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莎士比亚悲剧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莎士比亚悲剧读后感800字

莎士比亚悲剧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4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4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有好一阵子没有读文学类的书籍,总感觉有哪儿不舒服,所以就去拜读了莎翁的四大悲剧。以前上高中的时候也从读过其中一些片段,或者从身边的人口中也曾耳闻大概,但是当自己亲自来读的时候,还是有另外的一番感受。

莎翁曾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决策犹豫症晚期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问题不在于他无法分清到底是该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而在于他思考这个问题的时间太长,长到错失了机会,长到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或许跟他长期接受的教育有关,他追求完美,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事已至此,从他的父王被杀开始,他就注定了只能在生存和毁灭中选择一个,而且要在他做出选择并且付诸实践之后才能知道实际的效果,光空想是没有意义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奥赛罗最终会完全不听其妻子的辩解,一意孤行地掐死她呢?表面上看是该死的伊阿古从中挑拨离间导致了最终的悲剧,虽然我承认伊阿古设计的连环计真的非常阴险,但是我觉得奥赛罗本身也难逃一些责任。

我们尝试来理一下思路。为何奥赛罗会在伊阿古的暗示下断定其妻子不贞呢?甚至其妻子百般辩解都不听,我觉得其中一个理由是奥赛罗本身不自信。我们反过来推理,倘若奥赛罗足够自信,他就不会担心其妻子不贞,或者至少能够让他冷静地去询问妻子,因为他相信自己本身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住妻子。那么,为何奥赛罗不自信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不被人爱(除了她的妻子)。首先,他是个异邦人,而且是黑人,长得还不帅,即使他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其实整个社会并不怎么认同他,从他只能偷偷地跟其妻子结婚便能看得出来。()

为什么不被人爱会导致不自信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对父母和他们的一个孩子,其中一种情况是父母说:去吧,孩子,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吧,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都没关系,因为我们是爱你的,不会因为你失败了就不爱你。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去吧,孩子,勇敢地探索未知吧,不过要是你失败了,我们就不会再爱你了,因为我们爱的是成功的你。你觉得在这两种情况下,那个孩子会表现得更自信?当然是前者!因为前者有无限的试错机会嘛。

回到奥赛罗的故事中来,本来就只有他的妻子一个人是真心爱他的,而偏偏这次让他怀疑正是他的妻子,所以他才容不得这唯一的心灵依靠轰然倒塌。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又当如何避免重蹈奥赛罗的覆辙呢?唯一的办法是让别人发自内心地爱我们,而不是爱帅气美貌的我们,不是爱功成名就的我们。这一类人,一开始是父母,家人,后来是至交,最后是自己的爱人,儿女。

李尔王的故事并没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相反,麦克白的故事却让我重新思考了以前一个一直没想好的问题。倘若当初女巫们并没有对麦克白说出那番话,他的结局会有所不同吗?我不知道,但是至少有避免悲剧的可能。我也不知道女巫们的预言到底是真的预言,还是通过自我预言式的暗示达到目的。我想探讨的是,倘若有个人告诉我说他能够预言我的未来,我到底选择让他告诉我还是不让他告诉我呢?假设让他告诉我,倘若我的未来是我所愿意得到的,我会不会像麦克白那般因此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不择手段呢?倘若我的未来是我所不愿意得到的,我会不会从此意志消沉或者采取报复性的行为呢?这么看来,还是不要让他告诉我的好,即使当我看不清前路的时候,我更愿意一边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实际行动。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100字200字300字400字4篇及心得感悟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100字之红楼梦(字数:159字)

红楼梦的作者是文学家曹雪芹,他是清朝初年人,但是关于他本人的一些故事和人生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既神秘又遗憾。

红楼梦主要讲述了金陵贾府的兴衰过程,其中主要人物还包含了和这个家族相关的薛家

史家、王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家族了。

故事很打动人心,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腻,也让我们看到了关于当是社会的一些面貌。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200字之西游记(字数:257字)

西游记这本书相信大家都是不会陌生的,因为作为中国的古典名著,书中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话剧等很多艺术作品,从小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他真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书中的故事看似是讲述了一些神话故事,但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和反讽。

比如里面关于灭法国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些道人占据了原来僧人们的寺院和底盘,并获取了国王的信任,虐待这些和尚们。

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些明朝的历史,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当过和尚,因此朱元璋也是排斥佛教的,在整个明朝,道教一直比佛教兴盛。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300字之水浒传(字数:334字)

提到《水浒传》这部作品,大家肯定都是耳熟能详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施耐庵,关于作者本人的一些故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书却成为了最优秀的名著之一。

这本书讲述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和社会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108位各怀本事的人最后被迫上梁上聚义,拉起来反抗的大旗。例如人物有:林冲、武松、鲁智深、宋江、花荣、柴进等,这些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了;而里面的精彩故事就更多了,读书笔记例如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武松打虎了,这个故事很有趣,既精彩又细腻的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真是一绝。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更让我体会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当时的北宋朝廷因为腐败和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因此才有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400字之三国演义(字数:430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在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一样被人喜爱,里面讲述的故事是根据真实历史来加工的,因此被称为是三分虚七分实,不仅让我们读到了很精彩的故事,而且还学到了历史知识。

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在朝廷腐败的情况下,整个个大汉朝廷岌岌可危,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如著名的黄巾起义,从此诸侯割据的状况已经稳固,中央集权丧失,从而引发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势力之间的抗衡与较量,最后被司马懿黄雀在后夺取权位,其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了晋朝。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要写出这么好的小说来,不仅在文笔和构思上是顶级水平,而且对于历史知识也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小说才会让人们觉得更加有真实性,更加有艺术创造力,才会有含金量,这正是作者了不起的地方。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就是说让已经没有什么精力创业的人安心的过好晚年的生活,免得伤感。读了这本书,还给我这样一个启发:创业不仅要审时度势,而且要有毅力和恒心,否则将一事无成。

《红与黑》读后感1400字


于连是司汤达呕心沥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整部《红与黑》的核心,离开这个人物,《红与黑》的魅力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朝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惟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微贱,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人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显然,于并不是完人。他的感情并非纯洁无瑕,他的行为和思想充满矛盾。但正因为如此才是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出的,是资产阶级个性中最有活力、最有进取性的一面。他属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精力充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这种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生活对于他们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在《红与黑》中,这个人物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他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的出身,他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他的价值。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因为这个人的成功意味着等级制度的破产和个人价值的获胜。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宁愿在家挨父亲的拳头,也不愿到贵族人家当奴仆,关心和谁同桌吃饭,胜于关心薪金的多寡。他的全部生活目标就是要摆脱低贱的地位,登上社会的顶层。这种不甘屈居人下的思想,支配着他所有的情感和行动。甚至他的两次爱情,最初也都是从战胜蔑视的心理出发的。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利,个人的行为只需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任何习俗和社会法规对他都失去了约束力。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他只对自己负责。或者说,他心目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去恋爱,为抗议对自己的侮辱而杀人,最后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拒绝乞求赦免……总之,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作者以这个人物作为生气勃勃的平民阶层的代表,并以他的受压抑和抗议来揭示1830年七月革命的因。虽然这一类型人物作为个人并非不可收买,并非不会堕落,但作为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却注定是贵族社会的对抗力量,在他们当中总会不断产生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本文选自)
于连之所以比一般的个人给予人更强烈的印象,显然不是道德力量引起的美感,而在于他是一种信念和力量的化身。特别因为周围充斥着世纪病患者的一片呻吟,这个形象就显得格外突出。他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个性,而是司汤达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 英雄。
从上述观点出发,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必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正面英雄形象,代表着正义的呼声。尽管这位英雄我们今天看来未必伟大,当年在司汤达心目中却绝不渺小。即使这个人物的行为并非无可指摘,他却是作者所赞赏的那种勇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冲锋陷阵的人。他敢于蔑视封建等级和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以个人的价值及两次不道德的爱情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神曲》读后感1400字


但丁的《神曲》,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一方面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另一方面义显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作品为了唤醒人心,给改革铺平道路,但丁在作品广泛、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严厉谴责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父子只顾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力,并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对教会的揭露和批评尤其尖锐。《神曲》对现实的揭露一般都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多是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神曲》通过但丁和他与在地狱、炼狱、天国中遇到的著名人物的谈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因此,《神曲》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神曲》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它不只是来世永生的准备,而且有其本身的价值。诗中显示出但丁对现世生活、斗争的兴趣。诗中强调人富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在生活和斗争中应遵循理性指导。要像一座坚塔一般。要克服惰性,因为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就如同空中的烟雾、水上的泡沫一样。这种追求荣誉的思想,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诗中热烈歌颂古今英雄人物,作为在生活、斗争中的光辉榜样。
《神曲》还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的思想。诗中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称亚里十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王,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等。(本文选自)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正是现世的反映: 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 ,炼狱 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 。书中暴-露了现实,也着重描写了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中,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神曲》中的人物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虽然具有象征的意义,但并没有概念化和抽象化,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鲜明性格。
《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构思明确,想像丰富诗人把地狱、炼狱、天国三个境界细分为若千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色调也不相同。在《地狱》里,但丁借自然景象来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在 《炼狱》里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天国》描写的是非物质的、纯精神的世界。这些境界的描述都非常真实,使人如身历其境。对自然的描写也往往富有高度的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 。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神曲》是一部长篇史诗,《地狱》、《炼狱》和《天国》各有33章,加上全书序曲共100章,长达14 233行,每部曲最后一行都以星字作韵脚。这种匀称的布局以及诗中三个境界的匀称的结构,都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的。
《神曲》是用三韵句写成,这是但丁以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为基础创制的新格律。更重要的是,《神曲》用意大利俗语写成,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老套也简单,几句话先介绍一下大概:21岁的街头传教穷牧师的儿子颜值小青年克莱德,爱上了同样是底层社会出身的农民的姑娘23岁的傻白甜罗伯塔,说傻也不准确, 挺单纯的。 简单爱不多久, 颜值青年有机会爱上了尚不满18岁的白富美桑德拉, 这个关联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 就是有可能实现改变社会地位、拥有巨额财富、以及跻身无法想象的上流社会美好生活的梦想,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梦。这个梦还极遥远极渺茫,但是克莱德想要抓住,因为太渴望! 而傻白甜这时怀孕了, 无可奈何下情急逼婚,这明显的阻碍着克莱德美国梦的实现,颜值青年动了杀机,发生了悲剧, 爱情没有了,梦想幻灭了, 他自己也遭到了该有的惩罚, 电椅死刑!

故事很简单,但不同的人就会写出不同的效果。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同时代同高度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把它写成了世界名著,还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伟大的100部小说之一,中国入选的只有一部,就是《红楼梦》。

小说共三卷。第一卷我简单的总结为堕落与无知。克莱德在15、6岁的时候伙同一群社会青年偷车出游并慌乱紧急下撞死了一个小女孩,逃跑的过程中车翻了,克莱德跟其他几个同伙害怕会坐牢,逃掉了, 开始了四处躲避的游荡人生。所谓堕落是结交了一批不良之友, 挣点钱只懂得穿戴打扮逛妓院, 享受低级乐趣。 所谓无知是不懂法律,遇事只能逃避。

第二卷我简单的总结为欲望与幻灭。克莱德在新的工作环境里遇到了罗伯塔,本以为不会属于自己的爱情出现了。姑娘的单纯是有原因的,看看她的原生家庭就知道了:

罗伯塔的父母是不承认事实、崇尚幻想的那种美国精神的绝好例子。泰特斯.奥尔登(父亲)是千千万万这类人中间的一个,他们来到世上,过了一生,到死离开了世界,可是归根结底,连任何一件事情也没有弄清楚过。他们出世了,做了一些颠颠倒倒的事情,然后在浓雾中消失了。泰斯特跟那两个比他大可跟他差不多糊涂的哥哥一样,所以成为农民,全只因为他父亲是个农民。他现在所以在这个田庄上,就只是因为他父亲把这个田庄传给了他,就只是因为在这里待下来,耕这块地,要比到别处去营生来得容易些。他投共和党的票,因为他自己的父亲投共和党的票,因为这个郡一向是共和党的一郡。他从来没有过相反的想法。至于他对政治和宗教的看法,凡事什么叫作对,什么叫作错,这一切观念,他都是从四邻借来的。这一家人从没一个读过一本严肃、有启发性、能给人正确知识的书,一个也没有。不过,从习惯、道德、宗教来说,他们是头一等的,诚实、正直、敬畏上帝、品行端正。

紧接着白富美出现了,克莱德见到了什么是豪华的大房子,见识什么是海边的度假,骑马、划船、打牌、网球、夜夜莺歌燕舞的迷醉让他以为离美国梦不远了。为了摆脱已经怀有身孕的罗伯塔,开始有了害死她的恶念,此刻的梦境昭示了他的内心:

然后,没有多久,他做了一场心惊肉跳的短短的噩梦,梦见一只凶猛的黑狗要咬他。他心里一吓就醒了,这样算是逃过了恶狗的牙齿,然后就又睡着了。可是现在啊,他正在一处很怪、很阴森的地方,是深谷中一处树林里,再不然就是在一个山洞里,或是一处高山中狭窄的峡谷里。那里有一条小路,从这里一直通出去。起初好像是一条很好的小路。可是,他愈是沿这条路往前走,就愈显得窄,愈走愈窄,也愈黑,到后来,这条路就根本找不到了。接着,他回过头来,想看看他能不能找到回头的路,只见背后盘着一大堆蛇,最初还以为只是一堆矮树呢。但见上面至少有二十来条毒蛇狰狞的头、叉形的舌头、玛瑙色的眼睛。他马上转过身来,可是前面又有一只带角的猛兽,身子非常巨大,走动的时候,矮树都被它踩在脚下,挡住了他的去路。万分绝望之余,他吓得使劲叫起来,终于又吓醒了,这一晚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一边想要逃避和摆脱,一边也受着内心道德尺度的煎熬。最终他还是没有战胜内心狂躁的恶魔。

第三卷我简单地总结为挣扎与平静。计划并不周密的凶杀案被检察官找到127个证人,证词是足以致死的证据。可是当法律遇到了政治,就发生了扭曲, 律师与检察官是政治上的对手, 如果你要他死, 我一定想办法让他活, 为了政治的胜利, 可以用谎言抵挡法律。 于是有了一段又一段慷慨陈词的辩护。 精彩辩词的段落太大了, 就不在这里引用。 律师的挣扎, 当事人自己的挣扎,都没有足够的力量, 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克莱德被判了死刑。这时克莱德的妈妈出现了,这个贫穷的虔诚的基督徒,一生献身传教事业,却没能用信仰帮助儿子。然而此刻她不放弃,她不相信儿子是罪人,不相信! 于是她竭尽全力的依旧挣扎着要挽救他:

为了某种原因,他们并没有想到会碰到一个这么粗俗、这么没有文化,可是又这么坚信的人物。那双宽宽的平底鞋。那顶奇形怪状的帽子。那件破旧的棕色大衣。可是隔了不多一会儿,她这种恳切的态度,她对儿子的信心和慈爱,她这对坚定的、好问的、极富于人情味的清澈而纯洁的蓝眼睛,流露出的是精神上的确信和自我牺牲,连一点动摇的阴影也都没有,这可把他们都吸引住了。

母亲的信念再坚定也无法改变事实。母亲的爱再深厚,也无法动摇正义。克莱德最终的忏悔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当西方最微弱的昏黄也消逝的时候,黑夜终于降临了。先是一抹粉红色的、朦胧的幽光,接着是一片黑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4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莎士比亚悲剧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