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800字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名著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名著闪闪的红星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今天,我们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的主人公——12岁的小男孩潘东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潘东子住的这个小镇本来很安宁,打自潘东子出生后,跑来个“白狗子”(日本兵)的同党——吴汗三。当时在延安的毛主席把这个小镇定为红军根据地。听说红军要来了,小镇的人们都盼望着能过上好日子,东子也参加了儿童团。在一次站岗中,潘东子发现吴汗三想溜走,就上去和他搏斗。瞧!东子是多么的勇敢啊!要是我肯定躲起来,不出声。小孩始终是小孩,东子没能斗得过吴汗三,还是让吴汗三这个坏蛋溜走了。不久,日本兵轰了过来,红军是越打越少,于是大部分红军北迁了,有一部分还留在山下,偏偏这时侯吴汗三回来了。为了送米、盐到山下给红军,东子用水把盐吸在衣服上……

小小的东子是那么的聪明,相比之下,我虽然聪明,但我全用在歪脑筋上了。东子站岗、放哨,给红军送粮食,为红军送情报,最后把吴汗三给杀了,他的这种为祖国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他想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时刻想着他能为祖国做些什么。面对凶狠的日本兵和那刺刀,他没有退缩,勇敢地和敌人搏斗,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东子的这种精神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如今在和平的年代,虽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但我们能做的还有许多,我们在学习上更不能退缩,在生活中也要勇敢地面对每一件事情。

东子真是位“小红军”。东子,你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活中的偶像!

范文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如果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听了一定知道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吧!没错,我写的就是这个。

这部电影是小时候外婆买来的影碟上的,我非常喜欢看。故事的主人公是潘东子,年仅十岁的他一心想参加红军,这不仅因为他的爸爸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更因为潘冬子发誓要为被敌人残杀的妈妈报仇。怀着这个心愿,冬子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并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他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感觉,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沉着……的好孩子。他会在战斗中破坏吊桥以切断敌人警卫团的后路;他能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他可以宁愿自己少吃些盐,也要分给红军们吃;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还可以沉着机智地应付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砍死了胡汉三,还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他就是潘东子,一个随时被红星的光芒照耀着的孩子。电影中,我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每当他遇到困难、做一些决定或者帮助红军的时候,他总会从兜里掏出一颗火红的五角星看一看,摸一摸,脸上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想这颗红星应该是他的精神支柱吧!从他的言行上看来,他看见红星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一般,也就是这颗红星给予了他力量、勇气和信心吧!

闪闪红星,红星闪闪。闪烁着革命光辉的点点滴滴,做为我们——一个少先队员,更应当有潘东子和其他如红星般闪亮的孩子们一样,至少也得有高尚的情操,懂得付出、奉献、理解、体谅、忍耐……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范文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观《闪闪的红星》有感

来源:ht()tp:///qitafanwen/mingzhuduhougan/2237093.htm

下页更精彩12345下一页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生命危险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开了心里的疑惑。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入微,如第二篇中,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却仍不脱孩子气,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还有第三篇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面容消瘦是一个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还描写了彭德怀,林伯渠等人,并配附大量照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影像。

第三篇中还写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事,表现了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如毛主席在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作者起先没认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的人。他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生活简朴,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节。

作者还写了,毛主席对作者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从来不加任何检查,使作者尽力弄到能说明苏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对毛主席的敬佩、赞美之情。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读。作者:阮子彤

《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作者埃德加斯诺曾在中国待了七年,从一开始对红色中国的不了解,到后来离别时对红色中国的依依不舍。红星闪耀中国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而这本著作除了有关西安事变和关于朱德的部分,引用了他人的笔记材料,以外其他的都是作者自己记载的第一手资料。而在作者西北之行的时候,正值中国和世界局势大转变的开端。 通过红军,作者的经验所得到的一种客观教训,就是有组织的民众在革命游击战争中的不可征服的力量。

红军与国民党一开始内战的时候,其实实力十分悬殊,武器落后,经济实力差。敌军总数也是红军的好几倍。甚至在敌军的几次围剿之后,红军不得不被迫开始长征。但即便如此,红军和共产党的核心也并未陨落,而是之后不断发展,终于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工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当中较为年轻的大多自愿参军,跟随红军长征。而那些年老的则向红军和党员提供帮助。红军是一支真正穷人的军队,他们为穷人的利益所战斗着。他们沿途没收地主的财产和土地,把土地分配给那些穷农。使得那些贫穷的人不用再整日的为了土地的租税而忙碌,自己却还难以吃饱穿暖。在某些地区,农民还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的游击队,帮助红军一起抵御国民党军。而在某些特殊的时候,村民也会帮助隐藏党员不被国民党军发现。

红军和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红军将领的英勇有谋和红军士兵的吃苦耐劳。无论大小战役,红军将领总是会在战前侦查,精心做出计划计谋,以最小的付出得到胜利的结果。他们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吃的简朴,过的节俭。而且进行战役的时候,他们不会只是指导着士兵去上前作战,而是会自己带头冲上去。他们关心下属真正的为下属,为农民,为人民考虑。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对红军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红军战士他们不畏艰苦,英勇作战,红军长征的时候,过雪山翻草地,飞夺泸定桥,横穿大渡河。这一件件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坚持,他们是无法做出来的。在红军长征结束的时候,剩下的人员只有最开始的1/3了。但是真正保留下来这些人都成为了后来党和红军的真正核心。

红军和共产党员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每一次的转移甚至是战役抱动起义等行动之前,共产党的会针对当前的形势做出最有利于他们现在的计策。而且每一次事件发生之后,共产党员就会针刺对这一次事件的得与失,进行分析,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他们也在为了整个民族而奋斗。在国民党军一昧沉醉于内战的时候,他们首先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这个口号,真正在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其实这本书让人明白的就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0字


读完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有一些小小的感悟,所以要及时写下来。

关于原生家庭

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论断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追捧,很多人把自己终其一生的不幸归结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可是我在书里看到了主席的原生家庭,也并非尽善尽美。他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有一个苛刻吝啬小家子气的父亲,他的父亲经常打骂他,说他懒,逼得年少的润之一度要跳池塘自杀,主席一度在书里说,他恨他的父亲。可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挡主席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

而且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不光主席一个人,其他如彭德怀、朱德等革命前辈,童年生活也都是辛苦异常。彭德怀小时候有个后母,他的后母苛待他,他的父亲和祖母曾一致决定要溺死他,逼得他在九岁时便一个人外出闯世界,当放牛娃、做旷工、挖水渠。朱德也说过,他的亲生父亲待他很坏,最终把他过继给了别人当儿子。

所以我意识到,不论经历怎样的困苦,其实人是可以自我救赎的,所谓的原生家庭,不应该成为我意志力薄弱的借口,更不应该成为我完善自己品格的障碍。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毛病,全部归结为外因,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才是真的懦弱和不堪。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不应该只学习文化知识,也应该包括,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不断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努力完善自己的品格,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关于见过世面

最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在刷网页时,看到了一个提问说,怎样才算是见过世面,后面的一个回答中,贴了这本书里关于润之的一段文字。文字中写道: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挨饿,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在遭到拒绝后,饥民们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但是抚台逮捕了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叛逆者的警告。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是同情造反者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做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

我确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有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的冤屈,我深感不平。

主席无疑是见过世面的,甚至他自己就是世面,他的世面,来自于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劳苦大众感同身受的爱和悲悯。

可是作为一个卑微而又渺小的普通人,生活在这个俗世里,我对世面二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曾经我以为,所谓世面应该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见过高山和大河,看过远方和田野,胸中有丘壑,才算得上有点世面。

可是在那个革命洪流奔涌的时代,在大多数同期领导人都是法国、德国、日本留学归来的背景下,主席在十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离开韶山冲那个小山村,而且也没有任何留学背景,但是这却丝毫不妨碍他对中国社会深刻的洞察,丝毫不妨碍他自己就是世面。

还有我的同事,他说,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天津。当他自然而然地说出这句话时,只让人看到了他的从容、淡定,内心的自信,和生活的充实。有无去过哪里,从来都不影响他人格的善良和高贵。还有,小美告诉我说,康德一生没有出过他居住的那个小镇,但这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所以说,一个人有无见识,和他去过多少地方,有关系,也没关系。该伟大的人,还是伟大,该平庸的人,还是平庸。

心怀苍生、肩负国家兴亡,是世面。

见过大江大河、大风大浪,是世面。

拙守一隅,在自己的领域精耕深耘,是世面。

不问红尘俗事,只坚守内心的从容淡定,也是世面。

千人千面,而无千篇一律,世面是一个多维度的词汇,它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内容,需要我们始终心怀敬畏,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不同的人和事。而从来不能,打着世面的旗号,去妄断妄言,和妄自菲薄。

名著的读后感2000字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但往往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读了《活着》这本书后的感悟来浅谈我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还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福贵的一生可谓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磨难只有坚忍,而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赌光家财,气死老父,他的人生从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贵的是他乘着自己年轻气盛,以狂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门为家珍而开,也从未关过。

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长也是那么的短暂,让我强忍悲痛来复述他的一生吧!成亲不久,赌光家财,气死老父,同时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质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好在家珍最后回来了;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战场上捡了一命,但也许是他的母亲一命换一命的吧;回到家以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过上好日子了,不料儿子有庆十三岁时却因为救人献血过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儿凤霞人机灵漂亮,但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本来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难过,还好找到了一个能当半个儿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恐怕是福贵一辈子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女婿对他们很好,全家其乐融融,但可怕的事又发生了,女儿凤霞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但好歹他还有爷孙三人相依为命,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个六口之家,还剩两个人,但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六岁大的外孙的生命。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得活着。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因为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尽管幸福离他很远,尽管只剩他一个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弃,明天也许幸福就来到他身边了。有人说过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但它却在不经意间落在你的肩上。

宽容、善良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了救他战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开始家珍不肯原谅春生,但大家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文革后,命运悲苦的他们还是重归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却依然懂得宽容的福贵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宽容和忘却来清除痛苦,让内心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幸福。

也许我们所看到的,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这种坚强所打动,从而来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许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许能宽若天地。

幸福只是内心对生命流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而这种感觉不在于它的长短,但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经获得了幸福。

在贫苦的边缘,幸福仍然可以光顾,在光鲜的背后,幸福也许仍然味同嚼蜡。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所营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内心感觉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简单,幸福的内心才是成就我们幸福人生的主体。

积极追求幸福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在匆忙赶路的时候,却忘记了祝福。现在的我们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赶,以为拼命赶路的我们会在某个终点获得幸福。于是在这种不能停止的追求当中,我们深感疲惫,却一直不曾追到我们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却忘却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是否幸福,都早已没有了感觉。所以当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时候,适当慢下来,欣赏沿途的景和人,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就让我们放飞心灵,感悟幸福吧!

相信《名著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闪闪的红星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