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太空授课观后感。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空授课观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一)

**年6月16号,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进步,并且在接下来,王亚平通过高科技,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活动。

我通过电视机屏幕,看着太空舱里,王亚平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线回答了全国小学生一些太空的小疑问。让我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特点,还了解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且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理解。

正当我看的入迷的时候,王亚平宣布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结束, 我举得有点遗憾,不过我知道,最喜爱太空中能进行这么久的实验,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而且,我也学到很多的知识了。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二)

大家都知道,三位可敬的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已经成功升上了太空,电视上说王亚平还要在太空给我们讲课,真是十分期待,有时候,我还会想,会不会有和我读过的太空小说里有关的内容呢?

今天,终于可以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太空授课了。昨天下午老师早早地就宣布说:明天必须好好看完,并且写出读后感。可惜我一大早地就来到妈妈办公的地方了,所以只能在电脑上观看,视频不如电视上的清晰。

我们打开了电脑,妈妈在边上看着,她说她也要学习一点。随着视频的播放,我们仿佛也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太空世界,也越发感觉到有趣了。

我们先看到了三位宇航员在向着我们挥手,都是笑眯眯的,显得很有活力,他们在太空里能做到像武林高手一样,身轻如燕般地在飞行器内飞来飞去的,他们像横着身子攀岩一般地在舱内游来游去,虽然可能做不到十分到位,也可能会有一些气体在阻拦着,但是他们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让我十分羡慕。要是我也能到太空就好了,可是还得有未来的学习,现在只能是可望不可即。

我早就知道宇航员的吃饭、睡觉和运动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看到的时候还是感到十分新鲜。他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用食品袋包着,里面有炒鸡蛋、牛肉和虾仁之类的,让人垂涎三尺。宇航员喝的饮料和水都是装在水袋里的,他们用吸管吸出来喝,王亚平在喝着一杯柠檬汁的时候还竖起了大拇指,好像味道很不错,令我挺羡慕的。

这三位宇航员做运动时也十分有趣,他们用拉力器或自行车重量器来做运动。在《快乐阅读》中有一篇文章上说宇航员只有在太空里多做运动,才能在回到地球的时候和原来的体型一样,我看到有一本书上说,宇航员在太空静止呆久了,就会身体萎缩,腿竟然像麦秆一样细,实在是太惊人了。

宇航员在太空中测体重也十分巧妙,王亚平首先是给我们演示了一下两个弹簧的情况。一个上面挂了一个比较重的物体,一个挂了一个轻一些的,在地球上应该是那个挂着重物的弹簧往下沉一些,可是在王亚平手中,在太空里,两个弹簧都没有被拉长。他们测体重的质量测量仪也十分独特。聂海胜横在这个质量测量仪上,由王亚平拉动一根固定在舱壁上的有弹力的绳子来控制,机器往外晃了一下又往舱壁撞去,当撞到舱壁的一刹那,显示器上显示出了聂海胜的体重:74千克。比我才重一些呢,看来宇航员只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能到达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太空,到达自己心目中梦想的彼岸。

王亚平又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状态下挂在小杠子上小球的运动,在地球上,之前被拿着的小球被人一下子松开,就会摇来摆去的,重心十分不稳定,可是在王亚平做实验的时候,小球却缓缓地像气体一样飘落而下,当王亚平把小球轻轻地推一下的时候,小球竟然转个不停,不像在陆地上那样很快地停下。

我们看了王亚平玩陀螺。当陀螺本来就静止不动时,把它放到舱内,陀螺很悠闲地在舱内飘来飘去,还轻轻地转动着彩色的每一边,像一个风铃、一个风车一样,实在是太好看了!把陀螺事先转好,再把它放回舱内,陀螺就会在空气中旋转起来,是不改变自身方向旋转的,而且只能看见****一种颜色。啊,宇航员的生活一点也不枯燥无聊,还能玩这些东西,我从书上看,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精彩游戏在等着他们。可是,一想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便十分羞愧。

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了一滴水,这滴水珠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快活地跳着舞,王亚平把它吸到了嘴里,滋润了一下嗓子。她把一个镜子边一样的东西放到水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时,它已经成为了一张水膜,薄薄地像特意粘住了一样贴在固定物上,水表面焕发出奇妙而又美丽的光泽,仿佛这是一面娇气的镜子,让人不忍心打碎它,又十分想在里面照一照自己的容颜,好像这层水膜能把人变漂亮一样,的确,它看起来娇柔,让人们也感觉它十分光滑。

王亚平在水膜上加水,使它变成了一个圆滑可爱的水球,在水球里面加气体,用特制的管子吹进去,还可以吹出两个小水泡一样的东西,真是日月同辉啊!王亚平把水球染成了红色的,像是美丽的夕阳一般,我看着这东西,不知不觉地竟然联想到了火星,真心希望我们中国有一天也能开发火星文明。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几个问题。

我看着看着,也看到了有一位同学列出的算式,也听到了另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除了毛细现象知道一点之外,其他的我都听不懂,我想,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梦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满中国伟大的旗帜;我希望,人造卫星和天宫一号能够更加地斗志昂扬;我憧憬,有一年人们的高科技发明能传遍全宇宙;我怀念,天地开辟时的那份纯真,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外星和不明飞行物的奥秘,我想象着,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威严而又美好的梦境。

谢谢宇航员,也同样谢谢大自然和宇宙馈赠的一切的一切。但愿,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树立起人类在宇宙的尊严,还不算晚。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三)

今天上午10点04分,伴随着一片热烈的掌声,两位物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让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会儿,我们盼望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同宇航员面对面。今天由他们为我们上一堂生动的课,他们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令我们向往。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将要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程一开始,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在天宫一号中站稳,然后两脚向上一收做出了一个打坐的动作,打他并没有摔在地上,而是稳稳的漂浮起来了,王亚平老师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飘到太空舱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个人都身轻如燕,真让人羡慕!

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小球单摆的实验、陀螺的实验、太空承重的实验,这些纷纷让人震撼、让人羡慕、让人感叹。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水球的实验王老师拿出了一个宇航员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中,轻轻拉出来一个水膜,让它来回摆动,只是飘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珠,这是,王老师将金属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个水球,她将里面的气泡抽出,挤进去两个更大的气泡,奇怪的是气泡并没有合成一个,而是整整齐齐地挨在一起,她又将气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进红色液体,立马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很快,55分钟过去了,这堂课敞开了我无限的回忆,也打开了我的梦想之门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实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我们是祖国的希望,长大以后也要向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


以下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每一部新奇的影片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全身心的观看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触。当我们高高兴兴看完电影后,就有一篇观后感等着我们去完成,我们怎么写出一篇特别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6月23日上午,结合学校“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系列活动,陈位庄小学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神奇的太空授课结束了,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的作文。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年6月16号,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进步,并且在接下来,王亚平通过高科技,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活动。

我通过电视机屏幕,看着太空舱里,王亚平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线回答了全国小学生一些太空的小疑问。让我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特点,还了解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且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理解。

正当我看的入迷的时候,王亚平宣布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结束,我举得有点遗憾,不过我知道,最喜爱太空中能进行这么久的实验,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而且,我也学到很多的知识了。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大家都知道,三位可敬的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已经成功升上了太空,电视上说王亚平还要在太空给我们讲课,真是十分期待,有时候,我还会想,会不会有和我读过的太空小说里有关的内容呢?

今天,终于可以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太空授课了。昨天下午老师早早地就宣布说:明天必须好好看完,并且写出读后感。可惜我一大早地就来到妈妈办公的地方了,所以只能在电脑上观看,视频不如电视上的清晰。

我们打开了电脑,妈妈在边上看着,她说她也要学习一点。随着视频的播放,我们仿佛也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太空世界,也越发感觉到有趣了。

我们先看到了三位宇航员在向着我们挥手,都是笑眯眯的,显得很有活力,他们在太空里能做到像武林高手一样,身轻如燕般地在飞行器内飞来飞去的,他们像横着身子攀岩一般地在舱内游来游去,虽然可能做不到十分到位,也可能会有一些气体在阻拦着,但是他们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让我十分羡慕。要是我也能到太空就好了,可是还得有未来的学习,现在只能是可望不可即。

我早就知道宇航员的吃饭、睡觉和运动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看到的时候还是感到十分新鲜。他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用食品袋包着,里面有炒鸡蛋、牛肉和虾仁之类的,让人垂涎三尺。宇航员喝的饮料和水都是装在水袋里的,他们用吸管吸出来喝,王亚平在喝着一杯柠檬汁的时候还竖起了大拇指,好像味道很不错,令我挺羡慕的。

这三位宇航员做运动时也十分有趣,他们用拉力器或自行车重量器来做运动。在《快乐阅读》中有一篇文章上说宇航员只有在太空里多做运动,才能在回到地球的时候和原来的体型一样,我看到有一本书上说,宇航员在太空静止呆久了,就会身体萎缩,腿竟然像麦秆一样细,实在是太惊人了。

宇航员在太空中测体重也十分巧妙,王亚平首先是给我们演示了一下两个弹簧的情况。一个上面挂了一个比较重的物体,一个挂了一个轻一些的,在地球上应该是那个挂着重物的弹簧往下沉一些,可是在王亚平手中,在太空里,两个弹簧都没有被拉长。他们测体重的质量测量仪也十分独特。聂海胜横在这个质量测量仪上,由王亚平拉动一根固定在舱壁上的有弹力的绳子来控制,机器往外晃了一下又往舱壁撞去,当撞到舱壁的一刹那,显示器上显示出了聂海胜的体重:74千克。比我才重一些呢,看来宇航员只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能到达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太空,到达自己心目中梦想的彼岸。

王亚平又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状态下挂在小杠子上小球的运动,在地球上,之前被拿着的小球被人一下子松开,就会摇来摆去的,重心十分不稳定,可是在王亚平做实验的时候,小球却缓缓地像气体一样飘落而下,当王亚平把小球轻轻地推一下的时候,小球竟然转个不停,不像在陆地上那样很快地停下。

我们看了王亚平玩陀螺。当陀螺本来就静止不动时,把它放到舱内,陀螺很悠闲地在舱内飘来飘去,还轻轻地转动着彩色的每一边,像一个风铃、一个风车一样,实在是太好看了!把陀螺事先转好,再把它放回舱内,陀螺就会在空气中旋转起来,是不改变自身方向旋转的,而且只能看见****一种颜色。啊,宇航员的生活一点也不枯燥无聊,还能玩这些东西,我从书上看,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精彩游戏在等着他们。可是,一想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便十分羞愧。

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了一滴水,这滴水珠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快活地跳着舞,王亚平把它吸到了嘴里,滋润了一下嗓子。她把一个镜子边一样的东西放到水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时,它已经成为了一张水膜,薄薄地像特意粘住了一样贴在固定物上,水表面焕发出奇妙而又美丽的光泽,仿佛这是一面娇气的镜子,让人不忍心打碎它,又十分想在里面照一照自己的容颜,好像这层水膜能把人变漂亮一样,的确,它看起来娇柔,让人们也感觉它十分光滑。

王亚平在水膜上加水,使它变成了一个圆滑可爱的水球,在水球里面加气体,用特制的管子吹进去,还可以吹出两个小水泡一样的东西,真是日月同辉啊!王亚平把水球染成了红色的,像是美丽的夕阳一般,我看着这东西,不知不觉地竟然联想到了火星,真心希望我们中国有一天也能开发火星文明。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几个问题。

我看着看着,也看到了有一位同学列出的算式,也听到了另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除了毛细现象知道一点之外,其他的我都听不懂,我想,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梦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满中国伟大的旗帜;我希望,人造卫星和天宫一号能够更加地斗志昂扬;我憧憬,有一年人们的高科技发明能传遍全宇宙;我怀念,天地开辟时的那份纯真,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外星和不明飞行物的奥秘,我想象着,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威严而又美好的梦境。

谢谢宇航员,也同样谢谢大自然和宇宙馈赠的一切的一切。但愿,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树立起人类在宇宙的尊严,还不算晚。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上午10点04分,伴随着一片热烈的掌声,两位物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让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会儿,我们盼望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同宇航员面对面。今天由他们为我们上一堂生动的课,他们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令我们向往。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将要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程一开始,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在天宫一号中站稳,然后两脚向上一收做出了一个打坐的动作,打他并没有摔在地上,而是稳稳的漂浮起来了,王亚平老师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飘到太空舱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个人都身轻如燕,真让人羡慕!

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小球单摆的实验、陀螺的实验、太空承重的实验,这些纷纷让人震撼、让人羡慕、让人感叹。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水球的实验王老师拿出了一个宇航员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中,轻轻拉出来一个水膜,让它来回摆动,只是飘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珠,这是,王老师将金属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个水球,她将里面的气泡抽出,挤进去两个更大的气泡,奇怪的是气泡并没有合成一个,而是整整齐齐地挨在一起,她又将气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进红色液体,立马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很快,55分钟过去了,这堂课敞开了我无限的回忆,也打开了我的梦想之门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实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我们是祖国的希望,长大以后也要向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自3名航天员于6月13日进驻天宫一号后,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陆续开展。其中,即将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受到广泛关注。

航天员太空授课引世界关注 俄罗斯计划推中学生太空课

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于今天上午10时许开始,女航天员王亚平将在距离地面约300公里的太空为青少年授课,从而成为继美国芭芭拉·摩根之后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教师。”这一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而作为世界航天大国的俄罗斯也按捺不住,计划在今年新学期推出“中学生太空课”。

俄新网18日报道称,6月11日中国“神舟-10”号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女航天员王亚平肩负着一项“特殊任务”,为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她将向学生们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物理现象,让孩子们对液体表面张力、物质的质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有形象的理解。除此之外,王亚平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交流。届时,中国媒体将全程直播此次活动。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太空授课是将航天项目与普通中国人生活相结合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以前美国航空航天局曾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孩子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美国“空间”网站报道称,太空授课的构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被里根总统提出,但是该计划在1986年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而一度中止。本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太空教师”的美国宇航员麦考利夫在这次事故中遇难,而芭芭拉正是她的替补。

2007年8月,芭芭拉在距离地面32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太空授课”,授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失重状态下的生活环境。她通过视频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并参与了和学生的互动问答环节。好奇的学生们向她询问了各种有关太空的问题。媒体称,美国航空航天局设立“太空授课”计划,是为了通过宇航员的“现身说法”,培养青少年对于科学、数学以及太空探索等多个学科的兴趣,芭芭拉的首次太空授课可谓圆满实现了这一目标。

面对美中两个大国展开的“太空授课”活动,作为航天大国的俄罗斯也坐不住了。俄罗斯之声17日的文章《来自太空的课程》称,莫斯科教育和科学部准备在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后,也推出向中学生介绍航天知识的教学计划。俄罗斯航天员将在国际空间站上为中小学生授课,课程包括生理、生物、物理和化学等。

俄专家认为,太空授课活动会重新唤起年轻人对太空的兴趣,有助于培养航天事业接班人。从国际空间站向学生展示科学试验,对提高孩子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俄教育和科学部计划今后定期举行这种太空授课活动,一周一次或更多,总之所有的课程都将被安排在新学年教学计划中。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5

今天早上,我们万分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

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

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在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为大家进行了太空授课。整个授课持续时间约为40分钟,聂海胜辅助授课,而张晓光则担任摄像师。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观看后心中感触颇深。我也一样。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 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合集7篇)


我们有时可能低估了观影对自己的影响,很多人都是从喜欢开始,然后再慢慢的去接触这部作品。看完一部作品后,写下来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就是观后感,观后感就是自己所看内容中得出来的感受,你有没有为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发愁呢?以下“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一文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1

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这一次观看这一篇视频,我有了非常大的感触。我接触到了平时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在太空中进行的科学实验。他们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太空中的生活,那些科学道理虽然复杂难解,但是确实绣人迷人的。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未来奋斗。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这样也许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到那些神秘诡异却又迷人的太空,甚至在太空中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也许我们还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始不一样的生活。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限憧憬。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奔跑吧,一定向未来努力发展奋斗,向太空进发,向祖国美好生活努力奋勇献力。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2

伟大征途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呕心沥血、艰苦卓绝的奋斗所铸成的不朽奇迹,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所铺就的“通天之路”。作为年轻干部,虽已无法“摘星揽月上九天”,却要读懂航天精神的“特别”之处,不断涵养自己的品格、素养和意志。近地轨道的200多公里,中国航天人走了近60年;伟大复兴的漫漫长路,值得我们用一生践行。

“特别能吃苦”,顽强品格锤炼钢筋铁骨。

航天员的选拔极其严苛,从众多战斗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后,依旧要经历八个大类、一百多个项目、数千个单元的魔鬼式训练才具备进入太空的资格。但唯有如此才成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应对外太空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年轻干部同样是通过层层选拔、考核,才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然而实际工作中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要认识到“苦难”是年轻干部的“炼金石”,去“娇气”,接“地气”。要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格,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练就独当一面的强大本领。在具体工作中,更是要迈开步子,不畏畏缩缩;要扛起担子,不推推搡搡;要动起脑子,不犹犹豫豫,在“自讨苦吃”中培养自己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特别能战斗”,冲锋态度激励不甘人后。

载人航天工程是目前中国航天领域技术难度和风险挑战的“天花板”,可即便如此,依旧有许许多多“特别”的航天人在“特别”的攻坚时刻挺身而出、前赴后继,才能渡过一次次危机难关,跨过一个个技术鸿沟。现如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疫情防控依旧吃紧,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中,时刻都会面临新的斗争,处处也都会成为战场。年轻干部应当将风险挑战视作自己的政治历练课,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在攻关前沿、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要有善为人先的智慧,更要有争为人先的担当,有勇有谋,冲锋在前,开拓进取。

“特别能攻关”,创新思维启迪举一反三。

中国的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我们具备后发优势,更是锚准世界一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由此才掌握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年轻干部是活力,是朝气,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的代表,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独有工作方法。“思想张力”是年轻干部的天然优势,应大胆解放,突破陈旧方式方法,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与此同时,也要戒骄戒躁,把牢“思想定力”,要畅想,不要空想;要高谈,不要空谈;要实干,不要空干。一切干事创业的基础一定是结合实际,而结合实际的基础一定是调查研究。年轻干部应深刻理解其中内涵,擎高思维创新之帆,筑牢肯干实干之船,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特别能奉献”,为民宗旨引领孜孜不倦。

每一次太空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立下“生死状”,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前,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神话传说中,“上九天揽月”多少透着些玄幻色彩;而在中国航天事业里,“天问”“嫦娥”“神舟”却都是航天员们用生命绘就出的壮丽篇章。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刻上无私奉献的烙印。要不忘本,牢记自己的使命。少伏在“案头”,多去“田间地头”,走近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家里,用“铁脚板”走出人民幸福路、国家复兴路。更要不为己,恪守一心为公,要在一言一行中守住底线,在一点一滴中奉献为民。唯有如此,方能渲染“不忘本,不为己,尽忠职”的干部底色,成就精彩人生。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3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4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集结号已经拉响,我们也要怀有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为指引,让航天精神在乡村大地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擘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要特别能吃苦,争做基层逐梦挖土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要发挥基层观察哨、侦察兵、瞭望台的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细处着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精准把脉,提出建议,也要充分认识基层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点,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时办好群众之事,在基层扎稳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地方淬炼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踏实当好新时代的挖土人。

须特别能战斗,争做无畏攻坚铁军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大工程。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广大基层干部,当坚定信仰,志存高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磨练,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时刻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挥战斗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坚持埋头苦干,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回炉充电,充分发挥协作优势,向贤者看齐,不因循守旧、不虚度光阴,奋发图强、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无畏攻坚、铮铮铁骨的铁军人。

当特别能攻关,争做勇于探索开拓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永远要有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断开垦与探索。在基层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需要眼界广脑子活,勇于自我革新,突破路径依赖思维,多进行一些求解性思维,不断拿出干劲,学践互促、学以致用,着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闯出新门道、干出新事业。并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任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文化宝藏、就地取材打造当地产业品牌,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开拓人。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5

未来,到2120年的时候,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太空旅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对了,忘了告诉你,这时我们人类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可以活到200岁。

我来到太空旅游基地,顺着那些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的碳纳米管天梯进入逐梦号飞船里。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白云,我不禁想象着宇宙美丽的面孔神秘的黑洞,美丽的银河像一条嵌满了宝石的丝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月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坑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木星上气态的奇花异草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月球。月球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管道网,那是月球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有许多的私人飞船在飞速行驶着,形状还千奇百怪:球状的、箭头状的、汽车状的

我在月球上找了一间名叫广寒宫的旅馆休息,旅馆里装扮成仙女的服务员热情地招待了我。旅馆里的氧气装置,源源不断地向旅馆输送着氧气。走去房间的路上,雾气环绕,还有小兔子在周围蹦跳嬉戏。房间内的墙壁是充气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地心引力,当你睡觉时脱去防护服就会到处飘浮。所以不想头撞到墙长个包的话,就要在墙上装气垫啦。

休息过后,我在月球上逛了逛,人们已经把这里建设得很美丽了。行走在道路上,脚下会有一些星光孢子物质一闪一闪的,像点点星光奇妙极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都是气态植物,那棵高高的树木是一种叫珍木的气态大树。气态的荧光花还会闪着朦胧的微光,有的花瓣一张一回,有的五彩缤纷还会变颜色,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我转乘探险号星际飞船飞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我先后经过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终于,我看到了这颗表面有众多彩色条纹图案的木星。但木星上的高温和风暴闪电实在太强烈了,我不敢靠得太近,于是更改飞行航道去水星了。

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所以反而一滴水也没有。不过人类发明了一种超级绝热体,让水星变成了一个气候宜人的宇宙游泳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游泳、泡温泉。有时候外星生物也会来这游泳,你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它们和这里的人们都能友好相处。

接着我驾驶飞船来到了火星,火星通红通红的像颗红宝石。惊奇的是我遇到了在火星生活的外星人!它们个子不高,两只火眼金睛的大眼睛很可爱。它们有着让物体着火的超能力,它们还把我带的零食香肠变成了香喷喷的烤香肠。

最后我返回月球并采集了几颗太空石头留作纪念,然后再次驾驶我的逐梦号飞船回到了地球。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让我恋恋不忘!太空,我会再来的!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6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中国人跨越千百年的飞天梦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发出《天问》,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出征仪式,航天员带着飞天梦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云破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航天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是他们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响起,是他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事业愈艰巨精神愈深厚,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他们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们的贡献让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之际,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艰难,一路走来,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赞歌,用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往无前,用严肃求实的作风开创佳绩,让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五号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迈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断奋斗。青年一代当以航天精神为坐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航天精神都将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 篇7

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她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大家在关注神奇的天宫课堂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宇航员的不容易

从宇航员选拔入队,到接受飞天任务,期间要训练4年。这4年需要完成8大类100多个科目的训练比如基础专业知识,包括高等数学、飞船设计原理、天文学、轨道学、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飞行动力等等,一年要学习三十多门课程。

光这些基础专业知识学科的名称,估计大部分人都听晕了,更不要提从零开始学习。你会感慨智商不够高,还真当不了宇航员。

此外还有各项其他训练。

例如:震动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听力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重力耐力训练,模拟海上、沙漠等等复杂地域和极端天气的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训练中其中一项训练转起来把人脸都转变形。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热】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精选


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规范是什么样的呢?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影的享受是远远大于读书的,我想您看了影片之后,受电影的内容启发会引起思考与联想。 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观后感可以将看到的影片,获得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下内容标题为《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为您特意收集,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1)

自从神舟十号发射的那天以来,我就特别羡慕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女航天员王亚平。他们今天还在太空上为我们讲课哩。还做了许许多多的有趣实验,比如说单摆实验,气泡试验,还有在太空中玩陀螺,陀螺们竟然在空中旋转呢,太空中还可以轻松地把一个人举起。在太空中喝水是挤着喝的,水也可以轻松地结水膜,在地面上可是非常难做到的呢!

王亚平还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的太空授课为大家授课。太空教师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微重力条件下水膜演示、水球演示、陀螺演示、悬空打坐旋转等特殊物理现象。这些生动的演示,使我对太空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太空知识有了一些了解。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

上完这堂课后,我不得不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感到骄傲。我一定要像航天人那样,做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放过任何问题,要有梦想,要爱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2)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为大众熟知。这次是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后再度进入太空,为此她又将增添不少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此后她收到很多孩子写来的信件。

王亚平性格细致、认真。她曾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2003年,杨利伟飞向太空时,23岁的她通过电视目睹火箭升空,动了当女航天员的念头。神十飞行归来后,有小朋友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开始。此次重返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需要增强上肢力量。

刚开始,王亚平没有具体概念。舱外服的试验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抖得拿不住笔。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王亚平加大训练强度,甚至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提到,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抓握铅球、俯卧撑、举杠铃等。体质训练中,她总走得最晚。每次完成水下训练,王亚平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甚至经常和其他航天员比一比谁的肌肉块更强壮。

王亚平是个爱好广泛的80后,喜爱摄影、音乐、运动和旅行。她尤其喜欢团结协作类体育运动,如篮球、羽毛球双打、田径类的接力赛等,她觉得这种运动能让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

对于即将执行的任务,王亚平充满了信心。她说,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但对航天员来说,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她表示,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3)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4)

实验现象:

在太空中,当把握住小球的手放开以后,小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做单摆运动,而是从原地悬浮了起来。当给与小球一定的推力之后,并没有像在地球一样做剧烈的单摆运动,而是在做着圆周运动。

将静止的陀螺放在太空中,放开手,让其自由运动,陀螺就横向旋转。将已旋转起来的陀螺置放在太空中,陀螺就纵向旋转。

原理分析:

小球单摆: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一样作往复摆动,但却因为引力小而漂浮了起来。而在地面上,有引力重力,会自然下垂,当给其一定的力的时候,小球就有了回复力,会作往返摆动。

陀螺旋转:陀螺有一根中轴,陀螺旋转起来时,便绕着这一根中轴作自转运动,重心就落在了陀螺最下方的点上,重力点凝聚,陀螺就纵向旋转起来了。但如果不给陀螺这一个力,重心比较乱,不是固定的,所以陀螺作着无规律的运动。

结论:太空引力小,可以看到很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5)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中国人跨越千百年的飞天梦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发出《天问》,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出征仪式,航天员带着飞天梦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云破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航天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是他们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响起,是他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事业愈艰巨精神愈深厚,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他们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们的贡献让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之际,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艰难,一路走来,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赞歌,用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往无前,用严肃求实的作风开创佳绩,让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五号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迈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断奋斗。青年一代当以航天精神为坐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航天精神都将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6)

伟大征途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呕心沥血、艰苦卓绝的奋斗所铸成的不朽奇迹,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所铺就的“通天之路”。作为年轻干部,虽已无法“摘星揽月上九天”,却要读懂航天精神的“特别”之处,不断涵养自己的品格、素养和意志。近地轨道的200多公里,中国航天人走了近60年;伟大复兴的漫漫长路,值得我们用一生践行。

“特别能吃苦”,顽强品格锤炼钢筋铁骨。

航天员的选拔极其严苛,从众多战斗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后,依旧要经历八个大类、一百多个项目、数千个单元的魔鬼式训练才具备进入太空的资格。但唯有如此才成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应对外太空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年轻干部同样是通过层层选拔、考核,才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然而实际工作中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要认识到“苦难”是年轻干部的“炼金石”,去“娇气”,接“地气”。要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格,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练就独当一面的强大本领。在具体工作中,更是要迈开步子,不畏畏缩缩;要扛起担子,不推推搡搡;要动起脑子,不犹犹豫豫,在“自讨苦吃”中培养自己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特别能战斗”,冲锋态度激励不甘人后。

载人航天工程是目前中国航天领域技术难度和风险挑战的“天花板”,可即便如此,依旧有许许多多“特别”的航天人在“特别”的攻坚时刻挺身而出、前赴后继,才能渡过一次次危机难关,跨过一个个技术鸿沟。现如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疫情防控依旧吃紧,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中,时刻都会面临新的斗争,处处也都会成为战场。年轻干部应当将风险挑战视作自己的政治历练课,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在攻关前沿、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要有善为人先的智慧,更要有争为人先的担当,有勇有谋,冲锋在前,开拓进取。

“特别能攻关”,创新思维启迪举一反三。

中国的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我们具备后发优势,更是锚准世界一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由此才掌握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年轻干部是活力,是朝气,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的代表,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独有工作方法。“思想张力”是年轻干部的天然优势,应大胆解放,突破陈旧方式方法,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与此同时,也要戒骄戒躁,把牢“思想定力”,要畅想,不要空想;要高谈,不要空谈;要实干,不要空干。一切干事创业的基础一定是结合实际,而结合实际的基础一定是调查研究。年轻干部应深刻理解其中内涵,擎高思维创新之帆,筑牢肯干实干之船,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特别能奉献”,为民宗旨引领孜孜不倦。

每一次太空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立下“生死状”,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前,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神话传说中,“上九天揽月”多少透着些玄幻色彩;而在中国航天事业里,“天问”“嫦娥”“神舟”却都是航天员们用生命绘就出的壮丽篇章。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刻上无私奉献的烙印。要不忘本,牢记自己的使命。少伏在“案头”,多去“田间地头”,走近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家里,用“铁脚板”走出人民幸福路、国家复兴路。更要不为己,恪守一心为公,要在一言一行中守住底线,在一点一滴中奉献为民。唯有如此,方能渲染“不忘本,不为己,尽忠职”的干部底色,成就精彩人生。

太空课堂授课观后感(篇7)

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她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大家在关注神奇的天宫课堂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宇航员的不容易

从宇航员选拔入队,到接受飞天任务,期间要训练4年。这4年需要完成8大类100多个科目的训练比如基础专业知识,包括高等数学、飞船设计原理、天文学、轨道学、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飞行动力等等,一年要学习三十多门课程。

光这些基础专业知识学科的名称,估计大部分人都听晕了,更不要提从零开始学习。你会感慨智商不够高,还真当不了宇航员。

此外还有各项其他训练。

例如:震动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听力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重力耐力训练,模拟海上、沙漠等等复杂地域和极端天气的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训练中其中一项训练转起来把人脸都转变形。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神十太空授课直播的观后感


神十太空授课直播的观后感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一朝太空梦梦千年,在古代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简陋的条件来进行太空监测,离脱离地球、飞向太空距离遥远。然而,随着1999年神舟一号我国第一支无人实验飞船的发射升空,到如今神州十号,我们走过漫长的十余载,终于向更广、更深、更神秘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某些问题兴趣盎然,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在前几次太空飞行时也进行太空授课呢?这主要是从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此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其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技术,是实验性飞行,直到我们确定神舟九号发射后,我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这样才使得太空飞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空间站具备了提供人员、物资运输保障的能力。因此,神十的成功发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在此次神十太空授课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依靠目前技术和设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太空用水的循环利用。这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努力学习,也需要更多国人的支持。让我们努力成长吧,为今后的“太空移民”而不断奋进!

[荐]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汇总


以下是由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相信您此刻也在考虑如何写作品名的观后感? 观后感可以把我们的内心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优秀的观后感要能做到打动读者,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中国人跨越千百年的飞天梦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发出《天问》,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出征仪式,航天员带着飞天梦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云破日。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荡着每一颗中国心,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航天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是他们让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响起,是他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事业愈艰巨精神愈深厚,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载人航天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他们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们的贡献让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之际,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艰难,一路走来,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赞歌,用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往无前,用严肃求实的作风开创佳绩,让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五号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迈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断奋斗。青年一代当以航天精神为坐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航天精神都将指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拼搏、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实验现象:

在太空中,当把握住小球的手放开以后,小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做单摆运动,而是从原地悬浮了起来。当给与小球一定的推力之后,并没有像在地球一样做剧烈的单摆运动,而是在做着圆周运动。

将静止的陀螺放在太空中,放开手,让其自由运动,陀螺就横向旋转。将已旋转起来的陀螺置放在太空中,陀螺就纵向旋转。

原理分析:

小球单摆: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一样作往复摆动,但却因为引力小而漂浮了起来。而在地面上,有引力重力,会自然下垂,当给其一定的力的时候,小球就有了回复力,会作往返摆动。

陀螺旋转:陀螺有一根中轴,陀螺旋转起来时,便绕着这一根中轴作自转运动,重心就落在了陀螺最下方的点上,重力点凝聚,陀螺就纵向旋转起来了。但如果不给陀螺这一个力,重心比较乱,不是固定的,所以陀螺作着无规律的运动。

结论:太空引力小,可以看到很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这一次观看这一篇视频,我有了非常大的感触。我接触到了平时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在太空中进行的科学实验。他们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太空中的生活,那些科学道理虽然复杂难解,但是确实绣人迷人的。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未来奋斗。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这样也许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到那些神秘诡异却又迷人的太空,甚至在太空中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也许我们还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始不一样的生活。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限憧憬。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奔跑吧,一定向未来努力发展奋斗,向太空进发,向祖国美好生活努力奋勇献力。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5

自从神舟十号发射的那天以来,我就特别羡慕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女航天员王亚平。他们今天还在太空上为我们讲课哩。还做了许许多多的有趣实验,比如说单摆实验,气泡试验,还有在太空中玩陀螺,陀螺们竟然在空中旋转呢,太空中还可以轻松地把一个人举起。在太空中喝水是挤着喝的,水也可以轻松地结水膜,在地面上可是非常难做到的呢!

王亚平还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的太空授课为大家授课。太空教师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微重力条件下水膜演示、水球演示、陀螺演示、悬空打坐旋转等特殊物理现象。这些生动的演示,使我对太空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太空知识有了一些了解。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

上完这堂课后,我不得不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感到骄傲。我一定要像航天人那样,做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放过任何问题,要有梦想,要爱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6

未来,到2120年的时候,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太空旅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对了,忘了告诉你,这时我们人类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可以活到200岁。

我来到太空旅游基地,顺着那些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的碳纳米管天梯进入逐梦号飞船里。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白云,我不禁想象着宇宙美丽的面孔神秘的黑洞,美丽的银河像一条嵌满了宝石的丝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月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坑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木星上气态的奇花异草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月球。月球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管道网,那是月球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有许多的私人飞船在飞速行驶着,形状还千奇百怪:球状的、箭头状的、汽车状的

我在月球上找了一间名叫广寒宫的旅馆休息,旅馆里装扮成仙女的服务员热情地招待了我。旅馆里的氧气装置,源源不断地向旅馆输送着氧气。走去房间的路上,雾气环绕,还有小兔子在周围蹦跳嬉戏。房间内的墙壁是充气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地心引力,当你睡觉时脱去防护服就会到处飘浮。所以不想头撞到墙长个包的话,就要在墙上装气垫啦。

休息过后,我在月球上逛了逛,人们已经把这里建设得很美丽了。行走在道路上,脚下会有一些星光孢子物质一闪一闪的,像点点星光奇妙极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都是气态植物,那棵高高的树木是一种叫珍木的气态大树。气态的荧光花还会闪着朦胧的微光,有的花瓣一张一回,有的五彩缤纷还会变颜色,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我转乘探险号星际飞船飞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我先后经过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终于,我看到了这颗表面有众多彩色条纹图案的木星。但木星上的高温和风暴闪电实在太强烈了,我不敢靠得太近,于是更改飞行航道去水星了。

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所以反而一滴水也没有。不过人类发明了一种超级绝热体,让水星变成了一个气候宜人的宇宙游泳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游泳、泡温泉。有时候外星生物也会来这游泳,你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它们和这里的人们都能友好相处。

接着我驾驶飞船来到了火星,火星通红通红的像颗红宝石。惊奇的是我遇到了在火星生活的外星人!它们个子不高,两只火眼金睛的大眼睛很可爱。它们有着让物体着火的超能力,它们还把我带的零食香肠变成了香喷喷的烤香肠。

最后我返回月球并采集了几颗太空石头留作纪念,然后再次驾驶我的逐梦号飞船回到了地球。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让我恋恋不忘!太空,我会再来的!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7

伟大征途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呕心沥血、艰苦卓绝的奋斗所铸成的不朽奇迹,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所铺就的“通天之路”。作为年轻干部,虽已无法“摘星揽月上九天”,却要读懂航天精神的“特别”之处,不断涵养自己的品格、素养和意志。近地轨道的200多公里,中国航天人走了近60年;伟大复兴的漫漫长路,值得我们用一生践行。

“特别能吃苦”,顽强品格锤炼钢筋铁骨。

航天员的选拔极其严苛,从众多战斗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后,依旧要经历八个大类、一百多个项目、数千个单元的魔鬼式训练才具备进入太空的资格。但唯有如此才成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应对外太空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年轻干部同样是通过层层选拔、考核,才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然而实际工作中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要认识到“苦难”是年轻干部的“炼金石”,去“娇气”,接“地气”。要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格,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练就独当一面的强大本领。在具体工作中,更是要迈开步子,不畏畏缩缩;要扛起担子,不推推搡搡;要动起脑子,不犹犹豫豫,在“自讨苦吃”中培养自己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特别能战斗”,冲锋态度激励不甘人后。

载人航天工程是目前中国航天领域技术难度和风险挑战的“天花板”,可即便如此,依旧有许许多多“特别”的航天人在“特别”的攻坚时刻挺身而出、前赴后继,才能渡过一次次危机难关,跨过一个个技术鸿沟。现如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疫情防控依旧吃紧,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中,时刻都会面临新的斗争,处处也都会成为战场。年轻干部应当将风险挑战视作自己的政治历练课,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在攻关前沿、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要有善为人先的智慧,更要有争为人先的担当,有勇有谋,冲锋在前,开拓进取。

“特别能攻关”,创新思维启迪举一反三。

中国的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我们具备后发优势,更是锚准世界一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由此才掌握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年轻干部是活力,是朝气,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的代表,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独有工作方法。“思想张力”是年轻干部的天然优势,应大胆解放,突破陈旧方式方法,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与此同时,也要戒骄戒躁,把牢“思想定力”,要畅想,不要空想;要高谈,不要空谈;要实干,不要空干。一切干事创业的基础一定是结合实际,而结合实际的基础一定是调查研究。年轻干部应深刻理解其中内涵,擎高思维创新之帆,筑牢肯干实干之船,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特别能奉献”,为民宗旨引领孜孜不倦。

每一次太空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立下“生死状”,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前,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神话传说中,“上九天揽月”多少透着些玄幻色彩;而在中国航天事业里,“天问”“嫦娥”“神舟”却都是航天员们用生命绘就出的壮丽篇章。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刻上无私奉献的烙印。要不忘本,牢记自己的使命。少伏在“案头”,多去“田间地头”,走近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家里,用“铁脚板”走出人民幸福路、国家复兴路。更要不为己,恪守一心为公,要在一言一行中守住底线,在一点一滴中奉献为民。唯有如此,方能渲染“不忘本,不为己,尽忠职”的干部底色,成就精彩人生。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8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为大众熟知。这次是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后再度进入太空,为此她又将增添不少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此后她收到很多孩子写来的信件。

王亚平性格细致、认真。她曾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2003年,杨利伟飞向太空时,23岁的她通过电视目睹火箭升空,动了当女航天员的念头。神十飞行归来后,有小朋友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开始。此次重返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需要增强上肢力量。

刚开始,王亚平没有具体概念。舱外服的试验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抖得拿不住笔。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王亚平加大训练强度,甚至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提到,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抓握铅球、俯卧撑、举杠铃等。体质训练中,她总走得最晚。每次完成水下训练,王亚平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甚至经常和其他航天员比一比谁的肌肉块更强壮。

王亚平是个爱好广泛的80后,喜爱摄影、音乐、运动和旅行。她尤其喜欢团结协作类体育运动,如篮球、羽毛球双打、田径类的接力赛等,她觉得这种运动能让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

对于即将执行的任务,王亚平充满了信心。她说,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但对航天员来说,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她表示,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9

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她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大家在关注神奇的天宫课堂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宇航员的不容易

从宇航员选拔入队,到接受飞天任务,期间要训练4年。这4年需要完成8大类100多个科目的训练比如基础专业知识,包括高等数学、飞船设计原理、天文学、轨道学、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飞行动力等等,一年要学习三十多门课程。

光这些基础专业知识学科的名称,估计大部分人都听晕了,更不要提从零开始学习。你会感慨智商不够高,还真当不了宇航员。

此外还有各项其他训练。

例如:震动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听力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重力耐力训练,模拟海上、沙漠等等复杂地域和极端天气的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训练中其中一项训练转起来把人脸都转变形。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4篇


如何写出标准合格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观赏完影片后,大家肯定心中都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观后感时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才能引起情感共鸣,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未来,到2120年的时候,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太空旅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对了,忘了告诉你,这时我们人类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可以活到200岁。

我来到太空旅游基地,顺着那些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的碳纳米管天梯进入逐梦号飞船里。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白云,我不禁想象着宇宙美丽的面孔神秘的黑洞,美丽的银河像一条嵌满了宝石的丝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月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坑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木星上气态的奇花异草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月球。月球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管道网,那是月球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有许多的私人飞船在飞速行驶着,形状还千奇百怪:球状的、箭头状的、汽车状的

我在月球上找了一间名叫广寒宫的旅馆休息,旅馆里装扮成仙女的服务员热情地招待了我。旅馆里的氧气装置,源源不断地向旅馆输送着氧气。走去房间的路上,雾气环绕,还有小兔子在周围蹦跳嬉戏。房间内的墙壁是充气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地心引力,当你睡觉时脱去防护服就会到处飘浮。所以不想头撞到墙长个包的话,就要在墙上装气垫啦。

休息过后,我在月球上逛了逛,人们已经把这里建设得很美丽了。行走在道路上,脚下会有一些星光孢子物质一闪一闪的,像点点星光奇妙极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都是气态植物,那棵高高的树木是一种叫珍木的气态大树。气态的荧光花还会闪着朦胧的微光,有的花瓣一张一回,有的五彩缤纷还会变颜色,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我转乘探险号星际飞船飞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我先后经过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终于,我看到了这颗表面有众多彩色条纹图案的木星。但木星上的高温和风暴闪电实在太强烈了,我不敢靠得太近,于是更改飞行航道去水星了。

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所以反而一滴水也没有。不过人类发明了一种超级绝热体,让水星变成了一个气候宜人的宇宙游泳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游泳、泡温泉。有时候外星生物也会来这游泳,你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它们和这里的人们都能友好相处。

接着我驾驶飞船来到了火星,火星通红通红的像颗红宝石。惊奇的是我遇到了在火星生活的外星人!它们个子不高,两只火眼金睛的大眼睛很可爱。它们有着让物体着火的超能力,它们还把我带的零食香肠变成了香喷喷的烤香肠。

最后我返回月球并采集了几颗太空石头留作纪念,然后再次驾驶我的逐梦号飞船回到了地球。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让我恋恋不忘!太空,我会再来的!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浩瀚宇宙、神秘太空,一直是我俩向往而好奇的地方,并且对它充满幻想。所以,在去年我们力学小学开展小米粒儿童研究科学家精神活动中,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卫星之父孙家栋作为研究选题,并且认真学习了航天周边小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这两个小小写作迷,成功转型为写作+航天迷,书翘还勇敢地进行了小小尝试。她由于研究中的灵感,写了一篇题为《巡天记》科幻作文,是关于宇航员运用引力弹弓的原理,向木卫二发射探测器,以寻找适宜人类移居的星球的故事,在学校征文比赛中还获得了特等奖呢。小试牛刀成功以后,我俩利用暑假合作构思另一篇科幻作文逃离黑洞,主角就是100年后的中国航天员,在宇宙中发现了真实存在的黑洞,于是集结带领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以天宫十号空间站为基地,一起拯救地球的故事;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宇航员,利用心灵感应传递信息,修复受损空间站仪器,成功突破黑障的情节。可是拿出草稿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硬伤太多:涉及太多、太多的天文、物理知识,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的认知,我俩都有些泄气了。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2013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这节课共40多分钟,王亚平共做了五个实验,分别是在太空中的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球和水膜的实验。这五个实验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物理知识,这一课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晶。

首先,王亚平老师讲授了质量测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用幽默、亲和的语言为我们讲了一些太空中的基础知识,又让聂海胜老师在太空舱里表演杂技——半空打坐,我惊奇地发现,聂海胜老师用手在地上一撑令自己浮起来,然后竟然在半空中盘起来双腿,稳稳当当的坐了起来。然后,王亚平老师又说她有“大力神功”。她用手指在聂海胜老师身上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就向后飞了过去。王亚平老师说,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人的体重会轻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测量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体重呢?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速度,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测出物体在太空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这时我想:这小球一定会左右大幅度摆动的。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慢悠悠地悬浮着!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很好玩,材料是我们熟悉的玩具——陀螺。王老师把干扰力用各种方式施加给陀螺,它就在太空中以不同的方式飞行着,多有趣啊。

第四个实验的材料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放大镜的架子和一袋水。王老师首先挤了挤水袋里的水,我不禁有些担心:水洒出来不会带来麻烦吗?但是王老师挤了半天才挤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个水珠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毫不犹豫的落下来,而是像航天员们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格外有趣。然后,王老师张开嘴,一口将小球吞了下去——我还真没听说过“吞水喝”的呢。然后用到金属圈了!王老师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抽出后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这个神奇的现象。

第五个实验还是需要水膜,王老师将水膜体积变大,又用针管将红色液体打入其中——只见红墨水的颜色在水球中慢慢漫延开来,逐渐“占领了”水球,圆圆的水球好像巫婆的水晶球,充满了妖娆的红色。

神舟十号空间交会对接,说明我国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和逐渐昌盛的国运。我看到,中国这个巨人又站起来了!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我们班在多功能教室看了太空授课,是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老师给我们授课。

开始前,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王亚平老师,听他给我们授课。

中午10:00授课开始了,我认真的看着。知道了在太空里:太空人员可以站着睡觉;在飞船里可以不穿太空服;在太空中所有东西会失重……

我记得最清的两种实验:有陀螺表演、水膜表演。①“陀螺表演”有两个陀螺,一个陀螺转动一个陀螺不转动并用指头在两个陀螺上面压一下,转动的陀螺会走,不转动的陀螺会向前翻滚。这就是陀螺表演。②“水膜表演”一个水袋和一个铁环,把铁环放进水袋里,在慢慢的拿出来,水膜就做成了。水膜有个特点,特点是摇晃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小水滴,可是水膜也不会破。还有不断的给水膜加水,水膜就变成了大水球。这就是水膜表演。

这些实验太精彩了,而且这些实验在地球上是做不出来的。看完之后,我还想看,因为太神奇了。我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到太空去体验太空生活。

观后感收藏: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观后感收藏: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我在《天宫课堂》中看到了中国航天员的身影,看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太空授课的同时,我不禁惊叹,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真是高级;

我现在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国旗手,我应该向中国航天员学习,不仅是在知识上,还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上,都要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近距离地与航天员们聊聊,当面接受航天员们的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做到习爷爷所教导的“文明精神,野蛮体魄”,长大后接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让它继续高高飘扬。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献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太空梦”靠近!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今天早上,我们万分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

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

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经历了一节非常特别,有趣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距离我们地球300多公里。她,就是此刻在茫茫宇宙中的宇航员,王亚平。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带来了他的高难度的“绝活”,让我们可真是大开了眼界。他沉稳地面对镜头,然后两脚往上一收,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如同和尚般打禅静坐!接着王老师用“一指禅”神功,使聂叔叔便翻起了筋斗。原来这就是太空中,航天员日常的模样!每个人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拿起重物,这里每个人都是SUpERMAN一样的传奇!令人羡慕不已。我看到有关神奇表面张力,有趣水膜,剔透水球的奇妙实验。太空,飘渺而神秘,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群星闪烁,粒子活跃;浩瀚宇宙,奥秘世界。这里,实验小球不是如在地面上钟摆一样的摇摆,而是玩起了圆周的体操运动;这里,小陀螺会连翻跟斗运动,若是自身不停旋转时,它又乖乖地按照轴向的方向旋转——即使有外力;这里,一滴水,宛如可爱露珠,在太空中平和而调皮地乱窜……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这些,不可思议地都做到了!“心态决定一切。当有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毋庸置疑,其绝对会努力自己挚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其在更多方面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一重大表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不断问世。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是中国新生一代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最终才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综合竞争力处于首位。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舟十号”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幸运地通过电视上了一节太空授课。这节特殊的太空课由“神十”的三名宇航员指导教学,我通过这堂太空课学到了不少关于太空的知识。在那失重的太空中,能做许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比如说:在太空舱中随意漂浮,在那里,翻多少个跟头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成问题。而宇航员王亚平阿姨也给我们演示了不少有趣的“游戏”。她能用一个小钢丝圈套一个水膜,那一层厚厚的水膜,便镶篏在其中,然后,宇航员又向水膜中注水,那水膜不仅没有轻易地碎掉,反而在注水中变得越来越多,最后便形成一个大大透明水球,可谓是晶莹剔透,让我不禁惊叹!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这种种奇妙真令人羡慕啊,真希望,不久地将来,我也能象伟大的三位宇航员一样,飞上太空!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6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7

今天,朱老师带领我们在电脑上看了《太空授课》,分别讲了五个实验,是:测体重、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演示和水球演示。

我最喜欢的实验就是水球演示了,先做出一个水膜,再在水膜上加足够的水,就变成水球了,近期的是用注射器在水里吹气泡都可以,而且气泡也不会离开水,这在地球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最惊奇的是,拿一瓶红色颜料的水,注入水球里,红色并没有迅速蔓延,而是缓缓的蔓延着,最后顶上还变成了紫色。

在太空上的科学实验如此神奇,这是因为在太空上没有重量,水膜实验里的水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起到了主要作用。

我以后想要当个宇航员,观察宇宙奥秘,造福人类。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8

今天,我看了王亚萍老师的太空授课,一指神功、悬空打坐、魔幻水晶有趣极了。王亚萍老师一会儿成了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一会儿又成了变幻多端的魔术师,把我带进了奇妙的太空世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王亚萍老师拿金属圈做水膜和水球的那一段了。

王亚萍老师先拿出个金属圈,放在水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出来,就出现了一个水膜。王亚萍老师把这个水膜来回摇动,哇,真是太神奇了,水膜竟然没有破!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我来给大家讲述更神奇的吧。

接下来,王亚萍老师把水注入水膜中,我心想:这球会不会破呢?破了之后水会不会乱飞呀?不过,得先瞧瞧再说。亚萍老师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注水。呀,水膜变成水球啦。我兴奋极了,可总觉得这水球太小了,我一口就可以吞下了。接着,亚萍老师又往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我一想到刚才想法,要吞下水球,我就想吐!可等红色液体扩散后,那水晶球也不逊吧!就像电影《逆世界》里的红色水晶球似的。我想,要是通过红色水晶球,穿越到不同的时空世界,哪多好呀!

这些事在地球上是做不到的,我真想亲自做一遍。从明天开始,不,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长大以后,也上太空去遨游,征服太空,实现我的太空梦,实现中国梦!

看《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600字


看《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500字

廖嘉伟

在星期四的那一天,老师在第二节眼保健操的时候说:“大家赶快出去上一趟厕所,之后马上回来!快!”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以为又要来一场风水轮流转的三科考试。结果一回来,老师开了个新闻频道。

过了不久,我们明白了!原来是航天员在天宫10号上授课。授课的老师就是王亚平。

一开始有许多同学在那问问题。最让我难忘的事一个小朋友说的:“请问,你们在太空会看到UFO吗?看到的星星会闪烁吗?”我看见了当王老听见了这一句话哭笑不得。也许,对于那个小女孩来说这个UFO是随时可以见到的了。

接着,老师给我们挤出一个在太空中的水珠,我们砍价的那个水珠晶莹透亮,时而仿佛涓涓细流的一条直线,时而想一个玻璃珠子一般。当我们正看得入神时,老师用一钟特别的方法来收集这水珠,直接吃掉。接着,老师拿一个金属框架伸进水袋里一拉一个很有质感的一个水膜就出来了,若是不懂的真以为这是个镜子呢!老师再往里面加水,过不了多久,一个“果冻”的水球成型了。那水球,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着,仿佛是一个一个女子穿着水袖在那轻轻舞蹈,但是只见水袖不见人。那水球让人“口水之下三千尺”啊!让人垂涎欲滴,让人想咬一口尝尝他的口感。啊…

既然是太空那么肯定是有失重现象,宇航员就给我们示范了失重现象。老师让另一个人“打坐”然后把它推起来,再往前推。让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肉炸弹”轰了过去,宇航员撞了过去可没听到声音啊?难道在太空中撞击是没事的了?那岂不是无敌?

接着老师还给我们看了凌空翻跟斗,弹簧测力器,如何测体重,摆的现象……

长大后,我一定要自己上太空……当然,我一定要尝尝“果冻”的口感。啊……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汇总5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汇总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太空授课的视频。所谓太空授课,就是在神州十号载人飞船里给小朋友们上课。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下这堂课吧。

首先,我们认识了三位正在飞船里的老师,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由聂海胜辅助王亚平老师讲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一起做了5个实验,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些有趣的实验吧。

第一个是质量测量。聂海胜老师亲自测了一下自己的体重。那是靠一个装置把自己固定再测量体重的办法。

第二个是单摆运动演示。只见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系在一根绳子上,然后把小球放在某个位置上,然后放手,在地面上会来回摆动,但是在太空中居然飘了起来!同学们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第三个实验是陀螺演示。先把一个高速旋转的和一个不转的陀螺拿稳,然后放开,一个外面的在转,一个只有中间在转,这个问题同学们对太空又了解多了一点。

最后两个是我最喜欢的实验,那就是-------水膜和水球。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吹泡泡的东西放进了一个饮用水袋。过了一会儿,王亚平老师把那个东西拿出来以后,居然形成了一个水膜!王亚平老师又往上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且没有任何东西包起来。看起来晶莹剔透,还在那个东西上动着,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把里面的小泡泡都吸了,又放了几个大泡泡进去,虽然会撞到,但从不会合为一体。然后,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注射了红水进去。红水一点点把水球占满了,所以它又变成了红水球。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所有的人类什么时候才能都登上太空呢?会不会发现外星人呢?会不会有在太空发现的陨石群呢?这一切都让我们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2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3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有小梦想,也有大梦想。而我们中国也有一个梦想,一个美丽的飞天梦。

而如今,我们中国的飞天梦已经实现,从的第一艘载人火箭发射升空,到的神舟十号的圆满成功,我国向神秘的太空发射了数余搜火箭,其中有载人的,有不载人的。但每一艘都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上百人的心血,每一艘都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上百人的智慧!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达,我们中国也大胆的开始尝试在太空中进行地面上的工作,其中最为精彩的,要数太空授课了。太空授课就是指航天员在天空中教课。而由于太空中不存在引力的缘故,航天员可以在太空中进行一系列在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的实验。而在今年发射的神舟十号中,王亚平老师就为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太空课”。

在这次太空授课中,王亚平老师为我们表演了“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制作水球”等内容。其中最令人喊绝的,就是“在太空中制作水球”了。

水球制作,一听这个名字,同学们也许会很吃惊,毕竟在地面上是无法制作的。()可是在太空中这可不算什么:首先,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带着铁环的类似渔网的工具伸进饮水袋里,然后再慢慢的抽出来。如果在地面上,水肯定会因为“万有引力”而洒落在地上。可这是在太空,没有“万有引力”这一说,所以抽出来后,水就自然形成了一面水膜。

随后,王亚平老师把这面水膜给固定在展示台上,然后去住一个挤压式的饮水袋,通过挤压,一点一点的把饮水袋里的水“挤”到那面水膜里去。这时,奇迹出现了,被加水的水膜不但没有被撑破,反而一点一点的膨胀起来,并逐渐变圆,最终行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实在是太漂亮了。

通过这次观看太空授课,我知道并了解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平常想都不敢想的实验,令我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我深深地了解到了航天员们工作的艰辛。将来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搭上一艘火箭去探索那神秘的宇宙呢。

最后,祝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创佳绩,圆满的完成我们梦寐以求的太空空间站!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4

看新闻得知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太空授课,将带领我们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20号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旁,焦急地等待着太空授课。在等待的过程中,好多想法出现在我脑海中。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神奇的画面;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呢……

授课开始了,此次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老师是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将和她的同伴向我们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三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等等,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并对其一一讲解。实验一:质量测量。实验二:单摆运动。实验三:陀螺运动。实验四:水膜演示。实验五:水球演示。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膜和水球实验了。王亚平老师拿出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将水袋轻轻打开,奇怪的是水居然没有倒出来半滴。王亚平老师先用手挤出了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她说想做一串水晶项链送给我们,我想那肯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的项链。接着王亚平老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我心想:肯定会破掉,做不成水膜。可当王亚平老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我惊呆了,这时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原来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但我还是不甘心,心想:即使做成了水膜肯定也很不牢固,一碰就破。可当王亚平老师将一个中国结放到水膜里的时候,我更加惊讶了,水膜居然没破。正当我还处在惊讶中,王亚平老师又小心翼翼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还能从水球中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呢,这真是太神奇了!当我还没从这兴奋中缓过神来,王亚平老师又把一瓶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液体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红色的大水球,漂亮极了,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啊!

另外王亚平老师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这些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让我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还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也更加深了我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次的神十太空授课,让我这个宇航迷着实满足了一把,也让我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但我做为一名小学生,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

以前,我对浩瀚的太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在那样广阔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有我们不认识的生物存在呢?今天,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后,解开了我部分的疑惑。

其中有同学问到王亚平老师有没有看到UFO,这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不过王亚平老师回答说没看到。那这是不是代表太空中真的没有UFO呢?

然后王亚平老师还说,他们每天会看到16次的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我之前还以为天宫一号在太空上只是固定地待在某个地方上,现在还知道天宫一号是要绕着地球运动的。

通过这一次太空授课,我见识了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完全看到的有趣现象,还为我们解开太空中的一些奥秘。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要揭开更多的太空奥秘!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5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一朝太空梦梦千年,在古代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简陋的条件来进行太空监测,离脱离地球、飞向太空距离遥远。然而,随着1999年神舟一号我国第一支无人实验飞船的发射升空,到如今神州十号,我们走过漫长的十余载,终于向更广、更深、更神秘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xx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某些问题兴趣盎然,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在前几次太空飞行时也进行太空授课呢?这主要是从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此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其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技术,是实验性飞行,直到我们确定神舟九号发射后,我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这样才使得太空飞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空间站具备了提供人员、物资运输保障的能力。因此,神十的成功发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在此次神十太空授课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依靠目前技术和设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太空用水的循环利用。这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努力学习,也需要更多国人的支持。让我们努力成长吧,为今后的“太空移民”而不断奋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太空授课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