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看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数次顿悟,看完又是一脸茫然的书。

所谓的不可承受的“轻”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都活的很“重”,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在给自己加枷锁,越加越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解。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就好像无忧无虑、千篇一律的生活让人失去感知,忙碌和压力却让人真实地感到活着。人们为了去感受存在,为了去感受活着,忙忙碌碌,四处奔走还是不知所措。不过这也是好的,总比天天躺在床上,刷着事不关己的消息和新闻,吃着方便又丰富的外卖的,所谓岁月静好实则混吃等死的生活要好。

但书在后半部分开始强调“放下”。“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感受过不在乎带来的欢乐。”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又觉得不在乎是很好的。不在乎有多少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不在乎外界的压力,随心所欲只为自己而活。多有道理,人活着就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吗?可是不在乎太难了,既然是生活在社会中,既然会与人交往,就不肯能不在乎,就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我。

仿佛身体被抽空了一样霎地泄了气。我找不到适宜地活着的方式。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平衡好生活中的种种,也做不到所有事情都随心所欲。可是这也表明我还是有追求和自我约束力的不然我就天天躺在床上睡大觉了吧。

前段时间坚信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发现了难得的巧合,让我觉得欣喜又满足。(很可惜,2018年3月的我,已经忘了2017年年底的我发现了什么让我欣喜若狂的巧合了。)“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的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生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说明,所以顺其自然,该发生的都会发生的。

正如书最后说的“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并不需要过于复杂地去思考、处理。自由自在,顺其自然也很好,自己给自己自由可能就是指自己选择想要的东西并且为了这个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吧。毕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会变得自在了?作者:徐寅雯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


书籍简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读后随感

Es muss sein,意思是非如此不可。

Einmal ist keynmal,意思是偶然一次不算数。两者是昆德拉对重和轻做出的形而上学的阐述。

Es muss 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征,代表了我们必须顺从的世俗道德和必须遵循的命运,人的伟大在于扛起命运,这代表了一种必然性。

而Einmal ist keynmal是生命之轻的象征,一次不算数,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不能用来比较,是偶然性的代表。如果必然是重的那么偶然便是轻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生命之重抑或生命之轻。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在这一书中提出的问题。

托马斯选择了生命之轻,他不拘泥于世俗道德,对内心十分诚实。他在和千百个情人的交换中领略了每个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他讨厌俄军也不欣赏反对派,在书的最后他没了工作没了朋友;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践行者,她认为灵与肉不可分割,在书的最后她完成了道生命之轻的转化,但他们二人的爱情毋庸置疑。或许没有那6次偶然,托马斯不会遇到特蕾莎。但这6次偶然也是由托马斯自己一次次的选择所引起的,这就是仅一次生命的可承受之轻。但若是永恒轮回,则100次的生命,都会由这6次偶然而和特蕾莎走到一起。所以这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人存在的本身没有意义,但在这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就是我们生命的理由。所以如何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去选择,去决定自己的道路,去对自己的存在负责,是我们这一次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轻。

而生命之轻的另一践行者萨比娜背叛了所有,并不在乎自己将去往何处,最后她的世界变成了一片虚空,又或许她所做的决定本身就无意义,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弗兰茨遵从生命之重,固守内心政治理想,结识萨比娜后他背叛自己原来的生活弗兰茨的重是对历史的崇尚,可惜他看重的历史并不是十分有意义最终他在一次去柬埔寨的游行途中,被当地的恶人杀死。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纯地选择了轻或者重,他们都是在轻或重中游离、徘徊、改变着,轻与重的界限也不是那么地清晰。

那么我们该选择轻还是重呢?

太宰治曾说:人间不值得。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人间不值得我来这一趟。而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积极的:人间本就是这样,它不值得你难过,活得洒脱一点。

世界不是永恒轮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倒不如放掉那些自认为无意义的,尽情享受生活,体验人生,释放自己有趣的灵魂,活得更加肆意精彩。王小波曾说: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愉和小确幸。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听从自己的内心,保持因生活细碎而满足的能力,而不是让鸡毛蒜皮的小事磨碎我的热情。

同时记住不要放弃所有,我们无法活在虚空中,因为这种轻是我们生命无法承受的,轻让我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世界也需要一点点重,重在法律,重在道德,重在对我们的约束,我们需要在重中不断前行,忍受世俗给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去努力,去抗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都有义务负重前行。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破冰行动》的原型正是广东警方海陆空联合出动的雷霆扫毒行动,最终大获成功,许多人为此付出了时间、精力甚至是生命,但他们却换来了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在承重中去奋斗,有时或许很世俗,但这也是在为轻奋斗。轻的同时可能意味着重,重的另一面则是轻。选择轻,看似不受约束,其实是不能承受;选择重,看似不能承受,其实是真实。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000字


小说,竟然还可以这样写,大量细腻精微的心理描写,而且以非常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间或夹杂着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议论,非常哲学,非常犀利,非常透彻,让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虎头虎脑从中间一章看完,丈二摸不着头脑之际,再从头开始看,看完之后,又在晕晕乎乎之际,再翻出之前购买并翻阅过的哈佛名著导读,才算有点眉目,然后还日思夜想,想理出个头绪出来,一个多礼拜折腾下来,直到今天才开始写这个读后感,好不烧脑。实际上,这就是一本很烧脑的小说,一开始,我确实低估了这本小说的深度和难度,看完,才发现,与其说他是一本小说,还不如说他是一本哲学书。他探讨的还是一个生命的终极问题。

这个终极问题就是,人如何去承受生命之轻,书名其实就点重了最重要的重点-生命之轻,也是本书最根本的哲学问题生命是很轻很轻的,生而为人,生之前无,死之后无,从无到无这段过程的有我们的人生,如此之轻,到底该如何承受?既然终点是无,无论无何都不能承受,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承受,对于如何承受这个问题,西域哲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践,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巴门尼德接受生命之轻的轻,并视为一种解脱,另一种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担,生命是一种最沉重的负担。这也就形成了人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是轻处理(巴门尼德的),还是重处理(尼采的),然后,作者基于这个哲学分歧,也就是对待生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虚构出了一系列的人物,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轻的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发展,重的人物命运会如何发展,又轻又重的人物命运会如何发展,在有比较清晰的轻重界定的这个基础之上,虽然这些人物是作者虚构的假想的,但是人物的命运发展都是合乎逻辑的也合情合理的(就像数学推理题),各个独立性格的人物在各自独立的命运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性格特点的人物如何产生交集,以及如何影响对方的命运,编织成了一张网,小说的情节也就由此展开并发展,可谓错综复杂,精彩绝伦,而且中间还夹杂着作者自己的哲学思考,读完以后,几乎都能让读者陷入对自己人生轻重问题的思考之中,久久回味且意味深长,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经典小时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所以,这小说的重点肯定是持各种不同轻重人生态度的人,人,人,TA的命运,TA的一生,以及TA是如何痛苦着的,如何幸福着的。

首先从最轻的人物开始,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萨宾娜,代表着生命的极端之轻。她从轻处理的方法,就是背叛,背叛自己的祖先,背叛自己的艺术学校,背叛她爱的人(其实她不懂爱人,也不会爱人)和爱她的人,背叛她的艺术,一次一次的背叛,一切一切值得背叛的背叛,心灵况且如此轻之对待,身体则更轻,可以随便奉献出自己的身体,跟任何人做爱(书中虽然只提及她跟两个人的性关系,但是不排除她跟其它人性爱的可能),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极轻的人,太轻了,他就渴望一点点重,所以她喜欢特丽萨和法兰兹(小说中的重人物),但是在跟法兰兹的爱情纠缠中,她还是承受不了那种最轻微的重(法兰兹对她的爱和仰慕),她还是逃脱了,逃到了无处可逃,只能到处放逐自己,到最后,轻得她连看到墓地上的大石头都觉得沉重得无法呼吸,唯一的归宿和慰籍是艺术。太轻,轻得只有艺术勉强把她留在人间。

其次轻的人物,是托马斯,相比萨宾娜,他重一点,在心灵上重一点,重在对特丽萨的爱上,仅此一点,其它都很轻(当然还有社会责任感方面很重,后面会提及),他认为性和爱是两个分离而不想干的事物,他可以与许多陌生女人发生性关系,只是为了探索女性之我的好奇,但是他只爱一个人(特丽萨),他还懂得爱人,还懂得承担爱情关系中的一点责任,也因为爱特丽萨,甘愿跟特丽萨归隐到农村,过简单的生活。虽然这限制住了她继续寻花问柳,但是他并未丧失与众多不知名的异性发生关系的渴望,也从未改变其性欲无罪的观念,所以,他对待自己的身体是很轻的,心灵也很轻,为了自己的身心自由,不愿意承担工作和社会施加给他的任何一点点重,所以他跟极轻人物萨宾娜是关系非常和谐的性伙伴,但是因为太轻了,他爱上的却是重型人物特丽萨,在不断的徘徊犹豫之中,还是愿意跟重的人物在一起,并与之相守一生。他其实是个轻中带重的人物。

轻的反面,就是重,小说中,重的人物比轻的人物多得多,而且重还分各种层次,首先,就是托马斯的爱人,特丽萨,这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灵上都看的很重的人(对自我重的层次),其母亲对待身体和生命都相当之轻的,她一直都生活在对母亲的逃避之中,最终因为跟托马斯的6个巧遇(而这些对托马斯来说都是偶然事件,甚至把她比喻成了放在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并因为这个比喻,这个危险的比喻,托马斯发现自己爱上了特丽萨),觉着这是生命之注定,毅然决然跟托马斯在一起。这一重一轻的组合,肯定是痛苦的,矛盾也是不断的,不过,面对托马斯的不忠,她倒没有斥责,相反,她用自己的弱小来逃避,但是正是因为她自认为的弱小,却成了她最重的重,而这样的重,其实是她的聪慧和深情,让浪子托马斯一次一次地回头,回到她的身边,同时,托马斯的轻对她也有所吸引,甚至她想去通过一夜情(跟一个酒吧里认识的工程师),去体会托马斯,但是她发现,她做不到跟托马斯那样的性和爱分开,身体性了,心灵也就跟着爱了,她也绝对不会让自己同时爱上两个人,然后她从工程师家里逃脱了,所以她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很重的人,正如萨宾娜对自己轻的怀疑,到最后,她也怀疑,自省,是自己所表现的弱小(其实是她对爱情的看重),把托马斯,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拴在了身边,并对托马斯表示深深的歉意,最弱的反而是最强的,结局是,两个人在车祸中一起丧生,也算是不错的结局,毕竟在互相的迁就中,爱中,还有些许的安慰和快乐。下面要介绍的几位重型人物,相比这三位,就让人唏嘘很多。

法兰兹,萨宾娜的情人,是一个类似特丽萨的重人物,也是另一个层次的重人物(重在对某一个人的付出和崇拜,但是更看中的是自我的标榜和展示,以及妥协),他高大英俊,强壮有力,还是个大学教授,还有爱他的妻子和女儿,而且还喜欢参加游行,伸张正义(介入政治),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上最常见的一种人,甚至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自己的力量(爱就是放弃力量),在床上,就是扭动着自己强壮的身体,却不敢对萨宾娜有强势的暴力的占有的欲望和动作,这导致萨宾娜非常得失望并离开法兰兹,其实这是法兰兹对她的爱,这点爱萨宾娜都承受不了(也就是我前面提及的她受不了最最轻微的重)。萨宾娜形容他是顶着巨大脑袋的婴儿,对跟法兰兹做爱,甚至感到恶心,她并不需要法兰兹讨好她,结果法兰兹却在一辈子都在讨好她,包括法兰兹死前的那一刻,遭遇歹徒的袭击时候的自卫反抗,他也认为是萨宾娜希望他那样做的,无辜牺牲,白白枉死,而且,他的很多行为都是媚俗的(媚俗这个概念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实,他所谓的重,就是讨好,丧失了自己人格的讨好,紧跟社会潮流的随大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力量,包括他去参加伟大的进军,都是一种极度自媚的表现,而且对于这么一次重要的行动,在他心里,也只是表演给萨宾娜一个人看的。这种重,与其说重,不如说是一种轻,轻得太轻,比鸿毛还轻。虽然看起来是社会精英,但是一点份量和力量都没有。重把握得不好,只会更轻。

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妻子-玛丽.克劳德,丈夫是重在自我的自媚,妻子则是重在家庭和所谓的爱情的自媚(这是一种家庭层次的重,小范围的重),面对丈夫的撒谎和背叛,玛丽不是愤慨,而是选择抗争-为了爱情(好可笑),其它他们之间哪有爱情可言,只有丈夫对她的嫌弃,以及她自己死要面子的死撑,有的只是美好家庭和忠贞爱情的假象,面子支撑下的内里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一直死撑着,不肯跟他离婚,直到法兰兹死去,她还认为是浪子回头,他哪里是回头,哪里会回头,只是玛丽心中的一个假想和一个自欺欺人的愿望,而已。这一家子的重,重在表象,重在面子,重在对自我和自家的自媚,是很可怜的,也很可笑,而且还很可悲。

除了对自己的所谓重和对家庭和爱情这种小范围的重,还有一种更大的更重的重-对社会的重,也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托马斯是不愿意背负这种重的,不过他的不愿意背负,却成了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责任和担当,从社会责任这一点上,托马斯还是属于重型人物(前面提及的托马斯的重的另一方面),相反,有另一帮人,比如法兰兹,西蒙,主治外科医生,大下巴的编辑,他们加入党派,参与政治,示威游行,虽然声势浩大,煞有介事,但是昆德拉把这些统归为媚俗,既然是媚俗的,就没有任何一点意义,是做作,是虚伪,是表演,看起来的重,同样轻得不能再轻。

以上这些人物的描写刻画,都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完成,这就是昆德拉的慧眼,昆德拉的思考,昆德拉的洞见,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可以想见,多数读者,读完以后,对轻和重问题的思索,会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持续着,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也会一直持续着。

所以,综上分析,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经典,不如说这是一部哲学经典,既然是哲学的,哲学的很多课题,轻与重,有与无,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等等,都是很干枯无味的,都是太大太玄的课题,而且没有答案,最终让人陷入的是恍惚和沉思,以及无限的对答案找寻的迷茫之中,即便找到一个答案,也是个自欺欺人的暂时的借口,接触和思考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无聊且无趣。所以,这本书读下来,而且消化了这么久以后,我倒变得兴趣索然了,甚至觉得,我与其再去看这一类书,还不如来一句,TMD,这来得更有诗意,情感也更浓厚更饱满,所以,读哲学书还不如读诗歌(个人观点)。当然,这本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难啃,至少,心理描写是相当生动准确并且非常到位的,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思考,在生活里经受折磨,在思想的苦海里翻滚,也在自省,既然是心理的,也就是思想的,思想的也就是哲学的,借用书上引用的一句很有名的话结束本文,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确实,只能这么写这本书。

再加一句,如果生命确实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请先忠于自己,这也是我阅读完这本烧脑的书之后唯一提炼出来的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一点收获(读书总得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无论特丽萨的重也好,托马斯的轻也好,即便是萨宾娜的极轻,不同于其它几个人,他们都还是忠于自己的灵魂的,还算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

俄狄浦斯的良知_《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俄狄浦斯的良知_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们在做错一件事后,往往会给自己找借口“我原本不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好似一句“原本不知道”就可以洗刷他所有的错误和罪名,重新给灵魂以高贵的头衔。可是,你一句“我原来不知道”就意味着你是无辜吗?在这一点上,俄狄浦斯比谁都明白。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里面有党派的竞争“正直上的问题”难免会显露出来。不过我们并不讨论正直的问题,只是,一旦有一派处于弱势,而他们的人员被抓到,他们无力的陈词中总会有一句表明自己无辜的“我原本不知道”。在这一点上,他们永远比不上俄狄浦斯。

如果你杀了人,法律判你死刑,难道你一句“我原本不知道杀人犯法”就能覆盖你杀人的阴影吗?就能改变你被伏法的后果吗?这并不在于你知不知道,而在于你做没做。什么“无知者无罪”,都是屁话了。在这一点上,俄狄浦斯才真的有良心。

负罪感是个什么东西?你不能去问把自己过错归结于母亲不爱自己的杀人犯,你也不能去问感觉自己被斯大林欺骗的公民。何况,你自己也不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因为你总觉得自己如果“当时知道”,就不会做什么什么。

“没有人在灵魂和良知上比俄狄浦斯更无辜。然而,看清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后,他惩罚了自己。”《俄狄浦斯》之所以是个悲剧,大概是他对自己负重感的承受,对自己的惩戒。可是有多少人会被着悲剧看哭?这只是个伦理剧吗?是部英雄小说吗?不是。那为什么会有人哭呢?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他杀害的是他的父亲,他也不知道他娶的是他的母亲,甚至,他的父母对他没有尽到任何养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无辜的面对世人,世人也会可怜他而原谅他。但是他没有。他戳瞎了自己的眼睛。他选择了惩罚。我们无法去想,他对自己的这种惩戒,是对眼前一切逃避?抑或是对自己的厌恶?

前面我说,为什么有的观众会哭呢?大概这是件好事,因为观众在俄狄浦斯身上的良知看到了自己的反面。你并不能保证,在每件由于你的无知而犯错误的事情上都会感到负罪,都想去救赎。其实,你并不会。因为人在最开始想的总是他自己,如何逃避,何如尽快和自己撇清关系。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然而,当你看到俄狄浦斯对自己的惩戒,它让你看到了沉睡在你灵魂中的早已落满灰尘的直到现在你也不愿把它拿出来的良知。正如同一个古老的传说,你感受得到它,你深深的沉陷于中。但你终究会回到现实,而传说,是无法和你一起回到现实的。于是,灵魂原有的位置剩下的便是你的泪水。深深的泪痕,但你似乎并不知道你为何而哭?传说有时会被遗忘,但它们曾确实存在。

我唠叨了这么久,我只是想说,俄狄浦斯做了如今大多人都不会做的事情,他的思想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人。他是希腊里的悲剧英雄。

我不是在这里赞美他。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没有这种意识呢?

我在想,为什么你看《俄狄浦斯》这个所谓的悲剧时却并不感到伤悲呢?

我第一次接触到《俄狄浦斯》的时候,是小学在《希腊神话》的一个篇章中读到的。我所能记得的当时感受,就是“冗杂”。没错,我嫌它它长了。显然,我没有看进去。虽然看到真相被揭露时,有些许小小震撼。但孩提时代的晚,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

可是,我现在已经不小了。我没有重现阅读《俄狄浦斯》,我现在在思考,当我再次打开它时,我会不会看哭呢?

我大致能记得故事的大概内容,可是当我每次回想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很伤悲啊。为什么呢?

我在这里给出两种解释,一种是,我仍然保留俄狄浦斯那样的良知;另一种,我依旧没有读懂,至少我不解俄狄浦斯的悲哀。

我只是希望,现代人都会保持一种俄狄浦斯的良知。让你的影子能看见光,让你的光能照到你的影子。作者:木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本次讲一讲书中最后一位,也是无比重要的一位女性,Sabina,一位知名画家。我感觉作者一定很爱Sabina,因为她在书中特别潇洒!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Sabina的话,就是“背叛”(Betrayal)。

Sabina背叛她的父亲,她14岁时与一个男孩相爱,父亲惊恐地将她锁在家里长达一年之久,以防看到一个年纪轻轻却大着肚子的女儿。当她离开家去布拉格上大学时,她终于背离了自己的家,感到无比自由、无比开心。

Sabina背叛了她的前夫,无理由地,说离开就离开了。

Sabina背叛了Franz,当Franz把她当成情人时,他们相处得很好,出国开会兼旅行,生活自在快活。但是,当Franz与其妻摊牌,告知了Sabina的存在,要与Sabina结合时,Sabina却悄无声息地逃走了!Sabina感到Franz豁开了他们的隐私之门,做一名妻子对Sabina来说太沉重了!头衔、角色和社会责任让她窒息,她唯有背叛,唯有逃离!此外,她并不真爱Franz,Franz与她makelove时,她感到Franz下半身是一个成熟的男人,而上半身却似一个婴儿,拼力吸允着她的乳房,她似乎在与一名婴儿makelove,这让她感到恶心!

Sabina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也不算背叛吧,应该就是不在意!她可以到任何其他国家去,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去漂泊、去画画,她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她的国籍——捷克。后来,随着她越漂越远,已经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来自哪里,她就像一粒尘埃,四处漂泊,四海为家。

Sabina讨厌一切媚俗(Kisch)的东西。Kisch里没有shit。Kisch会使两滴眼泪相继而出,第一滴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多么好啊!第二滴泪说,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全人类都为之动容!第二滴泪使Kisch更加Kisch!但Sabina讨厌Kisch的同时,她也有她自己的Kisch,她的Kisch就是她心中那个温暖、平静、和谐的家,在这个家里,父亲是明智的,母亲是充满爱的!这种Kisch正是Sabina所缺少的,自从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她更渴望这种Kisch。当她在电影里看到一位不知感激的女儿拥抱被遗忘的父亲时,她总是泪流满面。

Sabina的父母死后,两个哥哥瓜分了她父亲的所有财产,而她只是潇洒地拿走了她爷爷留下的一顶黑色的高帽子,无论她走到哪里,其他东西都可以舍弃,唯独这顶高帽子一直陪伴着她!这顶高帽子代表着过去,她的镇长爷爷和她的牧师爸爸!她经常戴着这顶高帽子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makelove时,这顶高帽通常也是极好的道具。

Sabina心情不好时,喜欢在墓地里闲逛,她看着墓碑上的描述,职位、成就在她看来都毫无意义,她有时会参加不知是谁的葬礼,她也随着人群围着墓地哀伤地走上一圈,往墓地里投一朵小花!她害怕墓地里那些石头棺盖,因为一旦盖上,逝去的人就再也出不来了。她庆幸覆盖在她父亲身上的是泥土,这样,父亲就可以走出泥土,与她谈心。

Tereza和Tomas因一场车祸死亡,死时两人的身体黏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他们死得如此沉重,因为彼此的爱、彼此的忠诚。而Sabina是本书中这四个主要人物中唯一活着的人,她要死得很轻很轻,她要把自己的身体火化,骨灰就随风而逝吧。

Sabina的一生都在背叛,一生都不为沉重的东西束缚,是潇洒随意、轻飘飘的一生。只有她活到了最后,我想是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是作者的真爱吧。

本书至此已经认真读过两遍,而且是英文版,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很多细节还是不甚明了,比如反复提到的贝多芬的四重奏《Esmusssein》,比如提到的God和shit,比如到底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等等!我想我要再沉淀几年再去读,也许又有很多新的感悟!总之,经典真的要反复的读!每一次读来都能触动人心!下周开始读我心仪已久的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次是中文版,会轻松很多。

相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