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

起先想着要了解这场经融危机的根源,于是觉得应该重新复习政治经济学,选来选去,我们自己国人专家写的我依然是看不懂,于是选中了这本法国人萨伊18XX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从12月初到2月初,足足两个月时间。

全书以很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财富的产生、分配、消费,整本书以价值生产为中心点,贯穿各个章节。这也是我们专家与外国专家的不同之处,要是国内专家写的,就肯定非常之枯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个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对句子的把握几乎都是以英文的原意没有考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所以读起来部份语句的理解需要举一反三。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还有必要再读一次。

萨依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价值的三大必须要素,任何价值的生产,必须是通过根源在人为借助资本及自然资源(土地)来完成;所有非生产性的消费都产生不了价值,我们称之为浪费,作为个人来讲,没有生产价值的消费都是浪费,浪费不仅仅对个人有害,对整个国家财富也是有害的,虽然就像在一棵大树上摘下一枝树枝。

国家的财富是由人民生产的,只有人民勤劳节俭,才能有更多的资本用来创造价值,而所有的奢侈性消费,都是无法生产出实用价值的,所以有些负责任的政府在这方面征收重税。

税收是取走人民所生产出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价值养活了收税的和其他公务员以及军队、司法部门等,所以以前当有人骂政府公务员说你对不起人民,而公务员则说以自己的劳动来换薪水,不是拿人民的钱,那就是大大的笑话,这个例子来自我们咸丰县政府的某公务员。当然,如果公务员为人民创造出价值,用他们的价值换取人民生产的价值,这个是适当的,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税收是回不到社会的,军队保卫国家人民、公务员为人民生产价值而服务、司法部门为保证社会公正性,这些都可以以人民生产的部份价值作为回报。如果一个政府严以律己、节约,将税收用于人民的生产性资本,这个国家必定会走向富强,但人性的弱点又在里面显示出来,贪婪、虚伪的人如果主导了政府的走向,这个国家看似有财富但却没有藏富于民,这样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富强,那么,这就是我们中国。

他还说到,赌博、彩票都是不利财富生产的,不能真正创造价值,那些人只是因为贪婪,想发财所以才去买彩票赌博,而真正掌握大部份财富的阶层,是不会碰这些东西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些,所以赌博的人、买彩票的都集中在社会的近乎最低层也是人群最多的阶层。所以这也是导致穷的阶层就会越穷、富的就会越富,因为富的阶层有资本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在文中多次赞同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内容,所以上周我特意买了这几本书,希望今年内能将这些书读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模板


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在过程中有所感悟。我们可以夹叙夹议地写一篇读后感。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1】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看完楼上的评论,作为认认真真研读过这本书的一个读者,我很是愤慨。楼上讲“不到一周通读完”,你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确实令人佩服,但是对你“逻辑混乱,缺乏常识,完全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实在……”的恶毒评论实在不敢恭维。楼上绕来绕去无非在强调“普适”二字,“学者有国际,学科无国界,学术理论、分析方法都是普适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有其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但观察和运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结合中国实际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作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着眼,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解读历史经验,思考民族复兴。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吸引力所在。最近在联合早报网站《漏网之语》看到一个评论“西方有一些评论家和作家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并且来评论中国,他们没有从中国本身作为一个国家来看待其成就。中国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还是政治结构都是全新的,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同,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政治的方式进行着发展,而且在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深有感触。现在世面上卖的很多书脱离实际,无关痛痒,嚼之无味。去年第一次看到《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简单讲,这是一本看得懂的,能抓住要害的书。自己深深折服于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严谨,信手拈来的才华,入木三分的分析。好几年没看到这么有感觉的书了,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伪命题,伪概念,乱弹琴!”……所以当我看到楼上对这本书毫无根据的谩骂和攻击后,真是愤慨难当。我不知道是不是书中某些言论不合先生胃口,或者触动了楼上某根不快的神经,以至你恼羞成怒,恶语相向。建议楼上再去看看这部书,评论一部书要靠有理有据的说理,不能靠骂人啊。而且仅仅快速通读一遍该书就开始骂人,脾气也太燥了点,这样通读一遍是很难完整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的。可以互相讨论……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2】

人本身应该作为是国家资本形成的一部分。人正如任何一架为他的手所制造的机器一样,是劳动的产品。我们觉得,在所有的经济研究中,应当完全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人。每一个成年人,虽然他不曾学到任何特殊技艺或专长,但可以完全正确地被看作一架耗费了二十年勤勉照顾和支付了很大一笔资本而制造起来的机器。

假如再花费一笔钱来训练或使他能掌握一种需要非常技能的事务或专业,那么,他的价值将相应地增加,他有权对他的努力要求更大的报酬,正如一架机器在制造中支付了更多的资本和劳动而使其增加新力量一样,变得更有价值。

居民和成员所取得的有用才能,应该视为构成国家资本的一部分。

他正确地说,“在受教育、学习和学徒期间获得的技艺,常常是耗费了一笔实际费用,正如资本一样固定和体现在他的身体中。因为那些才能构成他的财富的一部分,同样构成他所属的社会的财富一部分。可以如机器或工具一样看待一个工人所取得的技艺,因为它能便利和节省劳动,它虽耗费了一笔费用,但那笔费用是会偿还并带来利润的。”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不独使每一个人获得一种优势超过其教养不足的邻居,而且使他们的生产能力作不可估量的增长。

一个愚昧而未受教育的人,纵然具有生产财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与力量,亦不免沦于贫困和野蛮。

在他们的智力开始发展之前,在他们学会对事物运用思想之前,进步的大门对他们还是紧闭着的,他们既没有力量,也不会想到如何跳出他们所处的低下而卑贱的境界。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3】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确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 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4】

起先想着要了解这场经融危机的根源,于是觉得应该重新复习政治经济学,选来选去,我们自己国人专家写的我依然是看不懂,于是选中了这本法国人萨伊18XX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从12月初到2月初,足足两个月时间。

全书以很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财富的产生、分配、消费,整本书以价值生产为中心点,贯穿各个章节。这也是我们专家与外国专家的不同之处,要是国内专家写的,就肯定非常之枯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个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对句子的把握几乎都是以英文的原意没有考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所以读起来部份语句的理解需要举一反三。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还有必要再读一次。

萨依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价值的三大必须要素,任何价值的生产,必须是通过根源在人为借助资本及自然资源(土地)来完成;所有非生产性的消费都产生不了价值,我们称之为浪费,作为个人来讲,没有生产价值的消费都是浪费,浪费不仅仅对个人有害,对整个国家财富也是有害的,虽然就像在一棵大树上摘下一枝树枝。

国家的财富是由人民生产的,只有人民勤劳节俭,才能有更多的资本用来创造价值,而所有的奢侈性消费,都是无法生产出实用价值的,所以有些负责任的政府在这方面征收重税。

税收是取走人民所生产出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价值养活了收税的和其他公务员以及军队、司法部门等,所以以前当有人骂政府公务员说你对不起人民,而公务员则说以自己的劳动来换薪水,不是拿人民的钱,那就是大大的笑话,这个例子来自我们咸丰县政府的某公务员。当然,如果公务员为人民创造出价值,用他们的价值换取人民生产的价值,这个是适当的,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税收是回不到社会的,军队保卫国家人民、公务员为人民生产价值而服务、司法部门为保证社会公正性,这些都可以以人民生产的部份价值作为回报。如果一个政府严以律己、节约,将税收用于人民的生产性资本,这个国家必定会走向富强,但人性的弱点又在里面显示出来,贪婪、虚伪的人如果主导了政府的走向,这个国家看似有财富但却没有藏富于民,这样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富强,那么,这就是我们中国。

他还说到,赌博、彩票都是不利财富生产的,不能真正创造价值,那些人只是因为贪婪,想发财所以才去买彩票赌博,而真正掌握大部份财富的阶层,是不会碰这些东西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些,所以赌博的人、买彩票的都集中在社会的近乎最低层也是人群最多的阶层。所以这也是导致穷的阶层就会越穷、富的就会越富,因为富的阶层有资本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在文中多次赞同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内容,所以上周我特意买了这几本书,希望今年内能将这些书读完。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5】

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李斯特首先对当时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重农主义者魁奈还是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都是以一种世界主义经济为其学说的基础。

李斯特首先对当时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重农主义者魁奈还是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都是以一种世界主义经济为其学说的基础。

这种世界主义经济认为,所谓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切国家的利益,研究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因而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唯一研究对象,不必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

李斯特认为,这种流行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其实犯了一系列严重的理论错误。

在李斯特看来,首先是魁奈把他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全人类,而不以国家为考虑对象,他在《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中强调,所有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中所指的国家其实是指全人类中所有的国家。

“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是由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的,它所教导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

而世界主义经济产生时所依据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的”。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6】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7】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8】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年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9】

才放那么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导师要求看着这两本书过年,一开始,我真不懂为什么,单单只看书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看这本无聊的书,又有点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接受,内容也还是可以的,就硬着头皮把书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比成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并没有夸大,那是名副其实的。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其后,李嘉图还谈及了许多赋税原理,对税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税种的来源还有征收税对各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生产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个部分,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本又或者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来支付的。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官员贪赃枉法的工具。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纵观全书,我作者李嘉图认为资本家追逐的只是个人利益,追求的是利润,但是他又认为利润也是资本积累的来源,积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有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就可以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的水平。他认为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着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代表着全社会的利益,而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却是矛盾的。

我个人认为大众给予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尽管还有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李嘉图在思想上深受亚当斯密的影响之下,他还是能够做到批判地学习,在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所以我也明白了导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缘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还有《国富论》这两本书是我们学习经济学必须一览的好书,这两本书都会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多多少少地掌握里面的一两条原理,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容易地去理解其他问题、加强了我们对经济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逻辑思维。因此,在假期里、平日里多读好书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要养成这种习惯才像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学生。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10】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篇11】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年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2020,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org)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确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 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700字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500字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liuxue86.com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年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2024,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五】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六】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读政治经济学原理有感800字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200字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1000字系列


我们如何写出一篇有内涵的作品读后感呢?作品无疑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作品中总有很多细节,让人很想细细回味。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1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2

起先想着要了解这场经融危机的根源,于是觉得应该重新复习政治经济学,选来选去,我们自己国人专家写的我依然是看不懂,于是选中了这本法国人萨伊18XX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从12月初到2月初,足足两个月时间。

全书以很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财富的产生、分配、消费,整本书以价值生产为中心点,贯穿各个章节。这也是我们专家与外国专家的不同之处,要是国内专家写的,就肯定非常之枯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个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对句子的把握几乎都是以英文的原意没有考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所以读起来部份语句的理解需要举一反三。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还有必要再读一次。

萨依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价值的三大必须要素,任何价值的生产,必须是通过根源在人为借助资本及自然资源(土地)来完成;所有非生产性的消费都产生不了价值,我们称之为浪费,作为个人来讲,没有生产价值的消费都是浪费,浪费不仅仅对个人有害,对整个国家财富也是有害的,虽然就像在一棵大树上摘下一枝树枝。

国家的财富是由人民生产的,只有人民勤劳节俭,才能有更多的资本用来创造价值,而所有的奢侈性消费,都是无法生产出实用价值的,所以有些负责任的政府在这方面征收重税。

税收是取走人民所生产出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价值养活了收税的和其他公务员以及军队、司法部门等,所以以前当有人骂政府公务员说你对不起人民,而公务员则说以自己的劳动来换薪水,不是拿人民的钱,那就是大大的笑话,这个例子来自我们咸丰县政府的某公务员。当然,如果公务员为人民创造出价值,用他们的价值换取人民生产的价值,这个是适当的,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税收是回不到社会的,军队保卫国家人民、公务员为人民生产价值而服务、司法部门为保证社会公正性,这些都可以以人民生产的部份价值作为回报。如果一个政府严以律己、节约,将税收用于人民的生产性资本,这个国家必定会走向富强,但人性的弱点又在里面显示出来,贪婪、虚伪的人如果主导了政府的走向,这个国家看似有财富但却没有藏富于民,这样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富强,那么,这就是我们中国。

他还说到,赌博、彩票都是不利财富生产的,不能真正创造价值,那些人只是因为贪婪,想发财所以才去买彩票赌博,而真正掌握大部份财富的阶层,是不会碰这些东西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些,所以赌博的人、买彩票的都集中在社会的近乎最低层也是人群最多的阶层。所以这也是导致穷的阶层就会越穷、富的就会越富,因为富的阶层有资本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在文中多次赞同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内容,所以上周我特意买了这几本书,希望今年内能将这些书读完。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3

才放那么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导师要求看着这两本书过年,一开始,我真不懂为什么,单单只看书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看这本无聊的书,又有点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接受,内容也还是可以的,就硬着头皮把书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比成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并没有夸大,那是名副其实的。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其后,李嘉图还谈及了许多赋税原理,对税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税种的来源还有征收税对各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生产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个部分,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本又或者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来支付的。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官员贪赃枉法的工具。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纵观全书,我作者李嘉图认为资本家追逐的只是个人利益,追求的是利润,但是他又认为利润也是资本积累的来源,积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有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就可以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的水平。他认为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着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代表着全社会的利益,而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却是矛盾的。

我个人认为大众给予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尽管还有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李嘉图在思想上深受亚当斯密的影响之下,他还是能够做到批判地学习,在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所以我也明白了导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缘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还有《国富论》这两本书是我们学习经济学必须一览的好书,这两本书都会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多多少少地掌握里面的一两条原理,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容易地去理解其他问题、加强了我们对经济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逻辑思维。因此,在假期里、平日里多读好书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要养成这种习惯才像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学生。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4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看完楼上的评论,作为认认真真研读过这本书的一个读者,我很是愤慨。楼上讲“不到一周通读完”,你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确实令人佩服,但是对你“逻辑混乱,缺乏常识,完全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实在……”的恶毒评论实在不敢恭维。楼上绕来绕去无非在强调“普适”二字,“学者有国际,学科无国界,学术理论、分析方法都是普适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有其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但观察和运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结合中国实际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作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着眼,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解读历史经验,思考民族复兴。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吸引力所在。最近在联合早报网站《漏网之语》看到一个评论“西方有一些评论家和作家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并且来评论中国,他们没有从中国本身作为一个国家来看待其成就。中国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还是政治结构都是全新的,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同,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政治的方式进行着发展,而且在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深有感触。现在世面上卖的很多书脱离实际,无关痛痒,嚼之无味。去年第一次看到《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简单讲,这是一本看得懂的,能抓住要害的书。自己深深折服于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严谨,信手拈来的才华,入木三分的分析。好几年没看到这么有感觉的书了,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伪命题,伪概念,乱弹琴!”……所以当我看到楼上对这本书毫无根据的谩骂和攻击后,真是愤慨难当。我不知道是不是书中某些言论不合先生胃口,或者触动了楼上某根不快的神经,以至你恼羞成怒,恶语相向。建议楼上再去看看这部书,评论一部书要靠有理有据的说理,不能靠骂人啊。而且仅仅快速通读一遍该书就开始骂人,脾气也太燥了点,这样通读一遍是很难完整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的。可以互相讨论……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5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6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年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7

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李斯特首先对当时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重农主义者魁奈还是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都是以一种世界主义经济为其学说的基础。

李斯特首先对当时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重农主义者魁奈还是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都是以一种世界主义经济为其学说的基础。

这种世界主义经济认为,所谓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切国家的利益,研究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因而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唯一研究对象,不必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

李斯特认为,这种流行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其实犯了一系列严重的理论错误。

在李斯特看来,首先是魁奈把他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全人类,而不以国家为考虑对象,他在《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中强调,所有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中所指的国家其实是指全人类中所有的国家。

“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是由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的,它所教导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

而世界主义经济产生时所依据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的”。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分享 篇8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500字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2015年11月9日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一: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一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一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一精一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篇二: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日花了一天时间把《魔鬼经济学》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书了。没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书,还是最近几个月来看完的唯一一本书,着实让自己意外。

看完后,首先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列维特是个很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我觉着他才是一个牛一逼一的旁观者,有数学思维却不表面运用数学,能够洞察人一性一。

刚看完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着想着就觉得有点不对。我是学计算机,为什么我半年没看完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却在一天之内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难道我的兴趣不在计算机?再进一步想,我毕业这么久没有任何计算机方面的进修,也就是说我能保持我还行的技术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学里的基矗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现在吃以前的,那以后吃什么呢?我该注意了,思考了。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不过,我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篇三: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篇四: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下面这些命题作者都用一些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姑且不论这样的方式是否是有效的)

1、美国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好看些,往往会在试卷评阅之前进行私自修改;日本的相扑运动里面的相扑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排名在关键局一般会相互作一弊。这是作一弊的案例。

2、3K一党一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

3、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一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一毒集一团一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一毒,所以贩一毒的人待遇很差。

在这里作者举例说:为什么一个一妓一女的收入会比建筑家的高,因为想做一妓一女的人少,相对供给比建筑师的相对供给就少,而需求也可以这样说:一妓一女不需要建筑师,但是建筑师不一定不需要一妓一女。

4、美国的犯罪率为什么在前几十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犯罪分子的减少作者把这个归于堕胎合法案的通过。因为想堕胎的母亲大都是来自贫穷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未婚群体,如果他们将孩子生下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不是很足,这就增加了潜在犯罪的数目,但是堕胎合法就降低了潜在的犯罪人数,这个影响当然是由在法案通过后的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得到的。

5、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结论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专家的话,因为当你读足够多的专家的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父母对孩子确实有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于做父母本身的人品,至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则是次要的。

6、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一生有影响吗?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的,这还是要通过他们的父母实现,当一个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寄予某种希望,当然他们也会为这种希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作者还分析了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取名,由于种族对立依然存在,所以在取名字时是收到影响的,黑人想在黑人区呆下去最好是取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底层的阶级取名一般倾向于想高层人士学习,所以当那些名字被底层人士普用之后高层人士一般会创造出新的名字。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好的,同类的书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多的,就是研究一些比较切中实际的问题,尽量多的找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当然一切大都要回归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正常心里,基于此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符合我们的现象。

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篇五: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也是贪个小一便宜。回家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盗版书,满篇都是错别字,好在还没达到影响理解内容的程度。看来小一便宜不能占啊!

《魔鬼经济学》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他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一性一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一党一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

在这本书讨论的众多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于黑帮成员是如何分赃的那一段。我是一个俗人,所以一看见和收入、分配相关的内容就格外兴奋,记忆力也仿佛好一些:)。下面,就以讨论影响某个人的工资水平的因素,来作为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吧。当然我们讨论的将是在美国的情况,这比讨论中国现状来得安全。

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首先与他从事的行业有关,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一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一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用这四点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妓一女的平均收入比程序员还高(《魔鬼经济学》上给出的例子是建筑师,不过程序员更贴近我的生活啦):①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去当一妓一女,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较少;②一妓一女的技能是要在非常具体的环境当中才能磨炼出来;③一妓一女所从事的工作让她们感到很不愉快,这份工作有潜在的威胁,并且她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获得幸福家庭的机会;④想找一妓一女的服务的人远远多于想找程序员服务的人。以上几点就导致了相对于程序员来说一妓一女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因而一妓一女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较高。(美国情况,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同一个行业内,个体之间也存在工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同,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不同引起的。这一点是我在读《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价格歧视一段时突然领悟的。

篇六: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前些天王小岚发我一书:《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曾经大热,为一位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与一位自一由撰稿人合著,非常轻松易懂,是我所阅读过的(虽然样本极少)最好读的经济学相关书籍之一。

既然如此轻松好看,便意味着信息量或者信息难度/深度的有限,作者自己也指出该书初版时的一些反对声音,有些我也同意如有人指出该书有着明显的模糊不清的风格;还有人说在关于犯罪率下降的章节作者显然太不谦虚。还有更多的反对集中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主题,对此我没有太多想说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是否会对作者的研究价值产生本质影响,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让人想到哲学家。至于连贯与否,对于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提出新鲜问题的好奇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除非这个好奇者碰巧是逻辑一爱一好者。

而对于先前提到的两种批评,我认为都有证据支持。

首先,虽然作者在课题研究时大量采取了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这是经济学实证化的强大工具和支撑,但作者在下结论时常常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过于武断,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当然,客观地看,这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实证科学做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损失,可视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机会成本,可不幸的是,当这种机会成本以否定人们所熟悉的观念,即以否定传统智慧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来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适(如作者证明了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犯罪率急剧下降是由于很多年前堕胎法的通过,势必引起了保守主义、基督徒的反感。)当这种不适感具有普遍一性一时,这种理论就有可能被视为武断、无理,甚至是谬论。话说回来,在这里,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价值判断上引起我个人的反感,尤其当我考虑到他经济学家的身份,但是,正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一名科学家/学科的深入研究者,作者并没有展示出充分的客观一性一。回归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控制变量法,是将经典物理学/数学的方法引入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分析中,然而众所周知,作者更知,社会经济问题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或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首先是建立在不完全和不确定一性一的基础上的,确定也是在有概率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谈论;相关,由其定义可知,区别于确定的函数关系,变量间的相关虽可量化,但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全,其可靠程度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没有社会统计是真正完全的。统计学是一种不可放弃的强大工具,但如何把握太重要了,经济研究中应努力防止被统计牵着鼻子走。因此,经济研究,必然要求经济学家时刻保持客观一性一和谦虚不过考虑到此书面向大众读者,那么,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也可以容忍,但这又是机会成本,即以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的代价换取更多注意。

行为经济学读后感


多数情况下,人是感性动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

多数时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下,才能做出选择;

免费的诱惑,无人能抵挡,所以,免费也是商家最常用的营销手段。这一点我直接联想到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简直把免费套路玩儿到了极致。现在我们获取的各种信息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确实最珍贵的注意力。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真话!

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就算不能实现,也能也能让自己进步一点;如果任由自己随心所欲,恐怕会堕落的很深。虽然多数人觉得生活是有底线的,人们常说,最坏还能坏到哪里?事实上,生活是没有底线的,它能让人一天比一天惨。

虚拟的所有权:当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着拥有这件商品,你会如何如何快乐,享受,获得怎样新奇的体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这件商品的虚拟所有权。虽然你还没有买下来,但是,你会高估这件商品的价格,当付款结账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买贵了。

人的感觉会夸大损失,缩小收益

同样的100元,同样的一个人,丢掉100元,它会感觉自己丢掉了一个亿(夸张手法);如果他捡到100元,他会觉得自己捡了一瓶买可乐的钱。

当两个选择相差不多时,行动比选择最重要。

当人在纠结于吃猪肉还是吃鸡肉,苦于取舍选择时,猪和鸡都已经跑远了。所以,干,就完了。

读后感《政治经济学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政治经济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