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一辈子陪伴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一辈子陪伴读后感300字

一辈子陪伴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王泽山院士与北化》读后感: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王泽山院士与北化》读后感: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王泽山院士与北化》读后感: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

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以他60多年来专注研究火炸药的精神,创新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技术,突破多项火炸药的瓶颈技术,并将多项技术运用到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中,为我国火炸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月8这位火炸药行业的“火药王”终于站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这一殊荣是对他的多年坚持做的一件事的回报,也是为激励我们火炸药行业中青年科技人员奋步前行而点亮的指明灯。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紧跟时代,坚持学习,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王院士以不做亡国奴的志向选择了哈军工陆军学院的火炸药专业。至此与火炸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他坚持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和诺模图设计原理,并利用这些技术创新发展了火药及其装药的“解析设计”“表解设计”等理论,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简单。作为从事科研技术的我们,更应该结合项目需求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需要,拓宽视野,多坚持学习自身专业外的知识,跳出专业圈以高瞻远瞩的思维解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试制问题。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对待研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王院士时常教导参研人员:做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精神,要敢于超越和精益求精;对待科研要有科学态度即在科研上不使巧劲,不追求短平快,而是要坚持,遇到困难不动摇;研究的过程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即追求本质,善于在众多方面的因素中,找到事物的核心。反观我们自己,有时为了省事,走捷径,致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王院士他对待科学的认真、执着和固执,对承担的项目用“为什么”、“怎么做”、“能否有更好的方法”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科研专注精神。王院士60年如一日奔波在火炸药企业、学校、靶试基地中,60年一直专注解决火炸药理论,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这个“好”得需要多少知识储备,读书笔记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旅途颠簸。我们火炸药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以“做好”为目的,完成好自己承担的所有工作。只有“做好”才能有效应用,只有“做好”武器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捍卫祖国的领土,才能发挥一个火炸药技术人员的使命。

总之,王泽山院士是我们火炸药行业的骄傲,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我们科研工作都应该以王院士“一辈子干好一件事”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为火炸药行业忠诚奉献,多做贡献。作者:路晓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书笔记1000字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书笔记1000字:

1、关于文艺青年

我所理解的文艺,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记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那些美的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文艺青年,是时常保有一颗敏感而好奇的心,对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保持热爱,在物质世界里努力去寻找精神意义的人。这样的人,哪怕卑微如尘也怀抱理想孤独闪光。

我欣赏那些活得精彩的同时还能看见美的人,尊敬那些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还能尽情浪漫的人……如果文艺就是这样,我愿意一辈子文艺下去,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

之前外人理解的文艺,可能更多的是矫情,任性,作者赋予文艺新的含义,符合新时代的文艺,现实却不世俗,文艺而不矫情,在满足生存能力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诗意和远方,内心安定而充盈!

2、关于家庭教育

可能目前更多的家庭教育是在做加法,却没考虑孩子是不是过度负重前行,是不是在快乐自由地成长。当然不是说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更多的应该从他们的天性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再适当做加法,去延展挖掘深度。另外,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做最好的父母,让自己变得更好,读后感可以是工作上的成就,也可以是生活的态度,抑或是人格的魅力等,都会对孩子性格上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性格贯穿人的一生,所以对于孩子而言,首先是性格的完整完善,了解孩子的天性兴趣爱好;其次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阅读去解决困惑,再就是社会教育、情商、社交能力的培养。

3、关于生活态度:宏观上,悲观;细节上乐观

宏观上的悲观,更是一种清醒和通透的态度,不盲目乐观,你知道有生必有死,也才更珍惜活着的时间,热爱并珍惜拥有的一切;同即使看透事态炎凉,依然热爱生活。细节上的乐观,可以理解为活在当下,每一分每一秒,生活的种种简单的小美好,都格外珍惜,把生活的琐碎赋予诗意和浪漫色彩

4、与时间做朋友,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从光鲜亮丽的主播到自由职业者或乡村生活者,其实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来自与一种笃定与信念,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坚持,就像她说的那样,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事情,真正要去做到极致,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只有因为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才可以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只因为不随波逐流,要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文艺一辈子是需要本事的,愿你也可以有本事文艺一辈子。作者:胡华青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人生,总有让人感动的事我,总有人想起曾经的回忆,就会泪流不止。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我突然着凉,发高烧。妈妈二话不说,马不停蹄地背着我到处找医生,在去医院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出门时也没来得及带雨伞。妈妈竟然不顾自己,把外套脱下来披在我身上,路上没让我淋着半点雨。

终于到了医院,妈妈累得总在喘。在医院看完病后,医生说得住院观察一下,就住了一个晚上。那晚,妈妈整晚都陪在我身边。我看到了妈妈的脸上一颗又一颗汗水直涌而下,也不愿去休息。

到了第二天,妈妈就感冒了,还总坚持着说没事,就去工作了。其实我心里明白,是妈妈昨晚淋着雨了。我好了,妈妈却病了。

妈妈工作回来以后,我就给妈妈冲了一杯姜水,妈妈却还很高兴的说:“没事,你的烧了就好,我也就放心了。”

妈妈无私的为我们付出却不求回报。

事隔多年,每每想起,在我的脑海里就总会浮现起当年的情景。我总会流泪不止,总会想起妈妈对我的好。

这就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世界上只有妈妈好,在这我祝福世界上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后感800字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后感800字:

最近读了樊登老师出版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书里收录的一些书籍以前就听过,所以拿到这本书感到既熟悉又亲切。而书中的内容又不尽相同,所以,书是常读常新。而文字较于声音,更容易让人走心,引起思考。

在这些书中,我首先学到的是“幸福”:《幸福的方法》一书,沙哈尔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幸福的四种价值观:一是“我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的及时行乐型;二是“我现在不幸,未来可能也不幸”的无助型;三是“我现在不幸,未来幸福”的忍辱负重型;而我们应该拥有的是第四种价值观“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

“如果现在、此刻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心里总在怀念过去或憧憬未来,这一刻就变成了痛苦的忍耐。”读到这句话时,我恍然大悟,平时感觉到不到幸福,原来是我没有用心细细地体会幸福。换种心情,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才是幸福的方法;做事专注于当下,这就是幸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像肌肉一样进行锻炼的。

《少即是多》一书告诉我们:幸福不是物质上的加法,而是精神上的充盈。其中提到“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是小小的确定的幸福。是啊,跟大幸福相比,小确幸更容易实现,而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愉悦也更多。比如:上完课,在办公室用漂亮的玻璃杯泡一杯花茶,看那美丽的花瓣在水中晕开;或者给那些花花草草浇浇水、剪剪枝叶;又或者周末做上几个小菜,看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还可以去菜市场买菜时顺便带束花......就像最近樊登讲的《一平方米的静心》一书中提到的:在繁杂的工作间隙,冲一杯咖啡,感受杯子传递来的温度。

这一点点的小确幸,可以缓解疲劳与情绪,而这一点一点是小确幸相加,不就是大大的幸福吗?

第二篇章“了解未来”中有很多适合与孩子共读。比如《人工智能时代》这本书,孩子喜欢听App上的讲读,他侧重介绍智能时代人们生活的改变,生动形象,让孩子充满了好奇的向往。而《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则更能引起我们的反思: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改变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虽然是对19本书提纲挈领的浓缩,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书可以读。让我们的阅读视角不再局限于教育和人文,也许这时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教育。作者:乔彦敏

一辈子学做老师_《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一辈子学做老师_《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境界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这个教师的发展等级。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完,觉得亲和力十足,在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尽显她的慧心和钻研!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和学生问题的碰撞”这块内容。

原来的我,总是要求教到哪一课就把那一课教透,把自认为是问题的部分分析透彻了,最终必定以没问题收场。学生似乎也看出我的这个“掌控”意识强烈,也就点头附和着。

再后来的我,课改开始了,我也与时俱进了一把,在预习这部分内容中加上了一项“提出问题”,学生们倒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碰到这情况我的处理方式是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解决,或者我最后给个我的见解。形式仍是最终以“没问题”结束。

记得上学期上《松鼠》这一课时,到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当我们都在感叹作者把小松鼠描写得是如何的可爱、聪明,有个学生举手问道:“通过这位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应是很喜欢松鼠的,但为什么结尾处写到‘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呢?”

当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为什么呢?我如何对答呢?我需要些时间,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起来,但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个好问题!

学生们讨论的还真热闹,谈到了“这是败笔”“这的确血腥了些”“谁会把自己喜爱的动物吃了,杀了呢?”

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给个结论给学生,不然这课不成功。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从文章体裁看,这是篇说明文,所以作者是从客观上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才加上这句话的,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用途。”

说完,下课了,学生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仓皇而逃……

事后,我查阅了各个资料,原文,我才发现这是编者改加的一句话,作者自己根本没有这句话的。我惋惜我的独断,我惭愧我的教法。虽后来又和学生解释了一遍,但总感到遗憾越来大,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重演,自己不断的问自己“语文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看到于老师说:“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语言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讨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层,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学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欢乐。”想着之前的我,面红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随意的掐灭了?多少次问题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断了?学生的求知欢乐又是多少次让我消灭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中……

改进是必须的!

于漪老师真情告白“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阅读完后:于老师“学做教师”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回顾与反思”。细细读来,感觉于老师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不断精进的,似乎有这样三个层面:

①于老师用“教后”记录下自己教学上的点点滴滴,逐步清晰教学中的是非得失;②于老师不断地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比”与“量”的过程中,找自己的不足,学别人的长处;③于老师在学理层面上,积极表达、提炼,那么多年的不停追问,学习与反思,最后让于老师有了创造性的突破,实现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奠定了于老师独特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第一,于老师的“教前”“教后”。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课有时上得很‘顺’,学生全程关注,或神采飞扬,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自己也心情舒畅;有时课上‘毛’了,疙疙瘩瘩,学生或无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课堂气氛呆滞,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必有原因,那就需要坐下来认真地静思回味,寻求答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许多是来之于语文教学实践。于是,有了“教后”,课后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自觉意识。

第二,于老师的“两把尺子”。于老师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进了一步。于老师说:“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

于老师说: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就是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于老师说:“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第三,为了从学理的层面,也就是从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基点上说清楚教文育人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于老师进一步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这种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思_批判精神,是后续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后续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种”。积极表达,将自己已有的思考、智慧整理出来。这是一个无休止地自觉地向自我挑战的开始。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我一定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来诠释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感谢进才北校张丽老师供稿)

喜欢《《王泽山院士与北化》读后感: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辈子陪伴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