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宝玉读后感 > 地图 > 红楼梦宝玉读后感

红楼梦宝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红楼梦读后感(独爱宝玉)。

四大名著是我国的瑰宝,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任何一本世界名著,电视剧也有电视剧的启迪方式,关键看个人是否有思考的习惯,书籍是整体的,连续的,阅读名著更能激发读者整体思维。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所以名著里的知识蕴理才会被我们剔取、吸收。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红楼梦读后感(独爱宝玉),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经典推荐:红楼梦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水浒传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西游记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独爱黛玉)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xxx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经典推荐:红楼梦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水浒传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西游记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

红楼梦读后感(独爱袭人)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2024里行间的小字2024,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2024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2024,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再看一事,此事兴许该是大家对于袭人一生行事之印象最深的一处了,非他,便是第十九回良宵花解语及第廿一回娇嗔箴宝玉的两段遥相呼应的文字2024。袭卿先以自己要给家人赎身出去为端唬宝玉,之后假意以要玉兄答应自己那三条警戒之言为交换自己留下的条件,玉兄万般舍不得袭卿,自然满口答应,诸君可还记得他当时那话: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跟着,袭卿即提出数件玉兄平日里不成话的行径,要其一一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又有脂批曰:大家听听可是丫鬟说的话?试想脂砚此笔是何意思?余谓,这绝非是说袭人僭越,反该是在赞她明白道理。

待宝玉将那些事情都答应了之后,宝、袭二人又是如何一番对答?袭人笑道: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了。宝玉笑道:你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袭人冷笑道:有那个福气,没那个道理仅这一对答,试问如何能不使人爱煞、怜煞袭卿,脂砚更批曰:袭人能作是语,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

以上这都是花解语一回。

再至后来,隔了一回文字2024,又写袭人因见宝玉大早起便一劲跑去黛玉那里,同黛玉、湘云二人一起梳洗、浑闹,全没把自己前日所警之话记在心上,于是便又假意同玉兄赌气,几番折腾,总算又使得玉兄收敛了些,这一日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拿书解闷,或弄笔墨。最后又迫得玉兄摔簪起誓并说出了心里话儿,方才算合好了宝玉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道我心里怎么样?试问二人仅这般一应一对,却又道尽了多少绵绵情义,难怪十九回上要用情切切来定那良宵花解语!

如此诸般,足能见袭人此女并非哪等凡钗俗裙,就连宝钗不是都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丫头,听说话,倒有些识见。这虽是宝钗心内之语,余以为,实在是雪芹警示天下看官之言耳!

至于后面袭卿的许多行为处事,却也不消多提了,通过前文这许多作者的精心勾勒以及脂砚的精妙点批,后文可见一斑,绝非程高伪续中那等曲解芹旨的文字2024所录,把结局写得有些圆满!那些拙文烂笔,实在唐突玷污我袭卿也!

经典推荐:红楼梦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水浒传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西游记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

红楼梦读后感(独爱湘云)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我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个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2024,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2024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2024,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2024,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2024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2024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注: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

经典推荐:红楼梦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水浒传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西游记读后感(汇总)

经典推荐: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一:宝玉挨打赏析

《红楼梦?宝玉挨打》赏析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一出重头戏,原题是:“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手足耽耽,手足是兄弟的意思;眈眈,是亲密的意思。小动唇舌,是贾环在父亲面前搞小动作,诬陷宝玉对金钏强奸不遂。不肖,这里是指违反封建礼教的事,一桩接一桩,如身为贵族公子,竟和戏子交朋友,还互换汗巾,和丫头谈情说爱等等。大承笞挞,挨了非常重的打。

“严父教子”,这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情景,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

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这种冲突一旦激化,就会成为你死我活的激烈的斗争。宝玉是贾府的希望所在。按照贾政所理解的正常的生活道路,宝玉该以道德文章、仕途经济为重,立身扬名,干国承家;一句话,他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慷慨挥洒的风度。然而宝玉却钻在“情”中出不来,终日缠缠绵绵,痴痴呆呆,“杂学旁收”,离经叛道,说些化灰化烟的荒唐话。贾宝玉的精神状态太萎靡,太灰暗——这是贾政的结论。平日也不时教训一番,无奈“有众人护持”,尤其是老太太娇宠得紧,使贾政难以克尽父职。这一次,贾政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了。与其“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不如狠心用“板子”来矫正宝玉,说不定还有些效果。他对那些“恳求夺劝”的门客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这自是贾政的愤激之词,但无疑地,贾政认为,宝玉既然年纪轻轻便“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他堕落为社会渣滓并非不可能的事情。贾政的望子成龙与宝玉的“不成器”形成巨大的反差,做父亲的终于忍无可忍,往死里打宝玉了。先是由小厮们“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接着是“贾政还嫌打的轻,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王夫人进来,贾政因怪她平日护着宝玉,不让他管教,越发恼火,“火上加油,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把宝玉打得从腿至臀,“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贾政真是要打死宝玉吗?或者说,他真的以毒打宝玉为快吗?这样看,就错了。他只有这一个儿子,爱子之心也跟王夫人同样真切。在毒打宝玉之前,他已“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不难想见其内心的痛苦。如果不是“恨铁不成钢”,如果不是对宝玉期望太殷,他又何至于如此狠心?所以,毒打宝玉之后,当王夫人大哭:“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时,“贾政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当王夫人和李纨“抽抽嗒嗒”哭去世的贾珠时,“贾政听了,那泪更似走珠一般滚了下来”;后来“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也就灰心自己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写出贾政作为父亲的慈爱之情,赋予了这一形象以立体感和深度。

宝玉挨打,事情发生得很急,有似迅雷不及掩耳。但小说写得很有层次。先是众门客劝阻;然后是王夫人,接下来是李纨、凤姐及迎、探姊妹;最后是贾母。而且,每个人的言行,都写得极耐寻味。比如王夫人来劝阻,先是哭诉哀求,兼有威胁要挟。“打死宝玉事少,写得极耐寻味。比如王夫人来劝阻,先是哭诉哀求,兼有威胁要挟。“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接着撒泼进逼:“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说毕放声大哭起来,最后更抛出了杀手锏,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叫着贾珠心态,,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这句话一语双关,用意深长。表面上是想念贾珠,借此宣泄对宝玉的愤慨,实际上是警告贾政,采用的是攻心战术。因为嫡传一向被认为是封建宗法制度所维护的家族正支,宝玉既然是贾珠死后贾政唯一的嫡传子,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人的言行充分反映了他的心态,他同贾政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的劝阻主要是起提醒贾政的作用罢了。

贾母的表现则不同。他气势汹汹,锋芒逼人,言辞激切,尖酸刻薄,唇枪舌剑,毫不留情,用连珠炮式的叱呵讥讽来对待这件事。他人还没出现就来了个下马威:“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就干净了!”见贾政陪笑迎出,又揶揄道:“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接着又是奚落威胁,又是申斥嗤笑,冷嘲热讽中夹杂着摇头喘气、啐一口、冷笑、哭个不了等动作,把一个贵胄老妪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形象和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真实生动、惟妙惟肖的感觉。

宝玉挨打,疾风暴雨,贾政与贾母等的矛盾陡然加剧,但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贾政说:“老太太也不必伤感,都是儿子一时性急,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说:“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都承认了对方的合理性。不过,真正深刻的矛盾——贾政与宝玉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并未消失,倒是更深刻化了。正统与叛逆都在加强着自己。

“宝玉挨打”也体现了《红楼梦》的情节经营艺术。

第一,远处蓄势,渐渐逼来。从导火线可以体现出来1)宝玉“听见金钏儿含羞自尽,心中早已五内摧伤”,于是“茫然不知所往”,“恨不得也身亡命殒”,心里想的完全是受害者金钏儿悲惨的命运。而贾政平时想的全是封建官场的仕宦之道,这时正责怪宝玉见到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又听到宝玉“垂头丧气”的叹气声,看到应答时的惶悚表情,自以为受到刺激,不免怒火中烧,“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这说明,贾政和宝玉要走的生活道路不同,所关心的事情也不一样。这是宝玉挨打的远因,也正是宝玉挨打的最根本原因。2)忠顺府长府官前来寻找小旦琪官,临走时威胁说:“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贾政受到激将,认为宝玉庇护那不去奉承王爷却隐居乡野的琪官是“何等草莽”、是“无法无天的事”,惹了王爷要

“祸及于我”,因而“气得目瞪口歪”。可见,忠顺府长府官的激将,实际是宝玉挨打的近因。3)等到贾环诬告宝玉拉着金钏儿“强奸不遂”,“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这一番激将的话如火上浇油,“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成为宝玉挨打的成因和导火线。贾政给宝玉归结了“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的罪名,且有大逆不道“明日弑父弑君”的隐患,于是横下一条心,“狠命”毒打宝玉,甚至想要“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第二,分层出场,高潮迭起。1)母亲先到——从上而下,由外而内,因情及理,以哭造势。2)祖母后到——先声夺人,自责责人,以退为进,旁敲侧击。

3)凤姐收局——干练泼辣,语含指责。4)袭人探因,心细虑远,体贴周到。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重要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它通过宝玉挨打这个触目惊心的非常事件,把统治阶级内部封建卫道者和封建背叛者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达到水火不容这样尖锐激烈的程度,在情节展开过程中塑造了许多形象,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初步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这一部分在全书起着承前启后、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这一部分故事生动,情节感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非常紧凑的时间衔接和场景变化中,展现出一幅正在变态的钟鸣鼎食封建贵族之家的图画,描写人物手法多样,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显示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和创作小说的深厚功力。从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篇二:从《宝玉挨打》看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之《宝玉挨打》

从高中到现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一直是我的最爱。作者曹雪芹在家破人亡的时候独自一人行走在大天大地之间,用一颗饱蘸世俗的心和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一个历尽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的沉重叹息。《红楼梦》不仅是曹雪芹生活的折射,更是封建王朝的缩影,它出了时代的悲歌。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可不幸的是,这么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却很少吸引广大大学生的阅读和关注,更不要提品位和研究了。在大家心目中,《红楼梦》内容深奥晦涩,人物关系脉络极其复杂,一百二十回的文字更是令人心烦生厌。以我之见,这些人完全被那些表面看似复杂繁冗的表面现象迷惑住了,并没有深入《红楼梦》最本质的层面。只要你翻开作品,并耐心地品读下去,你渐渐地就会发现,《红楼梦》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每一个看似寻常的细节描写,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去探寻出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不朽价值。

著名红学家马瑞芳认为:从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来看,《红楼梦》一共写了四件大事。其一,秦可卿之死。这是死亡之事,是人人都会经历的;其二,元妃省亲,这是女儿回娘家之事;其三,宝玉挨打。这是老子打儿子之事;其四,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乡下人进城之事。现在,我主要想讨论的是第三件大事: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出自《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之

一。初读《红楼梦》,我看到的只不过就是一个暴怒的父亲将令自己的儿子痛打了一顿,这是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的及其寻常的生活景象,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如果追其原因,无非就是父亲看到儿子所为不及自己所愿,于是恨铁不成钢,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出于教育的目的,才失望透顶地把儿子痛打了一顿。这样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这的确是我阅读后的初感。在我看了一些著名红学家对本回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反复阅读后,才发现《宝

玉挨打》对《红楼梦》的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只局限于我初读后的感受。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玉挨打》成为一段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典型情节,读来不禁有令人惊心动魄之感。

我们知道,贾政一心盼望贾宝玉走一条读书中举、扬名显亲的道路,成为一个能够继承和发展仕途经济的忠臣孝子。但贾宝玉却偏偏走上了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在第九回里,贾政就因为宝玉贪玩不认真念书,就把跟随他的小厮训斥了一顿:“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上进的算账!”这可以说是宝玉挨打最初的种因。但是,促成宝玉挨打不单单是因为贾宝玉不好好念书,还有多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不愿跟为官做宦的人交往,并且最讨厌谈论“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贾政要使宝玉读书应举、交结官宦,做一个光宗耀祖、复兴家道的忠臣孝子。而玉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仗着老祖宗的宠爱,天天和一群女孩子们玩在一起,还喜欢舔她们脸上的胭脂,变成一个使贾政感到绝望的贵族家庭的不肖逆子。贾宝玉的生活理想和情趣,跟封建正统派的薛宝钗根本对立,更与贾政平日对他的教训和期望背道而驰。正是出于思想上的这种格格不入,贾政要他出去会见贾雨村,他才老大不愿意,经磨磨蹭蹭了半天才出来;用贾政的话说就是“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因而引起了贾政对他极大的不满。可见,这样的不满由来已久,早已在平日郁积于心,这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而是父子之间在人生道路这样根本问题的对立。我认为这是宝玉挨打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宝玉挨打也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的被迫害致死有关。第三十回,写金钏跟宝玉说

了两句玩笑话,就被王夫人打了嘴巴,指着骂作“下作小娼妇”,并下令要撵出贾府,金钏下跪苦苦哀求也不让留下。宝玉会见贾雨村回来,本身心里就极其不快,正好传来金钏因悲愤投井自尽的消息。他对金钏之死感到震惊,对她充满同情,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悲痛,因而精神恍惚。恰好在这时宝玉又跟他父亲撞了个满怀。宝玉因内心伤悲而垂头丧气,这已使贾政大为不满,问他话时他又神情惶悚,应对不如往日,因此,“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第三,与长使官因为琪官事件,向贾府要人也有关。在这个气氛紧张的时刻,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偏巧宝玉私下结交出身低贱的优伶琪官的事发,而此事牵涉到权势极大的中顺亲王府,派人来到贾府,盛气凌人地要宝玉交出琪官。宝玉不愿意跟为官做宰的应酬,却和贵族阶级视为低贱的戏子交朋友。在贾政眼里,贾宝玉这样“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跟戏子关系那么深切、真挚,这触犯了他头脑中的封建名分观念,认为宝玉不走正道,他的做法更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越轨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权高重势的中顺亲王府家,闯下了大祸。因而气得贾政“目瞪口歪”。至此,贾政一时怒气冲天,所以宝玉挨打已是必定无疑了。

第四,还跟贾环向贾政告状有关。贾政送客回来,本来就准备收拾宝玉的,这时又偏巧遇到了亲眼看见被淹死的金钏实体的贾环惊吓得跑了过来。贾环看到贾政后,便趁机恶意进谗,说宝玉“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便赌气投井死了”。早已怒火中烧的贾政,再经贾环火上浇油,立刻被气得“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随后又是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于是,一顿鲜血淋漓的毒打就这样开始了。

宝玉挨打这样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在曹雪芹的笔下却概括进了如此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直接的冲突是在贾政和宝玉二人之间展开的,但细想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尽管贾宝玉因为“金钏事件”被诬陷为“逼淫母婢”,但事实上,对于金钏含冤负屈而死这件事,在贾府上下主子乃至一部分奴隶中,真正从内心深处给予同情,并为她感到深切悲痛的,唯有宝玉一人。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原来贾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催伤,近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便得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地走着,信步来至厅上。”此时的宝玉内心是十分感伤的,他恨不得此时也同金钏身亡命殒。

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宝玉做过这样的评论:“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为宝玉一人而已。”这说明在残恶的封建社会,能感受到没落气氛核心思想萌动的只有宝玉一人。他是“爱劳而心博”。这种爱是博爱的,它不只是爱情,还有关爱、友爱。宝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而宝玉的生命中,不仅仅只有黛玉一人,他还有对宝钗的崇敬之爱,对袭人的感激之爱,甚至对金钏的怜惜之爱……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金钏跳井死后,王夫人和薛宝钗的反应。第三十二回末,写王夫人和薛宝钗都认为金钏好好儿的投井自杀是“一桩奇事”。一个“奇”字表现出她们对一个奴隶生命的残忍冷漠。所谓“奇”,就是说不该死而死,死得莫名其妙。王夫人是杀人凶手,她最清楚金钏是被侮辱迫害致死的,却推卸罪责。薛宝钗也有意为王夫人辩护:“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还说“姨娘也不必担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

也就尽主仆之情了。”无情装着有情,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的冷酷、残忍和虚伪。可见在贾府中,对丫头奴隶的伤害和蹂躏已经司空见惯,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人们对这样的场景更是麻木不仁。而相比之下,在那个罪恶和冷酷的世界里,宝玉的这种同情显得那么真挚,那么纯洁,那么可贵。对金钏之死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聋老婆子的麻木和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啊!

此外,在宝玉挨打过程中还令我感动的一个细节,就是王夫人哭着向贾政为自己的儿子求情。俗话说“严父慈母”,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暴怒的父亲将自己的儿子毒打了一顿,做母亲的看了心痛,于是哭着向孩子父亲求情,这很普遍。但此时王夫人向贾政求情,用意绝非普通的母亲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心疼。王夫人抱住贾政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份上。我如今已将50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所以她才一边哭宝玉,一边哭她死去的长子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才“儿”一声、“肉”一声地哭道:“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哪一个!”对于王夫人来说,失去了长子,宝玉就是她一生的依靠,没有了宝玉,也就没有了依靠,更没有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因此,他心疼宝玉,维护宝玉,实质上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原来她怕打坏宝玉,是担心自己没有了依靠。她说宝玉死一百个也不足惜只要珠儿活着就好,这话简直是从灵魂里呼叫出来的啊。在曹雪芹的笔下,王夫人的哭,哭得有身份、有性格、有思想:她哭宝玉,又哭贾珠,归根结底是哭自己;她哭出了封建社会一个贵族之家正统夫人的理想和希望,也哭出了她那既可怜又可悲的地位和命运。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多么的真实和深刻啊!

而王夫人的这次流泪,正好触动了贾政内心的隐痛。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与宝玉不同,贾珠听贾政的话,热衷于科举考试,这本是贾政的希望所在,却不到二十岁就死了。所以贾政流泪跟王夫人一样,不是哭活着的宝玉,而是哭死去的贾珠,更是哭自己希望的破灭。关于这段细节描写,透过贾政表面上的凶狠和威严,无情地揭示了他人物灵魂深处的另一面。贾政,一个力图使行将败落的贵族大家庭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的封建统治者,在宝玉这个冥顽不灵的孽种面前,他对宝玉的爱很无情,他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他的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于是,在打宝玉的过程中,他既愤怒,又悲哀,既威严,又脆弱。

再看看《红楼梦》写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先是宝钗出场: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度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看宝钗托药进来、又吩咐袭人、问病,心疼爱怜的话欲言又止,一言一行显得是那样矜持、端庄,处处透出他是有身份、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在整个探伤过程中,宝钗虽然也动了感情,确实冷静得近乎不动声色,这鲜明地表现了一个正统派贵族少女的思想性格和道德观念。

写得最动人的是黛玉探伤。出场最迟,说话最少,但对她内心世界的揭示却最为深刻。小说从半梦半醒、恍恍忽忽的宝玉眼中和耳中来描写她,一出现就带来浓厚的哀伤气氛: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得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

曹雪芹不正面描写她为宝玉挨打如何心疼悲痛,只单单写她那两只眼睛,万种思绪、诸般情景尽在读者心中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黛玉出现在一种朦朦胧胧的景象中,她面对宝玉挨打,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但并不乏神情。她含情脉脉地看着受伤的宝玉。她既为他心痛,又极其的同情他。之后,写黛玉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这充分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对宝玉一片含蓄的深情。他心中有万句言词,半天说不出来,抽抽噎噎凝聚成一句话:“你从此都可改了罢!”别看这短短的一句话,但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它很有分量,具有一种内在的蕴蓄的力量:它是汹涌激荡、恣意蔓延的感情受到阻塞压抑,又终于冲破了这阻塞压抑而挤流出来的一句话。其中,包含着黛玉对宝玉最真切的同情,最贴心的关怀以及最深挚的怜惜,又混杂着对封建暴力高压政策之下许多的怨恨、不平、愤慨。黛玉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立弱小,既无力反抗这样残酷的现实,又无法替宝玉忍受痛苦。事实上,她劝宝玉改,但改什么,为什么要改,可能她都不太清楚。因此,她说这句话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沉痛之情。宝玉听了,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她真正听懂了黛玉这句话的含义,她了解黛玉真实的内心想法。她不像宝钗那样,是真心让他悔改,而是她自己无力冲破现实,又非常心疼他,迫不得已才那样对他说的。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与叛逆思想相一致的真挚的爱情关系。他们之间的话并不多,但却是精神的交流,灵魂的共鸣。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上就是宝玉挨打的全过程了。通过《宝玉挨打》这样一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不同于其他名著的艺术特色:它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之《宝玉挨打》情节很值得细品!

篇三: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走近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仅次于贾宝玉、林黛玉的第三号人物。在《红楼梦》诸多有分歧的问题中,如何认识并评价薛宝钗是争论得最长久而又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早在旧红学时期,就有人争论得“几挥老拳”,现在虽然不至于以拳相见了,却还也常常在争论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宝黛凄美的爱情结局使得最终“鸠占鹊巢”的薛宝钗成为众矢之的,也使得这一丰满耀眼的形象一度成为世故、圆滑、虚伪的象征。

先看《红楼梦》如何定性宝钗。第五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被安排是“薄命司”的关键人物,同在一幅“正册”里,册词里充满了同情与哀悼:“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在他眼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都是集美貌与多才与一身,她们的命运都是同样值得伤怀和痛悼的。因此,过分的贬低薛宝钗这一形象,把她说的下劣不堪、一文不值,不仅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也“贬低了全部《红楼梦》作为封建时代一面镜子的现实意义。”

首先打动宝玉情怀的是宝钗的“仙姿”和风韵。她“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警幻之妹表字“兼美”,“鲜艳妖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有如黛玉”,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以姿容风韵的美丽动人,钗黛二人应该说是“双峰并峙”的,但如果稍微凝眸而视之,林妹妹比宝姐姐似有逊色之处,特别是在比较狭义的外貌美方面更是如此。宝玉就曾赞叹道“宝姐姐是个绝色人物”,他的《续庄子箧文》,一时时女儿们发牢骚也只是说“戕宝钗之仙资,灰黛玉之灵窍”,“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他认为钗黛之所以迷缠天下人者,二人是有所侧重的,至于他因羡慕宝钗姿容而“发了呆”,那更是使黛玉十分敏感且耿耿于怀的。真正的美富有感染力,真正的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无怪乎,历代青年选偶多取“宝钗型”,无疑有对她的外在之美的感动和追求。其次,宝钗的“动人”,也在于她的才学。人不都是有知识有才华的,但一般却都敬慕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宝钗在大观园中,不仅是以其貌,也是以其才被尊为“群芳之冠”的。她才华出众而又绝无半点黛玉的孤标傲世,目无下法,所以才成为雅俗共赏的花王。总之,从文化教养的总体来看,包括湘云、妙玉、宝琴等才女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赶上或超过宝钗的。无论是个人风采还是文采,在那体现着山川日月精华的众女儿中,这株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花王”。 遭非议最多的,还是宝钗人。许多人都认为是在“做人”,认为她是善于做面子、收人心,虚伪、圆滑、世故之极。但在姊妹中善联情谊,并非是宝钗会“做人”,而是她关心、体贴人的集中体现。宝钗对黛玉和关心体贴更为典型,这两位在思想性格上完全对立的少女,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比亲姐妹还亲的挚友,关键就在于宝钗宽宏大量,不计微嫌,并能在关键的时刻“兰言解疑癖”,才结成了金兰之契。对于这些姊妹,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一片欢声笑语的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并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点实际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体贴同情之心,单靠用心机是很难做到的。

宝钗是“冷姑娘”,这是她的外表给人的印象。生活 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却非常朴实无华。她不喜欢打扮,“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身上穿的衣服是“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屋里也“雪洞”一般,没有什么装饰。但她的感情世界却是丰富的,她有过希望,有过追求,有过少女最初蒙胧的爱恋。第28回元妃在端午节送给她和宝玉相同的礼物,暗示了她的婚姻前途,惹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个“羞”字活画出一个封建 少女 当时复杂的心情。第57回,因薛姨妈当面说 到她的婚姻问题,她便一头倒在母亲的怀里撒娇,以示羞涩嗔怪。宝玉挨打后她去看望时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老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了。”这些即是一个少女情窦初开的真实流露。

历来许多评论家无视事实,偏偏认为宝钗在和黛玉争婚。我们细读第8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的一段描写,不难看出宝钗那时还是一个对周围充好奇心的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如果她真有其他意图就不会坦率的打量宝玉了,更不会“挪近前来”细细的“赏鉴”了。作者在细细描写过这块玉后又写道:“宝钗看毕,又从新翻来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及回头对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在这里发呆作会么?’”这里说明当时宝钗发呆了,怎么这两句话跟金锁上的话是一对儿呢?但她是不愿意让一个丫环猜出自己想什么的,因此才要支开她。这里恰恰表明了宝钗的身份,她并非是想在宝玉面前提起“金玉良缘”,更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通过比通灵去勾引宝玉的。 还有些人为了说明宝钗争婚,甚至不惜违背作者原意把宝钗进京入选也当作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宝座而来,这是没有根据的。我们知道,这件事 在作品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万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 为公主君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既然当今圣上一言,谁敢不遵?不管薛宝钗是否愿意,都要进京的,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可偏偏有人借待选这件事指责宝钗野心勃勃,其实,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她只能听人摆布,即使私心有所选择,又怎能挣脱开社会的网络呢?

“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是“无情”的,这种“无情”是以“理”御“情”的结果:宝钗又是“动人”的,她的“动人”在于她深深融入了人们的实践道德。宝钗又是不幸的,她压抑并放弃了自己的天性,一言一行严格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不敢有丝毫的“越礼”,然而她所信奉并自觉遵从的东西并没有给她带来美好和幸福的归宿。封建家族的安排使他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宝二奶奶”,但贾宝玉却“面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记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婚姻悲剧所酿成的苦酒,就留给宝钗一个人自饮自叹了。“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成了她孤孀生活 的写照,这难道 不是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制造的一个悲剧吗?曹雪芹正是掬着同情之泪来写宝姑娘的,读者在为宝黛的凄美爱情掉泪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宝姑娘 多一点同情心呢?

《红楼梦》读后感之笑侃宝玉


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

红楼梦读后感之笑侃宝玉


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

《红楼梦》人物;率性而为的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率性而为的贾宝玉

201603张琼丹

未接触《红楼梦》时,只通过语文课本上的两篇课文对其有了一个粗略印象,但即使粗略,也使我对其中细腻娟秀的笔触所深深吸引。近两日,认真细读了《红楼梦》之后,更是对其爱不释手,虽还未全部读完,却已对书中各个人物性情有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子,也就是小说的男主角贾宝玉。

出生在这样一个吃一顿饭顶庄稼人过一年日子的贾府中,贾宝玉的形象令我十分惊奇。他既不是一位游手好闲的纨绔弟子,也不是只追求功名利禄的勤奋学子。他性情十分率真。他才高八斗、聪明利落、出口成章,每逢姐妹们讨论诗词或即兴作诗时,他总能把像是编纂好千遍万遍的绝佳诗句脱口而出,点评他人的诗作时,也总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当时的人们眼中,这正是一位考取状元的好苗子,但他厌恶功名,憎恨那些眼中只有功名利禄的人,他甚至把那些沉迷于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痛斥为国贼禄囊,把科举考试讽刺为钓名饵禄之利。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女子如此赞赏,他才能在大观园中与那些姐妹们和谐相处。比起功名富贵,他更热爱随心所欲、率真自然,比起那些须眉浊物,他独爱女子纯洁的灵魂。他向往女性的不慕名利,向往女性的清雅秀丽。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但这种想法与当时的封建思想和世俗观念格格不入,尽管贾府中所有人都疼他、爱他,他依然不能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他爱林黛玉,并不是因为她的容貌,她的家世,而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支持他的人。他喜欢她的才情洋溢,他喜欢她的孤标傲世,他喜欢她的鄙弃功名他喜欢她的一切。可封建思想不允许,世俗观念不允许。终于,在家长们周密的安排下,他与出身富贵的宝钗成婚,而不是他心心念念的黛玉。

在受尽封建观念折磨后,他终于挥挥衣袖,离家出走了。

许多资料中都提到过,有关曹雪芹与贾宝玉的相似之处,更有一说,认为贾宝玉便是作者的映射。贾宝玉的形象正是作者所期望,所追求的状态。距红楼梦问世至今已过去了两个世纪之久,那些言论是否属实,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从作者对宝玉人物形象的描写中看来,作者内心一定不是支持封建观念的。作者为宝玉附上的那些性情,或许正是中华人民革命思想的启蒙。当然,这些只是我一味的猜测,事实是否是这样,还得等待时间的沉淀,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红楼梦读后感之笑侃宝玉_1200字


文: 星星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

而今一切都已成空-------

留几句警语与世人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年*月*日僧贾宝玉于悼红轩中历想往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红楼梦读后感(独爱宝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宝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