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兰亭》观后感3篇。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兰亭》观后感3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兰亭》观后感

教室外,冬日里的阳光照在走廊上,显得无比温暖。教室内,传来一阵阵打斗的声音。别误会,我们这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观看一部抗日电影——《兰亭》。

《兰亭》是在绍兴用方言拍摄成的。主人公是忠厚的林耕,他把弟弟林田从坏人手中救出后与方先生一同前往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蝴蝶湾,并娶了漂亮的日本女子秀代为妻。随着时间的流逝,中日战争越打越激烈,许许多多无辜的中国人倒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中。借一次机会,林耕还眼睁睁地看着方先生和阿姿被残忍地绞刑处死。这是他终于真正的醒悟了,与其他中国人投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影片最后,林耕和日本秀代的头颅被凄惨地悬挂在墙头上,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将一把撑起的红伞挂在他们头顶,为他们遮风挡雨。

观看完电影后,我思潮起伏,再一次感受到日本人的凶狠和残忍。他们难道不喜欢和平吗?一个个无辜的人倒在眼前,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痛快和快乐的事吗?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当然希望和平。没有炮弹,没有血腥,这才是让人舒坦的事啊!就像影片中秀代对他的父亲说:“你是人类的耻辱!”是的,日本人的行为可恨,就因为这样,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更要努力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电影《兰亭》激励我们向前进,朝和平出发!!

朱晓

篇二:《兰亭》观后感

——钟瑞雯

兰亭是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绍兴,它以王羲之而闻名遐迩。然而兰亭在抗日战争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主人公林耕是一名质朴的人。在一次偶遇中他喜欢上了日本女孩秀代,他们决定在蝴蝶湾隐居。一天,林耕的弟弟林田兴高采烈的回到蝴蝶湾,却看见秀代成了林耕的妻子并且还怀了林耕的孩子。林田十分气愤于是就走出蝴蝶湾。在他们隐居的同时,绍兴城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人侵略了绍兴城,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在儿时帮助林耕的方先生带着自己的妻子阿姿参加到了抗日战争中,他们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林耕。因为秀代的孩子还没出世就夭折了,所以对方先生的女儿百般疼爱。最后方先生和阿姿在日本人的毒害下不幸牺牲了。林耕在这件事情的刺激下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最后秀代发现毒害这些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心中十分绝望。她想劝自己的父亲去不料父亲有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林耕和秀代这对亡命鸳鸯的头颅在城墙上相伴……

这个故事送给我们的革命先辈,致敬!

篇三:《兰亭》观后感

————何周琪

星期三,我们观看了在绍兴拍摄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兰亭》。

《兰亭》这一部电影,是用绍兴方言拍摄的,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的残暴,而且,日本鬼子在绍兴干了这一种事情,激起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愤怒。电影中的男主角林耕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有一个弟弟名字叫做林田,我觉得林耕的弟弟林田很有爱国精神,反对小鬼子对整个中国的侵犯,并积极参加一些抗击小鬼子的活动,和日本鬼子没有一点交往。

现在,我们处在和平时期,在我的感觉中觉得爱国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要努力学习、认真学习,长大以后为建设美丽祖国而付出,使祖国经济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先进。

不过我想提出一点:别人好的东西也是要学习的,这样才能使祖国变得强大起来,一天比一天更好,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革命先烈的希望呀!这就是我眼中的爱国。

这部电影非常好看,激励我们应该弘扬爱国精神,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奋斗。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电影《兰亭》观后感


电影《兰亭》观后感一

冯灿

1931年至1941年的绍兴小城由于鸦片的侵入,林耕亲眼目睹了社会与人性的沉沦。在救出被卖的弟弟林田之后,他与方先生一行迁往蝴蝶湾。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中,林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并娶了日本女子秀代为妻。

随着中日的战争,置身世外的林耕终于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亲眼看着弟弟为了抗战牺牲,看着方先生和阿姿被日本人残忍地处死,他终于从事不关己的麻木中觉醒,愤怒地将挑衅的日寇杀死,投身抗日的洪流之中。故事最终,林耕与日本妻子秀代的人头被日军割下来悬挂在墙头,但被他救下来的战士们却从泥沼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像那把撑起的红纸伞一样愈加鲜明。相比某些抗战神剧中无往不利的英雄人物,林耕的意义就在于对人性的真实解读,他曾为了小家甘心做一只将头埋在沙子中的鸵鸟,也曾在日本妻子与民族大义之间矛盾挣扎,但他心中永远有一团熊熊燃烧的民族之火,在民族危亡之际奋然崛起!从这一角度而言,《兰亭》为观众展示的正是一个民族的真正觉醒,正是一个民族抗战的真实历史,因为真实,所以更加发人深省。

我们需要铭记的正是心中的桃源,以及那种为民族奋不顾身的斗志。正如肖风所言:“敢战,才会有和平,而敢战的根本还是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所以自强才是根本。”

电影《兰亭》观后感二

宋琛妍

星期三下午,我们全校看了一部在绍兴拍摄完成的电影——《兰亭》。

《兰亭》,这部电影让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的野蛮、粗暴、狠毒。而且,日本鬼子在绍兴的所作所为激起我们这些绍兴人一次又一次的愤怒。电影中男主角是一个热血青年,但一不小心爱上了日本鬼子的女儿,她叫秀代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但因为残疾使她心中有了阴影,男主角有弟弟他叫林田,林田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反对小鬼子侵占中国,积极参加抗日队伍,对于哥哥和秀代的事情一直坚决反对,并且为了这个,他和哥哥断决亲情!

现在是和平时期,但在我看来,爱国最重要的是这几点:努力并虚心学习,长大以后为建设美丽的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得灿烂!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励志,这部电影又再一次激起我们的爱国精神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志气!

兰亭观后感450字


篇一:兰亭观后感450字

-----杜祎青

兰亭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他因有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而闻名。近几年来兰亭里假期间就是满满的人群。我也去观赏过兰亭那里可真是一个风景美丽,环境优美的地方。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兰亭》,这是一部用绍兴方言来拍摄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小农民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里面的主人公林耕是一个善良朴实的老百姓,在无意间娶了日本人秀代为妻。虽然她是日本人但是他没有仇恨。在某一天林耕的弟弟林田回到了蝴蝶湾他看到了秀黛十分不高兴,因为他是日本人。最终他弟弟选择了离开。之后因日本鬼子侵略了中国方大哥和他的妻子被挂在了街头,方大哥被挖了双眼身上都是血,他的妻子被砍了四肢,简直让人不忍直视,小日本还让我们中国人举着日本的旗。真是可恶

在街头林庚目睹了这一幕,让他的心上有了一条深深的伤痕。

最终小日本冲进了蝴蝶湾,抓走了秀代,用枪打死了林根。最终将他们两的头颅挂在了城墙上。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用自己的伞为他们遮风挡雨。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仇恨,林根和妻子就能好好的生活了。

这部电影激发起了中国人心中的仇恨,日本人你们居然会六亲不人,你们实在是太坏了。

篇二:兰亭观后感

薛辛夷

星期四下午,学校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兰亭》。

我们怀着激动和兴奋,因为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过电影了,我们也并不知道这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当开始看得时候,吵闹的声音立刻安静了下来。

这个故事讲得是:当时的中国十分的软弱,被日本人给控制了,林耕和林田是兄弟,他们遇到了方大哥,方大哥带着他们兄弟俩去妻子那里,渐渐地方大哥的妻子阿姿有了孩子,要走了,家里只剩下林耕和林田,林田去外面求学,家里只剩下林耕。林耕开张了名叫“蝴蝶湾”的饭店,并认识了一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有女儿名叫秀代,日本人看林耕挺老实的,就想吧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林耕看见秀代就十分喜欢她便答应了,林耕知道秀代在一家馄饨店,自己吃了一碗又想吃一碗,旁边的朋友知道了他看上了秀代,和他一起去了馄饨店,和秀代订了一碗馄饨,林耕把帐给付了,秀代知道他喜欢自己,便生气的走了。日本人把林耕请到他家,让秀代嫁给他,秀代不愿意嫁,林耕只好走了,百姓十分讨厌日本人,手拿钢叉和木棍要杀了他们,日本人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活命,就把她送下了楼,并让她逃,秀代有点残疾,一脚一脚地逃走了,敌机来了,一个一个地炸弹打了下来,秀代赶紧趴到草丛里,正好一个一个的炸弹在她旁边,她被炸得七八乱,于是来找林耕,林耕在外头建了一个小茅屋,与秀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秀代有了孩子,但是生不出来,最终孩子死了。日本人又来了,把方大哥和阿姿吊在了城门口,林耕收养了他们的小孩,名叫兰儿,秀代的父亲来了,为了使别人不受到伤害,林耕通风报信,被秀代的父亲用枪打死了,之后秀代也死了,他们的头被挂在了城门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报仇,不要当日本人的走狗,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兰亭》观后感600字


篇一:《兰亭》观后感

--何奕霖

《兰亭》这是一部容入浓厚的地方色彩,用纯真的绍兴方言拍成的影片。讲述了日本人入侵绍兴小城,引发了一次次的战争。

片中林耕和林田是兄弟,林田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反对小鬼子对家乡的凌辱;所以他常常积极地参加一些抗日活动。而林耕从“小码头”一行迁往“蝴蝶湾”,在世外桃源中娶了受伤的日本女秀代为妻。日本人的略夺残杀不断,林耕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看着自己的弟弟在抗日行动中牺牲;看着方先生和阿姿被日本人残忍地割去四肢、挖去双眼,并且在全城的老百姓面前,毫无顾忌地处死”,林耕从麻木中觉醒了过来,愤怒地将日寇杀死,可最终势单力薄的林耕与妻子秀代的人头被日军割下来悬挂在墙头,但被他们夫妇俩救下来的战士们却从淤泥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像那把撑起的红纸伞一样愈加鲜明。

在这部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电影中,日本人没人性的残酷撕杀行为让我发出内心的逛吼:“你们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魔鬼,难道你们不是父母所生,没有兄妹吗?我们同胞死在你们的枪林弹雨之下,能换得你们的荣耀吗?我们中国人是杀不完,斩不绝的,中国人不会这么容易被打败的,我们会有千千万万的同胞齐心将你们赶出中国。”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曾被日寇侵略横夺、流血成河的斑斑足迹,因有更多的爱国者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革命战争,奋力反抗的浴血撕杀,才把日寇赶出了我们的领土。拥有现在这份安定、繁荣、昌盛的生活是用无数烈士的生命、老前辈的搏杀反抗遗留下来的。作为21世纪的我们,能生活在不愁吃、穿、住的环境里,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虽然不再需要用身躯来流血撕杀热爱祖国,但是我们却可以用知识行动来建造我们的祖国,让我们世代传承这历史记录,为祖国的美丽江山更加富强力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篇二:兰亭观后感

——王佳颖

在这个星期四下午,老师组织我们看电影,看的不是动画,科幻片,而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片。

《兰亭》是一部发生在绍兴兰亭曾经日寇来侵占中国时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男的林耕于一个日本女孩的故事。这个女孩的脚有一只已经瘸了,当以日本打仗时,林耕在当时去了一个商人井上田先生的女儿秀代为妻。在劳动者们一手创造出蝴蝶湾定居了下来,但当林耕的弟弟林田回来时发现自己的哥哥与日本女人在一起生活,十分气不过,还与哥哥吵了起来,以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离去了,留给哥哥的是一盒骨灰。

在一个春天在次进攻绍兴,者如世外桃源般的蝴蝶湾破灭。林耕还见到之前结识的方君平先生和他的妻子阿姿,双腿双臂被砍下,又被挖双眼,最后被绳子吊死。林耕实在悲痛,之后收养了他们的女儿。之后又出去打仗,可事实并非一帆风顺。最后,林耕与他的弟兄也死了,那个井上田君还把自己的女儿秀代,也枪毙死了。

这个故事全篇下来几乎都有绍兴方言来进行对话,事情也很真实。也很让人感动。最后的结尾让我记忆深刻:林耕的头和他的妻子秀带的头被砍了下来挂在城街杆子上立众。那位曾经帮助过他们的老奶奶看着这倾盆而下的大雨,实在怜惜。把红伞插在杆子中间,是他们的头能保存得好一些。虽然他们已死,但他们的故事也一定会传成佳话。

故事就在我们绍兴,就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这也让我们更加记住这片江山曾以无数英雄折腰,这也对我们这个历史的叹息。

观看抗战电影兰亭观后感


看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推荐]兰亭观后感800字精选8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的观看让自己有诸多领悟。观后感,顾名思义是先“观”后“感”的产物,观后感是我们将自己观看作品之后的感受写成的范文。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兰亭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兰亭观后感【篇1】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述。前句不写水美山肥、青山叠翠,也不写绿水白浪、彩石丽鱼,而是避开一切具体的色彩,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

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岭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搞笑,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后句写天气与风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与亲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

这种以少胜多、以虚当实、以简驭繁的写法,除了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带给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这也是作者写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当属一种本能的体现,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人生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抛开一切的事务,无论多大的情怀,应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

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欢乐及其欢乐过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此等情怀,绝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我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所以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我,漠视生命的态度,并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

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之后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就应说已经被“感”所代替,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兰亭观后感【篇2】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指尖在泛着历史气息的书页上轻抚,身心在经典韶韵中升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其精华所在,灵魂所托,它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它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王羲之在文章中写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认为,死和生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

由生想到死,感叹人生无常,但又不是消极的心态。“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文章中还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的广泛影响,多数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钦佩和欣赏的,是生命最美的乐章。

王羲之如此独特的见解,我们虽不能及,但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们也是幸福的。昨日已经走过,明天还远在天边,唯有今天正在进行……生命若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过、拼搏过、珍惜过,那也必将无怨无悔!

兰亭观后感【篇3】

兰亭是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绍兴,它以王羲之而闻名遐迩。然而兰亭在抗日战争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主人公林耕是一名质朴的人。在一次偶遇中他喜欢上了日本女孩秀代,他们决定在蝴蝶湾隐居。一天,林耕的弟弟林田兴高采烈的回到蝴蝶湾,却看见秀代成了林耕的妻子并且还怀了林耕的孩子。林田十分气愤于是就走出蝴蝶湾。在他们隐居的同时,绍兴城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人侵略了绍兴城,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在儿时帮助林耕的方先生带着自己的妻子阿姿参加到了抗日战争中,他们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林耕。因为秀代的孩子还没出世就夭折了,所以对方先生的女儿百般疼爱。最后方先生和阿姿在日本人的毒害下不幸牺牲了。林耕在这件事情的刺激下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最后秀代发现毒害这些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心中十分绝望。她想劝自己的父亲去不料父亲有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林耕和秀代这对亡命鸳鸯的头颅在城墙上相伴……

这个故事送给我们的革命先辈,致敬!

兰亭观后感【篇4】

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曾经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曾经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曾经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应该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观后感【篇5】

同时,肖风导演一向善于使用非职业演员,此番《兰亭》也不例外,但在选择这些非职业演员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跨地域交流的愈发频繁,能准确使用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肖风导演不得不大海捞针,仔细爬梳。

作为曾执导过现代农村三部曲等片的第五代导演,肖风的作品一向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兰亭》把故事空间放到了江南水乡,自然也更有氤氲缱绻的水墨画气质,这一点在片中也多有反映。对于中国的地域文化,一般人会认为北方人多豪放大气,南方人往往细腻婉约,以至于在涉及抗日题材电影时,最常表现的还是北方儿女的爱国豪情。

不过如果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爱国不分南北,譬如绍兴儿女的抗战就打得可歌可泣,在《兰亭》中,我们也可看到这一点。这部电影表面画面唯美,内里却残酷现实,画面中多次出现了残肢、头颅等镜头,日本侵略军在残杀抗日志士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施行绞刑之前,还要剜去义士的双眼、砍去犯人的双腿造成人彘,等等。

《兰亭》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口味电影,更不是抗日神剧,而是带有诗情画意风格的婉约派作品,但在表现真正残酷时,却透出了历史的力道。战争题材电影当然要表达人性,不过人性也不能滥用,如果一厢情愿的想挖掘特别是侵略者的人性,也可能会沦为给侵略罪行涂脂抹粉的作品。

《兰亭》在诗意的背后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在残酷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批判性思考法西斯战争就是一架巨大的绞肉机,它所碾碎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灵魂,所以,曾经温和的日本商人会变成一个邪恶的法西斯兽兵,甚至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

《兰亭》有着肖风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在面对沉痛的民族历史时,应该有的残酷并没有被牺牲掉,《兰亭》显然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画面残酷尺度极大的电影,希望它不是终点。

兰亭观后感【篇6】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兰亭观后感【篇7】

今天是星期三,以往下午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出去活动。但这个星期三不行。我们全校都呆在教室里——看电影《兰亭》。

《兰亭》是一部绍兴话和普通话,两者皆用的。本片的主角名叫林耕,林耕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好烟的烟鬼爸。那一年林耕的爸爸因为毒瘾发作,竟把自己的小儿子,也就是林耕的弟弟林田卖了,以换取金钱。林耕从此离开父亲踏上了寻找弟弟林田的道路。途中他遇到了方先生。方先生是一个教书的,他帮助林耕找到了林田,并伙同他们找到了方先生的情人阿资。

后来,林耕成为了绍兴比较有名的一个人。然后娶了一个日本的女人秀代可当弟弟学成归来之时,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强烈反对。但渐渐地弟弟林田觉得嫂子也不错。所以误会在一天天消除。战乱时期秀代产下一名死婴。他很自责,要不因为自己是日本人,就不会让孩子死了。

我觉得秀代其实不用你那么自责,毕竟她也不是故意的,人的生命都是无法预料的。

这时下课铃响了,要放学了,我要背书包走了。

虽然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影,但有条件的话我一听要把这部电影看完。

兰亭观后感【篇8】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痛字引出作者无限的悲哀。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最后感叹出:“岂不痛哉!”

是对所谓名士的批评,是对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这种消极观念的批评。他要告诉人们: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的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王羲之在生活安逸时仍为所有人着想,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这篇文章或许没有教育人要勤学、爱国,也没有描写多少美好景色,但是,从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中,我学会了一个字“仁”。

《兰亭》观后感:诗意中的残酷


《兰亭》观后感:诗意中的残酷

第五代导演肖风在2013年推出了他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兰亭》,本片也是与编剧程晓玲女士合作,并由台湾着名导演侯孝贤监制。《兰亭》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普通中国民众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敌斗争,以及从日本老百姓角度现身说法的浓厚的反法西斯意味。

《兰亭》的故事发生在绍兴,肖风导演此前的电影就很惯常使用方言,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为了更加原汁原味的展现历史风貌,肖风导演特意选择了能娴熟使用方言的年轻演员中国南方有十里不同音的景象,所以肖风导演对方言演员的使用非常细致,绍兴话、杭州话,以及江浙其他地区的方言,都区分得十分细致。

同时,肖风导演一向善于使用非职业演员,此番《兰亭》也不例外,但在选择这些非职业演员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跨地域交流的愈发频繁,能准确使用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肖风导演不得不大海捞针,仔细爬梳。

作为曾执导过现代农村三部曲等片的第五代导演,肖风的作品一向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兰亭》把故事空间放到了江南水乡,自然也更有氤氲缱绻的水墨画气质,这一点在片中也多有反映。对于中国的地域文化,一般人会认为北方人多豪放大气,南方人往往细腻婉约,以至于在涉及抗日题材电影时,最常表现的还是北方儿女的爱国豪情。

不过如果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爱国不分南北,譬如绍兴儿女的抗战就打得可歌可泣,在《兰亭》中,我们也可看到这一点。这部电影表面画面唯美,内里却残酷现实,画面中多次出现了残肢、头颅等镜头,日本侵略军在残杀抗日志士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施行绞刑之前,还要剜去义士的双眼、砍去犯人的双腿造成人彘,等等。

《兰亭》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口味电影,更不是抗日神剧,而是带有诗情画意风格的婉约派作品,但在表现真正残酷时,却透出了历史的力道。战争题材电影当然要表达人性,不过人性也不能滥用,如果一厢情愿的想挖掘特别是侵略者的人性,也可能会沦为给侵略罪行涂脂抹粉的作品。

《兰亭》在诗意的背后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在残酷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批判性思考法西斯战争就是一架巨大的绞肉机,它所碾碎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灵魂,所以,曾经温和的日本商人会变成一个邪恶的法西斯兽兵,甚至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

《兰亭》有着肖风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在面对沉痛的民族历史时,应该有的残酷并没有被牺牲掉,《兰亭》显然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画面残酷尺度极大的电影,希望它不是终点。


有关兰亭观后感900字精选


观看优秀的电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心中常常会有许多想法。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观后感要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如何规范的撰写作品的观后感呢?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兰亭观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兰亭观后感(篇1)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兰亭观后感(篇2)

教室外,冬日里的阳光照在走廊上,显得无比温暖。教室内,传来一阵阵打斗的声音。别误会,我们这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观看一部抗日电影――《兰亭》。

《兰亭》是在绍兴用方言拍摄成的。主人公是忠厚的林耕,他把弟弟林田从坏人手中救出后与方先生一同前往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蝴蝶湾,并娶了漂亮的日本女子秀代为妻。随着时间的流逝,中日战争越打越激烈,许许多多无辜的中国人倒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中。借一次机会,林耕还眼睁睁地看着方先生和阿姿被残忍地绞刑处死。这是他终于真正的醒悟了,与其他中国人投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影片最后,林耕和日本秀代的头颅被凄惨地悬挂在墙头上,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将一把撑起的红伞挂在他们头顶,为他们遮风挡雨。

观看完电影后,我思潮起伏,再一次感受到日本人的凶狠和残忍。他们难道不喜欢和平吗?一个个无辜的人倒在眼前,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痛快和快乐的事吗?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当然希望和平。没有炮弹,没有血腥,这才是让人舒坦的事啊!就像影片中秀代对他的父亲说:“你是人类的耻辱!”是的,日本人的行为可恨,就因为这样,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更要努力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电影《兰亭》激励我们向前进,朝和平出发!!

兰亭观后感(篇3)

兰亭是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绍兴,它以王羲之而闻名遐迩。然而兰亭在抗日战争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主人公林耕是一名质朴的人。在一次偶遇中他喜欢上了日本女孩秀代,他们决定在蝴蝶湾隐居。一天,林耕的弟弟林田兴高采烈的回到蝴蝶湾,却看见秀代成了林耕的妻子并且还怀了林耕的孩子。林田十分气愤于是就走出蝴蝶湾。在他们隐居的同时,绍兴城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人侵略了绍兴城,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在儿时帮助林耕的方先生带着自己的妻子阿姿参加到了抗日战争中,他们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林耕。因为秀代的孩子还没出世就夭折了,所以对方先生的女儿百般疼爱。最后方先生和阿姿在日本人的毒害下不幸牺牲了。林耕在这件事情的刺激下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最后秀代发现毒害这些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心中十分绝望。她想劝自己的父亲去不料父亲有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林耕和秀代这对亡命鸳鸯的头颅在城墙上相伴……

这个故事送给我们的革命先辈,致敬!

兰亭观后感(篇4)

今天是星期三,以往下午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出去活动。但这个星期三不行。我们全校都呆在教室里——看电影《兰亭》。

《兰亭》是一部绍兴话和普通话,两者皆用的。本片的主角名叫林耕,林耕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好烟的烟鬼爸。那一年林耕的爸爸因为毒瘾发作,竟把自己的小儿子,也就是林耕的弟弟林田卖了,以换取金钱。林耕从此离开父亲踏上了寻找弟弟林田的道路。途中他遇到了方先生。方先生是一个教书的,他帮助林耕找到了林田,并伙同他们找到了方先生的情人阿资。

后来,林耕成为了绍兴比较有名的一个人。然后娶了一个日本的女人秀代可当弟弟学成归来之时,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强烈反对。但渐渐地弟弟林田觉得嫂子也不错。所以误会在一天天消除。战乱时期秀代产下一名死婴。他很自责,要不因为自己是日本人,就不会让孩子死了。

我觉得秀代其实不用你那么自责,毕竟她也不是故意的,人的生命都是无法预料的。

这时下课铃响了,要放学了,我要背书包走了。

虽然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影,但有条件的话我一听要把这部电影看完。

相信《《兰亭》观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