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9月1日晚上,我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学第一课。它向我们讲述了五个国旗下动人的故事,听完这些故事,我知道了,五星红旗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是我们荣誉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力拼搏、勇于攀登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五星红旗才能飘扬在宇宙太空,飘扬在珠峰之巅,飘扬在远洋海舰,飘扬在世界各地

在这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故事。当夏伯渝老人踩着假肢出现在我的视线时,我又惊讶又疑惑,为什么这位老人没有了双脚呢?我带着疑问认真地听他讲述登山队员的故事。他告诉我们,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第一次去攀登珠峰,其中有四位队员突击顶峰,第二台阶地势险峻,是他们登顶的必经之路,在此之前从未被人逾越。当他们到达第二台阶时,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凭借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成功登顶,成为全世界成功登顶珠峰的第一批人,让我们的五星红旗从此在珠峰之巅迎风飘扬。消息传开后,群众欢呼雀跃,然而两位老人却躺在了医院,他们的双手或双脚被做了截肢手术。听了这个故事,我的眼眶都湿润了,由衷地佩服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后来,主持人告诉我们,夏伯渝老人也参与了攀登珠峰,为后人架设了中国梯,他的双脚也是在攀登珠峰时失去的。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极其寒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登上8848米的珠峰呢?是那种坚强不屈、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他们。他们敢于挑战,敢于争先,敢于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他们是勇敢的攀登者,是精神的引领者,在他们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迎风飘扬。

我们的学习之路就像登山一样,充满艰难险阻。只有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勤奋刻苦,永不言败,才能登上知识的巅峰,从而报效祖国。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所以,我们要做勇敢的攀登者,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秋季看《开学第一课》有感


新学年的《开学第一课》通常在9月1日,可今年这一课却安排在9月4日,刚开始心里有点纳闷,待看了内容,才恍然大悟:原来主题与9月3日的大阅兵密切相关。

本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英雄不朽”,主要对同学们进行四个方面的教育: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有些是我们熟悉的,但有些是刚刚知道。比如秦怡老师讲《国歌》中“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鼓舞人心的句子,而是根据真实的战斗经历写出来的,内心一下子被震撼了。我想,知道这一事实后的人们再次唱响国歌时,一定会更加地心潮澎湃。《歌唱二小放牛郎》是许多人都会唱的一首歌,我记得我当年做实习教师的时候教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嗓子哑了一个月。王二小在我心中虽然是个少年英雄,但是他的形象也就是课本中的插图。今天才知道这首歌是根据儿童团团长闫福华的事迹创作出来的。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危险来临时,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同伴;给敌人带路时故意兜圈子,为百姓与八路军机关的撤退赢得时间;临死前还想拖一个鬼子与他同归于尽,这种勇气,这种担当,真的是难能可贵!其他如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信,无不让听的人潸然泪下。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勇敢品质带给人震撼与鼓舞。

七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在缅怀先辈的同时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炎黄子孙一定要团结起来,自强不息,这样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

七十年过去了,爱国、勇敢、团结、自强的含义与过去相比又多了新的内涵,新时代的人在享受和平与幸福的同时,真的应像《宣言书》里说的那样,把祖国的强盛当做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第一课有感.》作文


········ 《第一课 有感.》今天是九月一日,我们在教室里看了 开学第一课 这个电视,它是由中央频组织的。《开学第一课》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幸福”。节目现场,国际巨星成龙、航天英雄杨利伟、世界冠军邓亚萍、著名学者于丹、钢琴家郎朗、法网冠军李娜等社会知名人士分别就“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发表了自己的演讲,并教给了我们拥有幸福的一些方法。比如说刘浩,他从小就喜欢弹钢琴可是他的眼睛看不见但是他一直坚持着他的梦想,他妈妈也很相信刘浩,鼓励他。有一次,刘浩偷偷的跑进了琴行练琴,刘浩被妈妈发现了,刘浩的妈妈把刘浩的从琴行里赶了出来。他们请了很多老师,可那些老师不肯教刘浩。这让刘浩很伤心,他的妈妈买了很多的歌谱,她把歌谱一针一针的翻译成盲谱。好让刘浩炼钢琴。最后有一个学校肯收留刘浩。这样他的妈妈也放心了。 还比如说成龙,成龙他有一位朋友很有钱,还有两个女儿什么都不会做,系鞋带,背书包都要两个佣人帮她做,她们的爸爸对她们说我破产了他们从一千平方米的房子里般到五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年过去了他的两个女儿学会了烧饭,系鞋带,背书包······。她们的爸爸告诉她们我是假破产的。 还有一个在重庆的一位老师他很受同学们的喜爱看到有很多的同学喜欢跳舞,于是他就把广播体操改成了舞蹈,他的同学要毕业了,他们很不想分开,他们在一起比亲兄妹还亲。就这样看完了。 通过看学第一课我受到的启发是;只要坚持住你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当梦想实现后,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祖国。

《课比天大》读后感800字


《课比天大》读后感800字:

偶遇一本好书,如同偶遇一个人,是种缘分。看到此书是在导师办公室,于是,“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尤其是书上水蓝色的封面流淌着四个字“课比天大”,吸引我拂去封尘,如获至宝的带去品读。大抵是做过教师,又当回学生,上课于我,贯穿了大半时光。从坐着听,到站着讲,再到坐着听,站着讲,仿佛时光狭裹着课堂伴随我的青春一路走来。所以,懂得,课程对于一个高校老师意味着什么,懂得那三尺讲台的神圣与敬重,于是从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应对。而今见到这书,倍感亲切,过去的时光总是美好的,一如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高校中,教学与科研总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到底哪个更重要似乎永远在争论不休。而这本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高校中最大的正直就是讲好课”。老师开宗明义直指时弊。其实,耶鲁大学在百年前就给了方向,提出“课比天大”的校训。只是,有了方向,还得有方法,才走得远。如同在中学里鼓励大家志存高远,在大学中倡导学生心贵平常一样。越是饱满的麦穗总是低下头来,俞是顶级学府总是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教学是树人之功,千秋之后的事,人们总是忽略其价值。

讲课与科研,与其说是人的两条腿不可偏跛,不如说是引领学界前进的灯塔与航船。没有灯塔,无的放矢;没有航船,无法到岸。而“堂上精读几门课,馆中博览万卷书”才应该是万千学子应有的治学之道,而非争论科研与教学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云云。读后感

·

退一万步,不上课,就能腾出更多时间供给优秀学术作品?不出书立说又怎会有《课比天大》这样能系统论及课程的启示之作?从古至今,人们的见识也总是螺旋上升的,这已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世界,人们就是在这种失衡与平衡的反复与摸索中前行。也许有一天,耶鲁大学也不再将“谁大谁小”作为口号时,人类才会有真正意义的进步吧。

《课比天大》是散文式论著。主题明确,故神不散。文风逸然,故形松散。学者也是血肉之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这本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思乡之情、赤子之心、育儿之惑、怅惘之感跃然纸上。无论哪篇小文似乎都与“课”无关,而哪篇小文都情之切切,言之凿凿。用促膝反哺之态演绎生活之“课”,让人感慨,好文章总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文/刘静

基地第一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分享】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你看完《基地》后,感悟到了什么人生真谛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地第一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基地第一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基地第一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二)

整部小说感觉像是总分总,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的风格很像,谢顿和崔维兹都是为了自身的目标,四处游历,许是细节的角度从个人的旅行入手。而中间的几部分都是落笔于基地大环境发展,社会变迁。

觉得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中间的第一基地、第二基地面对各种危机的奋斗,场面恢弘,解决之道又极富寓意。而第二基地和骡斗,掩饰自身存在这两部更是斗智斗勇,让我大呼科幻还可以写成像武侠小说,别样的观感。

看到一半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丹尼尔销声匿迹了,十分不科学。作为谢顿计划的sponsor,能这样酱油么?还好阿西莫夫安排了他的戏份,最后机器人的出场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有一点让我十分好奇,崔维兹具有以直觉正确判断的天赋(姑且认为这个设定正确),那在星际旅行中他反复强调的索拉利人小孩菲龙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但全书结束也没有看到菲龙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全书结束的几句话,;菲龙这个懂得转换能量、雌雄同体的异类,此刻正望着他,眼神深不可测。崔维兹并未低头迎向那对出神的目光。我怎么都觉得这句话是阿西莫夫埋的另一个坑。好吧,难道有下文?

关于心理史学:

如果真的能预测未来,那么谢顿说是1W年的混乱状态,但是改进以后就是1000年,那他之前的预测就不准了,有种悖论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可以这么理解,因为1W年是没有将心理史学这小部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另一个感受,任何保佑都无谓的,唯有自己自求多福。

基地第一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三)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喜欢《《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