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学画回忆有感 > 地图 > 读学画回忆有感

读学画回忆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杀人回忆影评。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杀人回忆影评,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杀人回忆影评(一)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案件影片,《杀人回忆》无疑要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件的忠实记录;对时代背景的还原;同时还要考虑到影片的娱乐效果。让影片尽快得到观众认同的最好的方式是采取类型片的叙事模式,这个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形成的电影制作方式,充分掌握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几种类型影片发扬光大,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以此为模板反复制作。《杀人回忆》无疑也采用了这种类型片策略。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宋康昊饰演的朴探员就奉命调查一起命案。被害者是名女子,衣服被脱光,双手被缚,尸体藏在阴沟里:凶手的犯罪手法无疑让人联想到欧美侦探片常见的变态杀人魔的形象。序幕之后,镜头转到了另一个案发现场,被害者跟前者出奇的相似,也是被同样的手法所杀。这两起案件很自然的让人想到凶手是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这意味着还会有人被害,因此也就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在传统的侦探片中往往还会有一位神探,他往往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侦破案件时却能抓住任何蛛丝马迹,从而使案件峰回路转。金相庆饰演的苏探员担当了专业侦探的角色。他来自汉城,懂得“用脑子破案”,注重逻辑推理,对小镇的探员们严刑逼供的手段不以为然。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细致的观察,找到了第三具尸体,排除了对智障少年的嫌疑,观众把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除此之外,整个案件也处处透漏出好莱坞侦探片的神秘气质:被害者都是穿红衣服的独行女子;案件往往发生在雨夜;案件发生时,电台总是适时播出一首老歌……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开膛手杰克”、“白教堂血案”等着名的凶杀案。

以上种种,使得《杀人回忆》具备了侦探片所有吸引人的元素,并且扫除了观众的理解障碍。然而,如果仅做到这一点,《杀人回忆》只能算作一部二流的悬疑侦探片,毕竟这个题材的经典影片数不胜数。我认为奉俊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类型片的框架,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反思;在类型片的基础上,却处处反类型化;以商业片的包装,制作出了一份艺术精品。

影片的开头采用了跟题材及其不搭配的暖色调。暖洋洋的阳光,丰收的麦田,嬉戏打闹的孩童,乡间小路上的拖拉机,让人感觉这不是侦探片而更像是一部爱情片。探员在调查案件时,竟然有个小孩蹲在尸体上方的石板上跟他调皮,死者的衣物被孩子们拿来玩耍打闹。跟传统侦探片想比,奉俊昊营造的这种“阳光下的罪恶”起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

警察的破案方式也令人大跌眼镜。第一个嫌疑人智障少年是朴探员从女朋友那里得到的线索,而他竟然死抓着这一点不放,不惜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嫌疑人认罪。为了尽早破案,他甚至去巫婆那里请求帮助。他的搭档曹探员则毫无专业素质,动不动对疑犯拳打脚踢。

凶手在作案后往往会重返案发现场,这是经典的欧美侦探片破案的一条黄金法则,然而在本片中,“重返”案发现场的不是凶手,而是一个虽然有着特殊性癖好却是确凿无辜的人。欧美神探们经典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失去它的神效。本片的探员们总结出凶案的一些共同点,比如红衣女子、雨夜、电台播放同一首老歌。然而根据这一点抓到的疑犯却被DNA测试证明并非凶手,最后被杀的小女孩也不是红衣服。

到了影片的结尾,更换职业的朴探员重返故地,这时一个路边的小女孩向他讲述前不久在这里遇见的陌生人,影片向我们暗示他就是杀人真凶,小女孩描述他是“长相普通的人”。这又一次颠覆了我们对于变态连环杀手的想象。奉俊昊仿佛在告诉我们,案件就那样发生了,平淡无奇却扑朔迷离,这其中甚至传达出了一种不可知论的意味。

因此本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处处模仿类型片,却又处处颠覆类型片。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从容处理本片的结尾(因为是故事是基于没有告破的真实凶杀案),而且能够摆脱类型片的弊端,充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是一种聪明之举。

杀人回忆影评(二)

接触电影少的人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商业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荧幕,粗制滥造的很多,每逢发现或者遇见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心灵一次次触荡了平静,不惊人的波澜在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杀人回忆》,看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不一样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了《追击者》,有人推荐了《杀人回忆》,昨天专门看了下。从名字来看本以为是一个杀人变态狂之类的讲述犯案回忆或者侦探片子之类的东西,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改编,开篇就告诉了观众,至今凶手仍然没有抓到,暗示着有那么一个观众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我查了一下,《杀人回忆》,《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对于类似Top排名,不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伪精品。庆幸的是,《杀人回忆》对得起网络上如出一辙的好评,虽然零缺点的美誉还是略显夸张。

我看这个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实。

电影里讲述的主要是一个连环的杀人案的侦破过程,80年代的韩国一直是在军队统治之下,时不时就会搞防空演习,然而这样的时代也是法律和道德显得最苍白无力的时代。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汉城附近一个小县城里,接连发生强奸杀人案。于是各色刑侦人员登场了。先是当地的胖警察,他很有点笑面虎的样子,对于任何他认定的嫌疑人他都仔细的做成相册集,然后按着给人相面,当某人被他认定为杀手后,他就会主动做出指向此人的不利证据,当诱供不利的时候,瘦警察就会出面,对此人进行刑讯逼供,使此人最终成为事实与口供双重证据下的杀手。好在这种情况被一个汉城来的警察和警局里的一位警长给改变了,他们强调以事实为基础对系列案件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使几个伪嫌疑人洗清了冤屈,而这一努力过程中原来的胖警察也深受启发,成为他们中努力工作的一员,通过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拿到了杀手的一些重要证据,比如雨、比如一支歌、比如凶手的手极柔软,甚至还有一个案发现场的目击者,警察们依此找到了一个基本符合的嫌疑人,在等待美国方面用高科技手段比对此人的DNA与做案现场残留物DNA这一过程中,又一个雨夜,瘦警察因为汽车故障而没能盯住这个目标,故事中所讲述的最后一个案件发生了,受害者是一个给过瘦警察很多帮助的女学生。于是瘦警察一下子充满了恨,但是最后鉴定结果却这个目标并不是真正的凶手,虽然他有很多凶手一样具有的特征。此时人物个性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一向冷静的汉城警察竟然接受不了这个科学鉴定,开始对此嫌疑人刑讯逼供,而那个胖胖的警察,倒是开始豁达起来了,阻止了汉城警察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部电影里之所以让我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叙和场景的渲染来具体说明一下。

第一、开篇的时候,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第二、结束的时候,2003年已经转业的警探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第三、胖警察和汉城警察因为案子的事情而产生了矛盾,当两个人在警察局里扯皮厮打的时候,一位女警官把收音机把两个人叫停,打开了收音机,正放着那首悲伤的音乐,而外面也正在下着雨,同时罪犯也放肆的在稻田地里完成了自己的行凶过程。不得不说导演的这个安排除了让观众感到真实的无力和无助的刺痛,更能让体现出的是现实社会和人性道德上的一种荒凉和悲哀,此刻我的心也是一阵阵的纠结中。

第四、死亡或生存,悲恸或幸福,停止或延续,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汉城警察因为车子抛锚而没能继续监视嫌疑人了,胖警察的女朋友(或妻子)为了多赚些钱还是选择在无法给人任何安全感的深夜里冒着大雨出诊去了,当她诊后拖着疲倦的身体往家赶的时候,在路上,她与一个女学生擦肩而过,在雨过天晴新一天里,那个女孩子在那条路上成为凶手的猎物走上黄泉路,而这个女护士却在根本无意识中幸免于难,在多年后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孩子。 当镜头在两个无辜女人之间来回切换的时候,也是最让人揪心的时刻,罪犯的视线一直在两个无辜柔弱的女人间来回游走,显然他也在权衡对谁下手更合适。 然而不一样的选择就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造成了汉城警察在最后精神上的失控……

第五、在小饭馆里,在一场无意义的群殴之中,当地的瘦警察,那个总喜欢给嫌疑人飞腿的瘦警察被自己曾经伤害过的弱智孩子无意识的用一跟带着生锈铁钉的木板击中,因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和先进的医疗技术,那条曾经引以为傲的腿算是废了。看似一个和情节不太沾边的事情,却又一次的显示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混乱和无奈,虽然后面没有交代瘦警察的结果,但是我在想,现实中也许很多的警察就是这样草草的、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警察生涯。当一个人失去一件或者一个自己最心爱、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许很多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一些东西会随之死掉了。

第六、胖警察和汉城警察追问弱智孩子。 汉城警察找到证据证明那个曾被当成凶手怀疑和摧残过的弱智孩子曾是系列案件中某一起的全程目击者,但是当孩子看到他们的时候却已经被吓得意识不清爬上了高高的电线杆,瘦警察安慰他,成功的让他下来,开始描述他曾看到过的事情,但当瘦警察拿出那个未能被证实的很像凶手的人的照片让他认的时候,他显然已经因为可怕的回忆而陷入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去了,他无法正常的看照片,但他却说了很关键的话,“那个人(凶手)曾经把我推进火里,火里很可怕”可是心情急迫的汉城警察却忽略了这一很重要的证据,只是想着让孩子去认定照片里的人就是凶手,甚至开始对孩子施以暴力手段,导致这孩子好只不断的逃和更加的疯,最终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压倒在铁轨上。 人的一生很难说就在哪一点上被哪一事件所彻底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既不是我们所能预期,也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在我们刚走过之后的那一刻又发生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离事实真相已经很近了,只要我们再仔细一点,不主观的忽略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就会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认为我们接近成功的时候,我们就会主观的给自己强化自己的观点,但这观点却并不见得就真的是客观真实!

第七、一个曾经的幸存者。当汉城警察得到线索来学校调查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曾经的幸存者,一个精神受到了极大伤害甚至再也不可能过正常生活的受害者。 每天生活在无形的恐惧之中,曾经的伤害却一直在绞痛着这位柔弱的女性,直到汉城警察的到来,诚恳善意的谈话之后,她才同意到警局叙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实是残酷的,过程是煎熬的,结果的是痛心的,结局没有说她后来怎么样了。但是可以想象,某些事情的经历会改变人的一生,也可能会改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命运。

第八、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警察的飞腿。我想可能不是每个韩国人都会跆拳道的,但是一个正常的、正义的的韩国人应该都是嫉恶如仇的人。汉城警察刚来到这个小县城,向一个女性问路,不料被误认为是凶犯,胖警察起身一个飞腿将汉城警察打到,让我印象深刻。还有瘦警察每每确定犯罪嫌疑人之后第一个动作往往都是腾空飞腿,先把对方打倒在地再说。也许有人说片子里的警察太过于暴力执法,我想说的是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嫉恶如仇,在这两个警察的身上体现的算是淋漓尽致了,虽然方法不对,而且侦破手段是那么的不高明,两个人却是一直在努力的寻找,抓捕,飞腿…… 或许很多时候当我们倾尽全力去做某些事情,追求某些东西的时候,结果却是往往的意想不到的错误,就像是片子里的飞腿,当你决定飞出去的时候,也许不会考虑对不对,因为特定环境下教育和思维形成了惯性的判断,结果简单而又有些好笑,黑色幽默混杂其中,不知道是该笑谁?

宋康昊(胖警察)那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脸出现在结局的荧幕上的时候,也许看过电影的人会猜测他在想什么。的确,高于生活的优秀电影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没结果的思考,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生活是无助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远望不可及的,只有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天空仍然是湛蓝的,大朵的白云飘浮着,一望无尽的金黄每年仍然出现着。

杀人回忆影评(三)

压抑而从未正面表现的杀人经过,正如同在近代史上经历着动荡起伏、混乱不堪的大韩民族一样,透露着即将血脉贲张的情绪。《杀人回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虽然整部影片有九位受害女性,但没有一个正面交代了其被奸杀的过程。因为,影片的重点直指“国家机器”中的“暴力机关”——警察局,通过警局中角色分明鲜活的性格以及警局与外界的联动,以小见大地勾勒在1987年至1991年卢泰愚军政府执政时期韩国国内民众情绪的焦躁不安和在他们心中积压许久的对现实的愤怒,直接表现了社会治安的紊乱以及含蓄地交代着韩国国内民众要求政治民主的高涨呼声。

单从片名看来,总会令人以为其将如《罗生门》或者《野草莓》一样利用着角色对故事进行破碎的回忆而展开叙事。事实上,片名在这种意义之上是不贴切的。在叙事策略上,该片利用主角朴警官(宋康昊饰)的个人历程带领观众经历了影片的所有故事时间,是十分简单但却有力的。影片的场景一直局限在杀人命案发生的小镇之内,道具及布景的景观在片中构成了极为强烈的隐喻。譬如“洞穴”,不论是片头片末出现的水泥板盖下的下水道,抑或是徐润泰(金相庆饰)警官由沉稳理智而完全变得疯狂的那个黑乎乎的隧道,都不露痕迹但却昭然若揭地阐述着那个被“框”住的人格与人性,又从另一个侧面表达着“井底之蛙”的概念,对案情的束手无策的无助感在最后一个嫌疑人缓缓与隧道的黑暗融为一体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过“框”看到的世界是经过选择而狭隘局限的,故而从这一点来看,这个隧道与下水道的置景也突出衬托了乡下警察偏狭片面的世界观,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一再误判,导致案情愈发扑朔迷离。

另外,火车和铁轨在影片中不断地被强调表现,影片开始时调查的嫌烦智障“白光浩”便是命丧火车轮下。而后来,从美国寄来的DNA鉴定报告也被疾驰的火车辗为齑粉,也同时把徐警官、朴警官和朴海日饰演的嫌烦分开。火车是通往外界或者逃离的交通工具,在书写近代历史题材的过程中导演通过这一点刻意表现着那一特殊历史时期韩国人不安和逃避的心里,更有许多人在这种心理驱动之下如白光浩一般付出了沉痛惨烈的代价。

韩国社会对于美国的态度,或者说是导演对美国的态度在片中至少两次被强调出来,第一次是在酒吧徐、朴二警官辩论着韩国警察与美国警察的不同,而第二次则是在科技无力的情况下必须把嫌疑人的DNA送去美国比对。在这叙述当中,美国是一个远远高于自身并且无法超越的概念,第一次叙述中更加表明了韩国人对自己进行嘲弄的勇气与战后几十年便存在的傀儡政治的无奈。来自美国的鉴定报告决定着整个案件的成败,“判决书”一如那颇具声势的军事武器所具有的威慑力和裁判权。

曹探员(金罗河饰)是片中颇具点缀色彩的角色,他常常在犯人不合作时飞起一脚,在这刑讯逼供的变态形式之下,他却颇讲形式地穿起了鞋套,这便是导演抒发着在军人与民主政府交替统治韩国的几十年间暴露出来的一切表面健康向上而实际肮脏猥琐的政治形态。最后,新闻报导“刑讯逼供”时他与酒馆里的人发生了冲突,最终由白光浩亲手断送了他的右腿。他的那双黑军靴与他赠送给白光浩白色山寨耐克球鞋也在片中构成了强烈对比与隐喻,黑色在一个一般代表着正义的警察身上反映出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鲁莽与丑恶,而白色球鞋象征着白光浩的纯洁善良和坦率,而白色球鞋上最终在铁轨边上溅上了代表生命的红色鲜血,与被杀女子全部身着红衣形成了呼应,象征着生命的红色却意味着生命的落幕,意味着大韩民族在困境之中的自我矛盾寻求着出路,不论是李承晚、朴正熙、张勉还是案发时候的卢泰愚,都最终不可能是带领民族走向统一与政治自主的救世主。

所以,片中出现的最高领导警察局长便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愚昧迂腐,对断案毫无主见,一副和事佬亲民的模样。这也似乎在若隐若现地折射当时高高在上政变夺权的军人政府。他带领着两个经验不甚丰富的乡下警察进行着没有章法与逻辑、全凭主观臆断的断案,也是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现状的一个无情嘲弄。徐警官作为片中人物性格变化最大的一个角色,经历着由理智变为疯狂的过程。片中“枪”道具也是由徐警官第一个使用的,作为一个表示男性阳具的道具,在徐警官开枪的时候,一种经由长期压抑而导致的宣泄情绪瞬间奔涌出来,那是积压了许久并着绝望奔放的悲壮。自从1910年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之后,这个民族就在强邻环绕的夹缝之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二战尤其是50年代初的韩战之后,整个朝鲜半岛便沦为了李承晚早年寤寐求之的在美国“委任统治”下的殖民地。徐警官的整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是挣扎与纠结的,或许就恰好映照了韩国普通大众的一种被束缚而寻求挣脱的困境。他的本性是叛逆而奔放的,只是暂时潜藏在沉稳理智的外表之下。他是一个勤劳诚恳的警官,他起初会通宵达旦地分析案情,还会不顾一切地阻止其他警官草草断案,但是一旦这种紧张恐怖而悬而未决的情绪一直持续,即便是最坚强的男人也会崩溃。大韩民族则恰好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徘徊盘旋了半个多世纪。

朴警官是剧中的灵魂与核心人物,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围绕着他的发展而展开的。他拥有自己一个小并且不富裕但是温馨的二口之家,本可以安乐于乡野,庸庸碌碌过此一生,可是他选择了警察这一危险的职业,而且他的妻子在最后的桥段里也险些遭到毒手。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念,而且甚至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还表现出了他封建迷信的传统观念。一个现代的警察求神问卦、破血占卜来破案,这多少有些荒诞不经且滑稽可笑,但却这恰恰证明了在那个年代的韩国,人民经历无数创伤与磨难之后表露出的无助迷茫。故而,整部影片与韩国历史及其社会现状紧密相连,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现实意义的优秀影片。在影片的最后,时隔10年之后早已转行并步入小康的朴警官回到了那个曾经发生命案的小镇,他西装革履步履款款地俯下身子看着曾经陈尸的下水道,空洞洞的四四方方的下水道框住了他的世界,已经在生意事业上成功的他依然对十几年前的悬案耿耿于怀,而他遇见的女学生说她不久前看到了凶手。虽然那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3年,韩国已经完全步入了民主社会,而且这次命案的诉讼期已过,可朴警官俯身看着下水道的深邃眼神令人遐想,这些无不在表现着现代韩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惨痛经历历历在目的思想感情。朴警官在雨中与最后的嫌犯四目对视的场景使用了长镜头的近景极具渲染力,他同徐警官一样,在接连的破案失败之后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也正好阐释了朴警官时隔多年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的原因。

这样一部极具深刻社会内涵的影片以小见大式地反映了韩国的政治历史,迂回曲折地展现整个杀人事件。影片场景中几乎一直在下雨,这也旁敲侧击地说明了主人公以及那个年代的韩国的悲哀无助情绪。十分可贵的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由于书写的是现代题材,里面许多的事情不免要触及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凶手未伏法,许多受害者家属依然健在,所以对这样的事件表达是极富困难的。就像陈寿着《三国志》时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因此导演在这里使用了婉转含蓄的手法,隐喻随处可见,遇到敏感事件使用叙事不评价的手法。要表现近代社会问题,又能避开政治与社会的敏感地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总而言之,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是一部在结构主义上功勋卓着的影片,符号和隐喻手段的运用淋漓尽致,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勇敢直面并且进行含蓄但辛辣的讽刺。人物设置合理到位,性格与动机的发展有理有据,情节节奏错落有致,场景布景设置耐人寻味,导演技巧朴实深刻,摄像机构图深沉大气。可以看得出来,导演以及编剧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在韩国一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电影作品中,不乏许多优秀作品,而《杀人回忆》绝对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全面回忆影评


全面回忆影评(一)

看1990年施瓦辛格版本的《全面回忆》时,我还是学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三个乳房”的妓女,后来这个段子被《老友记》、《昆宝出拳》、《幸运查克》等影视作品致敬,甚至还出现在了毛片里。当年的莎朗·斯通小内内紧裹着翘臀,因为《全面回忆》票房火爆和为《花花公子》宽衣解带,一举成名天下知。至于施瓦辛格在原片中,依旧是扭曲着脸,爆着青筋,在蛮荒的红色火星打了个痛快,其表演可谓演艺生涯前十甲表现。22年后,肌肉萎缩的施瓦辛格和胸部下垂的莎朗斯通已经不是现在观众的菜,但核心故事不变的翻拍《全面回忆》仍旧让我颤抖和兴奋。

翻拍、续集、前传重拍……其实好莱坞跟咱们一样缺乏原创产品,《全面回忆》是有点糙的B级片,其所展现的科幻概念、动作场面和特效制作充满着雄性荷尔蒙气息和粗糙感,而新版柯林·法瑞尔硬派气质远离肌肉猛男,预告片看到精心制作的都市未来感、磁悬浮飙车戏等都很有质感,闪转腾挪的追逐戏也好像很有看头。一下子,在进影厅前,我对新《全面回忆》有了些许期待。

施瓦辛格一句引起很多人效仿的:我要回火星。道出了原作与新版最大区别,新《全面回忆》没有去火星,但是场景比原版更加丰富,比如重度污染无人区、机器战警、殖民区(奶奶的其实就是模仿《银翼杀手》的华人街)、不列颠联邦、贯穿东西部穿越地核的坠道……至于当年的同体变异人、读心术、外星人融化冰层等创意已经删去,而新版中弹钢琴解密、手掌电话碰到玻璃就显示、项圈易容术、警用触手绳索等也颇具新意。一开篇潜台词说地球的生化战争是美国和天朝挑起的,结果相关国家亚洲、美洲都挂了,只有英国、澳洲能住人了,然后贫民妓女混杂的脏乱差殖民地,居然处处是中国元素,处处是中国人,看来我天朝人民天天将元素周期表吃得杠杠的,生化战争幸存者多啊,我操,编剧真乃高级黑啊。

新版配乐出彩,让电影节奏如虎添翼,摄影镜头角度选择也无可挑剔,片中几次环绕式的镜头选择直接让2D有3D之感。首场追逐戏值得推荐,柯林·法瑞尔在殖民区被凯特·贝金赛尔疯狂追逐,其中的一些镜头用了极速滑轨装置,相信即便慢放一倍,观众也会被镜头的闪转腾挪所震撼。不列颠联邦的电梯之战也颇为出彩,设计新颖,紧张刺激。另外磁悬浮飞行飙车戏也很到位。不过有些剧情方面让人颇为吐槽,这也是很多科幻片糙的方面,比如穿越地球的坠道,人还能爬出去,不被气流摩擦烧死也被高温蒸发了吧……

本片的动作风参考了《谍影重重》,动作编排衔接紧密,出手快准狠,方式简单粗暴,当然法瑞尔力度自然无法与施瓦辛格比,但完全符合眼下观众嗜好。至于凯特·贝金赛尔饰演面若桃花、心似蛇蝎的二房女特工,感觉还是当年的莎朗斯通看着更漂亮。至于杰西卡·贝尔那个患难与共的大房,在本片中怎么演都像是同事,不像恋人。原版中大房狠狠的揍了二房,新版全然删去,并且凯特发起飙来法瑞尔都扛不住,这也许是因凯特是导演妻子,特殊照顾原因吧。

总结下,新版《全面回忆》制作精良,诚意十足,有出彩的设计和表演,整体上不输施瓦辛格的旧版。最后吐槽一句,MLGB,中国放映的#全面回忆,三个胸的波霸居然穿上胸罩了。

全面回忆影评(二)

除了哲学系的学生,生活在世俗压力中的人们恐怕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和正在实施的言行到底是梦,还是现实?人如何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存在?

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笛卡尔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我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我正在进行怀疑”这件事。所以,当人类质疑自己的存在时,恰恰证明他是存在的。而今,这一命题被频频用在科幻影片里,成为主人公寻求自己真实身份的变异。科技的进步对笛卡尔的论断提出了挑战,当回忆可以被消除、移植、扭曲和嫁接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存在便开始迷乱了。这几年来,《谍影重重》《盗梦空间》《源代码》《全面回忆》等科幻片都是对这个主题的多元诠释。身处罪恶迷雾中的人找不到自我的方向所在,而看电影的观众也难以判断银幕上的画面到底是真是假。于是,悬疑便轻车熟路地进行铺展,最终瓜熟蒂落,原来只不过是编剧的魔术化造作。

从这个趋势来看,科幻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物质,也就是未来世界的面貌——如机器人、激光枪、克隆等——此类影片有《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一是关于意识,也就是像《全面回忆》一样围绕人的记忆展开叙事,往往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这个类型最经典的影片是《黑客帝国》,片中弥漫着庄周梦蝶式的思考和笛卡尔介于真实与梦幻间的绝对怀疑。这样一梳理,我们便会发现,《全面回忆》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或者是一件现代人精雕细琢的瓷器,在看似繁花如锦的面貌下,隐藏的是一具苍老的躯体。因为它所要阐述的问题早被前人阐述过,而且比它阐述得更好。它的价值只是在视觉效果上推陈出新,将现代科技的化妆术完美的运用于电影创作上。

于是,将近两亿美元成本的《全面回忆》在北美市场并未收获捷报的消息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惊奇。一方面是这种套路的游戏在美国人眼里早已司空见惯,更不用说它还是一部翻拍自1990年的电影,而主演科林·法瑞尔的名头也根本无法与施瓦辛格匹敌。另一方面在于,同样主题的《谍影重重4》(尽管这一部没有寻找回忆,但观众会记得前几部的回忆主题)刚刚上映过,观众还未对伯恩的身份产生厌倦,现在又来一部科幻回忆,期待值便大大降低了。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全面回忆》还未站稳脚跟,便被后来者《谍影重重4》迎头一棒,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是,由于《谍影重重4》新建构的系统让影迷无法接受,所以在口碑上不如《全面回忆》。

再回到电影本身,《全面回忆》的叙事方式并不是由低到高的渐进式发展,而是高潮与低潮的交错起伏式并进,影片从一开始便进入杀戮模式,追击打斗场面接踵而来,并且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到最终的大爆炸。但问题是,这种喧哗躁动的画面固然能带来爆米花的大量消费,却无法细腻地挖掘人物内心的纠结,主人物道格·奎德对记忆的态度始终不明确,而观众对谜团的思考也常常被突然的打斗所破坏。还有一个问题是,整个正邪对立过程中,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物与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对抗,他们屡次濒临绝境,屡次被枪扫射,依然屹立不倒,并最终杀害了联邦国的总统,这样的叙事真不愧是科幻片的思维。

在情感线索上,影片的表达并不丰满,但有一个情节还是非常动人的。当道格和莫丽娜被包围在高楼的大厅中时,道格的工友亨利代表警方前来劝降,他告诉道格,莫丽娜是假的,让他杀掉她,便能回到现实中。道格犹豫不决,不知道谁的话是真的。这时,他回头看到莫丽娜的脸上留下了一滴泪,于是毅然决定相信莫丽娜。“女人的一滴泪,男人的一辈子”,电影的这个情节由小见大,通过泪水来彰显真情,这种方法也是生活中女人经常采用的。

与老版相比,《全面回忆》在CG特效的视觉效果上更突出,空中漂移的磁悬浮列车、穿越地球中心的轨道、高耸入云的楼群和长着三个乳房的美女,让观众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有了更梦幻的依据。这些环境和道具的设计也为影片中的动作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跳跃翻腾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空间。与这些僵硬的器械相比,人的主体性味道要惨淡得多,大同世界并没有到来,反而是一派阴沉脏污的末日景象,游走在其中的人类断然没有现在的我们幸福。而在故事里,道格也表达了“回忆并不重要”的看法,找不到就算了,只要把握住当下,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也许,这才是梦境与现实的最好界线,也就是主体人的自我选择与自我拥抱。

全面回忆影评(三)

可以说是一部大杂烩的科幻动作片,新瓶装老酒,估计从《银翼杀手》、《谍影重重》、《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片子中偷师了不少,很多似曾相识的元素混搭,未来城市的设定不错,从一开始黑幕就笼罩了整个殖民地城市,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未来高科技元素虽然不少,但整个城市建筑混乱不堪、生存环境嘈杂喧闹,毫无未来城市建筑的美感,各肤色人种混迹其中、拥挤异常、生活质量低下,一个高科技过度发展后的颓废世界,物欲横流、乌烟瘴气、末世情结严重,令人不联想起《银翼杀手》都难啊。

影片的动作场面很多,几乎从头打到尾,打不死的伯恩特工、穿越半个地球的坠道、磁悬浮的汽车、立体式电梯系统、批量生产的机器人军队,打斗精彩、卖相十足,真的很适合在影院观赏。三乳女惊鸿一瞥,凯特姐姐延续不老神话、动作干净利落,耍得就是一个酷啊,杰西卡.贝尔的身材也火辣,囧脸的柯林.法瑞尔走的就是狗屎运啊,与两位大美女搭戏。

剧情方面BUG不少,经不起推敲,特别是有《盗梦空间》的珠玉在前,啥样的梦境解析都是小儿科了,你还好意思在那叫“杀了她,你就能从梦中醒来”啊。

我朋友是杀人狂观后感影评


《我朋友是杀人狂》是一部由罗斯林奇和文森特卡塞瑟等主演的同性犯罪的电影,影片首播于去年的翠贝卡电影节,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的原名是My friend Dahmer,直译应该是我的朋友达默,但是我在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却被译成我朋友是杀人狂,本着对悬疑恐怖片的热爱点开了,结果发现是个标题欺诈。

剧情按照真实事件改编,特意去查询了故事背景,达默确实是个杀人狂,作为铜质他只杀害男性,在杀人以后还会奸尸,并且肢解尸体再吃掉,被警察抓捕后死在监狱其他囚犯手下。

但是电影几乎没有描述他杀人的过程,或者他被捕以后的经历,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放在达默的童年学校生活,可能是根据他同学的回忆录,也可能是导演故意另辟蹊径,描述是什么让一个人逐渐走向自我毁灭。

如果这是一个电视连续剧,一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杀人犯的描写,我觉得这可能会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但是只讲到他高中毕业就戛然而止,那()实在太吊人胃口了,加上标题欺诈,只能给三星了。

首先,电影结构上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看片时,我不知道丹默的故事,看到中途,感觉还没有杀人,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一个怪咖而已,导演到底要说啥,还是一头雾水。带着疑问,我暂停电影,开始搜索丹默,才知道了这位闻名世界的同性变态连环杀手。

十多年间,丹默杀死17名男性,奸尸、剔骨、冻肉、用酸溶尸、收藏颅骨、炖食人肉,罪行残忍离奇变态,审判时异常平静,最后,监狱犯人知道后都无法忍受,将其打死在监狱。这样一个罪犯的内心世界探究,的确是个精彩的话题。

导演可能以为多数观众都知道这个罪犯的故事,可惜,我确实不知道,我甚至知道伦敦的开膛手杰克,也许是涉及同性和罪行过于残忍变态,国内介绍确实很少。

个人觉得如果开场花几分钟闪回一下案件经过,用当时影像资料最好,然后再切回七十年代的丹默高中时代,绝对能让更多观众跟着导演镜头走。

在故事讲述上,感觉解构杀人狂的成长历程略显肤浅了。

首先,这个故事是以丹默高中同学的视角展示,自然,相对片面,即使有各种古怪,也肯定看不出来同学是杀人狂,故事单薄了一点。

其次,既然是想深入探究,可以以同学回忆录为主线,将其整个青少年成长过程都插入进来,事后的多方调查、专家研究、父母访谈、同学回忆等,一定有大量素材可用,综合起来,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的青少年成长历程就能立体完整的展现出来了。

这种故事其实很容易引起观众注意和思考,有人会对照自己,有人会对照孩子,大家都希望能避免自己或子女滑入深渊。

影片中,刻画丹默的成长阴影,只是集中在浮于表面的孤僻古怪、解剖、搞怪、父母口角、冷落、离异几方面,这些显然并不是成为变态杀人狂的充要条件。对于多数人,内向孤僻、父母口角、关心不够、父母离异,甚至同性,多少会遇到几样,甚至比丹默还要惨,可能有阴影,但并没有都长成一群变态杀人狂,因此,电影探究的深度略显肤浅单薄了,并没有触及丹默的内心世界,也没有给出观众想要的答案。

破裂的家庭、自闭的性格、成长的痛、被压抑的性,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个突破口来宣泄。这部电影独到之处在于他的角度和立意,它不是去讲述一个杀人狂大开杀戒的故事,而是从小处着眼带领观众去观察一个少年如何一步步的走向这个自我毁灭的过程,并试图探讨其社会根源。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对Dahmer的诠释与刻画,也充满了人性关怀。这是一个痛苦与纠结的过程,理智让他多次放弃行动,但被欲望唆使的冲动愈渐强烈,最终使他走上了不归之路,电影也到此戛然而止。整部影片节奏明快流畅,男主角的衬衣好美,眼花缭乱,可以来一场复古的时装秀。

水晶的跳动杀人分析班观后感影评


《水晶的跳动杀人分析班》是一部由木村文乃、青木崇高和渡边一计等主演的悬疑电视剧,该剧首播于2016年,剧情纷繁复杂,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因为第一季的事件,如月显然有了爆炸后遗症(听到比较大的声响或是处于爆炸现场就会呼吸加快,干呕想吐),凶手的阴影也萦绕在其心中挥之不去。我们独立坚强的如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想要见凶手雅人一面,并通过拯救雅人来拯救自己。在后遗症发作时,如月通过听父亲的手表声来寻求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有父亲的陪伴和支持,暗示自己能做到像父亲那么优秀。迫切地想要抹擦性别差异证明自己能够独当一面的如月,不断地逼自己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想自己把所有责任都背负起来。但是她忘了,刑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合作的团体,她还有一群一直支持她的同伴们,与她一起并肩作战,互相分担责任与风险。如月真的是很努力很独立很坚强的女生,常常让我觉得很心疼她。就算一次也好,也很希望她能够对着搭档诉苦。然而并没有,就算是流泪也是一个人。其实就算是女刑警又怎么了?诉苦又怎么了?有何不可呢?女刑警也有女刑警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诉苦也是同伴间加深羁绊和信任的体现呀,所以如月也应该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偶尔和搭档诉苦也不会有人觉得你是在撒娇。鹰野正是想要让如月明白这一点,才会让她退居幕后冷静下来思考清楚,不要努力过度什么都自己背,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当地努力,相信这样后遗症也必然迎刃而解。真是好搭档啊!默默信任支持如月的鹰野主任帅哭!!相信越过这一关的如月一定能成长为更优秀的刑警!!

最后托勒密一边教如月拆炸弹,一边和她闲聊,是因为想要缓解如月的紧张吧TAT当看到托勒密说:好久没有这样的时间了呢!这一句真的让我的心狠狠地为托勒密难过了一把TAT相信这短暂的时光和最后如月对托勒密的信任一定能稍稍拯救托勒密吧TAT

远程拆弹这一段戏,称得上我所看过的剧集里尤为深刻的桥段之一。

拉家常的台词看似不合时宜,了解个中之意的观者却看得()潸然泪下。雅人情绪的细微变化,塔子态度的翻然转折,足以让人反复咀嚼几个来回。

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着绝对的黑暗。它在你看不见的角落肆虐猖狂,撕烂一个人对世界最后一点求助的希望。托勒密这个名字,本就是这个世界积恶成疾催生的毒果,是得不到妥善处理的伤口腐坏后对机体的反噬。

至今回想起石之茧,脑海里都是雅人跪在母亲尸骨前痛哭的画面。

谁想把自己武装成残忍可憎的样子呢。

他也只是八木沼雅人而已。

小小的脸庞,瘦弱的肩膀,与之不相称是视死如归的淡漠神态。每每看到,都让人心疼得想要拥抱他。

真奇妙啊,看到一个死刑犯的浅浅笑容,似乎自己也原谅了这个世界。它在心里刻下的疮痍,像沙洲表面的沟壑,逐渐被海水温柔地抚平。

这世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释然两个字。

终于抛却怨恨和不甘,放弃了与命运的死结再做纠缠的执念。

我说,今天几点起来的,早饭吃的什么,好吃吗。

你为什么,要叫塔子呢。

我觉得挺好的。塔子,率直如你。

水瓶座,不适合当警察哟。

你呢,托勒密喜欢吃什么。

我也喜欢汉堡肉,最喜欢布丁。

我啊,不喜欢读书,不过有个很喜欢的绘本,小时候爸爸经常读给我听。我也想给你看看呢。

这种感觉,暌违多年。只是时间快到了。

《水晶的鼓动》延续了前部社会派推理的风格,优美配乐、半电影式的节奏和冷色调镜头依然保持WOWOW多拉马一向的高水准。《鼓动》开章用刺眼的猩红来呼应《石之茧》凄惨的浓白,两种死亡色彩的鲜明对比有种异色的美(lie)感(qi)。结局拆炸弹一幕虽然真实性和合理性有待探讨,但很有戏剧性也很精彩,主角在其间情绪的变化、冷静的博弈和最后的选择表演得很充分,当炸弹被解除之际,也寓示了主角的心结在此刻得到了解除。

说说演员,木村文乃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女星,虽然不是太红演技也不算非常出色,但她角色的适应性很强,高冷(《钱的战争》)、无口(《明天妈妈不在》)、平凡(《Mother Gome》)、逗逼(《神之舌》)等,各种个性的角色她都尝试过,个人日剧看得多,也是看着木村从很多年前一些酱油小角色到如今各种主役主配再到上个月刚做了人妻(泪)~~另外,主力配角章鱼叔(详见十元本季的《校阅女孩》)的好演技尤其是当木村弱鸡时各种强助攻,也是本剧的加分点。对了,还有第一部大反派小哥,依然是日剧对罪犯常态性的理解与救赎。

日剧我一般是不参考豆瓣评分和评论的,跟着自己看剧完后的第一感觉走,好与不好,随己意,无关他人。

其实第一季我纯粹是为了青木崇高看的,本身并不喜欢女主和整体的故事。第一部在餐厅里讨论剧情导致凶手完全清楚他们的每一步,这点让我很不喜欢。但是这一部我清楚的看到了女主的成长,看到了她对搜查的贡献, 不再是第一部里咋咋呼呼的小白。我同样也看到了主任的变化,他变得会关心人,不再是那么冷冰冰的。到第三集为止,剧情都很紧凑,也没出现什么特别大的漏洞。如果剧情继续保持这个水平,本剧就是这季最佳日剧之一了。

北斗:一个杀人者的回心转意观后感影评


《北斗:一个杀人者的回心转意》是一部由中山优马、松尾铃木和村上淳等主演的犯罪悬疑剧,该剧首播于去年的3月份,凭借出色的剧情设定和精美的画面制作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这是一个很压抑的故事,一个长期忍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在养母的付出中逐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却随着养母离世而崩塌,成了一个愤怒的杀人犯。整个五集的观剧过程中很投入,又回到看为了N时期的那种感觉,牵扯出很多情绪。

这世上有人是不配成为父母的,比如北斗的父亲,这个用暴力宣泄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被漠视的情绪,向妻儿施暴的无能不得志者,又比如在北斗父亲长期暴力下一度扭曲的暴力依赖者北斗的母亲,让孩子受到长期持续的家庭暴力的帮手,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了十几年,全身伤痕累累,心灵更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觉得自己不该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在对过往的讲叙中,那个男人,那个女人,成为了父母亲的代称,幼时对父母的仇恨变成了对自身存在的怀疑。即使对自己的出生如此的自卑,但还是在试图自杀后选择继续活在地狱里。

人是一种多么脆弱奇怪的生物。

我们怕冷,怕孤独,渴望温暖,这种温暖可能是一台自动贩卖机所给予的物理上的温暖,也需要被爱和爱人的温暖,这是北斗在过去十几年从未有过的东西,他这时有的仅仅是雪夜里肯让他拥抱的自动贩卖机,在遇到养母之后,他终于获得了被人拥抱的温暖,被全身心的疼爱和照顾,养母给了他体验一个正常人生活的机会,他第一次觉得活着有了期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妈妈那里获得了重生。

我们怕饿,饥饿的本能会暂时胜过对父亲的恐惧,会在即使还不确定养母的感情时逃避,却在之后偷偷在冰箱里把食物胡乱塞满嘴,会即使在杀了两个人而身陷囹圄后,明明想死却还是会按时进食。

我们脆弱又坚强,会被真心的付出打破心里的驻防,可以重新从地狱里走出来尝试新的生活,去寻找生活的希望,开始相信身边的人,这些对北斗而言,需要付出很多的勇气,因为过去很重,可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当然错误也很重,两条生命,也沉沉的压在他身上,心里,他可以因为养母的真心爱护去尝试体验新的生活,却一开始拒绝律师、姐姐等人的帮助,以活下去来面对自己的罪,而一心求死逃避审判,又在心里筑起高墙,不想再众人面前袒露真实的自己。

矛盾无处不在,本能和情感都是没办法逃避的。

而另一种情绪来自视角这个词,在这部剧中,杀人者是主角,通过和律师的会面他一步步回忆自己的过往,电视提供了大半多的时间来让你了解他的心路变化,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残忍的杀人犯,观众有足够的机会去认识他的动机,理解他行为至此的理由,在一个影响恶劣的案件中把关注重心放在施害者,这是少见的,在多数的情况下,施害者得到的大众的视角是比较少的,给予受害家庭的同情和关注通常会超过施害者,谁没事会想要去理解一个杀人犯,每个人立场和视角不同,看到的东西、所做的判断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吸引我的不是家暴事件的男主角(君君不是篮球迷,球星基本认不全),而是妻子的态度。

为了家庭撤诉?新闻中是这样描述的:

这则新闻里,或许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宽容识大体的妻子;

而君君看到的是一个悲剧的伏笔。

因为看完家暴新闻里的描述,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这部日剧。

《北斗:一个杀人者的回心转意》| 2017

豆瓣8.8

从小在一个家暴坏境下成长的小孩,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这部剧里的男主北斗就是一个非典型的列子。

这部剧阐述了一个杀人犯的自白,讲述了一个人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故事。

开篇交代的就是一场雨夜命案。

北斗近乎疯狂的刺死了某个公司的两名女职员。

被捕入狱后,他不但没为自己辩解,还请求律师 :给我死刑吧。

律师极力的为他争取,而北斗一心求死。

在和律师的一次次谈判中,故事慢慢地还原了北斗这个杀人犯凄惨的童年。

北斗评价自己:我就不该被生下来。

北斗的父亲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青年意外落榜,中年工作不顺。

生活赐予他的苦难他选择原封不动的转嫁到妻子和孩子身上。

每天日常就是下班回家对妻子和孩子拳打脚踢。

如果说父亲是残忍的施暴者,那么母亲就是罪恶的帮凶。

在温顺妻子和和蔼母亲的角色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在北斗被父亲打时她死死捂住北斗的嘴,怕他的叫喊声被邻居听到。

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丈夫的体面,为了家庭的和谐。

在这样畸形的家庭氛围中,每个人都毫无意外的向更黑暗的深渊滑去。

父亲越发暴戾,任何小事都能触动他多疑敏感的内心。

母亲又将在这个家庭受到的苦难和怨恨发泄在北斗身上:

你是恶魔的孩子,要是没生下你就好了。

生活在充斥着暴力和绝望,丝毫看不见希望的环境,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恶毒的诅咒。

如果说有谁给过北斗的童年温暖的话,那就他企图自杀的雪夜,遇到的自动贩卖机。

自动贩卖机里透出温暖的光,北斗回忆道:

我不记得曾有谁把我抱在怀里。

肯拥抱我的,只有那台自动贩卖机,好温暖。

熬过童年,长大后的北斗生活依旧没有变好。

精神崩溃的父亲,用刀在他额头划下耻辱的印记:

你叫北斗,我要把这独一无二的北斗星刻在你额头上,

你要永远记得我。

失控的父亲终于被警方带走,但他留下的家暴阴影无法磨灭。

母亲患上了斯得哥尔摩综合症。

多年来的家暴扭曲了她的内心,她要求北斗像丈夫一样虐待她。

屈服于暴力,最终被暴力彻底奴役。

君君看的时候只觉得触目惊心,太病态,太压抑,又太真实。

有多少被家暴的女性,为了顾全大局而选择原谅?

电影《记忆大师》中段奕宏饰演的警察,他的心仪对象和母亲都是家暴中的受害者。

她们甚至会在外人插手时,极力的维护施暴者,掩盖自己的伤口。

(出自《记忆大师》)

加上这部日剧中被家暴的母亲,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欺欺人。

出于感情:不能让孩子有个不完整的家庭、他只是一时冲动。(《记忆大师》中段奕宏妈妈)。

出于经济不独立:所有的经济来源依靠都来自于男人。(《记忆大师》中的李慧兰)。

思想被奴役:只要乖乖的服从就会少挨打,甚至无形中上瘾。(这部剧中的母亲)

妥协和忍让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让对方变得有恃无恐。

不仅毁了家庭、毁了自己、更毁了孩子。

《记忆大师》中的段奕宏深受家暴阴影,最后选择杀死了母亲和爱人,让他们解脱。

(出自《记忆大师》)

这部剧中的男主看似比段奕宏要幸运一点。

因为他遇到了善良的养母后,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

养母打开了他封闭的心,给他支持、理解和爱,弥补了他不幸的童年。

但是养母得()了重病,几乎无药可医。

走投无路的北斗听信了一个卖假药的骗子公司,花光所有的钱,养母还是走了。

世上唯一给过他光明希望的养母,被假药耽误了治疗。

埋藏在他心里的丑恶、愤怒、压抑即将爆发出来,复仇的欲望让他完全丧失了理智。

但卖假药的老板逃之夭夭,被杀的是老板公司的两个员工。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所幸的是电影的结尾还是温暖的,北斗得到了受害人家属和所有人的谅解,被判无期。

一心求死的北斗在最后感受到了大家的善意,愿意用余生赎罪。

这个结局算圆满么?

和整部剧压抑的调调比起来确实算是很温暖、很正能量了。

但是君君还是没办法缓过来,因为这样的悲剧原本可以不发生。

凭什么一个明明受到伤害的人说着生而为人,对不起?

而施暴者却可以毫无心理包袱的拉着家人坠入深渊?

家暴的受害者,不只是个体,而是群体。

一个腐败的灵魂扼死了无数无辜的灵魂,这是最可怕的。

君君在写这篇文章时搜索了有关家暴的新闻,很欣慰看到这样的报道。

在遭遇家暴时多一份这样的勇敢,多一份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觉悟,真的会改变很多。

家暴是等同于谋杀一样的恶,因为它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既然生而为人,就请好好地活下去。

希望不会再有被家暴伤害的人。

因为真正的家人,不会对你挥拳头,只会给你温暖的拥抱。

《杀人拼图》观后感800字


前天在看Lippmann的《public opinion》,由Michael Curtis作序的那版。前言中,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简直就喊出了我曾经遭到他人批判的执念-how can you know what is good or bad in something when you have no experience of it?而此句,也更鼓励着我写这样一篇杂乱无章而又主观的影评。大概因为身处异乡,和自己的一些经历,就在看到Bob不断被同胞质疑的时候,被人质问着,你在为别的团体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简直深深击中了我。


Gramsci的《prison notes》里提到每一个阶层(stratum)都是由一定的共识/常识(common sense)来维系的。正如片子里的犹太人,一次次地质疑Bob,你到底是不是犹太人?你怎么连犹太语都不会讲?你如果还是犹太人的话,就做个犹太人该做的事!

其实,Gramsci的这点可以延伸到任何一个组织,群体,甚至国家。人们讨论自由,向往自由,但是我深信着卢梭说的,自由是遵循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规则。自由这个字眼,从来都是相对的。苏格兰可以闹分裂,正如别的一些地方,以自由、民主的口号,去实现一些群体的意志。正如过去英国侵略埃及那样,那些人中不乏坚信自己是给野蛮的人民带去文明(参考Saeed的《orientalism》为西方殖民主义铺垫的著作。),而非考虑种族和国家的界限,难免让我这个心思狭隘的人质疑西方有实现自己统治的版图和霸权扩张的嫌疑,此举也非文明。西方可以中国阴谋论,中国可以西方阴谋论,媒体可以报道外来移民者的劣行以此捍卫本国人民的利益(斯洛文尼亚2000年的几个月媒体报道使用模糊字眼,错把合法移民的暂时居住丑化为非法移民,最后使全国通过了阻止移民潮的法律。)弗洛伊德说过,每个人都渴望被连接(请谅解生硬的翻译)。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生而就属于个体不能抉择的群体,国家,民族,语言,这些东西滋长进每个人的经历和身体里,说不清楚是被迫还是自愿。个体可以为了自由意志而反抗,但最后,却不得不看清这种无法抉择的连接。也就是,以前经常和朋友说到的,你可以自己骂自己的学校,但听不得别人骂自己的学校。

对于国家的概念,一直到出国才有了点认识。我听着周围的留学生朋友们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即使操着同样的母语,还是有矛盾和分歧。尤其对于一些来自敏感区域的人,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国人这一身份驱使的民族情感就会显现,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理智到跟人争吵和排他,直至影响到了一个小组的作业。而自己在听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心也会彷徨不安,朋友会期待着倾听者给个立场,作为中国人,听者似乎也应该默认一些common sense,比如台湾。如同你自己还未思考明白一个问题,但是群体的概念就给你一种若有似无的压力,
伴随着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

为了解决这种身份认同的焦虑和迷茫,个体可以像Bob一样去突破一些边界,甚至法律和自己的职业道德。作为留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国家的群体,然后听着老外的牢骚,中国人喜欢跟中国人一块玩;也可以一头扎入外国群体,听着同胞的质疑,你不喜欢跟中国人一块玩。可是,自由意志不该是,我爱跟谁玩,就跟谁玩么?

噢,其实我没看懂结尾。。。。结束。。。

《杀人小说》观后感200字


《杀人小说》观后感


先开始只是去乡间别墅偷情,压死了一条狗。
结果谎言就像滚雪球一样,麻烦越来越多。
酒驾、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
本来用来贿选的钱,要拿出来赔钱。
一群乡野小混混逼得市长候选人几近崩溃。
所有丑陋的事实都被暴露。
这一切都是神秘男子策划的局。
妻子开车撞向丈夫的车,杀死小三。
还让神秘男子帮忙挖坑埋人。
结果神秘男子一开后备箱发现死尸全都是他们的同伴,原来,他们都是被市长和议员杀死的。
但神秘男子早已将此事写到小说里,并公布于众。
据说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果是真的,那也太神奇了!
要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就真诚的道歉;如果道歉,别人会很快地忘记。
这是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不要让无尽的谎言埋没你的良知!早日坦白早日解脱!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800字


有幸在选修课上看到了这部不错的片子,故事巧妙,导演拍得好,演员演得好,比较喜欢。
故事大概情节如下:
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因为无能的警察以及残暴的凶手而倍感绝望。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石。李斗石凭借这一本书一炮而红,大发横财。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石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随着故事发展矛盾愈发激烈,受害者的家属联合起来绑走了李斗石,但警探崔向久却深入虎穴将其救出。这时一名神秘人出现,他称他才是当年的那个凶手,于是三人在电视台展开对话。最后真相大白,神秘人确实是凶手,李斗石是当年某一受害者的家属,因为整了容而没有被人认出,而《我是杀人犯》这本书真正的作者确实当年追凶的警探崔向久。崔久向和李斗石一起演了一出戏给真正的凶手,就是要让凶手现身。
首先,我觉得这个片子的创意很好,比较新颖,以前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如今的电影互相抄袭借鉴的太多,很多电影看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老师有一次放《危情十日》,看了不到20分钟就感觉到很熟悉,而这部片子比较老我又没有看过,我估计看过了某部片子借鉴了这一部。这种借鉴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所以《我是杀人犯》在这一点上编剧还是下了功夫(也有可能借鉴了某部我没看过的电影)。
其次我想说说这部片子的两个细节处理。通观全片,警探崔久向和李斗石是很好的关系,彼此非常熟悉,而且《我是杀人犯》这本书是崔久向写的,所以两人对整个案件的过程和他们策划的这场陷阱都是心中有数的。
第一个细节在影片开头15分钟左右,单独和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的崔久向,面对李斗石在新书发布会现场的表现,漏出的是诧异和惊悚的表情,这不应该是一个策划此次事件的人该有的表情,他内心的感情应该是胸有成竹,一步一步都在按计划进行的自信。我感觉这里没有表现到位。
第二个细节在影片的18分钟,在影片前面,崔久向警探对李斗石的感情都是愤怒为主,而在警察局里的崔久向面对上司的刁难却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样子。但在李斗石来到警察局,崔久向在人群面前表现才表现出应有的愤怒。我感觉这里表现了崔久向是有所保留的。
电影里设计的细节很多,就不一一赘述,有的细节衬托了剧情,有的细节就有点不符合情节了。
然后说说这里面穿插的一个情节,受害者家属联合密谋绑了李斗石,关在郊区。身为15年以前追捕疑犯的警探,崔久向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幸灾乐祸,反而是异常焦急。在疑犯绑架李斗石的过程中,崔久向为了救李斗石不遗余力。并且在影片中有相当一定的篇幅在描写崔久向深入虎穴救出了李斗石,我感觉这也是在为后面的结局做铺垫,为李斗石和崔久向早就相识做铺垫。这样一个情节来使得结局不仓促,这样一个情节,也可以把细节不能表现出来的一股脑表现了。这里也不得不说是导演处理情节不够细腻,才出此下策。
我对这个影片的结尾不是很满意,三人在电视台对话,真相大白后,设计了一个凶手逃跑,警探追逐的情节,这里设计的异常唐突。整个片子看了以后给人表现的是一种智慧,而结尾的追逐却给人表现的是暴力。片子最后警探杀死凶手更是让人琢磨不透,凶手在诉讼有效期内被捕,完全是可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整部片子崔久向和李斗石设计的陷阱是智慧的,整个故事表现的也是正义战胜邪恶。而结尾崔久向杀死凶手,图了一时之快,自己还被送进监狱。难道是导演要表选崔久向也是常人,也会失控?我是没有理解到。
就说这么多吧,简单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观后感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观后感

作为金基德狂热粉丝的张哲秀的长篇处女作,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可谓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片中充满了对金基德的致敬意味,却又有着自己区别于金基德电影的独特魅力。

本片沿用了金基德成名作漂流欲室里面涉及到的元素,女人,岛屿,情欲,以及鲜血。但是导演却又讲了一个不那么金基德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金基德指导这部电影,其中必然会有相当大的区别。首先,福南必然会是沉默寡言,而不是本片中一样侃侃而谈,其次,福南的杀人手段会更加丰富多样,而不是一把镰刀一把大锤这么简单粗暴,而也正是如此,这部片子比起金基德的电影多了一份真实与可观赏性,而其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

福南和海媛的友谊颇有点少年鲁迅和闰土的味道。一个城里小孩在农村暂住,另一个人是地道的农村小孩,他们的生命有过交集,却注定天壤之别。海媛成了首尔金融界的白领,纵然生活中有些许不如意,但是比起被压迫侮辱的福南不知要好多少倍。而命运的残酷对于福南来说还并不仅仅如此。福南开朗善良,把海媛当成了最好的挚友,愿意为她付出一切,而海媛始终以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过活,福南对于她来说,不过是打发寂寞的工具而已,可以说,海媛是现实中很多人的代表,现实世故,而福南则是理想情感的代表,她善良亲切,真挚无私,而正是这种不对等的友谊,让福南心灰意冷,最终走向了杀戮的不归路。

正如古时折柳送故人一样,朋友之间总会有一样信物作为怀念的寄托。而片中断裂的竖笛则是海媛和福南友谊的见证。准确的说这只是福南一厢情愿罢了,海媛并没有把这段友情看的多重,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是回避。而正是这个断裂的竖琴成了最终让福南致命的武器,导演在这里的处理颇具意味,一方面,福南将这个海媛遗弃的竖琴视为珍宝,它是那段在福南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了海媛刺向福南喉管的致命武器,虽然海媛的行为是为了自卫,但却让人有种心酸之感,福南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挚爱的朋友手里,当她让海媛吹起曾经熟悉的小调的时候,凄凉悲伤的氛围马上弥漫开来,深入内心。这一段的处理很有特点,但却会让人产生牵强之感。福南完全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警官连开数枪后还能挥起大锤朝着重伤的警官砸去,并且在被海媛刺穿喉管后还能爬到海媛身边让她吹竖笛,典型的情节妥协于主题,为了能达到首尾呼应突出主题的效果,这样的情节难免会让人诟病,不过瑕不掩瑜,这一段的确够震撼人心。

对于福南,海媛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她代表着福南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福南愿意为了她付出一切(还有一个人是自己的女儿),而当这唯一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福南终于心灰意冷。

片中的岛是一个独立于现代社会的存在,全村只有几户人家,还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而福南从未离开过岛,岛是她生长的地方,却又是她想逃离的地方。岛,某种程度上来就是社会的缩影,岛上的居民有如福田般的质朴与善良,也有如姑姑等老女人的迂腐和虚伪,同样也有着岛上男人的野蛮与低俗。正是岛的特质,为福田的杀戮埋下了伏笔。在这样一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方,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在求助海媛无果之后,福南选择了向曾经认识的性工作者求助,没想到婊子并非无情,而是伸出援手希望拯救福南,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心酸,所谓的挚友居然还比不上一个一面之交的性工作者,这是何等的凄凉,也难怪最终福南向海媛举起了大锤。她在太阳的感召下终于明白,所有的希望都只是泡影,唯有自己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当她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唯有杀戮才能释放那压抑内心的情感。

片中仍然有着对社会边缘人的人文关怀,这和金基德的风格不谋而合,但却少了些生涩难懂,多了份简单直接。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又是那么鲜活而残酷,引人思考。

最后还是要说说福南饰演者徐英姬的演技,在追击者中已经惊鸿一瞥她的美貌,而本片中却是其演技真正大展拳脚的发挥,福南这样一个矛盾的农村妇女角色被她塑造的松弛得当,游刃有余,让这样一个悲情的复仇女神形象深入人心,实属不易,值得称赞。


《金福南杀人事件》观后感400字


《金福南杀人事件》观后感

最近特别痴迷韩国的电影,尤其是犯罪类型片,这次看的是金福南,周五晚上家人都已经安睡,自己舒服的看了完整的故事,本来瞌睡很重的,看完后睡意全无,只好用码字来平复一下心情
不得不说韩国这类电影的确有很多值得点赞的地方,敢于面对事实,敢于直面现实,忠实的执行了电影应该带给人们反思和力量的宗旨,而不是哗众取宠、嘻嘻哈哈
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一个楚楚动人的白领回了一趟老家休假,从而见识了一连串的诡异事件,地广人稀、无人问津的小岛上男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终于金福南在看着女儿惨死以后决定反击,而反击却是那样的致命和决绝
从电影中看到的是面对事实,尤其是犯罪事实,人本性中的冷漠无情,为了自己生活的便利漠视生命的存在,最终必将付出代价,当金福南听到闺蜜面对警察说没有看到女儿惨死的真相后,她心已死、念已灭,坚定了仇恨和报复的最后一个理由,于是疯狂的反击开始了,漠视生命和生存权利的人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
当女白领在警局和金福南的令人窒息的对决之后,令她无法想象的是那根长笛成了她们唤醒童年美好、内心善良、人性正义的力量,终于她开始了勇于面对内心声音的生活,大胆的指认了一起案件的凶犯,当她看到曾经被她废弃的来信时,相信她无比懊悔,勇敢的不够早,童年纯真善良的世界消失的太早了
最后的那个仰卧地板的造型和无岛形状的完美契合让压抑的情绪略有释放;总而言之电影表达的仍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怯懦终将逝去,勇气自会到来!
相信勇气和正义的力量你我共有!

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


孤独与回忆——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

今天看了个推送,正是推荐这部短片的。这部短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片子很短,我耐心看下去,片子给我的有感动,有思考,有共鸣。这部片子是倒叙的,搬家时遗落的烟斗就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钥匙,由着捡烟斗这个情节,我们跟着主人公拾起了他过往美好的回忆。

片子一开始就是由主人公的孤独生活开始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默默垂钓,邻居们都走了,只剩下被淹没的屋顶。毫无疑问,他是孤独的,几乎没有人可以交流,一个人默默地演着余生的独角戏。可是,随着最后一个邻居的离去,海平面又上升了,他一块砖一块砖,风雨无阻的,无奈地开始建造新“家”。随着新屋落成,他又要搬家了,但是搬家的过程中,嘴里含着的烟斗遗落了。搬完家后,整理往日的那些烟斗,才想起来,掉落的那个烟斗,承载着与妻子的美好回忆。于是,他收拾行装,开启了找回烟斗的“旅程”。烟斗找到了,可是目光所及是曾经的“家”,是他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于是,他一层层的向下走,与妻子的相濡以沫,相伴到老,伴女儿一步步长大成人,回忆被暖色调的画面展现的很美好,但是我的内心并没有因此发热,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他现在的孤寂,看到他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单生活,他就是大海中的孤岛,随时都有可能被淹没,因而,再暖的色调都不能传递给我温暖。尽管美好的回忆并不能传递给我温暖,可是对于刚刚开始成年人道路的我来说,他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憧憬,对与爱人和子女相伴一生的憧憬。

我想,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传递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这些。片子开头是在一个小房子里。当镜头移出房子,移到了远景的位置,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孤独地耸立在海里的小屋。然后,我们才发现海上什么都没有,除了一个个裸露出来的尖。我们会好奇,这个尖是什么呢?珊瑚礁?还是小屿?但是随着回忆的开展,我们发现,原来是被淹没的屋顶。回忆结束了,整个纵向的屋子全景浮出水面,我们看到,原来被水淹没的东西有那么多?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层房子被淹没?我想,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有很大的责任。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在温情外的另个主题,即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状况的担忧。

总之,看这部温暖的回忆的片子并没有给我温暖,更多的是沉重。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部好的片子。

把握幸福——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

当时光的漩涡将幸福紧紧包围,那些温馨荡然无存,只剩下回忆的枷锁慢慢封存爱,还有撕心裂肺的孤寂。

——题记

我们在拥挤间忘了忙碌,也忘了丢失的是怎样的怡情和感动,一出电视剧褪尽浮华,只留下记忆的一片惨白。当生命到了尽头,不经意发现,身边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却独留下一段撕心裂肺的孤寂,以及永远的宁静。

影片中的老人,房子被无情的洪水一层层的淹没,他一次次的垒高房子,虽然性命无忧,但潮涌般的无以言尽的孤寂却笼罩着他全身。一次偶然,他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段一次次在他脑海中浮现,幸福的浪花在他胸中激荡,他的房子显得温馨得多。

人永不可能熬过时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个定数。如果一味前行,当接近“句号”时,在某个拐角,恍然发现,幸福是如此的耀眼,只是在一瞬间化为破碎的泡沫,在阳光的照射下,温暖,却又悲伤,总不能抓紧。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品尝悔意之果之前,珍惜幸福,把握眼前的美好时光呢?

那个黄昏,独自从学校回家去,沿熟悉的小路一步一步慢慢往前,忽地,一枚落叶从肩头拂过,徐徐飘落在摊开的手掌,纤毫毕现的丝络,略略有些枯萎,如一只灵盈的蝶,微微在手心里颤动,他竟如此从容地赶赴一场凄冷的葬礼——我的心不由得收缩了一下:一种异样的疼在心里。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每个人的人生都被自己播下的热情追逐着,生命有时寂静无声,有时疲惫不堪,有时转瞬即逝,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践踏过这一片土地的尘埃,数过这一片天空的星星,观赏过这一路的风光,仍不失为一种完美。

当时光的漩涡将幸福紧紧包围,幸福的回忆仍在,幸福仍在......

《我朋友是杀人狂》观后感200字


《我朋友是杀人狂》观后感

男主是个书呆子、怪人。
妈妈粗鲁还是个瘾君子,爸爸很无能。
男主也非常懦弱,即便好友被嘲笑是G而被欺负他也不敢帮助。
他特别喜欢虐杀小动物,研究尸体,他还暗中观察每天跑步的健身男子,就像在森林里伏击小动物。
大家都把他当个笑话,他开始发疯作怪,想以此引起关注。
学校里几个喜欢捣乱的学生看上了金发男孩的搞怪。还为他组织了一个粉丝团,专门各种整蛊。
朋友带着他到商场抽疯扮傻子,还让别人拍摄,他就像一个猴被耍。
每次被耍后,他就去森林里的虐杀小动物。这是一种发泄。
男主邀请女孩去舞会,先开始被拒绝,后来用计谋说服。
来到舞会,他也想成为正常人。但不知为什么,他把女孩扔在舞会就走了。
毕业了,好友把之前的画作送给男主,男主不要,两人谈心。
男主居然还想杀了好友。好在好友及时离开。
结尾字幕,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杀了17个年轻人。

喜欢《杀人回忆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学画回忆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杀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