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你好陌生人读后感800字作文 > 地图 > 你好陌生人读后感800字作文

你好陌生人读后感800字作文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最熟悉的陌生人。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最熟悉的陌生人,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合上书,很感慨,深深的触动在内心久久回荡!家有儿女,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读完此书,更感觉养儿育女之路如履薄冰。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无声无息,又无孔不入。精神分析派专家曾不无悲观的揣测,每个孩子最早的情感体验、最初的心灵受伤,都来自于家庭。而这些童年的记忆像钢钉一样楔入灵魂最软弱的地方,并执拗地陪伴孩子到永远。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单纯的眸子里总能敏感的捕捉到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我们想极力隐瞒的一切都会不由分说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成为他们的心事与负担。他们敏感的内心默默记录着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并像刻刀一样在他们心灵深处雕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莉迪亚把妈妈玛丽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看得清清楚楚,妈妈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妈妈因为想要追求心中的梦想,已经逃离家庭一次,莉迪亚害怕再次被妈妈遗弃,她不敢让妈妈伤心失望,就极力把自己伪装成妈妈期待的样子,也许这样迎合妈妈,讨妈妈的欢心,妈妈就不会再逃跑了!

莉迪亚假装努力读书,即便读不懂;成绩下滑了,她也假装不气馁;她对着电话盲音说话,假装自己有朋友,并愿意畅快交流。莉迪亚在一次又一次的伪装自己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生活对她而言是那么的无趣,时刻保持精神的紧张也让她几近崩溃的边缘,心理的重负压得她快要窒息让这该死的一切都结束吧,我想休息!就这样,莉迪亚背负着妈妈的期望,走上了不归路。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莉迪亚的整个心路历程,离她最近的妈妈竟然丝毫不知!妈妈还沉浸在对女儿自以为的爱与关注中,直到最后也不承认女儿的自杀。同一屋檐下住着最近的两个人,隔着最远的两颗心,每颗心都是出于爱。女儿不想看到妈妈伤心失望,想让妈妈开心;妈妈不想让女儿重蹈自己可叹的一生,想让女儿远离平庸过上优质生活。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爱怎么会有错!如果一定要揪出元凶来,我想,是爱的方式出了错吧!如果莉迪亚能敞开心扉,坐下来与妈妈有过哪怕一次的倾心畅谈,她的心声妈妈就能听到了、看到了、关注到了;如果妈妈能多一点的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警觉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就能及时纠正自己的期待,让女儿快乐的生活。这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身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如果不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思想为前提,只是一厢情愿的添加期许,爱就会成为伤害,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成为孩子心灵的枷锁。我不仅感叹,也许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材,甚至也不是成人,而是孩子能卸下伪装,不带面具地站在父母面前,说一句妈妈,我需要!是父母能更多关注并走进孩子的世界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说一句孩子,我懂你!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无声告白》读后感18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1800字: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014年在美国的畅销书,就像是有种魔力,被书中一家人深深吸引,想一点点的解开他们一直去掩盖的内心和一触即发的愤怒,对生活,对社会,对周围的一切。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族歧视的问题,男女平等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等等,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所有这些社会问题当集中发生在1970年代一个美国混血家庭中时,并没有太多的普遍性,但书中反应的每个人不断在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却不分时代,不分家庭,一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整本书读来,好像这个家如一口冰冷的地窖,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极力想逃脱,因为他们想要挣脱这个家的束缚去追求内心的自由。

母亲玛丽琳,本来是要在自己母亲的规划下从哈佛找个理想老公,然后从事医生这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由于她从小与众不同的心理和环境,让她对与众不同的“中国”教授一见钟情。不管是对凯瑟琳或者是詹姆斯,他们的相遇好像对彼此都是一种解救。就这样,玛丽琳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母亲断绝了关系,开始了全职太太的生活。在母亲去世之前,她自己的理想被遗忘,但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她心底里的曾经的梦再也不能压抑,她决定离开这个家,离开丈夫,抛下两个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她为什么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呢,的确,她在家庭的角色不允许她有自己的理想。她每天要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研究食谱,打理家务,打理孩子。终于,她迈开了追求自我的第一步,但是就在此时她又怀了第三个女儿,她必须回家。这是全书中她唯一一次追求自己的自由,但她被现实又推了回来。

第二个书中明显想逃脱的就是他们的大儿子汉斯,他总是被父母忽略,不管是他的学业,还是他的交际,他的爱好,他的理想,基本没有在父母的口中出现过,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女儿。就这样,他默默的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为了他的理想和自由。只有两次,他打破了往日的沉默去勇敢的表达自己,第一次是他终于接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第二次是他不顾妹妹的阻挠去找杰克逼问真相。在父母眼中,他唯一的成功就是去哈佛读书,除此之外,家人不关心他任何事情。作为哥哥,他是妹妹在学校唯一的依靠,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离开,带给妹妹多么大的恐惧。

第三个逃离过这个家的是他们的父亲,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他哈佛名校毕业,大学终身教师,但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人”的称号。在女儿莉迪亚死亡之前,他是这个家最稳定的守护者。但女儿的离开,让他情不自禁的想要逃避眼前的一切,妻子的无理取闹,儿女的期待,现实的残酷,就这样,他投入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去忘却需要面对的一切,但刚开始他也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家。真正在自己的太太说到,是他的与众不同,才让家庭遭遇了所有的这一切的灾难时,他对这个家动摇了。这是他一直深藏内心的自卑和自尊,他自己从来不敢提及,现在从他白人太太终于还是说出口了,他绝望的离开了家。最后,当他终于又回归时,他明白他和太太之间,需要把彼此真正想要表达的正确表达,只有这样,他才能拯救这个家。

家里最小的,只有五岁被所有人忽略的小女儿汉娜,恰恰是最了解在这所房子里发生的一切。她知道姐姐在向母亲欺骗她不读书的事实,她知道邻居杰克对哥哥的爱慕,他知道他在家里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真相并且不能告诉任何人,她居然做到了。真是讽刺,当所有大人在以为他们了解事情时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知道的到底是对是错。最后,当姐姐去世,父亲和汉娜再次玩和姐姐曾经的游戏时,仿佛这个家再一次的洒满了阳光。

最后,是家里的大女儿,莉迪亚。书中以她的死亡,一层层的揭开了这个看似平静的一家人的内心世界。当莉迪亚去世之后,母亲坚持说的一句话是,必须有人要对她的死负责。到底是谁呢?这个悬念在书的最后两章揭开了,莉迪亚终于承受不了母亲给她的学业压力,父亲给她的社交压力,哥哥即将离他而去的现实,她每天生活在恐惧中。就这样,她平静的走进了湖中。谁应该对她的死负责?母亲,父亲,哥哥,朋友,好像所有人,都是把他推向湖中心的凶手,但好像这些人又都是受害者。父亲的童年遭受种族歧视,母亲的毕生理想是做以男性为主导的医生,男性好朋友居然一直爱慕自己的哥哥,当这个刚刚十六岁的小女孩在父母之爱,兄妹之情,男女之爱都将失去的边缘,在这些恐惧中,她选择走向湖中,“无声告白”她所承受的这一切,她终于不用再承受其他人对他的期待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整本书描述的故事并不多,但在环环相扣的人物叙事中,每个人物形象异常丰满。他们内心经历的痛苦煎熬,是谁给予的?这个夏天,这个家的每个人如同莉迪亚一般,经历了一次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之后,他们最后选择了一起“再生”。作者:Ququ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

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爱的女儿的离世为开场,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一点为读者拨开谜团。

作为最像母亲的女儿,她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亲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嫁给了中国血统的老师,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所以母亲的遗憾与抱负托付给了女儿。父亲是一名中国人,从小饱受当地人的歧视和讽刺,特别盼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融入社会,被当地人喜爱。于是女儿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在一个夜晚被一个“意外”带走了生命。也许死亡是女儿最好的归宿,在那里她不用为没有朋友被父亲担忧,不会因为功课不好被母亲失望。但这样的结束方式却是令人遗憾的。

文章篇幅不长,以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给我们展现了华人异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头地,但没有机会;想融入社会,但饱受歧视;想成绩优越,但没有天赋。但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毫无疑问女儿是被父母“逼”死的。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儿女健康无忧的成长,而不是成为谁谁谁。文中的父母却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强压给女儿,希望女儿代为实现,这种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个苦苦挣扎的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无声告白》有感800字


读《无声告白》有感800字:

《无声告白》,原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前几年的时候看到封面的一句话简介就种了草,是_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寻找真正的自己。

当我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再去看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虽则不需要考试,但是如何为人父母,以及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和解,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无声告白》是一本可以当做育儿类书籍来看的小说,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不要做什么。

小说的第一句就是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这位承载着父母一切希望的乖乖女,悄无声息地永远离开了让她窒息的家。母亲希望她成为医生,父亲希望她合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女孩。她如履薄冰,扮演着一个完美的女孩,直到那个星光朗朗的夜晚,深邃的湖水化作了召唤她的力量。

书里她的心理独白说到: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_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以及,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看书的过程其实是压抑的,她的父母是爱她的,是种畸形的爱。

更让我感到彻骨心寒的是,我害怕有天也会成为像玛丽琳同款的母亲,细思极恐,幸好一切还来的及。前些日子看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尾,弗莱迪的父亲终于认可他有深邃的思想,得体的谈吐,正确的举止,父子相拥的一刻我泪流不止。

成长为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的样子,是最最可怕的诅咒呀。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减少对他人的期待!

最后,和大家分享纪伯伦在《论儿女》中的一段话_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作者:雪饼

真正的自己-读《无声告白》有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题记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的是徐沪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成为了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无声告白》中就有一个可悲的女孩——莉迪亚,在如花的年纪经历了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岁的边缘。

莉迪亚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爱,有妹妹的羡慕,因为长得像母亲,成了父母毕生夙愿的传承者,可是年轻的她不堪重负,在一个夜晚投湖自尽。

读完全书,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之间再无种族之分?还是女性能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这些愿望便剥夺莉迪亚自由成长的空间,是否有些太过残忍?将自己的志愿强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爱压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过自私?

教育不是生产同一种摆件的机器,应该是一位雕刻大家,在他的手下能诞生各种各样却鲜活有思想的孩子。莉迪亚本能像一个普通女孩般成长,无论是成为医生也好,家庭主妇也罢,命运也是由她一笔一划镌刻而成,而非像故事中那样顺着父母既定的路线去行走。

由此,这本书大概最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吧,就像曾看过的一则新闻:父亲喜欢踢足球,所以不满十岁的儿子也要学着踢足球:母亲觉得钢琴能培养气质,女儿便要去学习钢琴,又因为钢琴在许多场合无法炫耀,母亲又后悔让她学了钢琴。

看了这样的新闻,心头满是痛惜——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无论长久与否,都应给予他们探索的机会与权利,而非去走人们眼中的光鲜亮丽之路,就算功成名就,也只会成为两种人,一种是活着的空壳,另一种是死了的肉体。

莉迪亚就是由一具活着的空壳变为死了的肉体,她一定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因此她默默承受压力,却又默默放逐自我,可她一定又是想找到自己的,因此她偷偷抽烟,和公认的坏男孩来往。但是当一切支持她成为自己的力量消失时,灵魂随之毁灭,肉体将不复长存。

真正的自己就是如此,很难找寻,但是一旦找到,余生将不再空虚,亦不怕他人将意愿强加于自己身上,这或许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大。

初二:高添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你好陌生人读后感800字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