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一):愈平凡,愈伟大

因为上了一堂关于love主题的英语课,当英语教授在讲台上慷概激昂地用英语说一些关于爱的故事时,在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了一些人,印度圣雄甘地,中国的圣人孔子,南非的良心曼德拉。说到爱我想不单只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有一些爱被我们称为大爱。那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超越了种族,肤色,狭隘。

电影《甘地传》讲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甘地从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南非最后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来是一名律师,却处处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种族问题。他被白人称为印度阿三。

新约上不是说:"敌人打你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我常想到这句话,我想这个可能是指,人必须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

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为此他经常以惊人的意志去抵抗敌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远都不会使他屈服,他忠诚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执着与坚持会离神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惩罚。

当我绝望时,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如此。——甘地

在甘地的心里,包含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他不恨暴力而凶恶的英国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语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里惧怕而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勇敢,足够的宽容。容得下人类一切的恨意,狭隘,自私,恐惧。影片中甘地曾经两次绝食,就是因为愤怒的民众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们以牙还牙,互相伤害。甘地很自责,他当面向群众认错,并且以绝食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感悟红了眼的印度民众。其实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他感悟民众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对他的称呼,他就是一个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可是他也曾在面对强大的英国时感到绝望,是什么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唯有真理和爱不可战胜。

我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今日的世界也早已不是那时的世界,20世纪是甘地说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幸福,而今的我们还依然坚信着吗?虽然在我们看来甘地很像一个禁欲的苦行僧,可是我真的不该承认一下,幸福不是我们用物质的充盈去填满欲望的空洞,幸福不是我们被很多人爱着,而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爱所有的人,幸福不是因为我是被人称赞的某某某,而是我有所为。这就够了。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二):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甘地传》

引言:影片简介

这部史诗级的影片讲述了圣雄甘地伟大一生:从甘地作为律师赴南非遭歧视而决心斗争开始,甘地奋斗一生,直至被极端分子刺杀。上映于1982年的影片《甘地传》一举获得第五十五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其中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斯利为英印混血儿,其扮演的甘地神形兼备,十分出彩,尤其是绝食时那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而影片的对白、音乐、服饰等设计也皆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甘地葬礼那场戏动用了30万群众演员,其中约20万人为无偿参加,可见甘地影响之大。

一、又一位伟大的法学院逃逸者

在法学界,常常喜欢将法律人出身的名家或伟人称为"法学院的逃逸者",如果试图把他们列在一份名单,我们不仅将会发现难以穷尽,而且将会为列入此份名单的许多人震惊不已,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无疑是这份名单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个

甘地早年冲破家族阻挠,远渡重洋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求学并取得律师资格,然而回国后在孟买的执业却十分艰难,似乎注定他不属于法律帝国。但法律帝国却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1893年二十四岁的甘地接到案件前往南非办案,但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严重的英国殖民地,获得大英帝国律师资格的甘地却因为是有色人种被驱逐出只能白人乘坐的头等车厢,意气风发的甘地受到如此奇耻大辱后,他开始对自己曾经崇拜的大英帝国产生怀疑。于是,他决心与侨居南非的印度人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二十一年的斗争就此开始。

为了反对南非殖民当局要求印度人出门须带通行证的政策,甘地带头焚烧通行证以示态度,却遭到当局军警的阻挠与殴打,令人惊讶的是,鲜血直流的甘地没有暴力反抗,而是继续焚烧——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此开始萌芽。甘地深入群众,对群众宣传,运动逐渐形成声势。但在南非的斗争是艰难的,甘地为此多次被捕入狱,但并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他主张说:"人们应该为了他们的信念随时准备进监狱,而不是拿起武器去战斗".在运动中,甘地逐渐学会"掌握"群众的方法,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而最可贵的是,甘地始终身体力行,深入最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亲自参与和平示威游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渐成熟。不过,这种忍受暴力的主张也曾受到很大质疑,但甘地与其信徒用实践证明其是可行有效的,并最终获得了胜利。他在一次演讲谈道:"只要我们坚持,他们夺不走我们的尊严……他们可以杀了我,但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具尸体,而我绝不会屈服,让我们以神的名义发誓,绝不向此法律屈服!"这里,显然还是可以看到甘地的法学教育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的体悟到"恶法非法"的古老法理。

需要指出的是,甘地在南非时实际上仍然对英国抱有幻想,他希望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公民,能够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所以在游行示威时,他带领群众高呼:同样的国王,同样的法律。然而,接下来残酷的斗争现实无疑将打破他的幻想。

南非的见闻与实践不仅使得甘地逐渐形成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且初步使其明确了印度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一,是种族平等问题,此点毋庸赘述。其二,是森严的印度等级制度引发的贱民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南非期间,甘地高级种姓出身的妻子不愿在甘地主办的南非印度人新型社区打扫厕所,她认为那是贱民才做的事,但甘地却说:"当你清洗厕所时,你会发现它比法律更重要——劳动无贫贱之分。"其三,可能是甘地后来才意识到的即宗教矛盾问题,这也是甘地生命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1915年,甘地踏上归途,等待他的将是更加艰苦而伟大的斗争!从此,世界与历史可能少了一位优秀律师,却多了一位被誉为"圣雄"的伟大自由斗士。

二、印度的巴布(父亲)

甘地在南非的事迹传到了印度,因而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他受到了国家英雄般的欢迎。但他很快就发现:印度对自己来说就是外国。的确,出身婆罗门贵族的甘地阔别故土多年,印度对他来说实在陌生,于是他决定乘火车去认识真实的印度。回到印度的甘地脱下西装,穿上简陋的印度平民衣服,与一般平民坐在三等车厢上观察与感受古老的印度:在悠久文明与殖民统治的历史碰撞下,印度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贫穷与深重的苦难……

在对印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后,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资产阶级不过是借自由之名取英国而代之,代表印度的不能只是新德里和孟买,因为印度有70万村落。接着,在甘地的努力下,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国大党逐渐从一个代表少数上层人士的党派,成为一个拥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党派。

在印度,甘地过着苦行生活,严格践行仁爱、默想、素食、禁欲等思想,并深入疾苦百姓群众中间:要想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就要像他们一样生活。于是,甘地吃穿住行从简,简单到无以复加,并坚持长期劳动——纺织。

1919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甘地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尽管甘地一再强调非暴力,但在当局镇压下还是出现了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对此十分不满,便宣布暂停运动:"或许我错了,印度人没有准备好,我从来不主张暴力。"这时,国大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并不愿因此放弃良机,试图劝说甘地却无果而终。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行为指导内容,即不仅不能主动使用暴力,而且不能因为遭受暴力而进行暴力还击,这对于常人来说实际上很难做到,遑论群情激奋的人民群众。

这种主张,在世界范围看,也是极为罕见的,相反还不乏革命者故意激怒当局以暴力镇压引发群众暴力革命的事例。正因为如此,甘地的此种主张不仅受到一些印度人的质疑,而且受到国外的质疑。这种质疑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不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从文化传统看,至少大多中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主张。而后来一位来自西方的记者对甘地表示:"我很难理解这是20世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历史却证明了此种方式的有效性,甘地带领印度人民以一种几乎完全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并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这在世界史上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非暴力思想的内涵,影片借助一位作演讲的甘地信徒之口进行了深刻阐释:"如果我们还击,我们就是破坏者,他们就成了合法者;如果我们不还击,他们就是破坏者,神与法律站在我们这边,我们要有承受其愤怒的勇气".似乎是为了将这样一种理念进行最深刻、最震撼的阐释,影片在该演讲后再现了殖民当局对集会群众开枪屠杀的惨案。

惨案发生后局势进一步恶化,殖民当局被迫与甘地等人谈判,此时甘地明显已经抛弃幻想而具备了民族国家独立意识,为反驳英国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的谬论:"你们(英国)应该认识到,你们是在别人家做主人……世界任何人宁愿一个自己的坏政府,也不要一个外国的好政府。"此时,印度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也逐渐浮现在甘地面前:印度内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矛盾——成为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谬论的依据:保护作为少数派的伊斯兰教。甘地对此雄辩的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内部都有少数派,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接着,甘地又领导了"食盐长征"等多次运动,他本人亦多次被捕,但因惮于使威望日盛的甘地成为印度的殉道者和其他的考虑,当局始终没有迫害或者杀死甘地。1940年代初,独立运动出现转机,英国在压力下被迫作出退让,邀请甘地前往伦敦参加有关印度独立的会议,受到一些英国人乃至西方人的追捧的追捧。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们希望趁势给予当局压力以尽快获得独立,但甘地却不愿趁人之危(二战爆发),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还击。他认为,印度与英国同舟共济多年,希望送别友人一样送别殖民者——此种对待奴役自己民族数百年的殖民者的态度实在难得可贵,因而可以看出非暴力思想中还应当包括一种博大的宽容:"你们最终一定会走出印度,因为十万英国人无法控制三亿五千万印度人,如果印度人不合作的话,和平的、不合作的、非暴力的措施,直到你们离开。"

经过艰苦的努力,1948年1月印度终于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甘地也被誉为"印度国父",印度人民亲切的称他为"巴布(父亲)".

三、世界的圣雄

二战结束后,末代总督蒙巴顿到任,印度终于独立在望,但英国殖民者却包藏祸心企图分裂印度。而印度内部的教派和权力之争也骤起,曾经携手对外的兄弟的合作之路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甘地对伊斯兰教领导人吉纳明确表示:"二者(两教)如印度的左右眼,没有主奴之分。"但伊斯兰教派却仍担心印度教将会奴役伊斯兰教,并强烈质疑甘地的理想主义,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伊斯兰教民众占多数的地方独立为巴基斯坦,其他地方则独立为印度。

为了防止印度分裂,甘地向吉纳作出重大让步,同意由其牵头组阁,并可任命伊斯兰教人为阁僚——然而,作为多数派的印度教却决不允许如此让步,因而不顾甘地反对,甚至在多地发动暴力袭击。吉纳道出眼前的严峻现实,他对甘地说:"由你决定,你是要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印度的内战?"结果印巴分治,曾经的兄弟分道扬镳,而两教的暴力血腥冲突却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多地爆发。不恋权力而未进入政府的平民甘地最终因无力阻止印度分裂而肝肠寸断。

关于教派冲突,影片也在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为我们再现这了一让人痛心而唏嘘场景。1947年的印巴边境,两教人民相向而行走向自己选择的国家,却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整个印度陷入了教派仇杀中,印度政府陷入无奈。甘地为了平息冲突,主动住进加尔各答的伊斯兰教徒家里,却引起印度教徒的极大不满,甚至有人高喊:杀死甘地!78岁高龄的甘地选择再次绝食,甘地身体越来越虚弱的消息传开后,奇迹发生了:两教民众放下仇恨转而关心甘地的身体健康,当地伊斯兰教领袖前来承诺会要求本教教徒放下武器回家,但甘地仍不停止绝食,他希望彻底结束冲突。两教民众担心甘地因此而死纷纷便纷纷请愿,有人甚至到奄奄一息的甘地面前忏悔——最终杀戮停止,两教派到寺庙发誓不再攻击对方,甘地停止绝食,一场血腥的教派仇杀终于停止,加尔各答恢复了的宁静,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事实上,绝食是甘地践行非暴力思想的另一重大方式,早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他就多次使用此种方法。由于一次游行运动再次导致流血冲突,甘地力主暂停:"如果用谋杀流血换得自由,我宁可不要。"但局势已经超出国大党控制,甘地遂决定以绝食忏悔自己挑动此次运动——造成了多名警察死伤,直到在全国风起云涌的运动因此停止。通过个人绝食的方式,达致左右人民行为的目标,实在是一种奇迹。从中也可以看出,甘地的和平非暴力理想信念,更体现了甘地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绝食虽是一种无言的表达,却胜过千万语言。而绝食作为和平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也成为现代社会活动家常用的方法,应是受到甘地的重大影响。

1948年1月13日,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甘地再次宣布绝食,以平息首都新德里教派冲突并使得印度政府交好巴基斯坦,最终艰难的再次取得成功,却引发极端团体的不满。1月30日,正当甘地得到吉纳欢迎,准备徒步前往巴基斯坦以平息冲突之际,甘地却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就此离开世俗世界,圣雄也一定进入了天堂——1915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尊称其为"圣雄":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结语: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甘地一生奋斗,无怨无悔,死而后已,他带领印度(包括巴基斯坦)走向自由独立,解决了三大问题的第一个。而对于宗教引发的暴力冲突问题,他不顾衰弱的病体进行绝食以平息矛盾,但终究不能解决——印巴之间的宗教冲突上升为国家冲突——由于克什米尔、东巴等诸多问题,印巴兄弟爆发了三次战争,至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至于印度的平等问题,更是其阴霾,久久在缔造古老文明的恒河上空挥之不去。历史,需要印巴人民在甘地精神影响下走向新的进步!

颇为惭愧的是,之前对甘地一直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观影之后,我又查询了许多关于甘地的资料,了解到更为真实、全面的甘地,我深深感到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久久不得平静。这里只举一例,世人皆赞美国国父华盛顿高风亮节,然其在平民甘地面前恐也黯然失色,就这一点而言,历史上多少领袖不得不为之汗颜!

20世纪是人类历史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战争、罪恶与和平、进步相伴而生,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个弱肉强食、物欲横流的时代,甘地无疑是一个"异类",但这可能也是他为什么成其伟大的根本原因。是的,风云变幻的20世纪造就了无数伟人,但其一生能真正堪称高尚灵魂的可能却不多,而甘地则肯定是这极少数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最后,对于这个人类高尚的灵魂,我想,影片在甘地葬礼上的那段报道词可能是最好的评价:

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时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的科学成就值得夸耀,也不是一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腰缠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以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时任美国国务卿)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他使得谦逊与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甘地传观后感精选7篇


生活中,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不已,或许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来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想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秘诀呢?下面的“甘地传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甘地传观后感【篇1】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篇2】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高梦想。

从纵欲到禁欲,从南非到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是是非非,一次次旅行说教,几番入狱在狱中度过的两千多个日夜,多少次,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并充满传奇,经历了成功与辉煌,最终惨烈结局却并不是真的败了;他的一生直到结束,拥抱过最诚挚疯狂的爱戴与追逐,严抗过最尖酸冰冷的反抗与冷漠,这样一个富有人性为同胞战斗的人,是上帝赐给印度的礼物,也是赐给全人类的礼物。

看过许多自传,甘地尤其令人震撼。也许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真理最纯粹的东西,也极易在极端中产生狂热分子。被人过分追逐就极易过分排斥,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爱的背面就是恨。

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模样并不惹人喜爱的人,在人群中立着,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如洪水般会冲毁一座大厦。而甘地就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这些声音一度为了他变成了同一种声音。一个人,竟然能创造如神一样的传奇。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他很了不起。不是一次热血冲头,而是终身将自己置身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愿世界和平,人人自由。

甘地传观后感【篇3】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篇4】

《甘地传》,圣雄甘地的无暴力、不抵抗户外给印度带来了独立,却没能带来和平。他一次次坐牢,一次次绝食,每一次都平安度过劫难,最终却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他所到之处,总能给人带去安宁,能使暴躁的人停止疯狂,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本来他是一个上等的印度人,在殖民地生活的他原本有着律师这一上等人的职业,能够过优越的物质生活,然而,一次被歧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下等人的事实,无法忍受这种精神上的虐待,他选取了苦行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神靠拢。他使苦难的祖国从殖民地统治下独立。我并不能很好地说出我的感受,但甘地那种认准目标就一向走下去的韧劲却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对新教育是认同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新教育人能够走出一条路,也可算是一个奇迹了。正如甘地的不抵抗,在谁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状况下居然赢得了胜利,他有坚定的信念。新教育的讲师们,新教育的践行者们是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一群人,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最后加入其中。还不能算是加入,正因我总觉得自己读书无法沉入书中,难以到达魏老师所说的“与作者对话”的程度,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难以质疑书中的观点,即使认同作者的观点,却又说不出理

由。

甘地传观后感【篇5】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传观后感【篇6】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篇7】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必备」甘地传观后感1000字(合集4篇)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脑袋里面会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见解,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观后感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欣赏水平。你想知道作品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编辑收集整理的“甘地传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甘地传观后感 篇1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 篇2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 篇3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 篇4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一)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我想,这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经腿有残疾,于是,阿甘的母亲就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以辅助其行走。于是,每每放学后,同伴们就会在路上讥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赶着阿甘扔石头。往往这时,那位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后,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便不在束缚着他,最后他奔跑如飞了。同伴们追不上他,只能眼睁睁的巴望着而束手无策。这,应该说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许,曾经,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就因为面前的困难重重,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绝对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自己最终的辉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巴布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二)

今天,我们看了学校精选的心理电影——《阿甘正传》,促进了我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为了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福雷斯·甘,他天生弱智,智商只有75,脚也有点问题,可是他妈妈常常鼓励他,说:"阿甘,你和别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阿甘在一次乘校车时,没有一个人给他让位,这时,他听到了一个最甜美的声音,是珍妮在说:"你愿意坐在这吗?"阿甘听了就坐了下去。有一次,阿甘的同学骑着自行车,来追他,用石头来砸他,阿甘听从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阿甘学会了跑步,脚撑破了,他跑得比风还快。就这样,阿甘在珍妮和妈妈的鼓励和爱护下,他凭着上帝赐给他的"飞毛腿",变成了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越南战争结束后,他兑现了他与布巴的承诺——一起去捕虾,可是布巴已经在越南战争中不幸死了。阿甘还是去捕虾了,他只捕了五只虾。这时,他看见了在越南战争中被自己救了的丹中尉,丹中尉失去了两只脚,失去了双腿的丹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丹中尉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块属于你。"阿甘的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响了: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虽然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阿甘虽然弱智,但是他的成功却是因为他的品性淳朴、勤劳、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而成功的。

记得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那次准备要测验了,妈妈和我一起在复习。测验当天,我非常的紧张,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就对我说:"儿子,你不用紧张,就当是在做作业就行了。"话音刚落,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自然多了。结果试卷发下来,我大吃一惊,竟然考得了96分出乎我意料。我心里一直在感谢妈妈对我的鼓励和爱护。

以后,我要学习电影中的人物阿甘那种不怕困难,对朋友要真诚,守信,还要刻苦地学习。

电影妖猫传观后感600字


电影妖猫传观后感

2017年12月22日中午和X去看了电影妖猫传,然后去新风小食店去吃了18元的套餐,我们两个人吃都还是剩了一个油茶,主要是我胃口太差了。
电影讲述了白居易与日本僧人空海相遇长安,揭密了三十年前杨贵妃的真实死因的神话故事,很合我口味。
故事相对来讲还是不错的,比起这几年特别白痴的故事,这个根据一个日本小说改编的故事真的还是及格的。一只黑猫,会讲人话,专吃眼睛,不管是人的还是鱼的都吃。空海是个所谓的捉妖师,白居易是皇上的起居郎,正在写关于杨贵妃与唐明皇的诗。他们调查这只猫,他们看到了阿倍仲麻吕的日记,知道了三十年前的极乐之宴,更知道了杨贵妃的真正死因。最终,他们见到了灵魂与猫融合的白龙,而丹龙就是青龙寺住持。黑猫守着贵妃的尸体30年,等待贵妃醒来。同时也为贵妃报了仇,杀了跟当年贵妃之死有关的一干人等。最终,他接受了贵妃再也不会醒来的事实,死在了贵妃身边。空海也找到了真经,生命的真谛。白居易没有销毁他的诗,让它流传下来。
场景很不错,现在的电脑特技,营造出的极乐之宴,真的值得一看,顶级的大唐繁华,奇幻的白鹤少年,气质独特的杨贵妃,著名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及安禄山跳舞桥段,都印象深刻。传说中的盛唐或者就是这个样子,就因为这个场景,也是值得走进电影院感受一番的。
最后说演员:男演员方面,黄轩演白居易,辛柏青演李白,张鲁一演唐明皇,田雨演高力士,刘佩琦演幻术大师黄鹤和老年丹龙,秦昊演陈玄礼和陈云桥,都是实力派,演技没的说。而白鹤少年白龙和丹龙也很不错,特别是执着的白龙。
故事是根据日本小说改变的,里面也有三个日本演员。一个是演空海的,一个是演阿倍仲麻吕的,我都不认识,这几年没怎么看日本电影电视。不过这个叫阿部宽的演员的确很有气质,有几分印象。这部剧竟然请了松坂庆子来客串了阿倍仲麻吕的妾室白玲。松坂庆子的电影,我其实只看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蒲田进行曲,但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她已经年过60了,不过气质仍旧不俗。
女演员方面,这部电影大概有两个女主角吧,一个是春琴,一个是杨贵妃。整个故事是围绕杨贵妃的,演员是混血的张榕容,她的电影只看过恋爱中的城市、摆渡人。第一次看混血的杨贵妃,会有一点不适应,但故事设置就是混血,所以演员还是合适的,特别适合这部电影,非常有气质。张雨绮演的春琴,戏份比较多,也很有唐代的感觉,珠圆玉润。还有没有多少镜头,主要就是跳舞的张天爱演的胡姬。特别要说的是电影还请来了年过90的秦怡客串了老宫女一角。真是几代演员同演一出剧。

观后感: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1

在荧幕中第一次看到阿甘,总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气,说起话来也是痴痴呆呆的,因而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忽视。可是人生并没有放弃他,赐给了他一双天生的“飞毛腿”,并且在珍妮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智商并不高的阿甘,从平凡的人生走向人生的颠峰。其中经历着各种困难,凭着自己的勇敢、努力拼搏、不放弃赢得了最终的成功。试想一下,当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各项业务没有完成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去面对的,是坚强还是放弃?从阿甘的身上告诉了我们,一定要坚强、不放弃,努力战胜困难,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我妈妈告诉我”,可见,阿甘的成功得益于他有一个强大的母亲。“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一点也没有”。“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阿甘的一生可以说有太多的巧合,但那仅仅是巧合吗?是他用诚实、守信、认真、勇敢换来的,他得到的东西让太多的人羡慕和嫉妒,但他失去了多少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呢?

他唯一的好友在战斗中不幸身亡,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阿甘竟然真的去买了一艘渔船,就像好友生前说的那样,要捕好多好多的虾,就在别人看来是不能做到的事,阿甘凭着自己的执着做到了,还因此赚了大钱,办起了企业。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他把这个企业叫做吉布.甘企业,可是阿甘却并不想享受这么多的财富,他把企业的一半股份给了好友的母亲,自己去做了一份除草的工作。

阿甘就是这么一个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人,虽然好友、亲人、女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带着小阿甘坚强地活着,在常人看来,阿甘真的很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阿甘有自己的坚持,他不断地跑步。不为任何理由。他说:"人要往前看,千万不要被过去拖累。我想我跑步就是这个意义”和过去告别,不停留在原处。也许这世界上太多人随波逐流,很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阿甘坚持自己的坚持,于是他成了“神”。

阿甘很简单,却做出了许多成功让人感动的事迹。阿甘证明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靠智商而决定。阿甘妈妈让我知道,爱是不分智商;珍妮让我明白再怎么追逐也不要迷失自己;巴布让我知道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中尉让我明白要如何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阿甘是幸福的,拥有好的生活与创造了不同的生活价值,然而又是不幸的,他爱的人都一个个的离开他而去。巴布走了,妈妈走了,珍妮走了……剩下的就是他与他的聪明小孩在夕阳西下湖里静静的钓鱼,温馨的两父子一致的小歪头背影,让人内心莫名的伤感。从阿甘身上感受的实在太多了,然而我却词穷的不只如何去诠释阿甘带给我的震撼与那份感动,那份激励。(方挺)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2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在珍妮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今天又再次重温了一遍《阿甘正传》,他的精神和傻劲儿却总能吸引到我。虽然阿甘的IQ仅仅是75,但是他却单纯以及简单,更重要的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生活,并一生都在不断的奔跑着,跑遍世界每一个角落。阿甘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yz前线,目击了水,并且参与了开启中美外交新纪元的乒乓球比赛。

在该影片中的母子之情也着实让我感动,他的母亲并没有因为阿甘的智商低下而抛弃他,但是她却做出了相反的抉择,让阿甘去接受更高档的教育,她不愿别人看不起他。而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对于阿甘一生的影响是远大的,默默地支持他并鼓励他做正确的事情。

影片中的友情也是非常感人的,在yz期间,队伍遭到偷袭,大家都各自逃命,但是阿甘一直都想着自己的朋友巴布,但是当他将一个个受伤的士兵都解救出来的时候,他依旧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挚友巴布。巴布死后,阿甘履行了承诺,到巴布家做起了虾业,取得了成功并与巴布一同分享财富。对此真的深有感触,友情也是需要感恩的,朋友对我所做的努力与对我的照顾和包容都是一种上天赐予的恩德。

当然,阿甘也有非常浪漫的爱情,同时他的爱人一直都是自己的初恋,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甘是个多么纯洁又重情的人。阿甘一生都在奔跑,同时也是在为爱情奔跑。幼年时的他,浑身戴满支架的他,被同伴欺负,珍妮的“Run,Forest!Run!”让他的人生第一次出现了奇迹,他摆脱了束缚,开始了自己的奔跑人生。到了yz期间,他依旧听着珍妮的话,只要不对就掉头跑,阿甘便这样留住了性命,跑遍了全球,得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不管阿甘在做什么事,不管珍妮在最初有多抵触他,但是他都是那样单纯的不去打扰她并默默的保护她,只要珍妮的一个喊叫,都会惹他心疼,并且不顾后果奋不顾身的去解救她。阿甘最终还是感动了珍妮,并在阿甘家的门口举行了婚礼,虽然平淡,但是却依旧感人。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3

命运有可能对人不公平,但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可能创造奇迹。直到读了《阿甘正传》这一个故事,我才深切的懂得了这一道理。

阿甘从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智障儿童,智商只有七十五的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学习的道路上飞奔。跑进了学校,努力学习知识;跑进了大学,刻苦钻研;后来,他成为了一名橄榄球健将,他的人生之路,多像一朵傲立于风沙之中的仙人掌花!他用残残缺的身体和不残缺的志向,超越了多少人,达到了多少连常人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阿甘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跌到了就爬起来,坚强的面对一切,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人生并没有放弃他,它的生命的艰辛壮丽,令人们不禁挑大指称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阿甘的事迹就证明了这一句话。

“世上原本并没有路,只是人走多了便形成了路。”这是鲁迅说的。阿甘用她的志向,用他奋勇向前的动力,用她的永不放弃、勇气和坚持,抛弃了一切的杂念,鹏这机子的直觉,在人生路上不停的奔跑。

儿童时,由于他身有残疾,所以经常遭受别人的歧视,但是她却没有退缩,反而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同学;在踏雪的足球场上,他又把自己的运动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战争的岁月里,她不怕伤痛,毅然与敌人斗争,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新辉煌!阿甘的人生,又是多么的高尚啊!他那是金钱如粪土的品质,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脑海之中,他办起了企业,但是在成功后,却把很多钱都赠给了好友的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做到?

我们也要向阿甘学习,诚实守信,有拼搏,有永不服输的精神!我们一定要努力,不要怕别人的嘲笑,像阿甘一样,在人生路上绽放出生命的花朵!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温暖,像阿甘一样,那样的纯净,坚强,这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体现。

阿甘,你的实际,让我受益匪浅。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4

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我想,这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经腿有残疾,于是,阿甘的母亲就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以辅助其行走。于是,每每放学后,同伴们就会在路上讥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赶着阿甘扔石头。往往这时,那位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后,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便不在束缚着他,最后他奔跑如飞了。同伴们追不上他,只能眼睁睁的巴望着而束手无策。这,应该说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yz。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许,曾经,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就因为面前的困难重重,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绝对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自己最终的辉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巴布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yz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5

很久以前的很久以前,经常听到这个东西。是的,他叫阿甘,他是个傻子,书上说他智商高达七十五,约等于六,七,八,九,十孩子的智商。其实挺好的,因为有人说六,七,八,九,十岁的孩子是最轻松,最好的。

从他在某处诞生,到他四十、五十、六十岁的期间,有很多的人都变了,几乎所有的都变了,恩,是这样的。阿甘好像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的,心里什么就说什么,按照当时的社会,这样显然是笨蛋的做法,你会输的一塌糊涂。可是阿甘呢,乐队里的琴手,橄榄球明星,战争英雄。看到珍妮所在地乐队在演奏,情不自禁的吹起口琴,然后,他成了琴手。即使他是在被人追打的童年里,但他在那里发生了第一个奇迹,先天的腿疾,因为被石头打,听到珍妮的“快跑!”,摆脱了陪伴他好几年的铁架,最终只能让在后边骑着自行车的孩子无奈的猛蹬脚踏板。然后,他进了橄榄球队。,“打不过,就跑!”阿甘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想起了珍妮的这句话,他转头就跑。但他最后回去了,去救了负伤的战友。然后,他成了战争英雄。阿甘的一生中,有一种爱支撑着他,母爱;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不赚钱的,不熟悉的,甚至无聊的捕虾业,仅仅是因为巴布的一句话而已。

从他的一生中,哪里看得出他是个笨蛋?哪里可以看得出他是个七十五度?哪里可以看得出他“笨瓜”?他真诚,守信,认真,勇敢,重情义,纯洁,他是个真真正正的人。“人生就像各种各样朱古力,你永远不知道那一块属于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不要多想别人对你的看法,不要在意别人说你不可能。哪怕你真的是笨蛋,也有属于自己的轨迹,哪怕是别人说的傻子的轨迹,反正脚是我的,我爱怎么走怎么走。

广阔的天空之下,飘下一片轻盈洁白的羽毛,缓缓的落在你的脚边,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那样纯洁美丽,那个人就是最真的人。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例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汇总


不仅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看电影也同样可以。双方都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观后感要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对于作品观后感你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如何写出一篇有条理化的作品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 篇1

jenny总是说,阿甘,你不懂什么是爱。

可是,我觉得他是最懂得什么是爱的人。

阿甘爱妈妈。

当然,他的妈妈也确确实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她的整个生命来爱自己的儿子,从不因为阿甘智力上的残缺而吝啬他应得的那份爱。她让阿甘一直成长得很开心,也因为这样,阿甘才能拥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动容的词语,无论语言的差异如何大,妈妈这两个字的发音永远是相似的。

女性虽弱,为母则强。

其实我想,阿甘的妈妈是骄傲的吧,她养育了一个那么那么好的儿子。

阿甘爱他的.朋友。

在越南战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毅然返回了即将要被炸平的丛林,为的是“buford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么容易找的”。他牢记着他与buford的约定,买了捕虾船,实现朋友的梦想,并资助他的家人。

而丹则是阿甘心里的英雄,一直都是,他那么坚定的这么认为,这样强大的信念终于让丹也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丹说他没对阿甘道过谢,其实他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报答。阿甘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一切都在他看来都是很自然的,是他应该做的。是我们太过复杂,总觉得他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阿甘的世界里,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小事。

阿甘爱他的姑娘。

jenny是不幸的,她的生活一直很凄惨,四处漂泊,没有温暖。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见了阿甘,也遇见了这世上最好的爱情。也许jenny不会想到,她的一句话换来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换来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她的一生充满凄苦,但是最后,她终于永远地沉睡在了唯一带给她温暖的树下。

jenny是阿甘的唯一,因这唯一而永恒。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甘在jenny的墓前说“你要什么就叫我,我不会走得太远”,的确,在阿甘的心里,jenny永远都活着。他爱她,所以不在乎她爱不爱他。他的一生永远都会记得校车上那个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她对他笑,她跟他一起看星星,她让他一直跑别回头……虽然jenny并没有一直陪伴着他,但是阿甘的生活里一直都有jenny留下的痕迹。

所以,其实所有死去的人都没有消失,阿甘的身上有着所有人的记忆,只要他活着,他们就在。

阿甘爱他的孩子。

他送他的孩子上校车,像小时候妈妈送自己上校车一样。一切都和多年前一样,只是这一次,车上不会再有一个jenny那样的小天使。

在阿甘的眼里,他的妈妈、他的朋友、他的姑娘、他的孩子……都是天使,其实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天使。

电影里没有人对阿甘说过谢谢,但是我相信,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会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阿甘。

我们终于知道,这世界上最好的爱是什么样子。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 篇2

我更偏向喜欢他的傻,因为傻,他有用理会社会的复杂和多疑,75分智商的大脑反而使他少了许多无谓的杂乱想法,让他单纯而快乐!因为傻,他能一直听珍妮的阿甘,快跑的话,一直跑,跑到谁也追不上,跑进的橄榄球队,跑进了大学,超越了战场上的生命线;因为傻,他能一直听妈妈的话,妈妈说,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想做就做,别人的嘲笑、讽刺全都不会成为他心里的负担,精神的压力;因为傻,他一生只有一个珍爱,那就是珍妮,除了她,他心如止水;因为傻,为了战友巴布的一句回家乡捕虾的遗言,用所有的钱买船做船长,自己捕虾,全力以赴倾囊而出而不懂存一己私心,貌似傻的离谱,却掳获了所有人的心。本是致命缺陷的傻,却让他拥有了富足美满的人生!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母亲也多次对我说:我和你爸虽然没能来,咱家条件也不好,但咱要老实做人,不做亏良心的事。我知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一个美丽的梦想而来的。实现它,是你唯一的使命。丢了这个梦,在花花红尘中乱了眼,迷失了自己,就掐断了生命的旅程,走向不归路!

因为傻,能不去和同事勾心斗角,劳心伤神,伤人伤已。因为傻,能心无旁婺,一心完成自已的要做的事,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到最好,最终花开彼岸天。因为傻,能坚持自己,在诱惑面前保持平常心,利欲的深渊不会在我的脚下!因为傻,我相信,我也能成为又一个阿甘。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 篇3

在荧幕中第一次看到阿甘,总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气,说起话来也是痴痴呆呆的,因而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忽视。可是人生并没有放弃他,赐给了他一双天生的“飞毛腿”,并且在珍妮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智商并不高的阿甘,从平凡的人生走向人生的颠峰。其中经历着各种困难,凭着自己的勇敢、努力拼搏、不放弃赢得了最终的成功。试想一下,当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各项业务没有完成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去面对的,是坚强还是放弃?从阿甘的身上告诉了我们,一定要坚强、不放弃,努力战胜困难,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我妈妈告诉我”,可见,阿甘的成功得益于他有一个强大的母亲。“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一点也没有”。“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阿甘的一生可以说有太多的巧合,但那仅仅是巧合吗?是他用诚实、守信、认真、勇敢换来的,他得到的东西让太多的人羡慕和嫉妒,但他失去了多少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呢?

他唯一的好友在战斗中不幸身亡,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阿甘竟然真的去买了一艘渔船,就像好友生前说的那样,要捕好多好多的虾,就在别人看来是不能做到的事,阿甘凭着自己的执着做到了,还因此赚了大钱,办起了企业。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他把这个企业叫做吉布.甘企业,可是阿甘却并不想享受这么多的财富,他把企业的一半股份给了好友的母亲,自己去做了一份除草的工作。

阿甘就是这么一个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人,虽然好友、亲人、女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带着小阿甘坚强地活着,在常人看来,阿甘真的很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阿甘有自己的坚持,他不断地跑步。不为任何理由。他说:"人要往前看,千万不要被过去拖累。我想我跑步就是这个意义”和过去告别,不停留在原处。也许这世界上太多人随波逐流,很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阿甘坚持自己的坚持,于是他成了“神”。

阿甘很简单,却做出了许多成功让人感动的事迹。阿甘证明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靠智商而决定。阿甘妈妈让我知道,爱是不分智商;珍妮让我明白再怎么追逐也不要迷失自己;巴布让我知道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中尉让我明白要如何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阿甘是幸福的,拥有好的生活与创造了不同的生活价值,然而又是不幸的,他爱的人都一个个的离开他而去。巴布走了,妈妈走了,珍妮走了……剩下的就是他与他的聪明小孩在夕阳西下湖里静静的钓鱼,温馨的两父子一致的小歪头背影,让人内心莫名的伤感。从阿甘身上感受的实在太多了,然而我却词穷的不只如何去诠释阿甘带给我的震撼与那份感动,那份激励。(方挺)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 篇4

记得还是9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看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当时这部电影刚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汉克斯,震惊、感动于他的演技和角色,我后来又看了他主演的《费城的故事》和《西雅图不眠之夜》。

今天醒来,打开HBO,恰好在重播《阿甘正传》,忍不住想重温往日的激动,干脆赖在床上不起床了。剧情如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战争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 篇5

一直都很想看看《阿甘正传》,因为据说它能鼓舞人心,给予观众奋斗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所以这学期我看了《阿甘正传》。阿甘生下来智商只有75,但他的母亲为了他以后的生活,于是想办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

如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总有坏孩子欺负人,阿甘也是常常受欺负,这时一辈子他喜欢的珍妮告诉他,跑。于是,他跑了起来,甩掉了追赶他的人,越跑越快,跑进了大学,跑成了橄榄明星,民族英雄,国会勋章获得者,乒乓球明星,百万富翁。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甘在珍妮突然离开他的时候,突然开始奔跑起来,整整用了三年他只是不停地跑着,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跑,他只是想跑,只是觉得这样不停地跑着可以让自己放松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就象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须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要计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阿甘只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生活着,而珍妮她有着雄心勃勃的青春,但却迷失在沉沦的精神世界里,幸福对她而言来得太晚,也太短暂了。为了她自己的梦想——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珍妮穿大学校服为《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成了酒吧歌手。

再后来,她迷上了迷幻药,漫无目的地在各州流浪,结交各色的陌生人,尽管她打扮得越来越艳丽,但对生活却越来越绝望。最后,患上不治之症的'她终于决定和阿甘以及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导演无非在通过阿甘和珍妮的命运的对比,通过丹中尉命运的变化告诉观众一个哲理: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要靠自己的奋斗来创造命运,即便我们有各种缺陷,承受着各种不幸和灾难,但是只要能坚定一种信念,就能创造出奇迹。相信观众随着阿甘、珍妮和丹中尉各自的命运的起伏能够体会出其中的哲理!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 篇6

看完整部片子下来,感触很多。阿甘也和我们一样,是个在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我们总喜欢说如果自己能有一技之长,一定不是现在的生活。和阿甘比起来,他又有什么一技之长呢,没有,他有的只是坚持了某一种信念,并不怎么高远,但却去努力兑现,不求回报,只是认真做好。

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他人的成功,觉得自己之所以过着平淡的生活是怀才不遇,是没有天份,是觉得生活已经这样了等等。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改变。认真做好当下的事,包括好好工作好好享受生活的快乐,认真对待每一分每一秒。想起前几天在网上遇到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大家突然都谈到了将来,而我们对将来的看法都表示觉得非常迷惘,觉得将来是飘乎的,总是在感叹什么时候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部阿甘正传改变了我的看法,如果我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对将来的看法就不那么悲观了,我所从事的是服务行业,服务固然是这个行业的基石,每天面对来来往往不同的客户,我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询问客户需要办理什么业务。难道就动动嘴就没事了吗,故事中的阿甘在当兵的时候,只知道服从命令,从内心出发,做好上级传达的每个命令,从不觉得累,以致于成了一个最优秀的士兵。对呀,从内心出发,努力完成好上级交代下来的每个任务,例如各项数据业务,现在都有硬性指标,那么就要想办法去完成它,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从内心出发,做好我们的服务礼仪,服务围着任务转,从服务上让客户满意了才能让客户很满意地享受我们的业务;从内心出发,真诚的去帮助每位我能帮助的客户,不求回报,认真做好。

在工作中我要像阿甘这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兑现,不求回报,认真做好。我想当我认真的做好这些事情时,我的个人价值会增值,也许不是今天,明天,但总会有那么一天。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9篇


生活再忙,也不能忘了读书,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我们可以将心里的想法用文字写成读后感加以记录,是不是把握不准写作品读后感的要点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为你呈上“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1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甘地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2

今天,我偶然看到了一则故事,虽很平淡无奇,隐没在深深的文学之海中,但就是它,让我内心泛起一波又一波剧烈的浪。

这是发生在印度圣雄甘地的一个小故事。他生前一次外出乘火车时因走的慢了点,被车门夹掉了一只鞋子。火车马上启动了,甘地想都没想就用最快的速度又脱了另一只鞋子,并也扔出了车门。旁边的一些人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扔出窗外。甘地毫不犹豫地答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现在拾起它的穷人就有一双完整的鞋了。这是多么善良的精神啊,甘地在鞋已经丢掉一只的情况下,竟没为自己着想,而是在想穷人拾到鞋时的情景。这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发自肺腑的善良。

善良,不一定是人人都有,也不可能人人都具备。善良,一种神秘的情感地,在你暴躁时,它就离你远去,当你有一颗同情人,帮助人的心时,它便娓娓而来。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善良呢,又有多少人能呵护、保护、爱护善良呢?我们作文不得而知。但,善良是心灵美好的源泉;善良是别人在你困难时伸出的一只援助的手;善良是没有一丝保留却奉献他人的精神。善良,这么简单,你能做矣!

在生活中,人人都说自己有多么多么善良,多么多么无私,可他们敢问问自己的良心,到底有真正做到善良吗?当然在社会上,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打着善良的旗帜,却实行着善良的举动。xx年8月2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新州区三店街道岗村党支部书记黄福州好心收留了一位在街头流浪的聋哑婆婆,一养就是xx,他不仅管聋哑婆婆吃、住,甚至婆婆的衣物生活用品也由他购买,每逢过年过节时,黄福州一家总是给婆婆添置好看的衣服。这是何等的善良啊,对一个又聋又哑的婆婆,许多人都嗤之以鼻,但这位黄书记却一养就是xx,这才叫善良。

善良是一种高度,那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在他们脚下,追求富贵或虚荣的人永远够不到这个高度。为善最乐,让我们为善良行动起来吧!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3

如果你一想到甘地,第一个反应是“非暴力不合作”、“印度国父”、“圣雄”、“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之类标签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对甘地的了解还远远停留在表面。甘地用这本自传,描述了从1869年出生一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所有他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甘地对往事的描述极为细致,有的地方甚至略显啰嗦,从中也可以管窥作者的性格和为人。

甘地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立体的人物。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却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而两次参战。他受过西方教育,却笃信水土疗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洪流之中,却在印度提倡“土布运动”,摒弃机器之功。他对学校教育并没有多大信心,除了大儿子之外,几个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

甘地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崇尚素食、禁欲,反对贱民制度,但是这些品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在这部自传中,甘地毫无保留地回忆了自己做过的错事。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朋友的怂恿之下,甘地也曾经尝试过吃肉,但是吃肉之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在书中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过得非常不好,做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噩梦。每次我差不多快睡着的时候,都觉得好像有一只山羊在我的胃里面咩咩叫,总是满怀愧疚地惊醒。”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甘地是在十三岁时结的婚。因为当时年纪尚幼,他成了一个善妒的丈夫,甚至要求妻子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在结婚前后,甘地迷上了抽烟时吞云吐雾的感觉,因为没钱买烟,还曾经去捡长辈扔掉的烟屁股,后来还发展到去偷仆人的铜币买烟。因为无法忍受事事都要获得长辈许可,他甚至尝试过自杀。一般人总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认为有损颜面,尤其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甘地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原原本本,毫无遮掩,其人格之伟大,从中可见一斑。

甘地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他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希望给其他探寻真理的人以前进的动力。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4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5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6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高梦想。

从纵欲到禁欲,从南非到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是是非非,一次次旅行说教,几番入狱在狱中度过的两千多个日夜,多少次,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并充满传奇,经历了成功与辉煌,最终惨烈结局却并不是真的败了;他的一生直到结束,拥抱过最诚挚疯狂的爱戴与追逐,严抗过最尖酸冰冷的反抗与冷漠,这样一个富有人性为同胞战斗的人,是上帝赐给印度的礼物,也是赐给全人类的礼物。

看过许多自传,甘地尤其令人震撼。也许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真理最纯粹的东西,也极易在极端中产生狂热分子。被人过分追逐就极易过分排斥,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爱的背面就是恨。

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模样并不惹人喜爱的人,在人群中立着,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如洪水般会冲毁一座大厦。而甘地就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这些声音一度为了他变成了同一种声音。一个人,竟然能创造如神一样的传奇。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他很了不起。不是一次热血冲头,而是终身将自己置身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愿世界和平,人人自由。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7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8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实际阅读时间只需要14个小时,跨度却很长,大概八月就开始在读,这周总算把剩下的几个章节读完,却已经忘记了为什么想要读这本书。

几次三番的读不下去,读着读着就停下来——一个能够被称为“圣雄”的人物的自传,并不存在这本书写的好或者坏,我只将自己当成一个听众,带着自己的“偏见”,去听另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讲述,在这个过程中,会观察到自己复杂的情绪,每次停下来都需要处理我自己的阻抗。

学过初/高中历史,都会知道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被尊称为“圣雄甘地”,发起群众性的抵制英国纺织品的“手纺土布运动”,发起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寻求印度自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历史学习能让我回忆起的全部内容了。

这本书的副书名叫“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本书里,甘地回忆了从他出生开始(1869年)到1921年他和国大党紧密合作开始的这个时间段内,他觉得需要讲述的事情——包括他的出生、家庭、婚姻、求学、宗教信仰、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

他描写的非常细致,他的絮叨和啰嗦有时候会让我走神,那些细枝末节也并不能够记住。甘地在自述中说,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自传,他想要分享的,是他精神世界的探索,而读者可以将其当成一个探索的示例。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情绪确实非常复杂。在历史书上,甘地只是一个单薄的英雄形象,但是在这本书里就丰富和立体了很多。一方面,他有很多让我确实会觉得赞叹甚至是敬佩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有让我觉得非常不适的地方,这可能来自于两种不同的认知的冲突,或者单纯的就是我自己的“偏见”。

有时候划线写下一句评价,好像那个作者就在面前,想要与他对话,有时候想放下书,不要听他说这些话。喜欢和不喜欢都是非常私人的,这些感觉也是自己隐藏的情感的投射,这个过程很有趣。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9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1500字


提到励志电影,应该会有很多网友都想到这部《阿甘正传》,影片虽然至今年代久远,但仍被网友们认为是经典作品,片中主要讲述了先天智力低下的阿甘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很多领域创造奇迹的故事。小编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上周重温经典《阿甘正传》,这部影片1994年上映,于1995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等6项大奖。是近些年经久不衰的励志电影代表作。阿甘的人生经历也常常被人拿来议论。

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是在大学英语课堂,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感受是:这傻子运气真好。现在想来,阿甘只是作者为了表达美国人的品质所塑造出来的一个虚拟人物。为了增加可读性,人物经历当然是越丰富,越积极越好。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来讲,阿甘的成就也从侧面反应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不信,你把阿甘放在中国试试。

()

从小别人就会叫他傻子,父母虽然心疼爱护也会觉得孩子智力低下,不会去过多的要求他,中学毕业就赶紧托人找份体力活,紧接着就是重金买个媳妇儿,生个孙子。至于孙子的智商有没有问题,他们可不管,他们只在乎有没有儿子延续香火。

言归正传,来讲讲影片中四大人物的所隐含的意义以及对我们而言有何意义。

影片中阿甘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是看过电影的都知道,这些成绩并不是阿甘想要的,很大程度是误打误撞得来的。那阿甘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要珍妮和他在一起。这是阿甘少年时就有的梦想。同时说明爱是人的本能,即使智力低下也有爱的能力。。影片中塔和珍妮分分合合,最终走到了一起。我只能用一句话表达这份感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珍妮在影片中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导致她堕落的元凶毫无疑问是她的原生家庭。没有母亲,受父亲毒打是家常便饭。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珍妮,渴望温暖,敏感,自尊心爆棚。不希望别人的同情,关心,帮助。一直在追求温暖的她,却因一次次失败而更加狼狈不堪。阿甘之于她,是一种无形的刺痛,即使阿甘对她是言听计从,也无法消除她自己的心里魔障。影片的最后,珍妮自愿放弃流浪,找了一份普通稳定的工作,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阿甘的到来。面对一个新生命,珍妮定是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回想反思了许多,才最终明白:无论自己的人生有多么不堪,只要自己做出些许改变,这个新生命或许会有更圆满幸福的人生。那自己作为她的母亲,没有理由不去改变。影片结尾处生命垂危的珍妮把小阿甘交到了阿甘手上。就这一点来说,珍妮活的很明白。她成全了一个新生命,救赎了自己,给阿甘留下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对于她的改变,我只能说这是生命的力量。

阿甘被征兵到越南打仗,遇到了丹中尉。影片中对丹家族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他的太爷,爷爷,爸爸都是骁勇善战,并战死沙场。看到这个介绍,我们预判丹应该是要死在战场上的,若不如此,百年以后是无颜去见列祖列宗的。但是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越南战场上,丹中尉率领的部队遭遇不测,几乎全军覆没。此时阿甘凭一己之力救下了几个战友,包括丹。经过一番治疗,虽然失去了双腿,却保住了性命。丹对此没有半点喜悦,全是怨恨,恨自己没能战死沙场,恨阿甘救了自己,恨自己成了没有腿的废物。昔日荣誉加身,而今流落街头,命运对丹毫不客气。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阿甘这样不离不弃的战友,一直鼓励帮助他。最终他出现在了码头,和阿甘开始了捕虾生涯。意外收获了不菲的财富,慢慢的在经商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无论他有没有收获这笔财富,当他出现在码头的时候,就已经脱胎换骨了。以前他忙着抱怨,现在他忙着生活。

巴布是阿甘最投缘的战友,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了解所有和虾有关的事情。他的梦想是买一艘船,出海捕虾,发家致富,继续捕虾。战地生活是极为艰苦的,巴布本身也反对战争。他之所以能对战地生活举重若轻,很大程度是源于他的梦想。无论生活多苦多累,想到未来自己站在船头捕虾的情景,再苦再累的日子似乎也有了甜味儿。忙于生计的我们又何尝不苦,不放在心里给梦想留个位置。管它能不能实现,用它抚慰又累又倦的身体和心灵总是够了。

以上是我对四大人物的理解。

观后感《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