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美的历程读后感 > 地图 >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互联网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一)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2020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二)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2020,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2020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并不像现今这样是块巴掌大的地域,古希腊人也不像现在的这样没有什么地位,而是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西方世界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德用万物源于水第一次阐明了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原则:科学将从具体、复杂、多样的现象中找出共同原理,再从原理中解释、说明、预言更多的现象。简言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中,找出各种物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定律,使人能很好地利用它。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大地是个圆球的概念。不可想象,在不知道地心吸引力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球底下的人会掉下去的顾虑呢。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万物均由细小微粒所组成,这种天才的原子论构想,直到20世纪才得以证明。阿里斯塔克首先提出了地动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近千年。埃拉托色尼测出了地球的周长约4万公里,地球半径与现今所测,实际只差100公里。当其他地方民族还在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这种成绩很是了不起啊。如此恢宏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这些都是2000多年前的事了。可想而知,希腊人的科学理论水平达到了多么伟大的高度,这真是理性科学的伟大胜利。

为什么这块土地会产生这么多的哲人,这么多的才俊,这么高的成就呢。(.org)难道真是风水宝地,神仙显灵,人种优异?不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形而上学》里就曾经说过,哲学和科学的诞生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对自然、对社会的惊异,有了惊异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求知并非为了功利目的,而是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神秘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有闲暇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果谁还在为衣食而忧,为住房发愁,为娶妻生子而烦恼,哪会有心思考虑那即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研究工作哦。当然这在有着一大群奴隶帮着干活的古希腊时代是很容易办到的。第三、自由的环境,自由的学问,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发表意见,自由的争论。知识是自足的,不以别的目的而存在,纯粹为了自身而存在。

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体制、古希腊的思想虽说被打断了几百年,但它那优秀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下又重新萌芽了,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文明、思想的复兴,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古希腊理性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虽也千古流芳,但毕竟是个体,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科学的历程》(精选)


“科学”二字总会给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亲切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工作被称作“科研”工作,而遥远是因为离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工作还离得太远,同时也因为实际工作中所参与的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内涵以及历史。

读过《科学的历程》后,首先让我明白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史对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让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将会严重的阻碍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读科学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那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这与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我们可能也会像伟人一样遇到过,可是最终,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像他们一样的成绩呢?伟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总之,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伟人成功的足迹,对于科研工作具有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3篇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一)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二)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并不像现今这样是块巴掌大的地域,古希腊人也不像现在的这样没有什么地位,而是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西方世界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德用万物源于水第一次阐明了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原则:科学将从具体、复杂、多样的现象中找出共同原理,再从原理中解释、说明、预言的现象。简言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中,找出各种物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定律,使人能很好地利用它。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大地是个圆球的概念。不可想象,在不知道地心吸引力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球底下的人会掉下去的顾虑呢。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万物均由细小微粒所组成,这种天才的原子论构想,直到20世纪才得以证明。阿里斯塔克首先提出了地动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近千年。埃拉托色尼测出了地球的周长约4万公里,地球半径与现今所测,实际只差100公里。当其他地方民族还在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这种成绩很是了不起啊。如此恢宏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这些都是2000多年前的事了。可想而知,希腊人的科学理论水平达到了多么伟大的高度,这真是理性科学的伟大胜利。

为什么这块土地会产生这么多的哲人,这么多的才俊,这么高的成就呢。难道真是风水宝地,神仙显灵,人种优异?不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形而上学》里就曾经说过,哲学和科学的诞生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对自然、对社会的惊异,有了惊异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求知并非为了功利目的,而是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神秘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有闲暇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果谁还在为衣食而忧,为住房发愁,为娶妻生子而烦恼,哪会有心思考虑那即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研究工作哦。当然这在有着一大群奴隶帮着干活的古希腊时代是很容易办到的。第三、自由的环境,自由的学问,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发表意见,自由的争论。知识是自足的,不以别的目的而存在,纯粹为了自身而存在。

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体制、古希腊的思想虽说被打断了几百年,但它那优秀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下又重新萌芽了,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文明、思想的复兴,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古希腊理性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虽也千古流芳,但毕竟是个体,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600字


“科学”二字总会给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亲切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工作被称作“科研”工作,而遥远是因为离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工作还离得太远,同时也因为实际工作中所参与的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内涵以及历史。

读过《科学的历程》后,首先让我明白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史对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让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将会严重的阻碍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读科学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那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这与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我们可能也会像伟人一样遇到过,可是最终,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像他们一样的成绩呢?伟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总之,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伟人成功的足迹,对于科研工作具有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000字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一

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真正精彩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看。

人生与游戏_读《幻城》有感1000字篇二

郭敬明的《幻城》,小学时老师推荐过,但我只是草草翻看一遍,也不太理解。现在我又重新认认真真地阅读了一遍,磅礴而轻柔的文字使我震惊,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深深吸引着我。

《幻城》带给人一种澄澈干净感。天空的湛蓝,雪雾森林的欢声笑语,漫天飞舞的樱花花瓣是梦吧,只有梦才会如此美好。现实是残酷的,梦也会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愿望付出代价,每个人都怀揣各自的小心思,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而去迫害别人。卡索,幻雪帝国的王,从小就因战争而不断逃亡,长大以后也被卷入一场又一场的闹剧。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沉重的爱贯穿着全文,在无数谜团之下,徘徊内心的亲情,朦胧悲哀的爱情

樱空释,幻雪帝国的二皇子,卡索的弟弟。刚开始,他是一个纯洁的透明的孩子,脸上挂着单纯的笑容;可后来,为了给哥哥卡索自由,他残忍的杀害一切阻止自己的人,甜美的笑容里是不尽的邪恶;最终,却带着笑容,死在了他最爱的哥哥的冰剑下。樱空释一直记得卡索说过想要自由,于是他决定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让卡索的愿望实现。樱空释说,他曾发誓一定要给哥哥自由,哪怕牺牲他的一切。一直到卡索杀死他的那一刻他都没有什么怨言,还无奈着不能给哥哥自由。最后的法术,令周围开满了红莲。红莲的花语:浓烈、绝望、破裂、不惜一切的爱,就像樱空释对卡索的感情。

卡索爱的两个女子,两个拥有绝世容颜的女子,一个自杀,一个被葬入冰海。如此的不幸。卡索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都离他而去。他很痛苦,无时不刻地想念他们。他听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隐莲可以复活死去的人并让其成为前世最想成为的人,但会失去前世的记忆。于是,卡索带着几个幻雪帝国最优秀的人出发了,去找隐莲,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隔阂,猜疑,人的本性尽显。

最终活下来的人们,终于见到了隐莲,还有传说中的渊祭,而渊祭,竟是樱空释的母亲莲姬。多么讽刺。莲姬说,一切都只是□控的游戏。她说,她很想观看另一场游戏,就让卡索取走了隐莲。

然而

最后的结局,卡索结束了自己的性命,火族皇子樱空式的转世恢复了前世的记忆,却看到他最亲爱的哥哥倒下。他用尽力气的喊着:哥,你为什么不抱抱我?为什么离开我?卡索终于见到了他的弟弟,却没能挽回什么。释回来了,卡索走了。

这终究不是游戏。游戏里的人倒下了还能复活,现实中却不行。

人生也不是游戏。游戏是娱乐人的程序,人生是一个人的一生。

这能一样吗?比如说,人生哪里可能是游戏?游戏都是设定好的,只能按着它的路线进行。人生不一样,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控。现实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在冷冰冰的游戏里永远体现不出来。

可不知为什么许多人都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

即使是游戏,也是由自己来设定路线。

《幻城》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文学作品,里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抓住任何一条都能引出无数道理。也许,人情世故在这里也有淋漓的体现,还有那折射出的更深远的意义。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


读完《光辉的历程》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顿时,想到了我们的祖国从一个平穷落后的面貌,在岁月的煎熬和历史的洗礼,以后变成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巨人”,我生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

在这本书记录了建国60周年纪念改放30周年的历史。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们写下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在这60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我们没有退缩,依然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数10万人在一瞬间失去了家园。温家宝总理受党中央委托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也都行动起来,为灾区捐钱、捐物、献血。在地震发生后,有许多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的工程里。作为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不能去参加抗震救灾,但是我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的捐了出去,虽然只是一份绵薄之力,但是我相信全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最后胜利必定是属于我们的。

书合上了,回首过去,我为我额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展望未来,我将为了祖国的繁华和富强更加努力拼搏!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
读完《光辉的历程》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顿时,想到了我们的祖国从一个平穷落后的面貌,在岁月的煎熬和历史的洗礼,以后变成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巨人,我生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
在这本书记录了建国60周年纪念改放30周年的历史。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们写下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在这60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我们没有退缩,依然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数10万人在一瞬间失去了家园。温家宝总理受党中央委托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也都行动起来,为灾区捐钱、捐物、献血。在地震发生后,有许多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的工程里。作为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不能去参加抗震救灾,但是我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的捐了出去,虽然只是一份绵薄之力,但是我相信全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最后胜利必定是属于我们的。
书合上了,回首过去,我为我额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展望未来,我将为了祖国的繁华和富强更加努力拼搏!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篇一: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是分不开的。《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心酸历程的结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故事的情节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篇二: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书中最后一段话说:命运已定!我么在阵营里,要为我们自己及世界的权利,要为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正是他们那一代的牺牲换取了下一代的幸福,可歌可泣。

【篇三:苦难的历程读后感作文】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篇四: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作文。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篇五: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的历程》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了近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苦难历程》,不想说其社会性和思想性的问题,感想最多的,主要是对于战争。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射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政治以及人民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弹,后面是己方的子弹,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革命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性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性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在战争和人物性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性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国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一律。感受的都是革命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性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辛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辛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军,为过去而战,总体色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苦难历程》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更多内容请进入读后感栏目查看。

篇一: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的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篇二: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美的历程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