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

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读后感1000字-传承之美。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读后感1000字-传承之美”,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一书从表面上看是梅葆玖先生同父亲梅兰芳的艺术人生路,可实际上作者正向我们诠释梅派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中国戏曲的传承之美。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梅葆玖先生说的那样:《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流水账不报了,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几篇故事,彷佛让我们得以窥探梅派的传承和中国戏曲的变迁。书中有部分珍贵的插图,再搭配上吴迎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对于每一位喜爱梅派戏曲的人来说都是值得细细回味的。

艺术来源生活,通俗易懂

出自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之手,对于京剧知识的讲述自然是没得说。但是书中讲述的方式并不生硬,不是硬邦邦的科普式解说。吴迎老先生把京剧知识融合在书本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无论是记录还是讲述、评论、杂谈都很实在,读起来就好像是面对面与几位大家谈话一般。让人觉得疑惑之处又能够恰到好处的答疑解惑。即使是一位并不了解京剧文化的人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和现代气息。同时,很多之前从来没有公开过的资料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唱谱和两位艺术家的言论。

梅葆玖先生谈基本功唱戏的人是最注重基本功的。随随便便一个音一个调可能都要练习很久,唱京剧实在是一个细致的活。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戏,都要练。

梅葆玖先生讲唱腔艺术,讲梅兰芳演唱技巧的力度和劲头,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并不理解的东西在梅葆玖的口中显得通俗易懂、活灵活现。

所以有评论说,翻阅《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外行人看到了热闹还能看到一点门道,内行人也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也正是此书的魅力之处吧。

榜样的力量,成就德艺双馨

梅葆玖对父亲梅兰芳的感情是复杂的,加之梅派传人的身份,对于父亲更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之情。当然,王幼卿绝对是梅葆玖学戏路上的榜样般的存在。他曾说道:老师的传承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梅葆玖有这两位泰斗做自己的引路人,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

父亲梅兰芳和老师王幼卿带给梅葆玖的不仅是技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品格和精神上的浸染。谈到自己的父亲和老师王幼卿时,梅葆玖总是带着尊敬和崇拜。而说到自己的成就却总是带着谦逊,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子。每每谈到对于戏曲的传承时梅葆玖又总是身先士卒,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把这些传承给那些小辈们。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正如榜样的灯塔照亮着中国戏曲艺术后生们的成长之路。

时代在变,传承未变

正如书名《从梅兰芳到梅葆玖》一样,书中处处可见传承二字。梅葆玖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一点也不慌,娃娃调一句一个彩。台下的父亲点头了,吃戏饭,初定。也就是在那年,四十二岁的王幼卿来到了思南路87号梅家大院,从此,梅葆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戏的特殊经历。从一开始似乎梅葆玖就注定了要学戏,也注定了梅兰芳和王幼卿是梅葆玖一辈子的领路人。

美的艺术,这是我读完以后在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汇。对于梅家而言,彷佛已经把戏曲这门艺术做到了极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转音,乃至每一个转身都是美的艺术。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讲述的不仅仅是梅派艺术,更是美的传承,正如吴迎先生感叹到:我看着我十分熟悉的梅先生(梅葆玖),不禁肃然起敬,六十年唱下来,他还是那么谦虚。我看着他,真像梅兰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古典文学之美_《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古典文学之美_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还是在我九,十岁的时候。那时看,就感觉这本书很无聊,枯燥。可最讨厌的还是林黛玉,老是哭哭啼啼的,真真是让人厌烦,那时,我想:林黛玉也太柔弱了吧,竟经不起生活中的一小点的挫折,每次,遇到挫折就在那儿哭,这有用吗?当然没用。哭就可以解决事情了或是能改变事情的结果了?自然也没用了。那时候,我并不喜欢林黛玉,我更喜欢的还是薛宝钗,她很坚强并且沉着冷静,不似林黛玉般的哭哭啼啼;她也十分懂得世故圆滑,懂得在什么场面说什么话,又该在什么时候说。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另一个主角_贾宝玉,他从小就爱跟贾府里的女眷玩,一点都没有男子汉应有的气概(我本人这样认为,以上都是本人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_也真是巧了,在他满岁抓周的时候,他竟抓了一些胭脂水粉,这让贾老爷大失所望,可贾夫人还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宝贝根子一样疼着。

再读的时候,是最近。我再读了一遍,竟也悟出了跟当时不一样的感悟:再次看时,竟不觉得她哭哭啼啼很惹人烦了,竟也觉得她直率,也小孩子气得很:宝玉说:“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她那里,就说这些闲话。”黛玉说:“好没意思的话!关我什么事?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看到这儿,我的嘴角勾起了微笑,不知是笑林黛玉的孩子气呢,还是笑宝玉呆雁似的言语。在书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每天大鱼大肉,丰衣足食的贵族们就是最好的,其实他们才是最惨的,在像清代那样封建社会,婚姻不是那些贵族们自己可以掌控的,他们(贵族们的长辈们)一般都是对自己的家族有利益的,要不然,嫁过去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也使贾,林两人纯洁的爱情撒下了悲戚,而凄美的花雨。也很好地铺垫了宝玉后来中举,却出走了的结局。既然,说到了贾府,就不得不说贾府从昌盛走到衰败的历程。

本来呢,贾府就很昌盛了,贾惜春成为了贵妃,可谓是锦上添花。因为还没有走到后头那么惨,所以那时候贾府一家子那叫个幸福快乐,轻松惬意啊!谁也没有料到之后,一天,贾贵妃要来探望她的娘家_贾府,因为贵妃在这儿之前,要帮许多的事情,所以将近夜晚才来到了贾府,她和贾老太太等人聊得正欢时,公公(太监)来叫贾惜春回宫,贾惜春依依不舍地和自己的亲人告别,便抬轿回宫了。巧的是,她回去之时也正是鬼神出没,生死轮回之时,也隐喻了贾惜春之死。也为了贾府日后的衰败做了铺垫。

这就是我读红楼梦的感受。

作者:福田区美莲小学六(1)班郭之琳

《从传统到现代化》读后感1700字


《从传统到现代化》是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杨桂华在南开大学做的一次演讲,现收录于《人文启思录》。杨教授从介绍传统与现代两者各自的内涵,进而深层次地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传统在推动社会转型,促进现代历程中的重大作用,这是该演讲给人启发最深之所在,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个民族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传统是历代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素,是相传至今仍然存在的东西,是社会生活传承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是一个有共同基础的变突链。现代化应当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组织结构功能的专门化、个人的普遍成就和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转型现代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个普遍的公共利益与特殊的个人利益相统一的新的社会结构,前者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后者保持着社会的效率和活力。
纵观中国社会转型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路程,期间虽不乏偏激之处,但总的说来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开始酝酿转型,正宗儒学派与儒学修正派对立;封建帝制解体后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全面失范的时期,中西互补论与部分西化论对立;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强力整合时期,中国本体论与全盘西化论对立;今天,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已朝着更客观、更全面的方向迈进。
传统包含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自身过程中凝结成的人类一般经验和模式是历史久存的积淀,是深藏于人们行为之中的稳定的心理结构。这些是人们应对自然、沟通人群、保持自我的长期有效的东西。这便是传统的永恒性。同时,传统中也包含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完善自我过程中的各个特殊的内容和方式当遇到新的环境、新的问题,都必然会超越传统的规则,背离传统的标准,以这种传统的变体去满足新一代人需要,实现他们设立的新目标。这样,传统就有了新积淀,有了新的发展,这即是传统的时代性、二重性所造成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必须谨慎对待传统。
传统是不死的民族精神,它规范着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习俗和审美情趣,规定着价值取向,体现着人们的终极关怀。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我们才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点。由此提出: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具体分析传统的内容。看其中哪些是可以借助的,哪些是需要改造,在改造中借助的。这个过程不是非白即黑、非黑即白,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亦此亦彼、亦黑亦白的灰色过程。只有通过这种灰色的洗礼,才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事实上,只有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探索传统智慧的价值,才是传统与现代的合理的参照系。同样,任何现代化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在完全撇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必须对中国传统有充分的理解,才有可能寻找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途径,这其实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就是讨论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它就属于我们现代中国人,我们有义务,根据现代的社会性质,根据我们现代文明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根据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认真地、全面地清理它,并从中找出有利的因素和成分,加以改造,发挥其效用。这就如我们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一所已破损的旧宅,我们不能住进去,却可以在地面上,按现代样式建立新宅。我们不仅可以用新的材料,也可清理旧宅的某些石块或砖瓦,经打磨或浇制以用在新建筑上。就这样,我们便带头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化。这条征程,是中国世界化的过程,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先进文明在中国普及和演化的过程。虽说在现代化道路上,存在诸多思想上的歧见,行进途中也有诸多坎坷,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正随着世界性的现代化大趋势而变革着、发展着。振兴中华,绝不是将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存留和展示,而是在追随现代全人类总趋势的赛程中,批判和继承古文明中的有益因素,创造新型的中国文明和现代社会。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智能潜力,唯有以现代化这一宏伟的社会变革工程,才能有效地发掘和发展这种潜力,使其变成创造和发展现代文明的巨大动力,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再生和伟大复兴的新途径。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一)

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 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二)

惜字如金

黎楚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


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的结尾,作者并未直接点明翠翠最后会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读者回味,大体上讲,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前的边城是美好的,翠翠与祖父在临溪的白塔下渡船,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傩送则与他的大哥在端午节上捉鸭子,他们过着如童话般美好的生活。

可一切,都随着时间而变化,祖父去世,大老也离开了人间,正是这种种因素,导致翠翠与傩送无法真正生活在一起,可也正是这一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才能更加震撼人心,这难道不是悲剧中的美吗?

而傩送去流浪却也正是情理之中,是因为他与大老相比较导致大老南下,间接导致大老死亡,他对于大老是愧疚的,他确实十分喜欢翠翠,可这也同时是他的内心十分纠结,惟有出去,离开这里,才有可能洗刷这份愧疚,如若不离开,两人反而会因为大佬而无法真正幸福,作者并未点明结尾,傩送是否会回来,留下一个谜,使人遐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不正是悲剧中的美吗?

翠翠的爱是超越世俗的,不求于名利,可这如此接近于自然的爱,却无法真正收获结果,她是十分喜欢二老的,可她并未去争取,她所做的只是等待,他的祖父为她争取,可闹出了误会,间接导致祖父的死亡,可这也更加坚定她自己“等”的决心,无人再会帮她。读后感

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尾,而对于《边城》,或许以悲结尾,才会更好吧,令人惊叹于美好,更惊叹于美好的破碎,悲剧的美,才令人更加深刻。作者:万裕明

喜欢《《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读后感1000字-传承之美》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从尿布到约会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