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 地图 >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三毛作品背影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三毛作品背影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三毛作品背影读后感

爱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这是三毛对爱的定义,爱是痛苦和心酸。

看着三毛对荷西刻骨铭心的爱和依恋,让我心酸,也令我汗颜。三毛为了爱情,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简简单单的死又怎么能唤回断了线的爱人?冥冥之中,爱的力量能得到永生?

可是,世俗的人啊,爱到底是什么?是珍贵的亲情和友情,也是让人动情的爱情。以前,常常苦想着爱一个人就要为他付出,甚至是生命。尽管觉得不太公平,尽管有些委屈,但仍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地照着去试、去做了。付出了代价,能换回一时的甜蜜,一时间也会觉得自己已经潇洒过了,伟大过了,即使是生命立即终止,仍是无悔无憾了。可是,从不满足、从来自私的心又怎会为此而宁静,不再掀起巨浪?付出了,总是渴望得到回报,回报了便希望再多一些。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给了回报的已经算是大大的君子,没有回报的,他会甩给你一句话:付出的不够,仅仅只是令他感动了一下子而已。究竟,多少的付出才能换回长时间的感动,或是更深刻一点?没有人回答!多少的痴男怨女,恰恰不懂得怎样将付出与感动划上一个完美的等号。

这爱的魔力也太大了!就像灯火外飞窜的飞蛾一样,明知道跳入火坑便是自取灭亡。但是,总是有太多人跳入了爱中。

三毛有那么辛酸的爱情,那是她心痛的感受。她的为爱而生为爱而亡,值得我们的尊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三毛《背影》有感


读《背影》有感
买了好长时间的书,也不知是心烦还是懒散,竟是搁置在一旁不肯看,起脚了的书孤零零的躺在书架上,现在想想,竟有些许愧疚感浮上心头。
前段时间突然想起,翻开这“孤本”试着融入其中,却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连吃饭都想着里面好玩的片段,莫名笑出声。刚买这本书,是因为朱自清的《背影》,想到父亲为他爬铁道买橘子的臃肿体态,有些喜感又有些伤感,并没有联想更多。然而三毛的《背影》不但写父母的背影,还有对已逝丈夫荷西的思念,对故乡台北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平凡生活中提供帮助的人的感激。将书名起为背影,也必然有其背后的深意。你能理解一个为逃学而读书的女孩内心深处的世界吗?这一定让人感觉惊悚又刺激,不过也对,三四岁就开始看书,一直坚持,即使并不清楚为什么喜欢读书,但就是喜欢书中那些印刷的字迹,以至于沉迷、沦陷。
《背影》虽然只是一本三毛的散文作品集,但也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三毛的人生,书中处处流露着对父母、对荷西的思念,当写到亲人的时候,笔触自然而然地变得亲切,也带有些撒娇似的任性。在背影那一章,荷西的逝去像是抽取了她的灵魂,那段时间的浑浑噩噩,以及父母想对她安慰却深感无奈的痛苦,都让她在后来的时光里自责得恨不能自己去死。“父亲母亲,你们此时正在安睡,那么让我悄悄地尽情得流一次泪吧。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三毛此生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在父母面前将这份真诚向他们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也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
三毛没有刻意地描述跟荷西的点点滴滴,却在每一篇中都有提及,可见夫妻两人感情的细腻,跟拉蒙三人一起去爬山,临行时仍然将卧室的灯亮着,似乎荷西仍然在家里等着她。然而想到这是第一次晚上不回家,心中还是有种负罪感,好似做了什么不讨人欢喜的事情一般不安宁。可见三毛还是有种孩子般胆怯的内心,但她敢于追求自由的勇气仍是值得钦佩的,“生命短处,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如今的我们又有谁有三毛那样的随心跟追求呢?
离乡回乡那一篇仅有五页半的篇幅,短小而又精悍,临时的回乡决定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尤其是邻居的小男孩,竟愿意将终生托付于她,这份全然的信任,得有多少付出和关怀啊!更好笑的是她的大半朋友,怕她一去不复返,硬是要留下人的翅膀来,竟还有人惊讶地说:“不可以,你是这里的人,要去那么远做什么,不行的。”如此,怪不得说这个群岛是三毛第二个故乡,离乡又是回乡,同时拥有了两个故乡的人,本该欢喜,却不负重荷。“一次去,一场沧桑,失乡的人是不该去拾乡的,如果你的心里还有情,眼底尚有泪,那么故乡不会只是地理书上的一个名词。”
三毛对人生的理解从来是不同于常人的,即使是跟弟弟玩电动玩具,也能让弟弟对她哑然失笑。然而这也是值得欣赏的地方,喧嚣尘世固有的思维模式早就将人打磨地方方正正,没有了原有的稚气跟新意,回过头来看过去的英雄人物,有时候觉得他们的想法、做法实在匪夷所思,因为我们早就缺失了放开手脚的勇气,没有勇气,何谈超越!“常生感触,觉时光飞逝,人生如梦,内心不由得涌出一丝怅然叹息来。”(胡蒙蒙)

有关三毛背影读后感


导语: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三毛背影读后感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三毛背影读后感一

爱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这是三毛对爱的定义,爱是痛苦和心酸。

看着三毛对荷西刻骨铭心的爱和依恋,让我心酸,也令我汗颜。三毛为了爱情,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简简单单的死又怎么能唤回断了线的爱人?冥冥之中,爱的力量能得到永生?

可是,世俗的人啊,爱到底是什么?是珍贵的亲情和友情,也是让人动情的爱情。以前,常常苦想着“爱一个人就要为他付出,甚至是生命。”尽管觉得不太公平,尽管有些委屈,但仍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地照着去试、去做了。付出了代价,能换回一时的甜蜜,一时间也会觉得自己已经潇洒过了,伟大过了,即使是生命立即终止,仍是无悔无憾了。可是,从不满足、从来自私的心又怎会为此而宁静,不再掀起巨浪?付出了,总是渴望得到回报,回报了便希望再多一些。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给了回报的已经算是大大的君子,没有回报的,他会甩给你一句话:付出的不够,仅仅只是令他感动了一下子而已。究竟,多少的付出才能换回长时间的感动,或是更深刻一点?没有人回答!多少的痴男怨女,恰恰不懂得怎样将付出与感动划上一个完美的等号。

这爱的魔力也太大了!就像灯火外飞窜的飞蛾一样,明知道跳入“火坑”便是自取灭亡。但是,总是有太多人跳入了爱中。

三毛有那么辛酸的爱情,那是她心痛的感受。她的为爱而生为爱而亡,值得我们的尊敬。

有关三毛背影读后感二

“守望的天使啊!你们千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的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

这一句话深深刺入心脏,它如一根细绳,紧紧地揪住我的心。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悲伤或幸福,成功或失败,只是一味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了我们背后的树影,一直庇荫着我们的父母。

当三毛女士失去她的丈夫-荷西先生,她的天空只有阴霾,身体像被抽干了,每日去墓地是她唯一的雨露,日曦日暮,她眼里只有她的丈夫。憔悴不堪的父母,忐忑不安地等着她的父母,陪着她不眠不食的父母,她不是故意忽略,她只是让悲伤抽空了力气。烈日下,她那年迈的父母,坚持不搭三毛女士的车,一步一步地走向荷西的墓地,耀眼的光,沉重的悲伤,压弯了他们的背,那撇背影,刺伤了三毛女士的眼睛。看着孤零零的母亲提着几大袋商品,拖着步伐,走在路上,拒绝她的帮忙,考虑着她的病。

她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自私,自私地悲伤着自己的痛苦,却忘了父母的痛。

其实,作为儿女,总是自私地,索取父母的爱。在父母面前,儿女总会卸下面具,卸下在其他人面前的伪装。在父母面前,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不用在乎什么,有时甚至不在乎他们会不会担心自己。

我便是这样。初来这个城市,我所感到的是无尽的悲伤,足以让我淹没。不停地给母亲打电话,找寻这陌生地方的唯一安慰。拿起手机,只记得述说自己的哀伤,记得倾述自己的孤寂,却忘了问母亲一声安好,忘了母亲与自己一样,第一次与彼此分离,会因为我的悲伤而更加悲伤,会因为我的困境而担心不已。我太自私了,没有考虑到母亲的感受,只记得自己的伤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羽翼终究会护着孩子一辈子,即使他已具有雄壮的翅膀。

有关三毛背影读后感三

上个星期六、星期日,我重读了三毛写的《背影》。

文章印在油墨小试卷前两页,本来是儿子的语文阅读作业。我断断续续分两次将文章全部看完,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多次流泪,写得实在太感人了!

我大学时期是读过三毛全部作品的,包括《梦里花落知多少》。现在重读一遍,感受完全不一样:那时觉得她的异国潇洒游历、恋情很让人羡慕;现在是看到的则是父母的坚忍和亲情的距离……

父母,是世界上对你最好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亲密无间,没有距离。

孩子2岁的时候,可以很开心地让你给他洗澡;12岁的时候,孩子洗完澡后换衣服,都要把卧室的门锁得紧紧的;等到他32岁结婚以后,父母都不能随便进入他的家或者房间了……

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

父母亲年纪大了,说话难免啰嗦,又因为个性人生经历不一样,在一起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冲突。例如我那贫农出身的母亲,退休前是大学副教授,但是经常说话不注意分寸。我曾经470元买过一条亚麻质地的裙子,她不但说不好看,还说象麻袋做的一样,让我心里十分难受,当时真觉得2个月都不想理睬她(实际上,三个星期后就和好如初)。真希望她以后说任何话之前,先在脑袋里过一下,多多考虑下别人的感受。我家孩子3个多月的时候,还在吃奶的时候,她还说过几百万可以把孩子卖掉的傻话……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早已经过去了,但有些东西似乎还留在心里。

其实,家长陪伴孩子成长,就像一个坐公共汽车的过程:知道中途会经过哪些站点,也知道终点站会在哪里。我们做家长能做到的就是,在需要陪伴的这一路,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幼儿时期,让他吃好、穿好、玩好;青少年,心智和身体飞速发展,在思想品德方面给予适当和及时的引导;大学,谈恋爱的经历;初入社会,适应职场环境;壮年,找到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并成家立业;中年,职场的中流砥柱或者自己创业;老年,退休后老有所乐,健康长寿……

我家先生只知道给他老家的母亲汇款,安排他姐姐照顾。一年却打不了几次电话,更不会邮寄什么吃、穿、用的礼物。还好有淘宝,网上买东西邮寄到农村老家十分方便。我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买一些用的着的物品,让老家的长辈们感受到城里晚辈的关心。

前一段时间,看到国家需要立法:规定长大成人的子女们要定期回家看望老人。可以想象,有多少子女肯定是经常不回家,也不打电话。我家有个亲戚的女儿就是,可能借了家里的几万块钱,还不起,2、3年都没有和父母联系了。她妈妈感叹说:“辛辛苦苦养大一个女儿,虽然都同在一个省,可是看都看不到啊!”

当我老了的时候,如果能经常看到儿子,是否就该满足了呢?

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子女之间是有距离的。保持好这个距离,既能表达互相的关爱,而又不过分干涉互相的生活。

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有关三毛背影读后感四

一提起《背影》这个题目,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朱自清笔下那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可我今天所说的《背影》却是妈妈最喜欢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写的一本书。

《背影》这本书是在妈妈的推荐下阅读的,起初她向我介绍作者“三毛”时,我还以为是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中的主人公呢,但在读完《背影》这本书后才知道“三毛”是作者的笔名,她的原名叫做陈懋平,由于这个懋字太难写的原因,所以她擅自做主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平”,她很小的时候就酷爱读书,甚至有些她五岁读的书,我至今连名字都没听过,更别提读过了。妈妈常对我说,三毛、琼瑶、金庸等作家影响了她们这一代人,其中她最喜欢的作家就是三毛了。

在《背影》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序言——《逃学为读书》,这个章节介绍了:三毛小时候理科极差,在一次考试过后被理科老师在脸上写了画了两个大大的零蛋,还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使她倍受打击,决定逃学,利用大部分时间来读书。可是她的文科却相当好,每次作文课,她一写完作文,老师就让她给同学们念念。

可是有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同学们以《我的志愿》为题写篇作文,她想到她那拾荒的爱好,便禁不住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老师听了之后大发雷霆,罚她重写,她却换汤不换药,写到: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街头小贩……可又被老师无情的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最后她写到:我长大以后想当一名医生,拯救天下万民时老师才满意,写了一个“甲”。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笑了,笑三毛的可爱,没想到她的理想竟然是拾破烂的!看到她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而绞尽脑汁时,我也有同感。因为每次我写得最好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练笔,而不是死板的考场作文。文思泉涌的我,在考场写作文竟然语无伦次,我都不相信这是自己写出的文章,自然老妈也是不满意,少不了臭骂我一顿。

老妈为了让我更喜欢三毛的书,还特意找了和三毛有关的《橄榄树》《滚滚红尘》《追梦人》等歌曲给我听,现在我总是哼唱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三毛曾经是老妈的最爱,如今她也成了我的最爱,母子同看一本的感觉真好!

【拓展阅读】

作品特点/《背影》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作品赏析/《背影》

“天好似非常的闷热,黑色的丧服更使人汗出如雨,从得知荷西出事那一刻便升上来的狂渴一次一次的袭上来。这时候,在邮局的门口,我看见了父亲和母亲,那是在荷xx下去之后第一次在镇上看见他们,好似从来没有将他们带出来一起办事情,他们就该是成天在家苦盼我回去的人。我还是靠在车门边,也没有招呼他们,父亲却很快地指着我,拉着母亲过街了。那天母亲穿着一件藏青色的衬衫,一条白色的裙子,父亲穿着他在仓促中赶回这个小岛时唯一带来的一套灰色西装,居然还打了领带。母亲手里握着一把黄色的康乃馨。他们是从镇的那头走路来的,父亲那么不怕热的人还在揩汗。”

三毛平实而感性的文字象电影里的长镜头,描述了他的父母亲在某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去看刚刚下葬的荷西的情景。那时三毛刚从墓园里出来,停好车,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发呆。看到这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泛着黄色,斑斑驳驳,忽远忽近。

三毛的父母亲从家里出来又去买花已经不知绕了多少冤枉路,而他们在知道荷西下葬到现在,其实也是不眠不食的在受着苦难,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拒绝了三毛用车送他们去的请求。“我们要走走,我们想慢慢的走走。“三毛的母亲用变了调的声音坚持着。于是三毛站在他们背后默默地看着他们离开,又一个长镜头出了:

“父亲母亲默默的穿过街道,弯到上山的那条公路去。花被母亲紧紧的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的压垮了他们的双肩,那么沉重地拖住了他们的步伐。”

我也曾这样看过父亲的背影,那是一个热得透不过气来的午后,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看过他的背影,但那次却让我看得出神和心疼:父亲倒背着手的背影那么苍老,似让那深蓝色的中山装压得挺不起腰来,因为微熏步子缓慢还有些踉跄。于是,我就在想,父亲老了,是啊,父亲是真的老了,如果父亲有一天真的离开我了,我红着眼圈不敢再想下去。父亲就是我的天,只要父亲在,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们相依为命。

我想那时那刻把三毛从失去荷西的沉痛中拉出来的,一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她才能打起精神来接受和应对一切的一切。所以,当她再次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时,自责的要死。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那么重,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三毛怀疑眼前这个孤零零的妇人就是她的母亲,还是不是那个在不久以前还穿着大红衬衫跟着荷西与她像孩子似的采野果子的妈妈。“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 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象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看到这儿三毛心脏狂跳不止,肋骨针扎似的刺痛起来,她知道只要母亲活着一天,她就不让自己委屈一秒。她热泪如倾,不知道爱倒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

我又一次想起父亲,那个冬天因为我的顽皮,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棉衣棉裤湿了个透,父亲正在外边出诊,听到消息后几乎是小跑着冲进家,看到躺在床上的我,什么也不说一把就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受了委屈或挫折时,总要想起这些,尽管父亲已经不在了十几年了,心里还是暖暖的,就觉得不是那么孤单和无依无靠了,至少我还有过一个那么爱我的父亲,相信他在天之灵一定在默默地看着我,于是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走阴霾。

“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到我身边,原来冥冥之中又来保护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

三毛终于有泪了,我也流泪了。我们都没有来得及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心里那份真情明明白白地向我们的父亲交代得清楚楚。

三毛没有信守诚诺,她还是走在了父母亲的前边。我的父亲也没有信守诚诺,他没有等到我长大,喝用我赚的钱给他打的酒。

天堂里的三毛和现实中的我都能甜甜地在风风雨雨中入睡做各式各样的梦,那是因为我们都曾经享受父母亲的呵护,他们是长着一双老硬翅膀的天使。

哭泣的三毛——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哭泣的三毛——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哭泣的三毛——三毛作品集读后感第2页

三毛作品读后感


三毛作品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寒假重新看三毛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

小时的记忆里,便有了三毛,不知为何对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因为她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同名而让我新奇,也许因为她是《橄榄树》的词作者,我很喜欢的一首歌。现在想来,却也理解了那歌词中真正包含的意味。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不知为何如此激动。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却将她无穷魅力与力量的精神世界留在了世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她的笑,她的泪,她的甜蜜与悲伤。

谢谢三毛!谢谢你赋予我这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不断地建议朋友: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我很庆幸在这个寒假重温了三毛的书,因为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刻,是三毛,将我从一个灰暗的世界轻轻拉了出来,带给我一个阳光明媚、快乐自在的新天地!

于是,越来越喜欢她,一遍又一遍体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而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更深刻的,恐怕自己今生都不能及的东西 她的爱情!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觉得自己已经痴迷了,悲痛的情绪带到现实中来,很是压抑,我似乎也活在三毛的世界里,被她的思维、情感所传染,眼前常常会浮现她、与她有关联的事物的影子。我甚至觉得,她是自己的一个亲人了,因为这种痛,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人所能激起的。痛,因为她的丧夫,她的绝望,她的煎熬,她的坚强,她的善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她那切肤的疼痛,但我可以深切的体会。瞑瞑之中,我似乎代她在承受那已逝去的悲伤------

三毛已经走了十六年了,其实这样对她来说才是幸福的。也许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在父母之前先走了一步,但,她已承受的够多了。坚强地活着,可以,但不会得到快乐与新生。因为不会再有那么深刻的爱了,不会再有那么值得爱的人了。心已死了,留着躯壳,只因责任。

走了,既然已经走了,就不要自责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一定才是快乐幸福的啊!

我相信你们有知,我能感觉到,你们幸福无比的生活。再也不会分开了,我也高兴。

三毛作品读后感范文二

再一次一口气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心中又一次莫名的嫉妒。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这个聪明的女人,总是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她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呵!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我们的三毛做到了。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仿佛在与三毛默默地交谈。

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丝又叫做雨,小黄瓜也可以代替笋片,猪肉干被说成了中药。她不是在胡说八道,她是在培养生活的情趣,谁说异想天开是犯法的呢?她与丈夫荷西,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吗?但我想,有许多人是在每时每刻生存,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个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愿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把几个石雕看成宝贝呢?又有多少个人会在家里开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拿棺材外箱做家具呢?也许只有三毛夫妇了吧。谁说沙漠里的生活很苦闷很枯燥呢!三毛与羊的战争不是痛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情不是让她哭笑不得吗?与荷西结婚时不是上演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吗?所以说,苦闷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环境只是客观因素,并不能决定什么,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结局的悲与喜。大凡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没有盼春的寄望了。

三毛带给我的,还有那一片异域所散发的神秘气息。残酷的婚礼,是在可笑的风俗幌子下愚昧的人们孕育出来的畸形产物,用暴力夺去一个女孩子的贞操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地值得庆贺。女人在那里是多么地卑微,一个丈夫可以有四个老婆,保守的她们在生产时竟因为医生是男的而拒绝去医院。他们的愚昧,用三毛的话来表现,就是对沙哈拉威人来说,迈向文明唯一的象征就是坐在自己驾驶的汽车里。至于人臭不臭,这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就是这些愚昧的人们,让三毛的沙漠生活绽放了光彩。三毛纵使不喜欢他们落后的风俗习惯,却从来没有看不起那些愚昧的人们。面对他们无理的甚至啼笑皆非的要求,三毛都应允了,甚至帮他们治病,教妇女们知识,帮房东的母羊脱掉衣胞。文明与愚昧是不分等级的。文明人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只是侥幸出生在一个文明的国度,侥幸比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多学了点知识,所以,这并不能成为文明人炫耀的资本。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也许在相处过程中,有小小的矛盾和不满,但三毛总是机巧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始终以公平的心态与他们相处,不卑不亢,于是,所有的摩擦都变得那么的有趣,在孤寂的沙漠里时常会听到三毛的大吼大叫。

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词,是爱。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这份爱也许不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的追随,已然表明了心迹:对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所以,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没有山盟海誓,因为誓言早已刻于心中。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沙仑的爱则让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对沙伊达的爱是疯狂的,是那么地执着,因为对于他那颗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爱情,一样能给他精神的慰藉。无奈沙伊达是骗子,沙仑的执着,只能带来悲伤地结局。但也许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马诺林的爱。错误的爱,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不知道三毛为什么要把《白手成家》这一篇放在最后,明明这一篇才是故事的开始。但我又想,在描绘了沙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后,回过头来看初来沙漠时的情景,这故事,才会异常深刻,才会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背后,有初来的困窘,有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和生活的热爱。

三毛作品的读后感


三毛作品的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寒假重新看三毛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

小时的记忆里,便有了三毛,不知为何对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因为她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同名而让我新奇,也许因为她是《橄榄树》的词作者,我很喜欢的一首歌。现在想来,却也理解了那歌词中真正包含的意味。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不知为何如此激动。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却将她无穷魅力与力量的精神世界留在了世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她的笑,她的泪,她的甜蜜与悲伤。

谢谢三毛!谢谢你赋予我这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不断地建议朋友: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我很庆幸在这个寒假重温了三毛的书,因为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刻,是三毛,将我从一个灰暗的世界轻轻拉了出来,带给我一个阳光明媚、快乐自在的新天地!

于是,越来越喜欢她,一遍又一遍体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而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更深刻的,恐怕自己今生都不能及的东西 她的爱情!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觉得自己已经痴迷了,悲痛的情绪带到现实中来,很是压抑,我似乎也活在三毛的世界里,被她的思维、情感所传染,眼前常常会浮现她、与她有关联的事物的影子。我甚至觉得,她是自己的一个亲人了,因为这种痛,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人所能激起的。痛,因为她的丧夫,她的绝望,她的煎熬,她的坚强,她的善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她那切肤的疼痛,但我可以深切的体会。瞑瞑之中,我似乎代她在承受那已逝去的悲伤------

三毛已经走了十六年了,其实这样对她来说才是幸福的。也许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在父母之前先走了一步,但,她已承受的够多了。坚强地活着,可以,但不会得到快乐与新生。因为不会再有那么深刻的爱了,不会再有那么值得爱的人了。心已死了,留着躯壳,只因责任。

走了,既然已经走了,就不要自责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一定才是快乐幸福的啊!

我相信你们有知,我能感觉到,你们幸福无比的生活。再也不会分开了,我也高兴------

三毛作品的读后感范文二

有人说,三毛的是柔软的,柔软的爱、柔软的痛。也有人反驳,三毛是热烈的,敢爱敢恨,歇斯底里。三毛的一生,其实一段漫长艰难的旅程。一段路途,总是靠着一份热烈的执着,面对路途中险山恶水,坚持着走到最后。总会有雨过天晴,露水荷花映面的美好时光,若我们只看到泥泞湿了裤脚、雨水打湿华衣,亦然不能看到拐弯处,桃花开的正好。

三毛教给我们的,便是在挣扎时,依旧要记得抬头,看漫天灿烂的星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句歌词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未知、神秘的地方怀有莫名的向往。三毛是一个传奇女子,几乎走遍世界,当她以一种洒脱、豪爽的姿态出现时,我们心中潜藏的浪漫因子都在她信马由缰的文字中被激活了。万水千山走遍,这是三毛一部作品的书名。三毛长发飘飘,常有爽朗的笑声,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让人过目难忘,她身上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来自于她至情至性的率性。我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在内心里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恣意而为。在满大街都在用大喇叭广播播送潇洒走一回时,三毛用笔为我们注解了潇洒的含义。

如果三毛只是教给我们浪漫,那三毛只是浮云。其实,在三毛的作品中,她是一个生活的高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得自在自得,妙趣横生。如今的伪小资们,坐在丽江的茶馆里晒太阳;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矫情,哪里比得上三毛的快意行走和快乐生活。喜欢过三毛的读者应该都记得,她在大沙漠中造出的那个家。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沙漠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瘠,也可以在三毛那里产生的愉悦和陶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的作品,很多源于爱情。她和荷西那场泣天动地的宛若神话的爱情,让多少人为止扼腕痛惜。三毛,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爱情的相濡以沫,什么是爱情的无欲无求。对一个人的依恋,不是因为自己的无力,亦非浪漫的堆积。依恋,是源于内心的需要。你是我的荷西,睡觉一定要牵着我的手才能睡着的荷西。我是你的三毛,你凶我一句我便会死般绝望的三毛。爱情,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拾手可见的,问问自己,真的懂爱么?三毛告诉我们,爱,是一份责任,是即使对方不在了,也要让他的墓碑永远光洁的承诺。

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荷西语录)

看的三毛作品不多,写不出什么感想之类的读后感。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只能如此吧。

三毛对于我,不是一个偶像,只是一个可以在夜深时候,静静听她故事的长辈。曾经在一本电子杂志里听到她的一个专访。那是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热闹的,纯净的,有活力的。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淡然的处事方式,都深深地撼动了我。我知道那是我希望成为的自己。可以在荒芜的沙漠里,守着一个家,安静的画一块石头,不管外面漫天飞舞的风沙

关于三毛作品的读后感


有人说,三毛的是柔软的,柔软的爱、柔软的痛。也有人反驳,三毛是热烈的,敢爱敢恨,歇斯底里。三毛的一生,其实一段漫长艰难的旅程。一段路途,总是靠着一份热烈的执着,面对路途中险山恶水,坚持着走到最后。总会有雨过天晴,露水荷花映面的美好时光,若我们只看到泥泞湿了裤脚、雨水打湿华衣,亦然不能看到拐弯处,桃花开的正好。

三毛教给我们的,便是在挣扎时,依旧要记得抬头,看漫天灿烂的星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句歌词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未知、神秘的地方怀有莫名的向往。三毛是一个传奇女子,几乎走遍世界,当她以一种洒脱、豪爽的姿态出现时,我们心中潜藏的浪漫因子都在她信马由缰的文字中被激活了。“万水千山走遍”,这是三毛一部作品的书名。三毛长发飘飘,常有爽朗的笑声,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让人过目难忘,她身上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来自于她至情至性的率性。我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在内心里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恣意而为。在满大街都在用大喇叭广播播送“潇洒走一回”时,三毛用笔为我们注解了潇洒的含义。

如果三毛只是教给我们浪漫,那三毛只是浮云。其实,在三毛的作品中,她是一个生活的高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得自在自得,妙趣横生。如今的伪小资们,坐在丽江的茶馆里晒太阳;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矫情,哪里比得上三毛的快意行走和快乐生活。喜欢过三毛的读者应该都记得,她在大沙漠中造出的那个家。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沙漠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瘠,也可以在三毛那里产生的愉悦和陶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的作品,很多源于爱情。她和荷西那场泣天动地的宛若神话的爱情,让多少人为止扼腕痛惜。三毛,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爱情的相濡以沫,什么是爱情的无欲无求。对一个人的依恋,不是因为自己的无力,亦非浪漫的堆积。依恋,是源于内心的需要。你是我的荷西,睡觉一定要牵着我的手才能睡着的荷西。我是你的三毛,你凶我一句我便会死般绝望的三毛。爱情,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拾手可见的,问问自己,真的懂爱么?三毛告诉我们,爱,是一份责任,是即使对方不在了,也要让他的墓碑永远光洁的承诺。

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荷西语录)

看的三毛作品不多,写不出什么感想之类的读后感。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只能如此吧。

三毛对于我,不是一个偶像,只是一个可以在夜深时候,静静听她故事的长辈。曾经在一本电子杂志里听到她的一个专访。那是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热闹的,纯净的,有活力的。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淡然的处事方式,都深深地撼动了我。我知道那是我希望成为的自己。可以在荒芜的沙漠里,守着一个家,安静的画一块石头,不管外面漫天飞舞的风沙……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一)

暑假刚开始时,我有幸借到了一本三毛的作品,于是便趁热打铁,一口气把它给看完了。

说实在的,当我第一次听到三毛这个名字2020时我直接联想到的便是小时候故事里那个流浪街头的三毛流浪记,对于作家三毛基本上并无多大的了解。可是当我通过书中的文字2020走入了三毛的世界后,我无时无刻不为这位女性作家,不,我觉得我更该称她为一位艺术家,一位生活艺术家而影响着。

三毛,原名陈懋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三毛开始学写字2020,可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2020。每次写名字2020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2020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2020,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2020也都拿掉了。

她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也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着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2020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她着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2020,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还是风快趣事,或是浪漫幽默的婚礼进行曲都是那样的充满欢笑、喜乐,当我阅读着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和《雨季不再来》时,彷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 也许自己阅历不深,但我也再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 就算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仍然是积极和乐观。看着她那时的文字2020,自己似乎也被她的幸福所感染,即使是一个人的深夜里,窗外是狂雷暴雨或是台风呼呼,只要当我捧起书,我便开始沉浸于三毛的世界里,她的那份乐观快乐,甚至让我认为她是从天外飞来的仙人,面对于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三毛总是能够将其变成一件全新的体验。与其说她在为人生而活,不如说人生在为她而变化着。一边读着她的文章,我就不由一边幻想,那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敢爱敢为,直面生活,有着这么多的冒险经历和奇遇。

但是自从荷西意外去世后,给三毛的打击,痛苦都在她的文字2020中完完全全的表现了出来。她文章一下子黑暗了起来,文字2020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无尽的悲伤,原本那个天塌下来当被子盖的三毛不复存在。她卖掉了房子,送光了家里的一切,如果不是周围的好友亲戚不断给于新的希望,新的动力,我真不知道如此心碎的事情人是如何度过的。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 《哭泣的骆驼》、《梦中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甚至可以触摸到在文字2020背后,三毛一边吐诉一边留下的泪。

值得庆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毛又恢复了以前的快乐,虽然在《遗爱》中,三毛在马德里广场上再次遇到了缘分,却因没有勇气去爱再一次而结束,虽然在文字2020中多多少少仍然有些伤感,可她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希望还是值得我们所有失去了,痛过了,绝望了的人,去学习,去敬仰的。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建议周围所有的人: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我很感谢那位推荐我读三毛的那位老师,而那段时间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刻,是三毛,将我从一个灰暗的世界轻轻拉了出来,带给我一个阳光明媚、快乐自在的新天地!

三毛最终自杀了,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使失去了所有可仍还是有希望啊?我曾对她的死感到万分可惜,我多希望我也可以再写一封信送上我的祝福与爱,更希望三毛能回我的信,我爱她,爱她的世界,爱她的乐观,爱她一切生活的态度与勇气,爱她的经历。然而我渐渐得,我开始明白,或许离开红尘与荷西相见对她而言更幸福,

对于三毛和她的作品,想感慨的有太多太多,你会发现在她身上存在着你所寻找的东西,闲暇之时不如去阅读一下她的文章,你会得到很多很多

在这个网络横生的时代,每天成堆成堆的文章出产,总还有些好作品,可有几个能同三毛一样,真。人活着,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拘细谨,她做到了;宽厚待人,乐于施舍,不计回报,乐观生活,她做到了,要真正做到那样的人,谈何容易?现代社会又有几个如此之人?却未料想,我一直读着的三毛,竟真是这样的人。那绝不是儿女情长、娇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气度、有气魄的大人物!

看着那本微微泛黄的书,我开始学着三毛坐在高士上冥想,似乎她的灵魂仍能从书本中慢慢渗出,轻抚着我的脸,告诉我走下去。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三毛全集》,第一本是《三毛流浪记》,在这本书中的三毛是可怜的,有一次三毛看见小朋友摔倒了,三毛跑过去把小朋友扶起来,可小朋友的妈妈还骂可怜的小三毛推倒了小朋友。

我看的第二本是《三毛新生记》,书里的三毛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开始读,读完《三毛新生记》,发现这里面的三毛是幸福的,他幸福的在学校里读书,快乐的和小朋友们玩耍。

接下来是《三毛从军记》,在从军记中三毛是聪明的,解放军要招人,可是三毛个子太小了,不能参军,三毛就踩着高跷浑水摸鱼过关了,结果顺利参军了。

看完三毛全集,三本书中的三毛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也都有不同的个性,只要我们做最好的自己也是最棒的。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三毛流浪记》之后,这才真的知道什么是苦。主人公三毛从小就没了父母,十分可怜。三毛每天只能告流浪过日子,居无定所,有时候连一顿饭都吃不到,如果讨不到饭,就只能整天饿着肚子,最好的时候也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永远骨瘦如柴。三毛还拉过黄包车、卖过艺、擦过皮鞋,最后他终于被一家人收养了。那家人供他上学,可是因为有一次家里发生了一次火灾,东西烧光了,家里没钱,三毛又只能流浪了。但三毛是个意志坚强、善良、勇敢,见义爱为,乐于助人的人,从没被困苦所吓倒。

而我们呢?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鸡、鸭、鱼、肉想吃什么有什么。宽敞的教室,美丽的校园,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好地方,但我们还不满足,吃东西挑三拣四,学习上不认真,一点儿也不珍惜这美好时光,真是太不应该了。

三毛上学更是不容易,在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想着怎样才能上学,这是一个多大的对比呀!一次三毛好不容易上到了学,他的成绩还是全年级第一,每一次考试他每门都满分,而且从不骄傲,他学习认真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三毛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悲惨的,而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多好啊!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我们原来这么幸福,从今往后我一定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三毛作品读后感精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通过品鉴作者所写的作品我产生了全新的看法。写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要立意新颖,要联系实际。你想不想搜寻一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于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三毛作品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1

再一次一口气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心中又一次莫名的嫉妒。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这个聪明的女人,总是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她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呵!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我们的三毛做到了。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仿佛在与三毛默默地交谈。

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丝又叫做“雨”,小黄瓜也可以代替笋片,猪肉干被说成了中药。她不是在胡说八道,她是在培养生活的情趣,谁说异想天开是犯法的呢?她与丈夫荷西,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吗?但我想,有许多人是在每时每刻生存,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个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愿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把几个石雕看成宝贝呢?又有多少个人会在家里开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拿棺材外箱做家具呢?也许只有三毛夫妇了吧。谁说沙漠里的生活很苦闷很枯燥呢!三毛与羊的战争不是痛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情不是让她哭笑不得吗?与荷西结婚时不是上演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吗?所以说,苦闷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环境只是客观因素,并不能决定什么,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结局的悲与喜。大凡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没有盼春的寄望了。

三毛带给我的,还有那一片异域所散发的神秘气息。残酷的婚礼,是在可笑的风俗幌子下愚昧的人们孕育出来的畸形产物,用暴力夺去一个女孩子的贞操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地值得庆贺。女人在那里是多么地卑微,一个丈夫可以有四个老婆,保守的她们在生产时竟因为医生是男的而拒绝去医院。他们的愚昧,用三毛的话来表现,就是“对沙哈拉威人来说,迈向文明唯一的象征就是坐在自己驾驶的汽车里。至于人臭不臭,这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就是这些愚昧的人们,让三毛的沙漠生活绽放了光彩。三毛纵使不喜欢他们落后的风俗习惯,却从来没有看不起那些愚昧的人们。面对他们无理的甚至啼笑皆非的要求,三毛都应允了,甚至帮他们治病,教妇女们知识,帮房东的母羊脱掉衣胞。文明与愚昧是不分等级的。文明人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只是侥幸出生在一个文明的国度,侥幸比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多学了点知识,所以,这并不能成为文明人炫耀的资本。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也许在相处过程中,有小小的矛盾和不满,但三毛总是机巧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始终以公平的心态与他们相处,不卑不亢,于是,所有的摩擦都变得那么的有趣,在孤寂的沙漠里时常会听到三毛的大吼大叫。

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词,是“爱”。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这份爱也许不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的追随,已然表明了心迹:对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所以,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没有山盟海誓,因为誓言早已刻于心中。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沙仑的爱则让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对沙伊达的爱是疯狂的,是那么地执着,因为对于他那颗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爱情,一样能给他精神的慰藉。无奈沙伊达是骗子,沙仑的执着,只能带来悲伤地结局。但也许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马诺林的爱。错误的爱,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不知道三毛为什么要把《白手成家》这一篇放在最后,明明这一篇才是故事的开始。但我又想,在描绘了沙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后,回过头来看初来沙漠时的情景,这故事,才会异常深刻,才会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背后,有初来的困窘,有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和生活的热爱。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2

有人说,三毛的是柔软的,柔软的爱、柔软的痛。也有人反驳,三毛是热烈的,敢爱敢恨,歇斯底里。三毛的一生,其实一段漫长艰难的旅程。一段路途,总是靠着一份热烈的执着,面对路途中险山恶水,坚持着走到最后。总会有雨过天晴,露水荷花映面的美好时光,若我们只看到泥泞湿了裤脚、雨水打湿华衣,亦然不能看到拐弯处,桃花开的正好。

三毛教给我们的,便是在挣扎时,依旧要记得抬头,看漫天灿烂的星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句歌词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未知、神秘的地方怀有莫名的向往。三毛是一个传奇女子,几乎走遍世界,当她以一种洒脱、豪爽的姿态出现时,我们心中潜藏的浪漫因子都在她信马由缰的文字中被激活了。万水千山走遍,这是三毛一部作品的书名。三毛长发飘飘,常有爽朗的笑声,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让人过目难忘,她身上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来自于她至情至性的率性。我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在内心里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恣意而为。在满大街都在用大喇叭广播播送潇洒走一回时,三毛用笔为我们注解了潇洒的含义。

如果三毛只是教给我们浪漫,那三毛只是浮云。其实,在三毛的作品中,她是一个生活的高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得自在自得,妙趣横生。如今的伪小资们,坐在丽江的茶馆里晒太阳;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矫情,哪里比得上三毛的快意行走和快乐生活。喜欢过三毛的读者应该都记得,她在大沙漠中造出的那个家。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沙漠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瘠,也可以在三毛那里产生的愉悦和陶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的作品,很多源于爱情。她和荷西那场泣天动地的宛若神话的爱情,让多少人为止扼腕痛惜。三毛,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爱情的相濡以沫,什么是爱情的无欲无求。对一个人的依恋,不是因为自己的无力,亦非浪漫的堆积。依恋,是源于内心的需要。你是我的荷西,睡觉一定要牵着我的手才能睡着的荷西。我是你的三毛,你凶我一句我便会死般绝望的三毛。爱情,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拾手可见的,问问自己,真的懂爱么?三毛告诉我们,爱,是一份责任,是即使对方不在了,也要让他的墓碑永远光洁的承诺。

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荷西语录)

看的三毛作品不多,写不出什么感想之类的读后感。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只能如此吧。

三毛对于我,不是一个偶像,只是一个可以在夜深时候,静静听她故事的长辈。曾经在一本电子杂志里听到她的一个专访。那是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热闹的,纯净的,有活力的。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淡然的处事方式,都深深地撼动了我。我知道那是我希望成为的自己。可以在荒芜的沙漠里,守着一个家,安静的画一块石头,不管外面漫天飞舞的风沙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3

三毛一直说她写书是为了父母。她自己的书,写成了她就不看了。她不喜欢自称为小说家,她只是喜欢小小地说说,再自己组建一个家。

再看这书之前,我对撒哈拉的印象就差不多等於没有印象。在我的tag之中,那里应该是一个穷困,野蛮,艰苦的地方。即使我从来没有去过,我想我以后也不会去。

整本书不长不短,不会让你食不果腹,也不会让你饱难下咽。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几件事。三毛与荷西仓促的婚礼,十岁姑卡的童贞,沙巴军曹,那个比近邻更懂得感恩的哑奴,还有沙伊达和巴西里的故事。不管是真是假,是现实还是虚构,这些名字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他们都曾让我沉默静思。他们是为了什麼,我又是为了什麼呢?

荷西,这个痴情的西班牙男人。为了心中挚爱,毅然决然的跑到了沙漠中间去生活。书里没有讲到荷西和三毛的死别,在简介中却是真的直言不讳。我想知道他们死别的经过,但是我又真的希望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起。世界为什麼总是那麼残酷,有情人总不能在最后终成眷属。

三毛因为她独特的性格和那个深爱她的荷西在台湾牵起了“三毛热”,能够做到让一方水土因为某个人而动容,应该已经是人生之最了但是这样的三毛,却也还是失去了荷西,就像那像仙女一样的沙伊达,在摩洛哥的侵占之中,还是失去了她的巴西里。

若是能在一个偶然的瞬间,我们抬眸,亲眼目睹了绝世的美景,那必定会伴随著我们的一辈子。一片景尚且能在我们心中一息长存,又何况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又或者是亲自交往的人。

撒哈拉的故事,最妙之处是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似乎真的能看见那个日日买醉的沙巴军曹,我似乎能看见巴西里的自信霸气和沙伊达的美貌……我不是那麼幸运的人,能够经历三毛这样跌宕的人生,我也没有勇气我的人生活成她的洒脱,但是在书中,在看她的书的那短短几个小时里,我的心似乎真的如小鸟一样无拘无束过。

有欢有悲,有笑有泪,有满足有遗憾,有爱情,友情,善意……在离我生活很远的那个地方,有颗心曾经离我很近。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4

我觉得三毛很可怜,小时候他爸爸就死了,三毛只能跟妈妈相依为命,不久之后,外国的侵略军飞机来了,三毛的妈妈,被外国的侵略军,的飞机上的导弹炸死了,之后他在一座小岛上看到了一个城市,好想去城市,他撸起裤子像大海去,没到大海中央,海水已经到他胸部了,一个渔夫看见后把三毛拉上来,农夫回到家后给了,三毛一件新的衣服,衣服有点大,后来农夫跟三毛相依为命,农夫教三毛抓鱼,还抓了个龟给,三毛,只有三毛来到大街上,大家都嫌他臭,嫌他脏,三毛遇见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掉进河里了,三毛连忙赶过去帮忙,他把小男孩扶上岸,他爸爸也来了,小男孩的爸爸急忙感谢三毛,带她回去换了一身新衣服,之后,三毛跟小男孩一家住在一起,每天和小男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天妈妈看到了报纸上,电影票半价,妈妈急忙叫,小男孩,叫小男孩,带三毛去看电影,三毛觉得那部电影,主角非常可怜,三毛跟小男孩,回家的时候看见一辆消防车,向家的方向走,回来后看见,爸妈在外面蹲着,小男孩和三毛,分开了,小男孩的爸爸说我们这里容不下你了,说着,小男孩就是走了,三毛又流浪街头了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5

假期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的《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触颇深。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问妈妈:“怎么找这样一本漫画书和我共读,而不是名著呢?”妈妈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让我先浏览下作者和里面的漫画。看着里面三毛的各种搞怪、幽默形象,我不由得乐了,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它。当我花了半小时左右时间看完漫画,准备放下书的时候,妈妈在一旁开口了:“看漫画书不能只停留在画面的幽默、风趣上,更应该静下心来读读下面所附的文字,想想图和文字的关联。”听了妈妈的话,我认真读起了《三毛流浪记》,当我读到三毛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肮脏的垃圾车,冬天披旧麻袋御寒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什么不去找警察、找救助站?”妈妈告诉我说:“三毛出生的年代和我们不一样,那是一个黑暗的旧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什么是人吃人的社会?我听得有点似懂非懂的,但从三毛的悲惨身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没人疼,没人爱,更没钱上学,还常遭受他人欺负,我能体会到那个社会对流浪者的冷酷与无情。虽然三毛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压倒,反而还经常帮助他人,热爱学习,心存美好,他总想: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未来的主人翁。可现实和梦想总是有着那么大的差距,妈妈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穷苦老百姓挨饿、受冻是普遍现象,可见当时社会有多么糟糕了,得害死多少像三毛这样的人啊!比起他,我幸运多了。因为是家里独生子,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把我视为掌上明珠,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小皇帝”,稍遇困难、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正如妈妈说得,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假如让我生活在那个旧社会,还会有三毛那么坚强、勇敢吗?我想都不敢想。

我应该感谢“三毛”,是他让我懂得了自己生活的美好;也感谢作者张爷爷,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更要感谢妈妈,一路默默地陪伴我。我要学习三毛精神,努力学习,勤俭节约,帮助他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祖国接班人!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6

这个寒假重新看三毛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

小时的记忆里,便有了三毛,不知为何对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因为她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同名而让我新奇,也许因为她是《橄榄树》的词作者,我很喜欢的一首歌。现在想来,却也理解了那歌词中真正包含的意味。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不知为何如此激动。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却将她无穷魅力与力量的精神世界留在了世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她的笑,她的泪,她的甜蜜与悲伤。

谢谢三毛!谢谢你赋予我这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不断地建议朋友: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我很庆幸在这个寒假重温了三毛的书,因为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刻,是三毛,将我从一个灰暗的世界轻轻拉了出来,带给我一个阳光明媚、快乐自在的新天地!

于是,越来越喜欢她,一遍又一遍体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而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更深刻的,恐怕自己今生都不能及的东西—— 她的爱情!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觉得自己已经痴迷了,悲痛的情绪带到现实中来,很是压抑,我似乎也活在三毛的世界里,被她的思维、情感所传染,眼前常常会浮现她、与她有关联的事物的影子。我甚至觉得,她是自己的一个亲人了,因为这种痛,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人所能激起的。痛,因为她的丧夫,她的绝望,她的煎熬,她的坚强,她的善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她那切肤的疼痛,但我可以深切的体会。瞑瞑之中,我似乎代她在承受那已逝去的悲伤------

三毛已经走了十六年了,其实这样对她来说才是幸福的。也许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在父母之前先走了一步,但,她已承受的够多了。坚强地活着,可以,但不会得到快乐与新生。因为不会再有那么深刻的爱了,不会再有那么值得爱的人了。心已死了,留着躯壳,只因责任。

走了,既然已经走了,就不要自责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一定才是快乐幸福的啊!

我相信你们有知,我能感觉到,你们幸福无比的生活。再也不会分开了,我也高兴。

三毛作品读后感 篇7

最近,我再度翻开了张乐平先的《三毛流浪记》,

该书主要描写了中国旧社会一个无爹无娘无名字的流浪儿三毛,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又破又小的香港衫,四处流浪的故事。三毛是一个孤儿,经受了重重磨难,却始终保持着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还有着一颗善良、单纯、同情的心。

骨瘦如柴的三毛,无论走到哪儿,路人都会向他投去怜悯的目光。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三毛被冻得瑟瑟发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三毛汗如雨下,却找不到一个乘凉的地方;暴风雨时,别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而三毛只能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他从没自暴自弃,他心里充满理想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他努力去赚钱打工养活自己,他去帮车夫推车赚钱,,推车还差点丢了性命,头被撞了个大包,好不容易推到桥上,车上无情的阔太太扔了一百元纸币给三毛,这张纸币在当时连半根油条都买不到。三毛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别的工作。为了生存,他跪在路边乞讨,总算要到了一点钱,这时,旁边又来了一个乞丐,他说要不到钱就投黄浦江自杀了。善良的三毛把自己辛苦要到的钱全部给了他,转眼那人换上长衫、礼帽,原来是个假乞丐,三毛上当了,这种情况己经发生好几次,他辛苦赚来的钱,都给骗走了,可他依然“知错不改”,还是老样子。

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不知不觉流下眼泪,我想如果在大街上我看到三毛一样的小孩,我会毫不犹豫,把我平日里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给他们,爸爸告诉我,在我生活的城市里,在现在的社会中,如三毛一样的小孩有网在关心他们,新社会是不会再发生三毛流浪的故事,三毛所遭受的苦难已永远留在贫弱的旧中国,但三毛善良、坚强的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从三毛作品中认识生活


对于三毛的认识,我更多地停留在他人只言片语的传言中。自己并未太多拜读她的作品,不多的接触也仅限于走马观花后的浅尝辄止。心目中的三毛也一直就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

我最近借阅了一些她写的书和写她的书。看过之后,我走近了这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虽仍有朦胧之感,但却清晰了很多。《哭泣的骆驼》中那悲壮而又绝望的爱情生死盟;《沙巴军曹》中那爱与恨的边缘的最后抉择;《哑奴》中那对家的无限的渴望与眷恋三毛的文字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沉重。

生活,当我写下这两个字时,心头不自然地抽动了一下。不知是因为在心底对三毛产生了认同感,还是缘于这个自古久远却又临近的命题让我一瞬间想到了太多。但不管怎样,那一刻我与这个女人有共鸣了。

三毛是矛盾的,也许是因为她的叛逆,也许是因为她的追求。她一直在挣扎,想脱离她眼下的生活,寻求自己的一份空灵与高远,开拓自己的一方神圣的净土,却因为有太多的牵挂,她最终选择了认同与面对,泰然而平静地生活了下去。像一只高高飘扬的风筝,看似高高地飞翔在万里晴空,却一直被那根细线束缚着、拉扯着,想挣脱想飞得更高更远,却又畏惧挣脱后的结果,最后只是无奈而又默默地鸟瞰这个苍茫的大地,轻轻地随着风轻舞飘扬。

印象中有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镜头里开始是一只迎风飘扬的风筝,后来闪出一行字:束缚,是为了飞得更高。三毛矛盾的选择正是因为她对生命与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这时,束缚是一种疼爱与关怀。善良的她怕挣脱束缚后伤害到了疼爱与关怀自己的人,最后无奈地选择了平和地面对与接受。

生活是多磨的。坎坷不平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与疼痛。在三毛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学会忘记,就像肉体上的伤口,如果经常触碰它,很长时间都会疼痛且难以愈合,而如果转移注意力,忘记它的存在,很快它就会愈合,即使留下少许伤疤,却没有了痛感。生活并不亏欠我们什么,关键是我们抱着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就像我们头顶上的这块天空,换不同的角度看它,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郭敬明一直只会45度角地去仰望天空,所以他的眼睛里一直布满着难以抹去的忧伤。

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中对三毛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她的面容更加清晰了。她微笑着,慢条斯理地重复着一句话:积极地生活。

坦然面对生活,虔诚地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并真诚地对待他们。在每个人的身上,你就会嗅到阳光的味道,触摸到温暖的气息。同时,我们也会微笑着走过自己的每一天。

三毛作品读后感1000字


有人说,三毛的是柔软的,柔软的爱、柔软的痛。也有人反驳,三毛是热烈的,敢爱敢恨,歇斯底里。三毛的一生,其实一段漫长艰难的旅程。一段路途,总是靠着一份热烈的执着,面对路途中险山恶水,坚持着走到最后。总会有雨过天晴,露水荷花映面的美好时光,若我们只看到泥泞湿了裤脚、雨水打湿华衣,亦然不能看到拐弯处,桃花开的正好。

三毛教给我们的,便是在挣扎时,依旧要记得抬头,看漫天灿烂的星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句歌词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未知、神秘的地方怀有莫名的向往。三毛是一个传奇女子,几乎走遍世界,当她以一种洒脱、豪爽的姿态出现时,我们心中潜藏的浪漫因子都在她信马由缰的文字中被激活了。万水千山走遍,这是三毛一部作品的书名。三毛长发飘飘,常有爽朗的笑声,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让人过目难忘,她身上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来自于她至情至性的率性。我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在内心里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恣意而为。在满大街都在用大喇叭广播播送潇洒走一回时,三毛用笔为我们注解了潇洒的含义。

如果三毛只是教给我们浪漫,那三毛只是浮云。其实,在三毛的作品中,她是一个生活的高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得自在自得,妙趣横生。如今的伪小资们,坐在丽江的茶馆里晒太阳;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矫情,哪里比得上三毛的快意行走和快乐生活。喜欢过三毛的读者应该都记得,她在大沙漠中造出的那个家。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沙漠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瘠,也可以在三毛那里产生的愉悦和陶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的作品,很多源于爱情。她和荷西那场泣天动地的宛若神话的爱情,让多少人为止扼腕痛惜。三毛,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爱情的相濡以沫,什么是爱情的无欲无求。对一个人的依恋,不是因为自己的无力,亦非浪漫的堆积。依恋,是源于内心的需要。你是我的荷西,睡觉一定要牵着我的手才能睡着的荷西。我是你的三毛,你凶我一句我便会死般绝望的三毛。爱情,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拾手可见的,问问自己,真的懂爱么?三毛告诉我们,爱,是一份责任,是即使对方不在了,也要让他的墓碑永远光洁的承诺。

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荷西语录)

看的三毛作品不多,写不出什么感想之类的读后感。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只能如此吧。

三毛对于我,不是一个偶像,只是一个可以在夜深时候,静静听她故事的长辈。曾经在一本电子杂志里听到她的一个专访。那是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热闹的,纯净的,有活力的。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淡然的处事方式,都深深地撼动了我。我知道那是我希望成为的自己。可以在荒芜的沙漠里,守着一个家,安静的画一块石头,不管外面漫天飞舞的风沙

相信《三毛作品背影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毛作品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