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

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这些共鸣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把它记下来。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读瓦尔登湖有感范文400字


以下是美文閲读网为您精心搜罗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读《瓦尔登湖》有感一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读《瓦尔登湖》有感二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读《瓦尔登湖》有感三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兽性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读《瓦尔登湖》有感四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五

在宁静中荡涤尘怀

读《瓦尔登湖》有感(MeiWen.com.cn)

远离尘世,避开喧嚣,找个地方,静静独坐,做棵与世无争的小草。

题记

墨绿色的封面,沉沉静静、冷冷清清的色调,就像那瓦尔登湖浅浅淡淡、悠悠远远的水面,承载着一个孤独的灵魂,吟唱着一首随风飘扬的小调,在无数后人的心上激荡出阵阵涟漪,荡漾、弥漫、消失,留下感同身受的寂寞和宁静。 27岁的梭罗,放下了令人骄傲的文凭,离开了亲人,独自前往他的实践地瓦尔登湖。这是他为期两年的实验,也是他远离喧嚣追寻心灵宁静的旅程。梭罗以简练有力、朴实自然的文笔,将两年零二个月的隐居生活凝聚成了这本静静的书。书中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了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葱郁的森林、澄澈的湖水、简易的木屋,这简朴的生活足以满足梭罗对自然的渴望;温暖的阳光、淅沥的雨声、清新的空气,就是他全部的信仰。他在书中将瓦尔登湖称作神的一滴只因为它的清澈见底。心明,万境皆明。梭罗的灵魂如瓦尔登湖那般透彻晶莹,才看到了瓦尔登湖和森林的美景。

梭罗的文字中流淌着本性的淡泊,他说过: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他从不在乎财富,即便他手握哈佛的毕业证书,也没有被奢侈的生活吸引,他相信 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他坚定自己的想法: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 这与生俱来的恬静让他和沉静的瓦尔登湖一拍即合,如同惺惺相惜的知己,与寂寞为邻,得到心灵的升华。

导致房子很别致的,不是它们的外表,而是房子里面的居民生活。《瓦尔登湖》中,这句话总让我深思。我将这句话理解为:让一个人出众的,不是外貌、学历、工作,而是高尚的品质。梭罗喜爱东方的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他很赞赏道家思想,认为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是美德。这也与古人相似。

陶渊明厌倦了世事,发出了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的感叹,辞官归隐。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中沉淀自己。李白,这位官场失意的才子,终于看清了政治的黑暗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遵从自己洒脱不羁的个性吟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翩然离去。乔吉穷困,笑谈官场明争暗斗,如履薄冰,算世人难蹬脱,脱这金枷玉锁。抒发自己林泉之志。这些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相似,都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纯净美好。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超然。

淡然,并不是遍体鳞伤后的专属。从梭罗散乱、清淡的字里行间不难品读出他心底的安宁、闲适。这不是坎坷、血泪铺就的,只是淡淡的在他年轻的心中升腾、氤氲,经久不散。《瓦尔登湖》是一泓清泉,丝丝清凉注入灵魂深处,沁人心脾;是一弯残月,照净尘世浮华,勾起掩埋的纯净;是一杯淡茶,褪尽铅华,展现淳朴自然的美。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清清淡淡的文字,零零散散的话语,浮现出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心灵纯净的追求。孤独寂寞的林中生活激不起他对财富的渴望,反而虑净了杂质、污浊,清苦的岁月里,留下的是新生的纯净透明。心灵的空虚,灵魂的空白才是真正的孤独。这是他在寂静的回忆中沉淀出的真谛。

这是一本静静的书,静静地读,读得静静。在悠长的岁月里,与洁净的灵魂促膝长谈,让心轻盈,飘逸。随风消逝的是浮华,积淀的是安宁。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00字


“无论你的生活多么艰难

请正视它 好好的活下去
别逃避它 也别咒骂它。
它并没有你那么糟糕。
当你最富裕的时候
你的生活反倒最可悲。”


亨利.戴维.棱罗于1845年7月4日搬至瓦尔登湖独自生活。

在阅读本书导语时,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中很自然的联想到了陶渊明的归隐。当我慢慢的开始往后翻阅时渐渐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常常能够看见许多对人性的批判与对官场的抨击。而《瓦尔登湖》更类似与棱罗的生活杂记 ,它更多在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世之间的思考。他的思考往往会给人一种戳中靶心的痛快,正因为他的特立独行,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孤独的。对于棱罗的“孤独”人们有了许多的理解,有人说,这让她想起了黑麦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的确,这能够很好的比喻棱罗。

比起中国古代多数因厌倦官场而隐逸的隐士们不同,他的归隐更多的是享受于被自然沐浴的独居生活, 一个人搭建木屋,耕地,制作生活用品,一个人目送着四季的变迁,一个人漫步在广袤的森林里,听风呼啸的声音,安静,美丽又平和。真正热爱自然,就是用心来拥抱它,感受它,棱罗做到了这一点,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比大多数人观察到更细微的事物。

当我一次次翻阅《瓦尔登湖》我心中隐隐燃起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并不是说我厌倦了庸碌的生活 ,我爱它,而我却不能够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只能沿着生活原本的轨迹继续打转。我想,这便是我无法达到这样的人生高度的最大阻碍。

我想,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零零碎碎的小挑战时。我们才会明白棱罗的伟大,生活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00字


读完了《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其中也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最深的感触就是在这个喧嚣、繁杂的世界里我们随着社会的脚步,生怕被这个社会落下。我们快速而匆忙,甚至找不到了内心的平静。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罗在文中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主张生活简单,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我们应该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未知领域。

《瓦尔登湖》中作者通过在湖边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人在没有了自己内心的贪念和杂欲之后,心中的淡然和平静从容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适,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作者眼中的瓦尔登湖是纯洁的与周围的湖泊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与众不同。这也恰恰的将我们社会上无法找到内心平静的人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上,追求心灵的崇尚往往比自己的贪欲更加的重要。作者选择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看似作者选择隐居是对生活的逃避而实则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内心境界。

如今,在社会上的人们都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工作,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仿佛对财富的追求成了生活唯一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就像钢铁一样冰冷、坚硬,与我们这些人相比梭罗过得才能算得上是生活,快不快乐与贫富无关,与精神财富有关。

清风明月,花开花落,只有在寂寞和清淡里,才能淡然平静,才会懂得什么是真的生活。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


篇一:《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罗敏 (学号:5101619013)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F1016101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 戴维 梭罗

哈尔滨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次印刷

在经济挂帅的现代社会,人们离淳朴宁静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简单健康的原始生活早已被喧嚣、浮躁和紧张所取代。有鉴于物欲横流的病态和环境的急剧恶化,在1845年的秋天,28岁的梭罗只身来到瓦尔登湖边开始提倡返璞归真的生活,在这座森林湖滨里,他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思考人生的真谛,鼓励人们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一、 前言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大量翻阅资料,惟恐自己的学识有限,无法感悟书中真谛。记得徐迟曾这样介绍这本书: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诚然,人们向往虽不壮观却也秀丽的瓦尔登湖,向往虽不豪华却很温馨的湖边小屋,向往虽不富足却仍宁静纯朴的生活,正是这种种向往,映射出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对大自然的渴望与热爱的本性,对现代社会看似繁华满足生活的厌倦,回首几十年,我们真该深刻地反省对大自然造成的种种伤害,以至于现在的我们只能捧着书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刻画着美好的画面。

二.经济篇

梭罗并没有提及有关经济的问题和思考,正如他所说,他无需为经济烦恼,“较好的尖屋的屋顶是用树皮盖的,而这些树皮,都是在干燥的季节中从树上身掉下来的。就算是较差的屋顶,也是用灯芯草编成的席子盖的。”(18页)这是真正的与大自然互补,协调。当然,这样说并非提倡每个人都去住茅草屋,我认为这里强调的是你不去破坏自然或是过分地索取,那么,他必会回报你,而且,会像最好的朋友那样,尽可能的包容你,原谅你,就像梭罗小心翼翼的剪下几支树枝,他们不但没有结怨,反而更亲了。不但如此,它教会你如何爱生活,如何爱自己,如何爱身边的每个人。

他说,“我宁可一个人独自坐在一只大南瓜上,也不愿意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可来去自由地坐在一辆牛车上,也不愿意坐在什么花哨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24页)自然的阳光和卧室里的空调到底哪个舒适?到底哪个有益于人的健康? 自然简单的东西和舒适奢侈的东西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舍本求末是现代“聪明智慧”的行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舒适接近于奢侈,更不愿意承认奢侈其实更接近于腐朽。 种种的理由无法掩饰冷酷的现实:人类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辉煌的家族是兴盛了还是没落了?文明发达的结果难道就是人性要渐渐地消失吗? 欲望的追求导致奢侈,奢侈的生活导致腐朽和毁灭。现代人宁愿呼吸着恶劣的空气也要坐在“豪华”的汽车上多浪费些渐变渐少的汽油,这难道不让人费解吗,如此聪明的现代人为何会做这种一无是处的事情呢?也许,这是人类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抛开环境,被物欲麻痹了神经!但是,挣到火车费的人最后也能上火车,前提是他们还活着,说不定那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开朗的性情和旅行的愿望了。我们何尝不是正在重蹈着美国的早年的覆辙呢??

三.全文

梭罗在湖边安居下来,种着属于他的几分薄地,不时翻阅着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宝典,倾听着大自然中一切声音,细数着春夏秋冬,这就是他爱的生活,他要的生活。我们呢,有多久没有眺望过远方那一片苍翠了?城市林立的高楼遮挡了我的视线;有多久没有欣赏过日出日落时天边那抹明媚的云霞了?现实的节奏驱赶着疲惫俘虏了清醒;不再可以感受到山冈上吹来的风,开始畏惧雨雪的冰冷,甚至再娇艳美丽的花都无法让我们驻足,我们总是匆忙地走过,反而说:我是为了生活。

绥斯妥洛夫斯基说过:“如果让我死在人和树木之间,我会感到更舒服。”那种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的自然本性的生活,那么还谈什么生活真正的意义?

那片景色早已远去,我们置身于废物堆积,污水横流,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灾害频发的环境中,各种问题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

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我国来讲,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掀起了农村热,人们开始渴望人类最初的那份自然和天真,正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但是,自然是用任何东西也不可换来的,就目前来看农村的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人们生活中的最后一片绿洲也在渐渐消退,那么,瓦尔登湖,将会真正变成人们不可触及的一个美丽的梦!

“湖泊是大地上风景最美、表情最丰富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湖泊,就能测量出自己的深度。湖畔的树木如同她的睫毛,而四周苍翠的山林,则是她的浓眉。”(131页)

我们是该醒悟的时候了,梭罗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梦,不只是让我们在书中才对满目的苍翠,扑鼻的花香,澄净的湖水,悠闲的精灵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是让我们在醒来后,用实际行动去恢复这最初的美丽,最初的简单,我想,这就是梭罗最终的用意吧!

四.思考

1.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一个完全自然的生活情境,它是自给自足的,几乎不消耗什么资源和能源,也不会给自然造成什么负担,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完全和谐。但是,那毕竟是19世纪。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我们不可能回到自给自足的人类社会阶段。因此,就此点而言,梭罗书中所想是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代社会的。

2.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人类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事实上,经济的发展也与环境的破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那么,为何环境遭到如此惨重的破坏?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采取掠夺式的发展方式,没有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经济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环境以更快的速度出现种种危机,甚至是报复人类的倾向,例如现在频发的地震,泥石流等,谁能否认这与环境遭到破坏没有关系呢?

3.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的话题。各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口号,而不是从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

发,现在多了一个“好”字,表明我们已在改变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要想保护好环境,过着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我们应做到以下:

首先,从意识上,培养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让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为此,我们应从小抓起,从小学、初中,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有意识地让他们接触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使他们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另外,向社会各群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

其次,从制度上,即加强法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规,例如对树木砍伐,废气、废水排放的管制等。做到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最后,从实践上,把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制定有效的实际的计划,并如实履行。例如,就我校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各类垃圾的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生活污水的合理排放,学生用水用电的适当节制等等。

我相信,只要人们共同努力,从现在做起,一定可以还大自然一个本来的面貌,即使不能完好如初,但至少,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仍是最璀璨的一颗碧蓝的水晶!

以上,就是我对梭罗的《瓦尔登湖》的理解及思考。虽然有些浅显,但我相信,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我会有更深刻的见解。

篇二:《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三毛。这本书有18个故事,有《搭车客》、《芳邻》等,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素人渔夫》和《悬壶济世》。

《素人渔夫》这个故事讲的是荷西和三毛在沙漠艰苦生活,钱快要用光了,所以他们就翻越沙漠,来到海边抓鱼吃,后来吃不完,就拿去街上卖。后来有钱了到酒店去吃饭,碰巧遇见老板,只好用十四倍的价钱买自己卖给酒店的鱼,请老板吃饭的故事。 沙漠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们快乐的生活。

《悬壶济世》这个故事讲的是三毛在沙漠给当地人治病的故事,她自从用止痛药给一个妇女治好了头痛病,就大胆给镇上的人治病,她当过牙医,中医,当过兽医,每次都把别人的病治好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三毛是个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浪漫、心地善良的人,沙漠的风景也很吸引人,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沙漠看看,重走三毛的足迹。

篇三:《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一、温暖向阳,真景实感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我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这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中的一个语段。简简单单一道菜,在三毛口中成了千金难得异常珍贵的宝贝,在三毛手中变成了他处难寻的人间美味。以三毛惯用的对话,使我能依稀想象到那时情景,疲惫归家大大咧咧的男子,奔向期待已久的晚餐,女主人内心不满逗弄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丈夫,丈夫看穿了妻子美丽的谎言,讪讪的但仍然支持她,且不再刨根问底。有自嘲,有无奈,有搞怪,有喜爱,一幕简简单单的画面,只属于两个人的异国生活,对于三毛来说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只要身边有他,他和自己有个家。

文章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他们一起筑造属于自己的小窝,一起去公证结婚,一起去荒山采集化石,一起去海边打渔,一起做过很多很多事情。语言的对白,三毛的情感变化,周边环境的刻画,三毛她一直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发自于内心的文字就这么深深的打动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我们大多数无法拥有如三毛般的又单调又丰富的生活,但当我们走进书中,奇特的感觉已让人满足。

二、有感而发,发人省醒

撒哈拉沙漠相比大多数城市,居住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也有事故。那个年纪轻轻就结婚的十岁女孩姑卡,被人粗暴地拉上车却被当地居民看做是好样的,在结婚初夜被公然暴力地夺去贞操却让屋外的男人欢呼,这是封建落后的传统习俗,以致姑卡宁愿服用避孕药来暂时逃避过早的婚姻生活。这是三毛无法去改变的,而我们也同样只有无尽的唏嘘。怜惜弱者命运的同时,也感慨于自己现在较为民主自由和谐的生活。人,要懂得珍惜啊。

另外还有一个哑奴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三毛和荷西一次去当地财主家里做客,认识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男孩,财主的奴隶,谦逊有礼,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机缘巧合,他们认识了男孩一家子人,男孩同样是奴隶

但是很有才干的父亲,一个哑奴,老实巴交有点痴傻的母亲,一个普通女人。生性善良的三毛给予了那一家子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礼尚往来,哑奴也为三毛家里的装修助一臂之力。可恨的是,奴隶交易在撒哈拉是合法的,奴隶被财主派出去打工挣钱,奴隶得到的只有一点点。因着当地的法律,哑奴一家无法成为自由人,而哑奴因他过人的种植才能被财主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去绿洲发展农业。最后的最后,哑奴得到了三毛赠与的毯子和钱,挣扎的狂奔回家,跌跌撞撞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留给这个家他所能留下的唯一,茫然地被拖着拽着走向未知的未来。而这同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一家人被迫分离,弱小的妻儿,有才干的男主人,无法脱离的禁锢。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哑奴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温暖的,不知他们是否已被拯救。三毛以她的视角,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无声抨击封建落后的沙漠社会,并不犀利讽刺的文字透露出的意味更为深长。世界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可地区发展的进程是不同的,从小的地方看大的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在情况允许之下,施以援手,留给这个世界不幸的人们一点点温暖,我相信,终究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粗知初识,人性魅力

通过一期电视节目粗知三毛,通过一本书初识三毛,三毛与众不同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在三毛的故事中,三毛作为各种事件的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是较为感性的。她可以默默接受邻居们的索取不求太大的回报,她可以尽可能帮助需要的人,她会为了生计和丈夫奔赴遥远的海边打渔,她会劝导陷入无果虚假的爱情的杂货店店主的弟弟,她还会在那动荡的社会默默支持站起来可力量薄弱的撒哈拉威人。她不排斥并不公平的社会,而是尽力的去融入它,她无法改变很多很多,但也不会因此抛弃自己的本心。当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热烈变为平淡,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些许的有钱任性,即使入不敷出也坚持对荷西不动用父亲寄来的钱财的承诺。她感受着这个世界,而我们跟随着她,感受着另一边的世界,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方。

拙劣的文字难以表达我的内心,唯一能肯定的事,我为自己阅读了这本书而感到幸运。三毛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本本去品读去体会,我相信我还能看到悟到很多很多。

2014.12.5

篇四:《穿越天空的心灵》读书笔记

《穿越天空的心灵》读书笔记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穿越天空的心灵》的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它讲述了:主人公盛欣怡妈妈病逝后,沉浸在孤独无依的恐惧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丸子军团”的几个“小丸子”成了朋友,受到“小丸子”们的影响,盛欣怡也开始接触到以前几乎都不敢碰的动漫,她迷上了宫崎骏的世界??那是让心灵飞翔在天空之城的美好和纯真,这是成长中的又一次跨越和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大多数动漫作者是宫崎骏。宫崎骏的动漫主要是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融入其中。我其实也是宫崎骏的粉丝!前不久,我看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故事奇特而有趣!在看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宫崎骏在动漫里的奇思妙想,还看见了宫崎骏在动漫中让人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动漫在大人眼中幼稚而肤浅,看多了还会影响学习。其实,有些动漫帮助你励志;有些动漫可以让你想象力丰富;有些动漫可以培养你的幽默感??

书中提到了不少宫崎骏的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风之谷》。故事描述了被污染的毒森林散发出阵阵毒气,为此人们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才能进入森林。人们认为空中的毒气源自于毒森林,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除去毒森林。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是毒森林吸收了地球上的毒气,从而净化了空气!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人类的愚蠢而感到愤怒!我想宫崎骏应该是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在这里告诫人们。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环保标语。可大多数人还不是随处扔垃圾,对树木乱砍乱伐!现在每年就有十六亿吨泥沙流入黄河,土地更是严重荒漠化。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读了《穿越天空的心灵》这本书,我真的感触很深。我希望大人们能少反对看漫画,因为动漫也是一种学习!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当地球的小主人,让我们的环保方面蒸蒸日上!

篇五:三毛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摘抄

三毛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

读书笔记摘抄

书名:《撒哈拉的故事》 人名:三毛

内容概要:三毛以率真、乐观的笔风记叙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有她和丈夫之间的生活琐事,有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属于散文形式。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好词好句:当时我多么痛恨自己的贫乏,如果早先我虚心的学些摄影的技术,能够把这一切我看见的异象,透过我内心的感动,融合它们,再将它创造记录下来,也可能成为我生活历程中一件可贵的纪念啊!

感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其实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09年一直看到10年的现在。其实这样已经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了,也不是想写什么读后感,也写不出读后感,只是想借这个理由更博罢了。

既然是以这个理由,又要忍不住叽叽喳喳几声。看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为它神秘;我想去内蒙,因为有大草原,因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为去内蒙要路过的嘛,因为表弟在那里读书,有导游了额;我想去厦门,因为都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因为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看来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现在能去得成的。 --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500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喜欢《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瓦尔登湖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