,演员的表演说到底就是个符号,导演为表现主题的符号而已。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延伸阅读

冰棍影评


冰棍影评

冰棍是什么滋味呢?像水果还是饼干?

比它们好吃100倍!

英才这样回答道,于是背着小白狗的石圭开始幻想,那遥远的月球上冰棍的诱惑。暑假来了,英才开始了漫漫假期,这个假期很特别,因为一切与冰棍有关。

这是一个细腻而感人的故事。影片细腻流畅地展现出一幕幕生活场景,无论是细节的设计,还是背景的安排都有很缜密的考虑,让观众深陷影片所营造的故事氛围中。应该说这是一个家庭喜剧片,可整个故事的却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气氛,让人在笑声中又含着泪水。生活总少不了插科打诨诙谐的镜头,但挥之不去却是心头淡淡的哀伤,就像背景中远远飘去的那一抹云彩。

应该说此剧非常鲜明地体现着韩国电影的特色,细腻,画面唯美,温暖。但却少了很多矫揉造作,像是一个洗去精致妆颜的女孩,质朴地呈现在你我面前,眼神真挚,贴近人心。就像你我的故事一样。

很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小演员的表演,自然真切,让人喜爱,难以忘记。

诸如此类寻找父母题材的儿童片其实很多,巴西的《中央车站》、日本的《菊次郎的夏天》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寻找,只是童年是梦最初开始的地方。把寻找和儿童联系在一起很有一种象征意味,其实儿童就是成人,而成人也是儿童,本质上都一样。儿童片的观众不仅是儿童,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曾经是儿童的人。好的儿童片早已超过了儿童片的限制,往更远更深的地方延伸,面孔却依然单纯,像一个对着太阳露出白牙傻笑的孩子。

梦想是该片的主题。一个孩子为了寻找自己的爸爸,依靠自己小小的力量走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即使承载梦想的是微不足道的冰棍,可却依然拥有甜蜜的味道。为自己的梦想单纯地努力着,即使拥有无法预料的未来。不去想不去想,只要有梦就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小或大,或近或远,承载梦想的或许是一幢房子,一辆车,一个人,一本书,一棵植物,或者,仅仅是一根冰棍,这都是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它让我们幸福。

英才、松秀、仁博,还有背着白狗的石圭,傻乎乎的喜顺这些可爱的人将一个共同的故事留给了那个暑假,让小镇上炽热的阳光温和起来,有一种温暖的味道,这个故事与冰棍有关,与梦想有关

英才捧着冰棍,开心地笑着,冰棍的沁凉的甜汁在心底浓浓地流开

窗户影评


窗户影评(一)

这是卡洛斯的另一部简约化的电影,没有任何圈套圈剧情的限制,以最平凡的摄影和表演叙述一个带病老作家最后时光的生活故事。无论是台词还是影片长度,都很简化,拒绝了任何夸张式情感戏份和特效渲染,就事叙事。结尾处变缓的调子,隐约而优美地给老作家划上生命的句号。圣胡安郊外的孤宅,一位期盼康复的老者,一次诗意化的田中漫步,带着如梦般凄美的回忆,完整地合上了简洁的篇章。

或许简约式的电影最能贴近生活,没有复杂的台词和俚语,没有绕口令和笑点,没有哗众取宠和意识主流,更无巧妙生花的剧情和炫丽无比的特效,带出来的感触往往深刻而长久。商业大片是制造大众梦想的原子弹,一旦投放,效应轰动,各种的人生激情和梦想壮志相互融汇,摩擦,彼此碰撞,相得益彰。简约电影的魅力是以生活为起点,论及大小人生事,再配以散文式的叙事装点,恰当地赋予了唯美的光面,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无非就是荧幕上发生的生活片段,平淡而深刻。

《迷失东京》带给人暖暖的冬日迷茫,话语成了一种次要的表达,影像里的情感忽然变得含蓄而朴实,魅力焕发到新的高度。《奥霍顿的新生活》更以轻幽默的手法来装点退休工程师的生活,人生的无常变幻很快转化为一种超然的领悟,枯燥一扫而光。《与海共生》用生活的行动架构起浓浓的祖孙三代情谊,海上日出的光辉燃点起亲情的火把,小小漂流瓶的结尾延伸了爱的寄托。简约叙事的电影有很多很多,其魅力可见一斑。

《窗户》中的窗是写实也是一种隐喻,残年卧病的老作家多次望向窗外,生命的依恋感透过这个窗户流露出来,既是菜园和田野,也是儿子和钢琴,更是对生活自由与自尊的捍卫。梦一般的开头,是掀开了尘封的回忆,而这个漫长而短暂的回忆之窗,最后为老人写上了剧终。离世的伤感化作了晚风,暖和而温柔的晚风,吹向很远很远的地方。老作家在金色的田野上的漫步,肆意挥霍自己剩下的气力,草原上热洒一泡尿,向死亡敬一杯好酒,在风光无限里慢慢褪去一辈子的年华外衣此时此刻,至少唤醒了我们正忙碌而奔波的一生是否需要停顿一下,做自己最喜欢做的,我们不需要到晚年空闲之时,疾病缠身再考虑这种愿望。

《窗户》让我想起了《秋天的春天》,也是讲述了一位老顽童在暮年的精彩故事。不羁的性情奔放如狮子,带出的感动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窗户影评(二)

阿根廷导演Carlos Sorin的从影经历有点像杨德昌,42岁了才拍摄出自己第一部电影作品,1986年的《国王和电影》,此片一鸣惊人,获得了威尼斯处女作银狮大奖,并被评为阿根廷80年代十大佳片之一。

在第52界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遇到Carlos Sorin还挺意外的。这小老头拎着个公文包,土黄咔叽布夹克上都是雨痕,里面的衬衫领子胡乱翻出来,脸上笑出一朵花。电影《窗》开场前被请到台前讲话,开口先抱怨旧金山的大陡坡他竟然从市中心一路翻山冒雨步行过来紧接着抛出些拍摄过程中的轶事笑话,整个影院哈作一团。

比起他的热络,电影《窗》收敛得让人意外极了。如果电影艺术中也有简约主义,那这部《窗》就是电影简约主义的胜利,仅32页的剧本,几乎为零的情节,少到不能再少的对话,但我的眼睛就是挪不开:宛若风景油画一般的摄影,人物细微而稍纵即逝的表情,巴塔哥尼亚高原荒芜的风,还有干净的像冰一样的蓝天。毫无疑问我是一个来自疏远国度的旁观者,但这些陌生的人物所表达出来的却都是令人熟悉而温暖的情绪,我似乎一直都认识他们,宛若旧邻。

故事从一位老作家安东尼奥儿时的梦讲起,八十年前遇到的年轻保姆的脸突然出现在八十年后的梦境深处,安东尼奥说记忆真是件奇怪的事,而这一天,他多年未见的钢琴师儿子终于要回来探望刚因心脏病发而卧床输液的父亲。照顾安东尼奥的两位家庭护士,玛丽亚卡门与艾米莎,从清早起便开始忙碌,要给安东尼奥做早点,打针吃药,理发,找琴师来调几十年都没人弹的德国钢琴,侍弄菜园,还得对付老头子的健忘病;而完全不听话的安东尼奥硬要人取出珍藏四十多年的香槟以备迎接儿子。

这些琐碎而平淡的家庭生活中唯一的调剂是安东尼奥的逃跑老头子拎着自己的输液袋子,要调音师帮忙系好鞋带,披上外套带着帽子一个人偷偷跑出门去看昨夜风暴过后一片凌乱的蔬菜园子,然后又在大片金黄的茅草地上巡视。除了这个小小的高潮,故事从头到尾都是静止的,就如同影片的名字窗一样,仅仅提供了一方观察视角,一帧人物剪影,一个生活片段。来龙去脉是否必要?一个故事,一部电影,是否该向读者观众传达一条清晰明了的信息?

电影结束后我问Carlos Sorin这两个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要传信儿的话,该去邮局而不是电影院吧。

实质上,Carlos Sorin对好莱坞套路式的夸张剧情是相当反感的。他在电影结束后的问答时段半开玩笑的说自己这种以刻画人物见长叙事为辅的表现手法也是迫不得已所有讲故事的故事早被好莱坞拍完了,而他去年想购买某书的电影版权,也因为资金不足被好莱坞的大公司抢了先。Carlos Sorin的夹缝生存既是无奈,却也塑造出他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人物往往具有极强的带入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通过生动的语言表情或小动作让观众了解他们,窥视到他们的内心。这些人物都不入模式,性格圆润丰满,既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怜的暗角。Carlos Sorin的极简主义正是要把阐释权交给观众自己,他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他所描绘的小小侧面折射出对生命独特的领悟,他不传达信息,也绝不回答自己的电影究竟在表达什么的问题。

这样抓细节讲细微的表现手法很有日本电影工笔临摹的意味,但又没有很多日本电影为了唯美而唯美刻意做作的毛病。《窗》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片段不过是安东尼奥在金黄茅草覆盖的荒野里有点惘若迷幻的凝视篱笆那边一匹面悬白色条纹的高原红马,但这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真实,没有画外音、心理独白,甚至连烘托情绪的音乐都没有,只有隐约的风声,似呜咽,又似轻吟。对比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入殓师》中主人公在郊野拉琴的唯美一幕,Carlos Sorin的处理坦然坦荡,诚恳诚实。

我尤其欣赏Carlos Sorin对信息传达的见解,这几乎也是我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不传达信息并非故事中不包含可领会言传的信息,而是作者想通过故事表达的信息具有复杂的层次与侧面,任何阐释推理总结的做法都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信息丢失。在这种情况下,诚实的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截取生活的一个平面忠实的记录才是更为明智的表现手法,这好比我们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大象无形,无声胜有声,无与有在极致的层面对称转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以少胜多的简约主义理念在操作上会要求任何展露在屏幕上的细节都完美无缺,而这除了要依靠精湛的布景摄影外,还要求表演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有意思的是饰演安东尼奥的Antonio Larreta是乌拉圭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及戏剧导演,以86岁高龄第一次触电,其表演的精度与张力却实在让人惊叹这真是才华无年限啊!

Carlos Sorin的《窗》影如其名,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他内心创作理念的窗口;而他的电影人物与人生片段就如大多数评论所赞誉的那样,是一颗颗荒野中的宝石,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静默的折射出柔美的微光,不张扬,不焦躁,朴素沉静,只待有缘人。

本能影评


本能影评(一)

社会名流,前著名摇滚明星约翰尼被发现死在自家床上,全身赤裸,双手被缚于床头,显然死前和什么人发生过性行为。约翰尼死于被利物刺穿颈部大动脉,及其所引起的大量出血和窒息,凶器是一柄冰锥。经过调查,警方将目光锁定在死者的女友,凯瑟琳身上。

凯瑟琳是名作家,巧合的是在决翰尼死前,她出版了一本小说,情节与凶杀案十分相似。警官尼克及其同伴盖斯奉命调查此案。他们发现凯瑟琳是个非常棘手的角色,她漂亮、性感、直接、智慧,充满了神秘感及一种蛊惑人心的魅力。尽管她没有任何不在场证明,却可以镇定自若地接受警察局里的轮番轰炸,甚至在受盘问时都不忘展现魅力,诱惑警察。她竟然可以通过测谎仪的测试这样一来任何指向她的不利证据,都在这一结果面前缺少了说服力。尼克两次试图驾车跟踪她,最终都无功而返,其中一次还险些赔了性命。

尼克断定这宗凶杀案与凯瑟琳脱不了干系,因为几番周旋下来他发现,凯瑟琳的生活里充斥着死亡的气味,先是她的父母意外死亡,再就是她大学一年级时的导师,死于谋杀,症状与之前的约翰尼如出一辙。而围绕在她身边过从甚密的朋友,也都是有过杀人前科的人,其中一个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另外一个,罗西,曾经用锋利的剃刀割断了自己弟弟的喉咙,关于她,后面还有事情发生,很显然,她和凯瑟琳是恋人关系,也就是说,凯瑟琳是一个双性恋者。

尼克去找凯瑟琳,想通过正面较量寻找线索,却被她反将一军。原来,凯瑟琳正在调查尼克,知道他因为值勤时的几起误杀事件,正在接受警察局内部的心理辅导,凯瑟琳轻而易举地说出了辅导报告上的内容。尼克怒不可遏地回警局去找心理医生,也是他现在的女友贝思,因为那些报告是绝对私密的,根本不可能有人知道,唯一的可能就是贝思将它们泄露了出去。在尼克的再三逼问下,贝思承认是警署里的同事尼尔森以断送尼克前程为要挟,威逼她透露了报告的内容。而之后不久,尼尔森被发现死在自己的车里,头部中弹,凶器为一把口径点三八的手枪。糟糕的是这之前不久,尼克曾被很多人看见和尼尔森产生了争执,尼克被停职了。

凭借本能,尼克觉得这一切肯定是与凯瑟琳有关系,而那厢凯瑟琳已经毫无顾忌地勾引起他来了,她说接近他的目的是为了下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杀过人的警察。尼克决定加入这个游戏,从中寻找线索。这是一场智慧与耐性的较量,男女二人表面上不动声色,暗自实施着勾引与反勾引,暗地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上演着一出活色生香的情欲暗战。

这一切都被凯瑟琳的女友罗西看到了眼里,妒火中烧的她竟然打算撞死尼克,幸而被尼克机警地躲开,罗西驾驶着凯瑟琳的车,跌进施工的大坑,当场车毁人亡。尼克赶往凯瑟琳处,梨花带雨的她哭倒在尼克怀里。她忧伤地告诉尼克,自己一向没什么同性缘,和同性往往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早在大学时,就因为和一位同学有过一夜风流,而被其不断纠缠。

尼克按照凯瑟琳的话到大学去寻找那位女同学的线索,经过曲折的调查,尼克发现原来贝思就是凯瑟琳提到的同学!震惊中的尼克找到贝思,问她为什么要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又为什么要隐瞒和凯瑟琳认识的事实。贝思的回答虽然入情入理却并不能让他满意。

此时尼克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向于凯瑟琳。即使盖斯指责他是被凯瑟琳的美色所吸引。

尼克开始调查贝思,原来贝思的前夫也死于非正常死亡,死法类似于尼尔森,被人由车窗外射中头部,凶器为点三八手枪。而贝思曾作为嫌疑犯接受过警方调查这一切除了尼克,就只有尼尔森知道。尼克头脑开始混乱,现在所有的疑点都指向贝思:她对于凯瑟琳一直没有停止纠缠,因为嫉妒约翰尼和凯瑟琳的关系而杀了他,又因为尼尔森知道了她不光彩的过去而杀人灭口。这一切都说得通!盖斯说尼克简直是疯了,连这么荒诞的事情竟然也想得出来。但是尼克却一意孤行,与此同时,他和凯瑟琳的感情也越来越超出了原来的游戏规则。

盖斯为了推翻尼克推论,找到了凯瑟琳和贝思大学同宿舍的室友,当晚他兴奋地载着尼克前去找那个室友,为了证明尼克的推测是滑稽的。盖斯独自一人上楼去,留在车里的尼克,隐隐觉得不安,等到他冲上楼去的时候,盖斯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尼克又惊又怒,这时从楼梯间传来了脚步声,贝思出现了。尼克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贝思感到很震惊,她说是有人通知她来见大学的室友,愤怒中的尼克不听她的解释,拔出盖斯的枪指向贝思,随着两人对话的逐渐激烈,贝思步步紧逼走到尼克面前,她似乎要从兜里拿什么东西出来,处于崩溃状态的尼克,扣动了扳机。贝思倒下了,临死前她对尼克说的一句话是,我爱你。尼克翻捡贝思的衣兜,里面竟然是贝思的家门钥匙,尼克表情错愕。

警车来到案发现场,当同事问及他何以确定贝思是杀盖斯的凶手,并且要向他开枪时,尼克沉默了。随后警察在搜查贝思家里时,发现和杀死约翰尼的同一型号的冰锥、一大叠约翰尼与凯瑟琳亲密接触的剪报,以及一把,点三八手枪。案子到此真相大白了,警察可以断定,原来贝思才是真正的杀手,她一人竟犯下了三起命案。

还没有从惊愕中恢复过来的尼克,恍恍惚惚回到家,凯瑟琳安慰他,两人再一次共同达到了性爱的巅峰。最后伴着结尾揭幕的音乐响起,令人惊讶的场面出现了,镜头逐渐下移,凯瑟琳的手伸向床下,好像想拿起什么东西,但最终她还是放弃了。而就在床下,躺着一把锋利的冰锥,闪闪发光。

由保罗。范霍文于1992年执导的影片《本能》,以其精湛的剧情设计,大胆出位的性爱描写,成功地成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情色类型片的经典代表。影片同时更使得男、女主角一鸣惊人这与他们投入、激情的演技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影片最为观众所乐道的,自然是其中的激情镜头。当时年届三十的莎朗。斯通在好莱坞藉藉无名,当年的迈克。道格拉斯也被指责顶着家族荣誉到处混饭吃,人到了绝境总是能迸发出一种力量,两个背水一战的演员,一股豁出去的劲头,全情投入的演出,最终成就了一部卖座片,也成全了他们自己。

如果说片头凯瑟琳与约翰尼的那段床上戏还只是一碟开胃小菜的话,那么尼克与凯瑟琳第一次做爱戏可谓全篇的一个高潮,两位演员表现得非常投入大胆,激情沉醉的程度令观众乍舌。此外最经典的,也是给影迷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场,应该就是凯瑟琳接受警察轮番审讯那一场戏了。演员将凯瑟琳那种优雅、野性,充满诱惑力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头到尾她都镇定自若,甚至还表现出几分对警察的不屑一顾,等到警察拿她没有办法的时候,她的身份和警察发生了换位,由她主导了整个局面,甚至还好整以暇地诱惑警察,那个著名的交叉腿动作,相信不仅使在场的警察,也使观众跟着一起摒住了呼吸。

但是如果仅止于此,仅凭大胆出位的情色镜头,我想《本能》也仅仅是一部水准正常的色情片,会在当年众多同类影片中被迅速淹没,而不是脱颖而出,被人们津津乐道。

可以看得出,影片的编剧、导演非常的具有野心,将性与暴力结合到一起,并且复合了包括毒品、同性恋、心理学、女性主义思想在内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才造就出了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情色电影佳作。而这其中突出强调了女性的智慧、情感及对性的看法。

影片其实是讲述了一个女性智慧凌驾于众多男性之上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全都在凯瑟琳的算计之中,罗西的妒火,贝思对于过去那段经历的难以启齿,贝克的冲动及其之前过失杀人的经历,一切都是按照她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着,直到影片结束,如果不是镜头的揭示,就连观众也不知道真凶是谁,始终蒙在鼓里。而且请不要忘记在影片的结尾处,男主角的命运悬于一线,他的生死,完全取决于凯瑟琳一个女性瞬间的决定,而这些,作为一个男性,一般意义上的事件主导者,尼克竟然毫无察觉,我想这点,男性观众在观后回味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有些微的不舒服。

既然是讲女性,就不能不特别提到本片的女主角凯瑟琳的扮演者,莎朗。斯通。在《本能》之前,她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为了争取凯瑟琳一角,她努力吸引导演的主意,最终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个曾打算邀请米歇尔法伊弗、金贝辛格等一线女星(二人因暴露镜头过多而委婉拒绝)出演的角色。这对于当时的莎朗。斯通来说,可以算是背水一战。最终她凭借狂放大胆的表演,对人物的细致表达,成功塑造了一个集魅力与智慧,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使凯瑟琳的经典形象留于影坛。


本能影评(二)

是男人几乎没有不喜欢电影《本能》的。虽然事隔已经14年了,《本能2》也在一片骂声中登场了,但《本能》所给我们带来的经典效应依旧没有丝毫衰减,当时的莎朗斯通依旧是许多正常男人的意淫对象,其中自然包括我。

大概是第三次看《本能》了,第一次纯属感官需求,传闻中那个邪恶的美女火热的身材还有激情的情爱场面对我是极大的刺激。但因此也看得是云山雾罩,忽略了故事。第二次则是将整个故事看明白,随便重温了一下莎朗斯通的裸体。第三次,也就是这次,心情却是复杂的,从电影角度,试图寻出它的经典所在,但从男人的角度,一方面回忆一下十多年前的青春冲动,另一方面却因为《本能2》而感叹一下莎朗斯通的岁月。

闲话说了许多,再看看本片吧!

大凡一个被人能够称作经典的影片都少不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创意,创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主题上的,一种是故事上的。对于本片来说,关于主题上的,暂留到后面去说,而故事上则就是讲述了一个女作家是如何构思悬疑作品及将作品变成现实的。

许多悬疑影片中杀人者的动机都是参照于某些书籍或某些历史理论的,近期的《达芬奇密码》便是一例。而本片中的凯瑟琳则是以自己的小说为蓝本从事着杀人计划。其实,这个创意并不算独特,但作为1992年的影片来说,尤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创意将故事的悬疑气氛渲染的十分到位。

前提如此了,当开篇时的性爱镜头转瞬变成了一场屠戮的时候,观众的心理已经开始拧紧上了发条。性爱,是这部影片最被人乐于提起的东西。

单纯的性爱给人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冲动,但当性爱+暴力谋杀的时候,人的欲望便变得更加强烈了。从一些精神论的观点来说,性本身就是一种征服,是充满了暴力意味的东西,当这种准暴力被红红的鲜血所进一步强化的时候,征服的欲望便达到了极限。于是,本片成为一场男人与女人间的较量。

尼克是警察,从影片所表现的背景来看,这是一个很强势的警察,多次开次令他不得不接受心理评估,从行为举止来看,尼克自我为中心,性格时常表现得极为暴燥,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适合与女性较量。

反过来看凯瑟琳,性感自然不必说了,女人征服男人有两种手段,性感与母性。在影片中强调的是性感。心理学专业的高材生,这是智慧的表现,这样的性感而具有高智商的女人往往都是男人追逐的目标,但往往也不易占得先手,所以,在这种女人身上,男人的征服欲会表现得极为强烈。同样的道理,这样的女人天生就有种征服男人的手段。

于是,尼克与凯瑟琳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两个强势碰在一起,这是戏剧冲突的一个必要条件。影片按照尼克对凯瑟琳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坚定不移的怀疑,怀疑+被引诱,完全陷入。

作为一个探长,尼克十分敏锐地知道这个凯瑟琳是不容易对付的,一个小细节可以表明这一点,那就是尼克清楚的意识到凯瑟琳不可能找律师,事实上凯瑟琳的确没有寻找律师。这绝不是简单的猜测,而是意味着尼克与凯瑟琳的较量刚刚开始,暂时分不出伯仲来,而此时的尼克属于一个坚定不移者。

但这只是片刻,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性感会将这种清醒的意识轻易击垮。尼克开始被欲望所俘虏,偷窥,这是男人试图占有女性的前提。可笑的是,被偷窥却恰恰是女人征服于男人的手段之一。于是,尼克对心理医生贝思上演了一场近似于残暴的性爱,这场戏意味着警察与小偷的游戏变成了男人与女人的正式较量。

果然,经过偷窥与被偷窥,男人与女人终于实质性的发生了关系。但此时的尼克却根本没有放弃自己的怀疑,他还能将性欲与工作分得很清。凯瑟琳当然知道这一点,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征服他如果仅仅依靠性感是错误的,也会注定失败的。于是,凯瑟琳在智力上采取了主动。

尼克的怀疑对象被引导了,凯瑟琳的同性女友罗茜,还有心理医生贝思。尼克也慢慢地放弃了对凯瑟琳的怀疑,而且在这个时候,凯瑟琳提出了分手,原因是书写完了。这对于尼克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洗脱罪名的证据。自己没有出任何意外,而凯瑟琳关于探长与女罪犯的小说也完结了,这样一来凯瑟琳似乎根本不是那个照着书籍杀人的凶手。于是,尼克更加怀疑贝思了。

此时的尼克似乎已经完全被征服了,但他最大的打击却是来自于贝思,一个和他有过情感的女人竟然是凶手,而且杀死了自己的搭挡。在这种意识下,尼克终于开枪了。枪手,是凯瑟琳对其的爱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女人对男人的称谓。

开枪后的尼克彻底失败了,虽然一切证据似乎都表明贝思是真正的凶手,但潜意识中,尼克并不相信的,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曾经自主的男人,尼克已经是毫无主张了,于是再一次面对凯瑟琳的时候,他剩下的只有欲望,无理性的欲望,简单而冲动的男人。

胜利却属于那个哭泣中的凯瑟琳,这是一个巨大的嘲讽。

影片的主题似乎在这场男人与女人的较量中慢慢地终于体显了出来,这是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征服男人的故事,是讲述一个女人如何毁灭掉男人的故事。说得更富有评论性就是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的电影。

当尼克那张老脸在凯瑟琳跨间徘徊的时候,他被彻底击败了。

什么是欲望,征服!什么是本能,性!但性的征服却并不是全部,而是手段之一,是男人与女人间较量的必要手段之一,谁最终能胜出呢?


本能影评(三)

很奇怪为什么许多人把它单纯的当作情色片看,虽然这部影片包含了情色的成分,然而它所引发的人的思考却是无限而价值非凡的。

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让你去怀疑你身边最信任的人?又有谁能让你亲手杀死你最爱、最信任的人?这会是多么的令人毛骨悚然,如果所有亲友爱人似乎都在背叛你、谋害你!然而一位金发女郎做到了一位外表艳丽,思维缜密,实为恶魔的变态。但令人惊奇的是,害死所有人的人是她自己吗?不是,她是一个诱因,勾起你本能的欲望,等待着愿者上钩,而之前她会百般提醒你危险即将降临。却偏偏有无数的愿者自投罗网,因为所有人都被她洞悉透彻,冷艳的目光背后是对人性的弱点的掌控:自大,好奇,欲望,嫉妒,怀疑

不能对女主人公作任何褒贬的评价,只能定义她为变态,极度的心理变态者。人们总是在怀疑别人而却不曾怀疑自己。这部影片并不一定非要警告你:我们要控制欲望!我们要控制本能!但它所带来的越想越不寒而栗的联想却是真实的,把所有认为美的、关于爱的扼杀在你的面前。

观完此片后,心里有的是无尽的酸怆与遗憾。其中一个遗憾就是那位美丽的正常女医生不应该死,她成为了游戏环节的一部分,成为了变态报复的对象。凡是清楚自己,清楚事实的主要人物都成为了刀下鬼;而混沌的自以为了然的人却活得自在而潇洒这些,不也是极其可怕的真相吗?

如果要深入挖掘,片中还有许多发人深思的环节,即便是一点蛛丝马迹也会延伸出无限的探讨。

既然有人拿它当情色片,是的,不否认它是情色片,那就来谈一谈情色的部分。美一个字足以道明片中关于情色的部分,那是一种欲望的最美化的表现。每个正常人都会有性欲,实属人之常情。然而若有人单纯的只看激情不顾剧情,可就真是件憾事了!

同时,因为第一部《本能》太天衣无缝,无论是从构思上还是美感上,所以要想在第二部上有超越实属难事。着实《本能2》引发了骂声一片,它败就败在没有美感上。但剧中的主题的点明,甚至是升华确是值得褒奖的杀人者并非金发女作家,而是被害人自己。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足以让人利用的致命弱点,那么惨剧还会发生吗?由此可见,编者已经抓住了上部影片的灵魂,把握了真正的思想。然而这最大的优点也正是《本能2》最致命的弱点:有时观众只要看冰山一角,何必给大家整座肃穆的冰山?过于直白化的主题,以及纪录片一样的拍摄手法已然让影片毫无美感可言了。

心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活动状态,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然而我们去探索心理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健全的真正的人,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和给予爱。它也可以是最有威慑力的武器,历史上不乏无战而胜的事实。但一旦有谁只视之为武器,滥用其行,沉溺其中,便会引发无限的悲剧。心理,可以让矛盾爆发,也可以让矛盾消解。心理,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值得研究的课题。

弱点影评


弱点影评(一)

《弱点》在北美的票房很好,超过了两亿美元,作为一部温情励志片,这个成绩很难得。其实看过之后觉得《弱点》的成功也很自然,因为它太容易触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了,从安妮看到大个子迈克在寒风中瑟瑟前行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被一股隐隐的暖流鼓荡着,影片用很纯净的方式让这种温暖持续烘烤着观众,我们感受着影片中的人物用各种方式表现出的善良,直至意料之中的结局。

在这个白人贵妇救助黑人孤儿并将他抚育成才的故事中,恐怕唯一能遭人诟病的也就是陶西一家的中产阶级家庭背景了,这更容易让人会将他们对迈克所做的一切视为一种施舍和惺惺作态,以其拥有85家连锁餐饮店的家族产业,陶西一家对迈克的资助仅仅是九牛一毛,这样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乐善好施也就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崇高人性的震撼力。但是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自后来成为NFL选秀明星的迈克的个人回忆录,其次,你有没有用自己财产的九牛一毛去救助过别人?有没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更重要的一点,在影片所展现的迈克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来自迈克周遭的由平凡的善良组成的合力,这包括学校老师对他的宽容,教练在他遭遇不公时的挺身而出,甚至还有能够被他的家庭归属感所感动的大学生体育协会调查员,在这个非典型的美国梦故事中,被突出的不是个人的奋斗,而是社会对个人梦想的接纳和期许,迈克崭露头角后各大学的纷至沓来,更是说明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所应有的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机会的良好机制。

所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尽管有其伪善的一面,但真正做到了打动人心,就像《当幸福来敲门》一样,用一个平凡人的个性化成功之路来诠释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情怀,这是中国电影应该学习的地方。中国艺术从业者一向在价值观输出上手法生硬定位模糊,不说电影,就看看用以展示文艺最高水平和国家意志的春晚,在价值取向上都混乱不堪,对弱势群体的嘲笑,对素质教育的颠覆,对商业利益的盲目追求想一想都让人绝望。

桑德拉布洛克这两年很春风得意,大有焕发演艺事业第二春的感觉。安妮这个角色之所有大受欢迎并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我觉得个人演技倒在其次,主要是这个人物太讨巧了,太符合美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了。一个富人做点慈善不算什么,但安妮的义举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她对于迈克的确是有爱的,而且她也确实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她面对迈克时的目光中有母性的光辉,她因迈克而产生的或喜或悲是真诚的,这一点也不会因为她资助迈克的真实动机受到质疑时而改变。

《弱点》的原名是《blindside》,我觉得翻译成《盲点》更合适些,影片从两个角度诠释了生命的盲点。迈克生长于环境险恶的黑人聚居区,但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是因为他妈妈从小教导他,有坏事发生时要闭上眼睛,等坏事过去后再睁开眼睛,世界还是一片美好,这个生命的盲点保持了迈克的纯净。对于我们更多的人来说,迈克曾经的不幸是他们视而不见的盲点,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幸让我们麻木冷漠,所幸的是,安妮在那个夜晚穿越了这个盲点,看到并正视了孑孓而行的迈克,于是避免了他像他的兄弟们那样沉沦和不知所终,她拯救了他的才能,拯救了他的命运,她为此而感谢上帝,她成全了迈克,同时迈克也成全了她。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人,度人就是度己,做一个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弱点影评(二)

关注这部电影的原因很明确,就是沉寂了将近十年的桑德拉布鲁克终于在09年小宇宙突然爆发,接连两部小投资电影在北美票房榜上独占鳌头,《假结婚》成为了近十年中最卖座的爱情喜剧电影,而不被看好的《弱点》更是在上映中期挤下《新月》成为了票房霸主,而且此片也使她成为了奥斯卡影后的热门人选。真的很钦佩这位之前还被媒体嘲笑为过气女星的大笑姑婆能够在那么短时间重新振作起来,而且还是那么的惊人的成绩。

《弱点》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身世复杂的黑人男孩在被外界排挤的困境中偶遇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同学母亲,在她的呵护和支持下,重回信心,并且在橄榄球领域获得成功的故事。很难说清这是部亲情片还是一部体育励志片。我更倾向于前者,毕竟在橄榄球这个领域中,为黑人大个儿迈克尔打劲儿的不是教练更不是队员,而是布洛克扮演的养母,于是和他一起同生共死的战友们脸上几乎都是一样的表情,这里没有过多的讲述团队精神,而让迈克尔鼓起干劲儿的是养母的激励和鼓舞。所以作为一部亲情题材的作品,在形式上还是合格的。

但是有一点我很纳闷,桑德拉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全心全意的帮助一个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而且对方还是一个黑人。在认养迈克尔的过程又是那么轻而易举而理所应当,一个黑人来到他们家,桑德拉的丈夫女儿都是默认的态度,儿子更是莫名其妙的对他异常热情,这能够理解为这一家人的善良特性,而在桑德拉会见有人谈及领养大个儿黑人的时候她又显得如此伟大,朋友们没有过多的疑问,而是在目光中投以敬佩。所以说这不是我能理解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所传达的励志思想还是很受感染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在美国这样的一个以金钱、地位决定多数的社会,影片中发生的故事是那么的假,当然是不是真人真事改变暂且不论,总有编剧的润色加工,所以有些润色过度之嫌。以上的疑问也就算了,迈克尔驾车失误,使他的小弟弟受了伤,当我以为他将要为此受到责问的时候,桑德拉却仍然像个圣母一样的关怀备至,这件事就这样一笔带过。

总体来说,看这部电影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或者说迈克尔是幸运的,但叶落知秋也不完全正确的,毕竟在美国,这个的童话故事还是很少的,不是吗?


弱点影评(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好莱坞为了顺应当时社会中日益浓重的反智情绪,拍摄了一批反对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的电影,被命名为反智电影。在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用以代表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阿甘正传》。可以说,反智情绪本身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齐的宗旨的嘲讽,即是说这种行为本身是违背资本主义精神内核的。但是《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这部电影涵盖了美国并不长的历史,更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注入了美国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即在轻轻抽自己耳光的同时奉上了堆积如山的糖果。这种力量放在智商偏低的阿甘身上,就是跑、孜孜不倦的跑、没有目的的跑,而这也被用来当作美国的符号推而广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勤奋的山姆大叔形象。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余波未散,惶恐的美国人势必会因此而引发一种质疑美国经济会不会崩盘、过度消费会不会让美国破产?这种质疑实质上也是对于现代文明的质疑,正如反智情绪高涨时的那种心态。因此,这部被打上了反智标签的《弱点》就像一片及时的阿司匹林,用来给美国人去热、止痛。

《弱点》是一部传记片,也可以说是体育励志片,本身这样的题材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一些机遇来达到自己未曾设想过的高度,受人瞩目。但是这部电影却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作诠释家庭的温暖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无家可归的黑人大男孩迈克尔有个破碎的家庭,因此沦为孤儿,后被善良的白人家庭收养,并且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温暖给了他力量,指引他走向美式橄榄球的舞台,随后的故事便是步步高升、直上云天。在这个故事中,嵌入了三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低智迈克尔的智商并不高,甚至有些愚笨,当然这与他不完整的家庭导致他无法正常读书有关;黑人迈克尔是从黑人的贫民区走出来的孩子,他此前交往的朋友也是一些类似混混的黑人青年;白人收养迈克尔的是一家白人,夫妇俩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家境很好。因此由这三个符号组成的一个关系也便跃然纸上:低智的黑人迈克尔在幸运的际遇下,走出了黑人贫民区,进入了白人上流社会,从而得以平步青云。

乍一看这个故事的脉络显得非常温馨,然而实质上这部影片的本质是对于美国人的激励以及对于美国的歌颂。关于反智这个问题,前文已经讲过,不再赘述。下面说说白人与黑人的问题。众所周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也是世界各色人等的杂居地,算是一个小世界。而在美国社会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白人。长久以来,有色人种一直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和谐。正如片中迈克尔以前生活的环境中那些游手好闲的黑人青年,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不安因素。因此,尽量消减种族之间的对立情绪是保证美国国内团结一致应对当前危机的重中之重,如果在经济危机泛滥的同时,种族斗争愈演愈烈的话,美国就必定岌岌可危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一直都认为有着黑人血统的总统奥巴马上台也带有很浓烈的利益符号性作为美国大脑的白人大财团希望用这一举措来巩固美国白人阶级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关系,从而起到避免后院失火的作用。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片中安排了几场迈克尔的白人养母与贵妇人之间的饭桌谈话,围绕的核心就是这个黑小子是不是适合进入一个白人家庭,最后的结果是养母力排众议,将迈克尔视同己出,全身心的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他。我想这也是对于黑人的警示与激励我们肤色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家庭(美国)中相亲相爱。

正如《阿甘正传》中所弘扬的憨厚、朴实、勤奋的美国精神一样,这部《弱点》中也在弘扬一种家庭的爱。正是因为这种爱才使迈克尔有了在球场上战斗的动力。他的养母告诉他,你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你的队友。而放眼望去,球场上清一色的全是白人,只有迈克尔自己是个黑小子。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部取材于真实故事的传记片被我这样讲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如果仔细的去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体育励志片,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我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巧合,那未免也太巧合了。片中对于白人阶级与黑人阶级的刻画与描写也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煞费苦心的设置。

无论是低智还是黑人与白人的和谐相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反讽精神,全然没有力量的影子。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像《阿甘正传》一样的精神寄托,正是其在片中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所表现的家庭。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可以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具备更加旺盛的精力与更加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业与事业中去,而在片中所着力刻画的这个白人家庭就是这样的典范。细细想想,会发现这部电影中的这个家庭有点太和睦了: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典型的儿女双全,家境富裕,无忧无虑,典型的衣食无忧,更加令人觉得反常的是一个黑人大儿子的加盟完全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的不和谐,母亲一句话,全家赞成,这不禁让人觉得这个家庭实在太团结、太和睦了。

站在常人的立场来想,我觉得母亲出于母爱收留迈克尔的行为可以解释,随后她的家庭中应当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就像我们体内进入异物后白细胞统统出动准备抗敌一样,这就必然会造成一次家庭内部的争论甚至是争吵,然后是随着慢慢的接触并进一步接受了黑人迈克尔。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一切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母亲带来一个黑人大儿子,还有点智障,一家人拍手叫好,几乎完全没有异议。最鲜明的是一家之主的父亲很痛快的接受了这个大儿子,大家不觉得这似乎有点太顺利了吗?看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很有趣的画面:腰缠万贯的白人富豪们拍着贫民窟里的黑人小孩的脑袋,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我们是一家人,现在爸爸这里出了点经济上的危机,你要乖乖的,不要乱闹哦,来,给你两个烧饼吃。当然,你可以把这个纯粹当做我的臆想,但是剖析一下美国资本家的真面目,他们就是这样一幅嘴脸。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只不过这种主旋律要巧妙得多,也有效得多。正如我们常说的绝世高手往往克敌于无形之中,正是这个道理。回过头去看《阿甘正传》,将美国的所谓优良品质与精神散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了美国的宣传片,这不正是一种文化的侵蚀吗?可是我们依然将他奉为经典,因为他所用的手法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且具有普世感,这就像在一个小世界里炮制出了一个大世界的全民共享宴,无论你是什么人种,无论你是什么血统,你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归属感。这部《弱点》没有《阿甘正传》那么宏大的济世思想,他的功效却在美国的种族之间起到了凝合的作用,借此用来给当下危机四伏的美国去去火、止止痛,如是而已。

下女影评


下女影评(一)

冲着全度妍去看的片子,预告的时候就期待的要命。但是看完很失望,哎,全怪那莫名其妙的翻译。我看的似懂非懂,思路混乱。

刚开始一个混乱热闹的街道,人们忙碌纷纷,一个女人跳楼了。在快餐厅打工的全度妍也出来看热闹。也许暗示了某种结局。

全度妍应聘了极富有的一个家庭的女佣,男主人勋英俊飒爽,会谈一手好钢琴,眼神也暧昧闪烁,让小全心里小鹿乱撞。女主人是个千金小姐样儿的美女,怀着双胞胎,也掩饰不了美艳的状态,可惜这张脸一看就是整的,太明显,棒子女人整完都是一脸猫样儿。还有个大女儿娜美,可爱聪明,一双大眼睛惹人爱,很善良。而管家老太做事干练认真,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个家看似完美,没有一丝瑕疵,知道小全这个下女的到来,一场情与欲的纠结就开始了。

一开始,小全纯洁善良,做事也勤快,很快就赢得女主人的信任和喜爱,大概是因为女主人有孕在身,和男主人勋做爱不方便,不能满足勋的需要,而小全迷上了勋身上散发的魅力。于是激情碰撞的那一刻,品完葡萄酒,半身裸露的小全毫不吝啬地展示自己的胴体,帮勋口交,然后两人开始做运动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每次勋寂寞难耐的时候,就会找小全一起做运动。小全完全是在享受这个男人对她身体的占有,但我觉得勋是个风流成性的男人,只是在小全身上发泄自己的欲望,而小全错把这种性当作爱的体现,其实这就是赤果果的性吸引罢了,最原始的欲望罢了。虽然男主人身材很好,长得也很美观大方,但我真心鄙夷他,不免也为小全担心起来。

果不其然,管家洞悉一切后,把偷情的事儿告诉了女主人的母亲,顺便,那个翻译一会把这个岳母翻成姐姐,一会又翻成勋的情人。我搞了半天才明白是女主人的母亲,我擦,长得跟姐妹似的,真妖精啊!岳母来做客,就做手脚成心让小全在擦灯时摔下来,所幸小命保住了,但貌似也被查出有小孩但翻译没说。

后来,医院出来后,回富豪家静养,女主人知道一切后,咬牙切齿,一心想报复,差点趁夜里把小全宰了。然后又在她喝的中药里放了慢性打胎药。小全没有发觉,还一心幻想男主人对她有交代,所以没有拿一亿韩元离开家里。

再后来,女主人的孩子生了,受不了勋道貌岸然的样子而咬破了他的嘴唇,而勋回到家,看到正在洗澡的小全,本想调戏,却未料药性突然发作,整个浴缸都染满了血送进医院抢救,真相大白,孩子没了,估计也不能再生了,男主人也没个交待于是小全绝望了

管家看不下去这个家庭的卑鄙无耻下贱,于是辞职不干了,而小全也在绝望中,在家里的灯下上吊自尽,还顺带自焚了。大家被可怕的情景吓到了,都逃出来了。我以为片子结束了。

没想到,最后很讽刺的来了个很温馨的MTV画面,一家人在野外帮娜美过生日,一堆新请来的佣人伺候着孩子,女主人唱生日歌,男主人笑逐颜开,娜美更是幸福额,我真不明白到底要表现什么?富人对穷人从精神,肉体,尊严上的全面践踏?导演表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顺带鞭挞下社会不公?额,我是不是太拔高本片的主旨了?不管怎么说,全度妍总是可以把每个角色都诠释的很到位,就像这个善良好强又温柔善感的下女,还有演管家的老戏骨,在片中也疯狂裸露了一把上半身哦哈哈,有码的有码的毕竟年轻人比较无所顾忌嘛,棒子地愈来愈开放了啊,小文艺片也开荤,不错不错,不算最满意,但看看还行。


下女影评(二)

由全度妍主演的新版《下女》正在热映,也自然引起很多人对金绮泳原版《下女》的兴趣,如果有机会看到老版的《下女》,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新版《下女》是如何完败的,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情节深度、人物性格,都是完全的削弱。

这部将家庭伦理剧、惊悚、社会现实批判融为一体的作品,即使在今天,仍然极有震撼力。而放在50年前,更像一枚炸弹掀起轩然大波。电影对当时许多的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同时在电影语言上也为韩国影坛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参考。

在那个时期,下女一直是很明显的社会问题,就像片头夫妻俩读的那条新闻,下女与主人的花边事,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当时的韩国,富有的家庭一般都会雇佣一个女仆帮助自己做家务,即下女,也被称为食母,多是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亲戚或是农村来的老乡,她们大多只能获得基本的吃住供应,有些能获得少量的报酬。同时,下女一直是男主人的性玩偶,也就是说作为中产阶级的主人们,不但剥削着下女的劳动,还肆意侵占的她们的肉体。下女是当时社会地位最低下的人群之一,生活的艰苦才会让她们更加渴望上层的生活,也正是这种渴望,才催生了无边欲望的下女。

导演在处理这几个人物的时候,态度是暧昧的,他并没有刻意去褒扬或者去贬低某个角色,而是尽可能的将每个角色的性格丰富,让我们看到他们可憎的一面,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可悲的一面。李银心饰演的下女,虽然来自社会最底层,却绝不是一个单纯乖巧的女孩。从她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开始,这个叼着香烟的女人就在向所有人宣告自己的野性。第一次来到钢琴老师家表演的那场抓老鼠的游戏,也足以说明她的心机。最终,在欲望的驱使下,她与这个家庭越缠越紧,最终共同陷入无底深渊。这一切的根源,当然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包括那两个示爱的女工,几个底层女人的每一次疯狂,都透露出对钢琴老师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上流生活的无尽渴望。从资料上看,除了《下女》之外,并找不到李银心的其他演出经历,或者这个女人本身也个下女,导演就是看中了这点才让她担纲主演。而她也非常出色的将那个女人的阴险与可悲表现出来。

这种两面性也同样体现在那对钢琴师夫妇身上,男主人一方面对年轻的女孩充满着期待,另一方面却为了顾及自己的声名和地位而不敢有所行动。而当他与下女发生关系以后,则为了维持自己稳定的生活,步步退让,也最终酿成悲剧。更值得关注的是女主人,在女主人身上一直体现的是传统韩国女人的贤惠与隐忍,包括她一直穿着的传统韩服,也与下女时髦的裙子形成对比。不过这个女人也并非如表面那样贤淑,反而是更有心计,当得知丈夫与下女发生关系后,她最先想到的是两人千万不能有孩子,因为孩子自然会引出一大堆诸如争夺家财的问题。她也马上威逼利诱下女堕胎。并在下女的威胁下,女主人开始妥协,一方面接受了下女很多的无理要求,一方面开始拼命的工作,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负担这个家庭的经济需求,最终摆脱下女的威胁。只可惜,她还并没有达成目标,悲剧便已发生。

片中的男女关系的变化也是看点之一,60年代的韩国一直被视为韩国社会的重要转变期,由传统的儒教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也让韩国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儒教社会中,男人占有主导地位,正直、诚实都是他们的准则。同时,父权不可侵犯,女人处于从属地位。而在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女人地位相应提高,而男人开始陷入失落和迷茫期,他们在慢慢失去着自己的地位,自然也找不到方向了。比如本片,金振奎饰演的男主人在剧作上一直是个被动的角色,他几乎没有一个行为是主动推动剧情发展的,推动剧情的都是女人,或是下女,或是女主人,或是那两个示爱的女工,甚至是那个患有残疾的女儿。而在人物性格上,男主人懦弱,犹豫不决,虽然他是家庭经济的支柱,但却绝对不是这个家精神的支柱,发现下女怀孕之后,他马上选择求助于妻子。而之后当下女要求他与自己同住,他也只能在妻子的建议下乖乖顺从。另外,在人物设置上,也是很明显的女强男弱,除了男主人和他儿子之外,你甚至找不到其他的女性角色。以上的种种设置,都是导演对当时韩国社会的一种暗示。

导演的高明在于将这个家庭伦理的故事包裹在一个惊悚的外衣下。大量室外窥视的镜头,出色的音效和配乐,都为影片烘托出浓重的惊悚氛围。当然,更多的紧张来自于角色以及他们的关系变化。片中有个道具很有意思,就是那瓶老鼠药,这瓶被放在厨房的老鼠药,就像一枚定时炸弹,时刻牵动着观众的神经。其实下女也跟那瓶老鼠药一样,从她来到这个家,观众就一直在为她的疯狂而紧张。担心她什么时候会大爆发。不得不提到楼梯,楼梯的存在,将这个家庭分割成两个空间,楼上是下女,楼下是钢琴老师一家,楼梯既是一种阻隔,也是一种纽带,将两个阶级交合到一起。刨除这些暗示,单对丰富电影语言,楼梯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针对楼梯,出现了多次仰拍与俯拍的镜头。也让这个很狭小的拍摄空间,产生了更多剧情张力。而结尾,仰面倒在楼梯上的下女,也足以震撼每一位观众。

结尾的段落极可能是导演偶得的神来之笔,也让影片增添了些超现实的味道。故事重新回到开始,男主人公对着镜头讲起了男人的小龌龊,果然,有钱的中年男子无法抗拒年轻的小姑娘。间离的使用也让影片直问每个观众。无疑为本作增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下女影评(三)

年韩国电影《下女》引起的关注不小,因为它蜚声国际的潜力。可是,当真正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竟然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不喜欢这部影片中混乱的情节,当然也有可能是翻译问题在作祟。但总的说来,新版《下女》总是不太叫人满意。

既然有新版,自然会有旧版的存在。在2010版的《下女》结尾,字母说明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在60版的说明中却是改编自小说,这边让观者产生了质疑。究竟两部《下女》有否内在的联系。

为了弄清楚《下女》的情节,专程找到旧版观看。不看也罢,看过才知此片的魅力所在。当然,指的是旧版的魅力。也正基于此片的魅力,才有了现在的新版。然而此片早已非彼片,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年代的《下女》真是精致、深刻的影片,难怪那些看过此片的影迷人大呼过瘾而对新版不屑一顾。

旧版与新版在故事情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人性的挖掘,其实这在偏向于文艺路线的影片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要想让这类影片获得成功必须有吸引人的创新题材和耐人寻味的情节让看官反复咀嚼。

版《下女》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将伦理道德放置在严谨的社会意识之下,对于第三者这一边缘人群的危险性做出了非常惊悚的解释。影片讲述一个工厂的音乐教师被女学生爱恋,由此生出一段畸形的恋情,到最后造成了一个凄惨的家庭悲剧。

在影片中,导演安排了多处隐晦的情节来表达自己对于边缘人群的看法,同时也在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这些桥段是经过导演精心设置安插在整部影片中的,看似意图和观众玩捉迷藏游戏,让观众自行找到线索,体会观看此片的乐趣;实际上,导演在扩展影片的剧情,希望观众在影片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不仅是影片的剧情很棒,就连画面在现在看来也是一流的。导演为了强化主题,把整个拍摄现场都做的非常时尚,从角色的服装到房屋的布置、年轻的女工的发型、妆容等都非常入时。或许那个时候的韩国还没有盛行,所以演员都不能算是漂亮得无可挑剔。

但是,从细腻的画面上不难看出,在60年代韩国的电影人们就已经非常注重外形的美观以及与现场布置的契合。几乎所有的场面调度都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加之剧本的基础扎实,60年代的《下女》比新版的要优秀许多。

或许那个时代,没有如今拍片的条件那么优越。但是,不管条件如何艰苦,只有用心才能出好作品。这是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做出好作品的精髓所在。

当看完旧版影片时,我内心是震撼的。侍女为了得到应有的待遇,妻子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都在逼迫对方做出牺牲。这是可以理解的自私,无论是哪一方都有值得怜悯与同情的地方,也有遭人痛恨的地方。

这样的悲惨源自于人类没有节制的欲望,男主角一家在影片结尾的那段对话完整地道出了创作的意图,且与影片开头丈夫对婚外情的趣味做了很好的呼应。让这一问题更加深刻,尽管男主角神态轻松,但是观影者未免感到压抑。

读书心得《夜宴影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